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略知她一二

剧情片法国1967

主演:安妮·杜普蕾  玛丽娜·维拉迪  Joseph Gehrard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播放地址

 剧照

我略知她一二 剧照 NO.1我略知她一二 剧照 NO.2我略知她一二 剧照 NO.3我略知她一二 剧照 NO.4我略知她一二 剧照 NO.5我略知她一二 剧照 NO.6我略知她一二 剧照 NO.13我略知她一二 剧照 NO.14我略知她一二 剧照 NO.15我略知她一二 剧照 NO.16我略知她一二 剧照 NO.17我略知她一二 剧照 NO.18我略知她一二 剧照 NO.19我略知她一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6 16:06

详细剧情

与戈达尔的其它作品一样,这部电影并不遵循传统的电影叙事弧:开端、冲突和结果。相反,它为观众呈现了女主角朱丽叶·詹森(玛丽那·维拉迪 Marina Vlady 饰)24小时繁杂但空虚的生活。60时代中期的法国,各种社会哲学思潮都在发生变化,朱丽叶表面上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已婚母亲,身份之后却是一个兼职妓女,独自应对沉重的生活压力。朱丽叶先把哭闹尖叫的孩子送到一个专门为应召女郎照看孩子的男人那里,然后开始她一天的生活。购物、做家务、带孩子,她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时常被客户的约会所打断。   片中的故事形态早已支离破碎,充斥着各种旁白、字幕、符号、毫不相关的镜头画面。虽然影片在拍摄时有脚本,但是戈达尔要求演员在表演时突破“第四道墙”,随机创作台词,与镜头外的工作人员进行互动,使得这部影片充满了实验性和批判意识。

 长篇影评

 1 ) 語言是什么,生存是什麼

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电影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戈达尔的电影从来是选择非常规的电影制作模式,这也是为何他能有所突破,并掀起世界电影的一代风波。

选择戈达尔的《我略知她一二》来讲述,是因为这里面掺杂了许多我感兴趣的点。如,如何用电影来解剖、实验人类的语言,再如,在电影中体现人对自我的身份认同,以及如何用视听来描述日常外表下人的真实心理活动(而这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电影这门艺术形式的短板)等等。

首先,这部影片呈现了女主角朱丽叶·詹森一天的时间内,表面繁杂但实则寂寞的生活。朱丽叶表面上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已婚母亲,而在其身份的背后却是一个兼职妓女,生活的巨大压力时刻侵蚀着她。影片没有基本的故事线,也没有设置好的激动人心的情节与高潮,以主观的方式随意剪辑镜头与声音,在其中布满了随机的旁白、背景音、广告、符号与镜头场景。影片极具实验性,也有对当下政治社会与泛故事化的电影制造业进行了嘲讽与批判。

影片的开头出现画外音在叙述,戈达尔很喜欢用这种纪录片风格来造成一种间离效果,以此降低对形象的欲望。这也是受到维尔托夫导演的影响。片中的声音说到8月19号巴。黎首都圈的扩张计划作為一种政令被公告叙述的主角為谁,不知道,也许是戈达尔本人,也许是她的丈夫,也许是在巴黎生活的一个新闻编辑部一个激进的小职员。这一公告与电影主体形象并无关联,而仅仅为了“揭露影像与声音之间的冲突”。从而关注“声音是如何被用来抵抗影像的”这一问题。——电影:从表征到现实「英」斯科特·拉什

男低音的旁白介绍并引出了影片的主角,画外音在以谬误的形式描绘这位主角的着装与发色,这里预设了我们主人公以两种不同的身份与姓名于同一形象之中:一是女演员(兼职妓女),另一则是家庭主妇。下一个场景便是在朱丽叶(女主角)的家中了,两个男人出现在餐厅里聊着政治,一个是她的丈夫。有意思的是他们是背对着摄像机,所以并无法看清他们的脸。随后家庭主妇朱丽叶一边做家务一边与拍摄者聊天,而在客厅的丈夫则一直地催促她(丈夫仍然未出现在镜头里)我们不得不从她的描述和话语中一再地分心。随后画外音再次牵扯到政府的政策,只要政府下了命令,阶级分化会更加严重,而资本家们是不会管大多数市民的意愿的。这是影片的社会背景,也是戈达尔想要引起人们警戒的社会现象。接下来,一个摇镜头,一次意味深长的喘息时间。戈达尔再次反叛了电影的制作准则,他将一整个摇了两遍的相同被摄场景全部丢入了这段叙述之后,仿佛是楼宇与底层人民无声的呐喊,摄像机无奈地摇头,眼里全是迅速发展的城市框架那真正内核的不堪一击,让人们不仅停下反思与遐想:究竟这些城市,这些高楼大厦是谁的,为何而建呢。首都要扩建,人民又要去哪里才可以容身?

几个镜头过去,从叙述中知道了朱丽叶的前半生并不好过,她有着三个孩子,吃饭住宿都是问题,所以她去卖春是她现任丈夫所支持的。

交代了家庭关係后一段母子各自陈述了各自的梦(小儿子的梦,双胞胎和成了一个人)随之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语言是什麼”

“语言就是人住的地方,像家一样。”

而这随后的一系列论文式的独白全由语言组成,或戈达尔的电影从来没有主题,我也总结不出这部影片的主题,他的电影语言总是独树一帜,看似在叙事,但总是用些象征性的符号、图像来回穿插。有意无意,因為他想要表达的似乎太多,想要影射的似乎更多。克洛德·奥里耶认为,从《美国制造》起,戈达尔作品强烈的幻觉特征在一种永远重复的,可以代替其对象的描述艺术中得到肯定。这种描述客观主义也是批评的,甚至是说教的,是《我所知关于她的二三事》、《各自逃命》等一系列影片的主要特色。—萨杜尔《法国电影史》

在戈达尔这里,思考不仅涉及画面的内容,还涉及它的形式、方式和功能,它的虚构性和创造性,画面上的听觉与视觉关系。戈达尔对幻觉没有丝毫的好感或同情,它的客观主义从未丧失其美学元素。—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2》第一章 超越运动-影像

在这之后影片再次交代了朱丽叶的双重身份,一个入不敷出的母亲和一个兼职进行性交易的妓女。

随后她去服装店,自我分析,去咖啡厅,观察别人。

在此我也不得不佩服戈达尔对於女性的心裡剖析之準确,在朱丽叶看中一件衣服而準备去银行取钱后有了这样一段独白:

“感情不见得常常会和物质混合,例如慾望,有时时刻清楚慾望对象,也有不知道慾望对象的时候,有时认為没有什麼,具体要说什麼也不知道,还是有些放心不下,儘管没什麼放心不下的理由··”这种对自己行為的不确定性我认為在我自己的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了,在我们与别人交流的时候谁又是时时刻刻运用逻辑,清晰準确地表达自己呢,每个人都通过彼此外在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来判定彼此的心思(我们擅长揣测,更擅长误解),所以我对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博格曼代表作《野草莓》的开头,主角维克多的叙述有着深刻的印象:“在我们同他人的关系中,总是充满了对对方性格和做派的议论及评价。因此我放弃了几乎所有所谓的关系。这使我的老年生活倍感孤独。我的人生充满辛劳,我心怀感激。”

如果我们追溯起人类语言的产生与使用就会知道,语言的产生是由于情感的需要。最初的语言是具有象征性的,理性和语言是人类区分开与其他动物的最主要特征,人类独特语言的灵活性与社交功能使得我们更高效率思考与沟通。它的虚构功用使得人类发明各种社会制度,文明,国家以及法律等等,以使人类更好的互相协作,运转人类社会。从近代开始,人们的沟通方式随科技的发展迅速变换,但自人类开始进化起,我们的境遇真的有所改善吗:交流快讯,浏览快餐,搭乘快铁…伴随而至的思维奴性与感受麻木,精神越加的滞后,由语义不当而生的误解比比皆是…所以现代人与人之间日常的交流模式是否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没有语言人类是否真的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爱彼此,而不是总那么草率地“了解”与“同情”他人呢?

回到电影,朱丽叶接著去了咖啡馆,一个男人在翻动报纸和搅拌杯子里的咖啡,他对面的女人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意识地反复翻著一本没有内容的杂誌,她看着同一种表象。就像我们天天遇到的无数个陌生友邻一样,第一眼看上去,贫乏透了,第二眼看上去,更加不想费时间加以了解。於是我们的思想者反问道,物质是什麼?接下来又是一段可以当作警世的一副长篇。其中有这麼几句是我有感的:

“有时我会崩溃,不能从客观的角度看问题,有时不能从主观束缚中解放出来,有时也会高估自己,因為不能摆脱虚无主义的影响,我应该倾听,应该拋开以前的想法,重新审视自己的周围,我的同胞我的兄弟。“

完这段,我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短篇《一个荒唐人的梦》 这是影响我比较大的短篇小说之一,俄国动画导演亚历山大·彼得罗夫也曾制作了改编后的同名动画。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3ef794a90100mg8a.html

《荒唐人的梦》亚历山大·彼得罗夫同名动画

这个小说总的来说讲述了一个自杀者在准备结束自己生命前的遭遇和他经历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梦,遭遇与梦使他感悟了生活,如获新生。虽然这是一个荒唐人的经历与梦,却是所有人类的生存反照。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放弃了自杀,而是决定寻找人生真理,认识幸福的规律,他说到【重要的是你要像爱自己那样去爱别人,这是关键所在,这也就是一切,别的什么都无所谓,因为你马上就会知道如何建立起天堂了。】可以说呼应了上一段戈达尔的“聆听自己的同胞”。也可以说是一位虚无主义者(认定生命无意义)的一次重生。生命本身并无意义,谁都会死,宇宙和时间箭头的规律是前进,消亡和衰败,所以重要的并非追寻值不值得活下去,而是是你赋予它了什么意义,这个意义是否会有实现的可能,能否让你的生活发光发亮,足够给你的邻人热量与勇气。)

让我们继续读一段戈达尔的旁白

”但我们从何而来,為何而来,上帝创造了天地,当然这麼叙述太过单纯,我们应该认真些。语言的境界就在世界的境界中,我的语言的境界就是我的世界的语言的境界,语言由我產生,我限定了世界,它由我掌控。在理论上的死,即是捨弃了自己的境界,既不问,也不答,一片混沌,但是如果让事物重又变得鲜活起来,那就是意识得到觉醒,那时所有的一切便会和谐安定。“

这段关于人与世界或是语言的叙述流露出戈达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即人是宇宙的中心,一切从人开始,到人结束,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加缪有过一段描写过的类似感受,虽然加缪不是存在主义者:“这是一段温柔而绝望的时刻,却无人可以拥抱,有著太多感慨,却无可以匐身膜拜的对象。

感觉与世界—各种慾望的融合,在我以一己之身躯与诸相拥之另一身躯内,我摄悟了那份天降的喜悦。”总之很受用啊,不说我们同意不同意人心是否为宇宙的中心,但这种天我合一、微型宇宙、道法自然的经历也是不可多得。

论述过后朱丽叶走出那个禁錮了她一个小时的咖啡馆,背景音乐突然自由活跃,画面也由像似黑洞的咖啡泡沫转而明亮的中景镜头。调皮的是这个时候剪辑重复了两此,两次相同的场景伴随著以下的独白

“我不知道何时何地,这件事是否真实存在,我一整天都在试著重拾那段感觉,那树的气味,我在这个世界中,这个世界就是我,人的脸孔就是一处处风景。“

无奈可笑的是这之后朱丽叶还是去接活了。

在一些女人的活动以及几个场景过后又提到了语言

“形象和语言有时不能走到一起,生存在今天社会中的结局,就好像活在一部动画片之中但语言本身不能跟形象一样表现具体东西···”

“乱用各种符号只能招致对语言的怀疑,我连整个头颅都浸没在文字意思的泥沼中,现实被想象力的洪水淹没想象力是好是坏都有可能,在我乱套的理性面前,良知会再度出现,若我们对事物的注意多于人,那是因為,他们比人更真实的存在著,死去的事物会永生,活著的人却一再死去(*或者译成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永远活著?批判意味应该较为接近)

关于电影中的主客观,德勒兹在其著作《时间-影像2》中提到戈达尔的这部电影:

我们应该这样断言:客观和主观的差别,从视听影像的角度上看,只具有暂时和相对的价值。最主观的东西,如里维特的同谋主观主义,也是最客观的,因为他用视觉描述力创造了真实。相反,最客观的东西,如戈达尔的批判客观主义,也是最主观的,因为他用视觉描述替代真实物品,并使之进入人或物的“内部”(《我所知关于她的二三事》)。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描述都会朝着一个真实与想象的不可区分点发展。

戈达尔谈到《享受生活》时说,“事物的外在部分”应该体现“内在的情感”:“如何可能到达内在?只有乖乖地留在外面”,如画家一样。戈达尔在《我所知关于她的二三事》一片中,在“客观描述”中添加了“主观描述”以表现“整体情感”。

(《让一吕克·戈达尔论让一吕克·戈达尔》,贝封出版社,第309页、第394-395页。)

昨晚看一篇微博上评论戈达尔与特吕弗关係的文章,文中如下介绍:

”来自瑞士的戈达尔是资產阶级的逆子。父亲是富裕的医生,母亲的家庭拥有“巴黎银行”,这个讲究、循规蹈矩的大家庭与电影并没有多少交际。直到来巴黎读索邦大学,戈达尔才真正地接触到电影,并沉迷于这种在父母眼中’有伤风化‘的东西。在青年“迷影人”当中,戈达尔可能是最风流的一位,他经常把自己的私生活、旅行和爱情,隐藏在聚会时的沉默和蚊子的桀驁不驯之后···”

所以在观看他的影片的同时不能忽视当时先进青年对於整个社会以及自身生存的处境。戈达尔的作品从早期开始一直都处实验和探索的状态,《我略知她一二》属於他的中期巔峰之一,影片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社会面临的精神危机存在主义的影响,各种交叉蒙太奇混合剪辑,声音的突出,叙述者的低语,都传达出一种现实社会中人与人难以正常表述自己,人格心裡的荒谬絮乱,人物行為的无逻辑,片中的人物都属於他所关心的无產阶级人民,每天為了思考究竟买电冰箱,买电熨斗还是彩电的问题,买了电冰箱就没有熨斗,买了熨斗就必须放弃彩电给疲惫生活的安慰,总之就是没有正常的生活。这种选择性少又没有确定尽头的日子没有办法给人一个未来,说服人想象幸福的可能。最本质还是探讨了人的根本存在与思维的局限”我们所想的东西的真实性没有保证,思想不能抓住现实,不过是现实的幻影而已。”

但戈达尔还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友善大方地解除了这些障碍,他用他持有的经验和知识告诉我们:

“我只是在探讨能够幸福的活著的理由,但是如果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我知道生存的最简单的原因,首先,因為过去的记忆,其次,便是当下,和我们拥有享受它,控制它的能力,意思是,我们在生存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生存的理由,也就是发生各种情况的同时,把生存的理由牢记於心,这是一瞬间的事,也许在人类世界中,也会诞生最单纯的东西。这是由人的精神所產生的所有事物,人与事正确的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我的愿望,在有诗意的同时也有政治性,在任何情况下,这一点一定,要鲜明地表达出来。谁?我,作為作家,作為画家的我的愤怒。”

影片快结束的时候还有一个小女生和一个作家的看似与影片无关的讨论挺有意思

少女问”诗是用来装饰的还是教训人的“

作家回”装饰人生的东西全都是教训“单纯的少女把作家当作知心的倾诉对象,在作家和观眾看来都是是有点愚蠢的,所以谈话没有愉快的结束了。

片头片尾都是家人的聚集,与丈夫的冷淡交流,她的小儿子在床上不安分的滚动,虽然是每人每刻都会面对的困难与焦躁,但也许他也告诉我们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生活的理由。再引一句一位大家说的话

“我们必须学会再次醒来,并让自己保持清醒,不是靠机械的帮助,而是靠对黎明的无限期望···”

恩就像我们现在所思考的都是没有答案的,都是废弃时间的,仅仅活著,不再选择什麼生命,将现有的生命予以扩张,伸展,不虚度光阴,不断进步,為别人,并且去爱别人吧。

值得一提的是1988戈达尔拍摄了话语的力量,2014年拍摄了再见语言,他就是对这个元素又爱又恨!

 2 ) 我略知她一二 - 长短评

爱上这种间离效果。面向镜头讲述自己,接着转脸融入生活。这样的镜头是真实存在的,它并不会出现在生活场景中,就如电影里不会出现摄像机的实体。但镜头是存在的(只有望着它时的一切才是真实的),所以述说在继续,那是意识的短暂觉醒,随后又半睡而去。这是对《柏林苍穹下》那层层叠叠的内心呢喃的离散与抽取。这是对克氏的那句话的(世俗)注解:"To be exist is to be with oneself alone before... the Camera." 语言是家园阿,是在这片空无中抓住的零星半点,但空无是必须的,所以不能让语言充塞,所以镜头隐去,所以转脸融入生活。

这种间离效果还体现在音乐上:它响起一如它终止那样突兀。

镜头是一种来自高空的绝对注视,借此我们真实存在。

 3 ) 戈达尔之梦

戈达尔似乎就没正常的拍过一部片子。他的电影总是随心所欲,满是"实验性"。可以说他的电影并不是我们常规所看的电影。场景很乱,意义不明的几组镜头,反常规的拍摄手法,充斥着戈达尔对电影表达手法的"叛逆"。我不能明确的说出电影讲了什么;是,影片描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也是,影片讽刺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与战争;但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每一个镜头想要诉说的,我只是能分辨出黑纱后面的影子。但这影子,倒是有某种不可名状的滋味。这滋味不是属于电影的,而是属于生活。

 4 ) 妓女都是哲学家

久仰戈达尔此片,总算是细看了一遍,相当的Impressionant。不愧是先前学校入学考试的常考导演。以巴黎市郊扩张工程镜头作为电影的衔接,如同采访一般的对话。

由于这学期无数老师都推荐此电影,实在顶不住诱惑,找来看了一遍,真是相当的有建筑感,美丽的妓女们以独白的形式对建筑,对城市,发表着自己的感慨,对存在,对艺术。不禁感叹那年代巴黎的妓女都是哲学家啊。(笑)

六,七十年代巴黎有福柯,德勒兹这些欧洲思想的巨头,电影也因此哲学的来一塌糊涂。

艺术就是把所有的事情变成人性化的行为,这句电影中独白的台词,到是对艺术相当精辟的概括。只可惜法国这个年代早已不走在世界尖端,不少思想,美国的先驱们早已重复多时,比如电影开头对于社会信息化的畅想。

总之真是相当有意思的片子,毕竟电影海报就是一个habitation collective 加上一个balieue urbaine。。。跟建筑,或者艺术沾边的学生们,怎能错过呢。

 5 ) 《我略知她一二》:一种另类元电影

《我略知她一二》最大的艺术亮点在于它的形式:大量的旁白,甚至旁白变得比剧情和人物更加重要。罗杰.伊伯特对此总结的很好,这是一部关于戈达尔的所思所想的纪录片(a documentary of his state of mind)。我认为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可以归为一种另类元电影(Alternative metacinema/Neo-metacinema)。一般元电影讲的是电影的制作过程,比如导演接项目到完成项目这段时间的日常生活、导演如何剪辑这部电影如何在片场进行调度、导演与剧组的关系、演员怎么看待整个电影、等等;而这部元电影讲的是导演在处理影像、剧情、声音等电影元素时脑子里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想展现的是导演制作电影时他脑子里想表达的「思想」,而不是展现制作时的生活或者制作出的成品。因此,在电影中,故事的展现让位于对「思想」的展现。而为了强化戈达尔的旁白(也就是思想)在电影中的绝对作用,戈达尔进行了很多设计:①人物与景观(各种工业废地、广告牌、slogan、sign、书上的文字等等)被刻意符号化。戈达尔没有用更多的配乐或更多的构图或什么其他视听手段结构手段去增加人物与景观在情感或层次上的深度,因为人物与景观的过度深入的展示会分散观众对于他的「思想」(也就是旁白)的展示的注意力。所以人物和景观不重要,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旁白,重要的是戈达尔说的东西。戈达尔不像其他导演那样自己退居幕后用一个故事去表达中心思想,因为当我们思考我们想表达的论点时,我们脑子里的是语言,不是图像不是声音,所以只有语言才是最直接、最正确的展示「导演处理电影原片时他脑子里想表达的思想」的方式;②女主打破第四面墙说话。这是在宣示摄影机/导演对于一切电影元素的主权,展示摄影机/导演在整个电影中的绝对权力。所有故事、人物、景观的重要性都不如从第四面墙(在这里是导演/摄影机)发出的意见重要,所以他们的行为必须要展现出对思想的绝对尊重(在这里,这种展示绝对尊重的方式表现为演员通过脸对着摄影机/导演来展示对于导演在场的承认甚至敬重);③当人物的旁白开始时,其他的所有声音所有交谈都要安静下来,因为它们不能喧宾夺主,导演发出的语言才是最重要的(有很多片段都是这样,包括最著名的那段有很多咖啡泡沫特写的咖啡馆片段)。画面可以存在,因为电影想讲的是导演在处理电影元素时的所思所想,所以理论上画面和其他所有声音都可以存在,但其他所有声音会喧宾夺主,所以才不被允许存在。

不过,我认为电影还是有一些缺憾的。比如旁白说话时其他声音隐去,虽然成功强调了旁白的主导地位,但电影讲的是「导演处理电影原片时他脑子里想表达的思想」,而在这其中他处理的是怎样的「电影原片」在听觉上却因为其他声音被隐去没有足够的还原的展现,不得不说是种遗憾。

 6 ) 理性的混乱才能展示人的良知

纪录片式的电影,第四堵墙的打破,一个家庭主妇版Ulysses在巴黎的漫游(flaneur)与絮语(fragments d'un discours),一群女性诗意的独白合鸣,思考越战、卖淫、城市环境等社会问题的大杂烩。电影中正在生成和扩建的巴黎远不如50年代塔蒂Play Time里高度现代化的Tati Ville有趣,而是陷入喧哗与骚动,于是普通男女的内心也和着这节奏发出不安分的震颤,从生活的表层抽取出哲思,碎片化地诉说着语言的无力、人生的虚实、思想与现实的距离。戈达尔使尽浑身解数牵引观众的全部注意力。他的镜头总是塞得太慢,视线会不自觉地被莫名其妙的背景吸引(Bangkok宣传画、日本艺妓浮世绘、比利时啤酒海报、色块的对比),听觉也被不收音导致的杂音占据(餐馆里和大街上装修的声音,孩子放肆的哭闹和嬉笑,玩具枪的嗒嗒作响),导致elles的表达持续遭到打破,最终观众对她们只是像标题所说的“略知一二”(2 or 3 choses que je sais d'elle)。戈达尔始终是新浪潮的旗手,他比侯麦、特吕弗、夏布洛尔走得更远。侯麦在爱情友情的一亩三分地上发挥到极致,但一直与政治绝缘;特吕弗的电影不如他早年写“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那么大胆;夏布洛尔在揭示和反思社会问题的深刻上可以与戈达尔比肩,但形式远不如后者先锋。特吕弗是最具战斗力和人道主义的作者,就像电影中低得近乎听不到的旁白所说的“用理性的混乱展示人的良知”,所以他的电影总是有感动人的力量。

 7 ) Random Thoughts

Possibly one of the most obscure Godard films. He focuses on objectivity (thing, me) and subjectivity (I) (as Juliette says: me, myself, and I, all of us./The world is me; I am the world): prostitution turns humans into products; products become the mediatation of human interaction (two women reading the same magazine).

He also focues on the means of exchange: commercial exchange, linguistic exchange and sexual exchange.

Aesthetically speaking, the use of close-ups: close-up of objects (coffee, cigarette) and of women's faces. Also the whispering narrative, which creates a sense of intimacy and requires the audience's full attention.

The word "elle" in the title could refer to Juliette, or the Paris region. But what are the 2 or 3 things still remains a question mark.

 8 ) 2 or 3 Things I Know About Her

大师的作品,总是要膜拜一下的。而且,总是在看了别人写的评论后,才真正理解的。
福柯、德勒茲等哲學大師年代,電影的哲學化,總是難免枯燥、晦澀、難懂,但,卻是回甘無窮。
60年代除了哲學背景外,巴黎城市結構的變化,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如何把中產階級留在城市,成為很多城市面臨的問題,一如NYC。
电影中没有明信片式的巴黎,卻好像是百廢待興的建设中的一座新型的城市一样。
曾經優雅的巴黎女人,內心的空虛與壓力,隨著生活之地遠離巴黎腹地,而变得重心全失。而这个女人的身世、背景复杂。
影片中,大量的符号、意向,意义丰富至极。大量的廣告,彷彿暗示著某種生活狀態。Landscape成為主客觀鏡頭交替的場域。
始终让我费解的是:影片中场景过度,或者故事分段时,起始镜头的重复一次的意义何在,那种one more的方式,似乎多了一层视角空间之感。

 短评

意识之流,政治与性(既有城市公共政治也有世界政治集中于越战,性爱与两性情感等),庞杂的议论(格言体)被整合于一个女人一天的生活之中,无尽的话题和无尽的批判。借用影片里的话,内容变成形式就是艺术。

9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在有诗意的同时也有政治性,这一点一定要鲜明的表现出来,这是谁?这是最为诗人,作为画家的我,发出的愤慨!

10分钟前
  • 阿尔法
  • 力荐

为什么要采用一条近乎窃窃私语的男声画外旁白?对于那些已经睡着的观众,何必要吵醒他们!可为什么又在画面中运用了如此艳丽的色彩和漂亮的构图呢?对于另外那些还能睁大眼睛定睛观瞧的观众,当然要给予视觉上的回馈和奖励。

13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对话痨电影的认识还停留在《骗子的故事》的层面,理解无能。

17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旁白聼得我雞皮疙瘩堆成山.....個Juliette眼睛化得好美......到處都是海報啊.......我雖然不喜歡Godard老頭,可他確實高級

20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看戈达尔的电影总是激励我要多读书,不然看了也是我略知它一二。。。

24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重看补记) « ELLE, la cruauté du néo-capitalisme. ELLE, la mort de la beauté moderne. ELLE, la Gestapo des structures. » (JLG, 1966)/Restauré par Argos Films, avec le soutien du CNC aux Laboratoire Eclair et L.E. Diapason./Séance présentée par Marina Vlady

27分钟前
  • Muyan
  • 还行

单纯论剧情的“好看”,本片比不上戈达尔其他新浪潮时期作品,但鲜艳夺目的色彩调配(高饱和的蓝白红黄绿,五颜六色的电路电容、服装店、洗车行、波普插画等工业化图景)让至少一半的画面都足够悦目。和[男性女性]一样十分论文化,也都具有部分纪录访谈的特质。有不少絮语和思考拾零,关于语言、情感、人的有限性及日常生活的枯琐,还有越战与资本主义等政治话题。技法上基本同质于此前作品,无太多实验性,依旧是布莱希特式间离:间或插入巴黎各种工地建设的画面;此前的霓虹灯或字幕卡这回换成了各种学术著作书名,偶有广告或标志牌特写;女演员时而直视镜头自白;声画的分离或声音的中断;轻声旁白;电影海报([随心所欲]和[雨月物语]);有几个构图有蒙德里安的构成感。比较有意思的是对咖啡杯里的泡沫多段拉近的特写。(8.0/10)

3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前半部分展示法国新郊区的美与丑,近于《红色沙漠》,Antonioni更为体验式,戈达尔更为符号化(非简单化)。后半部分,视觉动力渐渐减弱。焦虑仅仅靠不时的弹球声维持,不可避免地陷入《随心所欲》及《中国姑娘》里的长段对话中。是模拟生活的节奏抑或仅仅是创作的困倦?

33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沒有語言的世界構不成記憶,有語言的世界卻如此貧乏。

36分钟前
  • 阿辰
  • 力荐

#???#该惊叹的地方太多了 一贯的面对镜头的独白 放大号的标题 城市建筑的穿插画面(为什么连建筑工地都这么美!) 关于战争 关于城市的扩张 关于语言 思考所及之处即是镜头所见 翻滚的咖啡 燃烧的烟 一个环形镜头 我也只是略知戈达尔一二而已呀

41分钟前
  • マツハラ
  • 力荐

戈达尔的名作,论文电影,结构蒙太奇,声画关系实验。大量夸张的色彩使用(大约是60年代范儿),字幕板的使用。同时又有主题的溢出,顺手探讨了包括越战在内的丰富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与电影语言的关系。预告片的静音也很有趣。

4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18-9-2009 7:30pm space museum (have to re-watch it)

44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论文?小说?与美国制造同期拍摄,形式上致敬和挑战波普艺术,音响的运用制造内心真实;以疙瘩的私语声和女主出声的辩证思考串成,“她”是女主人公,女主演 以及巴黎,广告是皮条客,消费主义逼良为娼,卖淫隐喻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侵犯和越南战争的侵犯;咖啡表面的宏观联想,片尾杂货组成的“楼群”;对完整的渴望

47分钟前
  • c. velasquez
  • 还行

人称变化;名家名作;语言的作用

51分钟前
  • nadja
  • 还行

“巴黎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城市,让人喘不过气来。”法国中产夫妻的一日,把孩子扔在托管所,女的去当妓女,男的去摘抄书里的只言片语。耳语般鬼祟的画外音,谈天谈地时事政治,用《女人就是女人》那样睡前交谈结尾,一天像每一天那样结束。咖啡溶散,香烟燃烧,“未来比现在更现实”。

53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她”是被强制城改下的巴黎,也是消费主义下的卖身女人,更是间离后的真实,深刻入骨。

56分钟前
  • 奥利
  • 力荐

戈达尔的电影晦涩,满是自我的呓语,却颇为迷人。每览其片,必是夏时之感,初次拜晤其作正是五六月间,电影院闷热难挡。本片:画外的窃语,对镜直白,社会时事,字幕板分结构,声音的有无,色彩、镜头,背景声一如既往。

58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6/10。女性为了购买生活品使自己作为商品(出卖肉体),构成消费链中的再生产者,巴黎居民和娼妓是可比拟的,不得不贱卖自己来支付社会重整建设的费用,戈达尔指责美国挟持资本主义进行合法的帝国主义扩张,两位妓女顶着航空公司的手提包任美国嫖客拍照;图像-声音从未达成一致互相争夺着叙事主导权力。

6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狗达在《我知道她的二三事》里旗帜鲜明地把消费社会批判的政治话语与对影像语言的反思并置,但最终结束于废墟一般的无结局里。政治问题本质上是(影像)语言问题,这一层他已无比清楚地阐明。每个人都在消费社会中自主地卖身,这与社会占主导性的话语本身的不可颠覆以及其在每个个体里引发的欲望息息相关。他在电影中对语言问题的阐释完全符合后结构主义对于索绪尔语言学体系的反叛,用杂交起能指与所指试图扁平化语言的指代系统,创造一门新的、开放的影像语言。但这一套思想的软肋在于,任何作品所能允许的意义创建潜力都要由作者本人来批准,解读者能拼凑出的意义最终都要指向作者。所以只要伽德莫尔的解释主义环形依旧成立,观众还是要在观影中试图走向狗达的大脑,而这与消费主义的关联就不那么显而易见了。

1小时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