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我路

爱情片英国1945

主演:温蒂·希勒,罗杰·莱伍赛,帕梅拉·布朗,芬利·柯里,乔治·卡尼

导演:迈克尔·鲍威尔,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

播放地址

 剧照

我走我路 剧照 NO.1我走我路 剧照 NO.2我走我路 剧照 NO.3我走我路 剧照 NO.4我走我路 剧照 NO.5我走我路 剧照 NO.6我走我路 剧照 NO.13我走我路 剧照 NO.14我走我路 剧照 NO.15我走我路 剧照 NO.16我走我路 剧照 NO.17我走我路 剧照 NO.18我走我路 剧照 NO.19我走我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4

详细剧情

乔安(温蒂·希勒 Wendy Hiller 饰)是罕见的那种非常有自主的女人,她懂得自己的需求,亦懂得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她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某日,她登上了前往苏格兰的邮轮,她要去见她的未婚夫——一个腰缠万贯但是年龄足以做她的父亲的男人。虽然乔安对这个男人并没有感情,但她知道,一旦嫁入豪门,便是为自己日后的辉煌人生铺好了基石。   在游轮上,乔安邂逅了名为托奎尔(罗杰·莱伍赛 Roger Livesey 饰)的船长,托奎尔幽默风趣又充满了青春活力,他的活跃吸引了乔安的注意。一场暴风雨的不期而至阻碍了邮轮的前行,在此期间,乔安和托奎尔之间碰撞出了激情的火花。

 长篇影评

 1 ) 女人总归是女人

女人总归是女人,世人用成就来衡量男性,对于女人呢,是用快乐、幸福、满足…这些匪夷所思的非理性指标来看待她。

所以就像歌里面唱的:我知道我要去哪里。我知道谁将伴我同行。我也知道哪个是我倾心。但是天晓得将来我要嫁谁……
女人从小就在计划那事,为那事担心,因为这个她要一生经营的事业居然是完全不能确定,几乎要听天由命的。

电影里头Wendy Hiller演的这个女孩子,其实真的好叫我喜欢,她想干什么就立马行动,根本不太在乎别人的偏见。
所以电影一开头,就看到她从小特立独行,看到她远远抛开那些愚蠢的女同学,最后又看到她踌躇满志地通知老父——她马上要下嫁全国最有钱的人,一个年纪大她好多的中年实业家。
难能可贵,她真的是想好了怎么做对自己最有利,她不会做有事业没家庭的孤独女强人,她也不会光为了钱跟自己讨厌的人结婚,她完全是出于自己照料自己的决心,理性聪明地规划好一切,并且坚定地实现。


于是,Joan小姐像安排自己的人生一样,详尽地计划好旅程,自信满满地一个人带了婚纱与行李,搭火车准备去某个苏格兰海岛与富翁成婚。

尽管只要准确按照计划,一切就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可面对未知的未来,Joan小姐在梦中仍不免闪过几丝紧张与不安。
而在车站接她的人,毕恭毕敬地看到这孤身赴婚的新娘,眼神里也不禁流露出一点可怜。

就这样,辗转终于来到苏格兰海边,计划开始失效了——
天气恶劣,导致她完全无法渡海。只得呆在海边小村等待放晴。
新结识的当地人,为Joan开启了另一片天地,朴实的高地传统,诡异的乡间传说,大家随遇而安恬静度日的生活方式,对只知道按时刻表赶火车的Joan产生了变化,一切由陌生到亲切,尤其是那位对她深有好感的海军上校更让她舍不得离开。

Joan本身代表的有野心有冲劲有活力的城市有产阶级,最后折服于Torquil MacNeil上校代表的朴实生活,其实上校和其他的没落贵族一样,在她身边根本是弱的一方,真正做出选择的还是Joan,她忠于自己的内心,把握了自己的人生。

Powell & Pressburger堪称史上最注重艺术效果的电影导演,以往看到他们的电影都是绮丽见长,但这次黑白胶片上的苏格兰完全是一派自然,仿若能让你感受到实境,曼彻斯特车站人潮涌动空气滞闷,一到高地就天高草长四面开阔,废墟边的风是树间带来的徐徐娓动,海边的风伴随着惊涛拍岸则是潮湿又强烈。

 2 ) Powell & Pressburger's "I know where I'm going"

One of the finest romantic films ever made (名副其实!), I Know Where I’m Going tells the story of Joan Webster (the great Dame Wendy Hiller), a middle-class English girl willing to do anything to move up in the world. As with Colonel Blimp, the film’s themes are specifically rooted in English identity—in this case, the British obsession with social class. When Joan is on her way to marry a wealthy industrialist on his private Scottish isle of Kiloran, a storm hits, trapping her on the Isle of Mull. There she meets a naval officer returning from the war (Livesey again), and an attraction forms between the two.

This may sound like it conforms to the traditional romantic-comedy cliches, but I Know Where I'm Going has a lot more on its mind than your average Meg Ryan movie. This is a serious picture, saturated with myth and superstition, and containing some of Michael Powell’s most inventive imagery, from tartan hills to a stovepipe hat that becomes an actual stovepipe. Filmed in black and white due to a wartime lack of color film stock, the movie features extraordinarily dark visuals, and uniquely relies on atmosphere—wind, rain, tempestuous seas—to convey states of mind. Parts of the film may seem quaint at first, but stick with it—this is one of the Archer’s very best movies, and a fine place for newcomers to start.


我的点评:名副其实的有史以来最出色爱情电影之一,也是两人比较好懂的影片之一。很幸运我最初由这一部以及《黑水仙》而不是《红菱艳》开始认识了Powell & Pressburger。Wendy Keller 不美,但很有个性,演技一流,十分符合人物的形象和设定。她还主演过 Pygmalion (《卖花女》,1938,co-starring Leslie Howard, 《飘》中的卫希礼),和后来好莱坞的《窈窕淑女》一样也改编自肖伯纳的那个剧本,我更喜欢这个英国的版本。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DVD中的花絮,剖析了影片拍摄中的创新(包括如何以较小的成本别具巧思的创造不同寻常的视觉效果),也相当值得一看。
 

近年有一部片子叫《闰年》似乎有不少地方有这部片子的影子。

 3 ) Nothing is stronger than true love

#DVD 整体节奏好快,开场几句宿命论般的旁白和女主童年经历+演职人员表画面结合就把女主的性格交代清楚了。后续的火车转轮船转汽车总让我想起血与冰激凌中的那个比较出名的转场。男主则一样带着宿命出场,整部电影的宿命感好强,结尾这部分算收的不错,风笛手,女主的宿命,男主的诅咒。

未婚夫与男主似乎对照着新资本与旧贵族,“Money isn't everything”,这么看影片似乎也呈现了另一种《百战将军》,只是这结尾还是不咋喜欢,有种失去了“我走我路”的感觉(毕竟还是时代的局限性)。“Nothing is stronger than true love”

整个影片的中段的剧情是以女主一次次祈祷铺垫她的情绪的,从最开始的大雾会让观众感觉到她的坚定,到大风能感觉到她已经开始动摇了,风暴时能感觉到她那种祈求的语气,到最后甚至不惜赌上自己的生命也要“握住”自己的命运,而在船上遇到风暴时她的祈祷可能确实生效了,至于内容?当没有祈祷时天气转好了,而她似乎也不需要了。

视觉上,火车上的多重曝光蒙太奇太棒了,似乎展现了内心的恐惧,也为后续剧情做了铺垫,还有结合着实体建模实拍,还有那个风暴海浪中的一叶小船,还有那巨大的漩涡都非常震撼且极其真实,真的看得目瞪口呆!运镜和构图很棒,运动镜头调度的很好。光影使用已经能看到雏形了,尤其是眼部打光和阳光下的反打剪影都很美,不过剪辑实在有些差。

 4 ) [Last Film I Watched] 'I Know Where I'm Going!' (1945)

Title: 'I Know Where I'm Going!'
Year: 1945
Country: UK
Language: English, Scottish Gaelic
Genre: Drama, Romance
Directors/Writers: Michael Powell, Emeric Pressburger
Music: Allan Gray
Cinematography: Erwin Hillier
Cast:
Wendy Hiller
Roger Livesey
Duncan MacKechnie
Pamela Brown
Finlay Currie
George Carney
Margot Fitzsimons
Murdo Morrison
Petula Clark
Catherine Lacey
Nancy Price
Valentine Dyall
Walter Hudd
Anthony Eustrel
John Laurie
Rating: 7.5/10



The Archers' (Powell and Pressburger) b&w “never-too-late-to-meet-the-right-one” romance, shot during wartime, just prior to their foray into Technicolor. In the center stage of it is a middle-class English woman Joan Webster (Hiller), accentuated by the titular motto, she is a headstrong city gal, endowed with a limpid mind, and always knows what she wants ever since she is a little girl (real silk stockings).

After a succinct prologue traversing through her childhood to adulthood, now at the age of 25, Joan is going to marry a magnate of chemical business, and their wedding will be held in the (fictitious) Isle of Kiloran, but there is a catch, is this affluent but much older fiancé is the right man for her? That is the time-honored dilemma sets to disorient the self-willed soul of Joan, with a little help of a well-timed gale standing between her and the island, ever so close, but cannot reach, nature has unleashed a warning sign of this matrimony.

Thus, after traveling from Manchester through sundry methods of transport, Joan is stuck in the Isle of Mull, impatiently waits for the blustering gale to lull, and she meets the local denizens and a tinge of romance troublingly budding between her and Torquil MacNeil (Livesey), a navy officer who plans to spend his furlough on Kiloran as well, a subplot concerns an ancient curse subjected to the laird of Kiloran would serve as a sterling springboard for the pair to realize their true feelings for each other. But, their chemistry, the magic that leaves one's heart palpitating with hankering doesn't make for a leavening feeling of entrancement, albeit Hiller's emotive rendition is pitch-perfect and bursting with niceties. So Joan, portrayed as a self-seeking and reckless woman purported by the modern air of independence, falls for a nondescript character like Torquil (easy-going but blue-blooded) as a contingency when she has learned a lesson from her own mistake of preferring monetary security to a more organic life, the eloquence is rather deficient, conversely it also makes Torquil's choice of Joan, a city girl with glamor, over his long-time friend Catriona Potts (a shimmering Pamela Brown), an expansive huntress, sounds awkwardly hypocritical, the film's ethnographic message certainly hits the right mark, but its sex politics fails to launch in afterthought.

Be that as it may, the film is an absolute gas to behold, not the least for its sterling cinematography, elemental and picturesque (makes one wonder what it would look like if it were shot in colors), particularly, the eye-opening, studio-bounded money shots of the monstrous Corryvreckan whirlpool, starkly conjures up its cinematic allure for progeny to ponder about The Archers' studious work ethic and their state-of-the-art craftsmanship.

referential points: BLACK NARCISSUS (1947) 8.3/10

 5 ) Highlands

Back to the train, but at the same time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

industrial workers/feudal lairs

witty Hollywood comedies in the 30s, romantic protagonist starting off as antagonist

starting in one way, ending in another way

opening credits section: audience as a passenger, fable of locomotion (fables of modernity), mobility, speeding up until she gets on the train to Scotland, names branded onto a lot of things, film is an industrial product/that the rest of the film try to make us forget

Top hat transition into smoke coming out of pipe, human/machine

Gaelic/curse written in modern English, does he need someone from the outside, individuality/archetype in a myth, modernity/curse

climate (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 in the gale, successfully conveying the turbulence but still in focus), landscape, parable of the folk way

on the bus, the fish do not recognize the men so they won't let themselves be caught

phonebox under the waterfall, drowned out by the landscape, making a phone call/lyrical quality of the business language

shot on location/shot in London (studio), not an organic product, pure documentary aesthetic, but an industrial product, try to look like a seamless whole

family is an odd unit in English/Scotland like to like comes together

who owns Scotland/anglosaxonization of Scotland

the status of the songs: associated with Robert Burns, the great lyrical poet

the dress: some kind of metonymy going on, plastic morphs into a projection surface, is she suffocating inside, the face also stop becoming hers

timetable and the dress, something is morphing and giving away

dream sequence: little homemade landscape, lo-tech, clumsy and amateurish, the eeriness of the sounds/voice-over, collage-y

filmmaking style changes when they reach Scotland

fantastic (Todorov): explained but remains eerie and strange

 6 ) 海边的苏格兰

Joan Webster,韦小姐琼,从小就是个争强好胜的,凡事有主见,长得也很有主见。二十五岁时,琼决心要嫁一富翁,一个年纪可以做她爹的化工实业老板。老板在苏格兰西部拥有一个岛屿,韦小姐安排了行程,从曼彻斯特火车轮船日夜兼程,赶到岛上去嫁他。赶到苏格兰海边遇上了风暴,把她困在了Tobermory镇。镇上居民热情质朴,使心高气傲的韦小姐觉得有点不自在,她还遇到一个回家探亲的海军上校,上校和她一来二去便熟识了。天气阴晴不定,琼每天都想渡海,镇上人拦都拦不住,终于给她硬行抢渡,差点船毁人亡,落汤鸡似的回来。最后天晴了,琼却放弃了渡海。

著名的Archers——鲍威尔和普莱斯伯格二人组的作品。和《红菱艳》不同,这是浪漫喜剧,故事桥段无新意,结局也可预料,但过程出乎意料。并且营造了极具感染力的气场,使苏格兰Tobermory镇成为角色之一。我欣赏黑白画面,他们把水和浪拍得极好。尤其大漩涡的场面,可谓惊心动魄,让人难以置信那是四十年代的作品。开场不久,从雾中走出来的牧羊女,逆光对话的船家,也都是神来之笔。鲍威尔和普莱斯伯格的人物,多少都有些ecentric,韦小姐就是一个,镇上居民也是,玩鹰的老头,独守空房的卡特琳大嫂,船家和渔民等,与穿衣做事都憋着劲的城市妞韦小姐相比,他们非常自然而然。海军上校温柔宽厚,穿着呢绒格子裙倒是好看,但是他不神叨,所以就乏味了。

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巨漩涡,就是带狗回家的卡特琳嫂。她进屋,人未到,一群狼犬先到,她左手兔右手猎枪地走进来,把兔往地上一摔,再一甩头发,来一个正面亮相,简直酷毙了,虽然她长得不好看。

如果你喜欢黑白构图,喜欢有点神叨叨的人物,凌厉峻峭的苏格兰风光,这部影片适合你。

 7 ) 《我走我路》:风景、文化与情感漩涡

If he shall ever cross the thresholdof moy

年少时他跨过了这扇门,

Never shall he leave it a free man

自由则再无可能。

He shall be chained to a woman

一个女子会成为他身上的枷锁,

To the end of his day

诅咒至死无改,

And shall die in his chained

终其一生锁链加身。


Prelude

《我走我路》是迈克尔·鲍威尔个人第二部在弓箭手公司创作的电影。在《坎特伯雷故事》在市场与评论界双双遇冷后,迈克尔·鲍威尔本想推出弓箭手公司的第一部特艺彩色作品《平步青云》。这个计划因为政策与工艺技术的问题遭到延迟,迈克尔·鲍威尔派遣了约翰·西伯恩与杰克·加的夫前往美国解决技术事宜。与此同时,迈克尔·鲍威尔把目光投向了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 后者在当时创作了一个名为《雾岛》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孩一心赶往岛上,但却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无法成功的故事。

片名“我走我路”(I Know Where I‘m Going!),从字面上准确而言,是“我知道我要去的地方”的意思,这个颇为口语化的名字取自一首美丽苏格兰民俗歌曲里的开头。

“我知道我要去的地方(I know where I‘m going),

我知道谁会伴我走(I know who goes with me)

我知道我爱的是谁(I know whom I Love)

但亲爱的你知道我将嫁去何方(But the dear knows whom I’ll marry)”

迈克尔·鲍威尔的妻子弗兰基嘴里哼唱的这首舒缓而美丽的歌曲,随即成为了这个女孩与岛的故事的名字。与此同时,迈克尔·鲍威尔也作出了决定,他要到美丽的苏格兰高地与岛上拍摄。《我走我路》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岛屿风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迈克尔·鲍威尔早期作品《天涯海角》。高低起伏的海岸轮廓,淳朴幽默的民众风情,诘屈难懂的本地方言的使用,这些因素都反复出现在这两部电影当中,自然主义的风格成为这两部电影的显著标识,一种浪漫与梦幻的氛围如轻纱般笼罩在这两部电影的画面当中。

虽然这两部作品同为情节剧电影,但《天涯海角》中对“逃离”命题的书写更像是一次迈克尔·鲍威尔的人类学影像考察。而在埃默里克的故事里,主角琼安·韦伯斯特的旅程则更像是一次经过高度抽象化的直线式的朝圣之旅,一个纯粹的苏格兰风景下的爱情故事。


爱与不爱:一个风景爱情故事

在《我走我路》中,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展现了极其稳定且有效的剧作风格,这种出色的风格使得这部片子在业内有着不错的口碑。在迈克尔·鲍威尔与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第二次美国之行中,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受到了派拉蒙公司的剧本部门的邀请。在那里他发现这个部门专门留存了一份《我走我路》的拷贝,这个拷贝专门被用作范本,向公司的剧作家们展示一个出色的剧本应如何建构。

伊恩·克雷斯蒂曾强调《我走我路》在叙事上遵循的线性模式,认为这是《我走我路》与《坎特伯雷故事》之间在叙事上的分野。而学者汤姆·甘宁也看到了相似的模式,他将这种方式与博尔赫斯的“分岔的小径”做类比,“在整体的叙事上,《我走我路》一直保持着主角行动与目标的不变,但在故事的推进方面,则如博尔赫斯所言,走上了一条分岔与弯曲的道路。”在我看来,这种分岔是一次刻意制造的平衡,体现了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在故事处理方面的思虑:如何在将剧作进一步类型化以符合观众审美的同时,努力地保留故事原有的趣味性与独特性。

毫无疑问,《我走我路》可被看作一部标准的爱情戏剧电影。这部电影巧妙地运用了各种爱情喜剧的类型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在情节设置上,这部电影沿用了欢喜冤家的设置方法,女主角琼安·韦伯斯特强烈的登岛需求与男主角托奎尔·麦克奈尔为了安全的劝阻形成一种反复且不可调和的冲突。诸如琼恩拒绝与托奎尔同桌进餐后,夜里窗边的点烟段落,以及琼恩拒绝进入舞会,却最终被舞会征服等情节,都符合爱情类型电影的常见模式。在冲突过后,一种调和机制会出现,两人的情感羁绊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深。

苏格兰热情却朴素的民风与琼恩的自我保护机制之间,也建立了一种有趣的喜剧关系。通过展现女主角的不适与顽固,观众与主角之间得以建立起基本的代入关系。但琼恩对于本地风俗的夸张反应与坚定的拒绝态度,又使得这部电影获得了不俗的喜剧效果。譬如,在公交车上,奇洛伦本地人正讨论着琼恩富有的未婚夫在海边建了一个游泳池的荒唐行径,但出于保护欲与尊严,琼恩却坚称这是无可厚非的行为;在打电话后,接线员无法找开琼恩的大面值钞票,琼恩直言这里的人太穷了,但男主却辩解这里的人只是没有钱(也不需要钱)。这种剧情的设置对应着早期喜剧电影中常见的“乡下人进城”类型模式,通过运用类似的陌生化手段以及身份与情境错位的方法,使得这个爱情故事变奏为一个关于“城市女孩进乡村”的喜剧故事。

然而,当我们进入《我走我路》的主题讨论,我们会发现,这个爱情故事并不致力于满足观众对于主角最终能否获得爱情的浪漫幻想,在悬念的处理方面,迈克尔·鲍威尔与普雷斯伯格也显得缺乏兴趣。奇洛伦岛以及富有的伯爵在这部电影里显然是一个并不被人在意的麦格芬。假如我们将《我走我路》与1940年希区柯克的《蝴蝶梦》进行比较时,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尽管普雷斯伯格并没有在创作时并没有对《蝴蝶梦》有所参照)。在我看来,《我走我路》更像是一部轻松愉快的《蝴蝶梦》的姊妹篇。在影片开始,琼恩有着与德文特夫人相似的,对奇洛伦岛(曼德利庄园)的执着追求。然而,随着剧情的展开,琼恩,这个潜在的德文特夫人,却因为风暴始终没有到达她心中的曼德利庄园(奇洛伦岛);而丽贝卡的可怕诅咒变成了莫伊城堡中可爱的爱情誓言;恍惚阴郁的德文特先生也没有出现,代替他的是一个体贴坚强的苏格兰人托奎尔。

因此,我们会看到,《我走我路》是一次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个人选择讨论,而不仅仅停留爱情选择的层面。在线序的叙事过程中,观众的同理心不断加强,女主角琼恩的出轨选择也在这次讨论中被彻底的合法化。这种合法化既体现了鲍威尔与普雷斯伯格在利己主义与浪漫主义两个命题之中的偏好,也暗含着战后的融合情绪。


走与不走:阶层话语与女性身份

琼恩的旅程包含了两个动机:成为奇洛伦岛的女主人,以及躲避战争。在这两个动机里,成为奇洛伦岛的女主人是琼恩出发的首要目标,也被视为琼恩与从未出现的化工大王罗伯特贝林杰之间的爱情见证。这两个动机的差异也表现了时代精神的变化:在战局既定之后,阶层重塑的话语开始取代战争话语,成为时代主流。

琼恩与他那个银行职员父亲的对话就展现了这种阶级重塑的焦虑。在席间,琼恩展示出他为进入上层阶层的准备:精致的妆容,挑剔的要求(要求换掉冷掉的汤)、以及果断的态度(刚刚通知父亲结婚事宜后就马上赶往车站)。而琼恩父亲则对这次跨越阶层的举动感到不安,先是对这桩婚事表示反对,但发现无法改变琼恩的决心后,又反复提醒琼恩要注意自己还尚未成为贝林杰夫人,还彻底未成为上流阶层的一员。

这种阶层的焦虑还体现在之后的旅程当中。温蒂·希勒颇具层次的表演也成功展现出琼恩身上的困惑。在面对奇洛伦岛民的态度中,琼恩反复地强调着自己未来贝林杰夫人的这一身份,并力图与奇洛伦岛民与对自己给予帮助的男主角托奎尔划清关系。这种举动反映了琼恩身上的两种焦虑:对自我未来处境(能否跨越阶层)的不自信,以及对自己周围环境所代表的传统层级的恐惧。

将琼恩与贝林杰的爱情转置为琼恩对上升阶层的渴望的做法,无疑为琼恩在结局中的选择提供了道德与伦理的支撑。琼恩对托奎尔的爱慕,既是一次对浪漫主义的回归,也是一种对自身社会身份的逃避与反叛。至此,女主角琼恩的目的地发生了偏移:从走向代表上流社会的奇洛伦岛变为走向代表苏格兰的田野与传统的奇洛伦岛。对战后阶层固化与利己主义横行的现状,迈克尔·鲍威尔与普雷斯伯格给出了一个颇具出逃意味的答案,

与《金屋泪》等充满社会寓言意味的情节剧不同,《我走我路》并不期望通过渲染阶层差异中的悲剧色彩来完成自身的戏剧功能。事实上,这更像是一个童话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代表着利己主义的中产阶级女性是如何被苏格兰的传统风光与民俗所改造的故事。学者娜塔莎·蒂埃里将这种现象看作一种女性欲望的禁忌。p230当琼恩的真实欲望分别受到来自托奎尔的影响,以及遇到象征着生命危险的天气的阻碍时,她的欲望似乎被证明是一种非法的欲望。琼恩对托奎尔的选择在电影中被塑造成一次出于美德与爱情的女性自由选择,但实则是一次隐晦的被传统社会道德裹挟下的必然之举。

因此,当我们将目光放到弓箭手公司其他著名的女性,诸如《谪仙记》中纯真善良的海塞尔,《黑水仙》中信仰动摇的修女克劳达,《红菱艳》中面对事业与爱情两难的维多利亚·佩吉(面临相似选择但最后却被毁灭的女性形象),我们会发现这些角色在某种程度上都承载着价值输出的功能,女性角色从来难以得到真正的自由。在迈克尔·鲍威尔的视角中,女性的选择往往代表着一种价值正确的社会传统道德倾向,而女性的命运也对应着社会道德的审判结果。

这或者是迈克尔·鲍威尔戏称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为反女权主义者的原因。在我看来,这并不代表着这些作品的叙事当中存有某种物化女性的倾向,相反地,迈克尔·鲍威尔电影中的性别处理更像是一种象征行为。从叙事范畴而言,迈克尔·鲍威尔的电影并没有超越现代主义的话语体系,他一直坚持于建构与呼唤英格兰的传统文化与内在精神。迈克尔·鲍威尔个人对于英格兰传统价值的珍视,在叙事当中被转换成对女性形象的讴歌,女性的选择往往代表着作者个人对于英格兰未来道路的选择,即回归英格兰的信仰与传统。

有此,也不难理解迈克尔·鲍威尔与普雷斯伯格将重拾信仰的重任交给修女克劳达,并让琼恩选择回归代表着田园牧歌生活的托奎尔的怀抱。一种源于生活的女性思考在大荧幕上被修改、转置,成为他国族书写的重要部分。


留与不留:苏格兰风景与民俗图解下的国族探讨

在《我走我路》当中,迈克尔·鲍威尔延续了《坎特伯雷故事》中对风景的强调,试图让风景与空间成为这个爱情类型叙事中的重要部分。风景所象征的心理隐喻随处可见。

白雾。在女主角琼恩初到奇洛伦的码头的场景,白雾反复萦绕在画面之中,这种白雾既象征着琼恩前途的未知性,也代表着琼恩对奇洛伦岛的强烈陌生感。

城堡。在前往电台的路上,琼恩与托奎尔路过了一座高耸的苏格兰高地城堡。这座城堡既包含着托奎尔对家族诅咒的恐惧,也唤起了女主角对这片土地与传说的强烈好奇。

海浪与瀑布。在琼恩的路途上,反复穿插着海浪与瀑布,镜头中的水流越发变得凶猛与激烈,强烈地预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以及琼恩内心的不安。琼恩执意出走之日,海浪化为漩涡,形成了强烈的危险,也代表着两人内心中的情感挣扎。

山地与高坡。抒情的空间,与鹰一起代表着瞭望的姿态。当琼恩执意出走时,托奎尔在山上发现了琼恩,意味着即将到来的危险与托奎尔的担忧。

地理叙事的元素不断地指示着两位主角的心理线索,并借此不断推进剧情线索的发展。与此同时,地理空间的展示也塑造了极具浪漫主义的画面氛围,对山地以及结尾部分漩涡海浪的描绘,不禁让人联想到著名英国风景画家透纳的作品。

与此同时,苏格兰本地的民俗也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充足的展示,进一步扩充了电影的叙事空间。在金贝尔的钻婚典礼上,苏格兰舞蹈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苏格兰人舞会上的热情成为男女主角之间的谈资,也为托奎尔创造了进一步接近琼恩的契机,这段难忘的经历甚至发展成琼恩的幻觉,使得琼恩再次对自己的旅程终点产生怀疑。而鹰猎文化也作为英格兰浪漫主义精神的代表,在剧情的最后部分唤起了托奎尔对琼恩的关心与注意,使托奎尔决心以骑士般的姿态与琼恩共赴险境。结尾部分的诅咒话语则组成了这种民俗的另一面。这是一种沃尔特·司各特式的诅咒。在这种书写方法当中,人物命运以颇具神秘主义的本土传说展开,也因这个传说而终结。石板上的文字与画外音用一种宿命论的语气来宣布这段爱情的命运,以戏谑的方式来解开所谓的麦克奈尔家族的诅咒。

假如说天气是阻隔琼恩,使她无法顺利到达对岸的客观原因的话,那么苏格兰旖旎风光与神秘民俗则共同构成了琼恩接近并选择托奎尔的主观因素。来自英格兰曼彻斯特的琼恩与来自苏格兰奇洛伦岛的托奎尔的结合,可被看作是两种具有亲缘性的民族文化的对话与融合,这代表着迈克尔·鲍威尔对于苏格兰文化乃至不列颠文化的一次探寻与溯源,也代表了鲍威尔对于两种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建构英国国族认同的渴望。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平步青云》当中,在里面,美国女性与英国男性的结合成为讨论的焦点,并最终上升到英美关系与历史渊源的探讨层面。

——摘自自己的毕业论文,很喜欢MP的作品,论文也做的MP,欢迎交流~

 短评

很有气氛。Powell & Pressburger小成本逼真制造暴风雨海景的神作。

7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力荐

可能是字幕的原因,这片子实在看不下去。。后半段跳过的看的。。

12分钟前
  • 模范丈夫李时珍
  • 很差

标准公司很爱这俩英国人吗,他俩的电影我一部都不喜欢,神神叨叨的

16分钟前
  • 日光瀑布
  • 还行

9.0/10。①女主在嫁去中年富豪的路上因遇到真爱而悔婚私奔。②前半段是过渡,节奏很快,通过各种技法提速,如:开头通过旁白和简单影像将女主各成长轨迹一笔带过(《祖与占》有偷师);将credits放在女主成长轨迹各片段的置景里;女主声画叠影的噩梦与火车(轮)高速前进的交叉剪辑/声音并置;礼帽和火车烟头的匹配转场。③后半段节奏相对缓慢抒情,大量以高水平的深焦镜头/风俗展示/空镜蒙太奇来借景(有些是特效,比如海上漩涡)抒情。最喜欢苏格兰舞会、海上暴风雨、结尾高堡重聚三段。④表演不行,无法打动人。

17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三星半。1940年代的几部片光线和景观运用真是漂亮啊。

19分钟前
  • 微笑迦朵
  • 还行

http://m.youtube.com/watch?v=t9sou0tJGuk&feature=related#/watch?v=t9sou0tJGuk&feature=related

23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4.0 前面節奏之快,看的我目不暇接。之後對於愛情的描述也讓我看的溫馨之極。(電影資料館)

27分钟前
  • 大佑
  • 推荐

天要刮风,人要变心,随她去吧。与传说结合的明暗双线爱情故事,最后河面的风雨斗争拍得精彩,但故事确实没有多少吸引我的地方,PP在故事讲述的前述铺垫总是做得那么足,那么足。。。

28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DVD 长评-Nothing is stronger than true love。整体节奏好快,宿命感很强。开场几句宿命论般的旁白和女主童年经历就女主的性格交代清楚了。男主一样带着宿命出场。结尾这部分算收的不错,女主的宿命,男主的诅咒。未婚夫与男主似乎对照着新资本与旧贵族,只是这部分结尾还是不咋喜欢,有种失去了“我走我路”的感觉。中段剧情是以女主一次次祈祷铺垫她的情绪的,从最开始的坚定,后续的动摇,风暴时那种祈求,到最后甚至不惜赌上自己的生命。视觉上,火车上的多重曝光蒙太奇太棒了,展现了内心的恐惧。结合着实体建模实拍,风暴海浪中的一叶小船,还有那巨大的漩涡都非常震撼且极其真实。运镜和构图很棒,运动镜头调度的很好,光影使用已经能看到雏形了,眼部打光和阳光下的反打剪影都很美,剪辑实在有些差。

32分钟前
  • 还行

整部片子都挺逗的 前半部分影像很具实验性 从片头credit的实体化到幽默的快进旁白与影像的配合到女主突然告知父亲自己将要结婚一气呵成让观众和父亲一样吃惊不已 等我们缓过神来女主已经在长途火车上做着声画叠印的噩梦了 最精彩在神父宣布婚礼时对丈夫纯职业的描述透露出女主对未婚夫的陌生和婚事的仓促 这一主题一直横贯全片以收留的女主人路人岛民等等各种形式外化成为困扰女主的梦魇。这一梦魇更是以此片麦高芬Kiloran小岛的形式不断设置悬疑拉动观众的期待直至最后强行在狂风中登船的高潮。一场用命为代价的固执行动最后成了改变女主生命认知的里程碑。赫布里底作为英国人小a一般的存在在此片中得到了彻底的解构 在这个意义上真是非常不列颠的片子了/不过片子大量的背投实际上背叛了其实地采景的努力 估计巴赞不会喜欢

33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6.6 感觉素传统英式爱情喜剧,相较于其狂风暴雨的背景,其情感的波涛只能说是毫无惊喜可言,刻板印象苏格兰人倒是很好笑,但是蒂尔达爱看谁管呢!

35分钟前
  • KID Y
  • 还行

拍摄层面固然是极好的,但总觉得她光是爱上军官还不够,她还需要一个放弃富老头的理由,一个发自内心的理由。

36分钟前
  • 小A
  • 推荐

什么乱78糟的,根本看不进去。就是摄影还不错。

39分钟前
  • 扬科夫斯卡娅
  • 很差

讲述停下来的必要与被忽视的东西,决意前行固然坚毅,但也错过不少美好。与鲍威尔其他电影的女性角色相比,解除禁锢与自主前行胜出不少,有目标的决意追逐本身就足够令电影在年表内突出了。同时二战依旧是一个隐藏的故事背景与创作后台,凭此走向工作职位的女性现实为电影注入了太多的真实性与社会感。与《夜夜春宵》可以并列为鲍威尔描绘战后女性的作品。但他又再次坠入了与上一部相同窠臼,一种保守性的隐形歧视。电影在另一层面何尝又不是对女性的一种苛责,即对自主力的打压。女主选择当时33岁的温蒂·希勒如何也与设定内25岁的角色不相符,形象上的反差令其有了责备“剩女”的意味,成为一种含蓄的批判。而经典爱情结局的出现在给出一个商业大团圆的同时,其实摧毁了女主最瞩目的独立性,成为经过拯救(风暴灾难)后再度回归男性附属的表述。

40分钟前
  • 云雾敛
  • 还行

鼓励女性大胆的行走于天地间。想起张爱玲的妈妈和姑妈,差不多在40年代应该是40岁左右吧,她们虽然系出名门,但身上并没有什么钱,所有张爱玲的妈妈还在工厂做过女工,还曾买了好多皮革,要做包包。这些虽然最后并未成功,但真的不是个人的失败,大的环境并没有让这一切实现,有一张照片是在张爱玲妈妈和姑姑合租的公寓,她们自己设计现代的家具,非常大气、简洁、高雅。可惜好时机转瞬即逝,但像她们这种探索未知的,明知前路黑暗的女性,我都由衷钦佩。

42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苏格兰电影节首映的片子。导演介绍说可以看到初到苏格兰时一切新鲜场面。物欲,永恒的主题。45年和今天一样鲜明炙眼。真爱,也永不凋谢,只要是如假包换的爱情,又岂是一句诅咒能够拿下的?I know where I'm going, not always, sometimes you have to wait and think it over. 喜欢那个童话故事,不完美,现实凄凉。

44分钟前
  • 妮子
  • 推荐

这两位仁兄的电影构图真是太精致了...

49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经典角色 + 苏格兰风情。

54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吾探脚下路,知汝欲与共。吾与谁倾心?小窗红妆梦”:苏格兰影史佳作!迈克尔·鲍威尔与艾默力·皮斯伯格双珠合璧,在光线、构图、气氛营造等方面堪称一绝。苏格兰文化(驯鹰、牧羊、苏格兰碎裙、风笛、舞蹈、盖尔语、当地神话)亦予以展现。借自然景,抒心中情,皆浑然一体。

5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祖恩惯按行程表前往苏格兰的奇洛伦,就在续行与钱多到数不清的始终没有露面的人结婚时,遇上了暴风雨,久未停歇,祖恩感受到苏格兰当地民风,以及另一位男子的热情,就在她执意顶暴雨巨浪险阻而行之后,她选择了折回,听从遇见,而不是媚俗的婚姻。

1小时前
  • 醉梦·聊生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