决战中途岛国语

战争片大陆2019

主演:艾德·斯克林,帕特里克·威尔森,伍迪·哈里森,卢克·伊万斯,丹尼斯·奎德,曼迪·摩尔,亚历山大·路德韦格,艾伦·艾克哈特,达伦·克里斯,尼克·乔纳斯,卢克·克莱恩坦克,杰克·韦伯,基恩·约翰逊,浅野忠信,大卫·休莱特,马克·罗斯顿,布雷南·布朗,詹姆斯·卡佩内罗,马修·麦考尔,格雷格·霍瓦尼西安,杰克·曼利,杰弗里·布莱克,瑞秋·佩雷尔·佛斯基特,卡梅伦·布罗德,杰克博·布莱尔,克里斯蒂·布鲁克,国村隼,泰勒·艾略特·伯克,丰川悦司,艾梅伯·瓦尔斯,莫妮卡·比卡罗娃,托尼·克里斯托弗,加雷特·佐藤,罗伯特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

播放地址

 剧照

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1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2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3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4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5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6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13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14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15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16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17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18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19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4 16:03

详细剧情

  电影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重要转折点——中途岛海战:经此一役,日本海军受到“降维打击”,美日海上实力反转,从而扭转了整个太平洋战场的局势。影片通过参战士兵和飞行员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观众逐步进入1942年6月初发生在太平洋中途岛附近那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战争……

 长篇影评

 1 ) 说一下这片子的几个点

1、对美国鱼雷质量黑的非常到位,全片美国鱼雷就没有一个炸了的; 2、很多人觉得这个片叙事太散,但珍珠港、马绍尔小规模空袭、杜立德轰炸东京再到最后的中途岛确实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也就是回答了“为什么会有中途岛几个”这个问题; 3、不仅没有回避而且反复渲染了美国飞行员水平太菜这个问题; 4、海战场面上几乎所有的关键镜头和情节都给了SBD和俯冲投弹过程,没错,单从结果上来说,一开始陆航、F4F和TBD的几轮突击几乎都是白送人头而没有给日本机动部队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损害,但他们为整个战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吸引了大部分护航战斗机的注意力,我觉得他们的牺牲精神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5、由于过分黑南云导致这个片在实质上有点美化日本人,事实上南云也不过是个不太优秀的执行者,中途岛失败的主要责任应该在山本、黑岛和源田三个人身上,然而本片山本伟光正得如同一个先知,剩下两位则干脆没怎么出场; 6、不明白山口多闻为什么戏份这么多, 可能因为他全场出的错最少加上最后殉舰在美国人眼里显得特别悲壮吧; 7、不得不提的是可能是由于大量中资的关系美国人这次终于肯承认杜立德空袭给中国带来了多么可怕的灾难了,为掩护杜立德队及在随后惨烈的浙赣会战中牺牲的英勇同胞们永垂不朽。

 2 ) 看完《决战中途岛》,我终于想坐过山车了

我对于院线的大片集中感,一个在暑期,一个就是11月。

今年的11月,大片也不少,尤其是好莱坞的。

这几年院线看得越来越少了,以前长期出差经常错过,后来养成了新电影要放一放再决定要不要看的习惯。

今年的11月,想着还是去看了《决战中途岛》,近年来难得的大型海战史诗电影。

最开始是看到导演艾默里奇,知道大场面跑不了了。

虽然对战争片没那么迷恋,但对于大场面的战争片,还是很感兴趣的。

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 这种真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叙事真实,一个是观影真实

影片讲述的是二战中的著名战役——中途岛海战。

对于历史题材电影,我们已知事件结果,想要看的并不是剧情的悬念,而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以及身处其中的各色人物的心理状态。

《决战中途岛》脉络很清晰,把中途岛战役的前前后后进行了铺陈式的交代。

当然,有些历史情节因为画面呈现需要做了一些艺术化修改,但总体上还是符合历史的。

如果历史迷或军事迷只是为了纠错而看电影其实没太大必要,真想要做战争历史研究的话,不去看书籍资料至少也是看纪录片吧。

电影之所以是独立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就是它能够通过适度的处理,让现实中的事件有如梦幻一般呈现在你的眼前。

让你在观影过程中,不经意间被某一个画面、某一句台词、某一段音乐深深吸引,从而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随着岁月的揉捻,慢慢地融化在你的体内。

所以,从电影艺术角度来看,《决战中途岛》是可以被称作真实的。这种真实,是相对的真实,是艺术化的真实。

《决战中途岛》的叙事真实,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真实,更是人物心理的真实。

我对于二战历史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印象中只觉得当时的美国是最牛的,他不是怕打,是不愿意打。而当日本对他们出手之后,没用多长时间,美国就干脆麻利地报了仇。

看啊,我对于那次事件的印象多么浅显,只停留在中学课本的概括性描述中。

但我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复杂,只是没有机会去仔细回想。毕竟小时候理解相对单一,没有想到背后的方方面面。

《决战中途岛》看后,那场战役于我而言就不只是历史书上简单的文字了。

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个真实存在的生命

在影片中,我不仅没有感受到什么决胜的关键、伟大的战役,甚至没有感受到多少的大义凛然、英雄主义,反而更多的是感受到那些冰冷的战斗装备中真实的肉体,感受到那些士兵的害怕、痛苦、无奈,以及不得不去选择的勇敢、坚持、决绝。

影片中俯冲轰炸机队长Dick Best数次鼓舞士兵,尤其是他的机枪手James Murray。

能感觉到,那些士兵是真的不想再回去打仗,包括队长本人也是,谁都不想去,谁都知道去了可能就回不来。

可是,你可以不去,但总有人要去

如果没人去,那真是“全美国要讲日语了”。

这种情节,很真实。

尤其对于被各种抗日神剧弄得脑仁的国人来说,这样的影片才能让人感觉是在真真实实地看电影

因为电影中的人,也是在真真实实地活着的。

虽然看的是一部战争片,但我会因为没有在片中看到空喊口号的、好像没有灵魂的机器人而感到轻松。

当然,东方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确实来得更重。

只是不得不说,我们拍的很多战争类作品中,那些突兀的情绪和尴尬的台词往往会让观者感到出戏。就是因为,那不真实。

美国人也有自己注重的东西,比如他们很看重的“回家”,几乎每部好莱坞战争片中都会出现。

但那份“回家”里,不仅有要去战斗的英勇,更有不想战斗的无奈。

除了己方,对于敌方的描绘也显得真实、客观。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是一个飞在上空的日军飞行员,看到下方日军舰队被美军炸毁后,流露出绝望悲痛的神情。

即便日军是战争发起者,但那一刻,那名飞行员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表现出的那份悲伤,同样令人心痛。

而影片中对于日军将领的呈现,无论是作战前的精密部署、还是作战中的镇定指挥、亦或是战败后的悲壮赴死,都能够让人感受到客观与真实。

不是丑化了敌军,我们就显得高尚。而是正因为敌人的强大,与他们的战争,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较量。

不得不承认,这样去拍战争片,真的很大气

在此,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为何要反战

因为无论谁胜谁败,总有人要死。

那些战亡名单,不是数字,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此片的大气再次凸显,它并没有刻意地去深刻,而是用恢弘的场面和细致的视角去打开你的全部感官,至于如何体会,交给你自己。

那种感受,才是真正真实的、属于你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要说的是,观影真实

两个小时的电影,竟一点不觉拖沓。

一方面是因为海洋和天空这种开阔大场面的视觉吸引,另一方面就是战斗机主观视角的体验式观感

直至此刻,我整个人都还处于轰炸机俯冲视角的状态中。那个视角在片中反复出现了太多次,且视角实在新奇,所以印象极其深刻。

虽然也看过很多战争片,但这种俯冲视角我还是第一次这么直观强烈地感受到。

片中把这种轰炸机叫“无畏式”,名字真好啊,太能描述那个俯冲的状态了。更夸张些地说,是“自杀式”

我们都知道士兵本就需要具备勇敢的特质,也知道开战斗机的更不是一般人。但当那个轰炸机的主观视角一次次出现的时候,我还是觉得,这简直是对人性的一种巨大挑战

那是几乎垂直于地面的飞速俯冲,必须要掌握好飞机的状态,并且把握俯冲与拉起的关键节点,而且还要躲避甲板上的炮火攻击、以及上空可能出现的被击落的战机。

那需要怎样的勇气,去克服本能的恐惧,一丝一秒不能分神,时刻保持冷静,迅速做出判断。

当然,即便是经过训练,也不是所有飞行员都能完全做好。就像那场战役中,大部分的美军战机都被日军击落了。一方面是因为训练不足,但更重要的,是那种状况已经是非人的挑战了。正常人怎么能掌控地那么精准,无论是掌控自己的内心、还是自己的战机、亦或是掌控敌军的动态。

最后能活下来的,真的只有像Dick Best这样极富天赋并勤于训练的人,同时还需要有好的运气

我是真的被那种状态震撼了,久久不能出离。

我在想,那种状态,如何能够凭己身体验到呢?

然后想到了——过山车。

下次再遇到过山车……

我,一定要去试一次。

 3 ) 不想尬吹,有一说一,有点一般

感觉影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剧情太散和最后决战笔墨不足。应该着重去描写美国海军当时有多困难,需要大修的约克城赶工抢修72小时就加入战斗,再算上中途岛上的陆地机场,陆军是一帮菜鸟,开着陆军轰炸机难以对海面移动目标进行有效的俯冲轰炸,美军东拼西凑才算是凑出来四艘航母(算上中途岛这个机场的话)。算是能形成与南云的机动部队的四艘航母相抗衡的力量。影片中段应该着重去交代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和莱顿的密码破译工作。而决战最后,应该把飞龙号上友永丈市这个日军王牌飞行员最后一次出击拍出来,空袭约克城号后没有归来,这样在主角驾驶着发动机熄火的飞机,在黄昏时刻,所有人都认为他不会回来的时候,踉踉跄跄降落在降落在企业号的甲板上,这样去铺垫的话,可比靠飞行甲板上的群演干巴巴的说一句“很多人都飞不回来”要给力许多吧。最后主题也鲜明了,就是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只要有一丁点取胜的希望,坚持到最后一定能取胜,这样一来,美国海军最后取胜和主角奇迹生还也呼应了起来。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本就是坚持到最后才取胜的结果,麦克拉斯基的飞行队能突然出现在日军舰队上空这一神来之笔,也是必然之中的偶然,就是大黄蜂和约克城号上的飞行员,以及中途岛上的陆军航空兵从上午就开始的没有效果却持续不断的空袭,导致护航的零式战斗机的飞行员甚至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而南云急于求成的心态则作出鱼雷换炸弹,炸弹换鱼雷这样的毁灭性决定。而麦克拉斯基和主角最后抓住了这由无数美军飞行员的生命铺设出的希望,取得胜利。说到底,应该拍成一个在低谷之中等待希望的故事,主角的心路历程,不应该是曾经不顾生命最后醒悟顾及生命,这跟导演所拍摄的特效场面一点都不搭啊。节奏应该像陀螺的环太平洋多靠拢一下,感觉就对了。还有逗比导演在中途岛上拍电影的剧情可以去掉,完全是多此一举。


最后说一下,第一次写评论收到这么多回复我很开心,可能是我标题戾气有点重,会引来一些反感,见谅,约翰福特的事情这个我之前不知道,感谢指正,看的时候真的觉得跟主体剧情没有关联才吐槽的。我只是个普通观众去看电影,不是什么资深军迷或者专家,我就是站在能否吸引普通观众的问题来评价这部电影,毕竟电影是给大众看的,我觉得完美的标准就是既能还原大部分史实又能吸引路人来看,你只有把更多的路人吸引过来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大仲马写小说也是要把历史编编改改一番,黑泽明在影武士中拍的长筱之战也是没多大符合历史,作为电影文学,毕竟是要有主次的,是艺术就得有必要的艺术加工。我不拿回扣我也不靠写公众号赚钱,我没拿卖拷贝的绿帽港出来比,我没说要加爱情戏,有话好好说,理性讨论,有知识不是为了攻击别人的,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你把这电影当作纪录片看的一本满足是你的快乐,我也承认还原历史是本片的亮点(除了5条大和),但你没权力拿你的标准喷别人,又不是拍给你一个人看的,不懂尊重的别来靠近我

 4 ) 比《珍珠港》好看十倍的全景式海战片

摘要

比《珍珠港》好看十倍,没有人定胜天之类的刻意煽情,也没有单手拆高达之类的荒谬情节。个人英雄主义有吗?有的,但这也是体系配合下的个人英雄主义。离开了体系,个人再牛逼,卵用没有。

本片最适合的观众群是初到中级军迷。如果尼米兹,哈尔西,杜立特,山本无十六,南云忠一,山口多闻这些名字对你比较陌生,我建议你还是先补补历史再去观影为好,因为导演默认你能一眼认出这些人。(其实首次登场的时候像柯南那样加个字幕介绍会比较好)如果你能不翻舰艇图册就能瞬间报出IJN各舰舰名,可能会看出很多破绽。毕竟浅野忠信敬的也不是海军的礼。(《啊,海军》里可以看到IJN应该怎么敬礼)

优缺点

优点:全景展现,机库作业,甲板作业,潜艇作业,战棋推演,情报作业,统统都有特写,细节还是相当到位。尤其是三个俯冲轰炸的长镜头,在整个电影史上都是独一无二。

缺点:时间过得太快,把从珍珠港到中途岛整个过程,塞进两个小时,难免挂一漏万,有些地方过渡得太突然。要是预算再充足拍个上下集甚至三部曲,那就更过瘾了。

情节

本片是海军十字勋章获得者C. Wade McClusky以及幸运E的企业号视角,所以有企业号的事情就详细,比如珍珠港,比如杜立特空袭东京,以及不怎么出名的马绍尔突袭战。而没有企业号的就一笔带过,比如珊瑚海海战和整个TF17约克城号。可怜的弗莱彻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

由于中方投资的关系,中国军民营救杜立特的戏份有点多,而且跟主线关系不大。

鹦鹉螺号潜艇的情节也显得有点突兀,但要不是鹦鹉螺引来了驱逐舰岚,主角也不会通过驱逐舰找到日本航母,其实并非可有可无。

人物

指挥官这边个人认为演的最好的是丹尼斯奎德的公牛哈尔西,日军这边是浅野忠信的山口多闻,南云显得有些弱智,不过总的来说还比较平衡,最后影片也致敬了日美双方的参战人员。毕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技战术水平最高的海战,well deserved。

飞行员这边我觉得主角的小弟James Murray演得不错。主角组炸完加贺回来,斯铺路恩斯又叫他们去打苍龙,结果小弟说我不想去了。海军勋章也有了,回去肯定鲜花美人了,再去又是九死一生了,尼玛,正常都不会想去。结果主角做工作,说我们就是吃这个饭的,明知是个死还是得上啊。说好的自由主义呢?😄

题外

中方投资拍了一个美国主旋律,这个时间点很有意思。美国太平洋舰队拍死太平洋西岸试图挑战的新兴力量,你说有没有影射现实涅?虽然PLAN既没有克鲁特环礁也没有塞班岛,地缘态势比当年IJN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无论是经验也好教训也罢,可资借鉴的仅此一例了。观影的观众里,站一航舰的又有多少涅?

最后,太平洋大海战什么的,电影里看看就好,让我们一起祈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世界和平!!!

 5 ) 献给二战史爱好者的一次狂欢

注意,本影评内有大量剧透。

在去电影院的路上,我的脑海里思考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这次会不会看到腻腻歪歪的爱情戏。

出于个人观赏习惯,我并不倾向于在战争场面里夹杂上儿女情长,来体现所谓的“硬汉柔情”。

不过事实证明我多虑了,因为罗兰·艾默里奇并没有把叙事重心放在爱情和家庭上,两个多小时的影片被塞得满满当当,从突袭珍珠港,到哈尔西进攻马绍尔群岛,再到杜立特空袭东京,珊瑚海海战,中途岛之前的情报战以及最后的大决战,罗兰是把太平洋战争的走向整个地捋了一遍,135分钟的时长甚至还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献给二战史爱好者,乃至太平洋战争史爱好者的一次狂欢。

1.完美的战争机器需要每个齿轮和螺丝的精密配合

对于这样一部极力刻画群像的电影而言,罗兰这一次的叙事风格是没问题的。我本以为最后的海空大决战会占尽风头,但事实上在他的镜头之下,一场成功战役所需要的要素同样流畅自然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一台完美的战争机器运作起来需要哪些部件?

一个信任部下的最高长官。

尼米兹在电影里露面的时间并不长,但他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华盛顿传来的情报与自己手下的情报部门发生冲突时,他选择了信任自己的部下,将哈尔西调遣回中途岛附近。

一组恪尽职守的情报官员

在珍珠港事件之后,以莱顿为首的情报人员受到了相当多的责难,因此他们不得不在沉重的心理负担之下继续工作,最终通过试探性的假情报确定了日军的下一个袭击地点,并相当准确地预估了日本人舰队的位置。

一群技术高超、勇猛无畏的飞行员

再好的情报也要由士兵所使用,再好的命令也要由士兵所执行。这次的电影把战场上的所有笔墨都用来刻画企业号上的飞行员们——他们在麦克拉斯基的带领下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最后都把生命留在了浩瀚的太平洋上。

强大的工业基础和高能力的人才

这点在电影中其实并没有太过直接的表现,毕竟美国人是在太平洋战争的后期才开始下饺子的,但事实上美国人的损管堪称绝技,后勤保障也极为完善,约克城号航母在珊瑚岛海战中遭受重创后被拉到珍珠港,星夜兼程三天就能再次出海作战,这只能说美国人真的太牛。

还需要那么一点点的运气

南云忠一的犹豫不决(南云本就不是航空战专家),鹦鹉螺号的突袭,岚号驱逐舰的带路都在侧面加速乃至决定了这次战役的走向——但运气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美国人的侦查和情报工作无疑比日本人要更加出色。

可以看到,要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战争机器上的每个零件都要自下而上地运转起来并密切地进行配合,罗兰的群像刻画毫无疑问地成功地体现出了这点,令我比较满意的是,他在群像上并没有平均用力,对于飞行员们的刻画明显更多,堪称详略得当。

2.罗兰对于大场面的刻画一如既往,并没有令人失望,战争的残酷氛围营造的非常到位

如果问起罗兰的电影有哪些共通的优点,那么他对于火爆的大场面刻画一直都极为擅长,拿捏的非常到位。

独立日里外星人入侵地球,并且炸毁白宫的场面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2012里飞机在天崩地裂的灾难中起飞的场面也成为了他的标志性镜头之一。

这一次的《决战中途岛》他同样没有让我们失望,开场大约五分钟左右第一个惊险刺激的场面就出现了。当美国水兵还在亚利桑那号上摆椅子的时候,如蝗群一般的日本飞机便从天边迅速接近,对着毫无防备的士兵开火投弹。没多久,亚利桑那号上就发生了大爆炸,船只在片刻之内便发生了倾覆,漂浮在海面上的燃油也燃烧了起来,俨然人间炼狱。

最后男二去医院找自己的好友,看到一具烧的焦黑、如木炭一般的尸体,只能从他手上的戒指辨明身份。

珍珠港袭击只是小菜,影片真正的高潮还是出现在中途岛海空大决战时——即便是一个对于二战史、对于二战武器完全没有了解的人,在看到美国飞行员冒着冲天的防空火力驾驶着俯冲轰炸机奔向日本航母的场面时仍然会感觉到惊心动魄,在最后的决战场面时,双方的飞机在空中厮杀,无时不刻都有飞机从空中坠落,战争的悲壮感在心里油然而生。

与火爆的轰炸和空战场面对应的是影片接近结尾时,一个个飞行员的名字被从布置飞行任务的黑板上用粉笔划掉,此时镜头的用光也黯淡了不少——即便中途岛战役对美国人而言是一场大胜仗,但仍然有相当多的人没能活着见证胜利。

战争发展到最后一定会决出一个胜利者,但士兵和普通居民在这期间所受到的苦难和折磨是难以想象的。还是那句话,我们回顾战争,为的就是希望以后不要再有战争。

3.镜头、意象和光效的运用同样可圈可点,给整部影片增色不少

这里就说几个我印象最深来举例子吧。

第一个是山本五十六和后来负责情报工作的美国人莱顿在晚宴后在书房里交谈,此时色彩就比之前军官们在餐桌上推杯换盏时要黯淡了一些,山本以半威胁的语气与莱顿讨论两国未来前景时,他的脸显得有些明暗不定,正象征着美日两国风雨飘摇的未来。

这里要说一下,山本五十六曾经做过日本驻美武官,因此对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工业实力和资源的充沛程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他非常明智地意识到对美开战无异于自杀,一旦美国完全转移到战争轨道上来,那么以日本的体量根本就无法与美国对抗,因此他极力反对对美宣战,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主和派或和平主义者(类似日本电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里就有很多曲笔逢迎的地方,试图竭力让山本的形象没那么好战一些,这也是日本战后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因此他才在被军部逼入战争后发动珍珠港奇袭,力图第一时间摧毁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基地,为日本争取最大的优势。

第二个是杜立特和他的队员们驾驶着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上起飞。因为担心被日本人发现,因此航母不能再继续前进,不得不在距离日本本土650海里的地方让杜立特起飞。老实说,杜立特空袭是一次形式大于实际的行动,但它毕竟意味着美国人第一次轰炸日本本土,对于提振美军士气、鼓舞国民斗志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距离过远,杜立特他们很有可能在中国东海上空就油料耗尽,最后掉到海里。面对未卜的前途,杜立特第一个起飞,此时一阵大浪扑来(影片里海上是风浪状态),将杜立特的飞机完全吞没,但随后B25便冲破了海浪的阻碍,一飞冲天直上云霄,个人认为,这象征着他们完成任务的决心。

最后一个,是山本在杜立特空袭后把自己关在舱室里沉思,此时室内没有任何光源,只有舷窗透过一缕阳光照在地板上——尽管取得了珍珠港的大胜,但山本仍然认为不可能打败美国,最好的结果就是通过一连串的胜利逼迫美国和谈推出战争,这束光正代表着山本的挣扎。此时,昏暗的室内山本的眼睛是第二明亮的物体,就像猫科动物的眼睛在黑夜里闪闪发亮,仿佛是捕食者下定了决心,锁定了下一个猎物。

4.扑面而来的细节和真实感,以及对敌人的尊重

缺乏对敌人的尊重,这是中国抗日神剧里经常被大众抨击的一个点。假设日本鬼子都是不堪一击的酒囊饭袋,他们又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在东南亚和印度支那追杀得英国人狼狈逃窜,乃至在太平洋战场上一度占据优势的呢?

在这一点上,美国电影起码做到了对敌人的尊重,不去刻意地丑化日本人。

这部片子里对于日本士兵的描绘非常少,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飞行员在飞机中弹起火、自知必死的情况下高喊“为了天皇陛下”冲向企业号的桥段,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了山本五十六、南云忠一和山口多闻(山口多闻是真正崇尚航空兵使用的日军将领)身上。

见到美军飞机必死无疑,想要冲撞日军航母却失败时,南云也会坦然承认敌人是真正的勇士,在飞龙号已经无法挽救的情况下,并未受伤舰长山口多闻决定与舰同沉(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悲壮,但是值得商榷,类似舰长、飞行员这一类的高技术兵种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却下令自己的年轻部下必须撤离,罗兰基本上完整地还原了这个细节。

顺便说一下,这个部下就是之前在将棋推演时提出“美军航母有可能不在珍珠港出发”这种可能的那个。

还有一点,中国百姓的确为了保护杜立特等飞行员付出了惨痛的牺牲,影片里日本飞机的扫射和轰炸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百姓为了掩护飞行员们转移而被折磨和屠杀,随之而来的还有日军的疯狂扫荡,最后降落在中国的70名飞行员有64人都在中国军民的帮助下返回了美国。

5.接下来说说我认为这部电影美中不足的地方

题目里已经提到,这部片是给二战爱好者的一次狂欢,因此它的观影门槛显得有些高,你固然能从片头的封闭式舰艏和上层建筑来确认第一艘映入眼帘的航母是美国的约克城级,并因麦克拉斯基、尼米兹和斯普鲁恩斯、哈尔西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获得双份的愉悦,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他们所能获得的的观影乐趣会因为不够了解这段历史而有所折扣,视听体验更多地来源于直接的海空碰撞,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路人缘不是太好,历史片拍出了粉丝向电影的既视感。

第二个是用于调节气氛的文戏穿插的不太好,这点有些奇怪,我说不上来是文戏本身的氛围有些不对劲还是能体会到一丝丝的说教意味,亦或是其他的什么,但总觉得文戏拖了整部电影的后腿。

第三个是罗兰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几乎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到珍珠港的每个重要节点都交代了,个人猜测其目的在于表现中途岛战役的转折作用,但这样一来,哈尔西带领企业号出征马绍尔群岛的部分就完全可以拿掉,或者是简单提到,拿出一点笔墨来勾勒一下其他内容,比如珊瑚岛海战里列克星敦的战沉。

最后一点是遗憾,没有3D和IMAX,否则这个视听体验还能再上一层楼。

综合来说,我给7.5到8分,四颗星没问题。

 6 ) 身为多铆蒸刚教的一员,我竟然没被爽到

《决战中途岛》竟然不能取悦到如我这般皈依多铆蒸刚教多年、二战迷、海战迷的直男,暴露了现在好莱坞体制下像罗兰艾默里奇这样的导演的一个类型短板:他们似乎拍不好全景式的战争大史诗。

说句不客气的,我小时候看《大决战》的体验都比这部好。

为什么?

因为像二战这样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争尺度下,真正让人心潮澎湃的是最顶层的决策,而不是一群海上的牛仔。

好莱坞太沉迷于自己擅长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范式了,完全跳不出来。

与《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这样以个人视角观察战争的电影不同,《决战中途岛》野心明显是想拍成一个教科书级别的、既忠于历史细节、又具有全景式宏大叙事的战争片。然而人物塑造的方式却仍然是陈旧无比的弧光套路:刺头飞行员一头一尾一模一样的降落方式;情报官员从最早的自我否定到最后带领破译团队准确预测;舰载机飞行员战友从一开始相互看不顺眼到最后的和谐谅解……充满了无聊的套路,每一条线似乎都可以拍成一部及格的电影,但合在一起却变成了史诗级灾难。因为当观众希望看到编剧能有更多能力把个人与历史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叙事视角合二为一时,电影却不争气地在几条故事线中反复来回横跳,并穿插大量类似偷袭珍珠港、东京大轰炸这样的支线,暴露出了对影片整体节奏的彻底失控。

二战迷都了解,从珍珠港到中途岛,里面有完整的历史发展的逻辑链,有美日之间相互试探、博弈、过招,而本片却止步于展示事件而非事件之间的联系,观众只能可怜兮兮地根据飞行员回家次数来猜测时间是怎么流逝的。

请问珍珠港与故事主线有什么关系?杜立特空袭东京又与故事主线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想从战争角力的逻辑出发,那是可以的,但请不要把花这么多笔墨在一晃而过的人物身上,当观众刚想把情绪投射在他们身上时,你又让他们消失了。有豆友评价得到位:就像是你刚有感觉就换姿势的男人。

想讲历史,就好好讲大人物大事件。想讲英雄主义,那就好好讲小人物小故事。你两个座位都想占,屁股却没那么大,终究变成了一个四不像。

从历史迷的角度,《决战中途岛》最应该着墨的,是双方在中途岛进行战略决战时,历史开的那些冥冥中自有天意的玩笑。电影的确展现了鹦鹉螺号导致的一系列巧合,但请问你把巧合拍成了个人英雄主义故事中有趣的插曲,能体现出这是两个海军大国各自赌上国运的这种重量吗?

说实话,根本没讲清楚。我看百度百科的“中途岛海战”词条时倒还更激动一些。

归根结底,观众看一部电影时,所能调动的情感能量是有限的。当这些情感被他投资在“主角能不能把炸弹扔准”时,很遗憾,就没有什么剩余的能力去感受这场伟大战役的真正分量了。

罗兰艾默里奇,你把战役拍成战斗,服。

 短评

完成度非常高,大大超出预期,本来还怕被拍成特效娱乐大片,结果意外地朴实踏实,叙事稳扎稳打,人物塑造传统淳朴,有了点看老片的感觉,不足之处当然也有,战线拉得太长导致重心分散,留给中途岛时间局促了些,如能再多一个钟头会更完善,经费严重不够军舰建模复制黏贴导致个别镜头产生“bug”,也有一些小细节失误,另外就是对鱼雷机中队的自我牺牲欠缺交待,会让不熟悉战史的观众误以为鱼雷机全是废材,实际上是鱼雷机吸引了零战与敌水面舰防空火力,为SBD俯冲攻击航母争取了空档。但总体瑕不掩瑜,要支持鼓励。二刷归来在大E官网上看了各中队战报,脉络更加清晰,对照电影,人物细节真是做得不错了,比如Gaido击落Betty、被俘被杀和Dickinson迫降被菲尔普斯号救起转送企业号的细节都有呈现,Gallaher的戏份则给了Best。

9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Ed Skrein 才是真男主啊,这大概是他在权游之后拿到的最好的一个角色了,军装甚至有点蒙哥马利克里夫特味,关键这角色刚好还叫Dick Best……

1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却丝毫不显冗长,卡司里全是熟面孔,心里默默挨个相认。最触动还是那幕:日本指挥官宣布战败,自己要随战舰一同销毁沉没。旁边的人说,我也留下来,一起欣赏月色吧。你知道的,有些瞬间的确即是永恒。看正如片尾打出的那行字:大海铭记不朽。

19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现在还能有人扎扎实实拍二战,拍英雄,难得。好莱坞已经没人愿意投战争片了,耗资巨大,没法拍续集,连艾默里奇都不得不满世界找投资。《决战中途岛》完全不是《珍珠港》那套披着战争片外衣的爆米花逻辑,气质更偏六七十年代经典老片,当然技术要比以前进步太多。电影用了大量飞行员主观镜头来展现美军出奇制胜的关键--俯冲轰炸,临场感极强(拍空军海军确实比陆军视觉更刺激)。除前线外,还展现了后方情报部门、指挥部门的工作,让这一历史转折点充满玄奇色彩:“我为美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情报失误负责。”三线并行之下,片中群像人物也都非常精彩。包括对日本海军将领的复杂刻画,对善良的中国底层村民的刻画,还致敬了一下约翰·福特导演,揭示对于当前局势下的今天,和平究竟意味着什么。

2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蛮喜欢这个表面“稀碎”的剧本,主旋律的底子、老派的作风,但做了许多碎片化处理。一男主+四男二,都是穿针引线的人,串联起将近上百号人物。巨大的群像(看过战争片中最大群像之一)、繁多的视角与散落的线索,也有效规避了个人英雄主义和煽情伦理问题(因为人太多所以不会过度煽情)。这种戏里的情感就是要淡化、简约,才能打动人。对日方的正面刻画也很出色。他们同样是坚毅、有血有肉、有担当有情义,从写到演都处理得圆满。不过,必须要指出本片最大的问题——在海空大战的场面上,特效cg用得太多,不免虚假。特别是在看过《敦刻尔克》后再看这种视听系统,实在是比较廉价、落伍了。

2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我熊熊燃烧的直男魂啊!好几次肾上腺素化成眼泪飙出了眼眶。首日场几乎清一色全男生,但是扛不住热血阿姨就爱看揪心又痛快的战争片啊~关键是卡司阵容也太豪华了吧。丰川叔出来的时候,跪了一下,浅野叔又跪了一下,伍迪叔又跪了一下……整场看下来都是喜闻乐见的老熟人,忍不住感慨了无数个“卧槽!”。作为老美的主旋律抗日大片,并没有刻意矮化日本人,将日本人呈现得愚蠢弱鸡,而是拍出了智谋与勇气的较量,最后火烧战舰的一场戏,甚至拍出了英雄末路、大势已去的悲壮感,哭得我……满脸是政治不正确的泪水。很开心没有安排缠绵腻味的爱情线,专注于展示战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张力。娱乐指数4颗星,养眼指数5颗星。一本满足。

32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这就是那种绝对不能在影院错过的电影,超大银幕、轰隆隆的音效、火光四射的大场面,把整个影厅炸的天昏地暗,整个人放空 瘫在座位上接受海空大战的洗礼。这些年被漫威超英荼毒的都已经忘记真正的战争片是怎样的了,其实这些真实发生过的战役、真实存在的战士才是我们现实世界的超级英雄。罗兰·艾默里奇这部中途岛没有狗血的爱情,没有恶心的煽情,就是实实在在的给你科普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战争越残酷越能衬托和平的来之不易,正如片中所说,没有人想要战争,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Love and peace~

34分钟前
  • 杀手的小学同学
  • 推荐

五星给它的克制。羡慕美国的是,它们不需要深刻,不需要反思,不需要挖掘人性,可以毫无历史包袱,毫无争议,毫无合法性危机,干脆利落地歌颂他们的英雄永垂不朽!387?

37分钟前
  • luer..一串字母
  • 力荐

美国主旋律,但我感动了。主旋律战争片控制好立场才高级,这部电影做到了,歌颂美国军人同时,也不一昧抹黑日本军队,可以说不偏不倚了。海战场面宏大密集好看,把我轰傻了,挺好。

41分钟前
  • 小烨
  • 推荐

我一直以为二战的转折点是 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

46分钟前
  • 五桶
  • 还行

战争科普片,没怎么渲染战争残酷,反而很有娱乐指数。剧情“一拖三”,看中途岛,赠偷袭珍珠港+轰炸东京,就那些战役都捋了一遍,却惊喜欠奉,讲了一个连小白都能看得懂的战争史故事,所以叫科普。场面好看,且第一次在电影中详尽的展示了“俯冲轰炸”这种华丽又危险的战术。艾默里奇每次给美帝拍马屁都开挂,这次也不例外,难得的是这次还塑造了立体的反派。主角几位演员跟原型很像(尤其尼米兹),但我方人员云集了漫威+DC+速激的反派,倒是搞笑

51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想起二十年前在电影院连看三场《珍珠港》,从下午一直看到晚上。本片在故事上延续珍珠港之后的美国反击,全是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我也找到了为什么喜欢看二战题材的电影,因为这里面有生活中太少的“男性气质”,包括日本士兵们刚毅的眼神,最后落泪也是日本将领与战舰共存亡的气魄。

52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在这个片子里面看到杜立特行动还是特别意外的,虽然并没有命中什么重要设施,但其现实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卢克伊万斯看得人都好了🤓🤓

57分钟前
  • V.
  • 推荐

怎么港…这个片吧,就好像那种,每次你一觉的自己快到了,他就换姿势了的男人。

1小时前
  • 一只小海绵
  • 还行

时代巨幕点映 整体质感还不错,特效加分,真实度也算比较合理(美军战斗机居然缺席,只有无畏大战零式),剧情没有狗血,但将领形象感觉不如老版。

1小时前
  • Crazy Ivan
  • 推荐

好爽,紧张得手心冒汗,《决战中途岛》这种片子必须在巨幕上,才能感受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感官冲击和内心震撼,俯冲、横扫、爆炸、燃烧,天空辽远、海洋苍茫,烟雾的尽头似有一阵阵呛人的火药味、冰凉的海水扑面而来,美、日两国的对决,是信心勇气的对决,也是关乎国运对决,片子结合真实历史、真实人物场面做工到位,选角很有信服力,每个人物棱角分明,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战争片的拍法,无外乎以小见大、管窥一豹或者全景展示、排山倒海,拍惯大场面的罗兰·艾默里奇无疑是后者,这次也没让人失望。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我出镜最多的电影

1小时前
  • 鱼雷
  • 还行

完美还原战列舰大道。完美还原贝斯特炸沉赤城。基本还原友永仗市机群起飞。基本还原飞龙号弃船山口多闻和加来止男与舰艇同沉。

1小时前
  • Die Katze
  • 力荐

本质上就是常规的好莱坞大片,但是看惯了抗日神剧再来看这部电影,差距真的太明显了。我们被抗日神剧残害多年,已经快要忘记正常的战争片是什么样子了。正常的战争片里没有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八百里开外一枪干掉鬼子……只有缜密的情报工作、精心策划的战略、以及抱着必死的决心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敌人的战舰更多、装备更现代化,但是他们也有最顶尖的情报人员,最不怕死的战士。不是把观众当傻子的抗日奇侠,而是血淋淋的恶战。迪克·贝斯特这种以身体、以未来为代价取得胜利的军人值得铭记,布鲁诺这种宁死不屈、绝不泄露机密的军人同样伟大。日本军官选择和军舰一起沉入海底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这不是美化敌人,而是尊重敌人。优秀的战争片尊重敌人,拙劣的战争片丑化敌人。因为丑化敌人就是丑化自己,尊重敌人就是尊重自己。

1小时前
  • 朝暮雪
  • 还行

对比日本人想当然的激进,与其说美国人靠运气赢得了中途岛之战,倒不如说靠的是全军上下的稳扎稳打赢得了逆转太平洋战局的一战。而导演艾默里奇似乎也深得自己镜头下的尼米兹的真传,四平八稳地交出了一张新时代语境下令人满意的好莱坞战争电影答卷。编剧韦斯·图克和艾默里奇其实已经为观众做了“减负”,前者精准抽取了重要节点和人物进行戏剧加工,后者则通过强有力的控场,辅以其拿手的壮阔视听表现手法,将中途岛之战前、中、后的真实亮点和细节投射在了大银幕上。这是一个窥视文化和人文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语境下,以及美军常年征战导致的美国国内自发性反思与海外颜色性批判,越来越多的好莱坞战争电影开始追求对战争中的个体情感进行无限放大和关切,但完整地展现一场战争,仍需经典全景+群像式战争电影。

1小时前
  • 圣迭戈-北岛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