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妻

剧情片其它2017

主演:格伦·克洛斯,乔纳森·普雷斯,马克斯·艾恩斯,克里斯蒂安·史莱特,哈里·劳埃德,安妮·斯塔克,伊丽莎白·麦戈文,约翰·维德伯格,卡琳·弗兰兹·卡洛夫

导演:比约恩·荣格

 剧照

贤妻 剧照 NO.1贤妻 剧照 NO.2贤妻 剧照 NO.3贤妻 剧照 NO.4贤妻 剧照 NO.5贤妻 剧照 NO.6贤妻 剧照 NO.13贤妻 剧照 NO.14贤妻 剧照 NO.15贤妻 剧照 NO.16贤妻 剧照 NO.17贤妻 剧照 NO.18贤妻 剧照 NO.19贤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4 16:03

详细剧情

  根据Meg Wolitzer所著同名小说改编,女主角Joan Castleman是一位文学家的妻子,美丽忠诚、无瑕疵,牺牲了自己的梦想、才华、野心,花费了40年的时间来辅助丈夫,忽略他的不忠,永远表现得体。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婚姻也来到破碎的临界点。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前夜,她将面临生命中最大的牺牲,同时也发现了丈夫职业生涯的秘密。

 长篇影评

 1 ) 72岁的格伦奶奶,值得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公众号,谢绝转载。

这些是我的故事,我的文化,我的家庭,我的想法。——Joe 我的话,我的痛苦,我独自在那个房间里,把你骇人听闻的行为变成文学金子。——Joan

北京时间1月22日,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单揭晓,其中《罗马》和《宠儿》两部影片以10项提名领跑全场,获得8项提名的《一个明星的诞生》和《副总统》也紧随其后。

《贤妻》海报

与这些大热影片相比,《贤妻》略显“低调”,仅获得“最佳女主角”一项提名。

一同获得影后提名的还有在《宠儿》中表现出色的奥利维亚·科尔曼以及成功跨界的银幕新秀Lady Gaga等。

提到本片女主Joan Castleman的饰演者格伦·克洛斯,不少观众都很陌生,但年逾七旬的格伦奶奶早就是奥斯卡影后的有力竞争者了

《致命诱惑》1987

1987年,格伦·克洛斯在《致命诱惑》中塑造了Alex Forrest,这个角色名列美国电影协会百年间最伟大银幕英雄和银幕恶人排行榜第7名,对“坏女人”形象的精准把控让她获得了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之后格伦凭借《危险关系》和《雌雄莫辨》先后两次获得该项提名。

《危险关系》1988
《雌雄莫辨》2011

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三次都惜败于对手,成就了雪儿、朱迪·福斯特、梅丽尔·斯特里普三位影后。

今年已经是格伦·克洛斯第四次角逐影后了,在岁月的积淀下,“老戏骨”格伦的演技日益精湛,贡献了年度最细腻、最真诚的一次表演,很有希望借此封后。

“亲密关系”

《贤妻》中,格伦·克洛斯饰演了一位细致贴心、忠诚低调的妻子,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在40年间辅助丈夫Joe Castleman(乔纳森·普雷斯 饰)的工作。当丈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们的婚姻遭遇了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揭示了二人最大的秘密。


本片以一次起夜作为开始,摄影机跟随着卡斯尔曼夫妇的脚步,通过适逢其会的闪回手法,刻画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女性形象。

与总是侃侃而谈的丈夫Joe相比,Joan的言语并不算多,她总是静静地站在丈夫的身后,拿着他的外套和杂物。

尽管格伦·克洛斯饰演的Joan一直游离在画幅的边缘,但她才是《贤妻》中绝对的主角。

她一出现便带有强大的气场,哪怕“躲在”镜头的角落里,也能让观众忽视星光熠熠的、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丈夫——她的神情变化与微小动作始终牵连着观众的情绪。

格伦·克洛斯对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把控十分精准,尤其是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

摄影机数次聚焦于Joan的面部,无论是与丈夫敦伦时略带红晕的脸颊和几可乱真的喘息,还是在宴会上被叫错名字后消失的微笑,格伦用她的表情向观众展示了何为“润物细无声”。

除了面部表情,格伦的“泪”也极具杀伤力:

在听到丈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Joan的眼中满含泪花,有惊喜,也有迷茫;

在丈夫与宴会上的宾客们高谈二人的生活小事时,Joan神情低落,眼睛上似乎蒙上了一层水雾;

在知悉怀孕的女儿(艾利克斯·威尔顿·里根 饰)顺利产子后,Joan与丈夫高兴地拥抱在一起,她的眼中充满了激动的泪水。

类似于这样的镜头还有几处,没有一处是完全相同的——她的泪中总是饱含着不同的情绪,有无奈,有坚忍,有压抑,更有悲痛与愤怒。

她的泪水总是在眼眶中打转,只消几秒,便硬生生地止住了眼泪,似乎她一直在微笑着,从来没有过委屈与沮丧这样的负面情绪。

这个角色就像东方传统观念中的女性,也就是我们常说“将一切奉献给了家庭”的主妇形象,她总能将家庭琐事处理得有条不紊,处处照顾丈夫,从来没有出过什么纰漏。

与此同时,她又不完全是那种放弃梦想的女性,只不过是将自己的野心深埋进心底,以另类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格伦·克洛斯的表演让这个复杂的、多面的女性角色立体生动,赋予了Joan蓬勃的生命力。仅就其表演而言,值得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通过电影的简介,让人不禁联想到同年的法国电影《阿德尔曼夫妇》,两者的剧本构思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都在演员台词上下了很多功夫。

《阿德尔曼夫妇》中,剧中人物动辄便聊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文学巨匠,充满哲思与文学气质,但也有些曲高和寡。

《阿德尔曼夫妇》剧照

《贤妻》的剧本则改编自Meg Wolitzer的同名小说,台词风趣横生,通俗易懂,普通观众也能轻松理解,同时剧中人物口谐辞给、妙语连珠,往往话里有话,讽刺意味十足

有网友戏称《贤妻》为《卡斯尔曼夫妇》,点明了两部电影的相似性,也有几分调侃之意。

本片里,透过台词,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出夫妻二人的性格特点与故事走向。

本片男主还饰演了《谁杀死了唐吉坷德》中的“唐吉坷德”

例如,丈夫Joe总是引用——并重复引用文学中的经典短句来掩饰自身的短板,而妻子Joan一开口便是金句,话中充满着真智慧而非“皇帝的新衣”。

例如,丈夫在演讲中感谢自己有着一位多么好的贤内助,再次暴露其平庸的口才和老套的手段,这个行为也是二人矛盾爆发的因素之一。

再例如,丈夫每次跟女性搭讪时都会用同一段话,同时赠予对方一个写着“I love you,true(我爱你,真真切切)”的核桃,这个老套的伎俩被反复使用了多次,加上他完全无法拒绝甜食和油腻食品,更能看出他的性格特点。

电影中的Joe就像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少年,以虚假的一面出现在公众面前,吹嘘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能,随心所欲,不受家庭伦理道德的约束

而Joan则是一位在40年间隐忍和包容丈夫的贤妻良母,但在一个又一个打击过后,她爆发了。

为何忍了40年,却在几天之内突然爆发了?”我在第一遍看《贤妻》后,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二刷后,故事的逻辑显然更加清晰了,在一次闪回中,我们看到Joan与一位不知名的女作家(伊丽莎白·麦戈文 饰)交谈,Joan对她说:“A writer has to write(作家必须写作)”,随后女作家告诫Joan说:“A writer has to be read,honey(亲爱的,作家必须被读)”。

两句简单的对白,却道出了作者与读者的“亲密关系”,也使得Joan放弃了成为一个作者,最终成为了一个被读者。

这两句台词让她在40年间尽力辅佐自己的丈夫,毫无怨言,直到丈夫在晚宴上对别人说“my wife doesn't write(我的妻子不写作)”。

这句台词是爆炸性的,它尖锐、虚假且令人厌恶,它瞬间击穿了Joe的心理防线

丈夫的这句话就是Joan爆发的最大原因。

以至于后来瑞典国王询问她时,她说:“I am a kingmaker(我是一名拥立国王者)”。

Kingmaker,尤指沃里克伯爵(1428-1471),英格兰大贵族,是玫瑰战争中著名的立王者。他在1461年帮助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登基,后来又使被废黜的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六世恢复王位。

Joan以这样的比喻来描述自己的一生,心酸又真实,为影片的戏剧性结尾埋下了伏笔。

优质的台词值得褒奖,但不能否认影片中存在的一切问题,比如片中的父子冲突不够有力、对婚姻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刻、浅尝辄止地探讨了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地位等。

这些缺陷使《贤妻》并不是时代的缩影,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总把故事看作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但故事就只是故事。

正如电影中的那些著作一样,他们不是丈夫Joe的“文化、想法”,而是妻子Joan的“痛苦、孤独”,是40年间丈夫做过的那些骇人听闻的行为和真实的故事。


2018年北美电影总票房再创新高,达119亿美元,与此同时,《今日美国》却说2018是“一个明显的小年,远不如2017年的丰收景象”。

即使在这样一个奥斯卡小年,大奖花落谁家仍是未知之数。

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

在被称为“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中,格伦·克洛斯凭借在《贤妻》中的精彩表现成功获得电影类“剧情片最佳女主角”奖。

随后在1月28日的演员工会奖(SAG)颁奖礼上,格伦·克洛斯再度战胜《宠儿》女主奥利维亚·科尔曼,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手捧奖杯的格伦奶奶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工会奖是奥斯卡表演类奖项最重要的风向标,因为在奥斯卡的评奖规则中,除了最佳影片之外的奖项,都由下属分部成员选出。而演员部门人数约占总评委数的五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演员工会。

所以拿下演员工会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提前锁定了奥斯卡影帝、影后宝座。

当然也并非绝对,近十年里,只出现过两次意外情况:

一是2011年《帮助》的女主维奥拉·戴维斯当选演员工会奖影后,奥斯卡给了《铁娘子》的女主梅丽尔·斯特里普;

二是2016年《藩篱》的男主丹泽尔·华盛顿当选演员工会奖影帝,奥斯卡给了《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男主卡西·阿弗莱克。

演员工会奖的颁发让原本不明朗的局面不那么微妙,也让来势汹汹的《宠儿》女主奥利维亚·科尔曼少了几分胜算。

连下两城的格伦·克洛斯能否一路高歌猛进、成功封后呢?

这部美英瑞合拍的电影能否SAG、OSCARS两开花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2 ) 美化婚姻对女性的压榨

电影一开篇,老夫妻俩的默契和相濡以沫温馨而动人,和最后揭露丈夫卡斯曼寄生攫取夫人琼恩才华的阴暗形成鲜明对比。正因为这种强烈对比,才让人觉得结局不可理喻。

现实来说,卡斯曼的确是个没有才华而自恋,脾气暴躁不受控,道德低下而又自私的男人(细节太多了,比如劝怀孕的女儿喝酒,比如嘲讽律师送的酒差的刻薄,比如第一次见还是学生的琼恩时就勾搭引诱她,比如利用琼恩去帮他看护他和前妻的孩子,比如随时勾搭年轻漂亮的摄影记者,以及对儿子才华的忽视贬低)

真的难以想象,是什么支撑琼恩几十年如一日地忍受每天长达八小时的写作,顾着孩子,忍受卡斯曼的粗鄙坏脾气,忍受他随时出轨的屈辱感……这样一个男人的确完全配不上琼恩。支撑她到老的,难道是所谓的生命周期只有几个月的一见钟情?难道就因为卡斯曼说的,孩子都两个了?

这种论调难道不是披着婚姻外衣压榨女性的理所当然的借口?

当然,一起度过几十年岁月,依赖也好习惯也好,卡斯曼也的确对琼恩很照顾关心,年老时的琼恩担心卡斯曼的心脏病,卡斯曼去世后琼恩对他名誉的维护,这些都能理解。甚至当时对女性发展环境的局限限制,迫使琼恩以卡斯曼的名义写作,甚至或许也让琼恩从内心深处也接受了这种不公平。

有人说这是时代悲剧,而不是电影中这对夫妻夫权对女性的压制。我不认同,卡斯曼没有在市场早已成熟的时候,鼓励妻子以她自己的名字写作,反而是习惯了站在妻子的前面,享受荣耀。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中文翻译名字——贤妻。电影名称只是the wife,但翻译为贤妻简直就是讽刺!有种利用女性得利还沾沾自喜,夸奖她为贤惠的无耻。

 3 ) 原来你是这样的贤妻

无法被这个故事打动,之前吵得那么凶,为什么最后一刻不对记者说出代笔的真相,难道真是的已经完全认命,接手自己只是一个影子写手的事实?还是真心不想败坏丈夫的名声,然而他真的很渣啊!粗鲁,幼稚,喜欢女色,优点除了年轻时长得帅,再就是教文学的,随时能念出几首别人的诗而已了。

而女主的气质诡秘,内敛,蜷缩,眼神很历害,仿佛已经看透了一切,而最后不说出事实,保全住婚姻的真相:难道是作为女人,她一直认为婚姻才是最重要的?(那个年代的女人),所以以前丈夫那么多次出轨他都忍了?所以,女人只有婚姻成功才是一切,所以她的文学才华一直不被承认她也不遗憾,所以她已经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利益,一心维护丈夫,因为这是她的真爱?

 4 ) 能共苦却不能同甘

第一次写评论,看的佳片有约,那个年代女主知道自己写作不被重视,而男主在文学界刚好有身份有地位,可以说是女主利用了男主,完成自己的创作心愿,但是当男主获得了至高荣誉时,女主的内心失衡了,她觉得这么多年的付出太委屈了,而男主多次出轨更是激化了矛盾。男主问女主,当时为什么选择我?女主无言以对!在颁奖典礼后的宴会上,男主主动说女主和他共享荣誉,彻底激化了女主,说明什么,女的真的爱男的吗?如果是真爱,会让男的那么难堪吗,反正是我我肯定接受不了女的这样,那为什么40年都能忍,现在就不行了呢,因为她受不了男人成功了,所以我想说人要不忘初心,想一想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做的选择,请不要忘记这个选择!

 5 ) 《贤妻》电影剧本

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

 6 ) 时代悲剧

我不同意妻子为丈夫牺牲的说法。这是一部“时代悲剧”,而非“个人悲剧”,它控诉的是女性得不到平等对待的时代,而非某个具体的个人。

妻子写作,用丈夫的名字出版,这在当初是权宜之计。两人的生活困窘到过不下去,不得以用这种办法。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丈夫,妻子空有才华,不会被业界认真对待,作品没法出版;没有妻子,丈夫写不出像样的作品。他们拿出各自有价值的部分,使作品能够出版,赚钱养家,从小阁楼搬到海景房。可以说,这些写作福利是夫妻共同享受的。

除去一些小插曲,这对夫妻是恩爱的,并且也相携白头了。丈夫花边不断,的确很渣。但他是有愧疚感并且是爱妻子的,他的得奖感言,不能说没有真心。妻子创作,丈夫承名,的确不公平,但将欺世盗名的罪过全归在丈夫身上,也是不公平的。

结局(如果我看懂了)我很认同,这大概会是多数理智的人的选择吧。 对外,不公开,避免丑闻曝光。这不只是丈夫一个人的丑闻,一家人是绑在一起的。一旦曝光,街谈巷议的关注点会在妻子的委屈上吗?恐怕不会,更可能是在丈夫“骗”得诺奖上。毕竟,丑闻才最吸引目光。已颁发的诺奖会被褫夺,而不会改颁给妻子。全家人将始终活在丑闻的阴影里,尤其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儿子。可以说,无论对妻子还是整个家庭,丑闻曝光的负面效应远大于正面效应。但对内,让子女,尤其是儿子,知道母亲的才华,在有限的范围内,还母亲一点点公道,是有必要和令人欣慰的。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一位真实存在的女作家,Madeleine Henrey。她热爱写作也很有文学天赋。她的丈夫Robert Henrey是位记者,工作压力很大。丈夫忙不过来时,她就帮忙写一些报道。功力日臻成熟后,丈夫鼓励她以自己的名字出版作品,她就自称Mrs Robert Henrey,出版了一系列自传体小说。现在到图书馆查她的书,书脊上的名字仍然是“Mrs Robert Henrey”。比起遇人不淑的电影女主角,Madeleine无疑是幸运的。

还有P. D. James。乍看笔名,大家都以为她是个男人。其实James是位女士,在英国政府部门工作,因为丈夫患病,需要贴补家用,才开始写作、出版。James 1920年代生人,5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第一本书出版时已经是1962年了,但她仍有因为性别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担忧,所以选了P. D. James这个看起来像个男人的笔名。

时也,运也。一个人的悲剧,折射出整个时代女性的悲剧,这才是这部电影想表现的吧。说它为一人之悲做传,倒小看这部电影了。

 短评

有关于写作的痛苦与惶恐,能从家中三人身上强烈感受到。无能者的贪欲与惯性,能者的压抑与顺从,一个写作者对另一个写作者的抑制、剥削以及粉饰,背后又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自信、权利的丧失。当现代意识终于溢满那尊自我消磨的容器,谁料前路走得并没有想象中潇洒决绝。忽然反过来想,不自信的男人走向偏执,也许更可怕。主演们太棒,早该多关注克洛斯了。

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writer has to be read! 这样死掉的男作家,其实成全了女作家一生的完整性,这两人确实有着美好的关系,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完美。

11分钟前
  • 于是
  • 推荐

婚姻生活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场诺奖风波牵出四十年的复杂往事:女性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难以跨越的时代鸿沟、裹挟着秘密与牺牲的往事。上一秒争吵下一秒为了新的外孙相拥而泣,一刻在撕破脸的大吵临终说爱着你的还是枕边人。空白的笔记本,前行的飞机,穷尽一生付出的“贤妻”终于有了新的篇章等待翻开。Glenn Close一如既往无懈可击的表演之外,只出现一场的Elizabeth McGovern和Christian Slater也是惊喜。

1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做了颁奖礼只配倾听的分机,成了感情里亟待脱下的裙子,不想让作品束在高阁无人翻阅,躲在逼仄房间打字机前成为奴隶。争抢写了耻辱了核桃,丢掉刻了沽名的荣誉,说不清是辜负才华还是成全创作,为文字牺牲还是为爱情埋名。不愿配合谎言出卖天赋,却愿意拿痛苦当灵感,然后藏起所有真相来成就他的英名。

1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Glenn Close演什么都很好,很大程度上给这部电影增加了亮点,因为这个故事仔细想来真的没有真实感,欠缺说服力太严重了,更何况在中途就知道剧情走向之后结尾还来那么一下😅

20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两星半。被表演拯救的电影,要不是格伦·克洛斯冷静出色的演绎,简直就跟去年麦克尤恩改编的那几部文学片没啥区别了,一个简单的“妻子为丈夫默默当了几十年枪手”的故事,结果呈现出的效果还真就是第一眼看到的那么简单,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后猝死的情节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写不出来的老套戏码,对于女性角色的态度既暧昧又模糊,对婚姻生活的探讨也只流于表面,女权话题更是避重就轻,结局就像是无能为力的妥协,导演的水准和本片表演水准形成了鲜明对比,几乎是灾难级的。

23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5th 求奥斯卡垂怜怨妇老妪一次吧!信女愿一生吃素。一路跟进的颁奖季,还补齐了格伦之前的提名作品。本以为封后板上钉钉,没想到亲眼见证格伦再度落败,那一刻在工位倒吸一大口凉气,感觉比自己被裁员还难受。而且这部片当年在影后提名名单中资源最早流出,但是字幕却最后才有人做,也是蛮心酸的。

27分钟前
  • 93个Aguilera
  • 力荐

男权社会下女人的才华被压抑的现实,但女人却不一定想去反抗。 她说她是个King maker,而他就是那种离不开的渣男。剧本和表演好,导演功力差了点。

30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一部奥斯卡颁奖季被忽略的佳作,它不应该只拥有格伦·克罗斯的表演而瞩目,也并不是所有人能理解夫妇之间复杂的关系。事实上,光鲜亮丽的事业型婚姻背后,往往隐藏着骇人听闻的内幕,很难道清究竟是爱、利益、权力,苦心经营是单纯为了自己还是家庭,借壳双生,绑腿赛跑,相互成全。

32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编剧简直是灾难艺术家。恕眼拙,实在没能从文学设计里看出任何女性主义的东西。一个主动的上位小三、一个主动的代笔抢手……到诺奖临头了兜不住了,逼死了自己的老公——尤其收尾处不算反转的反转,干脆完全是要把Joan塑造成典型蛇蝎美人的节奏:曾被广为诟病的好莱坞大男性主义叙事符号;非要说这是侧写时代与社会对女性的压抑,请用电影语言合理表达、而不要让观众脑补主题再脑补背景完了还要脑补逻辑。即便剧本当真就是要塑造“恶女”,套用Joe对David习作的评价也是各色cliché——而且情境之间缺乏调和,几场情绪强烈的戏都安排的太刻意,旋怒旋喜:特别最后一场冲突,表演、镜头都到位,可是越到位越犯虚。本子糟考验演技,每一场Glenn Close都奉献了严丝合缝的精湛表演,但剧作割裂太严重,依然呈现不出完整的人物。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我看悬。

33分钟前
  • Adnois
  • 较差

就算格伦的表演被这个平庸乏味的剧本拖累 但把嘎嘎吊起来打到哭依旧绰绰有余

37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丈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妻子为他保守创作的秘密——总觉得这个故事有点匪夷所思,但四十年的相濡以沫只能是冷暖自知。是时代的大事,也是家庭的小事,两性平权化作一场温柔的控诉。替Glen Close感到不值,今年奥斯卡估计又要遗珠了...(没有遗珠,开心!!!!!!!)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sff18。非常真实的女性抗争与妥协了。妻子做了一切却默默无闻,而丈夫只需要用语言表达一下对她的感谢,就能获得全世界的赞美。

42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他们是伴侣,他们也是同伙。Glenn Close在最后一镜中说给Slater的话,只是在告诉所有人,“一切是我所选择,我没有失去太多,一切在我的掌握。”本来嘛,追名逐利本来就不是作家们真正想做的,作家们真正想做的,她已经做了。

47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一位女性温和的抗争换来某种胜利,虽然又是那种草草收场的结局

52分钟前
  • luna甜味素
  • 推荐

只有极少数坐拥天赋和才华的女性能成为男性艺术家的缪斯,事实上大多数女性的智慧都会随着传统家庭价值观而沦为一本从未被打开阅读的书。荣格正是看到了女性地位在男权世界里的这种落差,为此他拍出了如《魅影缝匠》那样杰出的电影。这部探讨女权的女性主义作品可谓近些年描写婚姻生活最好的作品。在陌生而又熟悉的斯德哥尔摩情结下,在悲喜交织的隆冬之中,甚至在一种随时可能失控的语境里,我们最终看到的是《贤妻》非凡的掌控力。影片最具讽刺的地方是她一生所有真实的感受经由爱人之口最终都变成了媚俗的谎言,这位本该登上领奖台而不该仅存在于致谢词里的角色用她无懈可击的表演不断撼动着观者的神经。当她回答不出为什么而爱的时候,也不禁让我们反思和扪心自问。

57分钟前
  • Muto
  • 推荐

看了一个半小时的缓推中景/大头正反打,从头到尾连一个外景都没有(或许可以理解为某种“囚禁”的形式感?),棚拍感严重,甚至连剪辑不接这种基础问题都时有出现,电影层面简直是灾难。剧本也是“单场戏和人物性格都没问题(颁奖会前介绍妻儿、女儿生子这些段落都写得很好,还有一句"I'm the kingmaker"这样的出彩台词),但整体味同嚼蜡”的典型。被压缩的前史仅凭年轻段落的闪回根本补不回,结尾酒店重场戏则把之前抛给观众的所有思考空间统统填满,抽走了这部电影最后一丝讨论的价值。希望以后的颁奖季,这种除表演外一无是处的片子能再少一点……

59分钟前
  • 字母君
  • 较差

D+/ 虽然视听语言平庸甚至粗糙老土,但至少成功塑造了一个诡秘、内敛、主动蜷缩的女性角色。与《阿德尔曼夫妇》相反,本篇通过写作与爱情的对照述说的并非两者的纠缠关系,而是一位女性写作者如何被“言说”完全绑架了“爱情”:男性的权欲世界是由语言建构而出的,而女性却能保有言语迷宫之外对爱情的某种超验性感知。这也是丈夫发出那个疑问的原因,两人的相互理解从未对等过。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2.5 跟45周年对比来看简直low,剧本问题太严重,整个片质感像是HBO及格线边上的电视电影。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剧本的创意很赞,类似于安德鲁·海格的《45周年》,可惜导演用好莱坞类型化的方式处理故事,一不小心把一个好故事做成了电视电影,如果没有女主角的表演,这部电影就更没可看的了。不过奥斯卡女主提名里,我还是更喜欢《宠儿》里奥利维娅·科尔曼,这不是演员演技本身的问题,完全是表演的方式和戏本身。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