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很恐惧

喜剧片加拿大2023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帕蒂·卢波恩,艾米·莱安,内森·连恩,凯莱·罗杰斯,德尼·梅诺谢,帕克·波西,佐伊·利斯特·琼斯,阿尔缅·纳哈佩坦,朱莉娅·安东内利,斯蒂芬·亨德森,理查德·坎德,海莉·斯奎尔斯,朱利安·瑞钦斯,比尔·哈德尔,艾丽西亚·罗萨里奥,詹姆斯·茨维特科夫斯基,帕特里克·克沃-乔,布莱德利·菲舍,乔·柯布登 ,迈克尔·甘多菲尼,亚瑟·霍尔顿,崔斯坦·D·拉勒,凯瑟琳·勒米厄,路易斯·奥利瓦,西奥多·佩尔兰,阿娜娜·里德瓦尔德,李·维伦纽夫

导演:阿里·艾斯特

 剧照

博很恐惧 剧照 NO.1博很恐惧 剧照 NO.2博很恐惧 剧照 NO.3博很恐惧 剧照 NO.4博很恐惧 剧照 NO.5博很恐惧 剧照 NO.6博很恐惧 剧照 NO.13博很恐惧 剧照 NO.14博很恐惧 剧照 NO.15博很恐惧 剧照 NO.16博很恐惧 剧照 NO.17博很恐惧 剧照 NO.18博很恐惧 剧照 NO.19博很恐惧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2 00:03

详细剧情

  男主角博是一个极度焦虑但看上去和蔼可亲的男人,因为从未见过父亲,导致他和专横的母亲关系紧张。博在一个神秘的情况下得知母亲去世,回家路上却发现关于自己的令人震惊的过去。在这旅途中,他遇到了各种疯狂的超自然威胁。

 长篇影评

 1 ) 博为什么恐惧?

“It's where everything starts for everybody”

过于安静的Beau从“洞里”向外张望,伴随着Mona的焦虑发作以及医生的一巴掌,Beau终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向来人都把初生时的大啼看做生命的希望与活力,而我们只看到三个大字:“Beau is afraid”。

这是导演Aster的第三部长片,在票房爆炸的《遗传厄运》和《仲夏夜惊魂》之后,A24给了Aster更多的空间和更高的预算,于是这个擅长在血缘中制造奇异诡谲的导演拿出了一部长达三小时的“nightmare comedy”,不论你是在影院一边如坐针毡一边移不开眼,还是在家里瞪大瞳孔破口大骂,love it or hate it,但这永远不可能是一部你没有任何感觉的影片。

导演在映后采访中说:“I just really wanted to make something strange。”

是的他确实做到了。

马丁西科赛斯说他“开辟了恐怖类型里的一亩新田”,而同样擅长在电影里制造诡异氛围的奉俊昊在看过《Beau is afraid》后盛赞这是“这几年以来最震撼他的一部影片”,并像个粉丝一样在后台追着Aster合影。

当有好事记者问Aster,为啥他这么喜欢拍“母子”的时候,他得到了一句这样的回答:“It's where everything starts for everybody。”

“Why is Beau afraid?”

还记得我们每个人学会的第一个词语吗

“妈妈”

在语言中,神话用某种特定叙事作为框架和范式,成为现实世界中的某种神圣“象征”,“妈妈”正是所有人类面对的第一个“神话”。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每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哲学家都竭力分析解读这个“原初神话”。

“俄狄浦斯情结”正是老祖弗洛伊德对这个“原初神话”的一种精神分析,这里不在赘述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但是有必要对“俄狄浦斯情结”进行说明。Aster在疫情期间说过:“我想拍的就是一部弗洛伊德式的《奥德赛》”。

按照弗洛伊德第一次在《梦的解析》中提到的这个概念,“俄狄浦斯情结”简单的说,是指在性别意识刚刚萌发的时期(4-6岁)的男孩的潜意识中,同时有着一种对母亲的性冲动和想要取代父亲的一种敌意。

在这部电影里,Aster对这种情结进行了一个Twist。恰恰相反,电影里的性冲动和取代父亲的冲动是由母亲指向孩子的。

注意Mona这双手,博的出生即落入魔爪

对于观众来说,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认为那条恐怖的街区,和一路上发生的奇异事情,都是来自于Beau的精神疾病所产生的妄想,观众是通过一个精神病人视角观看这个世界的。后来我们才发现,Aster在底下埋着更深层的东西。

从Beau看到的Mona房子里挂的照片里可以得知,Beau所住的街区充斥着为Mona工作的人:原来这个邪恶混乱、充满危险的街道,并不是Beau的妄想,还包含着Mona的症状,它象征着Mona要给Beau打造的精神脚镣。“外界是危险的,他们都想害你,只有你妈妈爱着你”,Beau所处的任何外在环境,都由他妈妈Mona操纵着,这种极端的控制欲,也是一种病症。

《佯病症》是2013年Aster拍摄的一部恐怖喜剧短片,片子没有任何台词,以那种温情的迪士尼/皮克斯配乐作为背景,给我们讲了一个恋子、被控制欲支配的母亲,脑补孩子上大学后离开自己最终建立自己家庭后,陷入恐慌,于是下毒想让孩子没法去大学报道结果最终害死孩子的故事,这与《博很恐惧》的内核几乎一模一样。

《佯病症》剧照 实际上这种病症在现实世界中也层出不穷,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维基百科:指照顧者故意誇大或揑造受照顧者的生理、心理、行為或精神問題,甚或促成該等問題的心理疾病,最常见在病患和子女之间发生。

这种极端的控制不仅给带来了Beau哭哭啼啼,总是一副无辜受害者样的性格,也给他带来了精神疾病,而后他的精神疾病和Mona的这种变态控制加在一起才构成了我们与Beau一起看到的这个诡异又令人窒息的世界。

换言之,这是两个精神病视角下的世界。Beau症状的根源是Mona的症状。其实在影片一开头,Mona分娩时那种抓狂的状态,Aster就已经提示我们了。

而Mona的疯狂,自然也有她的理由。

小时候没有得到爱,于是下决心要把爱都给孩子,但这种所谓的“爱”实则是一种病态的控制。除此以外,这种病态还以另外的方式存在着。

贯穿全片Mona一直都在陷害Beau,给Beau制造各种问题,这种行为看似是控制,其实也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Mona不仅在陷害Beau,还一直要通过这种陷害让Beau承认,他并不爱她,这是由于小时候就缺爱的Mona因为这种缺乏,实际上潜意识内心最深处也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为了让这种潜意识里的信念得到释放,她只能不断通过陷害Beau并让Beau自己承认,这种“陷害---承认不爱”的方式是一种强迫性的存在。

然后我们看到,爱没有传承,病态却以相反的方式传承下去了。

人在子宫里时,需要是被即时满足的,这时候的“我”与母亲是一体,由一根脐带连接在一起,此刻“我”的主体性尚不存在。

出生后,我们才与自己的主体性一同诞生。

Aster在映后访谈上说:“家长和孩子,这是一种多么沉重的关系。一开始,我们与某人通过脐带链接在一起,直到脐带被剪断,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好像这种关系根本不可能真正剪断,一辈子都不可能。”

对于Beau来说,这根若有若无的脐带仍然随时绑在他的脖子上,博的身体是出生了,但他的主体性就像他的性格一样,似乎从未出生。

而对于Mona来说,剪断的脐带就像剪断的爱,出生就意味着被抛弃,这种带着恨意的巨大主体性,又让Mona变成了怪物。

绝大部分东方家庭出生的孩子看这个电影应该都有一丝莫名的熟悉感,我们并没有发现太多人真正是有着完整成熟的人格,大家或多或少在性格上出现的问题也有很多都来自原生家庭。

我就自认为我是一个软弱且有依赖性的人,主体性是存在缺失的,没能在成长过程中完全展开,我非常清楚这跟在我爸名为“爱”实为“控制”的成长环境下成长脱不开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我身边很多人的家长身上有Mona的影子,很多同龄人对新生孩子的那种“爱”也透着一点过度的味道,这种实则来自自身某种缺失的投射,可能对小孩子造成一生的影响。

想要摆脱它,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意识到它。

后记

1.在Beau那间小小的屋子里,才能找到的那一丝乏味的稳定,象征着Beau贫乏的主体性。这种空间上的比例,同样也是Beau内心秩序的比例,这里有着99%的恐惧。

这1%的稳定也随着钥匙的不翼而飞而被侵入破坏,在访谈里Aster提到:“在更早的剧本里,Beau最后在Mona屋子的桌上发现了自己房间的钥匙。”

2.Elaine在船上莫名亲Beau,又给Beau明信片让他等她,肯定都是Mona收买要求去做的,最后我们也发现她是Mona的员工。幼年Elaine是Mona一颗重要的棋子,通过让Beau去等待一个“虚假的希望”,压抑着他主体性欲望的释放。

3.Beau其实一直都有获得主体性的欲望,第三幕的森林舞台剧便是这样一种想象,博进入自己的想象空间后,戏剧性的获得了虚妄的一世,这一世里所有事件都可以在电影里找到对应,但不同的是在这个想象空间里,他的视角变成了自力更生、娶妻生子建立自己的家庭,虽然一切被巨浪打翻,暂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但最终通过一场奇遇寻得孩子。

打破这种想象的是Mona给他设置的最终枷锁,“你爸爸是死在我身上的,他遗传给你的病会让你在高潮时死亡。”这最后一层枷锁事实上将Beau在精神上完全“阉割”。

“原来我根本没有建立家庭(主体性)的能力。”

4.Beau试图掐死Mona那一刻,那是Beau意识到这辈子全是骗局后,主体性(生之本能)的最后挣扎。而Mona假死后Beau坐船进入审判湖,我理解这一切仍然是Mona那种强迫性的所设之局,直到最后一刻,Beau呼吸终于平静下来,也不再求救。他似乎意识到,死亡是脱离这种永无止境的强迫性循环的方法后,通过接受死亡(摆脱依赖),他终于找回了主体性。

Aster访谈里说过:他想做出一种博尔赫斯式的环形叙事

湖像不像Mona的羊水?船的形状像不像Mona的“洞口”?开头是新生,是从洞口出来,结尾是死亡,从船翻下湖去。

 2 ) 幻想中的“奥德赛”,子宫下的“审判”

周五晚上和实验室伙伴们一起观影,总体来说还是很强喜剧色彩Horror Movie,好几处都引发全场大笑。但以Beau发现电视机画面能快进到未来为起点,许多情节的设定开始深刻复杂了起来,比如:森林剧院中为何出现一个奇怪的“父亲”;和《楚门的世界》会不会相似,照顾男主的白人女主人其实已经不想演了,通过纸条暗示男主;和《黑镜》某一集类似的审判场景;在母亲家Have sex will die的设定发生了性别错置,死去的是初恋女友......有些疑惑会逐渐被之后情节解答,但大家一起推理一起联想的过程,是这类电影最大的魅力之一,以“智力游戏”形式呈现的大众娱乐。

除了通过自洽的Psych情节(恋母/控制欲等)来营造“智力游戏”,独特的艺术性 永远是作者型导演的追求,就这部电影而言,“戏剧性”与“观看视角”是最让我欣赏的两点。

戏剧性

荷马的《奥德赛》和卡夫卡的《审判》无疑是电影借鉴最为明显的两部“戏剧”化作品。在主角Beau自我眼中,虽然潦倒不堪,但始终幻想着自己会成为奥德修斯一般的人物,这在森林剧院中通过大量篇幅呈现给了观众。Beau在观看类似奥德赛的戏剧演出时,突然感慨自己就是戏剧中的英雄主角,目前的一切苦难都会随着时间被克服,夫妻、父子团聚就在不远的将来。

unapalace.com.au

电影中的一些人物设定也和《奥德赛》类似,比如:白人医生家的精神小胖--奥德赛中的食人巨人(也是最后Beau阁楼中所见独眼怪兽),自愿为Beau母亲死去的仆人--奥德修斯父子的忠心奶妈,引诱Beau make love的初恋--以歌声迷惑奥德修斯的女妖......

对卡夫卡《审判》的致敬更是明显,整个电影情节特点就是“荒谬”,主角Beau就同卡夫卡笔下的K一样,不知所以地跑来跑去,但却不知道为什么;向心理医生(权威)忏悔自己的Guilty寻求帮助,却被利用成为有罪指控的有利证据;最终和K相似,也在审判场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观看视角

观看视角设计与Psych情节(恋母/控制欲)在本片得到了完美融合。

首先电影一开场就是模拟子宫中小孩的视角(有些许致敬《铁皮鼓》),而且将这个渐变黑色的子宫视角作为一种滤镜,叠加在了后面多处Beau产生回忆幻境的转场,仿佛这一切罪恶的根源都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就如母亲欺骗Beau 父亲的去世是因为有Make Love will Die的遗传病,导致Beau从小就对make love这一不该Afraid的事情产生了Afraid。Beau最后在审判中死去也仿佛是回归了母体。

通过戏中戏的嵌套,带来的观看视角也是让影院观众想象成为戏内观众的技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尾,导演故意给了一个环形审判场的镜头,当现实观众在字幕中逐渐退场时(我们等到最后发现并没有彩蛋 :)),电影中参与审判Beau的观众也在陆陆续续退场,这一镜头创新感很强,比起打破“第四堵墙”,更有一种我们也是审判者的观感。


审判结束后,作为中国观众,文化属性会让我们会下意识去思考 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父母不能太严苛等启发性的建议;但在如今这个多元化时代,可能很难找到一些普适的“大道理”,或者那个大家一起追求“大道理”的时代已经只能怀念。我唯一能从这个影片中感悟的可能是,即使父母与子女之间,我们需要尝试了解,但永远不能期望完全了解对方。

就像片中母亲是否知道,自己懦弱胆小的儿子Beau,也曾幻想着成为奥德修斯

 3 ) 母权对于(男性/独立性)的阉割/断亲时代

看了好几部“意识流”电影,不太注重结构和谐,不是很合我的喜好,但不代表表达不好,还是比较有意思。

母权控制,通过以下几个手段:/不得不说在生活中非常常见

1.声称外面充满了危险,只有我能保护你

电影的前段讲的都是这些,独自生活的b对外界生活的恐惧想象,都具现化地发生一遍。【飞行家】里小李子的深层恐惧也来自于母亲“记住外面有很多细菌🦠”,这个症结会在他对生活失去掌控力的时候以洁癖强迫症形式复发。

2.你想独立/成家,但结果不会好

这里面让人感到最不压抑的一段,就是“森林之家”的舞台剧给b的这一段“模拟人生”。b逃离了充满敌意的寄宿家庭,但是无家可归,所以b想象出了这么一个组织接纳自己,很像年轻人初入社会,想象组织能给予自己归属。在舞台剧的代入过程中,b勤劳致富,衣着体面,娶妻生子。里面天使的启发是,要抛弃旧有的一切往前走。说明b虽然是个妈宝,但是他还是明白什么才是对的选择。直到..直到一场毁灭大洪水摧毁了一切,不得不说,这是对前面所有美好期望的盖棺否定。悲观的人就是这样的,想象美好的时候也是惶惶不安的,最后一句没可能,把希望的可能性彻底摁灭。洪水之际,b内心的karma police/疯狗军人也赶到了,把森林之家杀得片甲不留。父子刚相相认没两分钟,亲爹就被炸没了。下次记得别想太美,明白了吗?

3.对父亲的否定,对dick的妖魔化

你没爹,你爹在高潮的时候死了。你想找你爹是吧?来吧,到阁楼来看你的烂爹,烂爹和妖怪dick是关一起的。阁楼是b的性别意识总和,父亲的认知+自己的dick。母亲的任务是让b恐惧于自己的性别意识,主动哀求母亲进行自我阉割。阁楼里的一大部分恐惧其实来源于母亲派出的疯狗,b的恐惧其实来源于疯狗。b觉得自己性无能,来源于其长期灌输。

最后疯狗被dick所杀,长期压抑的愤怒让弑母

4.外面的女人不要在我床上搞

b的小女友是一束光,就这么冲进b和母亲的卧榻,这是b接触到母亲以外的唯一女性。b谢谢她给了他sex,证明他不是性无能,然后她就死了…死了。因为他活在他妈的剧本里,她妈想她死她就得死。但是她证明了一个她母亲编织的骗局,b高潮没死,b不是性无能。

5.全剧本是你妈写的,im watching you,我看透你所有

本剧始于心理医生,最后心理医生也是她妈派来监视b的,所以整个剧都是你妈写的。你虽然去了很多地方,但其实哪里都没去,就一直在你妈卧室打转而已。你太懦弱了,能力上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看电台,你的过去未来都已经录制好,反映b命运被宰治的绝望无力。

6.来自愧疚感的审判,我知道你怨恨我,对,没错,你不孝。

全剧最大的审判就是愧疚感,不能坐飞机去看母亲的愧疚,不能给母亲收尸的愧疚。殊不知母亲是假死计策,只是为了考验他的忠心。如果好奇自己的父亲和性别意识,或者不愿意进母亲浴池洗澡就是反抗母亲,hurt母亲。你从小就不愿意吸奶,但母亲还是保护你,给你爱,但你不来看我,好奇父亲,交女友,还想离家出走,还弑母,实在太不孝了。最后就是愧疚感大审判的巅峰,来自社会大众的旁观,处刑的极致。然后bo停止求救,看着母亲,死了。不得不说这是件好事。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要弑父,还要弑母,简直是个的断亲时代。

 4 ) 75年生人的老男巨婴,终究没有拔掉来自原生家庭母亲的刺

对于一部拼凑式的男性成长史,乍一看充满了魔幻与恐惧,细一品牢骚满篇。导演和编剧(同一人)试图通过一个人畜无害智商有些问题的男性视角,审视这荒诞混乱恐怖的世界。通过一次对母亲的奔丧,展开了一场误打误撞的逃亡,体会了世间百态之后发现是母亲拿死亡做套,只为了对他进行道德绑架。

整体看下来有一种东拼西凑的感觉,主打的恐惧都是一些元素的堆叠,讲不通了就拿男主的精神问题说事儿。三个小时的电影可以分成五个部分,一.混乱的街区、二.恐怖的寄宿家庭、三.在童话里渴望父爱、四.找到母亲后才发现一切都是一场审判,五.对童年的碎片回忆(以线索的形式穿插其中)。一、二、三、五都是通过男主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更像是思维导图,通过结构的方式重新编排。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式的镜头,描绘了男主的混沌以及与周遭的格格不入。

让我个人不喜的地方在于这四部分本身埋下了大量的伏笔,却在最终草草归结为和母亲的双向抱怨。从故事开始的莫名纸条、闻风丧胆的毒蜘蛛、到后来寄宿家庭女主人发出的信号,包括关于精液的谎言以及最后的审判等等,导演似乎想通过一种新颖的表现手法,来阐释主人公的精神游离,但每一个伏笔最终都没等到应得的解释,只沦为了营造氛围的烟雾弹。有一种在观众面前炫技的感觉,也像逼着观众去体验一个不健全的人的无助。总体来说解释了一些关于单亲家庭中男孩成长的灰暗面,以及强母权里对父爱的渴望,但终究略显矫情。

大篇幅的讲述男孩的痛苦,最后都归结于母亲的问题,只给我一种被一棒子打死的感觉。在内容的比重上来说存在着大问题,如果只想讲男主精神方面,大可以通过正常人的视角去还原真相;亦或者为了讲述与母亲的双向抱怨,增加一些与母亲的勾连。尤其是在第二部分—恐怖的寄宿家庭中,整体的剧情里显得格格不入,非要结合电影给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我家烂,别人家更烂,都很烂。大篇幅的前期魔幻拼凑的镜头与结尾这种叙事型的镜头,形成了对立的两股力量,对于这种自身存在矛盾的电影我想说,飘不起来就好好讲故事得了,鱼和熊掌做明白一道菜即可。

归根结底整部电影完整且唐突,更像是声讨原生家庭,却硬套了一些艺术的表达形式。打了三分是给到一些场景的设定和镜头的剪切,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是一部佳作,从内容的角度去欣赏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ps:喜欢结尾这个转场,经过漫长黑暗的河道呼应了电影开头人诞生的过程,诺大的会场和中间的水池就像是妈妈的子宫,那些坐在观众席上的人呢像是没有跑赢的精子,马上报废的发动机与摇曳的船也暗指了主人公风烛残年。你看导演是懂拍电影的,但编剧这个活儿,不是自己的下次还是找专业的人吧,and怎么拉到资金的(疑问)。

 5 ) 后恐怖时代,一封写给恐怖电影的情书 | Video Essay

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怖的目标早已经改变,单纯对于上帝惩罚的想法和对杀人狂的恐惧与当今的现实不符。

当代对恐怖的定义更贴近人类的生存痛苦,这种痛苦已经从一个哲学问题变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

而当你用心思考时,可能会感到可怕不仅仅意味着恐怖,还有一种折磨人的,令人不快的情绪体验。

当代恐怖电影试图更深入地发现和延长我们的感受,将看不见的恐惧外化成看的到的对手。恐怖不再是固定的方向,而是从四面八方袭来。它可能潜伏在黑暗中,或者一个能被人轻易识别的地方。

把情绪的状态和抽象的恐惧,变成一种我们自己感受的到,却无法和人分享的东西。

(也许这个视频可以告诉你,后恐怖时代的恐怖电影为什么变成这样?)

一封写给恐怖电影的情书|片尾有彩蛋|视频论文_哔哩哔哩_bilibili

 6 ) “人啊,你究竟是有罪,还是有病?”

本片适合神经症患者和精神分析爱好者。心理健全者可能难以理解男主内心的种种冲突。

浅谈:

男主的人格发展停滞在俄狄浦斯期,母亲将自己渴望得到的爱(外祖父,外祖母)全部投注到男主,甚至不顾丈夫的死,而去创造这个理想的投注对象,所以描述父亲因创造出孩子而死,以及"die on top of me,inside me"来暗示父亲这个角色的伟大,以及与她自身合二为一,事实上是希望自己能同化孩子父亲的角色。所以在男主眼里她既是母亲也是父亲。

男主从小一直是有恋母的,但他的性冲动通过来自父亲(母亲身上的“父亲”成分)的阉割焦虑而被压抑,阉割焦虑使男孩抑制自己对母亲的性欲冲动,转向对父亲认同,能逐渐解脱恋母情结,内化了父亲代表的社会道德规范,形成了超我,约束力比多能量,当他鼓起勇气从母亲嘴里询问真实的父亲角色时,是尝试与母亲切割,母亲就利用关阁楼来惩罚他,最后我们也能看到他的一部分自我已经被阁楼里的“父亲”控制,形成了部分认同,这个大迪克实际上就是母亲身体里的父亲成分。

当男主第一次遇到Elaine,他得以有性冲动的女孩(能拯救他的女孩),母亲表现出不舍和敌意,最终也很遗憾没能成功摆脱俄狄浦斯期。事实上后来我们也知道,成年的Elaine一直为母亲打工,而母亲选择不告诉男主,她有意将孩子一直维持在俄狄浦斯期,满足自身的恋父情结,由于母亲将自己父亲投射到儿子,所以这里的恋父实际表现为恋子,对没错,母亲的人格也停滞在俄狄浦斯期,这个可以从母亲对白中流露出对外祖母的恨和童年创伤做出推断。(所谓的强迫性重复出现了)

当男主第二次遇到Elaine,他的性冲动得以释放,也可以说力比多能量(鼓鼓的蛋蛋)得以向外攻击(在导演的艺术表现里,这种攻击如此之强,甚至将Elaine“杀”死),此时他除了感到内疚,还有几分挑战母亲的意思,因为他发现了母亲的谎言,射j之后不会死。所以他再一次的追问真实的父亲在哪,母亲又一次试图用关阁楼的恐惧来夺回他,母亲成功了,阁楼大战他败给了大迪克,没能杀死母亲身体里的“父亲”,但是他识别了谎言,重创了“父亲”,所以父亲这个代表社会道德规范的超我开始震颤,力比多能量不受控的向外攻击,最后失手掐死了母亲。

最后的审判场也很有象征意义,长长的隧道象征着妈妈的yd,男主缓缓的回到黑暗、温暖而平静的子宫,向死而生。这是超我的崩塌,力比多,攻击驱力开始向自我攻击。人格混乱,各种冲突随之而来,生本能所提供的防御声音“寥寥无几”,死亡本能强烈到将自己杀死。死亡的无机物状态让他终获解脱,回归平静。

Anyway,母亲是施虐者也是受虐者,病重的男主也有着弑母之罪,所以,回到存在主义哲学那个永恒的疑问:“人啊,你究竟是有罪还是有病?”

补充:这里区分一下男主和母亲“病”的不同程度,母亲只是神经症层面的患者,而男主则是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状。母亲拥有成熟的超我超我抑制的对男主的性冲动,也就是力比多能量,被用来参与了社会文明的创造,母亲的事业是她释放力比多的能量场。而男主由于超我的长期不稳定,无处释放的力比多疯狂攻击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这段母子“虐恋”中(实际是各自的恋父恋母),男主更像一个神经病,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成功人士。

本片隐喻众多,深受弗洛伊德对后世美学之影响,86年的年轻导演,才华毋庸置疑,看好A24!

 短评

不仅博很恐惧,我看完我也很恐惧。从现实切入,但逐渐进入纯粹的意识流,一切现实假象皆是博内心的写照、创伤的映射,从来就没有别的地方、别的家庭、别的树林,只有自己的浴缸、镜子、大海。

8分钟前
  • 十一子
  • 推荐

一旦悲剧给观众形成“一切悲剧均来自创作者的一厢情愿”的印象,观众难免会觉得浑身难受,而结局无疑强化了这种被操纵感。这种观众对导演的不信任如果是影片中段就被挑明的话也许还有篇幅找补,而它偏偏选择在最后给观众当头一棒,所以看完后基本上是麻了

13分钟前
  • 小吴佑佑
  • 还行

导演这次不玩宗教邪典了,玩起了精神迷宫,玩得实在太脱线了…如果第一部分和第二个部分还可以勉强让人揣测人物和故事,到了第三部分和最终的段落,基本可以彻底放弃,完全当看疯子的独白吧….关键这疯子玩这么疯,居然还能让人看得下去…莫不是是看的过程中被导演洗了脑。(我真的不觉得这部电影单单是在讨论mommy issue…)

18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大银幕4K版。序幕戏五星,第一幕四星半,第二幕两星,第三幕一星,第四幕半星,第五幕(尾声)零星。几近于“无”的超类型之作,却是典型的高开低走,最后满盘皆输。本以为会是阿里艾斯特生涯最佳,没想到是迄今最差。多一星给华金的表演,预定年度最佳男演员。

23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较差

我完全不明白这部电影讲了什么,但这是我今年目前为止最惊喜电影:1.还是算恐怖片,几乎无jump scary但是非常多令人不适的镜头,绝非合家欢(A24可能要赔);2.虽然意识流,但五个场景非常有意思,推进也不突兀,让人保持着劲头一直看下去,三个小时绝对不长而且绝对值得;3.《博很恐惧》太机翻,《男宝怕怕》可能更贴合主旨;

27分钟前
  • PlusOne++
  • 力荐

很失望,失望就在于所谓“恐惧”的点居然是SB妈宝男和妈宝男控制欲极强的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所期待的恐怖片。

29分钟前
  • MoriartyMagic
  • 较差

不负期待。这片子之于Ari Aster等同于《霓虹恶魔》之于NWR,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洗粉行为,能留下的都会成为日后死忠。如果说前两部还只是在成熟的框架内反类型,到这部他已经能游刃有余地另起炉灶做大菜,哪怕新炉可能会把A24前两部赚的一把赔光。所有带着预期走进影院的观众百分百会失望,因为它从第一幕就无时无刻不在冒犯你,任何通俗的定义在此刻都会失效。

32分钟前
  • 散步的侵略者
  • 推荐

博很恐惧,我很愤怒。

33分钟前
  • 庸爻儿
  • 很差

我人生中最自我反省的三小时

37分钟前
  • PBLIX
  • 力荐

179分钟的梦境呓语,某种程度上的“遗传厄运”+“楚门的世界”+“盗梦空间”。在阿里艾斯特的影片里,家庭永远都不是港湾,相反它是噩梦的起源,所有的控制+憎恨,都以爱之名在家庭之中遗传,只有斩断以爱为名的锁链,才能继续前行。但影片恐怖的地方也在于此,当阿宝一次次以为斩断了锁链摆脱了母亲的控制,都会发现自己如同楚门一样永远逃不出母亲的手掌心,逃离,发疯,弑母都无济于事,只是从一层噩梦醒来到达另一层噩梦而已。P.S.阿宝老爸的身份太恶趣味了。

39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BFI #Preview 长评-无法逃脱的“诅咒”。太过瘾了!没想到影片能把自我,潜意识,记忆,荒诞等多种元素融合成一种极为舒适的风格。在我看来的故事用一句话总结——变成母亲的男主在男权社会下“无可逃脱”的一生。以神话故事看则是带有男性性器的厄勒克特拉为了“父亲”弑母后也并未逃脱自己内心审判的故事。电影是伯格曼式的内核表达,爱无能的传递感很强,风格上极其贴近于《雏菊》所展现的内心世界。影片所有的影像在我看来只有两类表达,博内心的恐惧和“外部世界”对他的影响,不存在任何“外物”。像是一种从自我到潜意识再到集体潜意识的剖析过程。公寓代表的自闭。寄养代表的父权。森林代表的否认及渴望。家代表的恐惧与父亲的“真相”。斗兽审判场代表的集体潜意识。大量俯拍仰拍,摇镜头和推焦也很多,POV音效很棒。

41分钟前
  • 力荐

感谢此片,我懂了别人的panic attack是什么样的了。

43分钟前
  • toishiki
  • 力荐

三星半。抱着《遗传厄运》与《仲夏夜惊魂》的期待值的观众可能要失望了,Aster这部新片的确还是能够让人不安,但更多的是来源于其极为主观拍摄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隐喻的困惑。窒息紧张的母子关系,亲密关系的抵触,阳具被阉割的恐惧,无法做出决定的持续的自毁,被放大化的日常生活中的混乱,还有归于子宫的循环。电影名字取的倒是一针见血,这个叫博的男人一生都活在恐惧中。

47分钟前
  • littledepp
  • 还行

【B-】这类导演都一样:他们固然是天才,但当有一天他们自己意识到这一点,那就会变得相当灾难了。不过第三部作品就意识到多少是有点早熟了。。(其实是三星片,但我还是太吃艾斯特这一套,仍然被他折服。一开始以为他已经疯到单纯用无源焦躁自我宣泄了,没想到剧本居然圆了回来,这次仍是个完整的体系,但这样下去下一次就不一定了。)最佳肯定是华金,毫无疑问的年度最佳表演,且可能是他的生涯最佳之一。

52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推荐

老年博的奇幻漂流之妈宝的多元宇宙

55分钟前
  • Punk puff
  • 推荐

这部《宝惊魂》谐音步惊云,那才看完的《命案》完全可以叫做《猎疯》,对上聂风——境内谐音梗扣钱,我是不是该来这混。接着《命案》,又疯了三小时,前排胖叔呼噜得地动山摇,我则越看越嗨,或者说,陷入某种影像带来的迷幻,对味了,就是致幻的飘飘欲仙,不然就像Toni强迫Beau抽烟,具有谋杀与轻贱的意味。几十年人生如同泛滥的监管,被母爱,被责任,被承诺,被遗传病史,被自己拿捏得处处雷池,但炸到粉身碎骨了也只会落得个独自胡闹的荒唐,那种惊恐、沮丧,万念俱灰地被他演出了人畜无害却腹背受敌的委屈,段段奇遇或形式穿梭过后,观众如同赏完最无关痛痒的表演,纷纷离席,再杀一刀。话说起初想JP裸戏大方,“无意”甩出大蛋,还真是假有假用。四星半。@ 香港百老汇,上次同场看了《花椒之味》。全港今天只有一场,幸好没错过。

5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5年前在戲院看宿怨,大抵上就感覺到亞瑞艾斯特是非常喜歡挑戰觀眾的創作者,也因此第二部仲夏靨故意跳過不看,第三部在漫長的3小時中,用各種形式的夢魘,直擊精神病患者的內心,讓觀眾陷入焦慮與困惑之中,基本上毫無劇情邏輯可言,因為它是用符號建構而成的片,全片分成4種夢魘,第一種:末日焦慮夢魘;第二種:完美中產家庭夢魘;第三種:奇幻寓言夢魘;第四種:原生家庭夢魘,前三種夢魘最後都彙集於原生家庭,母親的佔有、兒子的逃離、父親的高潮而死,想逃離媽媽掌控自己卻已經成了媽寶,想改變也改變不了,最後便在內心良知的自我公審中死去。全片算最喜歡第三段夢魘,二次元混三次元的視覺手法呈現,美術相當吸引人,部分橋段的符號編排確實滿有意思的,但全片3小時看下來實在是無法喜歡這部片,這部片注定難賺錢,也很難跟別人推薦就是了。

60分钟前
  • Puff
  • 还行

最忠于自我或许并不等于最佳。整体看起来很抽象,但表意还是跟前作一脉相承,即“主观能动性是存在的基础与毁灭的根源”,只是这一次Ari Aster用电影的最后一个小时打破了“仲夏夜”的最终落点(尽管二者同样都具有病友疗伤片的属性),构建起更加极端且直观的叙述语境:当人的生命力被动到只由应激反应与生理本能所驱动,忽然出现的变量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Aster想要探讨的事情。另外,看的时候脑子里想到两个片子,分别是《妖夜慌踪》和《天幕杀机》,三部电影的确是在同一个坐标轴内(只是前两者拍法更高明一些);联想一下,本片的一头一尾是属于畸形共生关系的生命轮回,即便能够预知未来,也难以抵挡宿命的审判,直到银幕内外的两道光互相照耀,那些或抽象或疯狂的元素似乎也有了明晰的可能性;离开戏院还是留在水中,这是个问题。

1小时前
  • 顗礼
  • 还行

three hours of my life watching not so crafted oedipal complex

1小时前
  • 荷西厌饮
  • 较差

我be like关晓彤大喊:到底什么是真的?你告诉我什么是真的?

1小时前
  • 小刀快跑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