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情片大陆2019

主演:蝉鸣知了,麦考伊,夏永尧,范文俊,徐冠丰

导演:蝉鸣知了

 剧照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2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4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5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6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4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5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6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7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8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9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4

详细剧情

  讲述了一个导演拍电影的故事。  本片通过主角晨风电影找投资,讲述了中国电影行业5年来所谓的畸形的“电影盛世”,也即是晨风的电影之路。  该片为蝉鸣知了第一部电影长片作品。

 长篇影评

 1 ) 这是一个拍不出牛逼电影的电影盛世。

这世界上还是有人敢干。昨天无意中注意到一个不知名年轻导演拍的一部艺术片。片名叫做《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讲述身在上海的一个年轻艺术片导演如何艰难逐梦的故事——其实拍的就是自己的故事,自导自演。看这片名,就够艺术气息的。导演在豆瓣上,名叫蝉鸣知了。他本人公布了免费网盘资源。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发行无望,无任何商业变现可能之下,导演采取了免费争取观众的策略。而在片中,我看到一个细节,导演抵押房产,借款30万进行拍摄。

如果这个近乎纪录片的电影中信息完全属实,那么,作者相当于拿了30万,做了一场梦,还是一个注定无法闪耀的梦。

做梦是一回事,抵押房子做一个没有希望的梦,是另一回事。从此意义上,作者挺敢的。

几个月前,我认识的另一个电影逐梦人、贵州某小镇青年覃康勇,拿了20万拍摄了一部品质相当不错的电影《梦境危机》,全力全心投入、费九牛二虎之力却赶不上政策的变化,导致拍出的片子发行无望,只好拼尽洪荒之力,大开炸裂式脑洞,重新调整了电影的题材范畴,将原来拍摄的80%的素材放进新范畴里,再补拍若干素材,剪成可以发布的《梦境危机》,却又赶上网络大电影平台缩水之下的选片门槛提升,虽是好片,依然无法进入合适的平台面对观众收获合理回馈。在中国怀有电影梦就是陷入这样的境地。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是另一种形式的梦境艰难。作者是视频广告从业人士,阅尽天下名导的艺术名片,谈起塔科夫斯基达内兄弟伯格曼戈达尔就如谈论自己的叔叔和兄长。自奉电影之子,平生愿望是“把电影还给电影”。他的短片拿到过国际奖项,想为自己筹备了四五年的长片处女作找到合适的投资人和合作团队。这个《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基本上是把他四处碰壁、不断被圈套被套路的历程给再现了出来。这些影像拍摄于2016、2017年,正是中国影院扩张、资本进入电影业的高峰期,作者想拿到200万拍摄资金,在各种朋友穿针引线下,会见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电影投资人、企业老板。差一点就敲定了首笔投资100万,合同签了后对方又变卦了。最终,作者只得对自己与奶奶为共同产权人的房子动念,拿它做抵押去借款30万,采取自己的PLAN B,拍一个“经济版”的电影。这部《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看起来就是这个PLAN B的实现版本了。

放在网盘上免费观看已经揭示了它的命运。而豆瓣上看过的观众们,风言风语打低分的还不少。我打了四星。这倒并不是出于同情或什么的,而是它确有触动人心弦的地方。

我昨晚躺在床上看完了这部2个小时的片。起初半小时也许可以用失落二字来形容。没看出饱览大师作品后鲜明的影像风格,更像是平实的日常视觉流水账,加上作者亲自出镜演绎的男主角,毫无动作和言语上的张力甚至亲和力,而时不时的画外旁白显示出作者像是一个活在电影幻梦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二逼青年。

不过大约半个小时过后,我觉得这部片子变得好看起来。一个心怀电影梦想的现代堂吉诃德,在电影所谓的盛世里一次次荒诞碰壁的悲情感,逐渐突显出来。起初我觉得作者有点二,不切实际,似乎是心胸大才具小,但随着更多旁白的展示,和画面里的导演在争取投资、反驳朋友的怀疑时的种种表达,我开始相信,他其实对电影是真的懂得很多,理解得很深,也怀着无比热切的梦想。只是他苦于没有将理想影像付诸实现的机会和条件。相比之下,电影越来越让人感觉到与他打交道的那些投资方,那些盛世里拿着钱满世界找好电影项目的人,是真的浮躁,不懂电影,甚至心术不正。我的立场悄悄向作者/导演靠拢了。我期待他最终能成功。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落败到底,最后拿自己的房屋抵押款拍了个电影。

多少心怀电影梦想、对电影是真正热爱和懂得的人,没有见光之日。那些喧嚣于显耀之处,并拿他们的垃圾影像塞满荧幕的,本质上都是些不懂电影只想拿电影变现、圈钱的商人。盛世之下,似乎人人都围着电影,搞电影,谈电影,但电影一定很寂寞。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价值,就在于揭示了盛世之下的荒诞。以及,真正热爱电影懂得电影的人,在这个世道上多么不合时宜。

作者那刚开始看起来有些二逼的旁白,最后就真的让人觉得悲壮了。

中国出不了塔科夫斯基出不了伯格曼出不了费里尼出不了安哲罗普洛斯出不了达内兄弟出不了贝拉塔尔出不了洪尚秀甚至出不了是枝裕滨口龙介出不了曼多萨,看了这部电影后,更加不难理解了。目前唯二也许能往这个名单上靠近的电影人一个叫贾樟柯,已在悄然中发生着嬗变,一个叫娄烨,更是在各种良莠不齐以及各种通不过审核的浮沉中打转……

当然,我希望这种狗操毛的日子赶紧过去。这么“伟大”的时代岂能没有相应的影像来呈现它?

 2 ) 一腔孤勇值满分

昨天刷微博,偶然看到了刘若英的直播演唱会,随便看了一会儿就没了。之后又偶然间,看到了导演把电影免费发出来的微博,又在微博看了他的那篇文章,微博里不完整,又跑到豆瓣,把文章看完,不得不说,内心对导演,顿时极度崇敬!

电影我还没看,很大几率,我是不会太喜欢的。因为我就是一个粗俗的人,就喜欢单纯的恐怖片,至于纪录片,从来都不喜欢,一部都没看过!但是因为导演的文章,因为他如此勇敢的行动,我一定会去看。但是看完不管喜欢不喜欢,我现在都要给导演满分!因为他太勇敢太真诚了!

面对某些人一而再的修改意见,的确很挫败,不管大小导演,都要亲手把自己的孩子阉割,这种行为真的让人难以忍受。因为我喜欢恐怖片,喜欢写恐怖短片剧本,但是国内不允许有恐怖,不允许有灵异,所以我大学毕业快六年了,写了上百个剧本,也一直搁置,从来没卖出过一分钱。所以我现在和导演一样,负债!只不过没有导演那么伟大,欠了那么多!

也曾想过要把自己这些剧本自己拍出来,找一些没那么专业的人,用超低成本拍出来,但是始终没有导演那么勇敢,能迈出那一步,所以一年又一年,那些剧本依旧吊着,无人问津。但是我也不打算就这样妥协,我写的剧本,依然大部分是恐怖的,是灵异的,哪怕没有人会拍!

我有时候会很迷惑。那群某些人,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要那么无理的严格。国人真的有那么脆弱吗?一个小小的镜头,一句短短的台词,就可以引起天下大乱吗?会不会有点杞人忧天呢?而且每年国内上映那么多影片,有几部是大火的?就算再火,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啊?至于那些籍籍无名的影片,他的观众又有多少呢?至于这样毫无道理的阉割吗?

我也会怀疑,国内有那么多大导演,谋、歌、克、安等等,他们那么有影响力,那么出名,应该有很多资源,为什么不能利用自己的资源,用极低的成本,拍一些自己想拍的作品?而非要在那群某些人的框架内,做一些自己并没有那么喜欢的残次品?如果说是小导演,要拍自己想拍的作品,可能要倾家荡产倾尽所有,可是他们这些大导演不会啊,为什么他们不那么做?

说到底还是利益吧?还是金钱吧?有多少人会不爱呢?他们从来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不赚钱的作品,他们何必去碰?口碑是什么东西?可以当饭吃吗?所以大多数所谓爱电影的人,其实还是爱钱吧?他们对电影的爱,似乎并没有那么纯粹!

而导演呢?拍这样一部作品,不愿被那群某些人指指点点,情愿负债累累也要保持完整的自己,把影片免费分享出来。这种行为,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很强的震撼。这种行为本身,已经是一个能强烈感动到我的作品了!

昨晚躺在床上睡不着,跟男友聊天,说到现在的社会,太恐怖了。各行各业,说到底都是坑蒙拐骗,有几个做生意的会特别真诚?无不是连拐带骗。没办法,你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就是赚不到钱,就是养不活自己。所以大部分人都麻木地昧着良心做着各种脏事,赚的盆满钵满。不,他们并没有昧着良心,因为习惯了。而那些老实做人踏实工作的人,几乎无路可走。

我可以想象到导演面对那群某些人一而再的修改意见,有多愤怒!终于决定免费放出自己的电影,有多解脱,有多无力,又有多心痛!没办法,我们只不过是弱小蝼蚁,某些人的大手一挥,我们全无招架之力,只能无力地接受,默默地反抗,而那反抗,对于他们来说,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不管影片好坏,导演的这次举动,对我来说都是石破天惊的壮举!是打响与那群某些人战争的第一炮,我相信,那群人迟早会被清退,春天终究会到,那时候,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所有的作品,不会再因为一个转瞬即逝的镜头,一句微乎其微的台词,就被无情阉割再阉割!我也相信,没有人会那么脆弱,脆弱到一个镜头一句台词就可以将他的生命摧毁!

而现在,所有人都自我阉割,把自己的舌头割掉,做沉默的哑巴,听从指令行事,他们的大手往东一挥,我们甚至连眼睛都不能往西看。老老实实地待在那群人用金箍棒画的圈里,傻傻的唱歌跳舞。而导演,勇敢地冲破圈子,走了出去,他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可是他呼吸到的,终于是自由的空气。

至于我,依然会写那些恐怖的灵异的,怎么都不会过审的剧本。我对于电影的爱,也不会因为什么人而改变。也许我写的剧本很乐色,也许我的水平不足,可是我对于电影的爱,是真挚的,不掺杂质的,因为我写过的百十个剧本,几乎一分钱也没给我带来过。这么多年,眼看着身边同龄人,小我一批的人,都拿着比我高太多的高薪,而我依旧一贫如洗,欠着很多钱。

导演对于电影的爱,更加纯粹,勇敢且干净。我只是个懦夫,只能待在自己的小角落,默默发力,他却能勇敢地走出去,将自己的作品完成,并不容许任何人的篡改,保持作品的纯度!不管作品好坏,这都是他最纯粹最干净的表达。影片不管好坏,他热爱电影的这腔孤勇,足以值得所有人尊敬!

 3 ) 不如,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我们再谈电影

电影在实践中崇高,在时间的拷问下伟大

电影艺术的未来属于那些孤独的年轻人, 他们哪怕只剩下一个子儿也要拍片, 他们蔑视职业圈的一切陈规陋俗。 ——罗伯特·布列松
不管人们承认与否,晨风就是那个孤独的年轻人

对,《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这部电影的片名有些奇怪、也有些愤世嫉俗,在某些人看来还有些装X,但我看过之后心里却有些复杂与神伤。

一般观众而言,这部电影很容易引起骂点,因为他是隐喻的、自洽的、不迎合的、甚至是有过多哲学和文学性的。

并不算及格的豆瓣评分

很多观众由于不完全理解一部电影创作过程和表达目的,就会产生单一且利己的判断,就是:视听上好不好,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不是迎合我这个花费时间成本的人。

一个受众接受困难、觉得自己的认知被冒犯、打破固有的欣赏习惯,都会产生要大骂一场不吐不快的冲动。绘画、音乐、雕塑、电影等等都是这样。

但对于电影艺术创作者来说,或者是一个迷影的沉沦者来说,这部电影又是能产生共鸣和共情的。

《擦...》是怎么来的

《擦…》讲述的是晨风作为一个落魄的电影导演,费尽心力推销着自己用5年时间酝酿的电影剧本和构想,期间遇到过很多的投资者,但都无疾而终,晨风在心里一遍遍骂着这个畸形“电影盛世”的同时,一边降低了自己的梦想门槛,与自己慢慢和解。

男主角&导演&满腹经纶的念白

片中的男主角晨风,就是本片导演陈锋,他在这部电影中出演了自己。所以,这部电影是一个导演的自我告白,也是陈锋意识和身体的一部分。在片中,他拿着烛火,用这部电影完成了自己对偶像——塔可夫斯基的精神献祭。

5年前的《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Demo》

在这部长片处女作之前,陈锋曾在2015年制作了一部《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Demo》的短视频,作为自己同名电影长片的商业计划书,也作为一个独立短视频作品,得到了某平台和一些影评人的推举,也在当时得到了很多网民的期待。

《擦...》是怎么没的

但晨风没有得到预想中的资金支持。一切如石沉大海。

在2015年高速发展的中国银幕下,少有人看得上一部投资200万的电影,因为陈锋不算圈里人,既没有经过学院式的电影教育,也没有行业内的人脉关系。他是个完全靠对电影热爱自学而成的民间导演。这没有错,也非行业里的形单影只,但就成了项目推进的桎梏。

导演在4月17日免费放出资源

一晃五年过去,在今年的疫情中,曾经的“电影盛世”被一举击败,在影视圈一片悄无声息的荒芜之中,陈锋免费放出了《擦…》的影片资源,以“晨风”的遭遇饲迷影之人,也用免费传播的行为践行了自己“用燃烧的头颅照亮希望”的理想。

影片中为拍摄资金奔波的晨风,就是导演陈锋在这五年来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独立电影圈之中,这些怀着赤子之心的工作者们的图景。

这不是发生在上海的纪录片,是正经剧情片

这部电影不是纪录片,它就是剧情片,虽然拍摄不算精致,同时融入了导演自己的真实经历,但并不是对现实的记录。用心阅读电影的观众,都能分辨出现实和虚构的区别。

《擦...》在替谁说话?

不可否认,片子不算成熟,有什么缺点导演自己也很清楚。但同时也足够自圆其说。

寻求投资的过程中,晨风遇到很多投资人,而这些投资人无不被塑造成垂涎于女演员的“绅士”,试图巧夺项目为己有的“笑面虎”,愚昧外行的网大团队,看中资本运作但无视电影本身的金融公司,等等。他的朋友描绘了彼时影视圈的现状,你要做一个好的销售,要投其所好,会忽悠,老板不会听你的梦,只想知道你能带来多少回报。

晨风用理想主义和迷影观念面对投资人

即便现在,影视圈也是投资圈的一种,投资和电影无法彻底割裂。晨风作为一个理想主义的符号,很抗拒,始终不能接受电影不被完全尊重的事实。

晨风,或者说现实中的陈锋,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一个制片人来帮他运作项目,这是国内独立导演的一个普遍困境,他们只能自己身兼数职,既要做导演、演员、摄影、剪辑、后期,还要有足够的阿谀和迎合来为自己的资金找出路。出于面向独立电影制片工作团队的缺失,这是现状落魄且畸形的。

晨风的个性,凸显导演谈业务的劣势

令人遗憾的是,人们经常把娱乐圈和电影圈混为一谈,拍电影、演电影、制作电影的人,永远都被描述成挥金如土、声色犬马的一群堕落之徒。不否认有这种可能性,但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害群之马,都有不敬业之人存在,也同样都有真正专注和怀揣理想的人,电影圈也一样,并无区别。

而追逐电影的人,更是有着靠爱发电的“良好”素养,并不会完全的受制于名利,更多的是靠一种对行业的热爱和奉献,在尽自己的一份力。不管是创作上游,还是院线下游,都有这样的一种氛围。否则某些导演也就不会落泪台上,某些打工者也不会在行业因疫情不能正常运转的窘境下,不离不弃不肯转行。

任何导演本质上都是热爱生活的偷窥者,没什么可辩驳的

晨风/陈锋的两极评价

电影有争议某种意义上是好事,至少证明了一部作品的价值,总比在沉默中灭亡要好。

骂这部电影的观众,无非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晨风一直为资金奔波,5年什么也没做成,还欠了一屁股债,透支了6张信用卡、8个借贷app。所以他就是个自以为是的傻X。没有正经作品,电影拍得不怎么样,还想要200万的投资,是天方夜谭。

不专业的晨风面对的是各种不专业的投资者

事实也许是这样,但是真相并不是这样。且不论晨风这五年都是靠什么来生存的,200万对一部希望能追求一点点美术和视觉效果的电影来说,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很正常,普通观众对电影的成本没有概念,现在网大都要40万起步,连一千万成本的大银幕电影在电影院的排片都没有竞争力,200万预算的电影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个钱对投资者来说是小意思,但问题就在于艺术电影他们都不懂,也不知道如何去做海外和网络发行,更无法用庸俗社会学和数据去分析,这个电影挣不挣钱。所以项目不成,也是必然,晨风没有遇上对的人。

资本运作的失败产品《阿修罗》(2018)

2019年之前,大家都在仿照好莱坞的模式操作,加大预算,加大流量明星的比重,加大投资额,试图赚“大钱”。典型的失败案例如2018年的《阿修罗》,预算7.5亿,并没有大导演大编剧来背书,硬是靠着制片人的一腔忽悠,搞来了千人团队和好莱坞技术。虽然以失败告终,却依然是个成型的电影项目。

虽然大银幕电影的技术指标可高可低,但绝不可以用拍抖音、短视频的思考方式来拍电影。

晨风不是啥也没干,他也能拍广告,接乱七八糟的活儿,来生活,来还账。他不是个只会吹牛的懦夫,只不过自诩为一个有金棕榈包袱的导演,确实会招黑。我和我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有类似的境遇。不成功便成扶不起的阿斗,很多时候只能沉默。

隐形的翅膀是用来践行的,不是用来意淫的

这又有什么呢,谁不是在挣扎中生活吗,只不过有梦想的人,总会被没有的人羡慕嫉妒恨,他们看不惯你比他们多长一双未发育的翅膀,觉得那是畸形的特征,需要被切除,殊不知人是不同的,不然,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缘何催人泪点?同样的道理放到电影里就不行了呢?

很多人评价说他没有才华,凭什么在电影中这么把自己吹爆。

陈锋当然有才华,至少比那些动口不动手的人有才华的多。

晨风的信仰,烛光与打字机,剧本与塔可夫斯基

他已经出版过三本小说,也拍过两部短片,还凭借短片《入画》(2011年)入围豆瓣鑫像奖年度容易忽视佳作、纽约数码短片展、(北京)新人电影节、法国昂热电影节、奥地利国际短片电影节等,短片竞赛。《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也入选第13届FIRST青年影展,第19届南方影展。

虽然很难讲陈锋是否能够功成名就,但这并不是无病呻吟。

电影就是梦,梦到电影一点也不值得被耻笑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晨风太自大,说自己是电影之子,是电影信徒,痴迷塔可夫斯基和一众影史大咖。

这其实是导演的自我嘲讽,只不过没有用喜剧的方式表现罢了。观众看不出来,只是一厢情愿的认为导演狂妄。但也不怪观众。毕竟电影在观众眼里必须是大众的,没有学习成本的,若因为没有研习过、思考过造成不理解,那就你是不对。

人们始终对电影有偏见,被乡土性的权力结构绑架了观念,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早有论述。人们忽视了电影的艺术属性,依然认为电影一定要娱乐、必须要娱乐、娱乐至死。画家可以自恋,音乐家可以自恋,文学家可以自恋,但导演就是不能。

晨风的困境都写在了屏幕上

《擦...》要擦的是面镜子

没有一个艺术家是不自恋的。不自恋的不叫艺术家,叫工作者。

抛开陈锋的态度,从影片本身来看,实际上他设置了两层叙事,一个是开头和结尾的当下现实,也就是晨风找到自己的朋友,陈述自己这些年的构思,抽烟的时候打不着火,朋友告诉他不如加一块钱买个防风打火机,到此为止。再转到结尾前,他又在朋友那里继续陈述想法,告诉朋友我就是不愿用防风的打火机,打算用30万来实现自己的电影,妥协了、推翻了自己之前因自大的遭遇。

对于纠结于叙事和三观的朋友,这还不够么?这部电影既没有道德前提的偏差,也没有体裁上的政治错误,喷点在哪里呢。我都替导演可怜而不平。

蒙德里安、小津安二郎、安德烈巴赞、bohem薄荷是安慰剂

所以陈锋没有回应电影局于这部电影的修改意见,放弃了龙标。他依旧想把电影还给电影,这样的执迷,和常人眼里的不悟,电影给陈锋的温暖,以及陈锋给我的温暖,让我一度几乎落泪,也让我在社交的隔绝中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情节中的这一头一尾间,都是这五年来,他遇到的挫折和彷徨。所以,才会有那些招黑的辞藻、自呓、痛骂、争执、自恋,这些都是陈锋的成长历程和生命符号,不是他在这部电影里要表达的终点。但那团理想的火焰并不会因此熄灭。

所以,晨风最后不得已,只能求助家人,想用奶奶的房子抵押借钱来完成这部电影,虽然父母默许了,但依然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他。

这句评价倒是中肯

我们看到的电影结局,是这部梦想中的电影无疾而终。但这部《擦…》像一面镜子一样被完成了,也就是观众现在看到的这部电影。这是种电影结构,也是种充满迷惑性的视听装置。

擦是面对镜子的行为。

镜子里有塔可夫斯基,有乡愁。乡愁里有霞飞路。霞飞路边有部20万字的剧本。

观者都在这句矫情的片名下,被考验着;考验能不能理解这篇“阅读理解题”,想让你回答什么,你回答了什么,你就是什么。

昭然若揭,许多既得知识者被侵犯了。老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管天赋异禀还是愚钝如泥,电影观众当然也有素养高低之分别。

希望这大话不是空话、梦话、假话

谁是道貌岸然者?

读过《雕刻时光》的朋友,你一定记得给塔可夫斯基写信的俄罗斯观众,是如何审慎向他提问的。

我不敢确定,如果塔老师能活在当代,是否会被“网络智人”臭骂成“没有故事、情节平淡、自我陶醉”,而布列松会被说成“不懂叙事、不懂表演、装X”。

《擦…》不是娱乐商品,也不是类型电影,而是作者电影。它完成了导演的自我表达和实验目的。也通过古典的、电影式的哲学理念,不自觉地筛选了电影受众。

不求满腹经纶,但求玉碎瓦全

正如片中,与晨风开会的网大团队中两个编剧一样,他们自信地批判着晨风的不自量力,却不知道奥斯卡之外还有金棕榈;分不清王家卫和侯孝贤,却只知道穿越剧。

到底谁是道貌岸然者?

当静物代替了听众,坐塌竖起了耳朵,导演万岁的梦想才脱口而出。

当艺术阵地一个个的失守,电影应该被还给电影。

相比而言,陈锋是坚强而现实的,胡波是脆弱而理想的,毕赣则是恰当而幸运的。

也许,晨风再帅一点就好了。

end.

 4 ) 我从未看过这样的电影

看完了片子,又把所有影评看了一遍,的确,在制作上有不足,有些台词没声音,但是我觉得我很主观的说,我从未看过这样的电影,想起了最早在杭州看过一个美院导演拍的,用电影反电影的短片,以黑场字幕视频来反抗电影。导演的一种表达,说自己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困境,很多主观的表达,心中的想法,散文式的日记,一种用电影无声的呐喊。

 5 ) 导演的自述

浅评《擦》

昨天群里的一个朋友推荐的这部电影,也看了导演的自述,是相当佩服导演对于艺术追求的决心的。于是乎决定从打游戏的时间中抽出两个小时来看这部某个人的呕心沥血之作。

总而言之电影还是相当让我意外的。在这里我得声明一下自己的评判思路,看一部作品,往往不需要去了解作者说他要表达什么,而是通过作品去真正了解作者的思路。经常的,作品中会流露出作者想极力掩饰的东西。电影从故事上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想拍艺术片的导演到处去筹集那300万的投资,但是无法忍受为求经济效益而对自己作品进行修改,始终没有拿到投资。最后换了剧本,把300万的预算降成30万。那些说电影没有好好讲故事的可以去死了。但是电影中为何那么多的独白,毕竟仅仅是通过画面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独立导演的形象以及昭然若揭了。那只能理解为导演想在平凡的叙事下讲更多的东西,其实导演也是这么做的,导演在电影中提到过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有这样一段台词:“主角在念独白的时候,他肯定是一种很超我的状态,什么电影之子、上海电影之光、电影囚徒,其实他狗屁都不是。然后,和一个个投资人说和表达自己电影的美学和艺术上的一些观点的时候又进入一种非常自我的一个状态。在现实中受挫,自己生活上,比如说那种负债啊,信用卡还款时,又是一个比较本我的状态。所以我想电影要怎么体现这个超我,自我和一个本我呢”,因此我觉得那些喷导演自夸为电影之子的人可以去死了,你们压根就没有认真的看电影,你们也不配去评论电影。导演在电影中讲得很清楚,其实电影中的这个导演狗屁都不是。我甚至认为这是导演在挖坑,那些因此而喷他的人或许就是他眼中那些满腹经纶而道貌岸然之人。

本片其实有相当多的亮点,导演在电影中将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元素混合起来了,这种形式的确给人一种奇怪的观感,同时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虽然从头到尾主角只有导演一个人,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他扮演了“我”中不同的“我”,就像独白的他与谈投资的他与面临负债的他与跟摄影师聊剧本的他并不是同一个他一样。而这似乎也是降低了电影的理解难度,大量的独白解释了导演矛盾而复杂的创作情绪和思路,而不像塔可夫斯基《乡愁》那种玄之又玄的画面表达,导演倒也确实做到了易于理解,不过代价就是让电影显得絮絮叨叨,老太婆守着念经似的。导演在电影里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作者,就应当敢于真挚的撕裂袒露自己的残缺,并将其投放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完成他的圆满和救赎。”所以他将他的那些情绪,和平庸展示出来,而这在这个往往对他人用圣人标准来要求的时代里是不可多得的勇气。

导演并不是一个愤青和五毛党,这些人不可能将投资方的如此真实的展现出来。我认为导演是知道他与投资方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毕竟他追求的是艺术,而投资方不过是商人。在他那电影是真理,而对于投资人来说电影不过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评估的商品而已。

电影中的导演不是导演,是他的一部分。这整部电影就是他本人。

身边有一些朋友似乎也抱着导演一样的思路,我有时觉得这种坚持是一种顽固。何谓电影呢?难道真正属于艺术的电影就不能有些改变吗?这个是见仁见智的,不过至少在我看来,现在许多所谓的艺术片导演,他们其实是在展示一种已经没落的哲学,那种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性的伤痛,或者说是“现代性的铁笼”。我们貌似已经身处后现代了,科技给世界带来越来越多更加颠覆性的改变,带着一种腐朽的气息去创作,或许终将成为一介时代的遗民。

 6 ) 此文送给手执柯尔律治之花的电影之子

大概所有影迷对电影的同理心总是相似相通,所以蒂姆波顿的《艾德伍德》、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迷》这类电影会尤其触动到我。

刚看到《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后同《擦》)片头主人公的手势,我便想起了《影迷》。倒回去又看了一眼写在开头的布列松“电影艺术的未来……”的名言,心想果然是个独立电影人的脾气和火气。

起初看这部电影带着几分玩味,说实话也没什么多大的期待。因为我从来没看过导演蝉鸣知了之前的任何作品,除了demo其他也似乎无处可寻,反而是介绍里所谓的电影行业现状和海报上的老楼,倒是让我有点好奇。

出乎意料的细节有很多,但真的没想到导演会写出“电影影迷、迷影、电影信徒……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台词,虽然有点可笑,但是让我想到前几年很火的“电影爱好者深渊”,那张深水区浅水区的图(找不到了,有友邻存图的话可以发出来哈哈哈哈)。诸如此列戏谑自嘲的点,就看大家抱着什么心态看电影了。

再看看评论里大家的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哎,想让环境更加开放包容,自己先学着做个包容的人吧!

撇开情绪化的批评和感动不说,很明显,导演应该是一位很执拗的专业影迷。所以回归这部电影本身吧。这里稍微挖掘一二在《擦》里发现的和电影有关的几个细节,欢迎大家一起补充。


比较明显的,反复提及的老塔和其他电影元素

大家也可以心平气和一点,不要动辄“你无法成为塔可夫斯基”或者“不配提”什么的。

1.为了拍电影借贷,密码提示问题选择“最喜欢的导演”,这个事情我也干过,不过答案不是同一个。这不就是很单纯地傻傻热爱电影的我们的缩影吗?

2.《乡愁》和烛火。老塔的信徒热爱孱弱的灯火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电影里出现了很多次微弱的灯光与烛火,个别镜头还大有向《乡愁》里诗人最终将烛火归位、送达彼岸的长镜头的致敬之意。

烛火在电影里反复作为一个符号出现,应该也是导演想要在所谓的“电影盛世”中让电影归位的意思。就像那句“把电影还给电影”。

3.除了老塔,还有其他不少电影人及作品在对话或零星场景中出现,按照致敬的苗头看来,应该都是导演很喜欢的一些:

家中墙上的海报:戈达尔《精疲力尽》,而且一看就是旧海报,很用心了。

马路上拍到的牛:费里尼《船续前行》犀牛

还有其他例如巴赞、小津的书,雅克·塔蒂电影海报等……有时候在电影里找电影还是很好玩的,欢迎大家补充,过两天我也或许会二刷。

另一个符号:楼梯

希区柯克用楼梯讲悬疑,蝉鸣知了大概就是用楼梯表达对上海的爱意。

电影很明显是在上海实地拍摄,很多熟悉的地方诸如淮海路、衡山路、良友公寓等大家非常熟悉的知名地标都在电影里出现,这些甚至都不是一笔带过,而是足够观赏的时长,这一点非常值得赞赏。(顺嘴说一句,几家老面馆也非常有心了,身边有看过电影的朋友说只吃过顶特勒,呼吁组队。有人说上海文化沙漠的,可以尝尝好吃的面馆、顺便爬爬楼啊!)

良友公寓

电影大约45分钟左右出现了彭罗斯三角,也是一种无限接近、错位相见的象征。

与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楼梯产生联想,我粗略地重新拉了一下,见了6次投资人,不止6幢的楼梯,这些反反复复没有尽头的会面,就像是彭罗斯楼梯中反复循环没有上升没有结果的过程。

楼梯在电影中作为一种上升的假象与循环的事实,与这部电影6段会面一样——其实都在死循环中原地踏步。

旋转楼梯可以视为《擦》非常残忍美妙的符号语言之一。这片免费放出来到豆瓣的反应也果然是两极分化,不知导演有没有想到片里角色的循环还在片外网友的嘴巴里继续。

麦格芬把戏

独白里提到麦格芬象征是落在关于打火机的情节上,之前的人物对话就已经提及了希区柯克。

回想一下片中一次次交谈之后的每段抽烟镜头以及情节中提到的“光”、“希望”等关键词,的确是每每重燃希望与好奇,最终用这轻描淡写过渡的方式带到结局。

就像希区柯克说的,麦格芬什么也不是,但是会带你走向结局。《擦》里的麦格芬象征其实没有很具象化,也没有被反复字面提及,但因为反复出现的确已经被映在潜意识里,经过《擦》用光、打火机等元素对麦格芬象征的诠释,主人公始终在梦境中秉烛前行,寻找方向。

他手中的烛火可以只是燃烧反应,也可以意义非凡。大概你是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吧。

柯尔律治之花的意外驻

电影里结尾部分还出现了戈达尔的《电影史》,里面有段博尔赫斯曾应用于文学领域的“柯尔律治之花”:如果一个人在梦里穿越了天堂,并且收到一枝鲜花作为他曾经到过那里的物证;如果他梦醒时,鲜花还在手中……那么,这又会怎样?

很多电影的影评都喜欢借用这朵花来论证现实和虚幻,《擦》直接在结尾摘下了这朵花,并借此让超现实的超我与现实中的本我对视,看到吃面的小孩为了拍美女而回想起自己拍电影的初心,反倒是一个求而不得的故事的最佳落脚,也许也是一种柯尔律治之花最终向自我的传递。

电影之子这段 也有玫瑰的出现

我个人看到床头柜上的玫瑰还是非常欣喜和安慰的,另一段对牛弹琴说自己是“电影之子”的对话里,身边也有一束玫瑰。就像潘纳西的《出租车》里说的那样:这朵花送给爱电影的人们。

但倘若有人觉得玫瑰刺痛,也是始料未及吧。

不过反过来说一个点

电影里导演有一处提到了阿巴斯《特写》里的空罐头,大概是感同身受同病相怜,觉得自己也是被投资人踢来踢去的破罐头,还言之凿凿说“荡气回肠、掷地有声”。

我想说,其实就这个罐头的寓意,真的,阿巴斯自己已经站出来辟谣了:只是为了表现无所事事。没什么特别深刻的含义!

但是导演本人估计也并不会再解释电影里的细节企图获得大家的理解了吧,毕竟很多内容已经交代得非常完整了,所以谁也不知道我们自己是否在过分解读。所以,还是请大家说点和电影本身相关的事情吧,这也算是把电影还给电影了。

 短评

我笑伤了 类型上不加喜剧吗 有理解但惊讶导演怎么会把内心想法这样和盘托出 完全是“擦一擦我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还有什么影评能抵上这样躺平任嘲的自我解剖//赤诚 愚蠢 一根筋 不专业 自视甚高 顾影自怜 蔑视他人 嘲笑艺术电影之外的一切 沉重的金棕榈包袱 和永远筹不到的资金 这些都眼熟得不行//拍电影太难了且满腹光影视听经论百无一用 确实好气又好笑可怜又可悲 太难过了导演//观影太多看书太少//其实是我能活下去我的电影才能活下去 也总觉得我会陷落到这样没有出路的终极迷宫里 并且对此刻的自己毫无信心//只是迷影也挺好的//说是作者属性的《逐梦演艺圈》挺对的

8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总觉得、现世欠电影一个公道,希望能、把电影还给电影。

13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这部电影够现实。数字影像的质感观感上更像索德伯格的《高飞鸟》《失心病狂》,看着人们的脸,吃饭的脸,讲话的脸,满是僵硬的表情。当然离塔可夫斯基够远的,但老塔一开始不也只是苏联体制内的导演,翻拍一些作家的科幻小说和现实小说,但其诗意的风格让他文学改编的电影在全世界获得了关注,一个国际知名更放飞自我的作者诞生了。“物质和精神”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矛盾,但电影生产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种表现,也跳不出将精神生产为一种产品的循环,即使是戛纳,它培养了一群导演和一群有独立精神的创作,最后只是把戛纳的品牌继续做强做好,吸引赞助商的眼球。它也不是一个“唯情怀”的圣地。一个有情怀的创作者最终无法忍受如此物质的时代,用电影表达自己的声音,这是一种可贵的立场。电影是表达立场的媒介,蝉鸣知了加油!

16分钟前
  • 吃电影的番茄
  • 推荐

整体看了以后感觉还是比较差,毫无电影感,也说不上是电影,恶搞也不专业,就是一堆矫情事和矫情话,我觉得这种片子拍最多5万,其他钱到底花在哪了,很让人迷惑。主人公也是这个畸形行业浪潮的畸形产物,出口就开始装逼,有点不尊重女性,各种看就异性就春心荡漾,还当创作灵感,还把女性用做交易资源,实在是恶臭。电影是奢侈的艺术,别人不会为你的伪艺术买单,你知道大师不代表你就是大师,你只是附庸风雅的跟风狗🐶。空洞,讽刺流于表面,流水账,但还是体谅导演的不容易。

19分钟前
  • 河堤上的卡夫卡
  • 较差

祝电影之子早日手捧金棕榈

21分钟前
  • 乐高本高
  • 还行

“我?我不是电影工作者,也不是电影从业者,我是电影之子。”“傻逼。”

26分钟前
  • 无极乌龙
  • 还行

大一学生作业的视听语言能力和剧作能力,频频出错的迷影梗,这些都像极了当年的自己。

30分钟前
  • 冯凝
  • 还行

分了三次才看完。矫情有度,自恋难道就可以无度么……导演出来解释影片结构和视听构思那段的自指性还是有些意思的,从那一刻起片子才算变得可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前两次实在是看到忍不住要关(顺便说[乡愁]里送蜡烛的是诗人……我真的不知道是导演故意的还是没看明白还是在自嘲)。所以影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把一个完全是喜剧的题材搞得这么无趣,当然可以不是喜剧,但问题就是调性一直在大范围地摇摆。就不说[灾难艺术家]了,关于偏执和坚持,导演看过[昨天]吗?

32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纠正导演几个错误读音:沧海一粟(音素),不是粒。句读(音逗),不是毒。嘈嘈(音曹)切切,不是造。有点黑色幽默,有点荒诞,这是既是盛世,又是“盛世”。一个人不应该想太多,拍电影就拍电影。道不同本来就不相为谋,做了妓女就不要想着立贞节牌坊。破釜沉舟,置于死地而后生。

35分钟前
  • 梅花野老
  • 还行

《上戏毕业的人在干什么》?其实还是蛮可爱的,唾弃商业片的豆瓣迷影愤青,满嘴老塔达内,连做梦都是《乡愁》的电影「之子」。坚决划分界限的清高,也自嘲度日的窘迫。寒冬的上海,飞雪扑在戛纳金棕榈的美梦之中。我们的电影行业,有这般心气的影人是不是还需要多一些呢?

36分钟前
  • 无糖吐槽
  • 还行

看評論下面的豆瓣文青一個個急的,你們不是也構成了電影的一部分。

38分钟前
  • 李秋雨
  • 推荐

认真就输了。整部电影如果采用反讽的姿态,可以加五颗星。

40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对我个人而言最感动的瞬间是影片中短暂出现了两次的空镜头 那个被挂在晾衣绳上的戛纳帆布包 想起每年戛纳过去之后 同学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背着最新的戛纳包去学校 或者在地铁上看到有人背着 就知道这个人是做电影的 这是每一个做电影 想做电影的人的那一点小小的傲娇

45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没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去看这片,看到最后还真踏马有点感动,甚至做出了点卞之琳《断章》的诗意。不觉得是行为艺术,也不觉得粗制滥造,肯定有一部分猎奇元素,但也没有在讽刺或抨击电影节体系。是绝对经不起拉片的电影,毛边海了去了,但是听导演在片中讲话,还是有好多瞬间被情感充盈。那种感动是对电影的狂热,是《艾德伍德》或者《灾难艺术家》。但身在其中的蝉鸣知了,拍出的显然是《忽男忽女》或者《房间》。影迷之上,工业之下,一个普通导演,一个自以为是但可能没有才华的导演,是如何坚持完成这件事的——不管成没成,这事儿听起来就挺牛逼的。那些尴尬的自吹自擂和自鸣得意,最后慢慢在电影之子到电影外围的自嘲中被消解。一部献给影迷更献给自己的处女作,谁又不是这样傻逼呵呵地爱着电影呢?

50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这么有趣的电影还得口舌之战4小时也没选入主竞赛,某节那些难看的电影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55分钟前
  • 過期罐頭
  • 推荐

不耐到同情。前一个小时,心想又是年轻电影人面对“艺术vs商业”的陈词滥调,充斥着小资文青的清高和感叹,对互联网和网红的不屑,仿佛看到伊能静在夜总会读张爱玲,看见谁都觉得是俗人。看到后半,转念很同情。很多人的怀才不遇,可能是无才可遇。这片子是绝大多数挣扎却平庸的电影青年发泄出口,他们从学院毕业,受到各国新浪潮的感动,将戈达尔和塔可夫斯基视为明灯,满脑子“电影是24格真理”,意图成为中国的xxx,化身中国电影美学的一阵新风。自诩蒙尘明珠,却不自觉被电影节逻辑所裹挟。哀叹生不逢时,渴望完全自由表达,又对所处创作环境感到压抑。整部片满满抑郁不得志,到处都是“明明我比这些人更明白电影是什么”。那自己对电影表达的思考呢。对了,阿巴斯也是拍了100多部广告片后受到赏识的,才真正踏入伊朗电影界的。

58分钟前
  • 真理洒落
  • 较差

昨才看完上海蝉鸣知了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查看了豆瓣评分才5.9分,很意外,不至于这么低,我打 7.5分。片子很多方面比我厉害,比如台词功底,节奏把控,声音和摄影不用说,我片子太粗糙。观众看一个片子的评论和反馈常根据自己口味,成长背景,从事行业等相关,题材可能不如我片子讨巧。我个人觉得观赏性很强,可能本片道出近几年电影行业现状和生态,这也有可能跟我曾拍过一部剧情片《矮婆》,遭遇了部分跟本片主人公一样的遭遇,所以很有共鸣。

60分钟前
  • 蒋能杰
  • 推荐

资本操纵市场的环境下,电影创作者寸步难行,这种怪圈真的太感动身受了。不过环境是死的,人是活的,执拗自己是“电影之子”,嘴上说着为电影奉献一切却连一点变通都不肯,这也是片子拖了五年的原因。当然这里存在纯粹性的问题,晨导觉得如果我变通我拍得就不是电影,我无话可说,作为家境普普通通的人来说,你想做电影,在中国,通常要懂得委屈,懂得隐忍,懂得世故,懂得展露,然后媳妇儿熬成婆才能有机会,注:也只是有机会而已,毕竟普通人也不是家里在上海有房子的条件。晨导是真能死磕,也不敬佩也不鄙夷,人生只有这么数十载的光景,如何实现梦想很重要,磕能磕出来就去磕,磕不出来只能绕一下。但喜欢电影的人会永远喜欢电影,哪怕他放弃了。四星支持一下作者的不吐不快,这种声音十分可贵了。

1小时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导演是在讽刺自己吗?“满腹经纶”(嘴里、桌子上、墙上各种大师)?“道貌岸然”(说着想拍一部自己的电影,却拍出来这么个鬼,急切地放出影片想当网红,引来关注)?我觉得在没有天才的情况下,与其这样,不如行动起来,学点东西。比如tvb编剧贾伟南,看他的微博,他出门就辗转各地看歌舞伎、音乐剧、戏曲、电影、展览,在家就古今中外各种读书。反观这部电影,与其说“革命尚未成功”,不如说“同志尚未努力”。

1小时前
  • 停云
  • 较差

很欣赏这种对当下现状“伤敌趋于0,自损接近无穷”的反套路式反讽自嘲语调,直接就把我给“带进去”了。整个片子基本是靠旁白引领、“伪纪录短视频”架构,所有东西也都袒露在面前。有趣、流畅、实诚,当下国内独立小片可称作“美德”的特质还真是整了个一应俱全。但如果更严格点,只是有趣、堆砌情怀,还是不大够,不过相信导演自己早已罗列出本片的上百缺点了,我就不来添砖加瓦了。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