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

爱情片其它1956

主演: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奥列格·斯特里仁诺夫,尼古拉·克留奇科夫,Nikolai Dupak

导演:格利高利·丘赫莱依

播放地址

 剧照

第四十一 剧照 NO.1第四十一 剧照 NO.2第四十一 剧照 NO.3第四十一 剧照 NO.4第四十一 剧照 NO.5第四十一 剧照 NO.6第四十一 剧照 NO.13第四十一 剧照 NO.14第四十一 剧照 NO.15第四十一 剧照 NO.16第四十一 剧照 NO.17第四十一 剧照 NO.18第四十一 剧照 NO.19第四十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02:35

详细剧情

  浪涛拍打着海岸,一支红军的幸存部队从里海岸边向卡拉库姆大沙漠撤退。从死亡的包围圈里冲出重围的有23名战士和政委叶夫秀柯夫。他们中有一名女战士——玛留特卡,她是神枪手,弹无虚发,她的死亡簿上已经有40个白军了。一天夜里,他们架起了篝火,正躺下宿营的时候,忽然听到骆驼队的蹄声自远而近,玛密特卡叫醒了政委。政委命令大家从四面围上去,不得把骆驼打死。他们和骆驼队的哥萨克兵交火激战,一个白匪军官躲在骆驼后面朝他们射击,玛留特卡放了一枪,满以为准能打死这“第四十一”个,谁知未中。那军官从骆驼后面伸出一把挂着白手帕的刺刀,成了这支红军部队的俘虏。白匪的这些骆驼是由吉尔吉斯村民牵来的,那个吉尔吉斯老头把骆驼牵回,政委征用了其中的一半。红军战士们从白匪中尉身上嵌着的一个暗兜里搜出一份文件,文件证明这个军官姓戈沃鲁哈一奥特洛克,是个近卫军中尉,他被高尔察克海军上将委派为驻邓尼金的里海东部政府全权代表,他负有秘密使命,要向德拉琴柯白匪将军面陈。政委试图让其招出秘密使命,但他缄口不言。政委决定把他押到司令部去审问。政委把看管这个重要人犯的任务交给了冯留特卡。  玛留特卡发现这个俘虏的眼睛澄蓝澄蓝的,和海水一样的蓝,她几乎都不敢看他的眼睛,这双眼睛撩得她心慌意乱的。但她立即记起了自己的任务是严加看管,于是便用骆驼级绳捆绑他的双手,连睡觉也不给松绑。当天夜里,那个吉尔吉斯村民乘哨兵丘皮尔柯失职睡着的时候,把骆驼悉数牵走,还杀死了看管骆驼的战士马满库尔。风雪交加,这支幸存的红军部队在沙丘上走着。只剩下11个人了,其余的战士在这艰险的路程上已一个个倒下。只有一小锅水了,他们传递着一人喝一口。行进的队伍排成单行在盐碱地上走着。一个人倒了下去,战士们忙拥上去抬他,画面上立即化出一个坟堆,坟顶上插着用盐木枯枝做成的十字架。战士们艰辛地走过了大沙漠,沿着阿拉尔海岸走去,他们来到一个吉尔吉斯村落。村民们招待他们饱餐一顿抓饭。吉尔吉斯姑娘阿尔腾挪对白匪中尉仅剩下的一个肩章发生了兴趣,玛留特卡伸手扯下中尉的肩章给了她。  吉尔吉斯帐篷里烧着火盆,战士们都睡了,马密特松在阿尔腾娜给她的一张纸上写诗。中尉好奇地想听听她写的诗。玛留特卡念了一段,诗中描绘红军如何同哥萨克作战。中尉称赞她“感情丰富”,建议她以后好好学习,冯日特卡盼望能进学校学习作诗。她突然关切地问中尉:被捆绑着的手是否很痛?  她让中尉起誓决不逃跑之后,替他松了绑。红军战士离开了吉尔吉斯村庄继续上路,他们在海岸上发现一条被大风吹来的渔船。政委让战士们把船修好,决定派玛留特卡与两名战士押着中尉从海路出发去司令部,自己带领其他人沿海岸步行前进,以便沿途招募新兵。  他嘱咐玛留特卡不得让这个俘虏逃走,否则以军法论处,如遇到白党,不能把活人留给他们。  渔船出发了,中尉拿着胶,他过去有私人游艇,其他的人还真不会驾船!  玛留特卡里着海水,又望望中尉的眼睛,不禁叹道:“天啊!你的眼睛蓝得跟海水一样!”海上起风了,乌云遮天,疾风阵阵,巨浪把两个男战士卷入海中,海水灌进了船舱。中尉吓得划十字,浪涛抛掷着小船,船被冲到了一个孤岛上,均留特卡和中尉着陆了。他们走到一个板房鱼仓里,设法点上了火,用鱼作燃料,坐在火旁烤供湿衣服。中尉冻病了,说起了呓语,把玛留特卡称作《鲁滨逊飘流记》中的”礼拜五”。玛留特卡到海边的船上去找吃的,谁知船已不见踪影。中尉昏睡不醒,玛留特卡细心照料着他。他醒后感激不已,认为她“比保姆还好”。他要抽烟,这位女战士把写诗的纸给他卷烟,她还告诉中尉:俘虏他的时候,她就感到他的蓝眼睛对女人来说太危险……玛留特卡在海边发现了一所有玻璃窗、有炉子的渔民小屋,他们就从板房往小屋里搬家。玛留特卡背着大袋,提着小包,生怕中尉累着,只给了他一个小背兜。他们意外地在小屋的床底下找到了面粉、一大米。中尉夸奖这位女战士能干,没有她,他早就活不成了。玛留特卡只盼着两星期后,渔民们来运鱼时能救他们出去。她不明白为什么中尉老管她叫“礼拜五”,于是,中尉给她讲了《鲁滨逊飘流记》玛留特卡听得都出神了。她奇怪中尉怎么知道这么多故事,中尉说他过去是研究语言学的大学生,生活优裕,在彼得堡的家里三面墙都摆着书柜,中尉因病后体虚,不能多说。玛留特卡怜惜地吻他的脸颊,他也吻她,他们相爱了。  俩人在沙滩上追逐,陶醉在爱情中。兴尽优来,他们躺在海滩上,各想各的心事。中尉担心自己的美好年华在这愁煞人的大海中虚度。玛留特卡则思念着战友们。中尉不以为然地奚落了布尔什维克的真理,两人发生了争执,玛留特卡打了中尉一记耳光。中尉终于主动求和。他们虽然还在相爱,但他们的观点立场迅然不同。玛密特卡在这里已难以忍耐,她盼着渔船来,要是三天后渔船还不来,她就要朝自己的脑门开枪了。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条帆船,两人都挥舞着手臂雀跃起来。一只小划子离开了帆船,划子上坐着几个白匪军,中尉欢呼着跑入水中。玛留特卡一再夺其站住,他却继续在水中奔跑。玛密特卡犹疑再三,终于放了一枪,中尉停止了奔跑,慢慢倒了下去,他终于成了她格下的“第四十一”个。中尉躺在海水里,玛留特卡奔过去,把他的头紧紧地抱在怀里,哭喊着:“蓝眼睛……我的蓝眼睛!”  鲜血映着蓝蓝的海水,浪花拍击着海岸……

 长篇影评

 1 ) 男女角色的衝突

《第四十一》是線性敘事的電影,過程看似平淡無奇,卻是在為驚人結局鋪陳。
不得不拿它與晚些時間的蘇聯經典──《雁南飛》(1957)、《士兵之歌》(1959)做比較,
三部的背景都是戰爭,同樣表達戰爭的殘酷,卻從不同視野關注烽火下的小人物。
《雁南飛》將注意力集中在後方的人民,《士兵之歌》的鏡頭緊緊跟著一位小士兵,
《第四十一》把戰爭雙方巧妙地兜在一塊,但與前兩部相比,我必須承認它對觀眾的
情感穿透力略遜一籌,但仍不失為蘇聯新浪潮的經典之作。

在結局之前,《第四十一》的故事顯得簡單平淡,有如直接敘事一般,直到最後,
女神槍手面對戀人也是敵人的事實,她開了槍,他倒了下去,這一幕深深震撼了我。
片頭,她對他第一次開槍,失手了;片尾,第二次開槍是由於戰爭的殘酷,她沒失手,
他終究成為她第四十一個槍下亡魂。

隨著故事發展,我漸漸了解女神槍手與男軍官是一個矛盾的組合:
她是戰士,他是俘虜;
她屬於紅軍,他屬於白軍;
她是士兵,他是軍官;
她是沒讀過什麼書的鄉下姑娘,他是念過大學的知識份子;
她支持用革命改造政權,他討厭革命引起的戰爭,嚮往河清海晏的愜意生活。
種種的身份對立與牴觸都將結局安排得理所當然,儘管這對觀眾而言是很殘酷的。

過程平淡如水,但結局總能加入一點嗆人的調味料,令觀者心裡五味雜陳,
這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大概是前蘇聯電影讓人回味再三的原因吧 !

 2 ) 《第四十一个》

    电影《第四十一个》是前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代表作,由格里高利•丘赫莱依导演完成。
电影的开始由死亡包围圈冲出重围的几名战士在沙漠中求生,他们意外的遇到了一支骆驼队。玛柳特卡以为自己射死了骆驼队中的白军中尉,这是她死亡簿上的第四十一个,但是事实上却是没有射中。玛柳特卡恶狠狠地说:“别以为我是个女人,你就可以逃跑,第一次打空了,下一次可便宜不了你!”这句话就成为了玛柳特卡与中尉的结局写照。白军中尉成为了他们的战俘,由玛柳卡特看管。整个电影的场景是在沙漠中展开,仿佛预示着战争的冷酷和人性的“荒芜”。电影以玛柳卡特的这句话作为一种暗示放在影片的开始,不熟悉原著的人不会想到这是电影的结局。
    在沙漠中的行进异常艰难,许多战士体力衰竭,而他们的坟墓就像是这沙漠上的路标,指示着他们走过的地方。能够走过沙漠的人都是有着坚强意志和信念的人。当他们到达阿拉尔,受到当地人的盛情款待。这一队人马仿佛初回人间,吉尔吉斯人对他们的盛情款待及山回路转后的起死回生使玛柳特卡诗兴大发,开始写记录这一路走来的感想。而这时,中尉对玛柳卡特说的话:“或许内容对我格格不入,可是人了解人总是可能的呀。”成为了他们在孤岛上成为情人的基础。
    影片事实上是从这里开始的,前半部分的铺张叙述只不过为了向人们展示环境的残酷和在这种环境下不同人们的生存处境。玛柳卡特是一个穷人,她革命是为了生存,在她看来革命是为了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而中尉的革命与她是不同的。这是造成玛柳卡特枪杀中尉的终极原因。事实上,当他们在孤岛上受困多日之后,两人处于绝望之际时,海面上出现的帆船使中尉兴高采烈,因此“得意忘形“,不顾玛柳卡特的警告奔向帆船,中尉奔向的未必是“我们的人”的帆船,也许在他的意识中帆船代表的不过是返回人间的希望,而在玛柳卡特眼中,中尉的呼唤是对自己信仰的“礼拜”,他们之前的争吵,中尉的妥协,在此可看来都是无意义了,两人之间的信仰的鸿沟最终造成了生与死的距离。直到中尉死后,玛柳卡特才忽然意识到自己杀了自己的爱人。在玛柳卡特的潜意识中,信仰的力量要大于情感的力量。玛柳卡特始终理性的警告自己——自己是站在那一边的。
    如果说沙漠代表了人性的“荒芜”,那么,大海代表着人性的复苏。在海上,玛柳卡特第一次认真的看待白军中尉,从而发现他的蓝眼睛。“蓝眼睛”从此就成为了玛柳卡特在孤岛上对中尉的昵称。这个“蓝眼睛”跑出了阶级观念,没有了敌对的情感,只是单纯的诉说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海上,兴奋地中尉自己驾驶着帆船,正如一位红军战士所言,他正自己把自己押送到“监牢”。其实,在海上的这些押送者与被押送者都没有了战争的困扰,仿佛离开了陆地就进入了和平时代。而当他们共同与暴风雨抗争时更是显现出了人类相对于自然时这一个共同的属性。但暴风雨还是将玛柳卡特与中尉两人留在了孤岛上。
    孤岛这一地方可以赋予很多的寓意。在这部影片中,孤岛成为了玛柳卡特和中尉两人“脱掉”所有在人类社会中附加的任何属性而回归到本性的“真空地带”。孤岛可以是这两个人的天堂,也可称为两人的地狱。面对生存的困境,这两人共同放弃了所属的政治身份,共同帮助从而也爱上了对方。可笑的是,当他们搬到一个渔民的房子生存困境暂时解决之后,两个人的信仰又跑了回来,开始制造分歧,矛盾,斗争。而这却是在两人都深爱对方之后,在这孤岛上,矛盾的解决也异常简单。然而,当帆船出现,中尉奔向“自己的人”时,一切社会现实冲击了这个孤岛,如果手这个孤岛是玛柳卡特与中尉相爱之后唯一可以躲藏的“心灵之岛”,那么伴随着其他人类的出现,这个“孤岛”也就土崩瓦解了。脆弱的“心灵之岛”最终没有守护住玛柳卡特的情感,随着一声枪响,中尉果然成为了玛柳卡特枪下的第四十一个亡魂。那么,随着中尉的死去,玛柳卡特的内心是否还会保留着这最后“心灵的净土”呢?只有她自己知道。

 3 ) 死于革命枪下的爱情

          永远忘不了蓝眼睛在海水中奔跑,向着远方那艘即将开近的白军帆船。玛申卡让他停下,蓝眼睛继续向前,却在她的枪下停下,发出了最后的哀嚎:Mashen……玛申卡抱着他,哭泣隐没在浪花拍岩后。
          Lube在Русские中唱到,“红党杀白党,白党杀红党。俄罗斯人杀俄罗斯人。”历史的残酷往往隐藏在对结果冷峻的叙述后,国内战争的惨烈难以想象。红军白军极少有战俘概念,往往被俘即死亡。且不说对于哥萨克村庄的剿杀、大饥荒,着眼于战争本身,伤亡数据仍然不可正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阿列克谢·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直接展现了这样的悲剧(《恰巴耶夫》、《铁流》、《毁灭》等讲述国内战争的小说都属于直接展现,这里不做赘述)。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第四十一个》则通过另一种视角来展现。
          爱情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之一,战争是人类最可怕的劫难之一。战争中的爱情,除了被毁灭,就是成为超越苦难的存在。《第四十一个》中的玛申卡是个典型的苏联红军女战士,作为王牌狙击手,她冷峻、粗犷,像个男人一样不修边幅和粗糙。曾经有人想和她恋爱,却被她打掉了牙齿。她是红军的代表,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心和斗争意志,甚至,我们完全可以说,她是一个女版的保尔·柯察金。
          我一直不知道那个男人的确切名字,但这位白军战士有着一双动人心魄的蓝眼睛,它们完全不属于战争。他一直被叫做蓝眼睛。他优雅、帅气,有着一种贵族的气质。蓝眼睛曾叙述过,他曾经是一位大学生,学习语言学,他曾经有自己的游艇,他家有三面墙的书。他是那样的不属于战争,他说,我们可以逃到高加索,逃离战争;我开始想念我的书,离开战争吧。这样一个人,我只想起了冬妮亚,那位保尔少年时代的爱人。她有知识,但却不属于那场轰轰烈烈的斗争,最终与保尔越行越远。
           蓝眼睛一直在看着玛申卡,从她负责看管他的那一刻起,那一双温柔的眼睛一直充满着一种让玛莎困扰的东西,那来自一个她不了解的世界。蓝眼睛可以在篝火下柔声地讲解诗歌,任凭她崇敬的眼神膜拜。蓝眼睛看待世界的方式总是那么不一样,他的世界没有那么复杂的阶级斗争。不同于玛申卡实施强调自己作为红军的世界观与价值,他身为军人却厌恶战争。这让人想起了lube,歌唱战争却又反战。他的世界是理想主义的。他始终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居住,而不是行走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上。
          高潮的引子始于那艘小船,航行在蔚蓝的大海上,蓝眼睛梦幻的眼神如普鲁斯特一般令人忧伤。玛申卡第一次走进了蓝眼睛眼里的那片大海,他却在自己的世界中逃避。风暴让他们流落到荒岛上。“我真是个鲁滨孙,带着自己的星期五。”他看着身旁的玛申卡叹息道。他始终穿在身的那条灰色马裤让他单薄的身体陡然而生一种英武之气,然而这是一个符号。不能换下的白军马裤和玛申卡铭记在心的红军革命理论始终是那场残酷斗争在荒岛存在的象征。也是影片最终悲剧的暗示。
          蓝眼睛在荒岛和玛申卡擦出了火花。他们在海滩边牵手、拥抱、追逐。荒岛是故意在残酷世界中显现的世外桃源,它既是让人内心情感逃避残酷大环境,自由展现的平台,又是锐化矛盾的地方。蓝眼睛真的爱上了玛申卡,这个粗糙的姑娘。他断断续续的讲述自己的生平,就像冬妮娅原来的生活那样。他是蒲宁,眷恋的却是生活;他是托尔斯泰,却只想拯救自己和爱人;他是布罗茨基,热爱的却是爱情。他只是个学生,被迫卷入了纷扰的世界。
          可以预想得到,他们产生了不可弥合的争吵,荒岛却强迫他们和好。蓝眼睛半跪在玛申卡面前请求原谅。“我恨你,玛莎。但你是个女人。”几天前的他在海水中跑远了,现在的他们坐着,他强迫自己的世界观向她投降。她是狙击手,他本就是她的第四十一个。他不是死于她的枪下,就是成为她的俘虏。不是革命的,而是爱情的。她再次拥抱了他。蓝眼睛,蓝眼睛。她那样呼唤着他,我的蓝眼睛。
          在小船开近小岛,他们那么兴奋的舞蹈,朝天鸣枪。“如果还没有渔船经过,我就枪毙自己。”沙滩上的玛申卡说到。蓝眼睛说,他只想享受现在这种真正的生活。等他们发现那是一艘白军驾驶的小船,蓝眼睛高兴地在海水中奔跑,“我们的人!嘿,我在这里!”“站住!”玛莎喝道。“站住,站住!”蓝眼睛向着太阳,欢乐的奔跑。“砰!”
          “Mashen......”他就那么躺在了海水中,永远地闭上了那双摄人心魄的蓝眼睛。留下玛申卡抱着他的尸体“我的蓝眼睛傻瓜。”她亲手枪毙了她的爱情,如同往常一样神勇而准确。他是第一个向她道晚安的男人,是第一个让她如此挂念又伤心的男人。她在惦念自己的爱情,没有人会惦念她。这叫做战争。蓝眼睛不会恨她,他本就想自由。他也应该知道,没有什么可以在战争中长久生存。他、她以及爱情、生活、诗歌,没有什么可以逃过战争。革命很早就在他们间开始了,死在枪口下的第四十一个,死在枪口下的爱情。我们可以看见冬妮娅与保尔越行越远,有价值的毁灭,叫做悲剧。

 4 ) 当信仰超过了爱情

要了解这部电影需要了解一下电影所处的时代背景,电影中的女主来自红军,男主来自白军,那么,什么是白军和红军呢?

简单的说,红军是革命军队,白军是反革命。苏联红军是由列宁和托洛茨基一手缔造的,主要的组成成分就是工人、农民和沙俄旧军队中觉醒的革命士兵;白军,苏联建国初期1918年-1920年间的内战中反对苏联共产党的军队,主要由支持沙皇的保皇党、军国主义者、自由民主分子和温和社会主义者组成,与苏联红军对立。从组成成分来看代表的利益是非常鲜明的,红军的组成过去就是被压榨、被剥削的那部分,白军代表的是现有有产阶级,所以电影中的女主出身低微、热爱诗歌却没有上过学、满怀革命热情,而男主则是很鲜明的有产主义的享乐分子。在这一基础上去理解电影中的两人的情感走向就不难理解了。

电影的一开头就是红军击灭了一小队白军,女主角神枪手正打算射杀白军将领男主时男主摇白旗投降了。作为战俘,女主担任起了看守男主的责任。在将男主押往目的地的途中两人逐渐了解彼此,男主得知女主热爱写诗歌,女主喜欢男主拥有迷人的蓝眼睛,而这一切还只是互相欣赏而已,直到他们在海上发生海难,两人漂泊到一个孤岛。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没有敌我、没有阶级对立,两人的情感迅速升温,最终爱上了彼此。然而同住在一个地球村上,没有哪一片荒地是孤立存在的,海面上出现了一只船,原来是白军的船队。男主欣喜若狂的抛下女主向船只奔去,女主最终是信仰战胜了爱情,她举起枪瞄准了男主最后射杀了男主。

面对这样的结局,我更愿意认为这是时代命运的悲剧,不是个人、革命、立场的悲剧。在那个战争时代背景下,没有人知道自己做出的选择到了明天还会不会是正确的选择,当下那一刻做的都是关乎自身利益的选择。

有些人说女主被洗脑了,我极其不赞成这样的看法,能这样想的人我倒怀疑你是不是被洗脑了。电影很直接的告诉我们女主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民,她没有上过学,写出来的诗歌甚至被公子哥男主嘲笑,最后还被男主骂粗鲁,可这是她的错吗?并不是,不管哪个时代最底层的人都是悲苦的,更别提那个战争时代,而她为了自己的自由加入了有同样信仰的团队并坚守这样的信仰,你还觉得这样的人是被洗脑?我倒是很佩服女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能力超群,比如枪法如神,野外生活能力强,要知道他们能在孤岛上存活靠的就是女主强大的生存能力,而这一份能力则是底层人民与生俱来的,而不是那位来自上层社会公子哥所能的本领。电影的最后,女主射杀了奔向白军的船只,他是义无反顾的,连问都没问女主,奔跑的过程中甚至都没有回头看一下女主,要知道那可是白军的船,当他们知道这里有个杀死过他们几十个人的红军,他们会放过她?电影开放式的结局并不能掩盖女主的悲剧命运,不管如何,白军上岸的那一刻起死神就已经开始靠近她。

对于男主,虽然很不喜欢这种有产阶级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但那也是他所处阶级造成他那样的想法,有能力躺平的谁还会去拼命呢?在那个战争革命时代,他想到的并不是去战斗,为自己、为他人、为后人做战斗,他想到的却是享乐,甚至想带着女主去他的别墅安居乐业,且不论雪崩之下容不下一片安全的雪花,他本来就是一名将领,即便他没有杀过人,他带领的军队没有杀过人?身处江湖的人能退得出江湖吗?当他看到友军的船队时,他甚至都忘了这个救过他一名并且还和他深情款款的敌对女人。

生活在和平年代很庆幸我们不用去做那样生死的选择,女主选择了她的革命事业,没有错,男主选择了他现有的安逸享乐,也无可厚非,两人都没办法说服对方同意自己。女主用枪射杀了她的爱人,反倒是一种保存爱的方式,因为她很快也会被敌军绞杀,即便没有如此,离开孤岛回到战场,立场不同、选择不同、追求不同的他们终究也是会分开的。

 5 ) 跳出牢笼的创作

简单的剧情在当时却可以说是轰动一时,战后的苏联宽松了影片的政治倾向,于是格里戈里拍摄了这部第四十一,并且电影的许多方面都已经跳出了在政治高压下的刻板和教条主义。 我们可以把两位主角分别当作两种势力,女兵是有着高度革命思想的革命红军,这些人的思想死板,将国家看作第一但却不能接受新的事物;而战俘则是厌倦旧社会的具有新思想的一群人,这些人厌倦了战争,厌倦了人们为了一己私利烧杀抢劫的狼狈摸样,对新的和平的时代抱有无限的憧憬,而影片跳出刻板的第一点就是让这两人相爱。比此完全不同的思想甚至国别,理论上你死我活的角色竟然最终相爱,我认为这既是一种对当代社会人们死板的调侃和讽刺,也寄托了对未来人们消除国别和人种上的差异,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去爱别人的期待。 第二就是影片浓厚的人性,战前的影片可以说是将人性抛在一边,只注重塑造出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的完美型形象,而这部影片加重了对人性的描述,不论是在沙漠上为死去的战友埋葬,丢掉骆驼后对战友的原谅,还是为了父亲而出卖红军的小女孩,或是在路途中逐渐相爱的两人,都赋予了影片中角色浓厚的感情色彩,也是一个对旧的电影人物英雄形象的突破,告诉大众,人无完人。 第三是认清现实,彼此相爱的两人在荒岛上度过了最为美好的时光,可是最终来接他们的帆船上面却载着敌人的士兵,而女兵还没等内心思考便开枪击杀了他的爱人,恍惚间她才反应过来,自己杀死了自己的爱人,导演让跨越国际的两人相爱,而最终还是败给了彼此的使命,也是暗示了新旧思想之间的融合势必是两败俱伤,抨击当时政治的同时也是在同情那些因为跨越国界相爱最终却没办法走在一起的人们。 “把世界交给你们这些人统治,不知道要弄出多少恐怖的事情。”中尉说的话在如今看来可以说是在正确不过了,教条的统治最终带来的只能是像女兵一样愚昧的人民。 导演把美好的爱情寄托在大海中梦幻的小岛上,是现实,也是期待,这部电影作为时代的产物跳出了老旧教条的形式,演绎了人性,讲述了现实,也幻想着未来。

 6 ) 丘赫莱伊的人文主义

这样的故事是很适合用电影的方式来展现出来的,确实,我也想到了今天的《色 戒》,也许面对的是性质相似的选择题,但是,这并没有标准的答案,有的人选A 有的人选B 选c 选d 原因只在于,自己的内心中,天平倾斜向哪一端。

 短评

很喜欢这种剧情,冲突如此尖锐而且浑然天成,不禁感叹"人性,太人性了"。什么阶级意识洗脑、俄罗斯民族性格,此类评论完全胡扯。在那样的大环境中,任何一个受到惊吓的年轻女人都有可能本能地做出射杀的举动

7分钟前
  • 希尔达
  • 推荐

丘赫莱依的作品,50多年前的苏联版色戒,不过汤唯一枪干掉了梁朝伟!其实女权主义者可以看看,感受无产阶级女战士的坚定意志,为理想男人可以牺牲自己,牺牲爱情,女人也可以!比色戒强的是男女主角间我们看到了爱情,而色戒里我们更多看到是肉欲!

10分钟前
  • 肥壮壮
  • 推荐

格利高利·丘赫莱依“战争”三部曲第一部。影片改编自前苏联作家拉夫尼约夫的同名小说《第四十一》,只找来了上译的版本。原著的选材很有特色,它没有去展示群众斗争那种史诗般的画卷,而是描写在杳无人迹的小岛上,两个阶级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追求不同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13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結局比小說里描寫的還是溫和一點兒的。蘇聯演員們都好迷人…尤其是男主角,看起來有點瘦弱但那麼肥美的妹子人家一把就舉起來了!另外中譯配音好噁心…想起波姬小絲的藍色珊瑚島,同樣是荒島戀情美蘇之間的鮮明對比哈哈哈哈(笑點好奇怪 /_\ )

18分钟前
  • 席德
  • 推荐

人性,大海,诗意。新浪潮第一枪,我的蓝眼睛。

1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摄影很好,故事也好。可惜台词傻了点。不过,革命故事的台词不傻也难。

21分钟前
  • 艾習角™
  • 推荐

阶级和人性这些宏大的概念不是一个压倒另一个的关系(在中国往往如此),而是相互缠绕,相互搏斗,最后究竟哪一个胜利了,都很难说,也都不必说。四年之前看过拉夫列尼约夫的小说,夜不能寐,四年后看电影,仍然禁不住流泪的冲动。

22分钟前
  • 轻逸
  • 力荐

苏联最好的战争片都集中在五六十年代了,远比后来的那些更出色、更富有反思色彩。本片讲述的是俄国内战期间的故事,没有太大的意识形态,导演在拥护红军时也没有丑化白军,基本办到了中立,对男女主角赋予人性化的描述。不过因为当年苏联和中国都正处于严重的军国主义状态,所以本片在两国都受到了批判

27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如果要让中国编剧,想必又会变成一部男欢女爱的玛丽苏神剧。幸好苏联没有这么low。小岛就像是桃花源,岛上没有阶级没有政治和敌友,也没有贵族与农奴的社会关系,因此,岛上只有生物意义上的男女,却没有社会意义上的人。在脱离了社会关系的小岛,女红军单纯只是个女性,而白匪也只是个有魅力的男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相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只要一谈及岛外的现实,两个人的关系就紧张起来。男白匪满脑子佣人保姆,女红军则踌躇满志于消灭剥削者的伟大宏愿。两个人都找到了在岛上和平共处的方式,即:不谈岛外的现实。然而桃园鸳梦只是暂时的,当白匪的船开始登陆,他们就被强行拉回了现实。俘虏兴奋的跑向了自己的队伍,而女主也重新拾起红军战士这个身份。作为红军,她射杀了白匪,但同时,她也作为爱人,痛悼蓝眼睛的离世。

32分钟前
  • 幽深邃
  • 力荐

11th BJIFF No.5@颐堤港。“我爱你,但是我难过你如此落后。”生死关头可以患难与共,但跨越阶级的爱情终将亡于观念理想主义之争。结尾看着刚刚妥协,认同了自己主义的爱人,本能地又奔向自己的阵营,是女战士的心碎时刻。“第四十一”,片名已然剧透。

37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认为女红军被“洗脑的”评论觉得女主应该背叛革命和白匪浪迹天涯吗?战争是残酷的,而革命不是打游戏。一个人为什么当红军又坚持了下来?是闲的吗?是因为被洗脑吗?如果你的理解能力是这种情况,那么容易被洗脑的是你。我们是普通人,不必经历那些,也希望我们不需要经历那些,但我们应该有良心,别把“洗脑”二字扣在红军战士身上。天打五雷轰。

41分钟前
  • 陈绿
  • 力荐

党性面前无异性,原著提供人性困境沃土,大环境不易,戛纳主竞赛提名。红白军敌对,彼得堡知识分子公子哥和伏尔加乡村野姑娘,硬邦邦的革命语言被亚当夏娃赤身裸体瓦解,爱情在荒岛发生,当真浪漫又残忍。

4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我只是奇怪你一个女孩子怎么学的这么粗野”,其实女主角不那么粗鲁的时候对着她的蓝眼睛花痴的样子真是挺可爱的。人类的自然本性到底是被什么侵蚀掉了……

50分钟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从中尉对吉尔吉斯村民抛媚眼、登岛争吵后虚伪的哄骗、自始至终称特柳丝卡为星期五、最后见到白党的帆船的反应来看,他对特柳丝卡自始至终都不是真心的,此片反应出的不是阶级对立对于爱情的分裂,而是单方面批判小资阶级的欺骗和虚伪,以及对于信仰的不忠诚。另外火烧吉尔吉斯村落也可看出白党的残忍。

54分钟前
  • 远方的咆哮女郎
  • 还行

玛柳斯卡说:等革命成功了~我要进教写诗歌的学校,有那样的学校嘛?有~但你的革命成功后只有恋人身上的枪眼儿和古拉格的大狱在等待你~人何时才能不干这互相杀戮的蠢事?

56分钟前
  • 一身的霉味
  • 力荐

极左而坚强的女布尔什维克与有教养有情怀的英俊白匪在特殊环境下滋生爱情。女方文化不高,洗脑后对马列信念顽固执着;男方较有思想深度,焦灼而难堪地包容她。开始是姑娘对俘虏的照顾感化了酷哥,末了是下意识的阶级仇射向因得救狂奔的爱人。看了很沉重,蛮受撼动。另斯大林时代苏联片题材也很宽松嘛。

60分钟前
  • 小重山
  • 推荐

纵然你有比大海更蓝的眼睛,纵然世界上有相爱这么美好的事,也难敌洗脑过的意识。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想起来我朝某高校举报自己教授为反革命的女大学生。人性是什么?狗屁。人的愚蠢和无知才是永恒的。

1小时前
  • 铁皮人
  • 还行

战争年代的儿女情长其实什么都不是,爱情连物质都超越不了,怎么可能超越不同的思想呢。稍稍有一点分段感,以及打光真受不了,不过在1956年,既高唱凯歌,又低首独酌,既革命当先,又人性张扬。

1小时前
  • 鬼腳七
  • 推荐

她不是王佳芝,她最后一枪打死了自己爱上的蓝眼睛俘虏。多情应悔无情枪,碧海青天蓝眼睛。

1小时前
  • 依然在拾晏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