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传奇

大陆剧大陆2012

主演:陈道明,何润东,秦岚,李依晓,杨立新,段奕宏,胡东,孙海英,霍青

导演:高希希,刘海波

播放地址

 剧照

楚汉传奇 剧照 NO.1楚汉传奇 剧照 NO.2楚汉传奇 剧照 NO.3楚汉传奇 剧照 NO.4楚汉传奇 剧照 NO.5楚汉传奇 剧照 NO.6楚汉传奇 剧照 NO.13楚汉传奇 剧照 NO.14楚汉传奇 剧照 NO.15楚汉传奇 剧照 NO.16楚汉传奇 剧照 NO.17楚汉传奇 剧照 NO.18楚汉传奇 剧照 NO.19楚汉传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5 20:16

详细剧情

  公元前221年,大秦帝国吞并六国,实现天下一统。始皇帝号令四夷,成就千秋霸业。然暴酷强秦嬴得了天下,却赢不得人心。焚书坑儒,连坐酷刑,及至赵高指鹿为马,二世暴虐益甚,巍巍帝国,大厦将倾。有道是乱世出英雄,一方是破落户刘季(陈道明 饰),引来樊哙(康凯 饰)、萧何(杨立新 饰)、张良(霍青 饰)、韩信(段奕宏 饰)等勇者智士辅佐相助,另一方是背负家国大恨的项羽(何润东 饰),号令江东父老徐图复楚大业。  天下一分为二,英雄无赖,各呈所能,接连上演了鸿门宴、四面楚歌、垓下之战、霸王别姬等流传千古、可歌可泣的传奇戏码……

 长篇影评

 1 ) 不好意思,我去隔壁看隋唐了

我忍了38集。本来还真想看看公主一死编剧如何自创三流言情剧本,想看看人格分裂的虞姬如何和眼含热泪的项羽你侬我侬(感情戏就指望你们了),也想看看这剧能把万能攻城(loading)CG和咸阳后宫CG轮上多少遍。
但是,三分钟的巨鹿之战之后,我果断不想给自己添堵了。

巨鹿之战啊同学们,以少胜多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啊,“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的巨鹿之战啊!开玩笑啊同学,这场重头戏3分钟解决啊!战场都没怎么正面表现啊!冰与火之歌因为预算问题曾经打算把黑水河战役拍成室内戏,有士兵不断报告战情然后就结束了,但是人家良心发现没有这么干。于是你一个2.4亿投资的电视剧也这样干?你确定用了2.4亿?做了那么几个一到战场就被轮的攻城CG、斩杀CG,从头用到尾,导演你自己不觉得这很扭曲吗!

你们的预算除了片酬其实就剩下四千万了吧!
然后你们为了拍出“大型古装历史正剧”,憋出80集,毅然选择走避重就轻之路。重大战役能省则省,镜头循环利用,把剩下的剧情用原创BG剧填补,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让人着急死的“公主意欲扳赵高”,就看到了玛丽苏圣母的最佳代表虞姬,正当大家还在奇怪这样一个虞姬怎样会喜欢上那样一个“魔鬼”似的项羽,然后这妞一夜之后突然大哭“羽将军!我想通了!”——虞姬果然是双重人格吧。或者说编剧实在不知道如何解决BG重头戏,怕再写下去虞子期就变成虞基了。

这些我之前都忍了,历史剧嘛,我们权当它非常严肃,非常正经,编剧不擅长谈情说爱戏份,编剧在普及历史知识呢【面瘫】——编剧的历史老师你怎么看?——“陛下!不好了!陈胜起义了!各地都起义了!”——小学历史老师都哭了好不好。

一个连最起码的常识性错误都犯,用不断重复的画面来搪塞观众的剧组,他们永远不会正经表现战场,永远只纠结于刘邦的基友流氓团缠斗(谁特么要看樊哙“不好意思大哥我没忍住”啊)和眼泪汪汪的项羽,相同台词说了无数遍,不少集的剧情明显前后矛盾,角色像是不在一起拍戏似的,同样的内容这集说一遍,下集又重复一遍,欺负观众记忆力不好是不是。

当然他们是永远不会承认的,这可是陈道明加盟的“大型古装历史正剧”啊!因为大型所以你们就可以拖戏了吗!在根本不重要的细节上纠缠,因为室内预算少所以一定要花好多笔墨写二世如何与宫女踢毽子,二世如何在宫女间娇喘,赵高如何洗脚——因为这些戏份拍得太多,所以你们没钱拍巨鹿之战了是不是!我已经预感到鸿门宴和垓下之战的坑爹了……

这就是典型的“槽点太多无从下口”的剧集啊!
不但台词让人哭笑不得,部分角色完全是照本宣科的面瘫……等等,关联词用错了。一部这样破绽百出全靠陈道明的影迷支撑起来的剧集,剧本都锉成那样了节奏都恶心成那样了你还指望摄影和艺术指导?
什么乱七八糟的摄影和场面调度啊!每一集的镜头无论室内室外都脏兮兮的,好吧,楚汉嘛,不华丽就不华丽,但是一到战斗场面那乱的跟被搅烂的豆腐脑一样你觉得观众看的爽吗!好的影视作品,随便截图都能当壁纸,我就不指望截出来当壁纸了,你这截出来就是电视上的雪花点啊!
一塌糊涂的场面调度几近失控,更不用提灯光还有化妆还有那些更高层次更细致的东西了。
3分钟速战巨鹿的电视剧你还指望它怎么样?!

于是我又想再说一遍这真的有2.4亿吗?!
2.4亿你就做了几个循环播放的loading画面?你好意思吗!好意思说自己用了2.4亿就捣鼓出这么一个破烂玩意?
别跟我提历史,这货跟正史杠上了,编剧历死早居然还能拿到工资,那么多人找不到工作我建议大家都去当编剧好了。以及编剧脑子是有多奇葩才能让项羽林间狂奔突然开始唱歌,然后一群江东子弟出来说“我们一起唱”——江东男子天团啊。没有一个人觉得很违和吗?

我为什么啰嗦一堆为这个烂剧写剧评?因为我在弃剧的那一天看了隔壁的隋唐演义啊!
我先不说隋唐演义有多好,但和这个一对比……立刻就看出人家真的花了钱,还有诚意啊(连路人都是帅哥美女的剧能没有诚意吗)!人家也有大牌啊,严宽王宝强不都是嘛,隋唐很华丽于是人家就搞得漂漂亮亮,动作戏也上道啊。
人家的标题是“演义”都比你这个……
卧槽,原来高希希你拍的是“传奇”啊……不好意思我错了,既然当初就只想玩玩,那我真是错怪你了。

向继续追这个剧的陈道明的影迷致敬。
【如果不粉陈老师,我还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看下去的。
【以及槽点真的太多了,我一看到神棍范增就出戏,一看到明目张胆卖腐的台词就替他们的节操捉急。我再也不当抖M了。

 2 ) 秦始皇阻止了一次真实的穿越

当看到儒生在被杀之前大声朗诵着“人之初,性本善”的是时候,是人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多么的正确!因为他阻止了历史上有记载的(肯定是有记载的,是著名的导演、编剧、专家审过的)最实际的穿越。通过这个剧我们终于不用再怀疑焚书坑儒是正确的。秦始皇的伟大在于他挽救了中华民族。

 3 ) 我不会矫情的把题目命名为《为你写一篇粉黑文,纪念我死去的3200分钟》的

看完3200分钟,55.3小时,2.2天的《楚汉传奇》的时候,一朋友告诉我,你还是写点什么吧。我的心毕竟是沉重着的,既然已经浪费了这么多的生命,将别人喝咖啡和吃面包的时间,都扑在了这部烂剧上,那我还是写些什么吧。

但是,如果为了这样一部二剧写正儿八经的影评或者是文本评论,未免也太二了。抬头看看,对,二星。那么写一篇逻辑混乱思维浆糊语无伦次的吐槽文,毫无疑问是对高希希同志最好的革命感情。我对于本剧之前的所有信心,只来自于两点:陈道明和《新三国》。道明叔的国民级演员地位不可撼动,姑且先不论;作为一个曾经力挺《新三国》的脑残粉,如今我深深的被高希希同志伤透了心。

完结本剧是在一个解放区的天(什么你敢说今天下雨?拉出去,烹了!),上一个这样的天我看了陆川的《王的盛宴》,再上一个我看了李仁港的《鸿门宴传奇》,可怜当时我naïve的认为,这两部垃圾电影一定会被“历史正剧”《楚汉传奇》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于是我顶着二星回头看了看那曾经被我吐槽的体无完肤的二部作品,深深感到我全身每一处毛孔都在向外散发并且炫耀着的深深的二。




短篇小说《当你在写剧本的时候你TM都在干些什么》

那天新华书店门口,窸窸窣窣闪进来一个黑瘦的人影。他面黄肌瘦,穿着已经被漂成灰白色的黑色夹克,架着一副雾蒙蒙的黑框眼镜,双手沾着难以洗去的老坛酸菜牛肉面味道,从口袋中掏着钱包。卡住了,他死命的把钱包往外拉,那本来就质量堪忧的夹克瞬间垮了线。但是,好歹钱拿出来了。他拍出皱巴巴攒了几个月的数张大钞,“给我来一本中华书局的《白话史记》!”当说到书的出版社的时候,他黯淡的眼神显得无比骄傲。

之后,他用了几个月开始写作。他逐渐觉得这本《白话史记》越发无聊起来,没有女人,没有爱情,没有欺骗,没有笑点。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文豪,而司马迁下面都没有了。可更加难以解释的是,他对于赵高这样一个人物产生了生理上的迷恋,以至于当他把赵高死在子婴家中一场戏写完的时候,口中甚至回味起了前一天家里的最后一桶红烧牛肉面。他深吸一口气,发现自己已经写到了40集,于是大笑起来,感到胜利就在眼前。

40集长篇电视剧《赵高传》出现在高希希导演的桌子上的时候,高希希导演刚刚把负责新三国“三国归晋”部分的编剧工资克扣了下来。他觉得,省的这笔钱可以派上更大的用场。他敏锐的发现拍摄一部《赵高传》的难度。他决定迂回战术,曲线救国。他吩咐面前那位眼中闪着被阉的光芒的编剧,“你,再补上40集,写到刘邦拿到天下。”
编剧大吃一惊,这几个月他一直在研究《白话史记》的《秦本纪》,突然让他要再多看二十几篇,实在是太过困难。高希希同志亲切的握住了他的手,给了他一张移动硬盘。编剧回家打开一看,“陆川《王的盛宴》”和“李仁港《鸿门宴传奇》”,激动的泪流满面。

五天之后,编剧完成了80集剧本。兴奋的高希希立刻拍板决定拍摄。他把刘邦的戏份全部提取出来,自己好好润色了一番,交给了陈道明——他知道陈道明是要提前读剧本的,就给他这一份,其他的千万别给他看见——然后他自己阅读起后40集剧本起来。最后,他淡定的拿起红笔,把“谋士甲”的名字改成“张良”,把“将军甲”的名字改成“英布”,把“盗贼”的名字改成“彭越”。他笑了笑,没想到这位编剧还认识这么多人。

嗯,现在看起来“楚汉”多了。




本来不想写上面那篇短篇小说的,因为太无聊了!但后来有太多吐槽了,我决定还是自己写免得真的有人被误导。《楚汉传奇》的剧本到底是什么情况?或许只是开开玩笑,也或许是真相,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胡扯! Sorry我的性格比较直,关于剧集的吐槽,还是比较重视一个个骂过来。

节奏忽快忽慢,或者是是根本就不会把握节奏。剧集到了一半的时候秦王朝才刚刚灭亡,然后从鸿门宴开始就开始发了疯的赶进度,刘邦入蜀再出蜀的过程草率的让人难以容忍,之后的各大战役也是囫囵吞枣,到了最后10集完全就是在丧心病狂,最后一集短短20分钟之内就拍完了卢绾叛逃,韩信被杀,萧何自保,英布彭越叛乱四大重要后期事件。要是按照前半部分的面面俱到节奏来拍的话,本剧至少还有30集;要按最后一集的速度拍的话,整部剧10集就够了。最讨厌的不是对于历史和人物删节,而是先铺了摊子,然后收不回来。

这完全说明高希希同志根本就不在用心做自己的作品,之前在心里完全没有对于整体的把握,纯粹是走到哪算哪的毫无规划的胡来。

然后,写章邯与公主谋杀赵高的那位编剧去死,斩立决。

写巨鹿之战的编剧去死,斩立决。

写项羽早期奋斗史的编剧去死,斩立决。

写戚夫人的所有剧情的编剧,斩立决;顺便把两个演员,一个夫人,一个婆婆,一并斩了。

写虞姬所有剧情的编剧,斩立决。基本剧情线是“腻歪——项羽杀人——虞姬生气——别扭——神展开——虞姬醒悟——重归于好——二人眼含热泪——继续腻歪”,如此重复三四个回合。

说到底,只有刘邦这一条线的剧情是没什么问题的。据说现场陈道明和杨立新两位大腕会提前与导演商议,给剧本把关,力求台词动作都最为妥当。明叔估计以为拍其他几条线的导演也是这么想的,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刚才只说了编剧?未免太过偏心了,四方来朝的时候,必然是要甘霖遍地,恩泽天下的。所以,众将听令:

48-52集的剪辑,车裂。对于这一点我不得不说,如果说2.4亿的投资下来,给了剪辑1000万,剪辑指导肯定吞掉了800万,然后交给手下人做。手下人肯定吞掉了199万,然后拉来一个感恩戴德的大专学历二线电视台剪辑实习生,两天时间就着泡面剪完了全剧。

没什么好说的,48-52集的剪辑是从火星来的,完全是中国影视史上最大的剪辑灾难性事故。

负责制作背景音乐的,无期徒刑,牢房内永远播放背景音乐,死也不能停。

负责在剧集中插播歌曲的,有期徒刑二十年,如果能供出制作黑白回忆画面的同伙,可以考虑减刑。

负责战争场面设计和战争场面时间控制的,斩立决。

负责制作大场面CG的,先抓起来做笔录,好好供出来自己制作的“攻打沛县”的CG在全剧中使用了多少次,说对了可以免死。

饰演了齐楚燕赵汉魏秦七国传令官,兼职章邯和韩信副将的那位一部剧领了七八份便当的群众演员,如果你不是高希希小舅子,请自刎以谢天下。

说到底,本剧只有四个地方可看:刘邦进咸阳;刘邦的“分我一杯羹”;刘邦的“你射我啊”的阵前挑衅和最后一集刘邦20分钟的哈姆雷特式独白。

好像都是明叔的戏嘛,果然脑残粉的心态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说到底你们有什么罪?很简单,你们毁掉了中国电视剧最后的骄傲。《三国演义》,《康熙王朝》,《大秦帝国》甚至《大汉天子》的余晖,都曾经让我无比骄傲的说,哪怕我看过《罗马》和《都铎王朝》,大陆的历史大正剧依旧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毫不逊色的。在看完《新三国》后,我依然是这个结论。

如今,我会说,大陆电视剧的骄傲是《还珠格格》和《甄嬛传》。

结案。该死的都去死吧,让我拉着明叔再亲一口,然后全部哪凉快哪呆着去吧。

 4 ) 淺談《楚漢傳奇》

首先是長度:真的搞不懂,現在的電視劇都死長死長的,動輒就80集90集的,都快趕上長篇評書了,演得還沒人一張嘴說得快。還是那些20集、30集、40集的電視劇看起來舒服。

視覺效果還不錯,但節奏有問題。電視劇有80集,錢79集都放得很慢,最後一集死趕,不瞭解那段歷史的人根本看不懂。韓信稀里糊塗的就死了。最後一集的內容,按照前面的節奏,至少還能拍10集到20集。《漢劉邦就拍了10集。

劇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呂后和戚夫人的矛盾,而且把呂后給洗白了,成了一個閒妻良母,思通審食其的事儿完全没有。為了增加感情戲和宮鬥戲,把戚夫人出場的時間和與劉邦重逢的時間都提前了。

說到審食其這個人,绝對是漢初第一人生贏家,把開國皇帝都給綠了。更令今人不可思議的是,劉邦居然沒有殺他,還封他為辟陽侯,或許這種事儿在秦漢時期,算不了什麼吧。此君熬死了劉邦、熬死了呂后,誅滅諸呂他也安然無恙。最後死於一次意外,被淮南王劉長所捶殺,什麼原因呢?

漢八年(前199),趙王張敖暗殺劉邦未遂,他所獻的美人趙姬也受牽連入獄。趙姬之弟要求審食其向呂后求情,呂后嫉妒,所以他也没有盡力爭取。趙姬在獄中生下劉長後自殺,從此劉長對審食其恨之入骨。漢文帝前元三年(前177)的某一天,淮南王劉長去拜會審食其,諸侯王親自來訪,他自然要出門迎接,於是劉長從袖子裏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鐵錐捶擊審食其後腦,又令隨從一擁而上,風雲一時的辟陽侯就此嗚呼哀哉。

順便說一下:劉長的繼任者是他的兒子劉安,看過《大漢天子》或者是《漢武大帝》的應該不會對此人感到默生,一個很有份量的反派。寫過一本很有名的書:《淮南子》,據說我們現在喫的豆腐,就是他發明的。

言歸正傳:此劇何《漢劉邦》一樣,劇中充滿了佛教思想,有很多諸如“來世再見”的臺詞。據說佛教最早傳入中國是在西漢,正式傳入中國是在東漢。而且被當時的華夏文化所排斥。直到魏晉時期纔發揚光大。之前人們只會認為,死了會變成鬼,永生不滅的鬼,東漢的王充還駁斥過這種觀點。

最後一集開頭,有一群小孩子在念《三字經》,我當時就矇了,以為看錯了,《三字經是宋朝纔有的。本劇的最大問題是亂,编劇不會寫故事,抓不住主線,導演也不會用鏡頭語言講故事,劇情這一塊,基本不及格。比如最後項羽突圍的那一段,《史記》原文寫得特别精彩,卻一點都没拍出來。唯一能看的,也就只有陳道明的演技了。至少劉邦沒有拍著胸脯說:我高皇帝如何如何。

如果98年的《漢劉邦》視覺效果再好一點儿、演員知名度再高一點儿、場面再大一點儿、戰征戲再多一點儿、臺詞再考究一點儿,那位高希希導演泯然眾人的時間,可能會提前幾年。

 5 ) 始皇之死:于和伟在《楚汉传奇》中演出秦始皇之赏析

细细品嚼“始皇之死”这出折子戏——
于和伟在《楚汉传奇》中演出秦始皇之赏析

文/荞麦花开

  《楚汉传奇》剧之开篇,以简要笔墨介绍背景,不过文辞不够古朴典雅,《舌尖上的中国》旁白声也让人有点出戏。短短一场血肉横飞的战争戏“项燕之死”,残酷壮烈,有大剧的范儿。用此开头,甚好。始皇帝仪仗大赞,以前的仪仗包括一些大的电影里的都弱爆了。
  
  始皇帝的第一个镜头,是东巡车里批阅奏章。这个实际上类似于《康熙王朝》中康熙北巡盛京车里手不释卷。——康熙几乎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博学的一位,故而演员陈道明的处理是冰天雪地的车里还手不释卷,即便把姚启圣弄到车里呆着陪他,也是扔给他一本书,自己还是看自己的书。君臣同坐一车而各看各书,也只有康熙和姚启圣这俩书虫了吧。而秦始皇,除了为人熟知的暴君一面,实际上还有也许不大为人所知的勤政一面。《史记 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当然这勤政的另一面实际上就是抓权、不信任臣下。秦始皇东巡车上还在批奏章,于和伟以此开篇(我感觉这个是如同该剧中陈道明以飘下来的头发丝、嘴里时时嚼着吐出的青枣儿、跟着搂着的土狗等作道具一样,必定是演员自己的手眼,高希希是弄不出来这个的),厉害啊。
  
  始皇帝心思阴郁、愁容覆面。他跟赵高说,在车上晃晃悠悠才睡得着,不知于和伟在设计这点的时候有没参考林彪在吉普车上颠簸才能睡着觉这则史料。
  
  看秦这条线当然看的就是于和伟。除此而外实在惨不忍睹。史实错误不断,高希希还引“细节是历史的表情”这句名言夸自己这个剧,简直是自己打自己脸。简单提几条:
  
  (1)字幕把战国七雄之“魏”写为“卫”。
  (2)赵高和李斯在一边谈皇帝的事儿,赵高说“陛下”怎么样怎么样,错了,“陛下”是第二人称,当着皇帝的面尊称皇帝为“陛下”,在一边没这么说的。
  (3)又把赵高演成了雌声的阉人……泪。东汉之前宦官并非都是阉人!何况《史记》明文记载人赵高还有女儿女婿啊!
  (4)更杯具的是晨曦公主“不就是一太监吗?”尼玛东汉以后宦官(负责皇家事务的内官)才专用阉人,至于宦官称监(大监、内监、太监等)是唐以后事,太监之名起自辽朝,以后还只能是宦官首领有资格称太监,小宦官还没资格称太监。比如明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主官以下宦官,则无太监之名。而如我们今天所习称的、宦官与太监混一共称,是清代才有的事了。
  (5)胡亥打趣侄女儿晨曦公主,“招章邯将军当个驸马吧。”尼玛驸马最早是官职啊,驸马都尉于汉武帝时才设置,由于是皇帝近侍,起初多由宗室外戚公侯子弟担任,魏晋之后才多由帝婿担任,效半子之劳,这才渐渐演变为帝婿专称的。
  ……
  
  ——另外有人吐槽说陈道明比于和伟年龄大,也不化化妆,怎么刘邦看着比秦始皇还老?这个倒没问题,历史上刘邦本来就比嬴政只小三岁,算是同龄人。而始皇帝养尊处优,刘季成天游走市井,看上去面皮老点也正常。
  
  于和伟自述他对始皇帝的角色设计,是晚期的抑郁的精神病患者。那么剧中始皇脸上常是阴郁的、表演状态主要是“收”(后边戏也有偶发的歇斯底里,那是精神病患者的另一面)着的,就是“抑郁”的一面;而精神病人的一面,更精彩:那就是镜头打向始皇帝,他任何一个往下的表情、动作或语言,似乎都不是观众“这一刻”所能想到的顺理成章。
  比如第一集他回头几次看车窗外天空中盘旋的鹰,每一回似乎都潜藏着要爆炸的雷,我们想着他这个“暴君”也许再正常不过的一声暴喝,“把那该死的东西给朕射下来!!”——结果没有。蓄了半天劲儿,最后还是软着陆。
  又比如他问赵高知道朕为什么东巡么?赵高按常理说了些马屁话,歌功颂德之类。我们按常理也想着他会说不对,朕是想巡视东部边防,或者朕是曾经在此打过一仗想故地重游……诸如此类“正常”的话,哪知他说,朕其实只是在宫里憋不住了,出来在车子上颠簸着才能睡着觉。
  包括后边戏群臣拍马屁,什么我大秦千秋万代之类,始皇面无表情,腮帮子仍是在嚼肉(这个力度和脸部变形度给得恰好。——自然,这个度是远远不及于和伟在《局中局》中所演周英文在殷桃面前吃包子那场七形上面的戏,那场戏是草根轻喜剧略带夸张色彩,这儿还是正常幅度的),照常理,我们已经“知道”他不会“正常”说话了,多半是斥责这厮,哪知他顺口来一句“周青臣说的好”——好吧,周青臣既然都说得好了,跟着后边儒士淳于越斥之为“阿谀奉承”,李斯站起来发威,“是谁敢在下面冒犯皇帝!”这皇帝会发威怒斥这些儒士了吧,哪知我们的始皇帝太可爱了,这儿跟着自乱墙角,喂了一口肉进嘴,嚼着,没抬头,反是驳了李斯一句,“他说的不对吗?”
  ——这才真是天意难测啊。
  
  始皇帝从小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经历的巨变剧变,能够让人信服地信任于和伟对人物所作“晚期的抑郁的精神病患者”的定位和设计。譬如《汉武大帝》中汉景帝是承平之仁主,所以焦晃以明黄贵胄之气演出的是景帝的“正”味儿;景帝少年时因为暴躁轻狂用棋盘子砸死了他叔父吴王刘濞之子、自己的堂弟,这对他成年后性格的养成影响甚大,他不能不反思自己的暴躁而变得处事谨慎,以致谨慎得过分犹豫,焦晃用包括杀晁错之前有五道心理关口要过的戏近乎完美地传神了这一点。而年刚四十的于和伟,在对历史人物的设计和演出上,已能追美焦晃先生这样的大家,叹赏啊叹赏。
  
  殿上歌舞,始皇帝面无表情,自顾自吃肉,下面的儒士就摇头了,“这般吃相……”不了解历史的人可能也会跟着这些儒士一起摇头,以为这里是乱整,堂堂皇帝怎么这么个吃相呢。实则《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譬如李雪健在《始皇帝暗杀》一片中便有围着口大锅用大木勺往里搅,一边喉咙里发过吭哧吭哧“豺声”的戏。演嬴政,没有把这种“禽兽”(这里没有贬义,也不是通常说那意思)味儿演出来,那就是演得不到位。
  更重要的,这是一个切口,开始引出始皇帝跟儒士们的矛盾(草蛇灰线:我们回想到前边戏,秦始皇在东巡车里对赵高说,农民不可怕,要小心齐楚这一带的儒生方士。可见始皇帝心中对儒士的猜疑和不信任由来已久。这也为后边戏“坑儒”埋了一个很好的引子。——然而,“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嬴政又怎会料到,最后入关亡秦的,竟是市井无赖不读书的刘老三呢,呵呵。历史的吊诡啊)。于和伟的戏一贯暗蕴张力,此戏亦不例外。
  ——我猜测,殿上吃肉跟前述东巡车里批阅奏章一样,应还是于和伟的设计。
  
  始皇旁若无人的“亲近”李斯,“老规矩,肥的你吃,瘦的归我。”这种隐匿得很深的也许是孩子气,同样给我如李雪健版嬴政赤足张臂在大殿上如孩童一般奔来奔去的“赤婴”般的感觉。
  
  淳于越反对郡县制这个史载有据,但当面教训皇帝如何做皇帝就无厘头了,再一次暴露了该剧编剧和导演毫无历史根底,须知帝制时代有“十恶不赦”,其中之一便是这“指斥乘舆”之“大不敬”罪,轻则斩首,重则族灭。后世岳飞只是私底下骂了皇帝一句“官家(宋高宗)又不修德!”日后便被大理寺作为一项罪名要按律文“指斥乘舆”罪处斩……这里姑且将就着说戏吧:于和伟这儿的表演是压低了声音,眼皮先撩一下,放下来,眼神再射出去,深蕴着阴狠等复杂难传之味,这看似不动声色的细部拿捏,极为慑人,“怎么做皇帝,……要你教我吗?”——于和伟这儿给出的力度也恰好,老虎不屑于给捋虎须的小病猫发雷霆之威,撩一个眼皮足矣。
  ——请注意,这是始皇对儒生的第一次退让。
  接下来,淳于越眼光一瞥,他身后的其他儒臣通通过来伏地而拜,竟是要逼皇帝就范。始皇坐着先没动,“啪!”的扔了手中的酒爵,身体前倾,坐起身来——我们以为这儿终要爆出雷霆之怒了吧?NO。袍袖一挥,“今天就到这儿吧,散了。”
  ——请注意,这是始皇对儒生的第二次退让。
  可是始皇摁下了胸中的怒火,并不代表他胸中没有怒火,也不表示胸中这怒火就不烧了。他回到后殿,转过身来,面色阴沉,拿起案上的竹简(或许是这些儒士的奏议,或许是先秦的儒典),凑到火上,点着了。火焰红红,熊熊,始皇拿起燃烧的竹简,慢慢凑到眼前,他目光中透射出令人寒栗的阴狠之芒。
  ——另外这“焚书”之细节,还暗呼了接下来始皇“焚书”之举。于和伟借用道具之细部表演,其巧妙精到实在堪称陈道明第二(这里需要“絮叨”几句的是:从演员不可替代的独特自我以及专属无二的表演魅力来说,任何演员都不是他人第二,从这个角度来说,说甲演员是乙演员第二,对甲演员其实是种粗暴的侮辱——哪怕乙演员是丹尼尔.戴.刘易斯而甲演员只是横店群演。我这里的意思在于,某些演技特色上,于先生跟陈老师擅长之技法是有交集的。比如此处我说始皇退朝回到后殿,拿着竹简凑到火上点着一段戏,暗暗呼应了后边戏“焚书”之举。这是巧妙借用道具之表演细节。令我联想到最善于借助道具从侧面、前史等角度表达角色的演员陈道明。比如陈在《黑洞》中的手风琴、口罩、密室等。我是在这个层面和角度来比较两人,是一种“表演的职业”上的比对。至于演员的独有魅力和底色,则显然是各有各的味儿,专属无他,不存在谁是谁第二的事。恰如陈奕迅不是也无须,是张学友第二,一样的~)。
  始皇对儒生始终还是以柔性的避让为首要准则。尽管想着要焚书,还是没有直接对儒生们说,我要焚书。反是在淳于越们接下来的再一次集体请愿当面问他“听说陛下要焚书”,他一个转身,靠在门柱上,似乎表示此事非真又似乎对谁走漏了消息略生懊恼的“听谁说的?”(包括接着后边戏他仍是有些无奈这帮儒生似的“你先带他们回去,此事,随后再议”,以及“先回去吧”的一挥袍袖)。
  ——请注意,这是始皇对儒生的第三次退让。
  可是儒生们真令我想到后世明朝的集体谏诤,黑压压跪一大片全是,皇帝当场不答应就跪死在这不走。——这可是哪怕你是汉后主刘禅或者宋仁宗赵祯这等好脾气的主都下不了台的了。我们的始皇毫无征兆的突然一声雷霆怒喝,“那你们就跪在这儿!”一个稍微的停顿,伸指继续大喝,“永远都不要回去!!”天威难测,威势慑人。
  于和伟演出秦始皇对儒生的态度之层次过程,在戏这儿自然是话剧演出的张收之力(于是话剧演员出身),先收,分三步收,收一次收一次再收一次,到了了,退无可退,那么前头蓄的势来一次总爆发,这爆发之势,何可当者!譬如徐向前指挥川陕红军战略退却,一步一步收紧阵地,最后收无可收,而自身积蓄之势也达到顶峰,终于一声暴喝,席卷20万川军如草席……
  
  我们还注意到始皇的声音不如《三国》中刘备那般沉厚,而是似乎是“夹”着声音,略显“干涩”,不知是不是于和伟借以传达晚期始皇类似于“豺声”之感觉。
  
  暴喝儒生后,他退殿回宫。镜头里他转过身来,手里还是拿的竹简,问李斯“听说各地,对焚书的事意见很大,是吗?”(细节,始皇之勤政。竹简可能是各地与焚书相关的奏报)。我们注意到这儿始皇的眼周已发黑发肿(这应是于和伟在妆容上的特为设计),显然是病入腠理之征。或许是心郁难解,或许是服食丹药,或许是其他痼疾。他叫住了来而欲去的长子扶苏,“你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请注意这儿是自称“我”而不是“朕”。将原本一个普通的自称“朕”(如屈原《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定为专属皇帝,正是始皇;可这是一个制度性的、对臣下的自称,对着自己的儿子,自然是称“我”的亲切。
  
  扶苏谏止焚书。始皇感到吃惊,然而这吃惊不是一开始就吃一大惊,而是由轻到重,由浅到深,这层次恰如随着父子二人来回对话他眉峰一层、一层、一层的聚凝。到扶苏说到“不但不该焚书,更该阻止拆孔子的大成殿(错了,大成殿为后世宋徽宗下诏定名)……恐怕会使齐楚的百姓更为不安,请父皇明察”,于和伟这儿的表演是仍是坐着,侧身左顾,再侧过来右顾(手不释简)。这个是真没想到我儿子扶苏会这么想这么说啊。——这还好,还是焚书的范围,孩子说的未尝全无道理?可他接下来就由寸进尺了,“本来国内赋税徭役沉重,百姓就有积怨,国内动荡,而今,父皇下令焚书,许多儒生表面遵从,但心存不满,恐会生变,尤其怕会引起齐楚诸地动乱!”把焚书跟赋税徭役“扯”到一起了——父皇将手中的竹简往案前一摔,竹简从案后“啪!”地摔到屋中空地上,两个臣下和扶苏一齐束手竦身,凛凛兢兢。李斯是知道皇帝脾性的,他嗫嚅着欲言又止,这扶苏公子怕是触龙逆鳞,龙颜要大怒啊。
  
  哪知皇帝真有量或者真能忍,他再看了儿子一眼,站起身来,丢下一句“不要再说了”(儿子尚不能理解我之国策,而此时也无须对他细说),转身往外走(联系前边戏对儒生“挑衅”的避让)。这儿臣也是赤胆忠心够执着,见父皇要走,伏地跪拜泣声激言,“父皇,如果大秦不禁止焚书,减徭薄税,大秦会有反事啊!”——这真是点着火去引燃雷雨夜的炸雷了!始皇抄过架上的剑,转身过来,伸指怒斥儿子,“你好大的胆子!”接着他的怒斥几乎是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每一个停顿,都燃烧着愤怒和伤恨,“天下都拿,修筑长城,移民戍边的事儿,来指责朕!他们应该到北方去看看,不坚守北方,匈奴之祸就会蔓延至内地!你是朕的长子,他们不懂,你也该懂!”(真正孤绝的寡人才会对“懂”特别是自己儿子又特别是自己长子的“懂”看得这么重),于和伟眼神里射出的怒芒和怒声里喷出的火芒,直是要烧着了整间屋子整个宫殿整块屏幕……他稍作停顿,怒斥更甚,“何为一统天下!!”,再喝,“何为天下大统!!”于和伟瞬间爆发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我只在焦晃、陈道明和李雪健寥寥数人那看到过。
  
  扶苏伏地战栗泣声,“父皇,孩儿不懂……”父皇刷地抽出了剑,映得李斯等苍白变色,再问,“你当真不懂?!”扶苏真是秦人汉子,虽在父皇的雷霆之威下,战栗着,还是“当真不懂”,始皇这儿或者竟是要试试这儿子胆气到底怎样还是咋地,一脚踹去,“起来!”,“拿着这剑杀了我!”,再踹,“起来!起来!站起来!!”一脚再踏他背脊!——儿子还是哭喊着,“请父皇停止焚书……”
  
  (我们须要注意到,始皇的这种怒不可遏的所谓“歇斯底里”跟某些谬论说于和伟演得跟咆哮教主有一拼完全是两回事:首先这是晚期始皇帝这个人物定位精神分裂的自然一面;其次从人物行为逻辑来分析,如上数处所析,始皇并不是无来头的喜怒由心逢事暴怒,他每次都是避无可避,被臣下和儿子们撵到墙角根了,始才发飙;第三,就戏来说,于和伟这种蓄势,缓下,蓄势,再缓下,蓄势,最后终于爆炸,无疑是根植于话剧舞台的层次张收之力,颇值细品而不可轻易看过。另外,有评论说于和伟还是个话剧演员出身,都不知道暴喝是用胸腔不用嗓子的?是,我们看《康熙王朝》中陈道明所演康熙乾清宫怒斥腐败,看《走向共和》中王冰所演李鸿章马关签约义正辞严痛斥日人,都不能不发自内心赏叹那从胸腔里爆出来的亮堂堂、威赫赫的带有独特话剧魅力的声音之美;然则,任何艺术表现形态都是服务于艺术内在主题的,于和伟此处所演秦始皇的定位是“病态的精神病患者”,且史书记载始皇之声为“豺声”,那么这两个因素一叠加,似乎就以扯着嗓子嘶吼、嘶吼得筋涨面红、目眦欲裂“为得”?——对比一下,如果看过新《三国》,应知于和伟在处理刘备的“暴喝”戏时,也是标准的话剧演员胸腔式发声~)
  
  父皇终于硬生生遏下怒火,这个“遏”字于和伟仍是用眉峰眼周肌肉的细微痉挛来表现。他还剑入鞘,眼里的恨怒一层一层消退,怜伤之意渐显。他平复下来了。“好,你刚才说的朕都记下了。不过,朕要让你先帮我一件事情。”“去上郡,监蒙恬军。去看看那里真正的民间疾苦。跟蒙恬学一学带兵的经验。对你将来有好处。去吧……今日就动身,一刻不得耽搁。”始皇毕竟是一代雄主,他这个精神病人病的只是心魔,不是正常的治国理政培养接班人的思维逻辑。虽对长子不理解自己而感到愤怒,终还是没被愤怒冲昏头脑,明了扶苏是有人主之质,要加意培养。他说到“去吧……今日就动身,一刻不得耽搁。”似是情不能禁了。于是一挥袍袖让李斯们先出去,接下来就是难胜难禁之父子情深、离别感泣了。当扶苏叩头起身转身欲离去时,侧身站立的父皇抬眼一声,“儿啊……”我看到这差点也跟着这慈父红眼眶了……于和伟此时的演出精彩至极!他憋着似要奔溢而出的深浓父爱,眼神里有对这儿子说不尽的慈爱、爱怜和怜伤(一定要好好品嚼他此刻的眼神,于和伟的眼神真的会说话,灵极神极。这眼神里甚至还有父子没有隔夜仇的破涕为笑的释然和调皮),或者这父爱是不知如何说出口的,于是他憋了半天,只是不尽怜爱的看着这个好儿子,眼睛眨巴着,脸纹嬗变着,化为微带哭意(只是“意”而不是“声”)的柔厚一句,“一路,小心。”……恻恻(这段戏于和伟表演的妙处就在一个“憋”字,居然还有网友批为“于和伟脸上表情怎么演得跟便秘似的”,对此,我只能说一句,煞笔。)。此段戏于和伟用精准的人物定位和妙到毫巅的表演,活灵活现演出了始皇帝作为“寡人”内心的孤绝凄苦,以及作为父皇、作为父亲的实实在在的“人”的真实一面。大赞!
  
  博浪沙椎秦。其实《史记》记载,始皇帝博浪沙“为盗所惊”,其事尚在周青臣淳于越于帝前争议郡县制分封制之前。然而本剧所演,1、2集始皇帝置酒咸阳宫,到5集才是“为盗所惊”——好吧这个且不管他,也不管高希希在刺秦这场戏喷了多少火冒了多少烟砸了多少钱,只说局面暂时稳定下来后,始皇帝轻悠一声感发,“好大的天下,好多的荆轲哟!”——这句话竟是叫我同情起这位帝皇来了:尼玛我秦始皇帝是开天辟地第一位皇帝是吧?可劳资我在帝皇里边甚至扩而广之有史以来的不论是皇还是王还是公还是侯……的寡人里边被刺次数也是开天辟地的第一位吧?尼玛你们这些荆轲们肿么就这么喜欢指着朕来行刺呢??——呵呵这里拿着网络语言替始皇吐槽的重点在于:人都说我滥杀暴戾堪称“千古一帝”,可谁又知道我承受的重压也是或者说更是“千古一帝”?本来就高处寒绝,日复一日日甚一日的有人“刺我”,我不得不“防!”“防!!”“防!!!”尼玛一个正常人都会被逼疯的啊!这个不断的“刺与防刺”的过程,会把我之心逼到如何的孤寂寒绝、多疑病态甚至扭曲变形的地步?君不见后世魏太祖曹孟德,还没见着有啥人要刺他,丫还梦中杀人呢(《三国志》不记,《曹瞒传》《世说新语》有记)。看官须知,我上面这话并无站在秦始皇一边,说秦该不该刺的意思。事实上放宽视野从“大历史”角度看,秦之该刺与否,没有刺是不刺的意义,只有刺到了否的分别……嗯,我的意思或者说重点是在,从“抓”人物的性格形成和行为逻辑的“历程”来说,秦始皇(于和伟)这句话(台词)是很成功的,让我们看到了秦始皇不但被臣下(博士儒生们)进逼、被匈奴进逼(北筑长城)、被儿子进逼(谏止焚书),更被天下人进逼(派代表多番行刺)的这么一个一层,一层,一层把他“逼紧”、“逼到墙角”的生动过程。他的暴戾恣睢不是无来由的,不是令观众摸不着头脑的,而是能够让我们伸出手去,一页,一页,一页翻阅他这个所谓“精神病患者”的形成史的。
  
  呵呵,上面这段有点说得多了。不就一句台词么,至于吗这^_^。嘿嘿,细部不厌其烦的絮叨是我写文的一贯特色。好,接着往下说:始皇得知还有一人逃脱,跟了一句,“十日之内,我要见一见这位英雄的首级。”——这个“十日”,是有所本的:《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可即便如此,他这儿并没有丧失神智滥杀连坐。之前看片花的时候,我们都看到于和伟抬首望天,吐出一句狠绝在骨的台词,“方圆百里,化作焦土,万年寸草不生。”都以为是这儿了,迁怒于提供作案场所的附近百姓了。哪知不是的,他只是再跟了句,“方圆百里,杀无赦。”杀无赦不是都要杀,而是可以杀——在确认刺客有难度的情况下。
  
  ——所以这个于版始皇的确是可以“逐帧”品析的。从表情、动作到台词。接着说“陨石坠东郡”。如果说博浪被刺是“杀无赦”,陨石坠地这儿就真是“杀,无赦”了。《史记 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可见陨石坠地实有其事。司马迁也记得很实在,不是妖星警示,而是“黔首或刻其石”。历史上始皇没有亲自去看这陨石,而是“遣御史逐问”;本剧演成了始皇巡视途中遭逢其事(也许正在博浪被刺之后不久),或者这样处理会增强形象化表现力。这个改动无伤大雅——也许还算成功:我们看始皇帝下得车来,一步步走向坠地灼了个大坑的那陨石。“何意?”他微低下身去看那上面的字。“始 皇 帝 死 而 地 分”他一字一字的念出来。“何意?啊?”加了一个“啊?”他要问问这天坠陨石的天,于是他仰首,“天意?”然后于和伟以沉实苍劲的声音说出,“朕沥血二十年,一生孤独,终加威海内,扫平人间。天意不容吗?”请注意这里的表演细节是“一直望天”,于和伟在说这五个短句子的时候,一直是仰着头——这表示他说每个句子乃至每个字的时候都在问天,问到底是不是天的意?是啊,“沥血二十年”(这历程容易吗),“一生孤独”(这代价还小吗),“终加威海内,扫平人间”(这不够威风吗),——难道这一切到头来竟是“天意不容吗?”他问了这么多,几乎是一字一字的拷问坠石之天——在赵国为质天没有不容,亲政初始天没有不容,一扫六合天没有不容,到了了,到“六王毕四海一”了朕成了始皇帝了,天反还不容了吗?
  有了这么个“一字一字”的仰首长问,他放下头后“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始才有根。是啊,如果是天意不容,应该是祭祀上天,祈福消灾才是啊。唯是不信是天意不容,方才推定必是妖民作乱,故而“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电视剧这里处理略异,省去了始皇帝“遣御史逐问,(而民)莫服”之程序,改为始皇帝垂首下来,扫视臣下,目光已由刚才之质问疑惑转为了狠绝深毒(大赞于和伟之变化和精准!),而此时他的声音更是沉实狠重,“方圆百里之内,无论妇幼老少,猪犬牛羊,一概杀之”,李斯赵高章邯等悉皆跪下,始皇一个停顿,狠绝更甚,“杀而焚之”,“方圆百里,化作焦土,万年寸草不生!”
  (此处始皇未有“遣御史逐问,莫服”,就“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岂非不合史实、不合人物行为逻辑?只有这么理解:电视剧把“博浪遇刺”与“陨石坠地”两场戏连着演,都是在出巡途中,前次始皇之神经已受极大刺激,而此番这刺激再行叠加增强,难免就激发了他内心暴戾狠绝之“魔性”,故而“灭绝人性”到如此程度。)
  
  始皇真到了晚期,眼周益现深黑,眼神益见滞茫,人也益加易触易感。徐福等报海外求仙遇“海神”,他述梦“这也巧了,朕昨夜梦见与巨灵交战”眼周眉根肤纹生理性细微聚展,是已不怎么受控制的心魔一拉一扯的外化。这里又一次令我想到李雪健版始皇,那类似的脸部纹路“生理性”的牵扯嬗变。始皇,他是真到了末日光景了。
  
  称孤道寡是真正的寡人,高处寒绝。始皇则更有一层,孤绝于身边几无可信之人。他寻仙不老之志何等赤忱,终是受骗于宵小奸佞。他在故赵的宫中带着探询的口吻问持烛战栗的近侍,“你愿意,跟朕……走吗?”这小侍战栗更甚,始皇无疑是失望的,他寒寂的心更是冷到了冰点,还是随着眉头细纹的展聚,这个九五至尊如无娘的孩子般堪伤堪怜,“你就这么的……”,转过脸对着小侍,震喝一声,“害怕黑暗!”拔剑杀之。剧看到这儿观者如我,也如被黑雨浇了灵魂,始皇,他是天底下最孤独,最可怜伤的人。
  
  “始皇之死”这出折子戏终于演到尾幕了:出巡车里白发萧然、面如金纸的始皇显然已是病入膏肓,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他摸着自己两侧的头发,赵高问“是否摘下旒冕”他只伸出一只手摆了摆,听到“有事启奏”他没反应,接着听到“献上万寿丹一枚”他回光返照,眼睛一抬(请注意这儿是一抬而不是一亮,始皇这儿的眼神是完全无神了的,譬如死人),抬手前指,却并不发声。赵高连忙喊“快呈上来”,忙拿过来,始皇看着金丹,面白如灰,“扑!”的喷出一大口血来!赵高“没事,没事”要喂他一口羹,始皇轻呛一口,没出血,却出声,“赵高,”眉峰聚了两聚,“朕要死了……”一个矢志不渝求长生不老的帝王,终是对最亲信的臣子说了这么句英雄迟暮的认输话,令人感恻啊。赵高自然是说些没用的宽慰话马屁话,始皇看着他,一句一句,终于又一口,喷出大口血。这下他不说朕要死了我们都知道真要死了。最令人感恻的是此时他将一切抛在一边,镇定的令赵高“帮朕……起草一道诏令”,“宣长子扶苏”,“速回咸阳”,“即位,登基”(《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只诏令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并未提传位于他。但考虑到命长子主丧,则显然是以大位相付。司马迁也许是因赵高李斯胡亥等人矫诏,没有第一手史料证明始皇的确明确诏令传位扶苏,故而记述谨慎。但不妨碍我们此处作合理延展,即始皇就是明诏传位扶苏)。心底无挂碍之事了(谁知所托非人呢),这个一直幻想长生不老的帝皇此刻却不想再活一分一秒了,也许是精神病患到了了精神病“幻”了,也许是濒死之感太痛苦了,也许是这个他一直想留着的世上其实太苦了太孤独了,他掐住自己的脖子,他听得见自己喉骨的碎裂声,他“额额”的发出临死之声,他用另一只手突然掐住了过来要拉开他“自掐”的赵高的脖子(他是突然醒觉赵高是个奸臣而要杀之?他是想着在另一个世界还有赵高这样的“贤臣”与朕作伴?还是他就是濒死一刻的精神错乱?)——终于,慢慢,慢慢的,这颗白发痛苦的头颅无力侧下,垂下,这个包裹着伤痛累累的心的身躯不动,倒了(这段“掐死自己”再欲“掐死赵高”的戏,无疑是为“始皇之死”这出折子戏在最高潮的尾幕涂上了最亮的一笔!于和伟在陈鲁豫的访谈中透露是自己的设计)。帝王之死尚不如凡人,少有安然瞑目者。譬如我想到多年前看《江山风雨情》中陈道明饰演之天启帝,那临死的一刻,撑住最后一口气,念念不忘的还是大明江山的传承,祖宗的基业不能旁落,最后把位子传给信王,才安然咽了气。孤家寡人,孤家寡人,寡到了最后,连死都无法为自己死一回,真又是何苦来哉啊。
  叹……
  
  2013年1月3日凌晨三点半
  荞麦花开写毕于成都
  
  补:
  惬心贵当的戏评是可以与演员的精彩表演互相补充乃至造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的,试简析如下:
  一来,文字不论再精妙入微,对演员细微表情和台词声调的描摹始终会是有间未达的,在这方面,文字就只能起一个牵针引线的作用,吸引读文者回过头去再一次的看戏品戏;另外,文字的直接描摹效果有限(这无关乎写文者的功力水平,是文字本身的局限),但善写文者可借助譬喻和引征,借用书法啊、绘画啊、音乐啊、诗歌啊等各种艺术样式,力求全方位3D般尽可能接近演员彼时演出之活色生香,以众星捧月、花团锦簇的手法,力求传神画魂。
  二来,文字的长处在于评析:一方面,单就演员表演本身来说,剧情前后的勾连呼应,演员表演的前后层次,演员表演时不会自己下个注解括个括弧提醒观众,而评析文字就可以补此不足使其明晰;另一方面,就剧情分析来说,好的评析还可以结合历史结合小说结合传奇(特别是对历史剧来说)多角度评说,说表演,说剧情,因为须知表演和剧情虽有不同,但绝不能分开,好的表演一定是从好的剧情里生长出来的表演,结合剧情和历史的评说更有深度更能见出演员的构思和表演的深层次的味道。

 6 ) 看歷史劇我們看什麽

看歷史劇我們看什麽?
看一個字:人。
看一個詞:處世。
看一句話:成敗因由。


其他都是次要的。

 短评

项羽虞姬真是让人吐槽不能,编剧肯定跟他俩有仇

7分钟前
  • heycinderella
  • 推荐

挺好的。。。

9分钟前
  • 69.DDC
  • 推荐

陈道明演谁都是他自己

14分钟前
  • air
  • 较差

80集终于看完了,应该是值得一看的,对于历史剧没必要鸡蛋里挑骨头,演员也演的很到位,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的很好

16分钟前
  • 岚调
  • 推荐

6集弃剧

17分钟前
  • oui
  • 还行

现在发现陈道明的所谓“演技”,从来都是他的本色演出。这回演市井混混一下捉襟见肘了

21分钟前
  • 白洁悉
  • 还行

陈道明太文太正太儒了 演痞子总像是为了痞而痞 樊哙和吕媭的床戏把我给雷了

23分钟前
  • 塞腮
  • 还行

加上三国对何润东的印象特别好,没什么比正剧更能检验一个演员的底子,先不说吕布,项羽和陈道明斗戏,气势一点不输。他一身难得的正气和天真桀骜相互平衡,让我信服,会有一个虞姬只是瞥见了他的眉眼,就断定这会是一个英雄少年。对,他的眉眼特别有神。

26分钟前
  • 野沢氿
  • 推荐

喜欢韩信那姑娘我好中意,这么大了还婴儿肥娃娃脸不容易啊O(∩_∩)O哈哈~

30分钟前
  • 木二开
  • 推荐

李依晓学戏曲出身,虽容貌不够绝色,但还是有几分古典气质的,虞姬柔情似水颇治愈系,我认为是最好的一版虞姬。何润东除了身板不够高大,但也中规中矩英气昂扬,他的眼神很深情。霸王别姬那场戏拍的很琼瑶又很克制,非常不错。

32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还行

除了虞姬不怎么样,其它都还不错。

34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应该去掉里面的男女爱情戏。。。

35分钟前
  • 小棉花
  • 还行

场面宏大,但是主线不清楚,显得情节拖沓,虽然陈道明何润东都很喜欢。

38分钟前
  • 李向阳的游击队
  • 推荐

怪不得是最贵的电视剧。大场面拍那么多搞那么大阵仗有必要么,还没拍到战争只是皇帝仪仗而已有必要么。

43分钟前
  • 味噌餃子
  • 推荐

本片中的项羽符合历届日本动漫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时而脑残,时而说教。而刘邦从一名唱K也蹦迪的下乡知青一路走来,由一群好基友扶上王位。最后基友都被他搞死了......

46分钟前
  • sabretooth
  • 还行

难得,在如今穿越纵横的今天,还有人认真讲故事,但先不追求细节太过考究吧。已经不易。

50分钟前
  • 我亦鬼也
  • 推荐

楚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波澜壮阔的史诗,此剧在基本面上做到了完整呈现那一段历史,但是戏份的偏重问题很大,秦廷的事可以适当压缩,巨鹿之战这种大战应该展示更多的战争细节,最后高潮霸王别姬项王落幕由于拉成过多集数使戏剧张力大打折扣,整剧看下来给人的感觉是在记流水帐,没有轻重缓急的节奏感。人物方面过分美化刘邦和项羽,刘邦比张良还能运筹帷幄,项羽最后甚至为大汉天下着想了,二人做任何坏事都能编个合理借口,陈道明的刘邦太流于表面,何润东的项羽情感爆发足,静态状态下表情太烂;其余配角只有范增和萧何刻画成功,张良几乎没用,韩信虞姬两个圣母。关于项羽刘邦,后世对二人的评价极可能会逆转,以利当先几乎是当今时代的行为准则,项羽那般的理想主义者更多人会以蠢字评价,刘邦则会成为厚黑成功学的偶像代表。

51分钟前
  • Simple•生
  • 还行

虽然bug一堆,虽然高希希是我讨厌的导演,虽然好多演员都演得不咋地,但是,我是来看陈道明的,两星给明叔两星给段奕宏——奇怪了,为什么楚汉剧里我最关注最心疼的永远是韩信?

56分钟前
  • 我来我征服
  • 推荐

高导成为不了郑晓龙那样的导演就败在选女演员的档次太低,太低~~!!!!

60分钟前
  • 月野兔さん
  • 还行

每个演员都很赞 陈道明的刘邦前期痞里痞气 演的很好 包括何润东的项羽 竟然也没有违和感 整部剧都非常喜欢

1小时前
  • 湛蓝色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