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

战争片中国大陆 / 中国台湾2006

主演:陈坤,徐若瑄,Vivian,Hsu,李冰冰,归亚蕾,秦汉,梁洛施,朱茵,张致恒

导演:尹力

 剧照

云水谣 剧照 NO.1云水谣 剧照 NO.2云水谣 剧照 NO.3云水谣 剧照 NO.4云水谣 剧照 NO.5云水谣 剧照 NO.6云水谣 剧照 NO.13云水谣 剧照 NO.14云水谣 剧照 NO.15云水谣 剧照 NO.16云水谣 剧照 NO.17云水谣 剧照 NO.18云水谣 剧照 NO.19云水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12:03

详细剧情

年轻的陈秋水(陈坤 饰)为少女王碧云(徐若瑄 饰)的弟弟雨萌当家庭教师,他清朗潇洒,有一套快乐的学习方法,两人一起唱歌学英文,简单快乐,很快就堕入爱河。然而陈秋水是左翼人士,为避难必须逃往大陆。虽然似乎是短暂的离别,但秋水离去前仍与王碧云私定终生,发誓矢志不渝。

 长篇影评

 1 ) 隔着云水端望的,是一个脱轨的爱情——观影《云水谣》

隔着云水端望的,是一个脱轨的爱情

——观影《云水谣》

编 剧:张克辉 刘恒
导 演:尹力
主 演:
   陈 坤 徐若瑄
   李冰冰 归亚蕾
   秦 汉 杨贵媚
   梁洛施 张致恒 朱茵
类 型:战争/爱情
出 品:中国电影集团
    台湾龙祥育乐公司
    香港英皇影业公司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上 映:2006年12月1日

举头望青云,云遥遥,低头观海潮,水涛涛。
云遥遥,水涛涛,云水难相交。
青云把水瞧,海潮把云招,青云把水迢,海水把云招
……
——《云水谣》主题曲

我还记得今年的金鸡百花节现场见到了尹力导演,当时他和《张思德》剧组的成员坐在一起,少人问津。然而当晚,他却成了最大赢家,并在领奖台上宣传起这一部以爱情为主旋律的电影《云水谣》。我对它充满期待则是因为片中有几位重要演员加盟。
昨天看完整部影片,热泪盈眶自不必说,而且场面空间的变换及时间跨度之巨大,更让在座的观众唏嘘不止。将近六十年的等待,隔着水千条山万座,却再也等不来心上的那个人。正是这份坚贞不渝,使得爱情升华,深深打动观众的心。
我在看这部影片时,打动我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陈秋水与王碧云各自为对方坚守那份爱情,不为外界所动:陈秋水致力于战场医务工作,工作间隙仍不时掏出画本和相册怀念心上人;而王碧云则没有接受另一位一直苦等她的男人的求爱;另一处是李冰冰饰演的王金娣,为了能和陈秋水厮守终生,不惜改名为王碧云,不惜成为替代品。陈秋水与王碧云之间的感情成为贯穿全剧的主线,而他与王金娣的感情则是衍生的副线,起了烘托作用。
一段跨越台湾“二•二八”事件、抗美援朝、随军援藏等多空间、多场景的爱情,从少年纯情到白发痴情,不仅是对导演的考验、对演员的考验,更是对观众的考验。有趣的是,编剧刘恒并不看重年轻人对这部电影的衷情,而导演尹力却十分在意年轻人的感受。影片中梁洛施扮演的王碧云的侄女,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随性女子,身上突显了现代年轻人的那份随意与洒脱,她替代姑妈去追寻这段坚贞恋情背后的故事,可谓在片中起到了联结观众的作用。导演用意很明显,隔了那么久远的爱情,要让它在这个时代发出光芒,就需有一个传声筒,能与年轻观众拉近距离。但是他忽略了对这个人物的有效利用,使她像一个没有太多动作的局外人,只是单纯的穿梭于古迹旧踪,没能深入这段感情之中,连与陈秋水后代陈昆仑的接触也并未深化这个故事,只略微点缀了一下。我想起另一部电影,陈婉婷的《玻璃之城》,也是讲述两代人的爱情,相互穿插、交融,两代人都有故事,处理得就比较圆润、饱满。
这部电影没有致力于追溯政治事件,让“二•二八”成为了一个导火索,导致了陈秋水与王碧云的分离。而另一部电影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却直面了这段历史,并且透射出冷冽、青峻的气息。《云水谣》的导演尹力显然是一个专情于温和主义的野心家,把爱情拍得很“软”。这个“软”字,我们可以看作是导演对故事本身的理解,因此事件、历史、战场、西藏,统统拿来作为爱情的陪葬品;而且这个“软”,从人物身上也直接体现了出来,尽管隔了那么长时间,当王碧云或陈秋水与人提起对方的名字就会流泪,而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隔了太长时间,连对方面貌都开始模糊时,还会这么敏感的落泪吗?显然导演是在有意的煽情,一刻也没让演员闲得住眼泪。特别是有一场,我觉得就算是高潮,这样的情感渲染得过度了:王金娣不辞艰苦追随陈秋水到西藏,并改名为王碧云,陈秋水说她傻,两人抱在一起痛哭着亲吻对方;然后两人结婚,王金娣说会在来世跟陈秋水一起找王碧云,又是泪流满面;紧接着镜头转到西螺吊脚楼内,王碧云服侍陈秋水生病的老母亲,母亲让她早点嫁人,又哭了……本来在喝喜酒时,观众的情绪已经被激发出来了,然而导演并没有适可而止,紧接着又来煽情,过长了,就显得疲了。
值得称道的是导演用一个连贯的长镜头带出片头,使台湾当时的民俗风情从老屋、街道、布偶戏、小巷中直接传达了出来,像一幅长卷画似的铺展开来,十分连畅,透着怀旧的气息。在电影开场前,我在休息区翻到《云水谣》的画册,发现尹力导演毕业于电影学院美术系,于是特意在影片中寻找那种美术的境界。果然,我发现尹导是一个非常擅于捕捉画面的人,每一个画面都是精心设置,光线感、色彩感,都运用得很到位。
影片为了还原四十年代台湾旧貌,还专门请来台湾民族学专家勘测研究当地民俗,并选择了保留部分台湾民风的福建漳州“古董街”作为主景拍摄。片中陈秋水的老家便是在云林县西螺镇,为台湾中部地区,而据剧中人王碧云的父亲、秦汉扮演的牙医所说,陈秋水的曾祖父是从大陆移民过来的,这便不难看出“云水”之恋如果解释为台湾与大陆“血肉之情”之深,显得有些牵强。非要将陈秋水从台湾的土壤中拔根而起,置之为“大陆人”,并强加给这段感情以“两地”隔海观望的无奈与眷恋,这便使得感情显得“假”、“大”、“空”,幸亏导演聪明在没有从大处着手,只是从儿女私情上加以大场景的铺垫和衬托。可是导演却过份注重细节点的设置及人物关系的布置,使得整个故事讲得有些“满”。这个“满”字,我是从三处加以分析和理解的:
一、导演切分镜头的次数太多,同一画面出现短镜头切分,多角度重现,不太必要。比如陈秋水被辞退家教工作后躺在米仓的镜头,反复了好几次,有点罗嗦;导演的用意当然是想借这种“刹车”式的短镜头及时“刹”住情感,就是一种“抑”的手法,“抑”是为了后面的“扬”,可是表现得过多,过满,就显得有些刻意,不自然;
二、画面镜头及无关角色的设置。片头出现的长镜头里,出现的人物众多,这是一幅人物风情图,可是在接下来的故事里,也出现七零八落的人来,便觉得导演实在太为细致,把事情给做绝了。比如那个守在王碧云门口的“眼镜哥哥”请陈秋水吃宵夜,陈秋水走掉,突然画面里闯进一个小姑娘兜售鲜花,这个完全没有必要;还有陈秋水的儿子陈昆仑向小芮介绍自己的妻子,这个“妻子”也完全没有必要出现,导演这样设置,因为陈昆仑和陈秋水都是同一演员扮演,为了区别他们,他便用人物身边的角色加以区分。陈秋水的恋人是台湾人、上海人,而到了陈昆仑这一代却换成了西藏人;
三、无关细节的设置。比如“眼镜哥哥”流鼻血的事情,只是增添了人物的细节性,完全没有起到辅助故事情节的作用,还比如牙医在饭桌上说过的“牙好,人的心眼也好”,这句话后来被陈秋水在战场时引用,根本没有什么喻意和作用。感觉导演为了让故事更具真实感,刻意将细节与镜头画面加得很“满”,便有点过。
还有一个可笑的地方是,那个等待了六十年的王碧云朝着摄像头跟远在西藏的陈秋水后代聊天,音频出现问题时,她打满马赛克的脸激动不已,微张着嘴,眼泪大颗滚落。我十分期待导演来一段音乐,恰恰这时,导演又不失时务的运用起手段来,全片忽然处于默声状态。这个手法很巧妙,然而用在此时,我觉得太刻意,反而令人哑然失笑。还有,主题音乐没有贯穿全片,音乐上显得“散”,开头是台湾的戏文,后面雪崩时又出现西藏女声吟唱……
也许导演有意于将这部影片打造成像以前的“庐山恋”之类风靡一时的经典之作,但是他选了一个太久远的故事,单单凭着一条“追寻”的线索,很难满足现今年轻人的胃口。毕竟,它已经与时代脱轨,在这个“声情并茂”的时代,来宣传这样坚贞的恋情,不能不说它很感人,但是十分没有感染力。



《云水谣》角色简评

这部影片中,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角色是李冰冰饰演的王金娣和杨贵媚饰演的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李冰冰扮演“假小子”有她可爱的一面,这种可爱劲十分讨巧,换句话说,很有观众缘。从出场时,她作为一个受伤的护士,躺在手术台上嚷嚷不止,可以看出她的娇气,因为她是上海人嘛——上海女人娇气,那个《长恨歌》里的王琦瑶落魄时期还每日用蛋清敷脸——就因为这个脾性,连一天刷两次牙也遭来了战友们的嘲笑。而她与陈秋水如此贴近,正是因为陈秋水是台湾人,台湾人与上海人同样十分讲究生活质量。这并非有据可考,而是从来就已形成的习性。王金娣,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这户人家喜欢儿子,故生了女儿后给她取个带“娣”的名。可是王金娣虽然大大咧咧,属于那种“假小子”类型,却对爱情有着十分真挚的向往和追求。她瞄上陈秋水了,就对他说:“我喜欢你”,绝对不含糊。这个人物为什么可爱,却并不是她“假小子”的一面,而是她对爱情的执守与无私。她可以为他赶到西藏,为他把自己名字改成“王碧云”,为他舍弃回上海的机会……试问,陈秋水如果再固守独身,那不是要伤害这个无辜的女子?李冰冰诠释人物性格可以从一个镜头表明,她在婚房与陈秋水相对饮酒,托起酒杯时说了声:姐姐,这酒是敬你的,如果今生陈秋水等不到你,来世我和他去找你。然后一饮而尽,酒杯放下时,两眼望到很远的地方,饱含泪水,却有一份执着和坚定。因此,我觉得李冰冰演得不错。
还有杨贵媚,在这里不罗列她饰演的其他角色,单就这部影片讲,她的戏份并不多,但是她赋予了角色以灵魂。她很好的把握住了这个“配角”的戏份,不张不扬,也不抢戏,而是十分平易而质朴的表现了农村妇女那种传统美德,比如勤劳、艰忍、开明(对儿子从事左翼运动的支持,焚书可见一斑)、善良……而她在表演上不着痕迹,几乎很少运用面部表情,连一个简单的笑容也是非常希罕的。可是,她就是这么闪闪发光,让人不能忘怀。
陈坤在这部片子的表现,我觉得比《理发师》里面要好。他对角色的演绎仿佛走入了一个误区,永远是那样“温文尔雅”,而且显得落落大方,他就不能演一个粗俗点的大老爷们吗?单就这部影片而言,他将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年轻人形象刻画得比较完整,但是少了一点特色,显得一般。
徐若瑄以前没看过她的戏,只觉得还是有表演的痕迹,特别是中年戏时,表现得有点老态。这种刻意观众一眼就看出来了,不自然。一个没有结过婚的老处女,她的日常起居、生活作风一定是特别优雅的,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只会让她更显年轻。她应该更加注重打扮,以及风韵上的刻画,而非简单的几个动作表明王碧云老了。
归亚蕾本身是有一点积储的,她的表演很到位,但最近几部片子都很有“吃老本”之嫌,不像以前《喜宴》、《饮食男女》、《大明宫词》里那样表演得更为生动。她现在似乎就在演她自己,如果仅仅是角色适合,没有什么挑战性,那不是跟“混口饭吃”同一道理?
秦汉的表演可圈可点,还是有其独到的一面,尤其是那场快要移民前在客厅与眼镜哥哥聊天时,头发蓬乱的模样,有点让人感慨时境的变迁。
梁洛施表现不错,不看风景,单看她,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2 ) 爱他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却是一场空

在这个利欲熏心的时代,爱情早已悄无声息的完成了变质,“到处都是小心眼的男人和势利眼的女人”,到处都是爱情路上的迷茫者和堕落者。
      “找个安静的地方住下来,找个安静的男人嫁过去”浓缩了王碧云一生的爱情观,一语道出了这个痴情女人始终怀抱着的爱情愿望——却只能沦为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愿望,令人仰慕,让人心酸。为了陈秋水,她不顾母亲的反对,不顾薛子路的苦苦追求,不顾徐秋云母亲的好心劝慰,甚至不顾自己一生的幸福,一心痴情苦等。“不,我要等秋水”更是高调集中的体现了她的执着与信念。若人们都能多一些不计较后果的执着,多一些忘记自我的奉献,多一些痴情等待的勇气,也就会少了许多一生都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人,也就少了许多自命悲惨的怨妇怨男,也就真的还给了爱情一片最原始最纯真的天地。
      然而结局却是徐秋云背着王金娣艰难行走于雪山之上,带有浓重西藏韵味的音乐声响起,几个轻巧的闪回镜头浓缩了两人婚后的生活,当音乐声戛然而止,皑皑白雪结束了一切……
      王碧云爱他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却是一场空……
      影片给了人们太多关于真爱的启示和指引,以一个传说般的故事洗礼了人们混沌的心灵,人们的心随着影片结尾处那只展翅翱翔的鹰,自由的飞翔在感动与思考的天空中。

 3 ) 这该死的爱

    起先,宣传片说,这是一个感动海峡两岸的爱情故事,生死不移、浓烈悲怆,撼天动地,几近完美。
  
  镜头里最不缺的就是爱情,梁祝、铁达尼、痞子蔡汗轻舞飞扬,都有童叟无欺的真挚感情,但能不能感动人,就是另一回事了。我看的第一部爱情小说,是琼瑶的《月满西楼》,男女主角的缠绵别离,在我眼前起码晃了半年,才终于看到最后一页“多累啊,死的死,不想活的不想活。”而至今,唯一能记起的,也就是书里出现的一曲童谣“三轮车跑得快,后面跟个老太太,要五毛,给一块,你说奇怪不奇怪。”
  
  而陈秋水与王碧云一起唱的童谣,就先进多了,起码是外文,我残留的英语语感仅能分辩出是这么样的“one~~~~~”(呼唤高手能告知)。他们俩的爱情很校园,相见彼此有好感,浓情蜜情,无忧无虑。但作为社会贫富差距的支持者,王碧云的母亲拆散了这对璧人的眉来眼去,然而她万没料到,女大不中留的事,终于发生在他们家。王碧云下乡,与陈秋水你浓我浓,好不容易捱到谈婚论嫁,陈秋水竟然要走。走就走罢,还留下一堆承诺,让这个本来就有点胜利意味的爱情,显得支离破碎。
  
  徐若萱、陈坤,都是我喜欢的角儿,在里面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贫穷贵公子,怎么看怎么像是要私奔的一对才子佳人。却出忽我所料!-_-。陈秋水要离开的那天夜里,王碧云的爸爸冒死载着她去见陈秋水,我以为,这下该奔了吧,没有。。。这场戏也拍得好,扮演王爸爸的秦汉,连哄带赖的骗过把关大兵,那种镇定啊,无畏啊,像是一种伟人的视角。同情的劝说女儿,静谧的助一臂之力,不由分说的甩手就走。我看得几乎要掉下泪来,他一定是担心女儿不听话会私奔,他那样乖乖巧巧的女儿如果离开他身边,肯定过不好。
  
  其实女儿不仅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更是爸爸贴身的剃须刀。
  
  可王碧云没走,相反打扮得漂漂亮亮,与陈秋水演了一场生离死别的哭戏,末了隔着汽车玻璃大喊“秋水秋水”,秋水就随了古今中外的大流,在车外跟着跑。我实在不敏感的心,也因此失去兴趣------我记得在车外跟着跑,始终是一个忠诚的动物,而不是,至死不渝的爱人。
  
  故事接着讲。秋水到了祖国,开始过上平凡而不平凡的一生,参加抗美援朝,援藏,与一个上海姑娘邂逅,而后死去。但令人无法释怀的是,他对王碧云的思念,仅停留在看看她给他的画册,去学校翻翻有没有她的学籍登记,他始终没想过要写信给王碧云,或者,回去见她。而那时的王碧云,正在履行着他们分别时的诺言,照顾他的母亲,养老送终,并且,并且,她仍单身等着他回到身边。
  
  有时候,有时候我想说,爱情是不是廉价的,廉价到任何一个小东西都足以抹杀。陈秋水在吃王金娣的白米饭时,不会想到与王碧云的爱情。在意无返顾的奔往西藏时,没有想到王碧云的爱情,哦,想到了,他把王金娣那张脸当成了王碧云。但王金娣是王金娣,王碧云是王碧云。他的感情始终默默保留,过着与历史符合的生活,娶了改名叫王碧云的王金娣,而且,还有很力量的死在的雪山脚下。
  
  你会感动么?至少我没有!真正的王碧云在台湾,从一个青葱美少女变成了老葱女妇人,她不断拒绝深爱着她的薛子路,并始终未与母亲和解,她坚定的,勇敢的等着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陈秋水。这种骨了里的刚烈,有几个人会有?世事纷乱,都与她都无关,她更像一个旁观者,只有爱情能够令她刻骨铭心。爱情在她的心底有生命,画在纸上,念在口中,不由任何人打扰,很酷的姿态吧。仔细想想,女性的韧性犹如冬眠的动物,等不到春天,我就关门沉睡,心中所待的花开灿烂时,便怒放。
  
  当然,电影里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在传达---两岸的关系。两岸关系的政治因素,影响了一份真挚的情感。这所谓的复杂因素,在昨天看了龙应台先生的“请用文明说服我”,更使得我由明白至糊涂,好一个扑朔迷离啊。但确定的是,美好的事物,要有统一的思想,至于手法与策略,则是要技巧的。
  
  陈秋水与王碧云的感情在一个时代里无法彻底理清,那么延续到再一个时代,陈秋水的儿子,王碧云的侄女。而结局,已寒凉,我根本去意去看完,毕竟,王碧云依赖的那点感情,在另一个女人身上化成现实。就像七色彩虹美得让人想爬,走过去,却只是太阳反射的一排水珠而已。
  
  这该死的爱,如果不是他们有问题,就是我有问题!!

 4 ) 实在是一般

觉得是部中规中矩的,没有什么惊喜的影片,挺象是为了票房把三个人气偶像堆在一起弄出来的.故事展转于台湾,朝鲜,西藏,纽约,非常牵强.其实就说个异常简单的爱情故事不好么?干吗多了这么多奇怪的人?陈坤的演技不稳定,时好时坏,不过最后那个大胡子的陈昆仑让人眼前一亮.徐若宣演的王碧云比较糟糕,太过用力反而造成多次笑场,连带着把陈秋水也笑了.李冰冰还不错,演得很灵动,感动的地方都在她身上.杨贵媚,归亚蕾,秦汉这些戏骨其实用不着出现在这里,他们的角色费不着请他们,浪费资源.梁洛施简直可有可无,她的表演赶<伊莎贝拉>差太远,痕迹太重,完全不喜欢她抽烟的样子,很少有女人像她那样耍帅似的抽烟.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什么故事都给我们交代的一清二楚,但细节部分却含混不清.也就是结局明白的告诉你,很多情节却让你自己去猜.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不要那么明白的,要么你就干脆说一个一目了然的单纯的故事!当然影片还是有我喜欢的地方,比如画面,唯美流畅,比如死心塌地爱着陈秋水的王金娣(李冰冰),喜欢到把名字都改了甘愿当替身.她说的代替王碧云来爱秋水还是让身边一个女生哭了.

 5 ) 等待,就是一种折磨

时代环境迫害下变得两岸相隔支离破碎的古典爱情,她一直觉得他们天生是一路人,于是心里再也装不下别人,一生等待终身未嫁,以执着的心抵抗着时间的力量,爱情最终化为心酸的眼泪。而他也在拼命找她,只是苦寻无果后另娶了身边的别人。终究还是女人更坚忍,男人更耐不住寂寞,只是被政治被时光阻隔的爱情,又能去责怪谁。

当时的徐若瑄真的是美的惊为天人,王碧云等了陈秋水一生,薛子路等着王碧云,而陈秋水虽然心里爱着王碧云却在几年之后和别人结婚了,这大概是男人和女人的不同吧,爱情里没有谁对谁错,等待与否都是自己的决定。至于你等的那个人是否也如此选择,从来只是人性的不同。

所谓爱,起相思,得相恋,终相守,谓之久矣。孤独的人与寒冷的夜总相配。太多沉溺于深海,无从寄托的孤独灵魂。等待,就是一种反复折磨。

 6 ) 秋水蒹葭碧云天——再看《云水谣》

所谓相思,望而不可即,即而不可见,见而不可求,求而不可得。

陈秋水自二二八事件离台直至牺牲,与王碧云音讯全无,十余年的苦等,幽幽情思从王金娣对他的追求过程之中清晰可见。从第一次对话陈秋水说:“一个人牙好,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心很好。”这话出自王碧云的父亲,秦汉出演的那个牙医。陈秋水到大陆后更名为徐秋云,姓随母亲,而名字则意味着他与碧云的结合。那只钢笔,当金娣在火车徐徐开动时拿走了那只笔,秋水急切地说:“我的笔,把笔还给我……好好地保管,用纯蓝的墨水……”,那是碧云送给他的。当听说有个叫王碧云的人找他,他魂不守舍的神情,踉踉跄跄的脚步。直至金娣改名为碧云时,金娣抱着他说道:“不用再等她了,不用再这么苦等……我就是王碧云。”,秋水毅然地挣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王碧云,第一次与陈秋水擦肩而过,心亦随之而去,直至终老。漾漾情怀从青丝至白发沁人肺腑。少不更事的徒步找寻,为了“只想看看你”。到送别时的“我不让你走,我要跟你一起走”,“你不要担心,我会替你尽孝,她也是我妈妈。”这句话,她说了,也做到了。漫长的等待,辗转的找寻,直至等来的消息是陈秋水与王碧云双双于雪崩遇难时的无声的悲泣。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所谓相守,投瓜非瓜,报桃非桃,琼瑶以至,永之为好。

王金娣,一个来自上海的娇丫头,自手术时结识徐秋云后,孜孜以求,无怨无悔。秋水来到西藏,她追到西藏;秋水心中始终有个碧云,她就将名字改为碧云。这等苦恋,足可谓感天动地。至新婚之夜,她对那个空置的代表王碧云的酒杯说:“姐姐,他一直在等你。是我不让他等了,对不起。”酒一饮而尽,“今生今世,今生今世他要见不着你,来世,来世我一定陪着他去见你。”又一杯饮下,泪尽下。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所谓爱,起相思,得相恋,终相守,谓之久矣。

病中再看《云水谣》所感,记下。

 短评

难看 演员全部太用劲了

8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演员太做作,表演过于用力。但是有几个小细节还是很细腻的。

9分钟前
  • 斑斑点点
  • 还行

其实还不错啦,赏心悦目

1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战争中的爱情禁不起岁月的等待。。。

17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故事不错,演员不行

20分钟前
  • forfaen
  • 还行

陈坤是帅的

22分钟前
  • 胖胖小君君
  • 还行

最后那个镜头...你还真行啊

27分钟前
  • yrh
  • 还行

不怎么动人的爱情小品,挖得不深,演得平淡,但有几个细节还算细腻。

30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很好看~

33分钟前
  • cocomars
  • 推荐

尽管有那么多的不完美,我还是被感动了很多次.

38分钟前
  • Ex
  • 推荐

喜欢陈坤

41分钟前
  • 暗地花朵
  • 力荐

十分讨厌那个徐若宣说话

44分钟前
  • shu
  • 还行

深情得太做作,选择台湾大陆分隔两地的敏感话题..爱情时代片的基础,却始终发掘得太浅,和类型相似的《滚滚红尘》一比,高下立见。

45分钟前
  • 文泽尔
  • 较差

夜半归家,一个人,电视。剪辑一塌糊涂。女人都是美的。歌谣也是。其它不提。

48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两情相悦

5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我轻轻滴抽泣,我竟然哭了!

54分钟前
  • 浩子菌
  • 推荐

把生和死隔开的是什么,把相爱的人隔开的又是什么?云遥遥,水滔滔,云水难相交。

58分钟前
  • Out Man
  • 力荐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誓言实现起来很难,可惜了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

1小时前
  • 元宝宝
  • 还行

算不上烂片,也算不上好。

1小时前
  • 晗·许我向你看
  • 还行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叫骂声一片 可是我却哭的稀里哗啦

1小时前
  • Ragdoll™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