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

海外剧法国2018

主演:弗雷德里克·皮耶罗,塞缪尔·泰斯,索菲·昆汀,艾玛纽尔·贝克特,萨米·瓦塔尔巴利,本杰明·瓦赞,尼古拉·卡萨雷,露·罗-伊莱科内,劳伯娜·阿比达尔,菲尼克斯·布罗萨德,梅迪·图尔,玛丽莲·坎托,齐雅拉·马斯楚安尼,杰瑞米·埃尔卡伊姆,托马斯·西梅卡,Idrissa Diabaté,Julien Lopez,Rebecca Marder,Hafid Djemaï,Stanislas Nordey

导演:菲利普·福孔

播放地址

 剧照

骄傲 剧照 NO.1骄傲 剧照 NO.2骄傲 剧照 NO.3骄傲 剧照 NO.4骄傲 剧照 NO.5骄傲 剧照 NO.6骄傲 剧照 NO.13骄傲 剧照 NO.14骄傲 剧照 NO.15骄傲 剧照 NO.16骄傲 剧照 NO.17骄傲 剧照 NO.18骄傲 剧照 NO.19骄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00:52

详细剧情

  De la veille de l’arrivée de François Mitterrand au pouvoir le 10 mai 1981 à l’adoption de la loi Taubira sur le mariage promulguée le 18 mai 2013 et votée le 23 avril, Fiertés s'intéresse à une histoire d’amour, et plus largement, la vie d’une famille et des combats menés par les homosexuels autour du Pacs, du mariage et de l’adoption.

 长篇影评

 1 ) 清澈的勇气

两个八竿子打不到的团队的不可思议组合,最后成为彼此的骄傲!思及马克思哲学理论,联系是普遍的,但普遍联系的关系是要有个前提的,就是说事物的联系还有条件性,而这个条件只要你肯,终能寻找到。

对同志们的勇气敬佩不已。对Mark绕过总工会寻找镇公所的机智很佩服。

看了热门影评得知此纪录片从LGSM自制剪辑至有投资方肯投资隔了20年,忧伤与感动混合。

 2 ) 别人三十年前就在做的事情,我们现在连做的勇气都没有。

这是我看过最热血的一部关于同性的电影。
我想了很久不知道怎么定位它,关键词到底是什么,我能想到很多,但还是选了最直截了当的这个。
这是一部英国电影 也只有英国才会有这样的电影。
它关于民主,关于平等,关于独立,关于整个社会的互相理解和尊重;但它选择了一个最独特的切入点。
我们之所以义无反顾的帮助你们,因为我们也遭受过同样的待遇,这些苦难与不公,我们都感同身受。
有了这个切入点,给那些选择接受的人一个台阶下,也用那些依旧不能接受的人来映射这个社会的不平等意识多么强烈。最终还是让你感慨 这个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 一切来得多么不易。
我看到的是一个乐观的反抗过程,是一个永不放弃的奋斗过程,是一份为了尊严和骄傲一步步努力的过程。

只是别人三十年前就在做的事情,我们现在连做的勇气都没有。
有一次大家一起吃饭,我妈提起前几天看的新闻,关于英国驻华大使结婚的那条新闻,席间语气不免唏嘘和不理解,我随口搭上在浪博看的话,如果一个国家因为法律拆散两个相爱的人,那这就是不健全的法律。可是话说出去也没人认同,那时候我发现,也许更重要的一句话是,一个社会如果不能互相理解和尊重,那这就是不平等的社会。
而我们如今身处这个社会中,互相隐藏,互相欺瞒,只有夜灯下和手机上的约炮网站上才能展现真正的自己,第二天再相安无事的混迹在社会上。
光明正大地去争取属于自己的骄傲根本就是想都无法想的事情,对亲人对朋友都是一样,不一样带来的就是嘲笑与闲话,不一样就是伤风败俗坚决抵制。没有人愿意站出来顶着这些东西寻求平等与自由,因为我们的社会连基本的现象都没有,何来抗议与争取。
想想心酸。

 3 ) 微笑,需要许多忍住泪水的战斗

在这个世界,这种爱被误解了,误解之深,它甚至被描述为‘不敢说出名字的爱’,为了描述这种爱,我站在了现在的位置。它是美的,是精致的,它是最高贵的一种感情,它没有丝毫违反自然之处……这个世界不理解这一点,而只是嘲讽它,有时还因为它而给人戴上镣铐。
——王尔德



本周,我的一部分小伙伴们集中刷了两次屏。
第一次是《奇葩说2》的宣传片段里,外星读书人蔡夫子含泪说出柜的不易和做为“勇敢的人”的孤独与辛酸;第二次是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全境合法,品牌们的支持广告与同性家庭们的笑容影辑。那些阳光下灿烂的笑容让我想起去年戛纳酷儿奖的得奖影片《骄傲》。
如果你们因为卷福和花生的基情四射和《小不列颠》里的基腐喜剧弥漫,就以为大英腐国是由来已久的基都,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至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腐国还是个极度保守意识和铁腕统治的国家。如果现而今的同志游行看起来更像浓墨重彩又青春洋溢的小鲜肉嘉年华的话,1984年的骄傲游行,是一群被保守社会隔绝的边缘人,鼓足勇气忍受着歧视目光的集合呐喊。而故事里的这帮被主流社会隔绝的群体,却雀跃筹划着帮助另一个群体——被撒切尔铁腕政策打压而生计困难的矿工组织。
作为故事主角的可爱娘炮小胖子马克,福至心灵的想到作为弱势群体应该支持弱势群体,开始热心的为远在南威尔士的一个矿工小镇募款。但当他们热心的打算把捐款给那些因为经济封锁无法继续罢工的矿工们时,却遭到了他们的集体拒绝。那个时代,同性恋依然被贴着艾滋传染者、乱交、变态等标签,在不远的历史里,天才作家王尔德和《模仿游戏》里帅倒万千少女的计算机之父图灵,都因为同性恋的身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乃至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可想而知,最MAN群体矿工们怎么会接受一帮奇怪娘炮们的募款,没饭吃事小,被“变态”们救济的失节事大。而这帮执拗的傲娇们竟然鼓起勇气开着小车子把募捐的钱和物资硬送去了偏僻小镇上。完全不同世界的两个群体,从初始的避之唯恐不及,到一点点接触中的认识与融合,一起吃肉喝酒畅聊着不同身份却相同琐碎的情感生活,甚至保守生活的姑娘们第一次看到会扭着屁股跳舞的男人大呼过瘾,还有看起来刻板恐同的老人家认同自己隐藏了大半生的秘密身份。褪去被妖魔化的社会符号,这些和自己看起来似乎一样甚至更有意思和活力的人,让小镇上的人慢慢接纳和释放。彼此成为战友,一起努力为各自和共同的困境战斗。
《骄傲》的好,在电影的节奏不卑不亢又绝不平淡。没有大悲大恸的对立与矛盾,在看似有趣又笑料不断的故事里不减一分严酷环境里斗争的艰辛。这个故事改编自真实历史,那帮鲜活努力勇敢抗争的人们,确实曾经努力着同样的努力,忍受着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歧视与打击,乐观而用力的同样活得鲜亮,骄傲呐喊。正因为半个世纪来的许多这样勇敢的个体生命和群体的不懈努力,才有今天的平权与宽容,才有6.26这一天的美国同志婚姻合法化。
作为一个中国式婚姻制度唾弃者,我一直主张着不要婚姻制度这件事。所以无论我是同性恋或异性恋,原本都是一个不婚主义者。我羡慕江湖侠侣生死契阔,以为感情之所以能长久,是源于相爱的两个人把对方都放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相互懂得与理解,共同守护才是维持感情恒温的方式。婚姻制度里往往因为制度确立的关系,让人失去对感情和爱人本身的在意和关注,才让许多关系里的两个人慢慢渐行渐远,最终相离。而所谓婚姻制度里的权益和对爱人的保障,通过保险、契约说明与收养等许多法律方式可以巧妙平衡,更坚定长持婚姻无用论。
直到有一天,我与我的女友,因为在中国的制度里不能通过法律方式获得手术签字权这件事,决定着我和她未来共同生活的可能微乎其微,我才第一次真正的面对“同志婚姻合法化”这个议题。婚姻制度不仅意味着两个人彼此建立最小群体单位,约束彼此成为唯一,更关系着是否有权利允许医护人员在紧急状态下及时医治爱侣的生命,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普罗大众是否能更正面的看待这样不同的感情缔结,关系着许许多多寻找自己形状的年轻人,是否能在更宽容更不偏颇的环境里选择自己的选择,活在阳光下与认同里。
许多人羡慕日本与欧美近年来突飞猛进的许可与宽容,但是这些进步和平等并不是静候来的奇迹和美好。这些开放进步,是半个世纪来一场又一场的抗争与呐喊堆积而成。而这些战斗从来不是云淡风轻的,今天的酷儿们走上街头的勇敢展示,在数十年前的街头收获的不止歧视的目光,还有石块和唾沫,甚至有更严重的身体伤害与强迫精神病治疗在等待着原本只是想按照自己的内心选择爱情的人。
     比起艰难的前辈们,我们幸运多了,活在这个信息爆炸、越来越许可个性的时代里,这世界好像慢慢也变的温柔了起来。比起二十年前的封闭和洪水猛兽般的恐惧,更多的人,对这样的群体和感情模式不再那么陌生,借助大量书籍和影视的了解,加上许多行业领域里的杰出代表,似乎我们也慢慢的开始在明亮里认可自己的身份,勇敢选择自我。和蔡夫子含泪劝告后辈们别出柜不同,更多时候面对来询问我的建议的,许多因为类似要不要告诉亲友们自己的真实情况,或者要不要坚持走难走的情感路的后辈,我总是不假思索的建议坚持自我,尝试经济独立,然后用技巧获得环境的理解认可。因为所有灵魂明亮的人,能够站在阳光下勇敢微笑,拥有站立的价值观,背后都需要许多许多忍住泪水的战斗。这些战斗,是一个生命个体与存在世界的博弈,勇敢抗争带来的每一道伤痕都会成为你生命的勋章,让你发出更多光芒,不惧所有前路与未知。这无关乎你是一个什么恋,只关系着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生命,是不是可能长成那个独一无二的、你喜欢的、你自己。


=========我是特别纯粹的分割线===与世界谈谈===
谨以此,致敬曾经战斗的他们和未来战斗的我们。
其实赶在今天的消息后写这一期的单读,并非只是因为美国同志婚姻合法带来的感触。今天的中国,我们生活着的脚下土地。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能选择的,能不被普世价值击打的究竟有多少?性别歧视的平等平权、户籍制度的就学就业无奈、单身人士收养制度的缺陷、大企业对小个体的霸王契约,甚至如果你只是一个最最普通的选择单身生活的人,想安安静静的不步入婚姻,都要受到太多社会环境的目光和谴责,甚至法律制度里的限制和不公。
就算有许多问题,看起来与当下的你我无关,但如何争取得到一个更平等与包容的环境,至少可能与我们珍视的人的权利福祉有关。一个公民的担当,一个生灵的承担,或许是,换位思考之后,懂得与给予可以的协助。
小行星未来会筹划一个病院科室,联合几位职场达人与心理专业人士,为初入职场或感情部分有一些特殊迷惘的年轻人提供建议,做我们能做的一些协助,从这里开始尝试。
为了每一个人的未来都是亮的,为了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更简单的选择与爱,我宣战。

 4 ) Yes It's bread we fight for, but we fight for roses, too.

很久都没有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了,让人哭得超惨,但心里是温暖的。

之前总觉得 pride parades越来越商业化。这几年在阿姆的基本上就是狂欢节,到处都是酒精和奇装异服。不是protest,更像是celebration。看完电影才真实地意识到,从人们不得不走上街头寻求自己的权利,到现在可以无拘无束地欢庆,我们是应该心存感激的。这样的变化,是建立在我们之前的人努力抗争之上的。多少我们现在习以为常权利,也是这样。

很多人总是在谈到平权但时候就如临大敌,似乎一切的社会变革都会带来动乱。当下已运行多年的法则,因为是照旧,所以合理;因为合理,所以安全。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的时代也有它的局限性。但当看似不合理事出现,一旦我们拒绝深入了解,直接因为这件事“超出我本身的认知”而去抵抗和仇视,就在我们和更广阔的世界之间筑起一道墙。

大家集体唱起的那首Bread and Roses,背后也有一个平权的故事——1912年美国纺织女工罢工,也被成为“面包与玫瑰”运动。那时候喊出的口号,面包是口腹问题,Roses大概是被尊重的工作环境和其他精神上的诉求。看完电影之后,我把这首歌反反复复播了好多遍。

"Yes It's bread we fight for, but we fight for Roses, too.”

放在当下的语境里,也再合适不过了。我们要面包,那是基本的权利,是人人本该平等享受的权利。我们在呼唤玫瑰,寻求爱和理解。我们本应相互理解和互相帮助,如果无法做到,那至少可以倾听和耐心交流。只是在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标签,将人群划分开来区别对待的时候,我们忘记了我们本来都是“人”。

 5 ) 每个人都是同性恋

                                                                              献给迷茫中的绿年酱

        绿年酱跟我吐槽,一个我其实并不太关心的故事。总而言之就是明明是她作对了,为什么反倒要被人鄙视,BlahBlahBlah。作为一个傲娇矫情滥情愤世嫉俗却又自卑的玻璃心,我明白她的感受。

        自卑的人——不,应该去掉“自卑”这个定语——人多多少少都会被“正常”这种多数人的暴政胁迫着。

       我在民企工作,不能自诩是个高文化高素质的新世纪的人才(恩,我就是,羞羞哒),面对一群初中没毕业四十岁开外说不清普通话两言不合就跟你吵起来的大叔,沟通有些困难。

        记得上班第一周,我写了个清单,详细阐述了我需要得到的帮助、资料,未来的规划和自我定位等,递给副总(我师傅)过目。他翻了两页,答曰:“明天开始去大装配帮忙,你这种东西没用的。”我真的是惊呆了!

        于是,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面对这群各自为营、胆大又不敢妄为、永远捡了芝麻掉了瓜、重立场不重利益的中年大叔们,我背着各种不务正业的骂名,才终于完成了公司全部工作流的梳理和改善意见。而我两年前就该执行的工作计划,现在才慢慢开始。

        我不否认我没有什么经验却一副学究样的清高,不愿过多参与基层事务,理想化所有工作的缺点。这群大叔摸爬滚打二十几年,积累无数宝贵经验成为实际操作能力极强的执行者,完全不必要听我这种纸上谈兵的小喽啰。只是,六个月多方协调很简单就能完成的工作,为什么要拖我两年无比珍贵的青春啊。明明两年前就意识到的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伤筋动骨的改革方式啊。滑稽的是,每次副总喝醉酒,都会一副大公无私的面孔告诉我,“工作上你有什么不满意和要求就跟我提,我尽量配合你,别老是一个人闷头干。”我早就说了啊喂!

        两年三个月过去了,我终于明白问题不在于“为什么不”,而是“为什么要”。当剥离“文化人”的优越感,真正认识自己的时候,这种纠结就变得矫情又软弱。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

       就像同性恋。明明LGSM是要帮助别这群离了煤矿就什么都不是的工人啊,明明委员会每个人都说“I have no problem with what they are, none of us do”啊,为什么Cliff这个老基佬(Bill Nighy嘟嘴好萌啊,好喜欢他,喜欢他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和Mark握手的时候要露出鄙夷的神态啊,为什么筹集了几千英镑反倒要被无知的矿工投票出局啊。

       我出离愤怒啊,可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Jonathan是英国第二个确诊AIDS的人,Mark最终也死于这个男同的噩梦(除了非洲等贫困地区,男同是AIDS传染率最高的人群)。Joe的哥哥还恶毒地称AIDS为“Anal Injected Death Sentence”。如果社会能够认同并做好相应的教育,这些本应如夏花绽放的生命可以酿出更美的果实。

       是啊,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就像身边那些本应成为画家、音乐家、作家的孩子,面对家长心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压迫,最终成为像我一样为了票子、车子、房子拼命的机器。Joe的妈妈说:“It’s such a terrible life. It’s lonely, is that what you want? Hiding from people from work, for everyone, keeping secrets?”这不止是同性恋生活的描写,这是每一个“不正常”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落魄一生如梵高的艺术家,背着一把吉他北漂的歌手,沉浸在文字里的书呆子,被关在地下室的钢琴家,其实在无私帮助他人的“圣母”(有些“圣母”是很努力在帮助他人的,比如陈岚,有些只是键盘侠,比如我)。他们也知道前路漫漫,但在责难之前,能否宽容地问一句“Is this what you want?”

        没有。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

        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子里很难,我们要做Mark说的“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 ”然后,找到我们的同性恋社区,遇到Mark之于Joe一样教会我们“You are not leaving, you are running”的人。

        电影的结局看起来很美好。Joe接受了自己的身份,“No hiding, no running, no apologies”,离开了家人。矿工工会最终也履行承诺,“Shoulder to shoulder,hand in hand”地帮助了同性恋的游行,保障同性恋的合法权益。可是不知道多少人像Mark Ashton一样在26岁便像流行坠落,一如我们曾经渴望、现在压抑已久或者忘记的“不正常”的梦想。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同性恋。

        至于绿年酱,面对质疑和不屑,笑着假装麻木就好。不要恐惧或愤怒,只要你知道你是谁,一直保持那颗赤子之心。反正我已经熬出头啦。

 6 ) 虽然我们不同,但我们愿意团结起来,去争取和享受属于我们的骄傲

《Pride》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同志群体为因被政府打压而罢工的矿工群体筹款,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从偏见和歧视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故事。为了感谢同志群体的支持,1985年英国同志骄傲游行时,来自全英国各地的矿工组织代表汇聚伦敦,公开支持同志群体,走在了骄傲游行的第一线。

团结的象征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从自己的理解谈谈电影中的两个点。 1.在那个同志权益还没有得到保护的时代,同志群体为什么又要去关注矿工群体的权益? 影片中曾经有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一些同志曾质疑LGSM组织,在当时同志群体并未被社会普遍接受,而激增的AIDS问题当时也是同志群体非常关心的另一大问题。在我看来,LGSM组织并不是不在意这些问题,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和更多人对自己的支持,正如Mark在剧中的回应和Dai在gay bar中做的演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These mining communities are being bullied just like we are, bullied by the police, bullied by the tabloids, bullied by the government. ”

“Because what you've given us is more than money, it's friendship. And when you're in a battle against an enemy so much bigger, so much stronger than you. Well, to find out you had a friend you never knew existed. Well, that's the best feeling in the world. ” 矿工群体经历着来自社会各层的欺压,而这些经历正是同志群体所经受的,他们知道矿工群体的不易,所以更想去用实际筹得的资金去支持矿工群体。毕竟两个群体都经历着相同的压迫,只有携手团结起来,才能更坚强地去面对社会中的歧视和质疑。而最终,同志群体为矿工群体筹集的资金帮助南威尔士一个小镇的矿工们度过了罢工的寒冬,而在1985年的同志骄傲游行上,来自英国矿工群体从各地赶来,公开支持同性恋群体,走在骄傲游行第一线,这无疑对保守的英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影响。 2.Pride--因为人生很短,所以一定要保持骄傲。 Have some pride, because life is short. Mark对Bromley说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呼应主题的了。Bromley之前总是瞒着家人去参加LGSM的活动,毕竟Bromley所在的城市对同性恋并不太包容,而他的父母也是如此。不过最终Bromley还是选择了接受自我,学会了为自己骄傲,他选择离开还不接受自己的家人,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 Mark给Bromley上的另外一课同样很重要。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群体并不被社会待见,英国媒体甚至用perverts(变态)来形容他们。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同性恋群体已经形成了一种坚强的传统,那就是接受别人给你的绰号,并让它实至名归。这就是一种骄傲,一种不畏他人眼光,一种为自己而活的骄傲。

Bread and Rose

最后,以电影中的插曲《Bread and Rose》的歌词结尾。 Our lives shall not be sweated, from birth until life closes. Hearts starve as well as bodies. Give us bread but give us roses. 从出生到离去,生命不应只有汗水。哪怕身心俱疲,我们也要争取生活和尊严。

 短评

这片子问题有一点,就是太傲娇了,让直的小伙伴们都有些害羞了。

8分钟前
  • bird
  • 推荐

“别被斗争占据了自我,生活里有更多内容。” 轻松、治愈、正能量,两个群体伴随抵触、逗比和理解的融合过程,让人感动,看着全身都洋溢着阵阵暖意。小镇里的人物个个鲜活有趣,艾美达·斯丹顿老奶奶好感爆表。“绝望的人什么都相信,没有什么比没有希望更糟糕了” 2014最佳英国电影。

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有点音乐剧的感觉,以至于我总以为他们会突然又唱又跳起来。这也让影片的风格远离写实,有点音乐喜剧的味道。故事的视点很有意思,结合矿工大罢工与同性权益,这也是一次认知与成长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故事讲得好好~So powerful, so touching. 交叉性不仅仅是为了写论文啊,若可促成不同受压迫族群之间的互相谅解与政治连接...当然这在现实中是非常非常难的!But it is worth fighting for!!!

13分钟前
  • 力荐

“罢工潭水深千尺,不及弯弯赠我情......”不卑不亢,温暖美好........

17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切入点就决定了它与众不同,把被打压的矿工们,与当时还没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同性恋群体相结合,产生的效果自然是戏剧性的。影片没有突出某个人,所有角色均为故事服务,构建起了鲜活的群像。同时得益于故事,角色得以立体丰满。这部影片有一种强烈的,振奋人心的感觉,那些辆大巴车来到时,达到最高潮。

21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戴锦华老师讲的好,女权主义者是天然的左派,片子里基佬左派讲,警察没镇压我们的时候在干嘛呢?镇压矿工啊!非常左的一个片子推荐大家看看。。游行完了事后趴的感觉肯定能让你们回到戏梦巴黎。。

22分钟前
  • 球宝宝
  • 力荐

life is short. have some pride.

25分钟前
  • 冰仔
  • 推荐

不落俗套的叙事切入点,一个群体援助另一个群体,抛开各种符号和偏见,通过人与人的相处融合隔阂,让这片子彻底成了欢乐美好的正能量喜剧,而且对于这种群戏的片子,每个人物的刻画还都能细腻鲜活立体,更是足见主创们的功力。对于这样的改编,编剧的切入点真的很聪明,绕过事件,直接讲人。★★★★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如罢工矿工Dai所说,你身处战役,面对强敌,却发现还有从未知晓的朋友,实太美妙。柏林墙非一日推翻,太多正义尚未伸张,太多权益值得争取,想呐喊想援助的你,永不孤单。悲怆伤怀的历史与压抑沉痛的现实拍得火花四射活力爆棚,燃得人只想吼——生命太短,没空低头!今年目前最爱的电影。

30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胜在轻松幽默笑中带泪,又不失对角色的细腻刻画,满是治愈人心的正能量,使此片在众多严肃悲伤的同志题材电影中脱颖而出。题材切入点新颖,群戏卡司很赞,不仅有人妻莫娘,就连小狼也来惊喜客串。但这也仅仅是部Feel Good电影,一切都美好的太容易。

3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偏喜剧的基调决定了许多可以被深挖的细节被忽略,起承转合中“转”这部分太过牵强,真实的历史中其实有更具冲突性的事件;但全片顺下来真是又燃又煽,最后各地大小矿工组织一齐支持同性恋游行的时候,连我这个自认泪点不低的人都没绷住。

3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无产阶级-同志大团结万岁!

40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整个特别musical的感觉,好多正能量,特别天真而温暖,连威尔士那么美的航拍和莫娘娘那么到位的演出也是醉了。最后全场起立鼓掌好久好久,见到原型人物,更加哭成了傻逼。。

43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

啊,这股自由之风什么时候才能吹进我们的生活中啊,有血气有尊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好爱伦敦,想到我们仍然生活在这样一个噤若寒蝉的社会中,便真是觉得又羡慕又唏嘘。妙趣横生又感人至深的作品,今年奥斯卡季第一部五星!

4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从剧情到煽情控制得恰到好处,一大波英剧的演员让人深感熟悉,以小见大颇有新意,笑点频出特别是大妈胖妞都超有亮点。矿工阶级和同志阶级互帮互助,或许是今年最好的同志片。一厅的gay和les看完都鼓掌了。

5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对抗的力量被描绘得太微弱,让一切胜利和骄傲都显得轻而易举,反而失了感动和震撼。两个小时的片长里,更多的只是在狂欢,让观众沉在自我陶醉中,忘了现实的艰苦,好像麻醉剂一样的效果罢了。在塑造人物的个性和背后的故事上,几乎是零分。

53分钟前
  • L'automne
  • 还行

题材伟岸,主旨崇高,情怀动人,但前一小时都笼罩在一种刻意营造骄傲氛围的亢奋状态之下,而且台词太满。后40分钟更好,多了一些缓冲余地。

58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笑中带泪的年度励志同影。很少有一部片会让人爱上里面所有的角色,但这部是例外,它让人真正感受到了LGBT作为一个群体的可爱。因为人生很短啊,所以一定要骄傲!

5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好看又好听,一想到是真的发生过的事儿,就不觉得拍得太正能量了。as和nighy爷爷演得尤其好,别看戏份少,一瞧就是有故事的人,虽然没有篇幅讲出来,只要一出现就很惹眼(¯﹃¯)

1小时前
  • Mumu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