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骆驼

记录片其它2003

主演:Janchiv Ayurzana  Amgaabazar Gonson  

导演:Byambasuren Davaa  Luigi Falorni  

播放地址

 剧照

哭泣的骆驼 剧照 NO.1哭泣的骆驼 剧照 NO.2哭泣的骆驼 剧照 NO.3哭泣的骆驼 剧照 NO.4哭泣的骆驼 剧照 NO.5哭泣的骆驼 剧照 NO.6哭泣的骆驼 剧照 NO.13哭泣的骆驼 剧照 NO.14哭泣的骆驼 剧照 NO.15哭泣的骆驼 剧照 NO.16哭泣的骆驼 剧照 NO.17哭泣的骆驼 剧照 NO.18哭泣的骆驼 剧照 NO.19哭泣的骆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01:08

详细剧情

  外蒙古,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辽阔深远。牧民们保持着最原始的生活习惯,逐水草而居,对上天充满着敬畏。生活虽然清贫,他们却自足、快乐,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与宇宙洪荒融为一体。  某户人家饲养的的母骆驼产下一头罕见的白色幼崽,母亲拒绝为孩子哺乳。在风沙强劲、气候恶劣的戈壁滩上 ,幼崽的生命受大极大威胁。为了让母骆驼接受孩子,这户人家决定采用蒙古古老的方法——音乐仪式来感化母骆驼……

 长篇影评

 1 ) 不可思议的亲情

电影刚开始时所展现出的环境以及电影的名字《哭泣的骆驼》给我的第一印象:这是一部以环境恶化,动物哭泣为主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批判环境被人们恶化的电影。当我看完整部电影之后便觉得自己是无知的,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那样俗气。每部电影都有让人不解的情节,明明是自己的孩子,但当她自己的孩子濒临死亡时,母骆驼却依旧不让自己的孩子吃奶来维持弱小的生命时,我有太多太多的不可思议。人之一世,无非一个情字,亲情、友情、爱情,情情相惜,情情不离。

 2 ) 《哭泣的骆驼》影评

整个电影从夫妇的日常生活切入,比如从搅煮奶茶的镜头到给孩子洗澡。慢慢自然地切入跟骆驼相关的生活情景,如用骆驼毛给小骆驼编织装饰绳给它撒奶希望它健康长大。前半部分没有任何旁白和介绍,只有特写镜头、远景、跟随人物移动的镜头等,镜头的语言及与其嵌合的时间感,给予了观众凝视感、安适感和生活感,慢慢地代入到蒙古传统与现代过渡期的游牧生活里。 影片的标题是《哭泣的骆驼》,前半却也没有渲染骆驼的特殊或灵性,很自然地开始了母骆驼生出了白色的小骆驼。另一边镜头里,妻子在给白羊唱歌,此处多少暗示着当地人可能的解决方式。夜里,正式老夫妇夜里点蜡烛打着扑克牌唠嗑,和小辈们聊到黄道十二宫和骆驼,聊着生活与传说与灵性。 又是白天,骆驼母亲不愿给白色小骆驼喂奶的样子终于正面出现在画面中和对话中,主人尝试用绳子绑住她的双腿以让她可以给她的孩子喂奶,不过失败了。 他们尝试去某个城镇中心寻找音乐家来做霍斯仪式。在悠扬凄哀的歌声中,骆驼母亲留下了眼泪。 上面这句文本看上去,似乎这篇小影评里对它没什么情景的描写。但实际上,笔者影片前半都看得迷迷糊糊心不在焉,而女歌手悠扬的嗓子带着蒙古调子伴着琴声响起的时候,似乎整个注意力都被歌声夺去了,身体被声音包围着,情绪也开始共情,也如骆驼一般,眼眶含起了泪水。画面中的骆驼母亲从一开始被抓来和小白骆驼见面的暴躁和嘶吼,变得宁静和安定,眼神也慢慢悲伤起来,开始留下眼泪。最终慢慢地接受了小白骆驼。 这部影片的价值可以有许多,可以是介绍了一个人与动物动情的故事,可以是万物有灵的一个案例,可以是为蒙古国游牧人的生活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和记录,可以是逝去的仪式最后回光返照般的“神迹”的留存。但对笔者而言,这部片子的震撼感来源于音乐。 音乐是一种听觉,听觉是所有感官里唯一一个被动性最强的,人能最受直接影响的感官信息。视觉是人选择去“看”,嗅觉是人选择去“想”,只有听觉,人是被动地用耳朵去收集当时时空的声音。人听到节奏快的音乐就可能不自觉地就动起来,听到抒情的音乐就能放松神经,听到悲伤的音乐就会被勾起一种难过的情绪,这些感情通常是即时的、难以控制的。 原来在我们传统社会中,可能有这么一种使用音乐的方式,是将它真切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从前看过音乐剧,看过聊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的文章和电视上联欢晚会的节目,却还没有见过如此生活化的一种臻至艺术的音乐。音乐能成为万物的“汤”与“药”,宇宙之“弦”,波形之“灵”。音乐起的那一瞬间,就已忘记了时长。

 3 ) 哭泣的骆驼

几乎没有音乐,甚至甚少对话,最原始的声音,风的呼号,骆驼的鸣叫,人的絮语,沙漠里沙子的颂歌。

 

镜头语言很粗糙,并且镜头的过渡不平滑,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该片是德国两个电影学院的学生拍摄的。不过,也正好对应了镜头里的环境,粗砺的旷野,淳朴得没有任何修饰,人和沙漠,生与死的磕磕碰碰。

 

影片中的生活,我们可以形容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生活已经无法抵挡“文明”的侵袭,当孩子们去寻找乐师的路途上,电视,摩托等一一展现,看着电视里的歌舞和卡通,孩子回来对爷爷说,他也要买电视。文明是什么,仅仅是科技对人们欲望的满足么。如果我们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作是落后的,不文明的,那么,我坐在深圳,就在这台电脑前,我们就算是文明了么?

 

电影没有讲述,只是展现,展现了和谐的生活。

 

“你不需要那东西,否则,你整天都会盯住屏幕过日子”。这是孩子的爷爷当孩子说想买电视的时候对孩子说的话,简单得不能在简单的语言,不需要逻辑。我不能说老人在抗拒进步,我想说的是,老人看到了某种进步之后的本质,或许他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告诉了他,欲望,不可满足。

现在我整天盯着电脑过日子。什么样的日子才算是好日子? 也许,抽一根《好日子》牌香烟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失去了将得到了另外的补偿,补偿足以弥补我们所失去的么?

最奇妙的一幕,在影片的结尾,这也是影片唯一的音乐和歌声。 马头琴和蒙古长调合奏爱的颂歌,唤醒了母驼的爱。我想,只有有爱的人,才能唤醒爱。

 

最后的画面如此和谐:黄昏,沙漠,旷野,夕照中,白色的蒙古包,欢乐的歌声,绵羊,骆驼的此起彼伏的鸣叫,还有我观看的眼睛,和紊乱的思绪。

注:马头琴是蒙古传统的弦乐器,状似提琴。传说有位主人因为养了一匹千里马,而遭到富人的觊觎,强行要挟主人割爱。然而千里马与主人感情深厚,多次逃脱返回主人身边,使富人非常妒恨。愤恨的富人于是先杀了千里马,再将尸首送还。主人伤心之余,便将马皮制为琴鼓面,马尾当作琴弦,马骨作为琴弓。当制作完成的琴扬起幽幽的旋律时,就仿佛是千里马在对着主人诉说它无限的思念,人们听了大受感动,便称之为“马头琴”。马头琴除了出现在蒙古的传统礼仪上,它更是蒙古人用来和动物们沟通的重要工具,其音乐有安抚动物的功用。



 4 ) 老师好像又哭了……

    记得还是大二下期的选修课蒙古文化上看的这部电影,老师是个英俊的蒙古族大叔,普通话不太好,时常问我们发音及语法问题。和妻子孩子一起在北京。
    说过有时候自己很心酸,看着孩子一句蒙语也不会说,自己只能和他说普通话。
    说过有些领导去蒙古自治区的时候,草原上成群奔跑的野马是临时找牧民凑的。
    说过以前走在里面找不到人的草原现在已经褪化的只能没过脚面了。
    说过有些牧民已经不再住蒙古包,盖起了红砖的房子了。
    可是他还是颇得意地给我们介绍这介绍那,那达慕、马奶酒、旎人的风光……
    当他在课堂上拿出这部电影的时候,却觉得他的眼神儿怎么那么象那只小骆驼,终于喝到了妈妈的奶,却还是要想自己的祖先一样,眼角湿润着守着远方的地平线,等待自己那双漂亮的角,有点儿怀疑自己是不是还会得到,所以眼神闪烁。
    

 5 ) 天地人



蒙古大草原,一个更靠自然的地方。自然在那儿就是与天接壤的土地、狂舞的风沙、自由自在的牧群。

美丽的小白骆驼因为在出生时给它的妈妈带去痛苦而遭抛弃。
古老的神奇在此时再次显灵——如法术般的马头琴奏起,母骆驼不再倔强,小骆驼终于舔上了母亲的乳汁。一切是那么出乎“人”的意料,却又在“自然”的情理之中。

关于纪录片本身
没有额外的采访,没有额外的旁白,没有额外的背景音乐。这种被称为“零角度介入”的拍摄手法,像是冷静的旁观者,却不经意挖掘到了最触动灵魂的东西。

孩子与母亲
主人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小男孩儿,一个小女孩儿,忙碌的父母也是将孩子绑在了柱子上,防止他到处乱走,就像小骆驼一样。与其说这是一种束缚,更不如说是一种牵挂。当风沙来临,小女孩儿得到了母亲的拥抱,而小骆驼却一次又一次的被母亲拒绝,独自面对。
纪录片向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展示母亲像孩子喂食的天职,不断强化母亲的天性,来告诉我们这天性那只母骆驼也有,只是被苦难暂时埋没了,需要被唤醒。
有什么要比同为母亲的歌声更适合的呢?

相信自然
曾几何时,人已经不再相信自然的力量,笃信于自己创造出来“有凭有据”的科技,将那些可能美好的东西归咎于某种同样是人造的理论,并以此为荣。我们开始不相信那些感情化的东西。就像我们不相信骆驼的眼泪,着手寻找“理性的解释”,妄图剥离它的情感权利。
但幸好,那群与自然仍然亲近的人们,并没有忘记她给与人们最原始的震撼,坚信着她,同时将自己奉献于她、与之呼应。

电视机
祖辈的神话故事讲完了。孩子见识了那个极富变化的盒子,盒子里是外面的世界,充满诱惑。
“只会盯着屏幕了。”是的,有太多时间,我们被吸引,从而脱离了自身,背弃了原本。被不停地带向“更高”的地方,而远离“大地”,渐渐忘记自己最初的感激。
当然,既然自然赋予了人类智慧,就没有理由反对进步。偶尔的回首或许让我们不会偏离自己的初衷。“这个星球上不只有我们一个生物。”
最后,接收器被安上,电视还是进了那个能抵御狂沙但不能抵御“文明”的蒙古包。生活会有所改变、人会有所改变、不变的是天与地。

 6 ) 昨天才淘到,迫不及待的看完了影片,真的很美,很好。

影片由德国和蒙古合作拍摄,首映日期是2003年9月6日在加拿大。影片描述的是一只母骆驼产下了一只罕见的白骆驼哦,但她拒绝为自己的孩子分享奶水和母爱。为了救助弱小的骆驼,牧羊人派出了自己的年轻的孩子穿越沙漠去寻找据说只有他悠扬的马头琴乐声才能打动母骆驼。最后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和一名妇女充满爰的歌声,这只母骆驼逐渐被感化。幼小的骆驼再次带到他身边的时候,他流出了泪水。用自己的乳汁成就了这只平民死亡的幼小的骆驼。电影很感人,也很唯美。确实是一部很好的影。

 短评

【like mother like son;while your heart gently weeps】magnet:?xt=urn:btih:FE039E02693A9FB52E18F75D233B6C6F4D494786&dn=The-Story-Of-The-Weeping-Camel-2003-720p-BluRay-x264-MySiLU-PublicHD-中字延迟5秒http://www.subom.net/sinfo/64300

7分钟前
  • Eden's Curve
  • 推荐

[资料馆]

12分钟前
  • 毛毛怪
  • 推荐

真不可思议

15分钟前
  • 托腮
  • 推荐

音乐治愈系,骆驼泪腺失调,乖乖喂宝宝

19分钟前
  • 心有猛虎
  • 推荐

戴娃目前的三部作品里私心最爱的居然是这部她与人合导的处女作,除了骆驼和小孩子实在太萌之外,与之后的两部相比更Organic,更贴近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显然提升了景别与细节的丰富程度,同时16mm胶片也意味着更加不受束缚的运镜和取景。剪辑一如既往的无可挑剔,完美联系了牧民与骆驼之间的平行,而若没有发生在动物身上的小插曲,这个关于家庭的寓言恐怕也不会拥有如此的感染力。影片不仅结构和工作方式看得出深受Flaherty的影响,中间的风暴戏更是与纳努克的结尾一模一样。

23分钟前
  • BLTEmpanada
  • 推荐

摆拍痕迹严重。尤其现代文明。骆驼真心萌,总体来说淳朴还是很动人的。摄影赞,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总之,骆驼上升到草泥马以下的第二位置。此片看完之后有一种top5的感觉,想了想后来变成top10,再后来……总之是个值得看的好片子。

25分钟前
  • 夜游
  • 力荐

资料馆2014.4.3.7pm 神乎其技的母幼骆驼弥合仪式,琴在风中鸣、人音传天地。小男孩驾驭骆驼的娴熟真是奇观。对前现代和现代的碰触时刻把握(选择)的很准。苍茫天地间的蒙古包多了一个卫星锅。

28分钟前
  • xīn
  • 还行

做蒙古的骆驼好开心哒

31分钟前
  • 茉琉
  • 推荐

课上

34分钟前
  • 米开朗鸡肋
  • 推荐

神奇的蒙古文化

3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邱叔课上看的,那曲子叫什么,这么狠。一唱爱就诞生了,奔放了

37分钟前
  • 2B钢笔
  • 力荐

到底是神秘还是现代化对生活的影响?摆拍/猎奇都有

38分钟前
  • 我要复仇
  • 还行

说实在的开始并不明白哭泣的含义,看到后来感动了.

40分钟前
  • 波雅
  • 力荐

神迹啊,自然充满了神迹,令人敬畏

41分钟前
  • chrissy
  • 力荐

哭了

46分钟前
  • 加班的猫
  • 力荐

白色的小骆驼真漂亮,动物、人、音乐好像所有界线都不存在了,只有生命和美。

49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有影评人曾建议:如果奥斯卡真的创造出一个“最佳动物表演奖”,毫无疑问,Ingen Temee和她的孩子Botok应该成为第一批获奖者。=========靠,你和你娘来表演表演试试看??

54分钟前
  • Charles Rosen
  • 还行

太~好~看

59分钟前
  • ᠴᠣᠭᠲᠤ🔒
  • 力荐

琴声呜咽,骆驼眼泪直流。

1小时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力荐

音乐拯救世界啊 骆驼们萌萌哒~蒙古长调好听到流泪 生活在戈壁滩且已有三个孩子的妈妈竟然像个少女 2014/4/3@电影资料馆

1小时前
  • 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