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之名

海外剧其它2019

主演:法布里齐奥·本蒂沃利奥,詹姆斯·科兹莫,迈克尔·爱默生,鲁伯特·艾弗雷特,达米安·哈顿,里纳特·希什马塔林,理查德·塞梅尔,葛丽泰·斯卡拉诺,约翰·特托罗,彼得·亚当奇克,罗贝托·埃利茨卡,克劳迪奥·比加利,阿莱西奥·博尼,科拉多·因韦尔尼齐,古列尔莫·法维拉,安德烈亚·布鲁斯基,塞巴斯蒂安·科赫,Nina Fotaras,Stefano Fresi,马克斯·马拉特斯塔,福斯托马里亚夏拉帕,大卫·布兰顿,马尔科·潘克拉齐

导演:乔科摩·巴蒂亚托

 剧照

玫瑰之名 剧照 NO.1玫瑰之名 剧照 NO.2玫瑰之名 剧照 NO.3玫瑰之名 剧照 NO.4玫瑰之名 剧照 NO.5玫瑰之名 剧照 NO.6玫瑰之名 剧照 NO.13玫瑰之名 剧照 NO.14玫瑰之名 剧照 NO.15玫瑰之名 剧照 NO.16玫瑰之名 剧照 NO.17玫瑰之名 剧照 NO.18玫瑰之名 剧照 NO.19玫瑰之名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01:30

详细剧情

  该剧改编自翁贝托·艾柯的符号学推理经典小说,讲述修道院中的谋杀案:1327年的意大利,方济会修士威廉(特托罗)和他的学徒Adso(达米安·哈顿)来到位于阿尔卑斯山的一座僻静修道院,目击了一系列谋杀。调查途中,他们被教堂检察官Bernardo Gui(艾弗雷特)追捕,后者无情起诉任何对于天主教教义有批判的人。

 长篇影评

 1 ) 笑声抹去恐惧

但笑声有什么可令人恐惧的? 笑声抹去恐惧,并且没有恐惧,就不可能有信仰。 因为没有对恶魔的恐惧,也就不再有对上帝的需要。 “不正是你的自负,你顽固的智慧的骄傲,以前曾经造成你和博纳多的冲突!”“如果你再坚持自己,和博纳多冲突,皇帝都救不了你。” “学着抑制你的智慧,为我主的伤痛而哭泣!还有别再想那些书了。” “老鼠比学者更喜欢羊皮纸” “试着学会思考,用你的头脑而不是你的心情。” “我的心中充满悲哀,但是我没有任何理由,来反对宗教裁判所的公正判决。” 你愿意抛弃魔鬼并信奉基督吗?死得快比余生都待在监狱里要好,我要抛弃的恶魔是你博纳多!

我从不抱憾终我的决定,因为我从师父身上学到太多智慧、美好和真实,当我们最后分道扬镳时,他送给我他的眼镜当礼物,我还年轻。他说,但有一天它会对我有用,并且事实上,我现在写这些东西时正戴着它。我祈祷上帝接受他的灵魂,并接受他那受智慧的骄傲所驱使而犯下的小错。

但是,现在我也是一个老人了,我必须承认过去在我眼前出现的所有面孔中,我看的最清楚的是那个女孩,这么多年里我总是梦到她。她是我这一生中唯一的俗世的爱。尽管我从不知道或打听到。

 2 ) Der Name der Rose

"Secretum finis Africae manus supra idolum age primum et septimum de quatuor"

Super thronos viginti quatuor

蔷薇名源于古希腊,意即高尚的艺术.世界诸文明古国,如中国,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自古以来,都把蔷薇作为崇高,纯洁,美丽和爱情的象征,被誉为罗马神话中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的圣花.在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女诗人萨福称蔷薇为"花中皇后",以示其高贵

 3 ) 从这部电影联想到的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的一篇文章里曾经提到这部电影,说的是:中世纪的意大利,有座修道院,院里藏了一本禁书;有很多青年僧侣冒着生命危险去偷看这本书;又有一个老古板,把每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毒死了。该老古板说到,这本禁书毒害人的心灵,动摇人的信仰,破坏教会在人间的统治——为此,他不但杀人,还放了火,把这本禁书和整个修道院都烧掉了。这是个阴森恐怖的故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悬念——这是一本什么书?可以想象,这书里肯定写了些你想知道又不敢问的事情。在电影结束时,披露了书名,它就像《低级小说》里那块沉重的金表,放进了你的掌心:它是亚里士多德久已失传的《诗学》第二部。这本书只谈了一件事:什么叫做幽默。

他想表达的是,现代中国就像中世纪的西方一样,没有所谓的幽默可言,因为被种种“崇高”、“伟大”、“神圣”的想法所拘束,又囿于宗教和等级的观念制约,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看到的更多的是假正经,而不是真幽默。

受到他的指引,我开始观看这部电影,在电影灰暗的底色下,讲述了一个离奇而怪诞的故事,在电影即将谢幕的时候,年老的教士一边吞咽着书纸上的毒,一边高声呼喊着:如果人们都笑的话,就不再惧怕恶魔的力量,也就不再需要神了;笑会破坏耶稣的权威,我所希望的世界应该是神圣的,有信仰的,所以我要消灭掉人们的笑。

他所惧怕的是,笑会瓦解恐惧,而人们的恐惧正是宗教得以建立的基石,如果不再将希望寄托于神祗中,而是反观于自身,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宗教的基础。

我不解的是,恐惧作为一种情绪,它是永恒的吗?还是可以消除的呢?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世上本没有我,也没有情绪,在这方面我了解不深,但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恐惧应该是虚幻和无知的产物,恐惧是可以被选择的。就如最近新上映的电影《重返地球》,里面反反复复提到,恐惧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你做出的一个选择,而你完全可以推翻它。

 4 ) 笑声抹去恐惧

但笑声有什么可令人恐惧的? 笑声抹去恐惧,并且没有恐惧,就不可能有信仰。 因为没有对恶魔的恐惧,也就不再有对上帝的需要。 “不正是你的自负,你顽固的智慧的骄傲,以前曾经造成你和博纳多的冲突!”“如果你再坚持自己,和博纳多冲突,皇帝都救不了你。” “学着抑制你的智慧,为我主的伤痛而哭泣!还有别再想那些书了。” “老鼠比学者更喜欢羊皮纸” “试着学会思考,用你的头脑而不是你的心情。” “我的心中充满悲哀,但是我没有任何理由,来反对宗教裁判所的公正判决。” 你愿意抛弃魔鬼并信奉基督吗?死得快比余生都待在监狱里要好,我要抛弃的恶魔是你博纳多!

 5 ) 時代背景與劇情原形

14世纪前半叶的欧洲,东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威胁稍微减轻,但另一个威胁─黑死病却开始流行起来;政治上东罗马帝国势力日渐衰微,在几年后终於被土耳其人所灭;在天主教会,教势正隆但日渐腐败,当时流行的神学思想是繁锁异常的经院哲学,但在这个年代,人文主义的思想也开始萌芽,终於促成后来的文艺復兴。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来自英国的方济会修士威廉与徒弟一同来到位於意大利北部山区里的本篤会修道院,这里刚发生了命案,而未来几天,这里就要举办有关神学教义的辨论大会,因此威廉必需要在这之前把命案调查清楚,以免到时候事态扩大;但是,就在他待在这的七天里,又陆续发生了好几起命案,这些丧命者都是图书馆员,这一切事件都似乎跟这间全基督教世界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里的一本怪书有关,所以,威廉一方面要调查这些事,一方面又要与来自教会的保守势力做对抗,找出整件事的真相。

这就是《玫瑰的名字》这本书及电影的剧情,早在十年前看过了这本书的原著,一直想要找史恩康纳莱主演的同名电影来看,感谢中国的盗板事业,终於让我找到了这部20年前的冷门片,儘管原著稍微繁琐难以改编,但电影也最大程度的将这个故事影像化,用著阴冷的基调向观眾们展示了那样一个时代。

史恩康纳莱饰演的方济会威廉,若了解西方哲学史,就知道这个角色是以威廉‧奥坎(William of Occam)为原形,做为最后一批经院哲学时代的学者,正因他的博学及能辨,他在教会及思想史上被誉为"无敌博士"。但经院哲学的时代也是「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的时代,当时流行的思想是以多玛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为主,融合了亚理斯多德哲学,企图用亚式理性推论的方式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因此思想体系之庞大也繁琐异常,

此外,当时思想界也陷入了唯名论及唯实论之争,教会主流的想法是唯实论,即思想理型里的事物才是真正的完美事物,现实中的事物都是不完美的;但也有少部份唯名论的支持者,如威廉奥坎,他反倒认为这些思想中的事物是抽象的,只是些名称,并且,他认为只有我们真正感觉到了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因为一般唯实论者为了使他们的理论能说明问题,不断地给他们思想中的事物加上越来越多的解释及说明,这就是经院哲学的问题,导致越来越繁琐。

为了解决这个越来越繁琐如麻的思想困境,威廉奥坎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方法─奥坎剃刀(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这个思想方法可规纳为一句话「如非必要,勿增实体」,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何必去外延出那么多问题解释来庸人自扰,这个方法千百年来也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在任何领域中,若有两个以上方案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即选取最简单的方案就是最佳方案,别将事情复杂化,举个例子来说,你追一个女生,是一直费尽心思大献殷勤让她还不见得爱上你呢?还是直接对她大喊我爱你,如果是选择后一方案,如果失败顶多换来一个巴掌,如果成功那简直又省时又省心思。奥坎剃刀就是这样的思想工具,我们做事时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於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这个思想方法也替他带来了麻烦,因为剃刀一出,也如同反对了当时主流阿奎那的神学方法,这个方法让有关神的问题也变成了纯信仰,这是一种要用信心去相信的东西,而不是用理性推论可以推论出来的,將"神"的地位從邏輯推論方法過程當中剃除掉;也因此他的后半生,几乎是在被教会迫害中渡过的,但他在思想史中的成就也就在此,这个方法一提出,导致了经院哲学的崩塌,彻底将哲学思想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在片子里,1327年威廉带著他的徒弟来到这座修道院;但照史实,威廉这时候正在法国亚维农的教会监狱里坐牢,直到一年后才逃了出来,跑到神圣罗马帝国接受皇帝的辟护,但故事似乎是假设他这时已经被放出来了,因此在片子里有提到他被关在亚维农的事。威廉所属的方济会是一个修会,此修会认为修士必需学习基督在世上时的样式,过著清贫的生活,如此脱离世俗、才能不受世俗诱惑、专心跟从基督;他们也认为修士应该将所有财物都捐给穷人、靠布施行乞过生活。;在片子里威廉与一干方济会修士穿著灰袍,这正是方济会的特点,代表著朴素清贫。而威廉来到的修院,正是以隐修为主的道明会修院,修士以著黑袍为特色。

在这所道明会修院发生连续命案时,修士们起了一阵恐慌,被认为是《启示录》中末世的各中灾难开始来临,这其中只有威廉是冷静的,他观察了其中的相关联处,断定了这一切是人为所造成;我们不必嘲笑那些修士看似的"愚昧",他们所处的时代及环境,会让他们理所当然得往神启方面著想,而威廉在调察时所用的正是剃刀方法,他考察了一切相关联之处,将"神启"这个不可能得出实情的角度彻底从调查过程中剃除掉,而慢慢推论出实情,,由現代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調查方法是理所當然,但在故事發生的那個年代這不可不說是一次人類理性的勝利。

每一桩命案的线索都直指一本禁书,每一位死者都曾看过这本书,这本书就是失传的亚里斯多德《诗学》第二卷,一般认为,《诗学》第二卷是讨论喜剧的(现存的第一卷是讨论悲剧)。喜剧让人发笑,这就与当时道明会的隐修传统,甚至是保守的基督教思想有所抵触,因为欢乐让人胜过苦难,那人类就再也不需要宗教信仰。当时欧州,只有贵族及修士有权接受教育吸收知识,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权力,知识也让人更有智慧思考事物追求真理;所以虽然看过书的人一个接著一个死亡,但仍阻挡不了更多修士对知识的渴望。

调查到了一半,神学辨论会也开始了,不同修会及教派的代表,以各自的神学意见展开了一场有关王权、仪式、教会贫富的大辩论,上面已述过方济会对於财產的看法,史实上,也因为当时方济会在教会财產问题上与教皇產生岐见;而在仪式方面,当时教会主流思想认为仪式来自上帝,因此凭著仪式就能得救,但威廉奥坎认为人得救主要靠著自己的信心,这也成为后来马丁路德改教运动的思想依据;在王权方面,当时德皇与教皇在一些问题上產生分岐,因此辨论也围绕这个分岐展开,威廉奥坎对於这个问题曾经写过一篇论文主要就在於讨论教皇一个人能否在教会与国家二者中成为合法的至尊;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是世俗权威是否直接起源於上帝?接下来就不免產生一个问题:教皇有无权柄把俗界统治权赐给皇帝或君主?他主要认为教会不应管理世俗的事,最大可能的维护了德皇的权利。这些辨论问题事实上是威廉奥坎一生中的经歷所形成的思想结精,原著作者不论时间先后将他的这些思想通通展现在这次的辩论当中,而在电影里面可能是为了节奏感及时间限制只呈现讨论教会财產的一幕而已。

故事的真相是,原来是瞎眼的保守副主教为了怕有人看到那本书的内容,而在书上抹上剧毒,但盲眼副主教必定是熟知书的内容才怕他人也看到,为何容许自己知道内容而不许他人知道呢?一方面基於想要掌握对於知识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基於卫道所產生的傲慢,似乎全世界只有他知道什么是真理,别人都看了都会对教义產生怀疑似的;难道看了书的人不会思考吗?若信仰是真实的,为何害怕这些书内容的挑战。对盲眼主教的描写如同也像是在对今日知识份子的讽刺般,我们知识吸收得更多了,却迷失了方向,但还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產生了知识的傲慢;人都是在不断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前进,但追求到底常常发现你的真理不等於我的真理;你的王道不等於我的王道,在这种情况下若不能解放思想,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封闭系统无法交流,最极端的结果,就如片中威廉所说的:「要警惕预言家和那些准备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因为他们通常会拉上眾多的人与他们同归於尽,经常是先与他们,有时则是替他们去死。」

这是一部以悬疑为载体,其实是在讨论中世纪许多社会政治及思想神学问题的电影,如果看过小说,就知道这部电影有多难改编;原作者是个符号学家,所以原著小说中充满了许多精采符号学方面的推理,电影受限於节奏及时间,已经最大可能的做了改编,但对於看过原著的读者来说仍有美中不足地方,但也算值得一看了。

 6 ) 请原谅智者的傲慢

应该再次感谢中国的盗版商,让我在这个冬天完整地看到了将近20年前出品的电影《玫瑰之名》。
  
  整个电影场景都笼罩在意大利北部山区的冬雾中,瘠薄的山峦,瘠薄的积雪,感谢这部1987年的电影并没有以现代的技术为黯淡的中世纪染上绚烂的色彩,为古人提供漂亮的居所,来取悦现代人的视觉。诚实地说,最初看到影片表现的简陋的村庄,不事雕凿的修道院,粗笨的器械,我有点意外,这不符合我看小说时在脑海里为它构筑的场景。甚至那个著名的“如旗幡一样招展,如军队一样威严,如日月星辰一样辉煌的”贫家少女也确实是脏乱黝黑的形象。转念我也承认影片的美工指导是出色的,它没有为历史设计不曾存在的奢华,这就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华光尚未照射进来,而罗马希腊的容光早已在建筑和工艺制作上褪去--确切说,现实为冰冷的云雾和漫漫黑夜笼罩,希腊和罗马的光辉沉睡在书籍里,而文艺复兴的晨曦则在智者的心中。为此我由衷地赞赏本片的美工制作--当然我只是一个并不十分了解欧洲史的外国人。
  
  电影是名演员肖恩康纳利出演主角方济各修士巴斯维尔的威廉,也许为此带来一些票房号召力。电影改编曾经为很多艾柯迷们指责。《玫瑰之名》是怎样的一部小说?借用格非的描述:
  “《玫瑰之名》最初是应出版社要求而写的——出版社计划出版一系列惊险小说,请一些从未写过小说的学者和文化名人撰写。一般来说,学者写小说通常都不太好读,而这本书却是一个例,它几乎具有流行小说的所有要素:侦探、推理、恐怖的凶杀、性倒错,甚至还有爱情。......如果只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表达我在读完《玫瑰之名》后的感觉受,我想它既不是“惊险”,不是“奇特式”故事氛围,甚至也不是所谓的文化意蕴,我选择的词是“对话”。前文已经谈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和“潜对话”。我想再谈谈小说中的人物之间、充斥于全书纷繁复杂的各种观点和见解之间对话,以及这些对话的文化意义。 ”
  
  当然,小说中也不乏学者因素,显然作者娴熟神学史,基督教会史,又是符号学者,有博物学家的爱好,这些都是普通读者如我在阅读小说原文时最感困难的部分,初看颇感枯燥,由此是最有挑战和趣味的部分--读《玫瑰之名》过程中,常常会去检索和借阅基督教会史。
  
  电影的改编出色地强化了小说中的流行因素,侦探、推理、凶杀、性,爱情,而基督教和符号学背景,尽量简化,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你不能指望电影在两个小时内讨论知识量过于庞大的东西,否则要么流于晦涩,要么令观众困乏。
  
  然而电影也出色地完成了电影应该具备的通俗伦理训示。善恶分明,因缘果报--这在西方人的语义系统中是上帝的选择--还有爱情。
  
  于是一切非常简单,看了让人气顺,最浅显的主题是:中世纪的愚昧,教庭的贪婪最终令人神共愤。其次是一些西方普通观众比较熟悉的概念,教会的财富和农民的困苦,圣方济各会和本尼迪克派的风格区别(令人难忘的镜头:圣方济各会的修士们歌唱着徒步来到这个山谷,圣本尼迪克派的宝藏)
  
  小说中格非所谓的各种思想的“对话”基本消失了,图书馆迷宫变得简单化(但美工设计依然值得赞赏!),宗教裁判官被愤怒的农民推入山谷,利刃穿心,小说中被烧死的少女因为爱人的祈祷而逃脱了火刑堆--这一切都背叛了原著的趣味。可能唯一保留原著旨趣的改编是是乔治浴火的镜头和火刑堆穿插,似乎暗示信仰和罪恶一起焚烧---殉葬的是美(少女)和knowledge(书籍)--抱歉在这里用中文“知识”似乎不能精确表达“书籍”在这个故事中的指代。
  
  不过我要承认的是,最为评论者批判的“恶俗”改编也一样感动了我。当阿德索和导师威廉离开修道院时,少女在残雪堆积的路边等他,冬雾弥漫中宛如圣母,少年情侣执手欣喜相视。而后阿德索策马(驴?)追随导师消失在小道尽头--他选择了精神生活。还聪明地加上了旁白“我并不后悔我的选择,多年来我在梦中一直见到她,而不能叫出她的名字”
  
  我认定《玫瑰之名》小说的爱戴者看到这种改编一定要吐血。阿德索之所以无法忘记无名少女,不仅仅是青春的激情和美,还由于她的死,人的罪。
  
  但是我喜欢这个冬雾中一人一骑在小径尽头回望的镜头,之后是广阔的冬季山峦。
  
  在电影院里,你怎么能让等了两个小时的观众看到恶人逍遥自在,情人无辜死去,上帝见死不救?
  
  而且镜头还这么优美。作为一个世俗的观众,总是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玫瑰的名字,那些被预设的定义。
  
  这是舒适的电影改编,是可以被原谅的:)
  
  今年春天《达芬奇密码》风行的时候,非常厌烦,总是向人提起Eco的《玫瑰之名》,这才是真正引人入胜的基督教背景的现代悬疑小说.....但是,借用玫瑰之名的结尾,请原谅威廉intellectual的傲慢吧。

 

 短评

多出来的一星给Sean Connery,老爷子的完美表演把整部片硬生生拉高了一个档。叙事、悬念铺设、推理演绎都毫无胜笔,迁就映像局限的重点偏移导致整体枝干的显著单薄。真正可以赞的地方只有氛围营造。镜头、用光、美指完善了一个“黑暗、幽闭、肮脏、残酷、血腥、神秘、禁欲但淫乱的中世纪”

6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当时的宗教状态就已经如同现时:狭隘、武断和泛滥,使之成为禁锢自由、人权和知识的最大帮凶;修士威廉“骄傲的自负”不被人所赏识,但却是真正拥有博爱和敬佩之心的体现。

11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非常精彩的故事,还有置身于这么有吸引力的场景,并且设置很真实。睿智Master的让人印象深刻。看得出片中的很多费了心思的细节,让影片最大限度的言简意赅,同时又留给观众足够的线索去理解。

15分钟前
  • 冰淇淋的滋味
  • 还行

氛围营造甚佳,剧情发展中规中矩,对教会的鞭笞不怎么过瘾,但康纳利对“智慧的傲慢”之塑造可谓迷人。最喜欢两派辩论一节,辛辣够劲。

1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难得在电影节看了一个故事性很强的作品。充满悬念,也蛮抓人的。面容丑陋的郎-普尔曼,原教旨的疯狂,对知识的恐惧。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和书相比,电影拍得太闷太raw了,那奇特的图书馆还过得去。

24分钟前
  • yuanhan
  • 还行

终归是有限的……也许 不应该拿来拍吧~嗯~ ///// 2nd 好像合着字幕看纠了些我的误判

26分钟前
  • Maryjanesue
  • 还行

半路溜进去看,悬疑宗教史诗气,听闻原著不错。那时的肖恩康纳利

3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理性发展到极致变成了科学,一切生命只是一条条的公式证明。而感性发展到极致,则是一种狂热,就像极端的宗教分子,对于异教徒只有冷面地残杀。如果说前者还只是行尸走肉,痛苦的是灵魂,那么后者是打着拯救灵魂的旗号,干脆否定了肉体存在的必要。两害相较,还是取其轻吧。

32分钟前
  • 秋熙
  • 推荐

Christian Slater演得跟个弱智一样...

36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基本还原了原著绝大多数的经典场景,还适时地给出了主要的一些原作者的思想。气氛和人物刻画上也相当契合,尤其是肖恩康纳利演威廉绝对是不二人选,相比之下见习僧的脸过分苦逼,少了原著中的灵气。

38分钟前
  • 大海马别这样
  • 力荐

一个人总是难以对抗身处的时代,周围都是口口声声正义至上的伪君子,被烧死算是幸运了(难道这部也是因为看了小波的杂文才看的)

40分钟前
  • Evil freedom
  • 力荐

读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不能有一本关于佛教教义的悬疑题材经典。《玫瑰之名》原著值得重读,电影倒未必。

42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推荐

D9一股股阴郁的气息,最后的迷宫图书馆毁于一旦,奇妙的知识海洋付之一炬,是否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处反讽?人类永远留不下真正的珍品?   

4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似乎牵涉宗教的作品十有八九都是讲述宗教的罪恶。小修士不是那么美貌,不过在一堆老修士里他就显得很鲜嫩了。虽然他说少女是他一生唯一的世俗的爱,不过感觉他跟威廉大师实在够萌,记得他好像要牵着大师的手入睡,还有最后看到大师生还扑过去拥抱的镜头..有爱~ 况且威廉大师还是肖恩康纳利!

46分钟前
  • 小灰烬
  • 还行

要警惕预言家和那些准备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因为他们通常会拉上眾多的人与他们同归於尽,经常是先与他们,有时则是替他们去死

49分钟前
  • ziegfelt
  • 力荐

对任何东西的排他性狂热都会导向恐怖的杀戮,即使是对神的福祉,或者应该说尤其是对神的福祉。没想到这小说有电影,一个侦探故事这样的流行题材里包裹了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史,神学争论等等颇为学院派的主题 ,这就是ECO的功底啊。

52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看到第二桩命案的时候才记起来我看过原著小说,怪不得之前那么多似曾相识。原著小说太拗口,各种宗教伦理辩论,那时候想译者也是半个文学巨匠了。还好电影中这些辩论少,还有一段超唯美床戏,值了。

55分钟前
  • 咋呸
  • 还行

本片的美工、布景、造型、服饰均高度艺术性地再现还原了中世纪的风貌,给人以真实而强烈的历史感,令人叹为观止。开局厚重,叙事凌厉,情节紧凑,悬念迭起,可惜收官阶段功亏一篑,沦为狗血俗套。4星半。

59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三星半,剧情上确实是极为忠于原著的改编,迷宫修士阴谋禁书都是吸引人的戏剧元素,厚如砖头的原著读来都趣味盎然,然而电影版却觉得颇为冗长沉闷,虽然中世纪及修道院氛围营造肃穆厚重庄严,但是总觉得图书馆迷宫显得简陋太多,那些珍贵手抄本珍本书几乎像孩童画册,阿德索选角赶脚也不太合适

60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