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好运

剧情片美国2005

主演:大卫·斯特雷泽恩,派翠西娅·克拉克森,乔治·克鲁尼,杰夫·丹尼尔斯,小罗伯特·唐尼,弗兰克·兰格拉

导演:乔治·克鲁尼

 剧照

晚安,好运 剧照 NO.1晚安,好运 剧照 NO.2晚安,好运 剧照 NO.3晚安,好运 剧照 NO.4晚安,好运 剧照 NO.5晚安,好运 剧照 NO.6晚安,好运 剧照 NO.13晚安,好运 剧照 NO.14晚安,好运 剧照 NO.15晚安,好运 剧照 NO.16晚安,好运 剧照 NO.17晚安,好运 剧照 NO.18晚安,好运 剧照 NO.19晚安,好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3

详细剧情

  这部电影记载了上世纪中叶美国一场轰烈的政治抗争,此次对抗冲突是美国新闻界和政治史册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在冷战的背景下,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Joseph McCarthy Himself)作为新兴政治人物崛起,他以反共产主义的政治立场而闻名。麦卡锡用强硬的手腕,搜集国会内的共产主义分子资料,实行高压的政治迫害,意欲掀起席卷政坛的反共风潮。  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的新闻记者爱德华(大卫·斯特雷泽恩 David Strathairn饰)和他的同事们对这个政治阴谋坚决抗争。他们用自己的新闻理想、新闻阵地,毫无退缩地与麦卡锡主义对抗到底,并把这个丑陋的政客拉下政治舞台。爱德华和他的同事,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长篇影评

 1 )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其实最开始看到是克鲁尼导的电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看,以为不会很好,结果却被电影里那种冷感摄影,那种golden jazz 的氛围,那完美复古的一切细节装饰,那铿锵的台词所感染到。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用心的片子,不浮躁,也够深沉。我也很感谢克鲁尼用David Strathairn做男猪脚而不是他自己,因为克鲁尼的演技做不到那样老练成熟和沉稳,也表现不出真人Murrow的那种具有信念,理想,勇气,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传奇的气质(当然长相他也不太像Murrow本人)也很感激克鲁尼很有眼光的选中了Patricia Clarkson作为大配的配角夫人,她是一个可以完全演绎出50年代那种vintage女士那种气质优雅的演员。

先来说影片的台词,大段的台词,却不显允长乏味,听闻之后还会有一种赞同感在其中。
电影开始,Murrow的第一场演讲中的一段
“...I alone am responsible for the saying of it.Our history will be what we make of it.And if there are any historians about 50 or 1 00 years from now...and there should be preserved the kinescopes...of one week of all three networks...they will there find, recorded in black and white and in color...evidence of decadence,escapism and insulation...from the realities of the world in which we live.We are currently wealthy, fat,comfortable and complacent.We have a built-in allergy to unpleasant or disturbing information.Our mass media reflect this.But unless we get up off our fat surpluses,and recognize that television in the main...is being used to distract, delude,amuse and insulate us...”

电影中后部分,由于身陷囹圄并迫于压力的一次播报,Murrow他整个人的神情和他铿锵坚定的吐字带来了一定的紧张、压抑和屏息感;还有整个团队上下齐心倾听和等待的样子,都令人为之动容。
其中影片结束前那十分具有警醒的台词

“I began by saying that our history will be what we make it.If we go on as we are,history will take its revenge...and retribution will not limp
in catching up with us.Just once in a while let us exalt the importance of ideas and information..........(我省略了一段)
But even if they are right,what have they got to lose?Because if they are right,and this instrument is good for nothing but to entertain, amuse and insulate,then the tube is flickering now...and we will soon see that the whole struggle is lost.This instrument can teach.It can illuminate, and, yes, it can even inspire.that humans are determined
to use it towards those ends.Otherwise it is merely wires and lights
in a box.Good night...and good luck."

每一次节目最后说的好运仿佛为了自己、为了新闻的顺利播报、为了政治、为了国家而祈祷一样说给自己,说给大家。

如果一个国家的新闻都倍受限制,那么这个国家的真实度还有何依据?

 2 ) 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 是不可能的

1,俗而有力

起初看名字以为是什么家庭伦理剧言情片之类的呢,后来网上看了介绍才知道全然不是这个类型的。
 
国外好多电影名字都特别普通,比如《The Rock》,弄不好还让人以为是某一集讲岩石的“探索”系列节目。
 
不过大陆港台的译名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同样是《The Rock》,咱们就叫:勇闯夺命岛(陆)/石破天惊(港)/绝地任务(台)——用阿雅的话说,俗而有力。
 
还有那个《肖申克的救赎》,竟然还能叫“铁窗岁月”“刺激1995”......真服了你们了,真能糟蹋电影。

幸好这两三年来译名规矩了好多,《第九突击队》《钢琴师》《战争之王》......以及这部《晚安,好运》,都没被“糟蹋”。
 
我猜想这种译名质量的提高可能和网络下载电影的普及有关。以前电影进到国内,被一些低文化水准的商人胡乱翻译,译名被垄断于他们之手任其糟蹋。而如今,由于网络发展BT下载普及的缘故,最先获取国外电影的已经不是这些商人了,而可能是某个DVD破解小组或是某个字幕组,总之,最先接触到国外电影、并且最先翻译的群体变了,因此译名的风格也变了。
 
真要感谢网络上D版电影的“横行”霸道,终于使素质相对高一些的人掌握了译名的话语权。我现在还在YY,如果按照“刺激1995”的风格去翻译“晚安,好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恩......“惊悚演播室24小时”“CBS正义总动员”“谁动了我的发言稿”“生命不能承受之左”“都是麦卡锡惹的祸”。

2,假装玩儿内涵的一小撮分子

黑白片感觉就是好啊,上次有一个《辛德勒名单》,黑白片效果,看着就倍儿"内涵",现在这个《晚》也是,剧中黑白两色和光线的搭配感觉特好。
 
不过也不是什么片子改成黑白片就成的,一定要是那种低沉的冷峻的基调的片子才适合。把《战争之王》改成黑白片也不会增加内涵的。
 
想起了国内“第某代”导演中的一小搓分子,他们为了显示与众不同,开始用手提DV,镜头摇来摇去让人看着晕,假充内涵,最反感这种电影,《苏州河》之流是也。
 
这一小搓分子,摇来摇去的镜头玩腻了,也许下一步又要开始整黑白片儿了吧。

3,帅

看《晚》,欣赏里面的主人公在镜头前翘着腿微侧着身手里拿着半根烟半举在脸庞的姿势,觉得特“男人”。估计这是当时那个年代的流行的“样板”姿势吧。再加上主人公的内敛而执著的正义感,就觉得帅。
  
所以我才觉得,这种片子不是给MM看的,因为我总觉得,男人心目中的帅和女人心目中的帅是不一样的。每当大批大批的女生为韩国的那个什么什么冬天的男主人公尖叫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在尼古拉斯.凯奇等这些人面前整个就是一幼儿园大班小朋友。
 
4,原来美国也“文革”

-------------------------------------------------
 《晚安,好运》向人们展现了美国新闻业的一个可以载入历史的经典时刻,它记录了CBS的传奇主持人爱德华?默罗和参议员麦卡锡的冲突。默罗的呐喊最终使恐怖的麦卡锡主义走进了历史。默罗坚持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原则,他和他的战友们顽强的以行动和事实反抗麦卡锡主义的政治迫害,最终还原了事实真相。
-------------------------------------------------

不看电影还真不知道这段历史,50年代美国反对共产主义的运动如此极端,只要认识某位无产阶级人人士,或者看过无产阶级阵营的书籍报纸,甚至不是自己而是亲戚,自己都有可能因为“危害国家”而“犯法”。结果搞得人人风声鹤唳。这就是“麦卡锡主义”。整个一文革的美国版。
 
5,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麦卡锡,1908年-1957年 美国政治家,狂热极端的反共产主义者。在全美国清理共产党制造的影响,指挥调查委员会调查美国民主党成员以及他的政敌、对他有意见的新闻人物,不少人被撤职、逮捕甚至被处死。
 
看到电影里麦卡锡如此的低级恶心变态吃饱了撑得没事干却还滔滔不绝的喊“保卫国家”的口号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我就在想:一切祸根还在于人。
 
虽然历史学家可以把“麦卡锡主义”归结为政治现象,但政治毕竟也是由人发动的,归根结底还是人。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这种人存在。只不过有权力的人搞这些,就成了“政治”;平常老百姓的话,就成了“办公室政治”,虽然级别上有天壤之别,不过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6,人是进化不了了......
看历史书总是感慨,都多少年了,人怎么还是这个德性呢。怎么从来就没长进呢。
 
用人性和科技的发展来对比的话,科技的发展是层层叠加的,利用前人的成果更上一层楼,为后人打下基础,于是在人类繁衍的过程中,科技水准是1,2,3,4,5......
 
但人性水准就无法叠加,因为人死了就完了,新出生的小孩儿又要从新开始。于是就变成了 1,2,3,1,2,3,1,2,3,.....
 
所以千百年来科技不断发展,但人本身从来不曾变化,以前什么德行现在还什么德行。只能靠相对健全的法律来做一些弥补。
 
所以,假设有一种理想的生物,可以在人性上也能进行“叠加”,那进化的幅度肯定要远超于人类,这么比较起来,人类还是比较劣等的生物啊。人类也就限于地球这块地方,和些花花早早啊猫儿狗儿啊比,显得多进化似的,矬子里拔将军。

宋神宗曾经为司马光写的史书命名为“资治通鉴”,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用现在的话说,吸取教训,与时俱进。
 
想得美。
 
马克.吐温说了一句特搞笑的话,可以算作对宋神宗小朋友美好的理想的一个最完美的答复:“历史的教训说明,人类从来不从历史中汲取任何历史教训。”

 3 ) 低调而老派:Good night,and Good Luck

终于放假了,假期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早前讲过的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没有想到,这部片子只有一个半小时。

这部片子低调而老派。波澜不惊的情节,严肃拘谨的人物,黑白的镜头,简洁的剪接,都与现今的娱乐潮流格格不入。也许近来怀旧了,喜欢这样朴实风格,老派却不老土的电影。

电影由George Clooney执导,以50年代,Edward R. Murrow为首的CBS新闻团队对抗麦卡锡主义的历史展开。对我来说,吸引的不是George Clooney,而是Edward Murrow,虽然受某些因素影响,我一直都更喜欢ABC,但Edward Murrow,Fred Friendly,还有他们那代新闻人的信念,理想,勇气,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传奇。

理想、现实、新闻、政治、媒体、政府……似乎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存在着争斗与矛盾。不知现今的美国新闻界以及社会重新审视这部片中的历史,反视自身的时候会有何种感受。但不管怎样,当年的Murrow和CBS,运用了新闻的社会影响力,捍卫了新闻的荣誉,开创了时代。

原本以为,讲述这样一个“新闻人挑战参议员”的故事,会充满激动人心的对抗,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情节,出乎意料的是,它的结构非常简单,只是一个倒叙的结构,从1958年的一个旨在表彰Murrow的餐会开始,以Murrow本人的致辞为楔子,领观众回到 1953年CBS的新闻编辑室, 让他们注目于那条新闻:一名空军上尉因不愿意抨击有共产嫌疑的父亲与姐姐,而被开除军籍。接着就是那四段围绕麦卡锡而展开的See it Now专题的串连,最后回到餐会现场,让Murrow的致辞继续,并以那句招牌的结束语“Good night ,and Good luck”结束。整个叙事非常平淡,就像一部新闻纪录片,即使是讲到那位记者Don Hollenbeck的自杀,也同样是以一种Matter of fact的手法去表现。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电影缺乏戏剧张力,相反地,那种无形的压力,紧张的氛围,通过种种细节,不知不觉地带给了观众。像做完麦卡锡专题之后,编辑部的成员为《纽约时报》的褒扬而雀跃,但总是紧张兮兮的Hollenbeck却因为另一份报纸对他大肆批评而备感不安(似乎他非常看重这份报纸的评论,具体原因我没有弄明白),之后他的自杀,看似突然,却也有蛛丝马迹可寻。

四次的See it Now节目连接的方式非常简单——播出前的编辑与制作,播出,播出后的反应,下一次节目主题的准备。而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摄影棚里,其实只有一个中心人物,就是Edward·R.·Murrow。麦卡锡的片断全部用的是历史录影,于是Murrow与麦卡锡的交锋,便是隔着电视屏幕的,一个在直播台前,一个在新闻片中。几段主要的戏码,其实都是Murrow的独角戏,面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这样表演是非常欺演员的,尤其是在电影中。但David Strathairn演来却非常从容,他所演绎的Murrow,在直播镜头前是如此的睿智淡定,锋芒毕露,而镜头下的一些细小动作与表情,又隐隐透露出紧张与不安,甚至疲惫无奈,既是时势使然,也是人之常情。使得这个角色更加令人信服。

George Clooney 演的制片人 Fred Friendly 并不十分吃重,片中的其他配角,虽然戏少,但没几个不好的。我喜欢Robert Downey Jr.和Patrcia Clarkson演的那对秘密夫妻——Joe Wershba和Shirley Wershba(当时的CBS不准许办公室恋情,两人只好做地下夫妻)。后来查了资料,发现这些配角们,几乎都是CBS乃至美国电视新闻史上非常优秀的成员,谁会知道,片子里那些当时并不起眼的记者与制片,后来会成为新闻界的传奇呢?

顺便说一下,电影中穿插了Dianne Reeves 扮演的爵士歌手的演唱,作为情绪的烘托与渲染,也许是因为50年代是个爵士乐的时代,点缀时代氛围的同时,也减轻那种无处不在的潜藏紧张。不过我对爵士乐并没有太大兴趣,对当时的娱乐口味也没有太大的认知,这种点到即至的演唱对我是无可无不可的。

这部电影获得四项金球奖提名,包括戏剧类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但一项都没有拿到,除了男主角输给了 Capote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之外,其他全部败给了《断臂山》,不能不说有点可惜了。《断臂山》到底有多好呢?但是我现在似乎还没什么特别的兴趣要看。

 4 ) 《晚安,好运!》杀猫无罪!异端的权利



题记:
关于电视,默罗这样表述:这是传播工具,除了取悦、娱乐和隔绝并无他用。在信息瞬间达到和趋同的年代,怎样保护异端是权利,这是一个应该正视的问题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images.blogcn.com/2006/3/16/2/kavkalu,2006031622916.gif[/img]


默罗的这句话应该让所有中国的传媒人看看,拍苍蝇,逗蛐蛐你们都在行,可是老虎呢?我们已经没有了羞耻,我们兴高采烈全民声讨苍蝇,让一个有着心理缺陷的人处在语言暴力的恐惧中,这就是我们的仁慈和正义吗?宽容的意义是针对所有人的。
一位黑龙江的女士虐杀了一只猫,就有人搞的纷纷扬扬搞起“圣战” ,竟然还有人要悬赏50万捉拿她!你们想干什么?!
理性的意义在于让所有的人有说话的权利,网民的声讨往往只有激愤而缺乏真正的建设性意见,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中说:武断地把人类分成黑与白,好与坏,绵羊与山羊,真正的信徒与异端学说,忠心耿耿与心怀二意――依据的只有一个“原则”并且以强力当作唯一的后盾,这是何等愚蠢,何其徒劳?!
人们有权保护小动物的权利,可是,这种有选择的保护是多么苍白,为什么我们要为了食欲屠杀食草动物,甚至对于娇小的鹌鹑为了美味而虐杀呢?男孩子小时候用开水杀死蚂蚁,钉死蜻蜓呢?
茨威格又说:事实上,人们太嫌怠懒,而对着晦涩难解的谜团和生命强加的责任,多半便渴望着由明确而普遍有效的秩序造就的机械世界,好免除他们的思考之劳。
我反对虐杀,但是,我更反对针对以人的心理恐怖,网络年代一些人已经把网上论坛当成了垃圾桶,可是肆意发泄他们在现实里无法达到的怨恨舒解,在虐猫事件里更只得同情的是那位现在犹如惊弓之鸟的女士,你们难道就没有对于一个病人的基本怜悯,难道要让她变成疯子或者将虐杀向人才开心?!这同样是无耻的看客,在人云亦云的浮躁年代在电脑边YY一个道德卫士形象罢了!虐猫无耻,那么烫杀黄鳝呢?活取熊胆呢?
在网络媒体上,一边倒的舆论让一个应该去看心理医生的女病人备受心灵的煎熬,你们的行为和刽子手有什么差别,中国网络事件里“卖身救母”的那位的遭遇还不能引起诸位警醒吗?!广大传媒人员你们除了推波助澜,你们火上浇油,你们还做过什么?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没有小动物保护法,比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也没有相关条款,那么她的行为并没有触犯任何法条,无论她怎么了,首先她是一个病患,社会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怎样对待这些心理弱势群体。
从这个单个事件里,我们看到了从中的世界里一些人不分青红皂白的盲从,这些盲从和传媒的取舍有着直接关系。
对于虐猫事件,许多网民和传媒都用了“变态组织”这个词汇,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国发展的几十年是在忽略个体不同的基础上的,生存压力和地位压力异化着善良的人性,在一个充满不择手段“竞争”的暴虐丛林,个体的罪责都是社会的责任,是谁让人变成了野兽!
我国精神病患的发病率是千分之十七,也就意味着一百个人里有2个显形的精神疾患,他们有谁真正关心过?
社会没有温暖是暴力和极端的起源,在一个找不到泄口的砼体里,精神的崩溃往往是由于社会本身缺乏人性造成的,我们的教育的失败在于人文教育的缺乏,谎话、无耻、献媚、龌龊和盲从让孩子们逐渐远离人的趣味。
救救孩子的心灵,就是拯救一个国家的未来。
默罗有句名言:我们不会被恐惧驱使进入一个无理性的年代,同样,我们也不应该成为人云亦云的鹦鹉。虽然,这很难。
不要相信没有对话的一家之言,那往往是不真实的,见风就是雨是十分幼稚的。
《晚安,好运》给我最大的启迪是责任和中立态度,记者是应该反应事件双方的立场,就像默罗莫斯妇人案里做的一切,平等的对话,相信公众有着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主观的下一个对错的定义,在这部电影里作为平行报道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无论赞成还是反对,他们至少是让对方充分说话,甚至连麦卡锡本人也必须对话。
没有对话机制的传媒和哗众取宠的传媒都是垃圾传媒,他们只是阉人的娱乐。
访谈节目非常容易得罪人,虽然真话的对面虽然没有火刑柱却也可能有着监狱和失去工作,任何国家真话都有代价,在这样高昂代价不是所有人能够有胆魄的
对于美国著名新闻人默罗而言,他是一个人,但是,他的正义感让他无所畏惧,这需要勇气。
面对压力,他同样有着孤独和犹豫。
电影里有这样的场景,镜头慢慢后拉,莫罗孤独地打着字,整个空间只有触键的声音,
他慢慢走向远去,空旷的走廊传来爵士女歌手Dianne Reeves幽怨的歌声,还是他在播音结束后陷在沙发里若有所失,这是BBC著名主持人莫罗在麦卡锡主义疯狂的日子里的自我形象。
在公众面前,主持人是代表着他的团队的,正义在一个被强权控制的世界里并不容易。
莫罗在对于麦卡锡的抨击时用了这样一句台词:那错处不在于我们的命运,而在于我们自己。
多思,理性,宽容,法制,这是一个文明人应该的态度。
我反对她虐猫,可是,她没有犯罪,在她没有接受心理测试的前提下一切的说法没有意义。
上帝庇佑所有的生命。

你们倘若看她不爽,唯一可以控告的正如云飞扬所说从非法音像制品入手,或许还有戏,至于她虐猫,她依旧无罪,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条上没有的你就缺乏依据判她有罪。

【附录:影片资料】
《晚安,好运(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2005美国
导演: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主演:大卫·斯特雷泽恩 David Strathairn、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小罗伯特·唐尼 Robert Downey Jr.、帕特里西娅·克拉克森 Patricia Clarkson、弗兰克·朗格拉 Frank Langella
片长:90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8,欣赏性4(良心的片子)

2006年3月16日 星期四 上午02时35分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5 ) “free speech”的美国精神在于自我批判

一部非常严肃的黑白影片,没有女主角,没有爱情故事,没有调侃,没有仇恨和悲哀。有的是短促而铿锵有力的语调,坚定而执着的信念,还有“free speech”的美国精神。在演播室漆黑的背景下,主持人挺直腰板一动不动,但是他的眼神和绷紧的面容,从容不迫的语言让我肃然起敬。
如果说Angel-A把我们带回几十年前的巴黎情调,那么这部影片就是描写50年代美国的纪录片。在疯狂镇压共党和共党同情者的社会环境下,新闻工作者敢于挑战议长的观点和政策。因为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是美国人权概念的基础,因为人民相信自己的权力,尊重别人的权力。
引用片中Edward R Murrow的演讲,”We will not walk in fear, one of another. We will not be driven by fear into an age of unreason, if we dig deep in our history and our doctrine; and remember that we are not descended from fearful men. Not from men who feared to write, to speak, to associate, and to defend causes that were for the moment unpopular.”
“We can not defend freedom abroad, while desert it at home.”

 6 ) 真正的爱国者

现在是两会期间,随着大家的钱包越来越鼓,似乎对于时政也越来越感兴趣了,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两会的哪怕是一些些的变化。

正好今天看了《Good night, & Good Luck》这部电影,真是巧妙的应景之作。乔治科鲁尼真的是性感。前两天有杂志问他,会不会像史瓦辛格那样从政,这个家伙说,自己搞过的女人太多了,不适合从政。喜欢这样的男人的女人,也算是有品。

美国之所以令人向往,在于他的制度,保证了人的自由,即便是对于一个参议员,小小评论员也可以迎头顶上,只要自己怀着一颗真挚的爱国的心,就无所不可。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空军官兵被勒令退伍这么件小事,大家觉得有失公允,也会为之倾心尽力,直至沉冤得雪弹冠相庆。

虽然我很热爱我自己的祖国,但很多东西实在令我不知如何启齿。文化大革命把大家的脊梁骨都打断了,再不敢站直了说话,即便是柴静这样的资深记者也经常要承受片子被枪毙的郁闷打击。(见她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u/48b0d37b0100024p)更不要说南方周末被大换血,新京报集体辞职。

我一个美国的朋友说得好,没有哪个国家是完美的,中国也是。总理都说了,路很长问题很多,不必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但愿我也能有象他这般的忍耐和坚毅。

另外,很有意思的倒是,我和我美国朋友一致的意见是,中国在变得越来越好,美国却越来越糟。在反恐的大旗下,所有反对布什的人似乎都像当年的麦卡锡时代的共产主义者了,被套上危害国家安全的头楛。国家可以以反恐为借口对任何人的电话进行监听。一个新国家恐怖主义已经笼罩在世界上空。《Good night& Good Luck》应该不会是巧合之作吧!比《911》高明了很多了,大概学到了一些些李安的含蓄手法。

最后还是用鲁迅先生的话来结尾,真正的爱国者,必是真正的猛士,定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感觉今天的主席和总理都能算一个,献给真正的爱国者。

 短评

首先是回归了传统经典的学院派,其次美工很到位啊。剪辑还有复位做的也很好,ost极佳,冷感黑白摄影除调不是悬疑片有一股noir的味道,台词故事演员的表情,眼神到位,就连花瓶都是如此的闷骚有质感。看看人家50年代的新闻媒体,再看看咱的媒体新闻,一阵唏嘘啊!

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A Civic Lesson. Decent, Elegant, Powerful.

11分钟前
  • 遙遠
  • 力荐

全内景,黑白摄影很有张力和年代感,据说主要是为了使用麦卡锡的影像资料。“群像”的处理不甚成功,以演员阵容之强,倒是拿下了这个题材。比起《The Front》,此片直接与麦卡锡交锋并战而胜之,这便是局内人和局外人的不同了。此片针对的是后911的再一轮“恐惧”,顺手讨论了电视媒介

1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今天刚看了柴静新书《看见》的发布会,回过头来看这个片,特别有感触...新闻和媒体的独立和力量,理应如此!

17分钟前
  • 荼笑
  • 力荐

如果有一天George Clooney竞选美国总统我一点也不会奇怪聚集了一批戏骨David Strathairn deserves an Oscar.

18分钟前
  • 疾走
  • 还行

爱德华和他的同事,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23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表演出彩~

27分钟前
  • Lavender
  • 还行

對於政府來説,民衆越蠢就越有利。

31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推荐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就爱这片名。

32分钟前
  • 豆友1576610
  • 力荐

我实在是看不下去黑白片儿~

33分钟前
  • Butler
  • 还行

四星往上,真好看啊。除了我觉得应该把电视台的各个人物关系介绍得更清楚一些以外,其他都是相当好。尤其音乐,绝了哎!一次重要的媒体历史事件,由CBS的节目掀翻参议员的故事。当然需要做一些背景资料的了解为好。王老五真是逼到极致啊。。直接上黑白!当然,我喜欢!

3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对那段历史不熟悉

40分钟前
  • 南团
  • 还行

今天的媒体到底对公众是什么作用?!

44分钟前
  • 到底凡人
  • 推荐

纪录片电影

49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还行

第一遍看,60年前的历史背景,较快的英语语速,超大的信息量,分量极重的talking,都给我造成力不从心的感觉。只是被蒙洛的演说,黑白画面以及影片的紧张感震撼了。看到1个小时之后大脑因为高速运转而疲惫……但是看完之后兴奋了很久……隔天要再拿来研究下,加开导演字幕。

53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力荐

对民主的普遍认知和对人权的无条件捍卫,给了新闻最基本的底气和自信。进而,这份底气和自信确保了公平和正义从不失守。最近的《南方周末》事件,不了了之,官方连露个面儿都不肯,毫无诚意。《环球时报》更是下作到不配出版。反思一下原因便知:美国针对中国的人权报告不完全空穴来风。

55分钟前
  • 东城厨爷
  • 力荐

克鲁尼的功力实在有限,不得不依靠大量的台词推进剧情;不过也偶有闪光点,比如等着看早报那段。

56分钟前
  • Apocrypha
  • 还行

总觉得有点不对劲,有点太简陋了,更像是制作精良的一集剧的感觉

57分钟前
  • 还行

黑白片的代入感超强,关于媒体力量这一点不便多谈但伪纪录片形式的法庭辩论着实印象深刻。没有人敢说自己当下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也许历史会证明今天的坚持不懈其实是可笑无比的谬论,但这并不成立无为的借口。当ED垂下眼帘说,GOOD NIGHT,AND GOOD LUCK的瞬间,一切硝烟归于宁静。

1小时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力荐

麦卡锡主义的臭名昭著与克鲁尼父辈的媒体渊源,使观众很容易不自觉地将爱德华·莫罗放在二元对立的绝对正义一方,可实际上两个配角/支线桥段却在有意去瓦解他在主线博弈中所形成的伟光倾向!一个是小唐尼和克拉克森的违规隐婚,一个是支持莫罗但过分敏感易受恶意舆论影响并自杀的同事。它们就发生莫罗身边,同样是不公正的受害者。可对于前者莫罗仿佛从不知情(结尾处他曾问制片人公司是否知道隐婚之事说明他自己不知)?对于后者他拒绝施予援手,认为恶意中伤的专栏作者不该是主攻的对手!而这种放小逐大舍近求远,其实在暗示莫罗本人存在人性关怀的缺失,所以博弈结束后他与麦卡锡的殊途同归——没被CBS和参议院开除而是留任却失焦,便不再被单纯解读为在讽批CBS使英雄蒙冤,而更像是某种程度的“咎由自取”?

1小时前
  • 赱馬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