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石

爱情片英国2020

主演:凯特·温丝莱特  西尔莎·罗南  费奥纳·肖  杰玛·琼斯  詹姆斯·麦卡德尔  亚力克·塞克雷亚努  克莱尔·拉什布鲁克  哈维·斯克林肖  温迪·诺丁汉  利亚姆·托马斯  莎拉·怀特  比阿特丽斯·克纽  

导演:弗朗西斯·李

 剧照

菊石 剧照 NO.1菊石 剧照 NO.2菊石 剧照 NO.3菊石 剧照 NO.4菊石 剧照 NO.5菊石 剧照 NO.6菊石 剧照 NO.13菊石 剧照 NO.14菊石 剧照 NO.15菊石 剧照 NO.16
更新时间:2023-07-20 05:38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玛丽(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 饰)是一名古生物学家,然而,这个行当显然无法让她过上优渥的生活,所以玛丽至今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为了给病重的母亲治病,玛丽靠着在沙滩上捡化石卖给游客来维生。  某日,一个名叫罗德里克(詹姆斯·麦卡德尔 James McArdle 饰)的男人找到了玛丽,开出了很高的薪酬,希望玛丽能够去照料他病重的妻子夏洛特(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玛丽答应了。可是,就在玛丽刚刚见到夏洛特没多久,两人之间差异巨大的思想就碰撞出了火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都在彼此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世界。

 长篇影评

 1 ) 相遇的美好,不仅在于对的人,更在于对的情境

两个女人,一富一贫,在海边简陋的房间里,渐渐发展了一段贯穿灵肉、灵魂触电的感情。阴霾的天空,呼呼的海风,以及电影空间中永远不消失的某种带有象征隐喻式的噪音,都揭示出生活的无所适从,以及它的忧郁本质。但两个身体互相拥抱、热烈纠缠,两颗心灵互相看见的那一刻,犹如贫瘠土地上的鲜花燃放。纵使只是短暂的,暗暗的一段滋生,却也是生命中的一缕阳光。这阳光,可以升起于两个完全不同背景的人之间,温暖彼此。说到底,人都是需要拥抱的。在最渴望之际,有一个人张开了臂膀,带着无限的真诚,看见了你的渴望。于是尘封的心终于打开。但这段爱,这个相遇,纵使美好,也并不意味着更多。后来,那个富家女邀请贫女去了伦敦,并想在自己的豪宅里将其长期圈养起来。事情就变了性质。遭致了贫女的厌恶,和愤怒。是养尊处优惯了的富家女,误会了生活本身,把旅途中一段美好风景,希望变成可以移栽至自家庭院的观赏盆景。这个结局走向也说明,二人即便有着电光石火的热情和美好,也未必是心性上真能互相理解和欣赏的一对。美好,更多是出于相遇本身,以及每个人潜藏在深处的孤独,和打破孤独的需要。那份美好和遗憾本身就是圆满,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世俗的智慧,一般不是对这种美好增一分,而是妄图增十分、百分,固化为婚姻,长期捆绑,于是,美好也随之消退,甚至彼此消磨成互相的憎恨和怨念对象。这个片中,富家女试图增一分——对她来说,从物质条件上这不是多难的事,然而,也迅速地令事情变了味。美好与遗憾往往相伴而生。而美好的诞生,也正因为此前人承受着足够多的不美好,在生活中压抑煎熬,这样才让美好具备了绽放的条件。当美好来临时,敞开胸怀迎接吧,当美好走时,我们会留有一份遗憾,心头多一份怀念。但千万不要试图为了消除遗憾、留住美好而多做什么。不会有美好的下一步的。

 2 ) 全年最期待的女同片,真的就这样砸了吗

看死君:早在《菊石》最初公布双女主阵容时,很多影迷便对这部电影充满热切期待,甚至是抱着期待一部“女版《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重量级。然而,备受瞩目的《菊石》却终究没能创造新的历史,甚至还被评论界称为“失败之作”。“花园”第28期,我们必须谈谈《菊石》。

栏目| 花园

作者| 多尼达克

在本年度新片当中,女同题材的《菊石》(Ammonite)无疑是最受观众期待、最被观众看好的其中一部。这部由新锐导演弗朗西斯·李编剧兼执导,奥斯卡影后凯特·温斯莱特和新生代中堪称最强音的西尔莎·罗南担任主演的电影,自立项起便有意剑指奥斯卡。

2020《菊石》

在此片之前,因饱受好评的长片处女作《上帝之国》,弗朗西斯·李已经吸纳了一部分观众的注意。而凯特·温斯莱特和西尔莎·罗南的加盟,更使这部有着太多议题可讲的真实历史人物题材电影获得了相比于前作更高的曝光度。

2017《上帝之国》

在今年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首次入围戛纳导演作品”的名单上,《菊石》赫然在列,可见业界对弗朗西斯·李的肯定。

导演弗朗西斯·李

但该片实际的口碑走势却不甚理想,早前电影节上展映的媒体口碑勉强保持在中等及格线。而自本月初正式上线流媒体以来,观众似乎也并不肯买账,不仅热度上远远不达预期,甚至连IMDb、letterboxd这些具有参考性的观众评分网站给出的用户打分也下滑至及格线的边缘。就连一向对LGBT题材影视剧有着极高宽容度的豆瓣上,该片截止目前也仅获得7.2分。

观众评价持续走低,北美媒体风向掉队,《菊石》能否拿到明年奥斯卡提名变成了未知数,甚至完全没戏也并非没可能。这部有着出色配置的电影究竟哪个环节除了问题,才会呈现出当前的结果?我们不妨继续往下一探究竟。

影片《菊石》改编自19世纪的古生物学家玛丽·安宁的生平事迹。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她以专业的化石采集技能和多次重大的化石发现而留名后世。

但在当时,玛丽·安宁仍旧是因为性别而被男权社会打压的无法声名远扬的小人物,她的名气仅限于业界,她的地位得不到正视。甚至在这位伟大女性看来,自己不过是靠捡拾和贩卖菊石化石维持家庭生计的下层女性。

菊石是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用以研究地质和已灭绝古生物的最常见样本之一,因表面菊花形状的海洋生物纹理而得名,常见于海岸线或曾为海洋但因板块运动而形成的陆地上。

生活在英格兰海岸边的玛丽·安宁是采集化石的高手,由于她采集和处理的化石品相颇佳,时常会有从大都市远道而来的购买者光临,化石成为撑起整个家庭的生意。

玛丽·安宁的母亲是个缺乏和蔼的、凶神恶煞的女人,她对女儿的态度始终冷漠,平时没少对玛丽·安宁予以训斥。母亲这种恶劣的态度与其丈夫以及多个子女夭折的经历有关,她将生活的不幸怪罪到玛丽·安宁的身上,这种态度造就了玛丽·安宁内向、逆来顺受的性格。

这天,一个打扮得体的男人带着他年轻的妻子来到玛丽·安宁的店里,男人对玛丽·安宁大加赞赏,但这种看似客套的恭维对玛丽·安宁并不管用。

随后男人道出了自己的来意,他打算向玛丽·安宁学习采集化石的技巧,同时购买一些化石回去。在金钱驱使下,玛丽·安宁勉为其难答应了男人的请求,男人旋即携妻子离开。

男人年轻的妻子叫夏洛特,她身体状况不怎么好,总是一副病殃殃的模样,与此同时精神状态也很差,有轻微的忧郁症。

男人还有远路要赶,他嫌弃羸弱的妻子会给自己的行程造成影响,便决定将妻子留在这里,并拜托玛丽·安宁照看。夏洛特不想孤身一人呆在这里,但决定权并不在她手上。

由于年龄和身世的差距,玛丽·安宁与夏洛特的相处起先是彼此冷淡的。玛丽·安宁对这类养尊处优惯了的、无法独立的女性没有任何好感,而夏洛特则是对这个海岸边的偏僻之地充满抵触反抗的情绪。

玛丽·安宁带夏洛特去海边采集化石,而夏洛特看到的只是玛丽·安宁的邋遢,更拒绝玛丽·安宁好心分享的食物。

夏洛特在阴冷的天气固执地去冲海水,结果没过多久就发高烧,晕倒在玛丽·安宁店门口。但由于接受了委托,玛丽·安宁便不得不耐着性子照顾夏洛特数日。在这个过程中,夏洛特与玛丽·安宁逐渐熟悉彼此,俩人一来二去成为了朋友,再然后关系更进一步成为了秘密恋人。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俩人身负着各自的家庭。病愈后的夏洛特最终还是要回到丈夫的怀抱,哪怕那个“怀抱”是冰冷无情的;而玛丽·安宁也必须继续面对严厉的母亲,必须继续她的化石生意。何况哪怕再退一步,在那个对同性恋和女性包容度极低的社会,她们的爱情最终都注定要以分散收场。

【改编方向的失误】

影片《菊石》是根据玛丽·安宁的真实经历改编,但整部作品实际上并没有完全遵循史实来拍,这一方面是因为史料的局限带来大量的人物生平的空白,另一方面弗朗西斯·李显然并未打算将这部电影当作陈规的传记片拍摄,他着重强调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这个人物。

因此,弗朗西斯·李不仅对玛丽·安宁的生平空白进行了个人的虚构遐想,在有史料可依可查的部分,比如玛丽·安宁与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与夏洛特的情感上都作出了大量的修改。当然,这种假说式的创作并不是该片的问题所在,电影史上对真实历史人物的戏说并不少见。

最大问题就在于,弗朗西斯·李显然跑偏了方向,他在角色的爱情上用了太多笔墨,却没有明确这个故事应该要如何作出深刻的批判。以至于整体观影下来,观众能明白电影反映的时代控诉,但仍旧不为所动。

【女性题材的失策】

影片《菊石》是很明显的女性题材,或者应该说是更极致的女性题材。这种极致在于,大多数女性题材要么控诉的是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要么反映的是女性的自我困境;而《菊石》则通过这样一段同性恋情,加深了整个故事中女性的在场浓度,更试图囊括所有的女性议题。如果处理得好的话,这可能将会是像《一次别离》那样拥有四两拨千斤之力的一部社会电影。

但遗憾的是,弗朗西斯·李的处理却问题不断。他在电影的艺术性和社会性上产生了摇摆,他试图将这部作品的视听打磨得精致古典,却顾此失彼削弱了女性故事的专注,反而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控诉无力。对于没有一定审美高度的新导演来说,处理一部电影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发挥题材的优势,而不是盲目宣扬自我的审美。

与此同时,弗朗西斯·李似乎并不是一位足够出色的女性观察者,他所拍摄的女性并不细腻动人,角色身上也缺乏足够多的属于女性的性别和情感细节。

男性导演拍摄女性题材本身就是危险的,成濑巳喜男、阿莫多瓦、沟口健二这些对女性观察甚至超越了大部分女性的男性导演也仅是少数。《上帝之国》之所以打动观众,《菊石》之所以无法打动观众,一定程度上必然与弗朗西斯·李导演自身的性别体认挂钩。

【商业卖点的失效】

LGBT题材在电影拍摄中并非主流,而限于受众和客观存在的女性弱势,女同性恋题材的电影相较于男同性恋题材更是少而又少。但令人惊叹的是,近几年有那么一批女同性恋题材的电影确实成功地突出重围,《阿黛尔的生活》《小姐》《卡罗尔》《宠儿》以及《燃烧女子的肖像》甚至成为了新千年电影史不可或缺的珍宝。

《阿黛尔的生活》

《卡罗尔》

《小姐》

《燃烧女子的肖像》

将电影《菊石》与以上这些真正突破逆境的女同性恋题材作品作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女同题材电影的卖点几乎都不完全相同。《阿黛尔的生活》有着不能再写实的爱情体验,《卡罗尔》有着极致甜美的爱情和化学反应拉满的CP,《小姐》则有着韩国商业片元素和男性审美包装……

反观《菊石》,几乎没有真正值得拿出来一讲的卖点,甚至作品自身的完成度也问题不少,两位主演的选角某种意义上即是败笔。温斯莱特和罗南两位女主角不仅火花甚微,表演也只是维持在稳定发挥;而同样是清汤寡水的叙事,《菊石》也没有留下《燃烧女子的肖像》那般令观众心潮澎湃的高光时刻。

自我安慰地讲,作为一部LGBT和女性题材的电影作品,《菊石》有着它不应该被忽略的社会价值,哪怕它最终完成得不尽如人意。但电影工业生产中被人遗忘的平庸之作数不胜数,因此我们并不需要用“社会价值”来绑架观众的观影评价,或者来替任何一部让人遗憾的电影背书。

影片《菊石》的失败很快也会被人们忘记,但创作者自身并不会因为一部失败之作而一蹶不振,我们仍可以寄予希望于弗朗西斯·李这样有过失足经验的影坛新人和他们的下一部作品。

栏目| 花园;作者| 多尼达克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3 ) 闪电过后的暴风雨

看的影展场,以下影评全是个人主观意志。

首先必须得说,作为Les,这片光是罗南就美得足以让我忽略电影的所有缺点直接打上十星。


关于此前口碑一直在诟病的化学反应,我完全不同意。温斯莱特比我想象中得更富有表现力,直白点讲人话就是真的Gay。冷淡寡言又毒舌的考古学家,每个表情都恨不得直接把“I am Lesbian”打上公屏;罗南的角色有点类似绅士杰克里的安沃克,年轻漂亮又自带忧郁的富家小姐,世界在大病初愈后被对方点燃,从此再也分不开。电影中段开始她们的眼神交流就一路火花带闪电,就像金属钠直接碰到水。罗南演得太甜了,是完全不收敛的那种温柔如水世界唯有你我的甜,而温斯莱特的隐忍又饱含欲望的演出更加清楚地传达了这个讯息:我寂寞,我孤独,我馋的就是罗南的肉体(妈的谁不馋呢)——是那种最原始的、非常激烈的性张力。摄影又相当好,调色很舒适。清冷的色调搭配温斯莱特眼神克制的特写,反差感在床戏时得到释放。最后那一场尺度是很大,但氛围间完全没有不适,反而是一次很好的爆发。

在我看来问题根本不是没有化学反应,而是化学反应不连贯。电影可以切割成好几组镜头和场景,拆分来看很美妙,且极富感情张力;但拼凑成电影时,中间毫无过渡。她们的感情线索确实存在,也能牵着人一路往下走,只是本来应当是平滑的曲线变成了带着折点的折线,转场时便会让人觉得生硬和突兀。感情节奏是这电影最大的硬伤了,除此之外没什么好挑的。题外话,我其实觉得被人批评的吻戏爆发得恰到好处,再之后温斯莱特牵着罗南下水的那一幕也相当动人,情绪有被调动起来,我很喜欢。

剧本的结构设置上很单纯,基本所有的爱情片都依循这种套路,实在也没期待有什么荡气回肠的狗血。虽说做比较挺没意思的,但难免还是会有所对比。简单说一下,我觉得这片不该对标烧女图,而更像卡罗尔,无论年龄差还是阶级差(这里与卡罗尔微妙地对调了),最后一幕对视的部分我甚至觉得李导是在致敬托导。烧女图整体的完成度是很高,美是极美的,意象用得神乎其神,感情递进的程度却很克制,到最后甚至让我觉得有些太克制了。菊石则截然相反,甚至连爱情的模样描绘得都完全不同。烧女图是温水煮青蛙,菊石是一场闪电后的暴雨。菊石到底比卡罗尔要更奔放更肉欲,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CB和鲁妮真的不如温斯莱特和罗南来得Gay——菊石这电影因为感情节奏上的致命伤还能这么戳我,她俩的表演真的功不可没。

即使去掉对罗南的美貌滤镜我也会给这电影打五星。每一幕的张力都完美击中我的心脏,目前为止是我看过Les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

最后,罗南真的他妈太美了。

 4 ) 不是每一场肉体关系的发生都需要达到真爱

有人说弗朗西斯李不会拍女同性恋的电影,因为他拍不出两位女主之间细腻的感情戏,错,弗朗西斯李压根不会拍感情戏,在上帝之国里两位男主也根本毫无感情可言,总是营造阴冷潮湿的环境,推动主角之间的身体摩擦,来达到某种迫切的情感撞击和需求,是极其粗暴和自以为是的一种感情表达方式,没想到这种方式在菊石里再一次被如法炮制,有些人不买账了。

但这里的不买账反而不是导演的责任,两个男人在寒冷的泥地里打滚,喘着粗气,人们会一秒共情,感知野性。两个女人在房间互相跪舔,人们会错愕会觉得突然,会怀疑自己跳过了什么缺乏铺垫,甚至担心她都没有清洗下体。不加修饰的直接表达原始的欲望,毫无理由的仅仅是当时房间没有第三个人的这种性爱自由,并不属于女性。安宁作为一个女同性恋的设定,在碰到罗南扮演的已婚少妇,第一时间产生好感,第二眼就能完成想要占有她的肉体的心理渴望,并非多么难以理解和复杂,但是当真的这么展现的时候,不是导演束缚了观众,是观众束缚了自己。

本片最大的问题,依然和导演前作上帝之国如出一辙,他几乎是交出了一个重复的作业,第二次处女作。原创剧本的苍白,空洞,毫无价值观的输出,其实在上帝之国的时候就暴露的非常明显,但正如我前文所说,男性的故事天生自带史诗,男主角光屁股的背影,评论家也能轻松代入自身的孤独,从而脑补立意,抒发情感,但是换成女主角,她走在海边,挖出一块有几千年历史的石头,这代表什么,她在想什么?无人在意,她没有光芒,没有时间的厚度和深度。导演对上帝之国里面给羊接生和菊石里面挖石头,两者的塑造是公平的,几乎没有多余的添加,完全站在同一个高度,没有性别的视角来展现这一段,但是它所达到的效果天差地别,有8.4和7.2那么大。

再说回本片,已婚少妇一开始和丈夫在床上的镜头,已经表明她是孤独的,她需要身体上的安慰,所以她碰到了女同性恋安宁,丈夫不在身边,对方又是学识渊博的科学家, 在她优渥的生活经历中,这件事发生没有困难,对于在一起也没有阻碍,她脆弱又天真,她不需要多大的勇气,无知是幸福。

但正如安宁所说,她不懂。她们只是用力的睡过几次,谈不上灵魂伴侣,这可能与观众预期不符,大家准备坐下好好欣赏一段旷世绝恋,结果没想到只是露水情缘,要我说,睡的开心就行了,每次都要说我爱你,每次都要力证两个人多相爱,从蛛丝马迹去揣测她们的爱情,我只能说那不是菊石要承担的剧情,也不是每一部女同性恋电影需要承担的责任,是枷锁,拿掉吧,让她们想做就做,想舔哪里就舔哪里。

女同性恋的最后一个问题也可以是,睡过。

虽然弗朗西斯李作为导演编剧的水平已经扑到姥姥家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完全没有所谓的男性视角,女性视角,他就像一个麻木的旁观者,模糊了眼前所有的情节起伏,如果他能以此坚持到最后,但他没有,他突然想起来所有电影都要有一个总结性的结尾,一个寓言,把两位主角重新拉回舞台,让她们用眼神告白,颇有一种人走茶凉,硬是把茶续上的尴尬,如果这个时候打出字幕是三年后,那这段博物馆配得上重逢,但是!有个笑话是怎么说的?快看她们多么深情的望向彼此,老长时间没见面了吧,嗯,约莫60分钟了。呵呵

THE END

---------------------------------------------------------------------------------------------------------------------------------------

仅以此篇评论,送给对GAY片和LES片双标的观众,感谢大家点赞,让更多人看到这种差异。

有时间的话可以再看下这个帖子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group/topic/202228055

 5 ) 谁说她们不能冰冷粗砺呢,或许只是大众给她套的另一顶帽子罢了

电影《菊石》:玛丽·安宁的画像。截图来自微博@Lolliste_

导演弗朗西斯并未给片中两位女主演的关系涂上过于缠绵浪漫的色彩,或许这会让期待一场冲破世俗枷锁的旷世绝恋的观众们失望,但这反而是这部电影的高级与现实之处,与其说这是一部探讨同性之恋的故事,不如将电影内容归纳为几个关键词:【理解、阶级与性别】。

弗朗西斯沿袭了自己在《上帝之国》的风格路线,《菊石》依然冷淡、硬朗、阴郁,同时各种细节的呈现,也非常生活化,阴沉的海边天气,暗色的房间,微弱的烛光,饱受生活折磨的母女,她们的生活缺乏光亮,影片似乎把19世纪玛丽·安宁生活的真实环境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理解

诚然,有人会认为阴暗的画面、生硬的转场与细腻的女性向影片不符合。但是思考片中玛丽·安宁角色的形象,这一切又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剧组并未给女主角精致的扮相,更没有把这段关系拍摄成两位佳人的邂逅。影后凯特温斯莱特在片中只是穿着粗布麻衣,缺少妆容修饰的脸庞,以及看得出创伤的手指,真实地再现了一个专注于研究化石、饱受风浪侵袭的女性形象,也可以说是一个真实的底层妇女形象。从内心上看,她就像一块坚硬的化石,寡言少语,甚至在面对愿意出钱购买菊石的绅士,她也不像夏洛特那样能言善道。她不懂得社交,在音乐会上也找理由离开人群,甚至最后在看到夏洛特与别人交谈甚欢时落寞地离场,很多解读认为她的离场是因为吃醋,但我觉得另一方面还有源自内心的自卑。

再来看西尔莎罗南饰演的少妇夏洛特,已婚的她仍然带有孩童的天真,从丈夫的描述中可以知晓,患有“忧郁症”之前的夏洛特非常聪慧大方,从社交场面上也可以看出她有过人的交流天赋。片中的留白都让我们好奇,夏洛特与丈夫的关系到底如何,有一点可以明确:醉心事业的丈夫并不理解妻子的感受。

在海边修养的夏洛特,爱上了小屋里那位寡言的女子。玛丽与夏洛特的关系有几次转变:

陌生-熟悉-理解-不理解

从互不理睬的状态过度到玛丽照顾生病的夏洛特,是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从夏洛特进入这个家到音乐会后的亲吻,是两个人从熟悉到理解的过程,互相帮助挖掘出更大的化石,因为互相的理解,才有了亲热的画面,才有了海边的沐浴,阳光洒下,画面不再阴郁。

片中第一次阳光。截图来自微博@Lolliste_

从离别到伦敦重逢的争吵,是两个人从理解到不理解的转变。年轻的妇人夏洛特急切地拥抱玛丽,为她准备了明亮的房间和精致的衣物,她满心欢喜地看着恋人,她以为对方会惊喜:

然而,她爱她,却未懂她。

从某种程度上讲,夏洛特或许并没读懂菊石,更没有明白在海边挖掘化石对于玛丽的意义,她不愿意回到没有玛丽的生活,玛丽却反问“那我自己的生活呢?”——玛丽不是笼中的金丝雀,也不是柜子中带有标签的精美的展示品,只有在海边的生活才能体现出她真正的意义。最后开放式结局的设置,又对两个人的走向生出了悬念,两人隔着菊石对望,是玛丽向年轻的恋人改变自己如磐石一般坚硬的内心,还是夏洛特跟着玛丽一起回到最初相遇的海岸线,她们的感情是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是寂寞生出的激情,答案可以交给每一位观众回答。

二、阶级与性别

两位女子还有一大区别在于二人的阶级,玛丽的举止粗鲁生活贫困,夏洛特作为富人之妻衣着光鲜。尽管夏洛特尝试着挽起衣袖,与玛丽共同工作,但她仍未改变自己繁缛的裙装。夏洛特依然穿着自己的束胸衣(束胸衣的出现在《泰坦尼克号》里的露丝也有体现)。还有一个细节,夏洛特家里的女仆对玛丽的眼神,以及夏洛特为玛丽准备的衣物,都能体现二人阶级的差异。

片中各处都有19世纪的女子在男权束缚下生活的影子,对于不同性别导致不同地位的探讨也贯穿整部电影。比如电影开头女性在大英博物馆抹地,男性将菊石属于玛丽安宁的标签改为另一个人,丈夫在点餐时完全没有让夏洛特发言,博物馆里研究者画像和游览者全是男性,以及最后玛丽观望那一尊男性雕塑,种种细节已经为主题做了足够的注脚,导演称会还给玛丽安宁应有的地位,最大的表现就是临近结尾处玛丽站着形成一幅画像。

最后,《菊石》一定是一部不完美的电影,不完美的剧情,不完美的角色,不完美的关系,不完美的结局。

【但是谁又能说只有唯美、细腻的事物才感人呢,谁说她们不能有冰冷、坚硬、粗砺和直接的一面呢,或许这只是大众给她们套上的另一顶帽子罢了。】

 6 ) 突兀转而温柔 - 孤独的人并不可耻

他空降给玛丽·安宁的罗曼蒂克。他用她讲自己的阶级理念,把她拍得五大三粗不修边幅在泥泞的海边滩涂打滚,但乱七八糟一顿虎狼操作后,归根结底,他还是想给她一片温柔。

突兀转而温柔

赶上英国电影节的周末下午场,我终于看了《菊石》。在接受了差评的迎头暴击后期望值降低的我,并没有太失望。

剧情

剧情比较简单,延续了老李《上帝之国》的风格,人物简洁,主线明确,并没有抖包袱或弯弯绕,不是情节推动而是走细绘人物的路线。正如老李在访谈中讲,他不是在为玛丽·安宁做传,而是想通过一段故事,给予她应有的名字,不再被埋没和遗忘。通常来讲,character study做得好,会令人对人物慨叹再三,念念不忘。在这部电影中,玛丽·安宁(下称玛丽)和夏洛特·莫钦森(下称夏洛特)两位人物,有些细节很好,有些略嫌扁平,还需更好的打磨。

作为化石收集者、古生物学家的玛丽的重要发现,电影里并没有展开来讲,只是让我们看见,玛丽坚持在海边山边挖掘和收集化石,她曾得到地质学会的高度评价。但是在大英博物馆里,化石发现人的名字却被抹去。她只是一个在海边小镇辛苦谋生的女人。把收集化石作为爱好不用挣钱养家的,是《法国中尉的女人》里的查尔斯,男,贵族,家里有钱,而不是勤奋收集化石而贫困的玛丽。

这是不公平的,老李说,他除了给安宁她应该拥有的姓名,还要她拥有一段感情。

感情

目前最被评论诟病的感情发展,或曰没有感情化学,我倒觉得还好。要惊天地泣鬼神的看一眼就死,那是没有。但是,两个人从陌生到欣赏,倾慕,欲望,是历历在目的。给历史人物平添一段爱情,有一定掣肘,夏洛特是老李造出来的,最后的戏剧冲突,我不剧透且以“金丝雀行动”代之,确实落了点俗套,若另辟蹊径或许更好。

与另一部著名影片的对照,我觉得,其实是不必,不是一个维度。 两位导演的出发点、观察世界的角度、想表达的东西都不同。李导演是看到性别压迫和阶级壁垒,致敬劳动者,恋情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席导则是从女性凝视出发观察欲望。表面上题材类似,这片海不是那片海。放空心情去看会enjoy更多。真要对照,应与《上帝之国》对照,然后你会发现很多呼应。

至于说床戏,讲真,我认为床戏不应作为一部电影的卖点,haven’t we grown out of that?无论温斯莱在访谈中提到的“碾压某片”,还是评论说的缺乏感情的运动,希望不要是我们谈论《菊石》的时候,谈的是床戏。两次性爱镜头,第一次来得略突兀,好在老李知悭识俭,及时收手。第二次,两位都非常敬业了,尺度空前,就我个人而言,留亦可,剪掉亦未尝不可。

我们谈《上帝之国》时,谈的是为小羊接生时自然的寒冷和人心的温柔,是打工汉子给地主家傻儿子煮两碗简单意粉但是桌上摆了几朵野花。是这样的细节,而不是床戏,令人难忘。我谈《菊石》,谈的是音乐会之后,夏洛特跟玛丽去海边挖石头,夏洛特叫她,第一次把Miss Anning换成了Mary,一声玛丽事已成。

细节

所以我看《菊石》时,并没有想起同样是海边的法国电影,而是自然而然想起了山里的《上帝之国》。老李台词少,(小)动作多的风格一脉相承了下来。日常的挖化石,做旅游纪念品,擦洗玩具,各种劳作一直没停。老李说过他是来自工人阶级的导演,他要赋予劳作以意义。玛丽和夏洛特的交流,也是通过诸多细节表现出来的,凝视,牵手,搬石头,绣手帕。从ex那里买硫磺给钱的推和让,到海边看见赤脚的移不开眼。说多不如做得多。

配角

真的有必要提提这部电影的配角,从肖阿姨的意味深长的前女友,到摇曳生姿的莫钦森先生,到歪果口音的大胡子医生,一个个都是闪闪发光的偷戏高手。莫钦森先生衣冠楚楚的走进玛丽的小铺子,口音高级,头脸光鲜,第二天去个海滩吧,还穿身换套,象只骄傲的小孔雀。至于医生,不要以为弄个大胡子我就认不出,这浓眉大眼掩盖不住的温柔,不是那谁嘛(后来一看演员名单,果然是老李爱将)。当然最能入戏的还是肖姨,毕竟,人家是驾轻就熟。

评分

五星给四星吧。有提升的空间,但并不是那么差。

我想了一下,为什么大家不喜欢,大概是因为老李的表达方式,来得比较粗粝不羁,尽管核心仍是爱。这种方式在gay片里就自然流畅,但是换成两女主,就未必那么妥帖。当然,我们尽可以问:为什么男的就可以天雷勾动地火,眼神几个回合就就地扑到,女的就不行?不要问。女同性恋不犹豫,不墨迹,不进一退三,拿糖做醋,她还是女同性恋吗?

《菊石》给我的总体感受,如果用路程来形容,是一段寒冷的,泥泞的跋涉。能理解那些差评,情节发展磕绊突兀,视觉上也未见得美,尤其温斯莱的造型,会令刷颜值的同学失望。我想这是老李的执念吧,劳动者必是劳动者的模样,粗壮,布衣素颜,指甲缝总是黑的,不会是出水芙蓉。

玛丽和夏洛特在海边

没有《上帝之国》风吹草低的旷野开阔,情感集聚最后厚积薄发,《菊石》笼罩在阴天海风的粘稠中。尽管感情发展各种只做不说的突兀,玛丽一直绷着一副又想爱又怕受伤害的中年单身姬臭脸,但,转折在正片完结后。短暂黑屏后请坐着别走,配着演职员表的,是一支钢琴曲,一支细腻的romanza,非常的抚慰人心。仿古字体一行一行走上去,突兀转而变成了一片温柔。

2020.11.25


孤独的人并不可耻

再看了一遍,确认在这电影中老李要讲的可不是什么“一眼万年,一生一世一双人”。他讲的是玛丽·安宁,这个贫穷的卑微的固执的古生物研究者,化石猎人,她的生活的横切面,她偶遇的热情。作为女性、作为劳动阶级,她的天赋和勤劳未能将她带到她本应拥有位置的殿堂,她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提供重要论据的挖掘成果,被高阶的男人们攫为己有。她一晌贪欢而忘记,但总会回来笼罩头顶的是阶级隔阂的乌云。如果开篇不知名的女工用力抹地被人毫不在意的赶开的镜头,近结尾夏洛特轻松的那一声"it's only a maid”,都还不够浓墨重彩的话,您可能睡着了?

“那只是一个女仆”,夏洛特轻巧地说,已经内化于无形的阶级观念,她并未自察。这句话对她来说也许轻如一灰尘,听在玛丽耳朵里又会是什么重量?女仆也是人。你以为玛丽的怒走只是不喜欢被安排?

电影里两人关系的忽快忽慢,所谓的粗糙马虎,一方面是剪辑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是不是老李根本就是想要这样的局面。两个来自不同阶级的人,有了一段突然发生的感情。玛丽和夏洛特,情真与否?在那段莱姆海边的相处中,当然是真。她们都是孤独的人啊。在阴冷潮湿的郁郁寡欢的海边,两颗星偶遇,互相取暖一下不成吗,虽然最后仍将回到各自的轨道。人终有一f**k,或无数f**k,能次次命中灵魂伴侣吗?未必。F时情真,一别两宽,也是豁达的结局,也是值得珍藏纪念的。

有人说这是不尊重历史上的安宁女士和夏洛特女士,因为导演篡改了年龄,自创了姬情。这要看怎么说,如果经常被作为影视作品主题,被戏剧化,创作化多几次,人们也就不以为意了。君不见伊丽莎白一世的各种电影?君不见《 The Favourite》?接下来哪位导演实实在在拍一部玛丽·安宁的传记片,我也期待。

两人在博物馆里的隔柜对视,也许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视。已经发生的不能改变,被历史侮辱和湮没的,却可以拂去灰尘重见天日。这个夏洛特(并非历史上的夏洛特)是当代导演派出的想象,他空降给玛丽·安宁的罗曼蒂克。他用她讲自己的阶级理念,把她拍得五大三粗不修边幅在泥泞的海边滩涂打滚,但乱七八糟一顿虎狼操作后,归根结底,他还是想给她一片温柔。

作为资深烧女粉,我想用席安玛导演的话来结尾,她说过:“我们的想象力,应该跳出成功的爱情故事就是特么白头偕老这种框框。女同志和前任们,再见亦是朋友”(1)。

2020.12.10

(1)源自席安玛2020年2月于英国《Vice》杂志的采访。

 短评

她们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应该是相拥入海,沉入海底,历经地壳、地幔、地核的沧海桑田成为亿万年后的化石吧

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OMG,此片可看出罗南妹子真的太直了,演的是个啥,双眼空洞无爱,肢体木头人。对比之下,凯特真的是太牛逼了,情绪、眼神、小动作等等完全一个感情世界封闭、纯情、暧昧、紧张、退让、专情,专业领域自信、沉迷、固执又顽强的中年微nerd,是可爱的技术姬没错了。虽然她跟罗南的爱情戏来得莫名其妙,但不妨碍她成功演绎出一个中年阿姨姬的生动形象,拿个奥提应该没有疑义吧!(吐槽:如果那场激烈床戏中两人有擦嘴动作,那信服度会跃升好几个level ~_~

6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还行

#57th金马20:大家是否都带着观看《烧女图》2.0的期待去看《菊石》的,这无可厚非。但是这样预设有一个问题,就在于,观众投射的期待是否得当。多数对于《菊石》的批评都集中在主角情感线的发育不良,但我想先厘清一个事情:导演是否有意于展现一段热烈奔放的情感。从剧作和视听来看,弗朗西斯·李好像并没有意图这么做。原因在于浅景深单人大特写、音效的铺陈处理、利落的过场剪辑,以及结尾伦敦重逢的阶级差异和关系定义分歧,都能说明,导演并没有寄望于创作一部只诉诸冲破禁忌的无畏恋情的影片。在展现两人关系的变化时,创作者留下了比如镜头从单人聚焦到双人对称构图聚焦之类的转变痕迹。导演花了很大精力铺陈女性在职业成就上受到的压迫和抹杀,表现力度和众角色的刻板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烧女设定在一个无菌环境,而菊石显然意不在此。

10分钟前
  • 陈好康
  • 推荐

比Carol差了十个阿黛尔吧。就不和烧女图比了。期待两人宣传期好好营业补救。 没拍出化学反应真的是导演的锅。

13分钟前
  • 蕭查某
  • 还行

提前预定奥斯卡最佳女主 立贴为证

16分钟前
  • ElliotLin
  • 力荐

你十一岁时挖掘的鱼龙放在大英博物馆里,写着别人的名字;你走在一面墙下,挂满了男人的照片;你不能随心所欲待在床上,甚至不能选择自己想要吃什么;你被裱在玻璃框里挂在墙上当作一枝花,在精美的画框里长长久久地美下去;你在阴冷海滩赶海捡石,不分年月忍受风吹雨打。原来所谓的自由都是有代价的,看你爱什么,更爱什么。如果说男同的历史像惊涛拍岸,那女同的历史不过是汹涌波涛下的砾石,被裹挟,被击碎,却像从来未曾存在过。比起同性之间的爱情,电影里更多的是Miss Anning坚不可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吧。| Kate Winslet宝刀未老,罗南好幼呀

19分钟前
  • Fern
  • 推荐

静谧的镜头语言,一眼万年的结局,自然主义的拍摄手法很适合大银幕上看。跟烧女图没有可比性——席安玛追求的是女性凝视,弗朗西斯·李的视角却是阶级。“菊石”中的玛丽·安宁是一位学识渊博却自卑自闭的下层劳动妇女,性格缺陷和时代桎梏决定了她对爱情的态度。唯一惊到我的是激情戏,明明罗南和凯特是在床上滚,居然被我看出了“上帝之国”的野战感…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说实话,Kate和Saoirse没什么火花,两个人突然亲上的时候有点奇怪,结尾戛然而止,感觉故事没讲完啊。

23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还行

(6.9/10)【FIFIB2020展映】当女性的话语权被剥夺。劳动成果被忽视。研究发现被易主。活在束缚之下的两个女人。依然在熟悉的沉默中表达着对彼此的渴望和眷恋。弗朗西斯·李套用了《上帝之国》的公式:恶劣环境下孤独的两人渐渐变得亲近。串场的空镜头反映角色的情绪和心境。但“不来电”的不是温斯莱特和罗南。而是刻画私密情感和思考父权制下女性历史地位之间的“不来电”。

25分钟前
  • K45P3R
  • 推荐

3.5 成功拍出Les题材的反面教材:只见娇喘不见情 尽管罗南奉献出了目前职业里生涯尺度最大的一次表演 (虽然就是蜻蜓点水的一下子… “两个女人单独关在一起-每天画画去海边-make out-日子到头了一个要走-刻骨铭心的离别-重逢” 片子的时代和剧情很难不然人联想到去年爆款烧女图 这也就能看出来男性和女性导演最本质的差别 当初看烧女的时候我的观影体验是从四星到结尾逐渐加到五星 而菊石我是从四星一路减到三 席安玛的细腻程度只有看了菊石你才能体验到 看出来俩人都很用心 但是只是为了完成导演的任务 尤其是罗南角色的整个人设非常的诡异又匪夷所思 配角完全被支配没有一个亮点 只能靠摄影撑着 而且结尾是编不下去了了吗 这是我看过最傻的结尾了 感觉导演一旦脱离了李安路线的上帝之国后 就不会自己讲故事了

27分钟前
  • Madam Veronica
  • 还行

🆘这俩演员在手,怎么能拍成这个样子??真就情不知其所起呗?全片最姬时刻是罗南看到老公脱光扭头闭眼🙃

28分钟前
  • 🌈哈尼
  • 较差

1.很欣慰终有一部聚焦女化石猎人玛丽·安宁的电影,尽管与其真实生平有所出入,但能激发更多人去了解这位最早的伟大古生物学家,便足够了。2.爱情故事写得稍显平淡,无甚新意,起承转合都可预料到。科学界的男女严重不平等问题点到即止,而两女主的阶级分别则贯穿全片。3.温斯莱特将孤傲内向、隐忍坚韧、外表冷若冰霜内心暗藏激情的玛丽演活了,相比起来,罗南的角色并没有多少可供发挥的表演空间。4.导演用了大量的浅景深特写镜头,尽量贴近人物,全、远景镜头则节制而适时地插入,或凸显环境或映衬人物心境。自然光摄影,配上阵阵风声与海涛声响,令人仿若亲临阴郁、潮湿、荒寒的英格兰海岸,沉浸感到位。5.几次昆虫空镜与情节和角色情绪暗暗契合:被囚禁的飞蛾、被释放的甲虫、化石上的瓢虫与窗台死虫。6.结尾有身近心远的咫尺天涯感。(8.0/10)

3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菊石》给我的总体感受,如果用路程来形容,是一段寒冷的,泥泞的跋涉。温斯莱的造型,会令刷颜值的同学失望。我想这是老李的执念吧,劳动者必是劳动者的模样,粗壮,布衣素颜,指甲缝总是黑的,不会是出水芙蓉。 不需要是出水芙蓉。

32分钟前
  • 朗姐🌈
  • 推荐

夏洛特的丈夫也是个Gay吧。对那么美丽动人的妻子一点欲望都没有 他是怎么做到的!还找到挖化石的新乐趣,我猜是去会基友吧

36分钟前
  • Zoetrope
  • 还行

制作精良,演员演技都在线,但是整体却毫无起伏,剧情铺垫推进都刻意为之,整体毫无意义。尤其是两个主角之间的感情让人难以共情,看到最后我简直不在乎她们想要怎样了。对比起同时代同题材的《燃烧女子的画像》,竟然是不及其万分之一。

38分钟前
  • xx
  • 还行

罗南真的好甜啊!我们搞科学的大龄女博士不就是梦想着有天被罗南这样温柔多金又苏又会的富家甜妹包养吗。导演真的太懂Kate的美了,镜头各种怼脸拍她的precious gaze,多到有点审美疲劳了(不并没有)。

43分钟前
  • 铎奇
  • 推荐

疫情爆发后第一次去影院,戴着口罩,从头尴尬到尾。烧女在前,这里的二人就像强扭的瓜,几次转折的设定都极生硬,充满抄袭感,同样的桥段实在太多了连编排顺序都一样。如果确有借鉴,完全东施效颦。唯一让人心疼的是反复擦拭瓷孩子们的年迈母亲,然而就连这个角色的走向也陈套至极。前排两个坐在一起的女孩子全程动来动去,又是搓头发又是吹耳朵,太真实太自然了,和影片本身形成鲜明对比。/Аврора

45分钟前
  • Настя
  • 还行

真的太冷了,不仅冷,还很粗糙。。。就几天内迅速升温的感情都让我怀疑这俩人是不是太寂寞了。。。女人间感情的细腻是一点都没有,更别提两人之间的火花了,唯一值得称赞的就是凯特的演技。

47分钟前
  • lovebifan
  • 还行

真的困 但床戏我瞳孔地震

49分钟前
  • 三十五岁不干了
  • 还行

抛开爱情的部分,在大英博物馆看到自己化石的那一幕才真的让我心碎。(大家总是纠结为啥爱上的,天,像罗南这么好看的人总是对你笑还夸你还拉你的手,ntxl爱上只需要0.00001秒。/二刷之后,觉得此片应当传记片看,孤独的人生中爱情那么难得,但是化石才是最重要的,最勇敢的女人。

54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