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情片德国,奥地利2004

主演:丹尼尔·布鲁赫,尤莉亚·延奇,斯坦奇·艾塞克,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佩尔·马丁尼,Petra,Zieser,Laura,Schmidt,Sebastian,Butz,奥利弗·布洛克,克努特·贝格尔,汉斯·齐施勒,Claudio,Caiolo,伯恩哈德·贝特曼,Sylvia,Haider,Claudia,Jakobshagen

导演:汉斯·魏因加特纳

播放地址

 剧照

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照 NO.1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照 NO.2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照 NO.3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照 NO.4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照 NO.5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照 NO.6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照 NO.13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4-04-11 04:44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德国当代,简(丹尼尔·布鲁赫 Daniel Brühl 饰),皮特(斯坦奇·艾塞克 Stipe Erceg 饰)和朱莉(朱丽娅·耶恩奇 Julia Jentsch 饰)是三个社会上随处可见的普通青年。但在他们的内心里,愤怒和失望的火焰从未停止过燃烧,对于国家的现状,对于政府的不满,对于富人的仇恨,为了给这些汹涌的感情找到出口,他们必须要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   他们在夜里潜入豪宅之中,在大肆恶作剧一番后留下写有“好日子到头了”的恐吓纸条,这样一种行动让三位好友在情感上得到了发泄,也在精神上获得了快感。一次行动中,朱莉造成的意外导致他们不得不重返“犯罪现场”,不幸的是,他们刚好撞见了归家的房主,情势所迫,三人做了一件他们都不愿意做的事情——绑架。

 长篇影评

 1 ) "Your Days of Plenty are Numbered"

对激进倾左青年的刻画,回溯千禧年前那种反抗叛逆精神,像极了上个世纪一个接一个的电影新浪潮,并在与他们产生共鸣的同时延续“德国新电影”的风尚。

在影片前半部分,魏因加特纳使用的轻便数码摄影机和短焦距镜头创造了一种能够让观众直接参与到具有革命思想角色的活动中的浅景深,摄影机的运动配合着充满活力的配乐让观众感觉自己便同角色一起,自己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而后半部分,魏因加特纳又转而诉诸一种平静的、缓慢的步调,使观众处于运动与时间影像中,打破优越感,思考角色的行为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政治因素。结尾的开放式结局,但不论结局如何都并不对三位“大教育家”构成影响,“他们要么决心通过加强反对的力量来继续他们的运动,要么通过仁慈英雄的支持来证明其正当性”。魏因加特纳的年轻革命者对前几代激进分子的怀旧神话表达了一种情绪化的主观反应,这意味着他们认为自己为年轻革命的传统提供了新的诠释。

魏因加特纳的景框,像极了林克莱特和拉斯·冯·提尔,同样是在运动中流动。同样,《都市浪人》《白痴》和《替天行道三人行》里面的人物在最黑暗的时刻暗示,生命的流动也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同趋向,并要冒着被排斥、精神错乱、监禁或死亡的风险对自己所认为的“不完美”社会加以抵制,并与此同时使得情感共同体,不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成为可能。电影形式和内容的融合再一次创造意义。

 2 ) 有些人永远不会改变

《教育家》:温情的新理想主义革命之路。
这其实是一部极阳光又上进的电影作品,里面的主人公:杨、彼得、珠儿,对爱情、友情、理想都充满了温暖的渴求和向往,特别是单纯的彼得,他是片中最明媚的亮点,电影的结果也是如此光明敞亮,象征着一种温情的新理想主义革命的成功可能性。

“教育家”本是杨和彼得成立的小组织,以和平闯入的无伤害方式旨在警告富人,引起他们的恐慌以达到他们无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的诉求。彼得女友珠儿的无意加入,给这个组织带来了新危险、新考验、也摧生了新化合反应。

因为撞车事件,珠儿要承受8年偿还债务的努力工作,在她最困苦的时候,彼得伸出了援手,杨的话也给她带来了心的希望,3人开始了微妙的同居生活。
杨对珠儿说:“如果你继续一直为混蛋而拚命,你会慢慢的失去你一切的信仰。所以,第一步,认清种种的不平。第二步,采取行动。自己完成第一步,接着找到同伴共同进行第二步。”
这个新的团队已经潜移默化地形成了。

珠儿向杨说出了自己的困惑:“世界在我眼前,我却无法融入,就象一个旁观者。”杨回答:“就象矩阵一样,如果你看清了它的本质,你就无法再去享受生活于其中。”珠儿被杨的话深深感染着。
“对于革命,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既使是有些没有成功,但重要的是,革命的信念存活延续了下来,个人的抗争也同样如此,你所经历的一切,承受的困难,都会让你更加坚强。”
和杨一起在和平闯入撞车事件富翁的家里时,爱情在他们心里发了芽。

可是失控的事件发生了,富翁的不期而遇,让一切变得复杂,三个人第一次走到了一起,却干了一件有悖于“教育家”的新举措——绑架。于是,三个年轻人与被绑架的富翁之间的博奕就在远离都市的山间小屋中展开了。这其中的精彩对白数不胜数,因为爱情所带来的复杂变化也在过程中微妙地并列进行着。

戏剧的是,这个富翁其实有着与“教育家”年轻成员们一样的经历,在1968年那个名副其实的叛乱时代,他可是SDS(民主社会学生同盟)的一员领袖,30年前,也曾是一个热血革命战士。趋同于社会规则之后的他,对三个年轻人说道:“人类的本质决定着一切,那就是比别人过得更加的向往与追求。在任何一个社会,阶级都会很快的产生。”这无疑是最大众的社会同化呼声。
杨坚定信念:把自己当作先驱者,立志要引导民众改变一切。
富翁辩解:我被当作了无辜的替罪羔羊,是这个文明政治游戏的参与者,但却不是规则的制定者。
彼得很牛B,反驳到:问题不是谁发明了枪,而是要追究是谁叩响了板机。

在这个组织里,深信不疑的追随者其实是彼得,一个单纯又真诚的大男孩。在整个艰难的博奕过程中,大家一直在寻找“出路”,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现实中的,而彼得,最终还承受了突然知晓的爱情转变,也是他,给了“教育家”最温暖的一道阳光,让一切迎刃而解:“我们三个,远比那些乏味的中产阶级教条重要!”

看此片,最让人心潮澎湃的是,也希望成立这么一个团队,象“教育家”的行事风格。不为别的,只为纯粹的“革命”,坚守规则地行动起来,改变自我、寻求自由,幸福地生活。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其实一方面讲的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一方面也讲的是一种革命精神的遗失。
“有些人永远不会改变”,结局让人惊喜忘外,这就是革命的必要性,真正的革命者也会在过程中增长智慧、存储真正的实力,得以更坚定不移地行动下去。这个结局真是太完美了。

 3 ) 社会主义雏形

【87】 1、最后那个转折很牛:有些人永远不会改变。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资本家是环境的产物,资本主义是制度下产生的,所以一旦资本家回到了他们熟悉的环境,人的本性,人保护既得利益等的心理就会让他们再次“不理解”无产阶级,让他们利用金钱、权势打压低于他们阶级的人。 2、那个胖子有一句话说得在理:阶级这个东西,制度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发地慢慢形成,人就是会分化,即使是在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也会有阶级,因为有财产分配和私有化,也会有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现在还提贫富差距,说明还在努力弥合,等哪一天不提贫富差距了,不是因为贫富差距没有了,而且因为大家都习惯了,虽然被上阶级的人蹂躏,但是他们也可以蹂躏下阶级的人,就这样,每个人都成了囚笼里的一部分,打破阶级也就成了打破所有人的既得利益,因为总有更下阶级的人,可以给上一点阶级的人践踏。 3、三角恋,歇斯底里,脏乱,这就是下阶级的人的写照,没有那么光鲜和完美,但是下阶级的人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很有活力,虽然被压抑。等他们喷薄而发的时候,就是创造下一个新时代的时候,新时代建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下阶级的人又被踩着压抑着。等着下一次爆发

 4 ) Anarchy!

We take too much things for granted!
Watch this movie with your heart and mind,and appreciate every line.You wont be regretted!

 5 ) 选自,亲爱的安德烈

八、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

MM:

  我在前封信里说,我觉得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好像没什么好“反叛”的。昨天我去看了场电影,想法有点改变。
  这个德国片子叫做《好日子过去了》。三个年轻人,觉得社会很不公平,想继续上世纪70年代德国左派“赤军连”的革命精神,只不过,“赤军连”用暴力试图去实现他们的理想,这三个人则想用非暴力的方式。他们闯进富人的豪宅,但是不拿东西也不破坏,只是把豪宅里的家具全部换位,然后留下一张纸条:“好日子过去了!”他们“恐吓”富人的意思是:再多的钱也帮不了你们,我们进来了。
  三个人之一用自己的破车曾经撞到一个富人的奔驰车,所以欠了一笔修车赔款。有一天夜里,发现他们所闯入的豪宅正巧是这名奔驰车主的家,正巧他们又被这个人撞见、认出了。所以他们不得已只好将这人“绑走”,也就是说他们成了“绑匪”。
  躲在阿尔卑斯山的破木屋里,几个人开始交谈。他们发现这名富人竟然也曾经是个六七十年代的“愤怒青年”,曾经充满改造社会的理想和斗志。三个人逐渐反省,觉得他们的“绑架”行为其实不符合他们所立下的理念,想把人放走;而被绑者回忆起自己的“愤怒”岁月,也表示不会报警,而且债也不要讨了。
  但是富人一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却改变主意,马上报了警。警察循线追到了三人的住处,发现已经搬空,只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有些人,永远变不了。”
  电影的最后是这三个人闯进一个电视台,把频道关闭。他们认为电视是愚民最彻底的工具。
  这是一个关于阶级跟贫富差异、社会公义的电影。我在想,好,我和爸爸来看这个电影,他开着BMW745的车,我穿著一件Ralph Lauren的白衬衫,我们住的小镇,是全德国平均收入最高的小镇——那我不正是这电影中的“坏人”?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在饿死的边缘,我们开豪华的车是不是不道德?有些人做一天的工还赚不够吃的,而我只是上学,什么工都不必做,生活舒服得像个小王子一样,我可不可以心安理得呢?我也知道,电视在操纵、玩弄人的思维和价值观,但是我继续坐在那里看电视。我也知道,物质满到一个程度,就失去意义,但是我仍旧享受物质的满。
  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没有什么值得“反叛”的东西了呢?这个社会是不是真的,如我前封信所说的,是否,没有什么不公不义值得我们去“革命”,没有什么理想和价值值得我们去行动呢?
  我想是有的,还是有的。
  好,那我能干什么?我想出几个可能。一个是,我可以变成一个行动者,拟定计划,上街去游行抗议。电影中三个革命者之一说,他完全看穿了这个虚拟的Matrix一样的社会体制,而他拒绝与这个虚假的Matrix共存。我觉得,我只能看得出这个虚拟的结构的一部分,而且我还能忍受它——或许因为我闭上了眼睛,因为我不愿意看见问题,不愿意看见问题,问题就变得抽象。我的解决方案就是对问题视若无睹,假装看不见——如果我能把思想关掉更好。
  但是如果我决定把眼睛打开,看见世界的不公不义,我能怎么做呢?我活在一个民主社会里,说是信息开放,价值多元,电视、网络、报纸,每天都在影响我,但是当你真正想要知道你能做什么的时候,他们告诉你,嘿,你要自己决定,因为这是民主。
  前面当我在谈年轻人的自由的时候,我接到很多读者来信(对我来说是“很多”),他们似乎都有同感,这个世界没什么好“反叛”的了。但是这个电影却好像提醒了我,世界上那么多不公正存在,怎么可能没有“反叛”的需要?所差的只不过在于你是否愿意看见,是否愿意站起来,行动不行动而已。
  最后我就不得不问我自己:那么你是不是要决定“站起来”,去“行动”?
  我真的认真地想了这个问题,然后,MM,我必须诚实地告诉你我的自我发现,你就当它是“忏悔录”吧。我发现:是,我知道麦当劳为了生产牛肉大面积破坏了南美的原始森林,而他们的老板口袋里塞满了钱,但我不会因而不去吃麦当劳。我知道非洲很多孩子死于营养不良,但我不会因而不把吃不下的饭菜留在盘子里,让它被倒掉。换句话说,我发现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asshole)。
    我是一个“日子过得太好”的年轻人,狠狠打我几个耳光也不为过,但是至少,我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生存状态,而且至少,我并不以我的生存状态为荣。
        现在,MM,我好奇你会怎么说呢?
        
                              安德烈

 6 ) Never Change

每颗心都是一个革命细胞。所以他们疯狂。

他们没有改变,资本家没有,自然,他们也没有。
这才是最振奋人心的地方。

"30岁之前不左就是没灵魂,30岁之后还左就是没大脑……而这些你都不会察觉,直到一天,在投票站,你惊异地发现,你把票投给了保守党。"
Hanberger义正言辞地向Peter说教。激进的神情在Jan的眼睛中消失。大吵一架后,Peter丢下枪,开车下了山。

三人按照Jule的主意,把那个万恶的资本家送回了家。场面就像和自己的长辈分别一样温馨。
似乎他们都被对方说服了。就像大团圆电影一样,资本家最后成了笑眯眯的慈善主义者,而三个愤世嫉俗的青年也安于现实,过着平淡又宁静的生活。
可是,你想错了。
当Hanburger叫来的警察撞开三人的公寓时,他们逮捕到的,是一张纸条
——Manche Menchen ?ndern Sich Nie(有些人永远不会改变。)
没有人会改变。资本家依然压榨劳动力,而Edukators依然我行我素。

这个世界太大,而他们太小。所以Jan说,我们做了,却没有结果。
可是这并不能成为放弃的理由。
朋友就是朋友,即使那个朋友和你的女友相爱,在酒吧烂醉之后想到的依然是朋友。虽然心有不甘,可是打架打到最后却成了拥抱。
资本家还是资本家,即使这个资本家在“人民的监狱”里了解到许多,即使他最终解脱了Jule的债务,即使他一脸真诚地说“不必担心警察”。然而,在回到他金壁辉煌的别墅之后,在久久的沉思之后,他依然一身西装坐在豪华轿车中,车外站着即将冲进Peter公寓的警察。

这个世界有许多事并没有所谓对错。一掷千金的生活固然令人称羡,一意孤行地坐自己也未尝不可。人生有许多种假设,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教育家。每个人都试图用强大的理论作为后盾说服对方或被对方更强大的理论压倒。之后,他还是他,我依然是我,谁也没有改变谁。
这才是最振奋人心的地方。

 短评

2005 HKIFF/金鐘UA

5分钟前
  • M
  • 推荐

结局让影片上了档次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Jedes Herz ist eine revolutionare Zelle!

10分钟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很精彩,很喜欢~

13分钟前
  • 草草
  • 力荐

“三十岁之前不左的,是没有灵魂的;三十岁以后还在左的,是没有大脑的。”“世上所有人都想过自由放荡的生活,可是大多数都选择了妥协。”节奏稍嫌慢,二男一女的纠葛annoying,但好在结局没有松口气:“有些人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德国人的革命重在行动,天真烂漫;法国人的革命挂羊头卖狗肉,自由散漫。

15分钟前
  • jagpumpkin
  • 推荐

晃得太厉害了,看不了……

18分钟前
  • 星曜
  • 还行

虽然类似Jules & Jim的三人行模式屡试不爽,但与《死亡实验》《浪潮》一样,说教意味太浓,是德国电影都爱这一口吗?还好结局不错,没有陷入人性本善、世界大同的俗套……

21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还行

世上所有人都想過自由的生活,可是半數都選擇了妥協

25分钟前
  • 益暄
  • 推荐

片名又译《大教育家》,以前看过。德国青年的反资本主义革命精神很高啊~~几位年轻演员的演出潇洒奔放令人惊艳。

29分钟前
  • 乌咪
  • 力荐

30岁是不是个鸿沟,没有发言权,毕竟还没迈过去。但,周遭肉眼可见的犬儒,利己,岁月静好的SB和年龄成正比,害怕脚下这片土地生长出来越来越多这样的人群。一道从内到外的墙早已竖立,一道又一道从上到下的墙悄无声息的建起。可怕的是上一代人的闭塞,无知,朋比为奸,沆瀣一气,更可怕的是同一代人的懦弱,恐惧,自相残杀,自暴自弃。

3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觉得说了好多现在的年轻人,没准我们就是垮掉的又一代= =结局看一半就猜到了但是还是难免yy没准3kw哥会是个打心底里纳爱斯的人,不过有些人真心永远不会改变

32分钟前
  • Squidward
  • 推荐

真的好啊!!虽然拍得低技,但是内容是重点。如果我撞了台跑车,那么我会把那个富豪杀了罢就

35分钟前
  • Pentecost
  • 力荐

革命就像荷尔蒙

36分钟前
  • eva
  • 还行

德国片子,很长,有点意思,但也许大多数人会觉得很闷。赫赫。结局我特别喜欢,整个影片主题发人深思。在观看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不同的两个阶层---中产和低收入者,分别为两者进行辩护,或者叫说服,说服自己他们这么做这么想是有道理的。结果导致最后看完片子俺一片混乱。这说明,没有明确的阶级立场是多么滴痛苦啊。

37分钟前
  • 妖妖
  • 推荐

蒋公推荐,典型德国片。“30岁以下不左的人,是没灵魂的人;30 岁以上还在左派的,是没大脑的人。…一切就是这么不知不觉地发生,有一天你就结婚、生了孩子,责任跟着来,为让孩子生活有安全感,于是贷款买房子,再来过着段清还贷款的日子,然后有一天去投票,你竟然发现,自己把票投给了保守党”

40分钟前
  • 午后的缪斯
  • 推荐

“就算明白有些事情你无法改变,但年轻时代我们有用不完的力气,就该凭我们的理想和社会良知干出一番事业。”

43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我的space第一篇文章

47分钟前
  • ME2
  • 力荐

6/4/2005 2:30pm UA Pacific Place

49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30岁以下不‘左’的人是没有灵魂的,30岁以上还‘左’的人是没有头脑的

54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以革命热情过青春

5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