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二次

综艺大陆2022

主演:内详

导演:秦博  张涛  谢抒豪  黄莎莎  孙功旭  詹佳骏  王树欢  张怡  于颖  杨苏烨  

 剧照

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2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3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4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5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6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3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4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5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6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7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8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9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0-25 04:05

详细剧情

  节目记录了主人公们知晓世界百味、直面生活疾风暴雨的决定性阶段。主创团队精选四组对立的关键词展开横向比照,通过“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主题下的八幅人生图景,用多维度多视角观察普通人在面临决定性瞬间时的选择与命运。通过洞察每个独一无二的“人生第二次”故事,展现中国人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坚韧,激发观众对生活的勇气,对于人生和未来的多一重思考。

 长篇影评

 1 )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才会梦到下坠

《人生第二次》第二集《缺》

论拥有一个表达能力很强的拍摄对象对纪录片的重要性。

小金子真的好可爱,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能当面和他对话,肯定能聊出很有意思的东西。

浅浅记录一下童言童语和镜头组。

(一)黑煤块和红钻石

我也很喜欢你的想象力
两个“大”哲学家
好有道理啊哈哈哈哈

(二)如果人是一颗 柳树

树离开原来的土壤还能活吗?

(三)没有安全感的小孩才会梦到下坠

如果反复做同一个梦,说明在现实里,相关的问题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答案
送走这只小船,再也不要做噩梦了

(四)作词家小金

(五)比诗人还会写诗

(六)一直跑下去吧

 2 ) 第七集观感与批评

看这集之前,整体都能用惊艳来形容,虽然第六集稍微有些膈应人,但是总感觉应该是瑕不掩瑜,面对这么一个顺下来的命题,看到了崎路人的坚韧与斗志,对塑造人生观颇有帮助。

直到看到了这一集……

冷漠,进不去,是最直观的感受,本来还抱有一丝希望,以为会再多个能多少有些共情的例子,结果不知不觉就“推开世界的门”了。

随之而来的是愤怒,这都是啥?这和我们有啥关系?

首先,从选材来说,这一集不合格。命题不错,是离婚后,重新开始的日子,如果是讲讲大家再婚之后的幸福生活,那就精准点题了。不过都选了什么题材呢?三个例子,不约而同的都是二孩家庭,颇有家底。怎么这么像呢?因为都是在一个离婚事务所蹲点蹲到的,有没有穷人离婚的?片子没拍。有没有家暴离婚的?片子一带而过。那么多题材,唯独只选了这么仨。

其次,从叙事编排来说,这一集不合格。作为主线的离婚事务所形同虚设。这方面可以去学学上访那一集,把镜头多给你的主线人,让她带你看,用她大量的案例来填补篇幅中来不及表现的大多数。但是,全集下来,主线人的位置是缺失的,她唯一的作用是引出三个例子。之后几乎全部交给每一对纠葛。

第三,从引导上来说,这一集绝大部分不合格。第二个例子的重头戏是携儿逼宫,理由是过生日。结果牵扯出太多没有交待的细节,需要观众脑补,什么中考了?过生日?拿玩具?离婚两年?这些基本信息都没有,一个个蹦出来。第三个例子更是莫名其妙,欠债一千万?爸还在?已经离婚了?房子九百万?去找个班上?虽然观众的确没有傻到到最后都分不清怎么回事,但是这些就在看的时候把注意力分散了。

第四,从观点上,这一集不及格。看纪录片要走出的一个误区是误以为这东西就是现实,里面没有观点,几乎每个纪录片的背后都有一个主旨,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让你看什么,不看什么。所以和剧情片相比,只不过纪录片的素材变成了现实拍摄。承接第三点,由于注意力分散了,观众只能化身老娘舅,全神贯注的猜事情原委,看到底谁好谁坏,忘了我们是来看这些人是怎么开始人生第二次的。

第五,一个大忌讳,主人公镜头感太强。要说完全没有镜头感不太可能,毕竟不会像徐童那样在城乡结合部摸爬滚打,况且即使那样做,也不能摆脱每个人下意识地表演欲望。但是这个片子下的功利性太强了。第二个例子,感觉整个摄制组都是女方携儿逼宫的一个筹码,而且这个场景还被剪进来了,而男方也感受到压力,也来接受采访,挽回颜面,真正拍成了新老娘舅。第三个例子,全家大胆露脸。是为了直播造势吗?不得而知。

最后,点题上,大大的不及格。相比前六集,之所以能给我或多或少的感动,是因为每个人都各有各的不幸,但是通过努力,几乎所有人都勇敢的去迎接人生第二次,甚至是人生第三次。而这一集,仿佛全是人生第1.1次,全是第一次这个大版本之后更新的小副本,未来可能还有1.2、1.3、1.35、1.38等等,在这些永无止境的鸡毛蒜皮之后,才可能到人生第二次。而相比前六集的磨难,婚姻失败这道坎,就更加难迈吗?

虽然不可能让当事人参与制作,但是整个片子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当事人的指导下完成的,你得拍我这个,你不能拍我那个。路人看不见导演的意图,看不到鲜明的观点。稀里糊涂的,然后就交作业了。“反正我也蹲守了,我也跟拍了,就这些素材,你们剪吧。”——相比前几集,这里看到的更多是这样的摆烂。“你们也看到了,人家愿意露脸已经了不起了,甚至全程马赛克的都剪进来了,我尽力了。”

我只想说,好的纪录片,意义是啥?不就是展示平常不容易看到的,去连接散落在时间里的碎片,去理清那些仿佛理不顺的,去揭示埋藏的暗流涌动吗?

这一集,真应该给其他集道个歉。

 3 ) 标题不知如何起。

大家好,我是《人生第二次》总导演秦博。影片就要播出了,百感交集。这两年中,我几度焦虑,拍着拍着有的故事就废了;有的故事拍到了,又几度怀疑,放得出去吗?会有人耐心看这么沉重的故事吗?影片定档了,我还在担心,问总制片人张昊,这次没有意外了吧?没错,这个剧集的关键词就是“意外”。剧中人遭遇意外,剧外的我们也不是局外人,也经历着种种意外。“意外”,让紧绷的神经松不下来。

这部剧集的前一季,是2020年年初播出的《人生第一次》。当时观众的反馈让人觉得很美好。在b站、微博、豆瓣上,经常会看到有人说,这是一部普通人的“人生图鉴”,有小确幸,有小温暖,有那种人生路途中磕磕碰碰的挑战,但不卖惨,挺治愈的。但到了“第二次”,虽然也是普通人的“人生图鉴”,但这次沉重得多。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第一次”像一页页的散文小品,“第二次”像一本本大部头的小说,很重很沉,有点让人透不过气。人生的河流从“第一次”开始缓缓流,到了“第二次”,波涛汹涌,卷起了大风浪。

这种变化不是毫无来由的,它在现实里有迹可循。那是2020年1月底,我们在后期刚做完《人生第一次》第五集“上班”,生活就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武汉,封城了。人类和新型冠状病毒的战争正式打响了。

武汉,上海,这两次疫情我都身处其中。这种意外感,带给我的冲击实在强烈。看着文件夹里的“人生第一次”,从出生到长大,从进城到结婚,从相守到告别,这些平凡却透亮的日子是那么珍贵。而疫情却提醒我们,推开世界的门,不仅仅只有这些美好,还有一个个意外。意外就像人生河流中的巨浪,一下子就能让我们明白命运是多么无常。在意外中,人性释放出两种强烈的情感:一种是“怕”。它引发出傲慢、猜忌、恐惧和分裂;另一种是“爱”。它唤来了信任、忧患、勇气和团结。怕与爱两种情绪,就像DNA的两条链条,搅动着人类社会,影响着我们共同的命运。

因此,《人生第二次》用八集八个字,两两对应的方式,尝试讲述着中国人情感深处的爱与怕。“圆”与“缺”,关乎骨肉亲情的分离和重逢;“纳”与“拒”,讨论身体的缺陷和容貌的焦虑;“是”与“非”,聚焦司法领域,记录出狱后的二次人生,以及期待公平正义的申诉人;“破”与“立”,则对准了时代新女性,她们有的走出不幸的婚姻,有的不甘在流水线做工,通过自学,改变了命运。这些人,命运中遭遇了这样或那样的意外,在命运的大风浪中,努力学着抗争与和解。学着去战胜怕,去找到爱。

每一集里,都有戳我心肺的点。比如,一个母亲丢了孩子,二十年后母子重逢,警察让彼此在电话打个招呼,妈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便在电话里向儿子做起自我介绍,母亲这样说,“你好,我是你的妈妈,你过得好吗?”;再比如,十来岁的小金子被母亲抛弃后,跟着一帮孩子练习长跑,他对着摄影机坚定但也不那么确信地说道,“这世界谁不迷茫?”;还有,一对夫妻离婚后,读小学的小儿子跟着爸爸生活,妈妈为了辅导儿子英语,和爸爸商量好,去男方家里的一个小房间辅导儿子功课,不过在男方下班前要悄声离开。在这个家里,她甚至没有一双拖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故事里的人和故事外的我们一样,有时绝望,又不得不往前走。走着走着,就走出了荆棘,走出了命运安排给自己的困境。

希望每个看完影片的人,都能从他们的经历里,感受到生活的信念。这种信念,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信念是鸟,它在黎明前的仍然黑暗之际,感受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这种信念在此刻,对身处疫情之中,在上海的我,很重要。它让我坚定地相信,在经历命运的大风浪后,明天会更好。我们一定会比现在更强大。

 4 ) 简述

看的人要哭傻了! 第一集的圆,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我想生父生母一定做好了很多打算。然后卑微的又坚强的劝着养母。在天桥上看儿子生活,捂着脸哭。总之就是心情复杂。儿子在两边都很难过,又要两边哄,压力好大。但是相比片里其他被拐孩子及家庭的遭遇,又觉得他们是多么庆幸。互相找到了彼此,人生也没有遗憾了吧。 “最爱的人最先放手”,弹幕里特别感动的一句话。 然后拍摄手法很喜欢,三个角度三个视角,很真实的记录。 看第二集也要哭一哭! 原本觉得这样的家庭组合会很奇怪,会有很多不好的事情出现。但是梦想之家没有,老爸是一个非常善良非常热心的人,大家都是缺少爱的孩子,在一起才是一个家,是兄弟姐妹的关系。老爸的小家和大家,其实对哪一方都会有些问题。人生这场马拉松,总是要坚持的。迎着凌晨四点半的微靓的光,满脸的汉与泪。

第三集看的,感慨还可以平庸。自己的平庸,在一些人眼里已经是非常好的存在。可能最近的新闻让我的女性主义有点强,但是实话说,这些大哥都经历了痛苦的折磨,最后更加洒脱更加坚强更加独立。何感觉是很乐观很乐观的人,一直在笑,一直在开玩笑。雨中冰雹中终于上了轮椅,真挺震撼。长相有一点想我哥哥,导致我更加共情一点,更加难过了。而且妈妈真不容易,每次看到妈妈默默的在背后看自己儿子就好心疼。每次喊妈妈,又觉得温暖。以后会好的,我想。 然后就是这样的肆意人生,真好。大家享受当下,去旅游,去兜风,去玩,去川藏线,也有志趣相投的同伴。

第四集不是很好看,没有看完。对整容这个现象本身就没有特别理解。当然尊重不同人的想法。

第五集好看。从纪录片角度看到了申诉部门的工作环节和具体内容。有些事可能永远都放不下,但是还是要往前看,为了家人朋友。

第六集真的五味杂陈。在观影过程中,我是怀着一种新鲜感一种好奇心来看的,但是看的过程中,很多事情正如心中所想。看到了评论的两极分化也是觉得这个话题确实值得讨论。首先毛的重大犯罪确实是罪有应得,一时的过瘾是后续多个家庭的灾难。毛的行为代入女生真的很生气。犯罪后隐瞒女生并同居生子,真的很过分。出来后确实有拉扯女方的嫌疑,不过为了给女生十年交代倒也可以理解。这个姐姐真的是很独立很勇敢了,一个人在上海打拼,有车有房,照顾女儿也照顾的很好。最后他们的破镜重圆,我确实也感觉到,女生是有感情的,从一开始生孩子其实就是个牵绊,一生就被牵住了,逃出来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这对女生来说真是枷锁。好在女生是自己有想法的是愿意这样做的。

说回这个主题,毛确实勇敢理智,接受了纪录片,之后找工作确实也难,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没必要苛求。做过的事,人就应该负责任。他对不起很多人,是真的。可能未来就需要脚踏实地,努力挣钱吧。

最后看到他们重新结婚,互相依靠的样子,对他们的指责应该也要释怀吧,生活是他们的,而他们是幸福的,未来的路一起走就很好了。未来还有好多年,拭目以待吧。

在组里评论区,有几个友友说话很中肯,可以思辨,有一个姐妹女性主义意识很强烈,说话也有些阴阳怪气的意味在里头。虽然读起来挺不适的,但是还是蛮敬佩这种硬刚的行为,敢于表达,而且做自己,为女性。

正如曼德拉所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第七集,破。这个选题很好,但是感觉又不容易拍好。开头的喜极而泣的女生看的也太感动了,“我终于自由了,十年了”。第一个全职妈妈变更抚养权很能共情这位,很真实又刚强。最后一位博主不是很喜欢。生活差距大基本不理解。

看完了。第八集。这个片子拍的太好了。一个家庭,爸妈都是打工人,想要留在深圳,计算积分,尝试考物流驾照。儿子也很懂事。就穷人的儿子早当家,过早的接受现实,我觉得他自尊心蛮强的应该。而且很敏感。应该我就是这样。我完全理解他和妈妈顶嘴的心情。另一个故事的女孩,特别像身边的姐妹,也因为是同龄人,更能理解她。家庭是朴实的劳动人民,孩子众多,母爱也很矛盾。她很努力的在生活,去应聘。和室友四处漂泊,尝试了很多工作,却始终留不下来。最后她们放弃了,离开了这座城市。我觉得,未来会更好的,不必纠结在这。但感觉还是太不容易了。两个女孩。远离家乡。这样普通的平凡的人,想要好好生活啊。最后的画面好美啊!有希望有力量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可是,在外打拼的日子总是不那么美丽。以后的以后,我会在哪呢?

最喜欢第一集圆和第八集立。

 5 ) 一位曾把《人生第一次》当作课业研究的编导生观后感

说实话,看到节目定档消息时,编导生死去的回忆开始攻击我。还记得《人生第一次》播出时,和大家在教室里看完了第一期。看到最后,教室安静得只剩抽纸、擤鼻涕的声音,后因老师突然宣布要将该纪录片作为随堂考,大家这才爆发出几句玩笑的怨言。

毕业两年来,不知道重温第一次几次,昨晚也是紧赶慢赶才忙完工作追更。

尽管以前那些专业术语已经忘得七七八八,现在做的工作和传媒也差了七八百米。但看到一部好的纪录片时,身体里那些残存的习惯、莫名的兴奋似乎也逐渐醒来,让我这个不是那么专业的编导生,也冲动想记下点什么。只是这次,再也不需要为谁而写,也再也没人打分。

整体来说,第二次的取材和叙事风格和第一次还是差蛮大的,“人生第二次”这个主题对故事的完整性和人物的层次性更有要求。从基本观感说起,第一期《圆》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聚焦。与第一季同讲述家庭概念的首期节目《出生》相比,故事时长多了约一倍,而故事主角则从三个新生家庭缩为一个寻亲家庭,这种聚焦性无疑让故事的厚重度、完整性都有不少提升,给人物的刻画留下了足够舒展的余地,这也为讲好一个小说式的故事奠定了叙事空间。

一个被拐儿童家庭重聚团圆的故事,开篇是一幅潮湿、昏暗的武汉小镇画面,一对中年夫妇在旧餐馆里忙碌着。2002年,他们的孩子卫卓刚满4岁零三个月,在餐馆门口拿着一杯豆浆出门,便再也没回来。自此,这家人守着餐馆,风里雨里,四处寻儿,其中心酸不足为外人道。所幸,18年后这家人终于等来了警方的电话,孩子找到了。

如果是个二流片子,或许这个大团圆故事便到此为止了。但这有关真实人生的镜头并没有停下,私以为,这才开始了这期片子最精彩的部分:寻亲后的寻亲。而这实际也是现实打拐故事被叙述时最为欠缺的部分。

走丢的孩子回来了,可真正的“回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平行叙事,镜头转向了卫卓寻亲前的故事。当初被拐的卫卓被人贩子以别家弃养之由,被广东汕头某个乡村的钟家收养,取名为钟家金。钟家将孩子视为独子养育,18年心血可想而知。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有两次出生,第一次是父母将孩子生出来,第二次则是孩子自己再将自己生出来。这个走散又走回的孩子无疑面临着这“人生第二次”的难题,自己究竟是谁。一面是血浓于水的卫家,一面是养育之恩的钟家,两边家人看似互相妥协的话语,实则都掩不住想和孩子多在一起的私心。这份隐忍的矛盾终于在春节,卫家想让卫卓一同来深圳过年而爆发。钟父戳破卫卓两全其美的幻想,这对于卫家皆大欢喜的团圆,对于钟家身处的这个小乡村来说,是为别人养孩子的大丑闻。

一般而言,影视作品中最高光的时刻,往往也是人性最挣扎的时刻。而对于这个忠于现实的纪录片来说,已经有了最高超的编剧——现实。18年错位的时光早就悄无声息编织了一个看似无解的网络,两方父母因为一个孩子而连接起来,交叉缠绕,密不可分,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活的无字书里,不提供粉饰的煽情,不指引预设的结局,而是将人性的矛盾与抉择放大在眼前,放在卫卓面前,放在钟家金面前,放在你我面前,心中的天秤摇摇晃晃,这就是现实人生。

但人生的波澜,绝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无限放大的无力感,也绝非人性的力量。于是,至始至终,我们始终能看到这个主人公融入两个家庭的勇敢和责任。在武汉,卫卓在餐馆帮着做菜的母亲理菜,和哥哥一起合唱《兄弟》,用武汉话向逝去的奶奶报告自己回来的消息。在汕头,钟家金宽慰钟父放下心结,吞下父亲所有抱怨的不满,表明自己永远是这的儿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敬天下父母心。故事的最后,两家人终于答应见面,这场基于对孩子共同爱之深切的和解达成了。从害怕失去的人性中,却反而生出共通理解的人情,迷茫的孩子借此终得以突围,获得了两处团圆,也完成了人生第二次的出生,他是卫卓,他也是钟家金。

读书时,一位喜欢的老师,常和我们说,拍什么片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时刻有着现实关照的心。《圆》以打拐这一社会题材出发,却并不过多沉溺于情绪的对立和仇恨,相反在“人生第二次”的概念下,用极为精到和细腻的笔触聚焦于寻亲家庭团圆后的身份认同和寻觅问题。在这条艰难的“回家”之路里,在父母和孩子被永远偷走的人生里,在太多难以团圆和团而不圆的遗憾里,卫卓是不幸的,却竟然也是幸运的。节目在主线故事叙述外,还补充了对犯罪份子审讯和被判极刑的画面,在克制的镜头与叙述中,又仿佛字字泣血,警示着拐卖是超越谋杀的罪恶。

央视网在纪录片领域开始发力,也就大概4、5年的时间,虽然作品不多,但都蛮不错。有描绘普通百姓生活图鉴的第一次,有关注特定群体中国新兵成长群像的《新兵请出列》,有聚焦人生深处蜕变与历练的《人生第二次》。

昨晚看完片,陆续搜了一些导演秦博制片人张昊的访谈手记,无论题材如何变化,他们的镜头下循一种共识:片子的基调不避烟火,不调虚情,真实而有人味。

对于人生第二次,千人有千种解读。它可以是延续第一次的精彩,也可以是颠覆第一次的重生。这集《圆》导演张涛在手记中记录了自己对于初接到这个命题的困惑,在和导演组的多次开会后,最终敲定了“选择和解,接受改变”作为这场人生命题的一种解释。

故事里长大的孩子和两边正在老去的父母,在被现实开了个巨大玩笑后,还依然有与生活和解、重启的勇气。是啊,过完了人生第一次,还有第二次,谁说不是呢?

就像当我还在怀念着第一次懵懂天真的勇敢时,好像又有谁在前方招手提醒着,要更珍惜人生第二次,无惧重来的勇气啊。

 6 ) 第三集,妈妈的超能力,这一大段话太戳心了

“我一直记得那一场暴风雨,为什么妈妈一离开,冰雹就落下来?老天究竟是要告诉我什么?

想了很久我才明白,这三年,并不是没有暴风雨,而是我一直在妈妈的港湾里面,被保护的太好了。

这三年,我被命运冲昏了头脑,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却忘了在妈妈身上,这种不幸是要翻倍的。 我喜欢在网上发视频、做直播,她就学着帮我拍,主动和网友打招呼。 我想坐滑翔伞,她就自己先去坐一次,看安不安全。 甚至一起去公园喂鸽子,她都会想方设法,给一条坏腿的鸽子喂玉米。 我想靠自己的努力,让她在照顾我的时候,想起自己是邱娟妹,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武术协会太极队的副队长。”

 短评

我喜欢自己的想象力,不喜欢自己的命运

10分钟前
  • Digimageek
  • 力荐

人生第二次,不再是春和景明,更多是阴差阳错,盈缺是非。重塑需要信念,也需要勇气。

12分钟前
  • 新房客与尾班车
  • 力荐

五星真实,第一集的弟弟敢说出自己心里的小谋算,养父掩藏不住的害怕失去的抽烟和喝茶,还有其他真实的刻意违和及不适感,这个纪录片可以追了。

15分钟前
  • Aengus
  • 力荐

佳怡,可心,小金子,柏有钱,幸福之家的每一个孩子,希望你们都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希望有钱写给老爸的祝福全部都能实现。

19分钟前
  • 爱达荷_
  • 力荐

通过小人物的不幸,营造出生在华夏的大幸。

21分钟前
  • 秋水宝刀
  • 较差

看到蒙太奇里卫卓说出自己的小九九时,我觉得在艺术上,很妙。在生活里,很真实,因为真实,而有了厚度。

26分钟前
  • 送你一面小锦旗
  • 力荐

如果第一季都是从小到老的中国人,讲得也是从分娩到生死的曲折,那第二季则是在岔路上是的普通人,走失、变故、离异、犯罪都是极端的开始,但都落于平静的面对且重拾重建的信心。最喜欢《缺》《是》。

31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第一集看完了,三个不同的视角很好,第二季很不错!最后说一句:愿天下无拐。第二集看完了,从头哭到尾,孩子们的努力很简单没有太多杂念,柏剑老师真的太伟大了。祝孩子们都能快乐长大,实现梦想,也祝柏老师身体健康,幸福顺遂。

33分钟前
  • 不坠青云
  • 力荐

最喜欢第二集,有种电影《小鞋子》的感觉。最喜欢的一幕,半个月的分别后,老师悄悄回到教室跟在同学们后面一起朗读课文。孩子们听出了老师的声音,但没有人回头确认,他们欣喜若狂,后又喜极而泣。我:人生第一次还有12集,第二次就只有8集了。先生:第一次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第二次可能就只有一小部分人才会经历了。

34分钟前
  • 4%
  • 推荐

天桥上,妈妈静静的看着旁边摆摊的卫卓,一下子就绷不住了。

35分钟前
  • 小尾de糊涂账
  • 力荐

妈妈给24岁的儿子喂饭,还是会被这种出人意料却又理所应当的场景crush。

37分钟前
  • 猪也是这么想的
  • 推荐

失去儿子后,用炒瓢炒起来六层楼,占妈妈的强大让人佩服

41分钟前
  • lnvvv
  • 力荐

拍得真好!悲欢离合观世相,百态人生话沧桑。看完以后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集的三个叙事视角的切换,还有长跑之家的孩子们以及老师,以及最后的深圳故事,平凡有力!

45分钟前
  • 一匹马赛克
  • 推荐

强烈推荐第二集,反正小朋友的故事总是就特别灵,命运坎坷的孩子们,小小的脑袋里有些很深很玄妙的思考,妙语如珠,感情又真挚。“老爸”真是太好太温柔了,真希望他永远年轻永远健康。希望梦想之家能好好做下去,以后的“老爸”都能像现在的“老爸”一样好。

49分钟前
  • 米曹
  • 推荐

一集比一集拉胯

53分钟前
  • 绿色的边
  • 还行

看了第二集,全片渗透着人性的温暖与爱,在悲凉的大地上野蛮生长着一株株人工养殖的野草,强风吹拂下却被爱包裹着爱与滋养,看似悲剧,实则幸运,爱与被爱淋漓尽致。

56分钟前
  • 大师兄
  • 力荐

少了些人生第一次中里程碑式的紧张激动,多了些岁月流逝间面对久别重逢、破茧重生的彷徨笃定、隐忍释放。路过你的时候,正推开世界的门,在一路奔波的旅途上,时间多残忍。

57分钟前
  • DooDooD
  • 力荐

仪式感和陪伴的辩证关系,真正塑造卫卓性格的生活细节都在养父母那边,留给原生家庭的只有仪式感,这种割裂,让“买卖同罪”的讨论变得不是听起来那样理所当然的简单

58分钟前
  • 可风
  • 还行

有两集真的非常好。选题、切入、剪辑技巧都非常优秀。结尾那集没太收住,比起来有点像学生习作了。

1小时前
  • 牛三牛
  • 推荐

跟第一季不太一样,更厚重,更复杂,更深沉,记录方式更纯粹,后劲自然也更大。拍摄和剪辑几乎都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风格。原创bgm配器极简单,但跟情节配合得天衣无缝,情绪非常顶,殷切期盼出原声带的那一天,一定打满五星。

1小时前
  • 某S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