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战2017

战争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郭富城,赵丽颖,张翰,任达华,张蓝心,朱一龙,于晓光,刘玥心,奚美娟,寇振海,由立平,安亚平,孙耀威,曹操,李滨,涂黎曼,艾如

导演:钟少雄

播放地址

 剧照

密战2017 剧照 NO.1密战2017 剧照 NO.2密战2017 剧照 NO.3密战2017 剧照 NO.4密战2017 剧照 NO.5密战2017 剧照 NO.6密战2017 剧照 NO.13密战2017 剧照 NO.14密战2017 剧照 NO.15密战2017 剧照 NO.16密战2017 剧照 NO.17密战2017 剧照 NO.18密战2017 剧照 NO.19密战201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5 04:05

详细剧情

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地下工作者林翔(郭富城 饰)受命来到危机四伏的上海,重建惨遭敌人破坏的地下抗日战线。在这里他遇到单纯却很有正义感的兰芳(赵丽颖 饰),这对临时组成的“地下党夫妇”将在战火纷飞中,携手与日本侵略者及伪政府特务展开惊险刺激的生死较量……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我觉得Kay是一个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女权代表

抛却新闻自由新闻伦理这样一个久经挖掘的主题,对我而言《The Post》真正的新意在于它所塑造的一个常见的却不常以这样的展示角度出现在影视作品的女性形象,一个极具代表性,具有矫正作用的女权范式——Kay

影片开头,Kay磕磕绊绊的演练着与银行家周旋的说辞,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她是不善言辞的,不通商业的,甚至毫无野心和谈判气场的,颠覆了我臆测中职场女魔头的形象。但随着影片的推进,我越发认为有些笨拙的老阿姨Kay比雷厉风行的职场女强人更具有人像塑造的意义,因为Kay的成长空间,契合了这个男权语境下多数女性面临的尴尬。

女权运动不是平地崛起,而是在多数要位由男性手握权柄的先决条件下寻求平衡。影片对于男权的表现十分坦率,聚餐时,当男性们开始讨论政治,太太们走下餐桌讨论时尚与文学,也有董事会成员直接对Kay表露出对她女性管理者身份的不信任,甚至是Kay本人,也从不觉得管理者的位置是自己作为一个女性应得的,Kay不会是女权运动的倡导者,因为她是男权中的受益的安逸女性的代表,这一切不过是因为她精明能干的丈夫Phil离世,才将她生生的从被保护的上层阶级“太太comfort zone”里拖向职场。所以Kay最终做出的决定,体现的不仅是女性的勇敢,而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下未经社会锤炼的柔弱女性的勇敢,而我相信这比从一开始就在职场上与男性分庭抗礼的女性的勇敢更具有现实意义。

 2 ) 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更精彩(麦克纳马拉、五角大楼文件、艾尔斯伯格、时报/邮报、司法部)

在看完《华盛顿邮报 The Post》后写了短评:很符合当下美国政治正确的电影,媒体言论自由、女性主义、新闻追求和经济利益等众多冲突,前半程铺垫后半程爆发,中规中矩。斯皮尔伯格调度厉害,夜间多方电话商量是否出版的戏真是精彩。看过林达的书,五角大楼文件、艾尔斯伯格、纽约时报、司法部之间非常有戏,可惜电影仅从邮报一方视角失色不少。

之前看过林达老师的《近距离看美国之四: 如彗星划过夜空》,结合林达老师的书和维基百科,补充一下电影背后的更多故事:

麦克纳马拉和五角大楼文件:

罗伯特·斯特兰奇·麦克纳马拉,1961-1968任美国国防部长,1968-1981任世界银行行长。他是肯尼迪1961年上台以后,把他从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的位置上找来当国防部长的;肯尼迪被刺杀以后,约翰逊上台,麦克纳马拉留任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全程参与了这一时期越南战争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五角大楼文件,即《美国-越南关系,1945-1967:国防部的研究》,是美国国防部对1945-1967年间美国在越南政治军事卷入评估的秘密报告。

1967年6月,时任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启动研究计划,希望留下一份“越南战争的百科全书”,为此成立了一个“越战历史专题组”,由国防部国际安全事务局的莱斯利·盖尔勃负责。该研究没有知会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麦克纳马拉要这个专题组全面地收集美国几十年来对越南和印度支那政策的资料,分类编辑汇总,要求“包罗万象并且客观”,除此要求外他不再对这个项目进行干涉。事实上,他一次也没有和专题组负责人盖尔勃见面,尽管他们就在一个楼里办公。

到1969年6月,专题组的最终报告终于形成,分47卷,包括3000多页历史分析和4000多页原始档案,就是后来被称为“五角大楼文件”的越战历史文件。

这套文件揭示了美国对越政策的起源,它是怎样演变的。从文件中可以看出,早在“二战”将近结束的时候,杜鲁门主政的白宫就忽视了胡志明要求美国支持的呼吁,转而支持南越的吴廷琰 。从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一脉相承地向南越派出“军事顾问”。文件揭示了30年中对越政策中的重大事件,美国怎样走上了战争升级的道路。这套文件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美国政府官员们当时的恐惧,这就是所谓的“多米诺骨牌”:他们担心,如果南越倒台投向苏联阵营,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所有印度支那国家,乃至所有东南亚国家,都会一个一个变色,并且扩展到其它地方,冷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就会有大的改变。但同时中央情报局曾经一次又一次告诉历届总统,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是不存在的,美国应撤出越南。但这种声音一直被历届总统忽略。

报告一共印了15套,第一套送给了麦克纳马拉,其中两套国家档案馆,两套国务院,两套交给了兰德公司(一套送往公司在加州的总部,一套送往公司在华盛顿的分部)。

艾尔斯伯格和五角大楼文件:

据说真正读过文件的人寥寥无几,除项目负责人盖尔勃以外(据麦克纳马拉一密友说,麦克纳马拉收到文件后一次也没有读过),只有一个人认真读过:丹尼尔·艾尔斯伯格。

丹尼尔·艾尔斯伯格(1931年-),1954-1956年曾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效力,1958年加入兰德公司。1962年在哈佛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他的论文研究关于决策理论,发现人们在模糊与不确定下做出的决策较缺乏一致性,即艾尔斯伯格悖论。1964年,进入五角大楼工作。1965年,去越南实地考察,这次考察改变了他对越战的看法,从鹰派转变为鸽派。(这一转变在电影开始有所体现)。1967年他以兰德公司雇员身份参与了越战历史专题组的工作。从越南回来后,他多次向国会、媒体、政府人士包括基辛格传递鸽派观点,石沉大海或没有影响。1969年,艾尔斯伯格仔细阅读和分析了五角大楼文件,越来越怀疑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合法性,深感应该公布战争真相,他分批复印了文件。

对于公开文件,他首先选择了国会,参议员富布莱特,他是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主张从越南撤军的议员。因为考虑到文件的程序合法性,富布莱特拒绝了。

然后艾尔斯伯格决定走向新闻界,首先去找了《纽约时报》华盛顿分部的尼尔·希汉(两人在越南曾相识),在希汉报告华盛顿分部主任后、两人向时报总编罗森塔尔等高层通报,并要求增加人手,这就有了电影中以希汉为首的时报团队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闭门研读资料、整理写作的过程。为避免法律麻烦、保证刊发文章内容的准确客观,时报团队一方面梳理国务院、五角大楼等官员的公开演讲、发言、著作等资料,一方面梳理时报近十年来对越战问题的报道,与文件进行比较,同时彻查、剔除将要发表文章中涉及国家安全的内容。

时报发行人苏尔茨伯格后来才知道这件事,第一时间想到是否有法律麻烦,负责时报法律事务的事务所不建议发表文章,时报内部对于要不要发表文章的意见也不统一,高层之一的副总裁莱斯顿主张发表,他在1954年从国务院得到雅尔塔会议文件,为时报挣得了极大声誉。一直到时报发表前两天,发行人苏尔茨伯格才拍板决定连续十天的系列、每天六个版面以希汉文章打头、选择发表的五角大楼关键文件。1971年5月13日,星期天,《纽约时报》开始连续刊载五角大楼文件。选在星期天刊发第一篇很贼,因为政府官员都休息、反应会慢一拍。

接着政府介入了,国防部联系司法部来负责此事,但司法部完全不知道五角大楼文件是什么,国防部应要求准备写一个解释文件的备忘录,但是国防部长居然找不到一个完全熟悉文件的人。在第三期刊发前,时报收到了司法部发出的禁令,时报回应拒绝,并声明将服从“最高法庭的最后决定”。此时(半夜11点)时报的法律事务所撂挑子了,时报法律部只好请耶鲁大学法律教授比盖尔出庭,位于纽约的联邦法庭法官对案件双方对错不做任何判断,但同意发出一个法庭禁止令,拒绝了司法部要求没收文件的要求。

由于时报收到的禁止令,艾尔斯伯格又想到了电视,均被NBC/ABC/CBS拒绝。CBS因为当时可能受到众议院关于CBS不肯配合国会调查提供资料的指控,只好拒绝;但艾尔斯伯格表示理解,后来还答应接受CBS采访(艾尔斯伯格接受电视采访在电影中有体现)。

在时报与司法部的法庭戏展开同时,可以开始说到《华盛顿邮报》了,邮报此时也坐不住、慢了时报好多拍;邮报和文件的故事与电影差不多,邮报从波士顿拿到文件、连夜回华盛顿,到邮报总编布拉德利(汤姆·汉克斯饰演)家里着手开写。邮报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最终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决定刊发。然后司法部介入,双方闹到华盛顿联邦法庭,法官认可宪法第一修正案保证的完全彻底的新闻自由,批评司法部误用了《反间谍法》,法庭没有看到有任何证据证明发表文件会危及国家安全。

后来,《纽约时报》在纽约、《华盛顿邮报》在华盛顿分别与司法部从联邦法庭走到上诉法庭,最终两案并在一起到了最高法院,最高法院6:3裁决媒体胜利。

该文件在2011年6月向公众解密开放。

本文只是在电影基础上补充了一些前因后果,在邮报之外的故事很多也很精彩,可惜电影有限,只能从比较少的角度出发。

媒体,不仅包括最先涉入的时报和邮报,后来更多媒体都收到了艾尔斯伯格提供的文件、纷纷刊发;政府,司法部和国防部;司法机构,联邦法庭、上诉法庭和最高法院。这三者间的角力非常精彩,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都在尊重和遵循法定程序基础上为自己的立场、利益争取。非常推荐看林达老师的书,书中从媒体的言论自由、司法等角度阐述很详细,语言易懂,在法庭间的角逐有规定有巧合,充分体现了不同行业人士的专业。

补一点:

《华盛顿邮报》,尤金·迈尔1933年买下。1935年他在报社发表了他的办报原则:

1. 报纸的第一使命是报道尽可能接近被确认为事实的真相。

2. 报纸要报道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有关美国和国际重要事务的全部真相。

3. 作为新闻的传播者,报纸要如绅士一样正派。

4. 报纸的内容应老少咸宜。

5. 报纸要对读者和普通民众负责,而不是对报社老板的私利负责。

6. 只要对公众有益,报社要准备为坚持真实报道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7. 报纸将不与任何特殊利益结盟,但是在报道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的时候,要公平、自由和健全。

 3 )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稿,他应该呈现现实,而不是收割愤怒

该片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这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取材于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即水门事件发生前不久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

《华盛顿邮报》内部核心人员在事件前后面临的挑战是影片的切入点。《华盛顿邮报》是由梅姨的父亲一手创办的,之后她的丈夫负责报社运营,丈夫过世后梅姨接管。然而,在这个白人男性主宰一切的时代,虽然身为发行人,但她却遭到忽略和轻视,她并不被真正认可,董事会成员将她看作一个无足轻重的虚设。 影片并没有将梅姨塑造成一成不变的形象,而是极度关注其转变过程。从一开始,她便不断争取、试图在男性霸权主导下的场合里有一席之地,观众能明显地感受到她的无力感。在最后,她勇敢无畏地发声。为这位求女权的女性致敬。

影片另一位关键的人物则是汤姆·汉克斯出演的报社执行主编本·布莱德利。与梅姨相比,本的形象较为偏平固定,但并没有削弱其把真相放在第一,有职业操守,彻夜工作,为新闻事业奉献自我,并始终为捍卫新闻自由而努力的魅力。 像《华盛顿邮报》这样的电影,光是有技术不够,有好的导演和演员也还不够,它更需要一个社会土壤。感慨的是,人家的媒体和记者在冒最高的风险,不惜与最高权力机构为敌,为的是还公众一个真相。在想到最近的一些社会热点新闻,不禁会想,我们的媒体和记者又在做些什么?现在的媒体只要能搞大新闻有利益,就胡七胡八的带节奏,还管你事实真相是什么!“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稿,他应该呈现现实,而不是收割愤怒”

在女老板义无反顾决定发行的那一刻,泪目。“开国元勋给予媒体自由的保护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媒体在保护民主政体中的作用, 媒体是服务于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也说得好。

电影,仅仅能作为公民意识觉醒的工具,而无法成为我们改变现实的力量。记者和新闻,都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对观众和读者进行客观合理地呈现。而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大有人在,很多黑暗面仍然被压在水底下,我们所了解的事实也仅仅是一部分而已。

还是相信会越来越好。

 4 ) 一份报纸的不服从

看完《邮报》就会觉得热血还在,热血通常是由心脏渐至喉管再到眼眶,夺眶而出……也不是没有金钱利益妥协懦弱,且代价可能是倾家荡产牢狱之灾,但是面对强权的“不服从”这一点,就让人格(报格)突显!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国家会有这样一群“伟大”的人,但是我知道是这样的人和报纸才让一个国家变得伟大!

反正历史早早将这部传记电影剧透完了,只想说三点。

第一,围绕越战的历任政府机密文件,究竟是不是国家机密?一个政府真的存在它服务的对象——国民(国会)不能知晓的秘密吗?所以充其量只是那个政府state自己的机密罢了,拿“国家”机密与“国家”利益危言耸听的,事实上往往不过都是些肮脏见不得光的东西。

第二,当纽约时报的首家曝光遭政府查禁、24小时后将上法庭,邮报抢在最后时刻刊发了全面深度报道,并且全美国数十家商业媒体紧跟转发力挺,民众即刻街头抗议……公民的表达、知情、主张的接力,缺失了其中一环,权利都将形同虚设!这发生在上世纪的70年代,而2016年4月,某“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PAPER” 竟然再一次惊人地重演历史! 电影结尾处在“水门事件”戛然而止,那又是一场“报纸VS总统”的恶战。

第三,最高法院大法官以6:3捍卫的不只是“邮报”们,而是HUMEN RIGHT;同样,那些建国先父们苦心建立起来的宪政体制,也正是为了保障HUMEN RIGHT。“The Founding Father gave the free press to fulfill its essential role in our democracy .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 ”独立的司法权,其存在的意义,还有疑问吗?

2013年的一部《辩护人》令这国的(浦)律师们泪流满面,那《邮报》又会激动多少(南方系)曾经的报人?不过其实,这里有优秀的“汤姆·汉克斯”(记者编辑),但“梅丽尔·斯特里普”(发行人)是不存在的,建国以后。

P.S.所以对岸的“建丰同志”当年(80年代)是真的了不起,光是放开报纸这一点就足以令他载入史册了!

 5 ) 《华盛顿邮报》:这是一场我们未曾开始就已经输掉的自由之战

如果你适当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即将迎来的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的提名影片比前几年的有看点的多,在接连的“小年”中终于出现了一批实力强劲的选手,《水形物语》打破了大家对于传统怪兽题材影片的偏见,领跑提名数量,《三块广告牌》以寓意深刻的剧本与细致入微的情感刻画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看好。

然而在众多质量上乘的影片之中,让我激动到流下眼泪的,不是一段凄美的奇幻爱情,也不是关于人性的娓娓道来,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一场战争”,我更愿意如此形容它。

对垒的双方,则是尼克松政府与美国新闻界,那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最有尊严的年代,那是一个从业者知道究竟该为何而战的时期,若是现在看来,宛若一场理想主义与浪漫情怀交织的美梦。

电影讲述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1967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部长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秘密组织小组对越南战争进行全面研究,不论是出于良心或是愧疚,这份在他口中被称为“留给后世全面了解越南战争”的报告在隐瞒国家安全部门甚至美国总统的情况下被制作了出来。

参与调查并了解这份文件的埃尔斯伯格博士无法忍受政府对于真相的隐瞒,于是铤而走险将这份长达七千页的报告如数复印,并于1971年交给当时的报业大佬《纽约时报》研究后刊登报纸,将美国政府的幕后真相公之于众,以期结束越战。

然而面对政府的压力,《纽约时报》最终停止了报道,当时还是地方报纸的《华盛顿邮报》则接过了大旗,为新闻自由与真相而战。

《华盛顿邮报》的奥斯卡之旅可以说是相当之强势,虽然只获得了最佳影片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但能以12月22日美国小范围点映就杀入决赛圈,就足以见得本片的质量保障了。

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以及“提名收割机”梅丽尔·斯特里普,这几乎是学院派的杀手锏阵容了。而对于到了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失手几率的斯皮尔伯格来说,这种著名的历史题材可以被视为其最得心应手的类型。

《华盛顿邮报》中有我们可以预料到的中规中矩,但也展现了令人振奋的激情。

还记得前两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聚焦》吗?同样是探讨了新闻的价值所在以及新闻从业者所应该坚守的信念与底线,也涉及到了报道真相与商业之间的博弈。但若真是比较起来,就不难看出斯皮尔伯格强烈的个人风格了,他的视野,他所关注的地方,或者说是在这部影片中所包含的多个主题中得到最好展现的,是一场历史性的对决,它所伴随的仪式感与精准的情感爆发点恰恰是《聚焦》试图去避免的。

对于“造梦师”斯皮尔伯格来说,《华盛顿邮报》的故事在今天看来就如同神话一般,光芒四射,影片没有像《聚焦》一样时刻压制自己的情感,认真的探讨新闻伦理问题以及调查的难度,而更像是通过影片去赞扬纯粹的新闻理想,这在今天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看来,都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被揭露的五角大楼文件究竟会不会对美国士兵造成负面损失以及附加伤害?这是《聚焦》会采取的重要视角之一,而《华盛顿邮报》没有办法在这个问题上纠结更多,虽然本片中也将邮报即将上市的商业元素牵扯进来以避免影片陷入二元对立的地步,但由于事件本身的性质也多少会带有“正邪大战”的气息。

而反派,正是试图遮掩真相的政府,无论是气急败坏的尼克松还是良心尚存的国防部长。开篇国防部部长在面对真相时与面对民众时两张截然不同的嘴脸就已经为这群叛逆的报人提供了足够的动机。

正如斯皮尔伯格在《间谍之桥》中表现的那样,他没有在视听语言上走出革新的一步,《华盛顿邮报》的一切都透露着一丝老派的沉稳,和工业光魔助阵的《玩家一号》等片不同,更加依赖叙事的电影能将导演的思路放大呈现,而《华盛顿邮报》从各个方面看却仍停留在了《辛德勒的名单》那个时代。就像汤姆·汉克斯与梅姨的第一场对手戏,浓浓的舞台感扑面而来。

好在本片的编剧之一乔西·辛格是位“挖掘高手”,他曾经担任了《聚焦》的编剧以及2013年以“维基解密”为焦点的影片《危机解密》的编剧,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涉及到新闻的可都是硬货,于是《华盛顿邮报》没有落入传记片常会陷入的俗套,做出抉择的人物与令人瞩目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令人信服的细节刻画。

《华盛顿邮报》除了用真实的录像录音以及如同历史照片一般的低饱和色调来营造历史感,还通过梅姨饰演的《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凯·格雷厄姆引出了近年来老生常谈的女权问题。

影片有诸多片段都透露出了那个年代女性所处的不公地位,如一谈到政治,所有的女人都自动退场到旁边的屋子开始讨论起时尚来,即便是报业发行人,也时刻遭受着股东们的轻视,在许多人眼中,凯本身就没有能力胜任发行人这一职位。

凯这个角色的成长过程几乎是教科书式的工整,从最开始说话的颤颤巍巍,到最后力排众议做出决定,成为了这场战役真正意义上的总指挥。但可能是影片容量的问题,在今年可以被视为“死亡之组”的最佳女主角逐中,这个角色并不算亮眼,甚至带有着些许投机的色彩。

斯皮尔伯格终究没有吉尔莫·德尔·托罗那种切身的边缘感受,他始终无法像刻画本那样去自然地突出凯所带有的时代主题,将用在印刷机上的仪式感照搬到凯身上略显刻意,董事会以及交易所男女分明的画面尚且说得过去,但结尾当凯走出法院的那一刻就有些不自然了,那本该是一场伟大的胜利,通过新闻人的骨气来凸显凯的坚强,更需要的是一视同仁的视角,而不是柔和的圣光加上沿途清一色的女性。

反过来看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很难去挑剔什么,更何况他和他饰演的角色原型已是老相识。和诸多沉闷的传记片不同,其饰演的角色不是在为特定的历史事件而进行填充,而是真正的推动了事件本身成为了历史,对于人物的刻画与历史背景没有出现明显的割裂感。这也是斯皮尔伯格老道的地方。

和“一个记者只身对抗庞大机器”的故事不同,《华盛顿邮报》呈现的博弈是这一职业生态链顶点的样貌,商业巨头、报业大佬与顶级政客之间的妥协与交锋,这也引出了一个底层生态很难去呈现的关系网,便是私人交情与专业精神之间的选择,政客会为了有利于自己的舆论而拉近与新闻人的关系。

这一点可能在国人看来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关系”与“职权”自古以来就是高度粘合的,而陌生的则是本坚定不移的专业精神,“捍卫出版权的唯一手段就是出版”,这句话甚至会引来不少人的苦笑,因为我们所面临的权力高度不对等以及整个社会体制是容不下这种坚持与反叛的,尼克松可没有能力让整个新闻业消失,他的权力再大,也有被约束的可能,这才是我们看起来最梦幻的地方。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香港,看到编辑室如司令部一般的充满决心,为了真相和新闻自由而奋不顾身,抛弃之前狭隘的商业纠纷而联手捍卫新闻时,我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不正是我当年所向往的样子吗?而第二次看,是昨天在电脑上,然而我却是无比的心酸。

几次不知如何下笔,我便翻出了两年前写的那篇关于《聚焦》的文章,一下子便意识到了这酸楚的来源。那时的我奋笔疾书,稚气未脱却无比天真,字里行间是积极的反思与朝气蓬勃的希望。

我分析了一个记者该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秉持着新闻专业主义传承优良的新闻伦理价值观,我相信尽管乱象丛生,但我们总会依靠着这个神圣的行业完成我们的使命,并将其代代相传。

然而,现在呢?如果我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两次观影的情感,那么《聚焦》代表着希望,《华盛顿邮报》则是“缅怀”。借古讽今,于斯皮尔伯格来说这也是一曲挽歌。

如果给我硬性要求,我同样可以借着本“过气”的执着大书特书,假装我们还有环境还有机会去做出改变,我们的生存可以与尊严并存,告诉下一代人“一切还没那么糟”。但我不想自欺欺人,这是一个盲目的理想会致人于死地的时代,我希望我的每一位读者都能清晰地认识到这点。

我不禁会想到为什么片中那是个令人景仰的时代?不是人在单纯的使用媒介,而是媒介的形式塑造了传播的过程以及人们的使用习惯,进而影响了整个时代。报业,现如今看来甚至能扣上“古典主义”的帽子,它的严肃要求的是从编辑到读者都要有足够的理性,它追求的不是情感的宣泄,一篇篇的报道是真相,是为了做出改变,而不是一篇篇煽动情绪共筑这个后真相时代的10W+。

网络的普及助长了自媒体的繁盛,看似传播更快了,每个人都有更多的发言权了,但事实上那其中有多少称得上是“新闻”?而不是不过脑子草草几笔的“传闻”?报纸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不可回收性,而网络最大的便利现如今却不是握在人民手中,一篇报道可以在几小时之内传遍全国,却能在几分钟之内销声匿迹,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你认为这是自由吗?

很多人在提到这部电影的时候会顺带提到最近的汤兰兰事件,但我们是如何在几年中迅速堕落到了这个地步?汤兰兰事件所涉及的新闻伦理问题之所以能出现,就足以证明我国如今的新闻专业主义所剩无几了,但主要责任在谁?我们有优秀的记者吗?曾经有过。

新闻有了姓没了根,这是最荒诞的魔幻现实主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没有看到宪法第一修正案所带来的“势均力敌”,而是对媒体高压管控与无休止禁令压倒性的推进,步步为营。这庞大的机器在自以为掌握了真相的时候,却也让自己的公信力万劫不复,群众宁愿相信传言,也不会相信正式的公告,甚至对其嗤之以鼻。

与此同时2017年的《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也无情地揭露了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再过个几年,可能我们就不需要这个报告了。真正在提供优质新闻的人已成为了濒临灭绝的边缘人物,而那些随便洗一洗稿子就能大摇大摆赚钱的蛀虫却越来越多。

《华盛顿邮报》中对于群众的刻画少之又少,但几个镜头便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媒体的堕落,不管是怎样的国情,都不可能是强权一手可以做到的。新闻自由可以培养群众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最终可以赋予媒体强大的监督力量,才有可能让媒体成为真正的良心。

这里核心的区别就在于除了权力机构之外,有没有人或是组织,有权利去思考怎样对于国家才是更好的,并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一问题即便是大多数的民众也会默认为“没有”。

通过几次封杀事件中民众的反应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离谱的新闻事件,是谁在为一时的喜好而叫嚣着滥用权力,为言论封禁一次次的拍手叫好,殊不知这正在一点一点的瓦解本已奄奄一息的新闻自由与新闻专业主义。

这种混乱成为风气是因为理性的缺失,而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的高压打从源头就厌恶这种理性。那么这是什么理性?简言之就是“我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华盛顿邮报》中新闻界的胜利正是在绝大多数人都抱有着这种念头的情况下到来的。

可到了二十一世纪,我看到的却仍然是风靡的“我不认同你的观点,所以我会想办法消灭你”的极端阶级斗争思维,也可以见得为何我们会“顺理成章”的走到今天这步,其中有着无法忽略的历史因素。

如此看来,政府、群众、商界、媒体,这个生态圈中已经畸形到了何种地步,这也是为何《华盛顿邮报》来源于现实的影像却给我了看《吹梦巨人》的感觉,如果我不了解这段历史,我甚至会觉得这是部奇幻片。

影片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愤怒的尼克松和媒体真正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连接《总统班底》可以直接推出“美国历史电影宇宙”了。那么如今把“假新闻”挂在嘴边的特朗普呢?这电影仿佛在告诉他,“这事儿我们没完”,那我们呢?

《华盛顿邮报》值得我们思考的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伦理或是新闻自由了,该我们思考的,已经是新闻的存亡问题了。

新闻本该是历史的第一份草稿,如今却只能用404进行祭奠,历史则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站着的人消失了,跪着的人也要遭殃,新闻再这么下去,就要死了。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葡萄槽电影”(funnygrape)哟~!

 6 ) 被一群事业有成的男人团团围住,这感觉真是糟透了

任何男女之间的苟且,或是男人利用权力对女性压迫事件中,有一类人接收的怒火可能比当事人还多:那就是知道一切却默不作声甚至默默纵容的女性。就如同帮西门庆约潘金莲的王婆,李小璐事件中的马苏,以及,Meryl Streep。

尽管梅姨说了八百万遍『韦恩斯坦性骚扰的事情我真不知道』,但依然逃不过自由心证——你们俩认识这么久了,蒙谁呢?一开始沉默后来加入抗议,这墙头草往哪边倒都讨不了好。于是四面八方的哼切呸,从twitter到街头海报,都在骂梅姨太虚伪。

然而一码归一码。即使『She Knows』,这部Meryl Streep和Tom Hanks主演,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The Post》也绝对不该被错过。反正我看到最后还是被套路得流下了眼泪……真燃啊。

电影的背景是真实历史事件:某个不怕死的记者从五角大楼偷出了一堆机密文件,显示美国政府早八百年就知道越战是打不赢的。从父亲和亡夫的手里接过《华盛顿邮报》,却一直没什么话语权的Kay(梅姨演的),以及一心扑在新闻事业上的总编Ben(Tom Hanks演的)得到了这些文件,于是就是那个经典问题,to be or not to be,到底要不要发表出来呢?

不过比起面上的剧情,我印象最深倒是一个重复出现的画面:被一群男人团团围住的Kay。不要误会,这不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些男人成天缠着Kay不放,其实就是觉得她不配拥有手上的一切。

Kay是她爸爸的女儿,是她丈夫的妻子,也是《华盛顿邮报》的老板。但如果没有前两个身份,她根本轮不到后一个身份。这跟现在网上看见哪个女生事业有成,不是猜有个好爹就是猜嫁了个有钱人一样(说嫁还是客气的,还有张嘴就说一定睡了谁的)。

这样的画面一再重复,想忽视都不行。第一次是Kay去华尔街和投资人开会,整个大会议室就她一个女的,想说话都插不上嘴;第二次是在讨论要不要出版机密文件,几个人把她团团围住,但自己吵自己的,没觉得她该参与进来;第三次是她去法庭,门外的书记员都是女的,而一开门的法官和工作人员全是男的。最后一次是走出法庭,男人们走大门接受媒体访问,而她却走了侧门,迎接她的都是满目仰慕,被她鼓舞的年轻女孩们。

大家都能理解开学第一天,去新公司报道,或是独自在异国生活的不易。但又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作为在场唯一的女性,那种尴尬和艰难呢。

连Facebook那位大名鼎鼎的女高管Sheryl Sandberg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开会的时候发现找不到女厕所,一问才知道因为女的太少,所以干脆砍得只剩一个。她去上厕所的路上心里很是难受,因为这不是现状而已,更代表对未来可能性的一种扼杀。

从无到有的抗争,虽然极其困难,但样子总是鼓舞人心的。女人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总有人觉得『你们不是什么都有了吗还想咋样』。这导致每一次尝试都容易被漠视。

就像Kay不是不会说话,她在家开派对致辞的时候非常自信得体,没有别的,就是练得多了。但这么简单的道理,那群男人就是不明白也不打算让她尝试。

电影里的男一号Ben,在和Kay在一起的时候都非常没大没小,时常有种『内行指导外行』的优越感。还好Ben有个好老婆,一语点醒梦中人。

『她真勇敢』。这是Ben老婆知道他们决定出版后的评价。

好胜心爆棚的Ben就不乐意了:『难道我不勇敢?』

你丢了这个工作还能找下一个,但她呢?一直被人说不行不行,现在又做了这件完全没好处的事情,还可能失去很多……我觉得她很勇敢。

这个在前半段一直以贤妻良母身份出现,不打扰老公工作,轻手轻脚去数人头给报社同事做三明治的好老婆,在客人们离开后总算放下了女主人的身份,摊开工作台开始做自己的雕塑。聪明,体贴,有才华,如果愿意仔细观察一下的话,那些被忽视的女性角色,每一个都是会发光的。

我最喜欢的设定,就是Kay整个的行为轨迹和心路历程,都没有一点金手指的痕迹。不像国内很多影视剧,女主身边一定要有N个集哆啦A梦和潘驴邓小闲于一身的男人,帮她搞定一切。

这部电影不是《Hidden Figures》(三个黑人女性进入美国NASA航天局的故事),Kay也不是个斗士。但她有自己的坚持,且决不妥协,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站出来抗争的,只是当有事发生的时候,不要默不作声,暗暗吃闷亏就好。从这个角度看,Kay的人设和梅姨还真是有种对比的讽刺啊……

更何况有时候要不要站出来,也是个难题。因为有些就是日常的小事,比起鸡尾酒和葡萄酒,我更喜欢喝啤酒,但每次只要同桌有男的,服务员总是会把啤酒给他们而不是我(Bud Light之前还以这个主题拍过广告);以及之前公司聚在吧台吃饭或是下午茶的时候,一结束男同事就默默飘走了,女同事就很自觉地收拾东西和擦桌子。

就是麻烦在这里。这样的事情,你要上纲上线,人家觉得你有点毛病。可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每次都let it go,谁知道最后会走去哪里?昨天在一个群里看见阿里招人,最后四个大字『只招男生』。有人接着就问,为什么只招男生啊?

发招聘的人说,不知道啊。

所以这事就这么结了。在现实中似乎只有闹大和没事两种选择,所有憋屈的中等事件和不太对劲的小事都无路可走,最后只能站在原地。

(本文首发在订阅号Pinkgal上,一个在消费主义和奋斗逼之间的第三种生活方式)

 短评

“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每个媒体人和新闻学子必须要看又千万别看的电影。“这个国家的人民无法让总统一人独大,独掌国家,我想不通总统竟然将揭露真相与叛国划等号,这给我一种感觉:破坏某个执政政府或某个个人声誉是在叛国。这等于是说,我就是国家。”

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太四平八稳了,估计学院又不会给好脸色,但确实是“慕尼黑”之后最好的斯皮尔伯格。原本以为会是“聚焦”一样的群戏电影,结果拍得主次分明,帝后之间的飙戏托起了整个主题——捍卫出版自由的最好办法就是出版它!一想到毒瘤又要稳提了就感到好...绝...望...

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在原属纸媒的传播权力转移至社交网络的后真相时代,仍然宣扬新闻专业主义,在多层意义中对现实中truth进行再定义和再确认,意义大。女性主义的运用,又在保持戏剧性之时避免了对历史的误读和夸大,一贯有的美国意识形态教育所产生的反感也被削弱不少。没错好挑,一切都刚刚好。

9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片子的政治诉求大于艺术追求,但最后还是看得我热泪盈眶,尤其是最后下令印报纸的那一刻。是老套,是形式化,但还是有本事戳中我的内心。媒体人们为了他们的信念,为了公众的利益,不惜一切与政府对抗,新闻自由的理想是不朽的!续集是要接着拍水门事件么?

14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高潮电话戏——镜头旋转推移、多人多视角的蒙太奇剪辑、配乐来得凝重悬疑、密闭空间的布景、灯光故意打得昏暗微弱,再加上台词是最针锋相对的辩论,观众的心已被吊起,这时,镜头对准梅姨的脸开始推进:眼中泪水通透、表情迟疑不定、声音微微颤抖。这强大的感染力,正是斯皮尔伯格标志性的存在。

16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梅姨确定刑事责任只有她和发行人以后,转身面对一屋子的男人插着手声音颤抖的说my decision stands的时候;她走出法庭被身边的女性簇拥着的时候;作为中国人我觉得有必要一定程度下,让公众知情,让媒体自由。看完这部回顾美国曾经的伟大的电影,有必要以审视的态度看看自己的国家。

18分钟前
  • 李阿斗
  • 力荐

辨识这个片子优点在于做两次区分,第一次,区分“绝对”伦理价值和政治正确(主旋律),这是两回事;第二次,同样是对历史的虚构和夸张,区分为什么斯皮尔伯格这部是睿智且高明的,而韩国《出租车》则庸俗走向另一种恶。大多数人会混淆这两点,而这也就是本片为之不易的厉害所在。

22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捍衛新聞自由對Bradlee來說是理想是信仰,所以自始至終堅定熱忱,而Graham夫人態度的轉變讓我們看到了背後還有無數的權衡及各种力量的博弈.電影的魅力讓從事新聞工作變得令人無比神往,也感謝了所有那些讓美國精神永葆吸引力的有獨立思辨能力的人PS:法院前梅姨走過一排行注目禮的職場女性那一幕真讓人開心

23分钟前
  • Iris
  • 力荐

斯特里普在电话的这端通过一系列微妙的表情与眼神对Graham夫人内心转变的诠释,是今年银幕上最具有魔力的表演,梅姨在这部侧重女性角色的强有力戏剧中的表演是无可置疑的成就,而斯皮尔格匠气的技艺作为有效的载体对这部节奏紧凑的电影创作团队中各部门的才能有着最大化的呈现。

25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I heard folks down at the NYT are really annoyed by this movie

27分钟前
  • 粉色林宝
  • 推荐

无聊至极。斯皮尔伯格真是我的 arch enemy,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厌恶的。看着汤姆汉克斯和梅姨 pretentious 的表演,那副真相在手,我们有义务向公众告知真相,并由真相激发公众道德责任的精英感,令人作呕。以及 The Post 和 The Times 的犹太高层左倾行为,像极了一战后期的德国,搞得我都 anti-semitic

31分钟前
  • S/Z
  • 较差

“新闻报道是历史的初稿”。看到最后还是会感动,有点热血。这样的电影跟《聚焦》一样,让人尊重新闻这个行业,有敬意。另外,影片有意插入了一条女性崛起的暗线,应该也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被提名的原因吧。另外,这其实也是个爱国主旋律,让美国人更以他们的国家骄傲。斯皮还是稳的,节奏感紧张感俱佳。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三位好莱坞的大神联手,大家的状态竟然都很松弛,特别是汤姆·汉克斯,即使他们并没有卯足了劲儿,但你还是不得不惊叹梅姨的表演和老斯的导演功力,群戏的调度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就算故事再套路,你该被燃到的地方还是会燃。老斯太厉害了,那些拿刻意做作当风格的新人导演看了会不会想死?

3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与其说在新闻自由主题里嵌入女权诉求,不如说是借职场语境的女性主义实现了更具层次的“《聚焦》精神”表达。历史性背景也强化了媒体与体制之间的辩证关系。炉火纯青的镜语与自然饱满的意识输出都和众妖艳贱货划清界限,艺术附庸政治的大氛围下,斯导总能用这样的作品站出来纠正你们:是政治需要艺术。

43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怀疑编剧在Trump当选之夜就已经动笔了,否则怎么会这么快地弄一个既讲新闻自由,又插入赞扬强大女性的电影呢?虽然一切都像套公式一样眼熟,政治目的也非常明显,但实在是非常佩服自由派依靠电影煽动情绪的能力,准确踩点毫不马虎,就算不了解当时事件也完全不影响被感动。就是NYT略躺枪了…

4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大失所望:故事立不住,调度混乱,政治说教味太浓。汤姆汉克斯的表演稍显刻意。梅姨的这个角色,成长故事实在编不圆,本以为最后要来一出“国王的演讲”,结果记者都围上去采访纽约时报了——这就很尴尬了。

53分钟前
  • MuyBien
  • 较差

拍摄工整的历史题材电影,老导演、老演员均不失水准。可惜欠些新意,事件过程还是多于人物及思想的开掘。

5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作为一个媒体人 真的是 热泪盈眶。

56分钟前
  • Jus
  • 力荐

教科书级别的史匹堡演员调度课,看得太爽了。几次运镜,几场室内戏,那个多人电话戏... 简直了。不过还是有些踩错点或用力过猛的瑕疵,比如法院偶遇对手女助理的戏或者最后走出法院穿过一群嬉皮女性的镜头。

6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年度最佳,语无伦次:致敬70年代再度觉醒的女性主义,致敬守护良知的真正的新闻人,致敬新闻自由,致敬新闻专业主义,致敬报业的黄金年代。致敬这个激荡人心的故事,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1小时前
  • NarvikAusti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