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2012

记录片法国2012

主演:内详

导演: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维瑞娜·帕拉韦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利维坦2012 剧照 NO.1利维坦2012 剧照 NO.2利维坦2012 剧照 NO.3利维坦2012 剧照 NO.4利维坦2012 剧照 NO.5利维坦2012 剧照 NO.6利维坦2012 剧照 NO.13利维坦2012 剧照 NO.14利维坦2012 剧照 NO.15利维坦2012 剧照 NO.16利维坦2012 剧照 NO.17利维坦2012 剧照 NO.18利维坦2012 剧照 NO.19利维坦201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00:57

详细剧情

  In the very waters where Melville's Pequod gave chase to Moby Dick, Leviathan captures the collaborative clash of man, nature, and machine. Shot on a dozen cameras — tossed and tethered, passed from fisherman to filmmaker — this is a cosmic portrait of commercial fishing as it's never been seen.

 长篇影评

 1 ) 海中“巨兽”

利维坦是一头巨大的生物。它畅泳于大海之时,波涛亦为之逆流。它口中喷着火焰,鼻子冒出烟雾,拥有锐利的牙齿,身体好像包裹着铠甲般坚固。性格冷酷无情,暴戾好杀,它在海洋之中寻找猎物,令四周生物闻之色变。

纪录片伊始,一段圣经的篇章,不明其意,以为是老人与海,然后又以为是在为拍摄鲸而做准备的。

慢慢的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偏差是如此巨大。一钩、一刀;再一钩、再一刀;然后一抛。这个情节在我的脑中久久挥之不去。

究竟谁才是利维坦呢?是那个钢筋铁甲的大家伙吗?是啊,它畅泳在海洋之间,只要发动机一响,就能迎风破浪,所向披靡。它裹着最坚固的金属铠甲,任何风浪对它来说都无所畏惧。只要撒下捕捞的大网,它就可以捕捉到海里的任何猎物,而这些猎物的残肢断臂,则会混杂着血水再一次如蔽屣般被弃入海中。

而镜中的人类呢,都是平静抑或说是安详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甚至能够坦然面对任何的风浪。他们的操作动作是如此娴熟,面部表情又是如此波澜不惊。

本身不是环保主义者,也谈不上什么大慈大悲,只是在看到这样的影片后多少会有些伤感。就如去年看了一个短片,描述的是感染非洲猪瘟的病猪被坑杀活埋的景象,一样的触目惊心。

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命题。毕竟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物种,欲望总是没有穷尽的。

只是有时候会想,我们总该给这些欲望上一把锁,去禁锢一下的为好。总好过千年万年以后,当我们作为一个物种都不存在了的时候,留下的,只会是满地的垃圾或者是空空的易拉罐。

 2 ) 12.23 法文导演交流场 笔记整理

二刷在银幕上果然不同:更想吐也更震撼。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是完全浸没式的,被逼紧贴着最真实的影像,整个观影过程观众的身份也随视角完成多次转变。更难得的是如此眩晕(扭曲?)的视角也充满美学与命运感(轮船航行在画幅正中,海浪前仆后继,对称而神圣等),同时不失叙事逻辑。结尾十几分钟的鸟群部分仿若神迹。映后QA时导演说,鸟群在黑夜中像天使飞行也说在为了食物互相争斗。导演综合客观地将工业捕捞的过程展现出来,没有一个镜头多余。问及方法,导演说她在船上呆了一年半,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处理这些庞大素材的方法是,剪辑时将摄影体验浓缩,变得抽象、美、又清晰。关于镜头的处理,导演是把部分摄影机绑在了船员身上,船员照常工作,所以“既客观又主观”。这种操作方法简直要喝彩,这就是绝对客观即为主观,真实与虚构从未有过边界,一切都是自然产生的。

 3 ) 巨兽不可怕,可怕的是深海。

原本想看的并不是这部,而是萨金赛夫的《利维坦》,找错了版本意外所得。

甚至在观看的前五分钟,一度以为这并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什么乱码或上传错误所致的视频。

终于发现全片导演都沉迷于这种极端第一视角的手法。

把摄影机放在任何事物和任何生物的第一视角位置,于是我们看到了这部影片。

捕鱼的渔网潜入深海,突兀地拦住本在游走的鱼群;

渔船上的探照灯在暴风雨中极度摇晃,雨水和海水不断盖住光源;

被捕捉上船的死鱼从渔网到鱼舱,看到无数自己的同类慢慢死去,在鱼堆里,在船板的角落里,死不瞑目;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类的画面,是完全客观的第三视角,客观到你以为导演忘记了还有这台机器,比如有个镜头是一个渔夫在船舱里看电视,镜头一直记录下来这位船员看到睡着过去。

效果是可怕的,发动机配合暴风雨以及深海里的声音,似乎真的有一只巨兽在咆哮,那种深邃的完全未知的恐怖感时刻环绕着观众。

事实上这种手法,完全遵循了“电影眼睛”理论,这套理论是苏联导演维尔托夫在20年代提出的,主张不借助灯光美术道具的额外帮助,也减少创作者的主观干预,最大程度地还原被摄事物的客观状态,当然这套理论更多地被采用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

这也是我们一直说的,真实的力量,往往要比艺术要强大,我从来不相信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自然和生活远远比我们人类的脑容量要强大得多。

所以这部片子也用了“利维坦”作为片名,这个词是人类发明的用以形容人类肉眼所不见的巨兽和怪物,同时也被基督教世界用于代指原罪之一“嫉妒”

而我们看不见的那个巨兽,就是自然本身,往往我们只看到利维坦,而无视了创造利维坦的环境。

这部片子或许和《统治》有那么一丝的共鸣://movie.douban.com/review/12612304/

 4 ) 「Leviathan」与「Gravity」的对比

   看完「Gravity」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我的腦子裏一直出神地在想科技手段的躍遷對電影語法和電影制作產生的若幹影響,歸根結底這種事就跟一百多年前的儒勒•凡爾納在小說裏暢想未來世界的生活一樣:電影外在形式的變化,同樣需要一個完整而科學的文化體系支持才能做出準確推測,「Gravity」則是用強有力的執行力將這種推測實現了——可我們換位思考,「Gravity」這樣用外在的技術推動藝術形式變化的電影是在歷史宏觀層面上所發生的的必然性事件,但如果我們走到其形式的另一個極端來做同樣一件事會發生什麽呢?

   兩個月後,我看到了「Leviathan」,它將我先前的疑問與猜想一一破解。。它與「Gravity」互為映射,仿佛分別立於天秤兩端最邊緣的秤砣,形式的兩種極端化,兩種截然不同的觀感與意義。

   兩部電影都在不同的意義上徹底“解放”了攝影機。「Gravity」是在虛擬的維度上賦予了攝影機隨心所欲的運動能力,攝影機的鏡頭跳脫了行星運行的軌道,甚至突破物理規律的限制,在太空中咨意行走。然而這臺攝影機過於精確,像極了掙脫束縛的Hal 2000,想想一天24時無孔不入的監視拍攝是件多麽讓人發怵的事;而「Leviathan」則是用去人工化痕跡的方式試圖去消除攝影機的機械屬性。攝影機在水中沈浮,隨著海浪吐納呼吸,被綁在漁民的身上充當漁民/觀眾的眼睛,隨後攝影機又被遺棄在甲板上,與被捕撈的魚群混合著渾濁的海水撞擊在一起,漁船隨海浪搖晃,鏡頭亦隨之傾斜滑動,偶然還可瞥見海岸線上掠過的海鷗,下一秒又變成了客觀的觀察者註視著殺魚剝蚌的漁民…攝影機在向有機生命體模糊的邊緣靠近,逐漸蘇醒成為有意識的生命體,無論是成為人類還是海魚——而這一越界的可能性正是其創作者處心積慮所想要達到的。

   在對創作工具的態度上兩方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創作哲學和美學追求,一方已經是摘星撈月的太空人,另一方還是用原始方法捕魚的漁夫。可是太空人並不滿足於太空漫遊,漁夫不滿足於簡單的捕撈作業,那麽最後的結果就變得有趣起來了。

   「Gravity」這樣一部本質上還是好萊塢三段式黃金律故事的電影,在好萊塢成熟工業化體系運作下,對成品的控制幾乎是奔著納米級別的精準去的:電影還未開拍之前便會用CG生成預演分鏡,畫面中所出現的所有元素皆可控制可取舍——不喜歡的話多拍幾條,實在不行後期用電腦刪除/添加就好了。這些創作方式也改變了創作者的思維方式,在我看來,電影裏那些嘆為觀止的前後景、客觀視點與主觀視點、推拉鏡頭的運動與無縫轉接,正是電影人的“儒勒•凡爾納”式想象。而這樣的創作手段也決定了其大段大段不可分割的長鏡頭必定是滿載意識形態的,因為好萊塢從來不會做無意義的無用功。而這樣掌控一切不可思議的創作權利都會交給一個處在風口浪尖的人——必然是導演無疑了。他才是有著堅定的方向自轉的恒星,其余的衛星只是圍繞其旋轉,他需要與制作流程中的每一個單位交流探討,享有所有創作細節的取舍。

   「Leviathan」在所有的方面反其道而行之,這同樣不可思議。當攝影機被綁在船錨上被隨著一起沈入海中,或被扔在甲板上的時候,創作者完全失去對機器及畫面的控制權,只有當攝影機被重新捕撈後才能知道結果,鏡頭與鏡頭間的組接也失去外在的邏輯關系,那些鏡頭運動(如果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運動的話)剝離了所有可能的主觀創作性,不厭其煩的向觀者展示其刻意保持的乏味、純生理性的機械狀態,以致讓妳覺得即使減掉這十秒或者十秒都沒有任何關系。這樣極端的創作形式讓觀者在影像中找不到意識形態解讀的空間,創作者唯一有話語權的只有選擇開機的時間與空間,以及在後期的時候重新組合排列素材——這與漁民捕魚並不能在一開始就決定捕獲到魚的質量,而只能完成捕撈作業後再篩選裝箱的行為一致。創作者自行將創作權利下降到如此卑微的程度,不難理解其良苦用心:在極端的真實邊線打了一個擦邊球,重新讓人審視“創作者——作品——觀者”這三位一體的關系。

     文/I’M(轉載請注明出處)

 5 ) 《利维坦》随记

电影让我想起对自己对夜色、水面的拍摄。虽然有时太暗手机拍不出来。

摄影机随着鱼群、鱼头漂浮的镜头太棒了。

重新激起了我对劳动阶层的“向往”,路建工人、麦当劳服务员、酒吧服务员,现在还有一个就是渔船船员。

观影的舒适感不来源于意义,而来源于类似asmr生理性的舒适。

水下海星漂浮那段太美,让我想起了三体,人类永远无法到达的秘境。

不知电影是否有配乐,还是全自然声。如果全自然声那就太美了。

看到船员手脚真麻利,老外还是有干活快的哈哈。

妙在导演不解说影片的文化意义,这样就不会陷入概念化影片的窠臼。

船员都好沉默,就像大海一样。

拍人的时候多会拍局部,从事劳动生产的手肘、上半身、手臂,不突出人的特殊性,人和其他东西没有区别。不会表现人的社会关系,人在海上被“还原”为了生物。

拍摄海鸟掠过海面时海-天相接。

影片字幕字体也很有意义,弯曲,似海洋的波浪。

在最后五秒钟归于平静。

 6 ) 视觉挑战:技术形式创新如何为主题表达服务?

1. 技术等工具如何呈现画面形式,并使其为主题服务?如gopro的使用,有夸张、扭曲、变形之感,更让渔船等物体显得庞大。

2. 除了视觉、听觉之外,人的恶心等心理反应,也成为另一种形式,构成导演的表达。

3. 谁在观看谁?

4. 好像是较少的,不需要听懂影片中人物的语言(不需要翻译字幕)就可以观赏的纪录片?画面就是表达(导演本身也不期待观众去听语言)?

5. 这些表现是否都是一种对于自然状态的模拟(利维坦隐喻的背景),所以在形式上,没有了语言、没有了解说词,没有了其他附加的东西。影片中非常饱满的色调,我在看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种早期的港片中阴曹地府的状态。其实这就是一种导演希望呈现的大自然吧?

在主题上,由于在自然状态中,万物是平等和自由的(就像人自己洗澡和给鱼冲刷一样,都是一般的生灵)。但有了权力(越然提到的控制)之后,万物之间的自然平衡状态被打破。人在宰杀时的表情,以及看电视时呆滞的表情,都显示这是一种对自然的予取予求,以及拥有权力后的傲慢、不尊重自然。其实整体的血腥风格,我觉得和《海豚湾》很像。

 短评

实验性

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越回味越神奇。★★★★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欢迎进入"拍下即是作品"的新时代。这种画面电脑做不出,过去只能靠画,现在既然已经拍出,说明革命正在发生。家卫老师赶紧用这个拍部剧情片,感觉会炸天。

13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巨兽是捕鱼船,还是人类代表的终极大杀器?在我看来都不是。镜头完全贴在人身,鱼头和船首,制造了一种被黑暗笼罩,无法洞察整体全局的影像压迫感。导演当然是故意的,有些故意抖和无端黑,是有意识的加工选择。至于它要表达什么,它确实什么都没有说。就是“你自己去看”。

1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我知道你们想说这是大烂片,我第一遍看完也想差评,摄影师我帮你扶稳镜头好吗;第二遍几乎所有镜头都喜欢 - 我感觉我就站在那里,并且感受到这样的生活,尤其在他们在腥湿海风中停下来点根烟的时候; 后来越看越喜欢,我基本可以一整天都在循环看

19分钟前
  • Nin
  • 推荐

近代最重要之一。不像看電影,像走進一場演唱會(重金屬?),撼動的不只是眼睛跟耳朵。5/13新光三刷(之前都在電腦看),不只是當代電影眼,也是當代電影耳(GoPro單聲道,化劣勢為優勢),如何與當下encounter,再找到獨特的形式產出,是SEL的核心精神。這次重看,也強烈感受到訪JP時,他可能暗示的「無人性」。可是同一時間,也深深震懾於奠基於無人性上的官能的恐怖感。

22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我觉得屌爆了,绑在渔船各个位置的摄像机固定机位创造出巨兽意象,从眼到胃到消化道的过渡,最后镜头又回到渔夫上(并且,巨兽有趣且嗜血,但人作为驾驶者却是干净无趣的)。在渔船两侧飞行的海鸥和一大群粘附在渔网上又逐渐脱离的海星作为无意识的景象模糊了海天人船四者的界限。

2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快要在血水中溺斃的感覺要比滿肺子塵埃的感覺來得還要強烈。

32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毕赣推荐。

36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上天入海的蝼蚁镜头,硬是将普通的海上作业拍成了造物史诗。渔船机械铁链仿佛行使神迹,捕罗万物,各种海鱼贝类的挣扎肢解与血水洪流被无限放大。通过气氛上的强烈对比,就连船员说笑洗澡和看电视打瞌睡都仿佛成了某种神秘难解的宇宙规律,颠倒上下的夜行海鸟犹如幻梦,感官震撼之极

37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更新的视角,更与众不同的体验。未必好看,首先是不同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船作為海中獸一目了然,捕獵、吞噬、消化、排洩過後,鏡頭開始重新聚焦於船員身上,縱橫臉上的不知是汗是雨是海是淚。船若是那獸,試問其中的人為何。一下一下對鏡頭的撞擊都在說明,這一切並不與你無關。船員昏昏欲睡之間,我在想或者重點不是人在究竟是甚麼,而是人其實可以決定自己是甚麼。

43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片子粉碎了纪录片的一切手法,完美的展现出了自己的一种独特韵律,镜头的每个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精心雕琢。怒海波涛,无声杀戮,一切都那么迅速安静,好似从未发生过一样。【PS:看完后一段时间内估计都不想再吃海产品了】 8.7分★★★★☆

47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逼格大杀器。沉重暗黑格调下,聒噪的群鸥浮沉在滔滔狂狼,枉死的鳕鱼冲刷锈迹的兽胃,疲倦麻木的渔民重复满足怪物的食欲。人发明出高效的生产线,这条线一端是让商人揪心的产值,一端是海洋的痛苦。虽然屠戮万物,但利维坦毕竟是海洋秩序的重心。然而渺小贪婪的人类,能扮演好毁灭与兴盛并重的角色吗?

52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像刀划破鱼腹,这部电影试图划破某种“观念”。但通过字体的选用、相机角度的选择我们知道作者还是陷入了“勇者斗恶龙”的叙事。

56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Lucien Taylor的又一视觉自然暴力片。调得昏天暗地杀戮饱满的色,Gopro拍出各种匪夷所思的镜头,在是人是鱼的自我辨识间反复修正ethnography对“otherness”的概念--这是学者电影与art house的最新尝试。

58分钟前
  • V_Lachesis
  • 推荐

简直是soul shattering experience,直接把我吓到应激反应全起。这些视角不属于人类,属于死物,属于其他生灵。不该被人眼看到的影像被人眼拍到看到了,我们成了什么?

1小时前
  • Trillian
  • 还行

这里仍由诸神主宰 他们的法力无边

1小时前
  • 暗黑4出了吗
  • 推荐

在船上历时六周,可以看出两位年轻的导演为了拍这个片子很吃苦。看了片段也还挺吸引人,一个小型摄影机绑在(估计是)船的链子上,时而沉在水下时而在水面上,天上有数目巨大的飞鸟。但问题是,拍成短片应该就够了,干嘛整这么长呢?也没看明白想表达什么啊?现在谁都能拍电影了但这样真的好吗?

1小时前
  • 米粒
  • 还行

迄今最极端纯粹的纪录影像,非生物视角(无视点),自然声,剧本构图调度布光全凭自然界/神之力来完成。摄影机被绑在渔民身上、弃置在甲板上、扔入水中随波沉浮。不过,最实验的作品也没能真正摆脱主观加工与理性选择,剪辑和混音工作便是如此。| 男人看电视的固定长镜&海天倒置中的群鸥。(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