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第一季

大陆剧大陆2015

主演:陈丹青

导演:谢梦茜

 剧照

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2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3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4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5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6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3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4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5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6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7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8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9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00:50

详细剧情

  土豆和理想国共同打造的“看理想”系列节目之一:陈丹青的以画家之眼观看艺术杰作的《局部》。

 长篇影评

 1 ) 《局部》第一季——丈量过往的艺术之美(10-12)

1⃣️0⃣️ 《民国女画家》

陈丹青先生说起民国女画家的时候,嘴角带着一抹温情的微笑,然后缓缓地、缓缓地说着话,话语如同暖阳之光,不同于之前的冷寂静谧,它从窗外洋洋洒洒、正大光明地浸入我们的躯体与思想。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民国时代可以说是女性崛起的年代,从林徽因、宋氏三姐妹、陆小曼和杨绛等等,这些女人从外貌亦或是智慧都独具韵味,这些女性追求平等、渴望成功的欲望很强烈。我们也能感悟到她们的倔强,感悟到她们如何义无反顾地创造生命,仿佛为当初战争年代的灰暗里加添了希望。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这次提到两位中国女画家,一位是上海女子关紫兰先生,明艳的长相养出来一团静气,这团静气在画笔中也得以晕染开来,下笔颇有胆气,画笔纵横涂抹表现出娴静艳丽的欢愉气息。而关紫兰的后半生大隐隐于市却也不掩她侠情柔骨的另一面,她施以援手资助恩师的孩子上学,鼎力相助恩师的家人归国,那层美丽的外表下流淌着人类的高尚品德。人至暮年的她成了穿行上海弄堂间的妇人,偶尔爱去铜仁路喝咖啡,每月会去理发店修饰自己,嘱咐子女在她去世后洒骨灰到西湖,这样可以每年到西湖旅游,正是这样淡泊的态度成全她与世界一次坦诚的相知相惜。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曾经名噪一时的关紫兰先生这一生也给我们启示,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即使是独一无二的也需向统一退让,即使是自由的也需向规则妥协,即使有着孤独的魂魄也需亲近群体,这才是能延续自己的生命。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另一位民国女性画家丘堤先生,她不同留学日本的关紫兰先生那东洋路数,而是典型的法国路数,受到法国留学的丈夫影响,她掌握了温和的“立体主义”架构,画作有一种素简的气息,旧日的温良恭俭入了画魂,笔者偏爱她的《栀子花》,浓淡恰到好处,不温不火的风格使得物体有一种通透感。看着《静物之二》光线洒在物体上面,让我们卸下生活的铠甲为《静物之二》里的物件和阳光停下来,感受到了一股佛的慈心。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这期视频是最喜欢的,她们带着积淀时光的风雅碎步,轻轻叩响笔者的心门,相信这期视频会给你沉淀浮躁的内心,让你看到另一端日子的艰难与温情。

1⃣️1⃣️《徐杨的功德》

世人皆知《清明上河图》,当我们的目光被它吸引的时候,再去看还有一副画也存在着重大的意义,这就是徐杨所绘的《乾隆南巡图》,每一个笔触都铿锵有力,那些风光、壮观的画面,不过因为是宫廷画师徐杨们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流下了想象不到的汗水。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这副画全凭画家的高超记忆力和精湛技术,描绘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让当时的“人间天堂,盛世繁华”的苏州城盛况出现在世人眼里,这是一件非常有历史价值的作品,真实反应当时社会风貌的纪实风格画卷。中国拥有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到一份情感的寄托,这样的画卷给后世遗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历史。

嘿!从室内到户外,换地盘了!哈哈哈!豁然开朗!

1⃣️2⃣️《讯息与景别》

话说陈丹青老师提到画家卡帕奇奥眼睛不安分的时候,笔者不由得联想到疫情前那个无比快乐看着各路无名帅哥的自己,不安分的眼神也是捕捉美的眼睛,画下神明赐予世界的丑陋与美丽,即使是猖獗的丑陋,经过画家的神来之笔在观众眼中也只有满纸诉无尽的美丽,如火如荼地怒放,跃然纸上的智慧与美丽让后人的眼眸触及心灵并且重读信仰。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卡帕齐奥的透视法,永远设定观众在现场,从观众的位置看出去,远远望去有很多人游荡。而说到透视法,中国的长卷画与散点透视、移步换景相关,其“旷观”视角在古代好比纪录片的写实角度,然而这样“旷观”的角度就此止步于徐扬和王希孟,这样的美术史秘密就永远遗失了,去世的艺术家就此永远沉默了。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不知为啥陈丹青先生在乌镇老宅前莫名流露出一种羞涩的感觉,乌镇也是很喜爱的古镇,尤其是晚上的乌镇夜色很迷人,暖黄色的灯光,那种暖色让人驻足留恋,早上那么多人瞬间消隐在低垂的夜景里,乌镇,按照旷观角度东栅的原生态文化底蕴、西栅的繁华喧嚣,如果是卡帕齐奥的透视法那就是亦或是泛舟在迷离的水乡上,遇颇有雅兴的船家即兴哼唱,亦或是找家有热气腾腾的小饭馆儿,惬意的吃着美味佳肴(记得光盘!),亦或是石桥上看着灯火辉煌的建筑。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以眼画美景,以笔写美景,以心记美景,这个场景从未离开过。

 2 ) 《局部》第一季摘录

*E1《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现藏 故宫博物院

陈丹青评价这幅画中提到“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十八岁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着做加法。人在十八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所谓雄心,是和千里江山的壮阔一脉相承的,在年轻的时候,在自信和激情的加持下,呈现出的东西总是充满生机和力量的。陈在第二集《死亡的胜利》中提到“各种艺术的成熟壮大,根子全部在早期。”“早期作品都很简单,但是生猛。都很幼稚,但是天真。都难免粗糙,但是精力饱满。用中国的古画就是元气淋漓。” 因为元气和内在的欣喜,王希孟挥笔成就这样一幅酣畅淋漓的画。本集末尾陈丹青如是说“十八岁干的事,多半是不自知的。他好也好在不自知。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他好像知道。过几年就死了。”

《菜根谭》言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我追崇那份赤子之心。在浮躁的社会中,不论社会怎么加诸于现实的残酷与不安,只惟愿对艺术与美的激情永不消减。

另外这一集中关于绘画创作,陈认为“绘画是手绘的,手艺第一。手艺之上,又是眼光第一。这个眼光,分两层。一是观察之眼,一个是指一边画着,一边你怎么判断自己这幅画,属于经验范畴,是不可学不可教,所谓天份,实指这个。”作为一个庸庸无为的欣赏者,我可以理解为我一贯很喜欢的一种状态,即“既置身其中,又处身事外。”置身其中,意味着全神贯注地投入,物我合一。处身事外,即所谓对作品的判断。要成就艺术,须有独特的艺术眼光,在艺术史的洪流中,能够被记住的人,既是传承者更是开拓者和引领者。一味临摹,是匠人;发挥自身的才气,实现美感的创新,才是艺术家。

*E2《死亡的胜利》布法马可

现位于 意大利圣墓园(比萨斜塔旁边)

gorgeous:欧洲湿壁画(教堂里)& 魏晋唐宋·工笔重彩画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各文明、各种文化都有一个春夏秋冬、生老病死,那么每个画家,每个画派,也都有自己的早期、中期、盛期、晚期,然后没落,然后死亡。

▲关注早期的作品

北魏的敦煌壁画——元气淋漓,动人,想象力

eg:无名作者《舍身饲虎图》

云岗石窟compare with 龙门石窟:前者的雄大气魄甚于后者

▲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也不是所谓的文化教养,而是直觉、本能和最最新鲜的感受力。

美感是需要导引和学习的。——贡布里希

#绘画内容:关于死亡,棺材,尸体,屠杀(西方经常出现的主题)

The corpse is alive,as corpse:it is the living image of a dead thing.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罗兰·巴特

中国人少画棺材和尸体

compare:透露出不同国家关于死亡的认知和其中显现出的差异。

*E3 人民的胜利· 蒋兆和《流民图》

1943 展于北京太庙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E4 初习的作品·《海边的渔夫》1883 梵高

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梵高博物馆

阿姆斯特丹乡下 席勒·姆勒博物馆 梵高初期作品

 3 ) 关于艺术

看陈丹青录制的《局部》,从头至尾就一个感想:无可奈何。

艺术这玩意,真的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你不懂审美,不会欣赏,不得其门而入,那就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学也学不会的。艺术观赏,本是一项极端个体化,私密化的体验,这种体验发乎本能,出乎直觉,用语言文字是几乎无法表述与传递的,只能在自己心里憋着。说马蒂斯毕加索好——好在哪里?洋洋洒洒,长篇累牍地解释这二者的好处,舌敝唇焦,结果必是煞费苦心,听者读者仍是不明所以;同理,勋伯格的音乐,有些人奉若天籁,另一些人则视之为噪音。

在艺术面前,感官永远压制住了语言。语言是苍白疲乏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精确描述出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其究竟伟大在何处。当然,学者们可以通过专业领域的考察来论证其历史,学术以及社会价值,但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这一切则是不可言说的。

在适当的时候,在某个特殊的片刻,语言是可以被取缔的。文学,哲学,科学都需要语言,但是艺术不需要。

当我们废置了语言,我们便进入了艺术。

 4 ) 《局部》第一季 大结局 《杜尚的决定》

这一年,一门心思想成为代表性画家的杜尚参加了立体派的展览,潜心创造了著名的油画《下楼的裸女》,其实这幅画的动感非常有韵律感,只是对于评委而言这个作品就完全是不符合他们的审美,他们要求杜尚更改作品,杜尚没想到自诩倡导自由的先锋派竟然也 说是立体主义的极端表现。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幸好杜尚没有人云亦云,他凭着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和情感没有受到群体的感染,变得颓唐和放弃。之后他凭着《泉》和独白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传奇,他又彻底颠覆了传统,神秘的蒙娜丽莎加了胡子后变成《L.H.O.O.Q》。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杜尚抱着玩的态度去工作和享受人生,他一边创作艺术,一边沉醉下棋,顺便结识了一批狂热的国际象棋爱好者,国际象棋夺走了他全部的注意力,甚至一度对画画的兴趣也淡漠许多。也许在他下棋博弈的时候获得了难得的宁静,完全没有对艺术品的嘈杂评论。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杜尚在颠覆性的艺术行为中宣泄了他的人生态度,抨击了传统的西方艺术内涵,也颠覆了观众对艺术的认知。他的一生也像自己的艺术充满着荒诞的黑色与有趣的灰色。

 5 ) 思维的乐趣

这一系列我看得非常过瘾,不是那种麻辣点评的一时解气痛快,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觉得这么好。
陈丹青没有掉书袋讲知识,所以不枯燥。那他讲什么呢?讲人,讲活生生的人,七情六欲吃喝拉撒,讲得极有代入感,让你进到当时的场景去看去想。就像陈丹青自己讲的:他是一个喜欢问问题的人,但不在乎答案。比如印象派为什么当时不被待见?一个原因是当时的人们觉得那样的画没完成。那到底怎么样一幅画才算完成?这个问题问得太厉害了,我当时差点从座位上跳起来。我勉强算受过一段时间的绘画训练,刚开始画丙烯,老师总说我没完成,可我明明觉得已经都到位了。后来画过一段时间,眼睛看到的东西多了想法多了,就会没完没了地改,甚至成为一副过度完成的作品。我就会想什么时候罢手怎么样叫结束?因为觉得一直可以改下去一直都没完成,所以通通没有装画框。陈丹青拿毕加索的话说:这些画还是活的,一旦装画框就死掉了。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简直兴奋地发抖。啊,把我无意识里的东西都讲出来了,百分之百击中痛点。陈丹青厉害的地方之一,是语言有时候非常到位,非常会问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木心的启发,寥寥几句,精彩绝伦,好到你想打他。
每集像是有主题,可陈丹青又常常讲着跑题,看似讲的是些细节和八卦,但他们却四两拨千斤地再现了绘画史。印象派那么多大名鼎鼎的画家,他偏偏讲那个从模特转型画家的女画家瓦拉东,画女裸体也画男裸体;他讲印象派可以到户外画自然光是因为针管颜料的发明;他讲印象派画家和印象派音乐家一起玩耍,配乐放了德彪西……你会发现19世纪从工业技术、性别观念到文化解构经历着全方位的革命,所见的横空出世都是水到渠成,见细节更见整体。陈丹青的解读是整体的,格局很大,又落脚小,看上去不拘一格。
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好,可以形容出来。但真正的好是他的思维方式,所有的观点都是思维方式的体现。节目里他举的很多例子是去服务他观点的,和事实可能存在误差。但这不重要。对这里提到的知识不必过于认真,打基础肯定要自己抱大部头去啃去吃苦。思维方式的获得养成比纯粹的知识要难多了。一般人,学不像。有空多想想。

 6 ) 如何看待陈丹青的《局部》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来源: //www.freethink.fun

今天继续说说陈丹青的《局部》,这次是增补版。我准备分集好好说一说,可能在说的过程中,如果有偏题的行为,请见谅。 《局部》出了11集,我现在看到第八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浅显易懂的美术节目,我暂时还不知道如何形容这节目,至少它不是娱乐、综艺类节目,而人文方面也不是很强。姑且把它定性为美育类节目。 和其他节目相比,陈丹青在讲美术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用一种近乎于低的方式来谈,在谈的过程中,有他自己的美术理念和美术想法在里面。我们从第一集就能明显的看出来。 第一集、 《局部》的第一集题目叫:千里江山图。我第一次看时,以为陈丹青就是讲画,因为我负责了一档美术类微信,当然大多数时候是在说日本的设计、西方美术史,一般不敢涉及我们国家的美术。仔细看这节目,陈丹青讲《千里江山图》时,在读完题跋后,会顺带说一下,断句如果不准确,希望国学家海涵之类的话。这并非陈丹青的谦辞,而是我们国家的美术提倡书画一体,古人写东西,没有标点符号,今人在解读时,会从字到画,整个解读,所以断句不准确,影响很大,陈丹青在讲这幅画时,并没有放开来讲。 不过这毕竟是第一讲,有些生疏也是一定的,我们看后面的节目就知道,他越来越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不说这个,继续说节目内容。我们国家的美术是不好讲的,其原因无非就是一些考证、主旋律、画作分析等等,都不好讲。除了这些,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撕逼太严重。有个词叫:文人相轻。这个词用到绘画上也是一样,艺术这东西,在我们国家很难说谁谁谁最牛逼,谁谁谁就是大师。就算是知道,写出来,也会有人去扒他们的黑历史。这里就不详细说了。陈丹青在《局部》的第三集里面已经提到,感兴趣的看了这一期节目,想要详细了解那幅《流民图》的,可以去网上查资料。 第一集,陈丹青其实是借《千里江山图》引出王希孟,表达的是年轻人在绘画上的天赋,列举一系列西方在艺术成就上非常牛逼、年轻有为的画家、音乐家、作家等等。从个人感触方面来说,陈丹青一是在鼓励年轻人,要有思想,要敢想敢做,当然这并不是说像一些互联网上一些90后那样吹牛逼,艺术与创业开公司是有非常大的差别。艺术可以是个人,企业必须全盘考量。 这里可以扩展一下,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么多学美术的,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年轻人能画出伟大的作品?如果看过陈丹青在《锵锵三人行》上的演讲,我们会知道,他其实非常不喜欢讲美术,而一讲,便对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不满。你会从他的语言里会听到「学美术没什么用」、「画这么好干嘛,已经有摄像机,根本就没必要拥有这么多画家」等等。只要讲美术,他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他之所以不喜欢孩子学美术,最大的一点就是那些孩子不是真心喜欢画画,只为应付考试(也就是艺考),还有一点就是,画得好真的没用,画家并非比武,靠技艺取胜,而是靠纯粹美和思想。这一点他在《局部》后面几集里讲梵高,最为强烈。借用他自己说的,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是反艺术的。 我们不能说整个国家出不了美术人才,出不了伟大的画家。或许更多的原因是这个社会关于艺术的培养是有问题的。 最后说一下,关于王希孟这个人,我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是,这个人在史书中是没有记载的,而《千里江山图》没有其本人的款印,画上的题跋是蔡京所著。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国家的美术难讲了吧! 第二集、 死亡到底是什么?在第二讲里,陈丹青讲了名叫《死亡的胜利》的一幅画。大多数时候,《局部》的标题可以忽略不计,陈丹青在讲一集时,可以延伸出很多内容,比如讲死亡,会涉及到中西美术的对死亡的看法,会涉及到美术的培养和教育,会涉及到战争等等。 说我们是一个破坏的国家,或许不那么为过,如果《死亡的胜利》这幅壁画出现在我们国家,被破坏成碎片后,会有人去修复吗?当然这幅画并不会出现在我们国家,因为我们国家的主旋律是《千里江山图》,并非《死亡的胜利》。大多数画寄情山水和人物,很少涉及死亡的命题。就算涉及死亡和鬼魂之类,中西方之间在绘画上的差异也会很大。比如在灵魂表现上,西方在表现灵魂时,会是赤裸裸,会用一杆称来称灵魂的重量,太重的就下地狱,轻的就上天堂。而我们国家会忽略这些逻辑,鬼魂是能穿上衣服的,这在西方美术是看不见的。 节目里讲到,《死亡的胜利》这幅壁画可以和敦煌壁画相媲美,那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许多历史原因,如果要了解,可以去看一本叫《美的历程》这本书,书里第五章和第六章,从各个层面讲诉了魏晋时期的书法、绘画、诗词等。一个时代它艺术形式的出现和产生,有其必然性,敦煌壁画之所以那么惊天地泣鬼神,也是如此。就正如节目中所说,梵高不可能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一样。 节目中提到的美术的教育问题,对此我是赞成的。对美的追求如同读书,需要人去引导。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识字,也不可能一生下来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纯粹的美。读书之所以要人引导,是因为现在阿猫阿狗,无论是谁都能出一本书,读多了那些人写的书并不好。美也是这样,需要人去引导,可惜的是,我们从小就没人去引导过如何认识美,接触美。如果有谁提起美,就是土豪、牛逼之类的语言脱口而出,仿佛学美术就高人一等,其实不是这样。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去对待美术,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陈丹青讲美术,我想就在上一堂美育课。 第三集、 讲中国美术,是一件蛮难的事情,这件事可以从政治、社会、历史等等各方面去总结、归纳。我们国家的美术喜欢撕逼,喜欢遮遮掩掩。陈丹青没有,于是第三集他讲了蒋兆和的《流民图》。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书里有一句画说的很妙:一幅画对于一个文盲的意义,好比一本书对一个识字的人的意义。我们每次去看美术展览,尤其是自己国家举办的展览,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展览都是在讲抗战,讲那些很壮烈的故事。借用陈丹青的那句话:我们国家的主旋律是《千里江山图》,而不是《死亡的胜利》。现今很少有人知道蒋兆和的《流民图》也是这个原因。 很多时候,去看美术史,会很有趣,比如画家画画,都是谁要求他画?谁出钱包养他们?为什么埃及金字塔里的壁画脸谱型那么严重,而到了希腊,又那么的光华璀璨,文艺复兴又那么喜欢抠细节,搞得那么繁复……这一一切的一切看下来都非常有意思,如果再回头看看我们国家的美术史,对比之下,会发现西方永远在寻求变化,在寻求逻辑,在寻找自我。我们国家大多寄情于山水和人物,很少将画作投向底层人物,千百年来出一个,却又被活生生扼杀。 《流民图》到底怎样,我们这里不去评价,借用孟德斯鸠的一句话: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 一个人,从一个时代、一个世纪去看一幅画、一系列画,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画家有时候并不完全在画画,我想更多的,是在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点。 第四——八集、 第四集和第八集有很多雷同的地方,我一起讲了。个人觉得这几集最有意思的是陈丹青说的两个问题:梵高的画为什么那么好看?一幅画怎样才算画完? 先说第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喜欢梵高的画,但为什么喜欢,没人能说清楚。大部分人一说梵高的画好,就说他用色喜欢用对冲的颜色,并且用的非常漂亮。要么就说《向日葵》,说他很大胆的把向日葵摆在画的正中间,大片大片的黄涂抹上去,令人着迷。无论怎么描述,梵高画的魅力,迄今为止,我没见人说清楚明白过。 陈丹青讲梵高,也没讲清楚。这并不是说他不知道,而是内心感受,已很难用语言去描述。他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憨」。在我看来,或许用纯粹美更好一些。梵高这一辈子画画,是真喜欢,他生平没靠画画赚过钱,没开过影展,更没人要求他去画画,去改画。他只是喜欢画,仅此而已。也就是是喜欢到纯粹的地步,使得他的画,美的自然,也正是纯粹的爱,才让他永远拥有一种孩童般的眼光看世界,孩童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梵高看见什么就画什么。不多不少,不增不减,老老实实。 很多画家终其一生都在追逐这种纯粹美。陈丹青也是,可惜很难达到。可以说这是画家一种终极追求,在很多人看来这或许很好笑,觉得如果是这样,那自己也能画画。要明白的是,画家在经过不断的绘画训练后,再走回原点,和就在原地踏步的人,是很不一样的,这是一种对美追逐的过程,除他自己,别人无法感受。 之后再说第二个问题,一幅画怎样才算画完。我当初看陈丹青讨论这个问题时,很惊讶,在我的印象里,画总有画完的时候,怎么可能没有完就拿出来了。后来才发现,他所说的完,已经上升到一种哲学上的高度,类似于人是怎么来的,人应该去哪儿等等。 美术到了「印象派」这一阶段,就变得无法琢磨,因为这一帮子人画画,基本上都是画给自己看的,画山、画水、画人等等,都是自己画着玩儿。他们不会为了谁去改画,就是为了单纯的快乐,当然这也导致他们过得都很清贫。 那一幅画到底怎样才算画完?没有答案,也可能有答案。不过我更多的相信,一幅画无论是画完,还是没画完,在每个艺术家看来,都有他特别的意义所在。我们不需要去纠结这个问题,太过于痴迷,反倒会把自己变得模糊。 最后,美术史没完,我只是抛装引玉,希望你能对美术感兴趣。谢谢你能看到最后。 --------------------------------------------------------------------------------------------------------------------------------------------- 昨夜翻阅张佳玮所写《莫奈和他的眼睛》,看完后久不能眠,思前想后甚觉堵得慌,只因这本书吊书袋子太过严重,书中对莫奈及印象派所写知识,甚为潦草。 1、 莫奈生平比较简单,以前做微信,曾有幸查阅资料,得知他是印象派代表人物,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启蒙美术老师布丹,结婚两次,妻子卡米耶、爱丽丝,有一帮印象派的好哥们,晚年眼病,死于1926年,一生所画500多幅画作,无非如此。 莫奈生平就同一杯白开水样,倒是张佳玮用吊书袋子的办法东平西凑,将它扩展开来,只是这种扩展方法,太过草草,对整个印象派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学背景、演变过程以及莫奈的绘画技法都了解得略为肤浅,不够深入透彻,甚至有些断章取义,春秋笔法的意味在里面。 对于莫奈及印象派那帮老哥们我了解得不多,也未在现实生活中看过真迹,如果要粗略的了解莫奈生平,个人建议上维基百科查阅就好,若要了解印象派绘画技法,最好的方式是看原画,自己去感受,不要被太多华丽的形容词所误导。张佳玮所写莫奈的传记,我是不敢苟同,也不推荐阅读的。 一部好的个人传记,从个人角度来说,要么是根据史料有所发挥和研究,要么就本本分分记录人物。如果充满大量形容词并配以不够深入的历史背景加以发挥阐述,甚至揣摩每个人的内心戏,只能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不足为信。 不过印象派的发展确实历经磨难,书中所言不假,用陈丹青在《局部》里的话说,这帮人走得太过前卫,以至于很苦,促使学院画派瞧不起他们。 只是现在西方对学院画派所犯下的错误几乎闭口不谈,不知为何。 2、 看完书本,闲来无事,我所幸翻出剩下4集《局部》看,陈丹青说是讲画,倒不如说在讲自己的喜好,历史,文学以及内心感受。他坐在那里,讲俄国列宾、苏里科夫,说俄国家画手大气粗,是饱含历史的画作,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些都无可厚非,只是现在大多数人在谈美术史时,从西方,美英法德等国入手,甚至在西方的美术馆里,都很难见俄国画家的画。这是文化霸权主义?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陈丹青在视频里不想用这种词,说一用便落了下乘。不过我倒觉得俄罗斯19世纪后对文化输出确实弱掉很多,至少我们国家西化倾斜是不言而喻的事。说文化霸权,还是俄国文化有些太过拘谨,或不如西方百花齐放有趣。 3、 之后说看画,去美术馆看过画的人,对一幅画的感受,与电脑和书本上看来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我以前看《蒙娜丽莎》,对着电脑和书本,以为是幅大画,后来翻美术史,书里写达芬奇无论在哪儿都带着《蒙娜丽莎》,心里总有不妥,直到在网上看见罗浮宫里的展出,才发现那不过是很小的画。当然,米开朗基罗在教堂墙壁上画的《创世纪》更为惊人。一幅画在现场看,位于何种位置,对于欣赏者来说,都有不可思议的感受。 我个人既爱,又恨在美术馆看画,爱是迫不得已,恨是一幅画与美术馆的场景不合,像一场面宏大悲伤的作品,配上白色的墙面,挂在那里,隐隐有不舒服之感。若遇到一些雕塑,摆放位置狭小,无法转圈看,也是一大损失。不过全世界大多数的美术作品都已不在原位,希腊的在英法德都有,中国长卷画若太长,无法完整呈现,也不行。唯有那些西方教堂和东方古建筑里,人走进去能看见一幅幅漂亮的壁画,基督教,佛教的画,历经岁月,虽微有裂痕,却古朴的摆放在那里,使人静穆。 4、 在《局部》倒数第二集,有个观点非常有趣:超越。透过电脑屏幕我第一次看见一组名为《巨人的战役》的雕塑,镜头里那些遒劲的肌肉、挣扎的面孔透露出来的胆魄与气势,时隔千年,经久不衰。 真正的艺术家心里知道,希腊雕刻家的胆魄和能力,自己是无法超越的。无论是有人将罗丹比作伦勃朗,还是亨利·摩尔与希腊雕刻家相提并论,谦逊的艺术家们会慎重告诫别人,提醒自己,前人之作无法超越。那种伟大,是一种虔诚的佩服。 这不禁令我想到文学,古人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那真正的文学,有没有所谓的高低之分。或许真正的文学家,在心里也会有几位无法超越的前者吧。 5、 最后说说现代艺术,我去年差不多去川美看过几次美术展,九大美院的作品来罗中立美术馆展出,我也跑去看过,看时只觉处处惊喜,欢喜不已,整个美术展可以呆一天,一幅一幅画仔仔细细的看。有的巧藏机关,如发现,会心一笑,有的甚为不解,像小时候做奥数题,抓头挠耳,看明白后哈哈大笑,看不明白则暗自伤叹。 现代艺术很不好讲,仔细说来,何谓现代艺术,有的人觉得塞尚死后,也就是从1907年算是现代。有的人则认为从杜尚开始算作现代艺术。从表现上来说,艺术已抛开雕刻、绘画,已如行为艺术,表演艺术,观念艺术等等百花齐放的种类。我就看这些一件件从眼前闪过,猛然惊醒,恍然明白去年在各大美术学院所看的作品,无不有这些艺术的痕迹在里面,走过一圈,回到原点,内心悲喜交织,到最后到底是伤心失意多过欢喜,那一刻也明白拾人牙慧的含义。 现代艺术已超过了绘画和雕塑。它是前进还是倒退姑且不论(现在也没法论,或者很难论),但绘画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已在退去,人们不必去看一幅画明白佛祖或者耶稣在传什么教义,也不必因为彰显家中气氛购买一幅画。现在也几乎很少人靠绘画或雕刻为生。一切的种种,都意味着这个时代,已经不太需要绘画,它正在被边缘化。 那艺术该何去何从?陈丹青没说,也没法说。或许,我想,一切都应交给时间这把公平的尺子,它自会引导艺术向前走。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来源: //www.freethink.fun

 短评

倒不是陈丹青讲的多好或者节目做的多棒,只是我们太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了,所以才不得不在三十岁后一点点的补回来。

8分钟前
  • 盲忙
  • 力荐

其實這一部並不適合對藝術史毫無了解的圈外人來看,因為其中的見解相當個人化不說,都是他很奇怪的跑偏見地,不完全符合主流藝術史的客觀表述,容易把圈外人帶偏。但幸運的是我和他的見地不謀而合,特別是對意大利濕壁畫的部分。

11分钟前
  • 沉淪。與涅槃
  • 力荐

“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 陈老师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很多地方话语点到即止,听得心头一紧,必须关了视频看看窗外,努力多看两眼这个世界的明亮。(片头是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Prélude – Yo-Yo Ma;有一集俄罗斯民谣《山楂树》特别好听)推荐第六集和十三集

13分钟前
  • yaoyanan
  • 推荐

看醉了!陈丹青离开大学是对的,在网络上给所有人上课!

14分钟前
  • 飞老湿
  • 力荐

终于明白道长说的那句“人人都喜欢陈丹青”

15分钟前
  • 凯丽要一夜暴富
  • 力荐

他好像知道,过几年,他就死了。

18分钟前
  • 目手出
  • 力荐

有观点,有偏爱的男人是多么珍贵。

20分钟前
  • amaranthiner
  • 力荐

每一集慢慢看,为什么这么喜欢陈丹青讲话呢…

25分钟前
  • Vins3nt
  • 力荐

不需要美术造型道具特效,他一个人一张嘴就够了,所谓最强大的不插电PPT。。。另外,陈老师有一双佛耳。。。

27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到目前为止,最有吸引力的一个,比梁文道,马世芳的更加吸引我。其实陈丹青的语言因为不太被新闻联播体污染,很有魅力。他个别的用词特别讲究,听来都是惊喜。

31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知识分子的良心

35分钟前
  • DopamineLoss
  • 力荐

我觉得陈丹青有些过于贩卖苦难,貌似只有成功人士谈起苦难来才更加权威,诚然该被历史记住的人物与艺术,值得铭记。

38分钟前
  • 韧勉
  • 推荐

看理想系列中,对这一个最担心,会不会坑掉啊,怒打五星。

41分钟前
  • lily13521
  • 力荐

之前还担心只是绘画史介绍,也怀疑公众形象越来越公知的陈丹青会让人失望,没想到他竟这么掏心掏肺的把自己的发现拿出来分享,是我小人之心了。非常值得看,国内这样的纪录片多一些就好了。

42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单是听他说话,就觉得挺舒服的

44分钟前
  • 黄壮壮
  • 力荐

去看了首映,一开演陈丹青就躲到观众席后面了,结束后他说,简直不忍看,自己跟个傻逼一样,像个老干部坐在那儿,没什么好说的。。说完匆匆就下去了。大家笑成一团,可惜我看不到主办方有多尴尬。。。还是很好看的,期待下一季

46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好东西为什么好,不那么容易讲出来。陈丹青最厉害的是,不绕开问题,不故作高深,而是托出自己的恳切感悟。

47分钟前
  • 淹然
  • 力荐

陈丹青讲话不紧不慢,从容的知识分子;艺术真美啊。音乐,绘画,文学,都美极了。感谢上帝。

49分钟前
  • Pirouette
  • 力荐

陈丹青做这个节目就是念稿,和他以前文风一样,内容都主观极了。但大概还是会去买他的书。有几集视频做的超有趣,而且放出了非常多我以前没见过的画,非常多,赞死。

50分钟前
  • i姑娘
  • 推荐

陈丹青的自媒体真的要好好办下去,因为看看这个,人真的就平静了好多。什么时候能平静的讲烦恼讲苦难讲幸福就真的成长了。

52分钟前
  • V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