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爱情片其它2005

主演:杰瑞米·雷乃,黛博拉·弗朗索瓦,杰瑞米·瑟卡拉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播放地址

 剧照

孩子 剧照 NO.1孩子 剧照 NO.2孩子 剧照 NO.3孩子 剧照 NO.4孩子 剧照 NO.5孩子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1-08 16:06

详细剧情

  布鲁诺(杰瑞米•雷尼尔 饰)是一名20岁的街头混混,过活的营生是各种合法、非法的地下交易,他的女友,18岁的索尼亚(黛博拉•弗朗西斯 饰)也没正当的工作,平日靠微薄的救济津贴和他度日。  索尼亚怀孕期间,依靠钻政府政策的空子过了一段不错的日子,但在生下孩子后,生活又陷捉襟见肘境地 ,好在,布鲁诺看起来也很开心他们的生活中多出一个小生命。但索尼亚不知的是,布鲁诺的高兴劲只是佯装,他在伺机把婴儿卖掉换得一笔收入,因为他认为自己根本没能力担负起父亲的责任。

 长篇影评

 1 ) 孩子般的父亲

作者:罗杰·埃伯特 发表日期:2006年4月13日 译者:维吉留斯 评分:★★★★(四星为满分)

我们谈论一部电影的“视点”。《孩子》用上帝的眼睛来观察。这部电影赋予了它的核心人物布鲁诺自由意志,现在它专注但超然地看他将如何使用它。布鲁诺太不道德,以至于他没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意义。起初,他的行为是邪恶的。他试图弥补。他能否被救赎,这是个好问题。最后,他哭泣,但他不能永远哭泣,他不太懂得如何生存和谋生。

请让我直接告诉你电影里发生了什么,同时我发现,比起我能想到的几乎任何一部电影,《孩子》更多是关于一步一步前行,而不是情节发展。我们见到索尼娅和布鲁诺。她刚生了他的孩子。怀里抱着孩子的她发现布鲁诺在红绿灯前向汽车乞讨,同时为正在进行的盗窃望风。她给他看他们的孩子。他很感兴趣,仿佛她给他看了她的新电话卡。

索尼娅(德博拉·弗朗索瓦 饰)看起来只有十八九岁。布鲁诺(杰瑞米·雷乃 饰)看起来更老,但一点都不像成年人,事实上,他的犯罪同伙都是14岁左右的孩子。他完全活在那种年纪。索尼娅住院期间,他转租了她的公寓。当他从抢劫中分得赃款时,他立刻花光了他的那一份。他买了辆二手婴儿车,因为索尼娅想要。他租了辆昂贵的敞篷车,因为他想要。总会有更多钱的。打工?屌丝才打工。

在一家咖啡馆里,他遇到一个和他做生意的女人。他提到了孩子。她告诉他:“人们会花钱领养孩子。”答应了索尼娅照看孩子一个下午后,他准备把孩子卖掉。布鲁诺生活在一个冷酷且不友好的街道;他和索尼娅蜷缩在河岸过夜。但电影里没有哪个地方比卖孩子的空房子更凄凉。他从未见过买家们。他们也从未见过他。孩子被留在一个房间里后被人带走,那人留下了钱。他回到索尼娅身边,自豪地把钱给她看(“这是我们的!”)。当她绝望地问起孩子时,他说:“我们可以再生一个。”她晕倒在地,被送往医院。这令他惊讶。

获得2005年戛纳金棕榈奖的《孩子》是达内兄弟的新电影,他们的《他人之子》是如此有冲击力;观众被深深地、罕见地感动。达内兄弟不拍寓言故事。他们的角色布鲁诺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好是坏。他不成熟。有个场景是他和索尼娅在车里打闹,然后像两个孩子一样在公园里嬉戏。他爱她吗?爱情超出了他的情感范围。他拿钱、花钱、甚至没有树立一个骗子的形象。他是那种最可怕的人,一个无法感受普通情感的人,甚至无法理解他人的情感。

达内兄弟通过强烈的视觉焦点来达到他们的效果。他们跟着角色,仿佛他们的摄影机看不到其他地方。在《孩子》中,他们的目光落在布鲁诺身上。他们故意不把孩子当成一个角色。与同样强大的《黑帮暴徒》不同,他们的电影没有表现布鲁诺对孩子的关爱。孩子只是他随身携带的东西,就像赃款或电子游戏一样。这部电影也避免了发展索尼娅的机会,除了当她的行为对布鲁诺的行为作出反应的时候。当她悲痛欲绝,晕倒时,这与其说她发生了什么,不如说是布鲁诺看到她发生了什么。

仔细观察一下影片后半部分的摄影机策略。当手持摄影机跟随一个角色时,它通常会给人一种主观的感觉;我们被邀请认同这个角色,仿佛摄影机是我们与这个角色共享的一个视点。在索尼娅晕倒后的片段中,摄影机如此专注地聚焦在布鲁诺身上,以至于其他一切似乎都是次要的。但它并不“认同”他,也不代表他的视点。它观察他会做什么。

有种神学信仰是,上帝给予了我们自由意志,并等着看我们将如何使用它。如果他要干涉,那根本不是自由意志。如果我们选择得好,我们将永生;如果选择得不好,我们将被上帝放逐。如果上帝下达了命令,那他的创造又有何意义?如果我们不能自由地选择恶,那选择善的美德何在?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达内兄弟的视觉策略反映了上帝的眼睛。上帝创造了一个宇宙,让布鲁诺这种生物动起来,看看他会做什么。布鲁诺的知识资本较少,且想象力有限。他受到如此严重的伤害,以至于他缺乏普通的感情;当他拜访他母亲,为准备不在场证明时,我们对他的童年有了一些了解。索尼娅晕倒后,他开始试图把孩子找回来。他这么做是因为他懂得了卖孩子是不对的吗?还是因为索尼娅对他来说是伴侣和便利的工具,他必须设法让她恢复正常运作?

达内兄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让我们意识到这些都是问题,并让我们自由地回答它们。影片结尾所发生的事情也许暗示了悲伤以及忏悔的欲望。我希望如此。但《孩子》并没有蠢到相信布鲁诺会有个幸福的结局。在这部电影中,上帝没有干预,导演们也没有误以为自己是上帝。它让其他电影结尾的处理手段看起来就像是儿戏。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2 ) 向达顿兄弟致敬

导演选择用手提摄影机作近距离的拍摄手法,使得这部戏看起来像是一部纪录片. 如果有人因此误以为这仅仅是部纪录片那就大错特错. 要知道,从头到尾都是近距离拍摄电影将考验导演的节奏掌控能力以及演员的演技, 其实并不容易. 相对的,如果原本就是在拍写实记录片使用近距离的拍摄手法是理所当然的选择,没什么了不起. 这部片子里针对节奏的掌控,达顿兄弟表现的无懈可击.
整个调子从婴孩的哭声开始, 我将此视为本片的前奏曲. 再缓缓的带出男女主角个性上的诠释, 节奏缓慢却精准没有多余旁白导演却已将男女主角的年轻无知完全呈现. 手法高明,至此我称之为第一乐章. 当男主角兴起贩婴的念头而有所行动时剧情已进入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则始于男主角开始后悔而欲终止交易,所引起的连串错误判断乃至连续性的犯罪行为. 紧接着,当男主角因为伙伴在逃跑过程险些溺死而起怜悯之心时便进入整部戏的最后第四乐章.

剧情简单,节奏紧凑. 由于整部戏没有多余的取景及旁白,镜头掌控极为精准整部戏所诉求的主题相对非常明确. 此乃导演高明之处.
一部电影的好坏往往取决于许多因素(如: 剧情..演员..摄影..音乐..等),但个人始终认为真正的关键应该是导演的企图心. 这是一部让所有电影元素从简又相当成功的电影. 向达顿兄弟致敬,我给予5颗星评价. 相信这是一部影痴级必看的好电影.

 3 ) 不合时宜的幽默

相比低气压的《罗塞塔》,《孩子》的节奏明快了许多,手持的状态也不似前作般凶猛,反而时常刻意拉开距离以制造一种跑神的间离感。

剧作上我们也能看到达内兄弟此前少有的幽默:男主问所有人借电话没有人给予答复;不得不回到母亲住所通风报信,一开门却是陌生的年轻男子;低价卖掉婴儿车的同时,顺便问刚给女友买的新外套能否卖掉,对方开价一欧元;男主等在女主家楼下,看到女主后抱住大腿哭着哀求;拉着未成年的小手下准备抢劫,在路边因为放屁没心没肺地调笑。

这些看似与主线无关的闲笔太重要了,正是它们才真正构成了影片的核心,你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不存在主线的。事件的表面逻辑自然是生下孩子——卖掉孩子——找回孩子——被勒索——实施抢劫,但导演无意剖析人物的心理逻辑。为什么他毫无心理负担离开排队的女友转头就卖掉了孩子?为什么又瞬间改变了主意跑去找回孩子?他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可他依然连孩子正眼都没有瞧过一回。为什么他在抢劫的同伴被抓后又来到警局主动自首?他是良心发现了吗?究竟是哪一刻让他良心发现?

事实上,以道德立场的轻浮转变呈现道德困境往往是走不通的。达内兄弟貌似提出了一个道德问题,并忽视男主的行为动机,任由其粗暴地改变道德立场,但这一切实际上与那些不合时宜的幽默一样,根本无关道德。

通过男主细微的小动作我们即看出端倪:卖掉孩子前用鞋沾泥巴愤怒地踢墙,仿佛这样就可以洗刷罪恶;不顾女主的愤怒一走进房间就躺倒在床上,想装作一切事情都未曾发生;被殴打后哭到涕泪横飞,第二天又继续嬉笑如常。男主才是未长大的孩子,他的行为逻辑无关道德,仅仅来源于身体的本能和脆弱的心智,而女主恐怕是比男主更加不成熟的孩子,竟傻到觉得自己可以依靠这样一个幼稚的孩子。

达内兄弟塑造人物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们简单地呈现某些属于人物的恶意,却又不简单地依靠最易被忽略的细节,四两拨千斤地消解了那些恶意。结尾女主去监狱看望男主,两人顶着额头痛哭,与开头两人租车兜风时相拥着欢笑保持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姿势。一次完美的原景重现,境遇天差地别,但情感却殊途同归,那些最快乐的时刻与最痛苦的时刻其实并无二致。

忘了说,最幽默的部分其实是男主推着空空如也的婴儿车在街上行走的画面,在片尾去警局自首之前,他也是这样推着作案工具摩托车独自走在人群之中的,依然狼狈,却不再茫然。所以你还关心他为什么会选择自首吗?好像并不重要了。

 4 ) 想起我和我妹妹

  
 不记得是谁说过看电影时很私人的事 我也这么觉得 看到 男主角有一天开着车和他的妻子出去玩时 我很喜欢 那一段 他和她在打架 呵呵那不是真正的打架 是另一种对她说爱的语言 那时和妹妹 总是你打我我 打你 打得每一下我都好幸福 好开心 真是好好玩 可有一次 我们玩得太凶了在路上也打来打去 不小心她扭了下脚 我好难受。。不过幸好没事。。。
    他们还是两个大孩子 很可爱

 5 ) 徘徊在光明与黑暗之间

《孩子》是2005年戛纳影展的金棕榈最佳影片,由著名的比利时导演达顿兄弟执导。这是一部非常难评述的作品,其中原因并非在于这部电影过于繁复难理,而是在于它的“简单”。

达顿兄弟无疑是戛纳影展非常偏爱的一对兄弟导演,两人拍了五部剧情长片后,就分别在1999年和2005年两度拿下戛纳影展的最佳影片奖。从1946年第一届戛纳影展开始,一共只有五位导演(严格说,是六位)拿过双金棕榈,他们分别是: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对话》(1972),《现代启示录》(1979)
今村昌平
  《禉山节考》(1983),《鳗鱼》(1997)
埃米尔.库斯图里察
  《爸爸出差去了》(1985),《地下国度》(1995)
比尔.奥古斯特
  《征服者佩尔》(1988),《情天未老》(1992)
达顿兄弟
《美丽罗塞塔》(1999),《孩子》(2005)

除了两次获得金棕榈最佳影片奖,达顿兄弟在1999年执导的《美丽罗塞塔》和2002年执导的《儿子》,还分别拿下戛纳影后和戛纳影帝的宝座,戛纳影展对达顿兄弟作品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年届六十的达顿兄弟,一个学哲学、一个学艺术,两个人都不是电影科班出身,从三十多岁成立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开始,陆续拍摄了超过六十部纪录片,直到1996年才推出第一部剧情片。

由于具有深厚的纪录片经验,达顿兄弟的电影长片呈现了一种纪录片的特殊风格:低成本的小规模制作、手持单机长镜头的跟拍手法、真实的社会场景与现象、以及不带批判性的人文关怀议题。达顿兄弟的电影风格和理念与另外一对迅速蹿红的美国导演科恩兄弟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科恩兄弟偏好借由夸张而极端的故事事件,来突显人类行为与命运的荒谬本质,作品调性充满嘲讽、揶揄。达顿兄弟的作品则只对社会困境进行观察、记录与呈现,借由细致与高超的拍摄手法,让观众“知道”有一种困境存在于社会,同时“体会”当事人在其中的感受与挣扎。如果以伊索寓言“北风与太阳”来比喻,科恩兄弟就是凄厉的北风,达顿兄弟则是和煦的太阳。

■无论从故事本身还是拍摄手法上来看,《孩子》都是一个简单的电影,着力于刻画和描绘一个二十岁青年布鲁诺在某段时间、某个事件上的生命轨迹。

布鲁诺是一个典型的街头小混混,平日混迹于比利时瓦隆区内的工业城镇Seraing,靠着偷窃和贩卖赃物维生。他的本性不算坏,但对责任与义务没有担当的意识。布鲁诺有个十八岁的女朋友,刚刚为他生下一个小男婴,新生儿的到来对布鲁诺所产生的影响便是整部影片的焦点。

电影开头是布鲁诺的女友抱着九天大的孩子回到公寓,却发现自己进不了门,因为布鲁诺在她生产住院的这段时间,将公寓租出去。女友拼命地给布鲁诺打电话,却始终联系不上他,最后只好抱着孩子到布鲁诺经常出没的街头找他。女友找到布鲁若后,镜头悄悄地从女友身上移到布鲁诺身上,然后一路跟着布鲁诺向前。

由于没有住的地方,布鲁诺带着女友和孩子去收容所,三人在那里暂时渡过一个晚上。隔天一早,布鲁诺独自离开去兜售赃物,然后买了一辆婴儿车、租了一台敞篷车,高高兴兴地回收容所接女友和孩子。布鲁诺首先带着女友去户政单位为孩子登记出生证明,在父母栏里留下各自的名字,然后便一同开车去兜风,由于心情非常愉快,布鲁诺用身上剩余的钱为女友买了一件与自己同款的新潮外套。不过,一路上,布鲁诺从来没有提过婚姻和家庭这两个词,事实上,从他花钱的方式可以看出来,他想都没想过这些问题。

布鲁诺对“父亲”这两字缺乏理解的状况,在他决定把儿子卖掉这件事上达到极致。当布鲁诺在卖一项赃物时,收赃的人听说他刚生了个儿子,便顺口提起是否卖儿子。在此之前,布鲁诺并没有这个想法,但既然有人提到,也就引他往这方面想。于是在女友办事情时,布鲁诺联系了中介,然后到指定的地方将孩子留下,换回一沓的钞票。布鲁诺原以为这只是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毕竟孩子再生就有了,然而女友的反应却吓坏他。女友一听说孩子被卖掉,当场情绪激动晕了过去。

布鲁诺慌慌张张地将女友送到医院,然后联系中介,告诉对方女友反应强烈,肯定会报警,他必须将孩子换回来。由于女友不肯见布鲁诺,他请护士转告自己马上就带孩子回来,但是当布鲁诺带着孩子回到医院时,警察已经在那里等他,是女友报的警。布鲁诺扯谎说自己是因为和女友吵架,才赌气骗她卖掉了孩子,为此他还急急地跑去自己母亲家中,请求对方帮他圆谎。这此之间,看得出来,布鲁诺和家人的关系很差,他要见母亲还必须躲着其他家人。

由于身上没钱,布鲁诺只好把婴儿车拿去卖掉,但才踏出店门,中介便将钱抢走,还揍了他一顿。中介说布鲁诺害他们损失来回两次的中介费,要布鲁诺负责偿还。布鲁诺回到公寓请求女友原谅,但女友根本不理他,还气得要拿刀砍他。布鲁诺只好的深夜里躲在街头度过长夜,用纸箱纸板保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布鲁诺找上以前一起合作偷东西的中学生,两人骑着借来的机车联手抢劫路上妇人的手提包。没想到,妇人和她的丈夫开车一路追来,布鲁诺最后只好和那个中学生弃车躲进寒冷的河水里。

由于河水过于冰冷,中学生冻僵了,还差点因此溺水。布鲁诺千辛万苦地将中学生拉出河水后,将他背到一边的小工棚里安置,并在保证不会带着钱独自逃跑后,回头去找藏在附近、抢来的钱。结果警察随即赶到,布鲁诺只能躲在一旁看着他们把中学生带走。因为机车爆胎,布鲁若一路推着车走。他先是回到女友的公寓,女友根本不肯开门或回应他的呼喊声,接着他便继续推车去警察局。在那里,他见到了中学生,当着检察官和中学生的面,他将机车钥匙递给中学生,然后掏出身上的钱放在桌上,承认自己才是犯罪的主谋。

在影片最后,布鲁诺的女友到监狱看他,两人在探访室的桌旁坐下,布鲁诺始终不发一言,他低着头,双肩开始抽搐,然后痛哭失声。

■《孩子》一片采用最朴素的手法,呈现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让一个剧情片有了记录片的效果和影响。在整部影片中,只有一个视角一个时序,镜头始终跟着布鲁诺这个人物,静静地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然而有别于一般的纪录片,这部以许多中距离长镜头衔接起来的影片当中,完全没有纪录片特有的断裂感与画面跳动,每个镜头和片段显然都是精心设计过的,然而在行云流水的运镜过程中却又丝毫不显斧凿的痕迹。

影片中最重要的两幕戏便是布鲁诺卖孩子和赎孩子的场景,在这两幕戏中,买孩子的人始终没有出现在镜头中,也没有和布鲁诺打过照面。布鲁诺只是按照手机通话中的指示,将孩子或钱放在指定的地方,然后躲到另一个房间等待买孩子的人带走孩子或拿走钱。在这当中,除了布鲁诺一人和一台手机,没有对白、配乐、动作或对手,导演却用细微的光影变化来挑动观众的情绪:

孩子被留放的房间极其阴暗,布鲁诺自己所在的房间半明半暗,而通往两个房间的空间却非常敞亮。在卖孩子时,布鲁诺穿过明亮的过道将孩子留在了阴暗当中,然后自己站在半明半暗的门扇后头,神情不自在地侧耳聆听门外的声响动静。在赎孩子时,布鲁诺站在半明半暗的拉门后,同样是神情不自在地侧耳聆听外头汽车离去的声音,然后穿过灿烂的阳光,到阴暗的房中将孩子抱出来走进阳光。

在此之间,只是透过明暗的强烈对比,观众本身的情绪和对布鲁诺的观感便不断起伏。在卖孩子时,观众看到孩子被留在黑暗中,很自然地会产生极不愉快和不忍心的感受,随后便与布鲁诺一同紧张地等待,当再次回到黑暗的房间、看到孩子已经不见时,对布鲁诺的厌恶和愤怒感受油然而生。而在赎孩子时,布鲁诺在拉门后聆听汽车驶离的声音这一刻,观众很自然地同感紧张,直到布鲁诺将孩子从黑暗中抱出来,这才有了放松的心情,对布鲁诺的观感也从愤怒转趋原谅和体谅。

就是这两个紧连的事件、这两幕简单的安排,区隔了整部电影的前半与后半,在前半中,大家看到的是布鲁诺的幼稚与不负责,对他是厌烦与不耐;而在后半中,大家看到的却是一个无知的男孩如何因为自己的无知而饱受折磨,对他则产生理解与同情。也就是这些细微难察的设计,使这部影片兼具纪录片的真实朴素,以及剧情片的动人张力。相较于习惯使用夸张表情与剪辑跳接来调动情绪的美国片,以及习惯使用婉转配乐与象征事物的来伸张意念的欧洲片,达顿兄弟的手法确实是与众不同。

■《孩子》之所以夺下金棕榈奖,一方面是因为达顿兄弟的特殊叙事手法,一方面是因为达顿兄弟特有的社会关怀情结。从进入电影业开始,达顿兄弟便致力于呈现低阶层人所面对的困境。《孩子》中的背景城镇Seraing曾经是比利时的工业重镇,然而从60年代开始,工厂纷纷倒闭,引发大量的失业与社会问题,当地还存在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孩子》中的主角布鲁诺就是Seraing当地四处可见的青年人,贫困的家境让他们很早就失学,只能在街头讨生活。这些本性不坏的孩子,除了没办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外,也没有太多机会学习做人与做事的道理。他们只能在摸滚打爬的过程中、从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中学习,监狱经常是他们必经的人生驿站,至于是否能彻底醒悟回归正途,则端赖各人的运气。

达顿兄弟拍摄《孩子》这部影片的企图非常明显,希望透过真实的手法呈现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唤起大家都这些人了解与关注。事实上,在达顿兄弟在1999年凭借《美丽罗塞塔》获得戛纳金棕榈奖后,比利时政府才惊觉社会上还存在青少年工作权不平等的问题,进而订定新的法案,称为<罗塞塔计划>,规定青少年工作基本保障权和工资。因此,2005年的戛纳影展将最佳影片奖颁给《孩子》,而将最佳导演奖颁给《隐藏摄影机》的麦克-哈内克,背后的道理在情理当中。

国际电影影展在评审影片的艺术价值时,是否应该考虑影片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2010年时,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因为拍摄的作品涉及抨击当局的内容而被捕入狱,后来更被判刑6六年。于是今年柏林影展将最佳影片、最佳男女演员奖一股脑都颁给了伊朗作品《分离》。这种带有强烈政治联想的颁奖结果,每个人自有不同的想法。但对于在2010年的戛纳影展上,法国女星朱丽叶-毕诺许上台领取最佳女演员奖时,亮出写有贾法-帕纳西名字的牌子的做法,让我对这位法国伟大的女明星只有绝对的激赏。

 6 ) 半熟爸爸 - 給我的感覺是, 兩個年輕演員頗能撐得住整套劇, 演技自然而不誇張, 很真很感人

剛寫完我對電影"Candy"(愛.糖針)的觀後感, 然後到這篇都是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的電影"The Child"(半熟爸爸), 很相似的電影, 因為都是由兩個年輕演員擔綱主角, 面對的都是愛與責任的問題, 頗有意思的題材.

"The Child"(L'enfant)是一齣比利時電影, 由兩兄弟Jean-Pierre Dardenne及Luc Dardenne執導. "The Child"是男女主角倆的嬰孩, 亦比喻男主角Bruno, 一個還未成長的大男孩. 為了金錢, 他不惜背著女友Sonia, 把嬰孩賣掉, 說他們可以再生一個.

全片差不多都是飾演男主角的Jeremie Renier的戲份, 佔了百分之七十, 很真很自然, 就像二十出頭還頹廢的雙失年青人, 抱著自己的嬰兒, 推著嬰孩手推車, 終日只想怎樣不上班也可以過活, 偷竊搶劫成了他的謀生方法, 更和其他更年幼的男孩一起去幹活.

飾演女主角Sonia的Deborah Francois有一雙獨特的眼睛, 有那份迷茫, 天真和楚楚可憐的目光, 但又頗迷人, 是可用眼睛說話的女孩, 聽說是首次在大銀幕演出, 確實不俗, 值得嘉許.

都是邊緣人物的角色, 被社會遺忘的一群, 是年青, 貧窮, 絕望的一群. 雖然電影可能沒有"Candy"的豐富, 但給我的感覺是, 兩個年輕演員頗能撐得住整套劇, 演技自然而不誇張, 很真很感人.

最感動的一幕是Sonia到監獄探望Bruno時, 二人無奈對望, 懊悔難過, 而Sonia選擇寬恕Bruno, 當他倆互擁哭泣時, 觀眾都為之動容.

 7 ) 你50岁的时候也许会好一点吧

和娘子说起
一个大学时候的同学现在如何如何的如何
说当初其实很看不上他
但现在人家混得这么好

娘子说,你是想要功名
可是又不去做
我是根本不去想
更不会去做

为了安慰我娘子说
你50岁的时候也许会好一点吧
其实我已经50岁了
心境和作为还是这样的差

看着人家如何如何
难免就又想自己如何的不堪
这也许是正常的心理吧
过法外生活必得真诚,去不了的地方就鄙视一下,也许还很正常

还记得念初中的时候
一位很尊敬的老师中途转校了
作为班长我和一群班干部去看望他
他说,你和体委可以上行中,考个好成绩

当时很不服气
为什么他们可以上辛中正中
而我在尊敬的老师的眼里,就只配读县里的中学
于是憋一口起,一定要老师错一次

终于,帅哥体委连行中也没有读上
而我,似乎是放弃了被保送的权利
而以不算少的分数考上了重点高中
也许,这种心气与尊敬的老师有关吧

到了重点高中,竟然很迷茫很失落
那时候的感觉真是说不好
也许也是一种心气吧
只不过郁积内心无从释放

当时的班主任,说不上尊敬的历史老师
点评的时候说丁慧峰同学
什么都好,就是成绩太差
而我此后的心气,也不过是在证明他的话是如何的正确

一个乖学生,什么事都不犯
或者还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学生干部
高考时就也许是公费生里考得最差的
那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差

没有办法只能复读一年
之前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境遇
所谓的心气却一点一点的泯灭了
从学生时候就不是多么出色的学生

到大学,到工作,抱怨和积郁,知而不能言语
娘子说,也许是一个失落的人和一个失败的人在一起
也叫物以类聚人与群分吧
可是那些人,他们又比我好在哪里,我为什么就不如他们

可以混得开,有一个舞台
可以成长,进步,积郁,释放
当年的心气,再一点一点的找回来和喷洒出来吧
心态很好,即使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可以,心气和心态,均在于心

 短评

原谅他吧,他并没做错什么,他只是不知道对与错是什么。

9分钟前
  • 无心
  • 推荐

孩子~ 2022.5.22 大银幕重看还是那个感觉,他们就是孩子。

14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孩子指男主。

19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一个简单的故事却用一个半小时讲述得如此丰富,从头到尾镜头就没有远去过.我觉得金棕榈最近几年的评奖以温情风格为主似乎就是从它开始的。

23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达内兄弟电影获奖多也是个好制片,都能打到四星却很难给五星,千篇一律的欧洲卖惨模式还省了配乐的钱,详细的大量物价数字。手持教科书运动中的多面性人物,没有废话的两次惊恐交易的镜头叙事,前后头碰头欢喜与悲伤的呼应,经典的装扮形象。女主说男主是个骗子,但同是孩子的父亲撒的慌都是为了弥补犯的错。资料馆胶片。2021.10百老汇回顾展。

28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没有责任感就不要成长

30分钟前
  • 4-ever
  • 推荐

結束的真突然,他們就那麼抱著頭,沒有希望地哭著,一切就結束了,仿佛這就是故事的盡頭,雖然這個故事還有著說道的可能,但所有的發展,都指向著一樣的結局,生活依舊是冷漠而且絕望的,那個初生的嬰兒,他也許正在緩慢步進父輩命運的迴圈,無助地走向另一個冰冷的圈套,是的,生活是一場殘酷的屠戮。

33分钟前
  • 蘇小北
  • 还行

没有用来交代人物心理的冗余对话,只有一个又一个行动。

36分钟前
  • NullPointer
  • 推荐

布列松真正的精神传人在这儿呢。如果说布列松的《扒手》是指尖的艺术,达内兄弟的《孩子》就是行动的艺术;但达内兄弟不需要一个可以救赎凡人的圣母,因为一切转变都在他所经历的事情本身中孕育,以你最不期然、同时又是最合理的方式降临。观看这个行为也并不意味着同步的理解,但却孕育着观者自身改变的无限可能。

4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2005戛纳金棕榈奖。一个意外得子的街头小混混的成长与救赎故事。片名中的“孩子”及其成长不仅指初生的婴孩,也不仅指称着并未成熟、责任与道德意识混沌的男主角,还适用于女主(由懵懂乐天到愤懑而决绝地独自抚养孩子)及那位14岁的飞车党少年(被诱惑首次作案即差点儿丢命)。相比此前作品,达内兄弟在本片中的手持运镜比较稳重克制,构图上也不再以小景别贴身跟拍为主,而是使用了不少中远景的近乎固定的镜头。唯一的配乐来自于两人在敞篷车内播放的《蓝色多瑙河》。影片亦曾多次陷入沦为流俗情节剧的危局,好在达内兄弟的剧作在关键时刻总是坚守着朴素现实主义的立场。PS:溺水困境令人想及[罗塞塔]。(8.5/10)

4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难见生命力如此旺盛的手持,与男主的玩世不恭恰好形成双向强化张弛,同时对孩子的多重含义做出比喻指涉,即存在母与子,“父”与“子”两方角力拉扯,争先演算出与走、生与死的生活奥义,最终在父与母的协约下逐渐归向平和——最后一刻的相拥而泣是两人灵魂共振,是成长的莅临,是闪闪发光的达内时刻。

43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當孩子也要撫養孩子,逃避便成為了第一本能——不要指望他認錯,因為孩子的世界沒有善惡。”影片隸屬於青春片的基本邏輯,結尾突如其來的抱頭痛哭,不應被理解為悔改、人性的覺醒或和解,它更意味著男女主角以痛楚的方式,進入成人世界社會化規訓之彀中。︳母親似乎天然是母親,父親則需要經過錘煉和考試才能成為父親。︳把達內電影理解為“社會問題劇”是過於簡單的:通過社會問題和邊緣人物的窗口,這些影片講述的實是社會空間和社會化生產中“人”和“人性”的故事。︳“這哪像法國發生的事兒啊,像廣州發生的,還是賈樟柯拍的。”︳2022年5月28日15:50於百麗宮獵德4號廳,達內兄弟電影回顧展廣州站場次乙。

44分钟前
  • Bork
  • 力荐

现在看这种跟拍手法有点街货了,但代入感还是很强。没有太多情感流露,因主角的内心并不复杂。 当孩子也要抚养孩子,逃避便成为了第一本能——不要指望他认错,因为孩子的世界没有善恶。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第一次听说这个片子好,是有人在贬低《三峡好人》。昨晚看了《孩子》,说实话,真没有俺们家小贾的片子强。影像虽然有风格,但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哪有小贾的片子那么有感觉。故事虽然很强,但也在现实主义的风格中,水平只能说不差。当然,片子确实是不错,绝对不是烂片,只是获金棕榈有点过分吧。

50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还行

还是那些小细节逗乐了我,追逐打闹,踩臭水沟里然后往墙上踢连环脚印。几次爆发也很不错,可是,以孩子般的成年人去讲“孩子”,看下来的感觉,实在还不如《单车少年》啊

52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一部写实简约风格的DV作品,却展现出了一流的导演技巧。4星半。

56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一切从简,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打动人心靠细节,不靠煽情;拍出生活本来的样子,越接近真实越有力量。

5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其实他没有那么坏,但生活就是比最后的咖啡更苦。剧情的快速推动甚至没有给角色任何犹豫的余地。男主各种眼熟,原来演了《隐藏的恋情》还有《单车男孩》里面的老爸。看了三部达内兄弟发现演员都是同一群。。。

5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这哪像法国发生的事儿啊,像广州发生的,还是贾樟柯拍的

1小时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还行

主角指挥偷东西倒是很理性,有计划有想法,怎么对自己女友的处理就显得如此冲动呢?估计还是穷怕了的缘故。所以人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最容易失去的还是理智,更何况远谈不上成熟的年轻人。

1小时前
  • Comel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