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赛车

剧情片大陆2009

主演:黄渤,戎祥,九孔,徐峥,王双宝,巴多,董立范,高捷,马少骅,王迅,刘刚,Worapoj Thuantanon,赵奔,李麒麟,姜志刚,王鹭,宁浩

导演:宁浩

播放地址

 剧照

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1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2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3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4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5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6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13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14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15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16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17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18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19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2 08:03

详细剧情

在一次全国自行车锦标赛上,倒霉的职业车手耿浩(黄渤 饰)以0.01秒的微弱差距败给撞到狗屎运的对手,屈居亚军,随后他又遭奸商李法拉(九孔 饰)算计,因药检呈阳性而被终身禁赛,他的教练(马少骅 饰)因此气倒。  多年后,耿浩靠开车运送水产为生,养活中风的教练,而当年的骗子李法拉则依靠其推销的补品“肾白银”大发其财。李嫌弃彪悍魁梧的老婆,因此雇用两个业余杀手(王双宝 & 巴多 饰)杀妻,结果杀手反被老婆买通;耿浩的教练急火攻心,一命呜呼,耿浩遵照师傅遗愿前去找李法拉讨说法,谁知反中了李的奸计;东海(戎祥 饰)所率领的台湾黑帮来到内地和泰国毒贩(Worapoj Thuantanon 饰)做生意,但耿浩和李法拉的争执引来了警车,也搅了他们的好事。原本不相干的几组人马,由于偶然的机缘而上演了连串好戏……

 长篇影评

 1 ) 宁浩的时代到了

看《疯狂的赛车》的下午场,影片结束后出现了一个感人场景——我是指如果我是片中客串出租车司机的宁浩导演,我一定会被眼前情景给感动到。跟绝大多数中国影院一样,灯一亮,观众都要起身离席,但演职员字幕里还夹有画面内容,几乎所有人都站着看完了,有的在银幕前、有的在走道阶梯上。等电影交代完人物命运(其实已经无关大局),直到出现那个大大的“终”字。

拖了近两个月的传统贺岁档即将过去,莫名地想到去年最早一部贺岁片《梅兰芳》里的台词:你的时代到了。这个你,是指宁浩。

第二次疯狂

中影公司有意把《银牌车手》改成了《疯狂的赛车》,其用意不外乎跟《疯狂的石头》串一起,打造“疯狂系列”品牌(如同台湾人把有施瓦辛格出演的电影都翻译成《魔鬼XXX》)。赛车所占的影片篇幅还不到三分之一,宁浩本人肯定不想这么取名“疯狂 ”。无奈上头发话,还是从了吧。比起冯氏喜剧、张氏大片,他的身份定位依然是个名气不大的“青年导演”。《疯狂的赛车》不具备呼风唤雨的宣传攻势,未来票房只能依靠观众看完后的口口相传。

首尾两处的自行车赛外,影片大部分内容是关于买凶杀人和毒品交易。多数人物都疯狂癫癫,异常搞笑。失意倒霉的车手耿浩想送师傅最后一程,黑帮团伙打算办完事好回台湾,一个计划杀妻夺财的奸商,两个想着干一票的笨贼,一对希望破大案的人民警察…… 众多支线构成的故事包含了十几个人物,加上飙车、爆炸,疯狂程度确实要远超“石头”。

宁浩的班底

黑皮的角色让黄渤一战成名,此番《疯狂的赛车》里没有道哥几人来抢戏,他是绝对的一号主角。不过电影依然留有《疯狂的石头》里的演员,比如三宝和四眼,这回他们改行当警察。至于“冯总”徐峥,更是梳着“汪涵发型”,满嘴CBD、不忘潜规则,大行搞笑之能事。

新成员里,两个笨贼跟黑帮头目应该会人气胜出。“不烧不专业啊”、“本地帮会太没有礼貌了 ”,看完影片你肯定会记住此类喷饭台词。其他演员方面,九孔更多是发挥了他的猥琐天分,不如他在娱乐节目上搞笑;演多了文艺片的高捷等人只是过过场;那位喜感十足的泰国佬,后半程只能以速冻假人出现,没能制造更多表现机会真有点遗憾。跟石头一样,《疯狂的赛车》里还有不少小把戏,仅凭电影院里看一遍是挖掘不尽的。比如法拉利雇用的几个身着超人服的极品男,可要留心观察他们一把。等它出了DVD后,大概有人会写篇“终极解密”,把细节逐一点提。

观众与电影

《疯狂的赛车》的故事依然可以用黑色喜剧和盲打误撞来形容,私以为那么多笑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处段落,当属耿浩跟黑帮在寺庙门口完成交易的一段。对方的正经专业乃至后来出租车上验毒,直教人笑破肚皮。看多了香港警匪片的类似桥段,那种颠覆恶搞就来得更为强烈。

相比其他贺岁档主流影片,《疯狂的赛车》可不是一台易操作的傻瓜相机。先前有朋友不看好普通观众能接受它,线索太多、人物太杂,一般人不带脑子进电影院,要看懂《疯狂的赛车》似乎会比较累。不过经过一波波打倒国产大片的浪潮,观众水平的逐年进步倒是显而易见。虽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认识萨布跟盖·里奇,但手法相仿等问题,可以用“闻道有先后”来回答。毕竟《疯狂的赛车》达到了双赢目的,既可以让观众笑笑而过,又适合影迷的回味分析。

赛车的进步

我甚至乐观地认为,《疯狂的赛车》的货真价实,让国产类型片达到了一个高度。看到片中偷渡过来的黑社会断指弄枪,简直有些难以置信。至少在日益钳紧的大环境下,以往本土电影鲜见有正面触及。另外暴力的出现也耐人寻味,这些都是商业类型片所不能缺少的卖点素材。那《疯狂的赛车》是什么类型片?警匪?动作?好像都不是,它更像兼具不同功能的混合体,更多是满足观众的娱乐需要。

比起《疯狂的石头》的300万投资预算,宁浩在《疯狂的赛车》里尝试的是真正的商业制作。至于渐成流行趋势的植入式广告,在片中也是为数不少。然而比起拍成商业广告片的《非诚勿扰》,《疯狂的赛车》的编剧、剪辑、摄影都值得玩味。但宁浩认为多线叙事、人物交叉冲突的探索到头了,所以疯狂三部曲估计是玩不成了,往下尝试拍科幻片或西部片等新颖类型。

厦门说情缘

《疯狂的石头》拍摄于重庆,轻轨索道、罗汉寺、朝天门跟解放碑的高楼大厦都有出现,令人印象深刻,至今还记得一个叫“棒棒”的词汇和职业。很早就听说宁浩东南飞,《疯狂的赛车》的外景拍摄地选择在了厦门,片中带有区域特色的中山路大同路骑楼、环岛路的临海风光和体育场,加上台湾黑帮的交流用语和闽南歌曲,特色十足。此外像闽D、杏林等关键字眼也提醒观众这是厦门。当我看到有飞机起降的场景,也会想到那是在岛上的高崎机场附近。

影片对厦门市区容貌的表现几乎锁定在了那片骑楼建筑,却避开了广为人知的轮渡和鼓浪屿。从巴蜀从闽南,宁浩完成一次时空转变。或许是方言对白不宜过多,《疯狂的赛车》里的主要人物都带着原来各地口音,除了几个台湾艺人和次要小配角,令人爆笑的“闽南普通话”和热门方言词汇几乎没有。在一个闽南人看来,电影放弃了可以利用的优势所长,毕竟闽南语不仅仅适用于台湾片,它完全能够融入本片。大概《疯狂的赛车》背后有些难言之隐,又或者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都可以,无非宁浩恰好相中了鹭岛。



显然,《疯狂的赛车》是部紧抓人心又不失娱乐的闹戏,没有拖泥带水,不会乱煽情。它与这个时代共同呼吸,瞎闯荡的小人物,在观众生活体验的接受范围之内。跟随故事发展,他们的情绪反应是如此有趣,有些忍不住交头讨论剧情,一边又禁不住大笑。

大部分在场观众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见证一场中国电影新老力量的交替。正如多年以前,中年以上一辈的观众看着陈凯歌、张艺谋和冯小刚一路走来。距离我们时间最近的冯小刚,也摸爬滚打、一支独大了十年。十年,多么可怕的字眼。当国人为看不到好的本土商业电影、没有太多选择信赖而愤慨时,《疯狂的赛车》无疑是应该出现的那一种,更值得褒奖鼓励。我不能说它是完美无瑕的好片,却可以抛出一个关于未来的预言。【网易 http://ent.163.com/09/0121/09/5062149A00031NJO.html

正面为王的评价,善意的意见毛病可看这里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193263/

 2 ) 别问,就看吧!

  本来我只在豆瓣潜水,而现在我终于心甘情愿就这样献出我的处女帖。
  这一刻,老娘我眼含崇敬的热泪正式开始为宁爷拉票。

  如果这两年中,只给我一次进电影院去看电影的机会,我就会选择这个春节的这一部。如果这时再有同学叫我一起去电影院还叫我来选片,我会选择将这部电影再看一遍,两遍,三遍。

  作为一个热爱迅雷优酷pps的忠实宅女,电影院只在两种情况下才有意义:一是需要看特效的时候,比如《变形金刚》;二是看搞笑片的时候,比如《赤壁》。事实上《赤壁》并没那么雷人,有点让我失望。

  而这一次当我走出电影院,我很满足。如果说《变形金刚》的飞机大炮满屏轰炸从音响和视觉上使我很满足的话,这一次,我非常满足。这似乎只是一部在网上下载了就可以看的电影,它无关高级特效,无关大场景,似乎完全可以独自在在电脑上自娱自乐来看。但是除了和家里人一起在电视上看周星驰的盛期作品外,已经有多久没有过这样与民同乐的感觉?从头到尾,笑点不断,从十来岁的小屁孩到各种真假淑女真假绅士,个个以黑暗为掩护笑得形象俱毁歇斯底里,这样膨胀快乐的机会不多了啊。你就忍心只把它浪费在小屋里聊以自娱?

  当然,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它很商业,它很复杂,它很龟毛,它毫不掩饰导演编剧拼了命讨好你的各种媚态——但我十分欣赏它颇有实效的诚意。正在起步的中国商业片一路摸爬滚打,我也一直尊重各路导演放下身段巴结观众的各种努力。只是现实是,艺术作品感人从不会是因为作者的努力,而只能是因为作者的努力加上才华。而这一次,I'm really flattered。

  以前听人说过,上一部《石头》能火起来其实是靠运气的,真正决定这样一个年轻导演命运的,并不是他辉煌的开端,而是那之后的第二部大戏。如果第二部能够继续辉煌,这个导演也就从此可以在圈里站稳脚跟;而如果第二部戏惨败,之前的辉煌就成了彻底的偶然现象,宁浩这个人也就基本消失掉了。所以我们看到了一部拼了老命编排的力作,却也是一部并没有被那么严格监管的幸运儿;这部电影依然有着青年导演特有的生涩而新奇的爆发力,而感谢上帝,万恶的广电总局还没想到要花心思大力阻止这个CULT青年的黑色幽默。看访谈说冯小刚这样地位的,想拍个无贼都已经困难重重,每个动作都备受瞩目饱受压迫,空有一身调侃功夫只能歌盛世显太平;而宁浩,至少现在,还是我们的人。一遍遍的回想他的这部电影还有上一部,我感到那么的亲切,能感到这背后的就是一个和中国千千万万电影青年一样一起成长起来的兄弟,由各种盗版电影喂大,看到大师杰作像是打了鸡血浑身颤抖,常常做梦都想也拍部来一试,从来不屌国片里政治宣讲那一套,只想要电影有趣,荒诞,而真实。

  他做到了,当所有人为他站立鼓掌为他看完最后一刻时,宁浩他做到了。

  伟大的新一代大陆电影青年!彭浩翔、昆汀、彼得杰克逊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他一个人代表了千千万电影青年的光荣奋斗,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但是宁浩的未来又会怎样呢?疯狂系列未必可以一直拍下去,这一点并不是我担心的问题。我担心的是,很明显,宁浩在黑色幽默上太有才华。黑帮,血浆,枪战,却可以制造出荒诞的喜感,这样的天赋可以让影迷激动不已,也足以让大肆进行白色恐怖的广电总局开始围剿。即使是昆汀,凭他的才华,可以在大陆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吗?而如果阉掉所有这些所谓不和谐因素,电影的生命力又如何延续?夕爷写过,你的精神生活没有问题,你的精神生活又在哪里?

  扯远了扯远了。另外那泰国小伙子真不错。黄渤铁定是腕儿。注意最后字幕里藏了三段戏。黑帮死胖子有点萌。他手下那个好帅好帅好帅啊。

  其实,我只是想对貓在家里熬过年的同志们说一句:

  出来看吧,兄弟们,这是自己人!

 3 ) 这样的电影就值我打5星

[年前给杂志写的旧文了,没什么新鲜东西,现在发出来是让有些人知道,我在豆瓣上给某些电影打一星两星是有原因的。]

 
  2006年《疯狂的石头》上映后,媒体对于观众的惊喜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看这部电影就象去相亲,结果去了以后发现相亲对象是全智贤。3年之后,《疯狂的赛车》又要揭开盖头面对观众。有了之前的期待,现在的观众还会再次得到惊喜吗?
  
  我只是一个经常被当成所谓“影评人”的电影爱好者,不想在这里说什么“看了不满意来找我”之类的胡话。孔子和耶稣都曾经说过,无论如何,总有20%的人是什么都不满意的。看电影作为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不能对你的感受负责。但从娱乐消费的风险这个角度来说,我可以保证《疯狂的赛车》会是贺岁档电影中消费风险最小的一部。也就是说,同样是一张电影票钱,你从《疯狂的赛车》中获得的消费满足感和愉悦感一定会是最高的——我敢说这句话的前提是我看了所有贺岁档的影片,所以我不怕你向我扔臭鸡蛋。
  
  看电影作为一种先付款后消费的娱乐类型,观众在买票的时候是必须要冒一定风险的。所以电影的宣传就会变得非常重要,以至于现在大家能够在媒体和网络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有关电影的信息。如果你曾经在2008年买过股票,你就应该知道这些东西其实并不能帮助你买到一只挣钱的股票。当大盘从6000点高台跳水的时候,你只能选择是头朝下还是脚朝下。当中国电影整体水准就是这么回事的时候,靠这些信息去做出看什么电影的选择,其实等于没有选择。
  
  但是《疯狂的赛车》会不一样。因为它能够让你感受到作为观众的尊严。这是一个很多人花了很多时间打磨出来的电影,其中包含的劳动量远远超过一般国产电影,也可能会超过很多好莱坞电影。它就象是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所有的齿轮都紧密地咬合,所有的齿轮都能顺畅的转动。如果其中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你作为观众都能感受到异常。
  
  能够达到这种技术标准的东西,就一定会具有一种美感。《疯狂的赛车》和完整工业体系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当然还有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已经是可以看到和衡量的了。当事情做到这一步后,剩下的仅仅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对于《疯狂的赛车》来说,它应该会让影迷惊喜,让观众欢笑,让老板数钱,让官员满意。
  
  《疯狂的赛车》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虽然我们会因为有期待而忐忑不安,但这种躁动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上次去相亲蒙了个全智贤,那这次就算不是安吉莉娜·茱莉,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当然你也可以不相信我。因为我无法证明自己没有从宁浩导演那里或者发行方那里拿了好处。不过当电影上映后,你一定会听到你身边的朋友不断地在你耳朵边提起这部电影,我估计十有八九会是赞扬。你可以不相信一个陌生人,但你总可以相信一些人。我想他们会帮你做出选择的。
  
  我相信,一部好电影的特征之一,就是你无法用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来完整转述它。如果想要了解它,唯一的办法就是去电影院亲自体验一次。而《疯狂的赛车》应该是做到了这一点。
  
  在影片公映前,无论媒体上有多少喧闹的评述,这些其实都不重要。去看一部能让自己获得愉悦的电影,是我们作为观众天然享有的一项权利。只要我们珍惜自己的这项权利,就能够去改变一些事情。
  
  而《疯狂的赛车》这部电影,值得你去行使你的这项权利。
  
  对于我来说,我小小的私心就是希望大家都能用自己的选择去影响和改变中国电影。一次改变一点点,最后改变一个时代。每一个观众能做出的影响可能只是一点点,但千万观众的选择汇集起来以后,迟早会让“中国电影”这个虚拟的对象明白过来,我们作为观众有权利要求得到正常的、等值的娱乐。
  

 4 ) 《赛车》与《石头》相比的优点与不足

赛车不如石头的地方:
1.人物的情感塑造。《石头》虽然也是几伙人多线索交叉,但是包世宏还算个主角,影片有不少篇幅描述了这个本该“三十而立”的男人在现实中的困境和他对责任的坚守。有几场戏着力刻画了这种情感,比如在厕所尿不出来的宣泄,在海边念了两句京剧,以及对老婆(女友)的倾诉等等。这样一来观众的情感就有所依托。因而在最后真正的玉石到了包世宏老婆的脖子上,包世宏自己得到了好市民奖还解决了前列腺问题,观众们也会在心里为他感到高兴。
对于其他的几个人物的性格塑造也非常饱满,这个在群戏中尤为可贵,片中谢小盟,道哥,黑皮,小军,三宝,大盗麦克,房地产商及其跟班,都有血有肉,甚至宾馆的前台女招待和保安们也很出彩。除去性格塑造以外,影片对这些人物的道德表现也有关注,最后也依此安排了各个角色的结局。心肠坏的房地产商和秘书最后惨死于他人手下,比较狠的道哥戏剧性的死于车祸,不讲究卫生又跟女人乱搞的小军被逮捕,头脑简单的黑皮则以搞笑的偷面包被追收场。
相比较而言,赛车里面虽然人物依然各有特点,但是对于情感上则鲜有关注,大部分人物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利益。虽然也对赛车手耿浩和奸商李法拉做了一些道德上的表现,但是因为表演风格和剧情安排的关系力度不够,也就导致观影中观众的情感没有依托,只是跟
着影片的剧情一起疯狂。
2.台词。石头里面既有很多经典的爆笑台词如顶你个肺,别摸我,泡妞下血本等等,也有像谢小盟的一些本来很有哲理但是放在场景里蛮有喜剧效果的话。赛车里面虽然也安排了比较搞笑的台词,尤其是对搞笑杀手二人组,但是笑果相对一般,出彩的地方很少。
3.对社会环境的反映。这两部电影应该都瞄准了地域特色,一个在重庆,一个在厦门。不过石头对于重庆的描写其实更深入一些。赛车对厦门的描写仅限于城市面貌,并不能做到像石头看完以后对重庆的人文特点也能有一定了解。通过对高楼大厦和棚户区的对比,现代建筑和罗汉寺的对比,从侧面上反映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另外也涉及到房地产和国企的一些问题。当然重庆本身在国内属于贫富差距尤其大的一个地区,山城的棒棒,大款和时尚美女相映成趣。厦门本来不具备这些。
4.配乐。这个就不仔细说了,其实赛车的配乐也算好的,两首闽南语歌曲和摇滚信天游都不错。但是石头的配乐更惊艳一些,配的几段京剧的效果更出彩,最后那段对决前的摇滚也特别贴切。片尾曲也更好听。
赛车的进步:
1.场面。飙车戏,枪战戏,武打戏拍的都不错。比之前《奇迹世界》更进一步。将来也许宁浩可以拍拍纯粹的动作片。
2.特效。石头的特效基本就是一些简单的画面处理。赛车特效更多规模更大,里面还有爆炸,暴力镜头也比较逼真。
3.导演对镜头的把握又有所提高。石头基本上是以叙事取胜,配乐也很有感觉,影像上比较平淡。赛车因为在情感刻画上表演的不到位,所以影像上做了一些补充。梦境追捕,丢打火机和自行车赛场的一些慢镜头处理的很有范儿,一些镜头的角度给的也很好。
4.线索更多编剧难度更大。这个可能是部分人认为赛车比石头更好的主要原因。人物的冲突更复杂一些。
5.剪辑更疯狂。石头的剪辑只能算是一部商业片应该有的普通水平。赛车比较夸张,据说有900多个镜头。这也导致看的时候基本稍不留神就漏过了重情节。

总的来说,虽然都是多线索黑色幽默的形式,其实两部影片定位不同。石头在很喜剧的同时也有人文关怀,而赛车是一部更纯粹的商业片,可以算是动作喜剧片,靠巧妙复杂的剧情和刺激的场面吸引人。

 5 ) 宁浩的时代真的会到吗?我怎么看到了一个快要疯狂的宁浩

前言:如果说宁浩本身就是纯粹的追逐功利,那么这篇文章将恰恰说明,他成功了

昨晚才看完《疯狂的赛车》。同样被剧本安排的各种巧合配合着电脑特效逗笑的前仰后合。本想大赞一番,却总有种奇怪的空虚和无奈感闷在心头,不由下来的细细琢磨,终于明白了这种感觉的由来

疯狂的宁浩。就算他没疯狂,也差不多快要了

您先别喷。《石头》这部片,我看了15遍或者更多,网上找过很多资料,里面基本每个细节和场景对话我都能复述个78成。其实我对宁浩的作品的爱不见得比您少。

我实在是希望能看到宁浩拍出更多更好的片子。我只是担忧,照这个趋势下去,他能不能?


其实疯狂的是这个社会。《疯狂的石头》大获好评后的宁浩,站在风口浪尖,如果经不住那些看不见的疯狂的冲击,他一样会疯狂,到那时,等到狂热的崇拜和炒作crazy night过后,剩下的还有什么?

来做个对比吧。看看从石头到赛车,多了什么,什么没有变,又少了什么。

1、特效多了。
《赛车》从第一幕比赛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最后厚葬是否结束,特效贯穿始终。粗略估计一下,100分钟的电影,特效场景差不多有10分钟了。

片头片名的出现,两次耿浩赛车的过程,涉及到下水道、地道和管道的穿梭感,房间家具的逼近穿透,李法拉陷害耿浩时水果刀的处理,尤其是台湾黑帮造成煤气爆炸那一大段,耿浩最后中枪。随便一想,就能罗列出这么多。想来重新过一遍电影边看边总结的话,还要再多1倍左右。

《石头》呢?一上来隧道缆车穿梭,和后来小便池感应器的穿梭,小谢扔下来那个易拉罐砸出片头,老包发现展柜里的石头被偷了时背景的人物的模糊处理,最后大决战时楼道气氛的处理,基本没了。

具体到最后,特效多了多少倍?直接按照片尾“电脑特效”栏下的工作人员数量就能出个大概合理的倍数比较了。我反正是在最后,被《赛车》如此多的特效人员震了一回。从特效的数量和质量上说,绝对是大进步。


2、剧本巧合多了。
《赛车》出场演员,按照各自团体关系,有6撮人:耿浩师徒,毒贩(台湾和泰国),王双宝巴多两人,李法拉夫妇,警察

同样分法,《石头》按照各自团体关系有4撮:工艺品厂一帮,道哥一帮,房产商一帮,香港杀手。(警察没有算。因为他们只是接报案和最后抓贼,没有参与情节)

由此,剧情的复杂程度从数字上就有了直观的感觉。关系上的5:4并不是相差5-4=1。因为关系是互相的。每个2个关系都可以发生巧合,那么,4个点两两连线,和5个点两两连线,线的数量差多少?10:6,几乎翻番

其次,感观上也能看到,《石头》贯穿至终的主线都是针对石头展开的攻守战。巧合大多是为了搞笑和在主线情节上制造波澜和过度。而《赛车》里,耿浩逃亡的主线是被所有团体的巧合搭起来的。巧合本身就是主线。

这样复杂了许多的情节,同样也是进步


3、表现、拍摄手法多了

这点只能说是我直观的感觉。《石头》第一次看,会有些地方没看明白。而情节更复杂的《赛车》,在看时却基本非常通畅顺利,完全清晰明白。我觉得这是表现和拍摄手法的进步。


再说说没变的吧

1、演员启用

一方面,保留了很多之前《石头》里出名的演员。

另外一方面,同样和《石头》一样大胆启用了很多不太知名、非常有个性的演员,并且可以认为,取得了成功。google搜索最个性那个陕西哥们“巴多”,截至本文发出时“约有 210,000 项符合 巴多 的查询结果”;甚至搜索“巴多 疯狂的赛车”,结果反而增加到了“288,000 项”

他的同伙,王双宝,我一眼看长相就觉得这应该是个“传统解放军军队题材国产影视剧的旅/团/连长级别长期演员,但不得志”的人。而结果是,搜索“王双宝”,约有 24,600 项。“王双宝 疯狂的赛车”约有 17,300 项。可以粗略认为,该演员的收录结果从之前的7300项(24,600-17,300),增加到了24600项,赛车的出演使其收录翻到了3倍。

这些数字在后面一个时期内肯定还会继续增长。

泰国的那个哥们更别说了。英文名字搜索出来全是和赛车有关的消息。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消息。当然也不排除人家用泰文可以搜索出很多结果。

总体看,《赛车》可以说是和启用的新演员成功实现共赢。这和《石头》是完全一样的。


2、音乐

其实我很犹豫要不要把“音乐”归类到“没变”。
闽南语的那个歌很赞,无论调子歌词还是出现的地方都很绝妙。
但是陕西腔的音乐,虽然每次都是配合演员,但是曲调本身我觉得全无圈点之处,很多音节甚至有点像强行拼凑在一起。那感觉几乎是仅仅为了“让陕西味的乐器发声”
当然,也可能是我不了解。所以,音乐我还是归类为了“没变”


最后,也是我最纠结和担忧的部分。从《赛车》到《石头》,失去了什么?

1、人物
重中之重。
最简单直接的说法:苍白。苍白的很。
看过《赛车》,你对大戏份出场的人,哪个的性格有印象吗?我努力了很久,发现我只记得,耿浩的师傅和李法拉。

耿浩师傅:渲染了一番“打”之后,那个大雨中之中哀求领导再给机会的情节,多少让人为之一酸一紧;谁没有过那样的窘况绝境?为了他弟子的职业生涯和他的梦想,没有门路,没有权钱,在高高的掌权者面前,他跪下了。之后脑血栓的他,竟然在看见仇家时能愤怒的站起来。这个在100分钟电影里睡了90分钟骨灰盒(还被人开箱验货……笑)的人,我倒觉得刻画的最成功。这样的人,在现在的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太稀缺少见了。他是为人所称颂的稀缺品质的一个具体化的世俗存在。

李法拉:没别的,哥就是想发财。男人的面子可不要,尊严可不要,良心道德一样可不要,命都可以不要,哥就要钱。这样的人,恰好是另外一个面,特多特常见。

剩下的,没了。

耿浩:黑皮其实演的很到位,可惜从编剧和导演那里安排好的情节把他限制的死死的。完全成了一个被剧本和情节摆弄的娃娃。他一根筋的太过分了,通篇看表现,他饰演的这个主角人物智商不超过70。黑皮被拉过来演智障脑残立志成才的故事了吗?显然不是。

毒贩【台湾方】,毒贩【泰国人】:这几位演的很到位。但是警匪贩毒片看的太多啦。都是这样子。功夫、表情、动作、表演普通而到位。剧本也是这么给他们安排的。顺利完成任务。

王双宝、巴多两人。同样无脑。“谁也不想先杀人”,生涩,想赚钱,互搞对方姐妹并且把持主动权等等细节算是有点个性

警察:三宝他俩,这次就是来演《石头》中“夜巴黎”旅馆的服务员的。还是剧本安排的。他们在限度内也已经不错了。

李法拉太太:无脑。一样是剧本安排的。

其实对于人物,这样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苍白,是剧本造成的。那就接着说吧,把对比也一起放到下一条里


2、剧本
太注重情节了。太希望巧合了。太需要搞笑了。

人物呢?

对比看看之前《石头》
剧本曾经创造了那个家庭恩爱,普通而自信,能八面来风也会山穷水尽的包世宏
剧本曾经创造了一心跟着老大混,拼命想摆脱不如意现状的年轻人三宝
剧本曾经创造了鲁莽又总是得意洋洋、小混混出身的黑皮,胆小但心计的小军,有点胆识有些脑残还颇有汉子味道的道哥
谢小蒙和他老爹,房产商和他秘书,香港大盗顶你个肺,每个都是活脱脱鲜亮亮的人,个性十足

你几乎可以不加思索的觉得,他们那样的人真的就生存在地球在地球某个时代的某个角落。

反过来……《赛车》塑造的人物……是火星上的吗?

这是剧本里的人物部分。

再次,整个剧本被荒唐的情节、众多的巧合堆砌的满满的,没有一点时间和余地来润色什么细节。甚至连最后的收场都不得不草草和着字幕交代完。警察怎么就那么容易相信了耿浩无罪?太夸张了吧,实在说不通啊。几条人命在身呢

剩下了最后2点也就不那么紧要。

3、流行台词。人物的苍白,重复次数少。本片就算会有流行语,也是牵强出来的

4、城市风格。重庆排出了味道。厦门呢?



分析作罢。

不得不重复前文的感叹。《石头》的成功把宁浩和他的剧组推到了风口浪尖。所有人都在看着他。投资人,行内人,竞争对手,观众。他不能承受在第2步跌倒。他尽力了,把所有那些《石头》里的浅层面功夫拿出来,再次发挥了个淋漓尽致,博了个满堂彩。但是,塑造人物这个核心被忽略了。他的意味,颇像是要做短期感官刺激的叫号电影,却放弃尝试创作经典传世之作。

我想到了,中国的年轻运动员在奥运会初获金牌后代言的蜂拥,社会舆论和压力的无形施加;我想到了年轻的公司在默默发展几年成功在美板上市后,面对投资人的利益驱使而不得不妥协长期的目标。

其实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一个艺术创作者,是以市场导向,还是艺术导向。一个是你的饭碗,一个却是你的追求和根本。如何协调这二者是每个创作者的必修课。
不理睬市场,你没有钱来创作和研究自己的艺术,甚至会饿死
不关注艺术,你最终是人去楼空,成为浮华青楼里青春耗尽的老女人

从《石头》到《赛车》,宁浩成功完成了市场一侧的成功。浮华背后的执掌者们会希望更多的市场,更疯狂的市场。而能不能坚持住追求,成为一个真正的电影艺术家,就要看宁浩和他的队伍,会不会一起疯狂了。

 6 ) 向宁浩致敬

如果说《疯狂的石头》是横空出世,有点不太真实,似乎偶然而得,《疯狂的赛车》则证明宁浩的时代来了。

冯小刚太老,累了,逗人乐是累人的事,看看从卓别林到周星驰,私下里都郁郁寡欢,就知道搞笑有多累,有多心酸了。何况冯导如今是大导演了,虽然草根习气仍浓,可到底不同过往了。不着四六的影视公司没有了,开车讨薪的司机,在美国混日子不得志的中国混混,跟班的摄影师,统统不见了,变成骗VC的“海归”,优雅的空姐,跑北海道度假谈情说爱,唱日本歌掉眼泪,“小资”了,也“文艺”了。再往下,该往奢华糜烂里走了,拍现代版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宁浩还年轻,有无限的可能,只有有足够的天才,就有足够的时间供他挥霍。故事结构仍然延承《疯狂的石头》的多线索,错综环绕:一个禁赛的自行车运动员,想给死去的师傅找块像样的归所;一票飘到大陆的台湾“山寨”黑社会,要和一位身手矫健的“泰拳”高手交易毒品;一个黑心的保健品商,雇佣两个够“专业”的农村杀手除掉自己的老婆;几拨人就阴错阳差搞到一起。再掺上卖墓地的徐铮讲述“潜规则”,和“人生后花园”,两个一心要破大案,却总是关键时候“掉链子”的警察。捎带,把不贴谱的“保健品”,牟取暴利的“开发商”,一并调侃了一番。你要看热闹,绝对够热闹,你期待悬念,绝对够精巧,你要找乐,就开心得笑吧。没人说别破坏了他的孤独,没人拿黄金、菊花来搞什么象征,做视觉艺术。你笑完了,痛快了,故事也结束了。

冯小刚拿语言调侃,宁浩讲故事,讲得精巧,讲得幽默,虽然人物也常常出语惊人,台湾黑社会说“本地的黑帮太没礼貌”了,杀手说:“干一行,爱一行”。可冯小刚拿舌头“逗你玩”,你能把中间的笑料拆开了单独讲,宁浩的逗笑,离开了故事,就没意思。所以你一定要坐在那里看,融进去,才能忘情地笑,笑得忘掉自己。冯小刚像相声,像小品,宁浩的是电影。

对大陆而言,宁浩的尺度够大胆,能够上映实在是奇迹。又是黑社会,又是买凶杀人,泰国毒贩穿着人民警察的衣服,死了还在指挥交通,黄渤开车带着死警察去报案,值班警察不问事,先让你填表。我小时候,《黑炮事件》就号称“黑色幽默”,和宁浩比,差得太远了。宁浩一部电影,死了一堆人,而且死得惨烈。如果只看死人的段落,几乎不像喜剧片。我们习惯了分析,这个故事歌颂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所以讲故事前,要先想想有什么社会意义,是不是符合当前形势和潮流,别触动了什么人的软肋,惹得人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宁浩老老实实讲他的故事,不怕犯什么忌讳,如果你看到了什么意义,看到了讽刺,那也是你自己的感觉,宁浩可什么都没说。电影就是这样的。其实所有艺术都如此,急着讲道理的是哲学,不是艺术。

美中不足的是,尽管宁浩明显比原来有钱了,故事里有了追车、爆炸、比赛的大场面,还生硬地夹了一堆广告,故事却不及《疯狂的石头》。最后部分混乱而生硬,相比之前紧扣密接,仿佛漫不经心。黄渤作为主角,却是最不出彩的人物,开场比赛和结尾比赛的呼应,是常见的俗套,没有太大必要,像文章里的“游词”,除了凑故事时间,看不出多少意义。银牌救命,更是好莱坞及各类模拟好莱坞影片中烂得不能再烂的桥段。九孔饰演的保健品商除了推动故事,摆出一副夸张造型外,也缺乏亮点。倒是“杀手”、“台湾黑帮”最有喜剧效果。不过从性格上讲,都有出乖卖傻的成分,不像《疯狂的石头》,通过情节伏笔给予人物行为以合理性,没有斧凿拼凑的痕迹。不过,瑕不掩瑜。而且,我听说这个故事光通过审查就用了十个月,三个小时的故事压缩成两个小时,有点乱也理所当然。

我要向宁浩致敬!为了这样的故事,这样开怀的大笑,这样大胆的表述。中国的电影和中国的思想一样,要更开放,更灵动,更坦白,更兼容,才有出路。

顺便说一下,“泰拳”的段落紧凑舒展,没准宁浩还有做动作片的潜质尚未发掘,不知他是否愿意再试试这种类型片,没准能开创出新风格来。

扫描关注我的读书分享微信公众号

 短评

我就知道豆瓣上的人喜欢这种型,我就知道,就知道,知道,道…

3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比疯狂的石头更上一个台阶..除了黑色幽默外,还看到了一些更带内涵的东西..宁浩的风格已经日趋成熟了.期待下一部作品. 银牌车手最终成为金牌,竟然是通过这样复杂的途径,虽然最后线收得有些散,但能做成这样已经不错了。这就像是中国电影在一直以来的疲软中,突然出现世界级的佳作一般,不错。

4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最后,电影院里响起了掌声……

9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Sorry Sir, 我已经说过了他真的不在loom. 抱歉, 我们的酒店非常international, 我们要保护客人的xicret.

10分钟前
  • 账号已注销
  • 力荐

比起石头,手法更纯熟,人物更可爱。中国终于有了个会讲故事的类型片导演。愿不义的都自毙,我们的明天会耿浩。

12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宁浩会讲故事。

16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满嘴顺口溜 你想考研啊!

1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真没想到中国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22分钟前
  • 斯童
  • 力荐

致敬《两杆大烟枪》。2013.11.7

2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原来是徐峥,我一直以为是汪涵......

27分钟前
  • 米亚嘟嘟
  • 推荐

不如《石头》。可是尝骨灰的那段还是让我笑翻了~~~

28分钟前
  • littletwo
  • 推荐

机心繁构,交足功课,80分以上

31分钟前
  • boks
  • 力荐

导演说自己创作失败了……但是它在市场上成功了。

3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这节奏 真漂亮

37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当时真的是笑抽了,骨灰当白粉那段实在太搞笑了。国产经典的黑色幽默。

4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我要做宁浩的死粉丝!!!

44分钟前
  • Charlie
  • 推荐

支持青岛话。看了觉得作为青岛人真快乐。

48分钟前
  • 凯罗
  • 推荐

黄渤和徐峥的电影好搞笑,他俩的电影我一般都看了,这才是喜剧

49分钟前
  • 梦梦梦梦
  • 推荐

黄渤其实很帅的呀

54分钟前
  • 我的苦難史30天30夜也講不完
  • 还行

多线叙事的黑色幽默在《疯狂的赛车》中再一次为人见证了宁浩对电影出色的驾驭功底,这部作品所带给人的不仅是那依旧“疯狂”笑料的捧腹,更是一种缜密逻辑下扣人心弦的酣畅,动作、悬疑、幽默三者间的绝佳契合,锻造了这场难能可贵能胜于剧情的喜剧经典。

55分钟前
  • 梦里诗书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