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 第三季

综艺大陆2020

主演:陈丹青

导演:谢梦茜

 剧照

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2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3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4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5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6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3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4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5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6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7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8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9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01:15

详细剧情

  《局部》第三季,“伟大的工匠——意大利文艺复兴湿壁画”,由看理想主讲人,画家陈丹青主讲,继续跟随他的语言,洞察与审美深度寻访意大利数十座教堂、修道院,实地拍摄文艺复兴早期的湿壁画工匠创作,揭示文艺复兴的另外一面。

 长篇影评

 1 ) 你要说它不好看,我就头撞墙

最美的一季,不同于第一季主要在室内,第二季只有大都会博物馆,这一季把意大利的美展示得淋漓尽致。这真是宝藏国家,田园风光间藏着太多瑰宝,理解了陈老师为什么爱湿壁画胜过油画,在独特的结构上创作大画,没有草稿,那种震撼只有亲眼所见才能 体会,远非画册上缩小的一张图可以传递。

正如最后一集所说,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幸可以看到这样的片子,各种资料唾手可得,却也因此在审美上被权威们定了型,导致大家对文艺复兴三杰、佛罗伦萨、罗马趋之若鹜,而那些隐藏在乡村小教堂里的无名画作,那份质朴与鲜活有时真就比大师作品带来更多感悟。最后一集陈老师对着某幅不知名的湿壁画说,你要是觉得它不好看,那我只能头撞墙了,可爱至极,像极了一个袒护心爱玩具的孩子。当然并不是说大师的作品就都过誉,只是美这个东西从来都是多元的,而不该只有权威认证的,大家都只去卢浮宫、大都会,都只看达芬奇、梵高,久而久之对美的认知也就变窄了,而时代的便利本该拓展我们的视野。就像旅行,如果你的时间和机会有限,当然那些著名景点要先去打卡,可如果在此之外你有空余时间,不妨不带着目的去陌生的地方随便走走,说不定哪个角落就能收获惊喜,这份美不是任何权威可以指给你的。

感谢陈老师和团队,尽管陈老师可爱地表示,他折腾第三季可能就为了登上梯子的一瞬,不是为大家,可我们确实因为《局部》看到了太多不出名的伟大之作。陈丹青不是权威,他只是一个有私心,看到好作品就眼里有光的痴人,愿意把他的所见所感与大家分享,这也是为什么这个节目看得享受。希望《局部》还有第四季,第五季…毕竟这美好的东西太多,而我们的时间和财力精力有限,那就让眼睛先跟着陈老师去周游吧

 2 ) 《局部》第三季 笔记

第一集《回望文艺复兴十五世纪的城邦演绎》

萨沃纳罗拉被处死,正当文艺复兴黄金时期尾端,艺术家云集。这一时期轮番上场的王朝,类似齐楚燕赵,“文艺复兴”三百年的种种罪恶,因为艺术,好像被历史原谅了。就像魏晋时代门阀恶战,但留下了王羲之的书法和顾恺之的画。

十六世纪的城邦时尚富有繁华,君主各个热衷教育、艺术、文物、诗歌,艺术家被需要。

我们应当怀抱同情走向米开朗琪罗崇拜的人被吊死的时代,而不光是十七八世纪的达芬奇和拉斐尔。

捷克作家昆德拉提出“上半时”“下半时”,现代人对于小说的认知大多来自十八十九世纪即下半时传统,他认为应该回到十七世纪之前的上半时传统。

下半时,是启蒙运动开始的时代,文艺复兴成为其前奏和铺垫。在德国印刷术还没传来之前,教堂就是美术馆,教堂的壁画颂扬上帝,教化人民,娱乐百姓。

十四世纪的师徒体系,奇马布埃是乔托的师傅,乔托的徒弟是塔图奥·加迪,加迪的徒弟是阿尼奥罗·加迪,其徒弟又是劳伦佐·摩纳科

后维罗齐奥工作室出了两位天才:达·芬奇和佩鲁吉诺,画家奇兰达约的工作室出了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乔托徒弟之一委内齐亚诺教出了斯塔尔尼亚,而他教出了马索利诺,而他教出了马萨乔。

十五世纪尾端,拜占庭陷落,穆斯林封锁地中海商道,法国西班牙入侵,罗马之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西洋经济线开通,地理大发现,意大利从此没落在十六世纪初叶分崩离析。这些在湿壁画里,完全没有一点迹象。

阿波罗的日神精神,带奥尼索斯的酒神精神,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到了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壁画早已失去精神,也看不出疲惫和颓丧。

第二集《湿壁画的世纪:大师辈出的黄金时代》

1858年 儒勒·米什莱第一次定义“Renaissance”(文艺复兴)这个词,那时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已过去快四百年。

世人对文艺复兴的角度,延续瓦萨里的观点,但其中存在诸多错愕,“进步论”的观点。

例如敦煌壁画,横跨多个朝代,但最生动饱满,天真的还是北魏年间。

马塞尔·杜尚“作品的著名程度取决于被谈论的次数”,显然名作被话语决定,传播是话语的力量。作品的有名或者无名取决于被印刷的次数。

中世纪晚期出现“坦培拉”,所以祭坛画都是蛋彩画。

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画册、佛罗伦萨布兰卡契礼拜堂导览手册

圣方济各圣殿壁画 曼陀瓦市婚礼墙壁画 圣格雷戈里奥马格诺教堂位于斯波莱托的壁画残片

第三集《中古的回光:契马布埃和乔托》

乔托,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画家,自他出山,文艺复兴的胎动开始。

而他的师傅,契马布埃

中世纪壁画:1.偶像画2.不设背景 3.没有透视法4.不用解剖学 5.不设光影,没有立体感

土耳其 君士坦丁堡即伊斯坦布尔 建于6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中世纪镶嵌画

意大利拉文纳圣维塔教堂镶嵌画 克里姆林宫十四世纪壁画

阿西西 圣方济各教堂 帕托瓦斯克罗威尼礼拜堂湿壁画

他的幼稚正是它的魅力

乔托的贡献:摆脱中世纪的偶像画,开始描绘人物的各种动作、表情、角度,配以山坡树木、动物房屋等场景。他完美呼应了巴赫的复调与和声。

《耶稣受难图》1277-1280 乔万尼·契马布埃 画面回到中世纪造型正面,姿态简单,没有景物,可是情绪激烈饱满,生猛有力,类似敦煌壁画,高古遒劲,神采飞动。竟显得乔托繁琐了,不重要了。而他预告了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第一位歌剧大师蒙泰威尔第

乔治·鲁奥 现代耶稣的绘画,似中世纪的偶像画,没有表情,颜料层的重涂覆盖,舍弃细节,追求中世纪极度单纯的绘画性

早在希腊,简单的透视法已出现,而中世纪图像主张崇拜功能,透视法被废止,文艺复兴时期再度肯定感官和现世。透视法,准确称焦点透视法成为虚拟真实的绘画法则,它主宰欧洲绘画六百年,画家的直觉、感性、天趣被日益规范,绘画的自发性、自由度、自在感逐步丧失,到二十世纪才被现代主义找回来。

中国人画画从来享受笔法,不屑于一板一眼描摹自然,而欧洲绘画到二十世纪才放弃自然观。

意大利画家 基亚和克莱门蒂是中世纪绘画的涂鸦化,比鲁奥、马蒂斯走得更远、更放肆。

上世纪“二战”被轰炸后的米兰恩宠圣母教堂 1943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丝毫未损

1997 阿西西地震,上下两层主要壁画无恙,天顶壁画的残渣散落,后用8年修复。

第四集《墙上的圣徒:马索利诺和马萨乔》

十世纪壁画的大风格被乔托破局了,而文艺复兴等马萨乔开局。从他开始,中世纪的气息一扫而空,新的样式、大的格局开始确立。人物比例高度准确,透视法成熟,画面开始复杂,细节趋向逼真。日后的佩鲁吉诺、弗朗切斯卡、曼特尼亚、波提切利、基兰达约、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奉他为师。

《圣母与圣子》马索利诺·达·帕尼卡尔 1423 马萨乔的师傅

《天使报喜图》罗马 圣克莱门特教堂壁画

《圣凯瑟琳生平组图》(圣凯瑟琳事迹)马索利诺·达·帕尼卡尔 1425-1431

佛罗伦萨布兰卡契礼拜堂1425-1485

伦巴第的奥洛纳堡《施洗约翰生平组图》

马索利诺用色明亮,有股仙气和童话感,他钟爱哥特风格的拉长造型。一派贞洁,气息高贵。是十四世纪画第一个裸体的画家,享受中古美学的余韵,甘愿“倒退”。

马萨乔造型严谨简朴,可以树立“佛罗伦萨画派”的人文气息,即注重写实,发掘人物内涵。

十五世纪,人文主义猖獗,人们不再相信天国

他们俩一个唯美,一个写实。

鲁迅:“米开朗琪罗的画实际是连环画”

画家描绘表情,就像文学家用形容词,在以前,大家很少用形容词。到了小说语言日趋复杂的十九世纪,托尔斯泰认为无可企及的简洁语言只能在民间传说中找到。

第五集《战争与美人:乌切诺和利皮父子》

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黄昏余晖,论朝气元气不及十五世纪。

《洪水》1447-48 属佛罗伦萨新圣母教堂绿色回廊湿壁画《诺亚方舟系列》,有如素描,灰色加土红色

《圣罗马诺战役》1432三联画

代表清晨、正午和黄昏。它的几何感,数学性,挂毯式的绚丽,贵重金属般的质地空前绝后。 保罗·乌切诺

《亚历山大镶嵌画》公元前100年 庞贝城农牧神之家

乌切诺一举刷新了欧洲的战争画,随后弗朗切斯卡画了《真十字架传奇》1447-1466,半世纪后的达芬奇也试着画战争《安吉亚里战役》1505草图出来,没有下文。

斯波莱托|圣母升天主教座堂 菲利普·利皮(父)精圣母画像 《圣母与圣子》

《西律王的宴会》1452 沉浸于异性的魅力之中多情自由

罗马|神庙遗址圣母堂卡拉法礼拜堂 1489 菲利皮诺·利皮

西洋人打仗喜欢奏乐,他将圣母升天的古老主题和卡拉法的英雄事迹做大胆而有趣的处理,正中的天使报喜图画进了卡拉法主教和圣托马斯。穹顶的天使围绕圣母各个配有军乐队乐器,近景远景场面之大,元素丰富。

第六集《壁画与慈爱:锡耶纳阶梯医院》

锡耶纳阶梯医院壁画

锡耶纳斯卡拉圣母玛利亚博物馆|欧洲最古老医院之一 现存东西墙的八幅大壁画,由巴托洛、维基耶塔、奎尔西亚完成

“锡耶纳画派”形成早于“佛罗伦萨画派”,日后风行欧洲的祭坛画就是十三世纪中叶由本地画家和木匠发明的,同期城里工匠协会,形成艺术赞助体制。所以当时是最早一批请去各地绘制壁画的一群人,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是一例,锡耶纳古城遍布文艺复兴时期重要壁画。

《乐园》1445乔万尼·迪·保罗

《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寓言》安布罗吉奥·洛伦泽蒂 锡耶纳市政厅1338

文艺复兴壁画里的建筑,像中国古代描绘亭台楼阁的“界画”,纵横交错井然有序,有种音乐的和声和音阶之美。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写实绘画描写人间死伤,总会凸显人间的悲惨,而十五世纪壁画中的医院场面,看过去毫无苦相,一盖是天真的目光,最在乎怎样画得好看。比十九世纪写实作品更有趣、好玩、华美,比十五世纪其他宗教画更亲切、更人间、更真实。属于十五世纪的好心情。

有时,不出名画家的绘画的诚恳和好心肠,胜于大师

“能品”,却偏于“俗”,比如画面铺张,堆砌细节,欠缺提炼,意境不高等。单是人家的豪迈与精力,论精力的弥漫,生命的元气,十七世纪巴洛克是十五世纪的升级版,精致版,但都会在十五世纪的画工面前甘拜下风,能量本身就是魅力。

第七集《威严的倒影: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

《真十字架传奇》1452-1466阿雷佐圣方济各教堂 弗朗切斯卡

《乌尔比诺公爵夫妇肖像》1465

达·芬奇是超前的实验艺术家,他尝试在干墙面画壁画,《最后的晚餐》1494在他活着的年代,颜料就不断剥落,最后剩下一团模糊的痕迹。

文艺复兴画家,一个是布局,一个是要讲故事。而弗朗切斯卡画家意识抬头了,放弃了一贯的观看顺序,把故事打散在墙面上。而墙面大,所以率先使用了“模型法”,类似小模型图。

画里“威严”,与生俱来的气质,他的构图带有严整的均衡感,秩序感和数学性,这是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绘画的热点和时髦。他为画面赋予了宏大的仪式感和军人的气质,刚毅、挺拔、决断、无情。摒弃透视法,刻意平面化营造征战的密集厮杀。

画面风景处,充满神秘感的最佳对比的倒影,建筑的直线切割秩序感简直预告了二十世纪的“立体主义”

罗伯·休斯“故事必不可少”。

古代画家最懂形式,古画的形式来自故事叙述的需要。

第八集《盛礼与盛装:本诺佐·戈佐里》

《三博士来拜》1459-1461 本诺佐·戈佐里 美帝奇-里卡迪宫礼拜堂

它集中了文艺复兴黄金时代的主要符号

《青年使徒头像》拉斐尔 《雏菊与罂粟花》梵高 《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毕加索

《三博士朝圣》1481-1482达芬奇 1475-1476 波提切利 1440-1460 / 1438-1445弗拉·安吉利科

1496 菲力皮诺·利皮 1423 真蒂莱·达·法布里亚诺

礼仪、风度、交谈,成为当时竞相仿效的时尚,15世纪意大利富裕、优雅、清洁、讲究。

人们总渴求画作讲的故事,但是我们更愿意去关注画作本身。它用人群和山川组成壁画的多声部大合唱,金色、绿色、紫红色是超高音段落。

戈佐里的雄强、快乐,正能量和规模感是“文艺复兴”壁画的猛将,而几百年后的十八九世纪最强悍的大场面画手:大卫、库尔贝、德拉克罗瓦、列宾、苏里科夫,更不是他的对手。

《迦拿的婚礼》1563保罗·委罗内塞 包括之后的鲁本斯

戈佐里不是追求深度的画家,所以可以抓住佛罗伦萨的灿烂记忆。

第九集《婚礼房故事:安德烈亚·曼特尼亚》

《婚礼房》曼特尼亚

《婚礼房》曼特尼亚

穹顶:小爱神绝妙的透视,八个菱形穹隅绘 八个奖章图案,向罗马皇家输诚。精研古罗马艺术。十五世纪壁画玩浮雕感,曼特尼亚的视觉设计前无古人的乱真。

《库伯勒神在罗马》1505-1506 曼特尼亚

《会见图》

欧洲宫廷人物画,《会见图》是罕见的扛鼎之作。教皇转头与人交谈的姿态,是权谋人物的经典一瞬。

没有一位文艺复兴画家奢谈自由,他们都是工匠,从乔托到玛索尼诺,从弗朗切斯卡到曼特尼亚,教堂和君王府,是唯一驱使他们画画的地方。

“文艺复兴”不可缺少的三大前提,是希腊罗马的记忆,耶稣和圣母的符号,还有教皇和贵族的需求,是当时画家的荷尔蒙。而毕加索画风千变万化,是二十世纪的“超级荷尔蒙”。

《战神与维纳斯》1496-1497 曼特尼亚 伊莎贝拉为原型

第十集《月鉴房传奇:图拉与科萨》

《月鉴房壁画》弗拉拉斯齐法诺亚宫 柯西莫·图拉和弗朗切斯卡·德尔·科萨

取十二星座为主题画于中层,上层绘制古代神话的十二位主神,代表各自星座。下两层描绘岁月四季家族功德,十二幅图像按时针反方向分布,目前可看清绘制七个月的图像。 三、四、五月出自科萨。金牛座主神上的三位姿态仿似古希腊维纳斯,肆意发春。

这些三层构图绝无仅有,全画到处都是焦点,也因此找不到焦点。在这之后,能在现实和幻象中自由切换的画作,几乎绝迹。而二十世纪初,超现实主义绘画再度追求虚拟性,可是观念贫薄。而图拉和科萨只知道,劳动代表收获,日常代表和平,贵族代表尊严。整幅画通篇严整密致,却弥漫酒神精神狂欢至今。

第十一集《表象的魅力:多梅尼科·基兰达约》

古罗马湿壁画至今两千多年,文艺复兴湿壁画距今六七百年。

《圣格里高利向圣芬娜宣告死讯》1477-1478多梅尼科·基兰达约 圣吉米尼亚诺|圣母升天协同教堂

他笔下肖像的肖似有一种表象之美,焕发这十五世纪的纯真感,即一种手法的可能性刚刚被发现时的那种惊喜。绘画之所以美,全在表象。

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奇马布埃和乔托都画不像,到马萨乔形开始准确、具体,在意大利壁画磨炼半个世纪后,遭遇了一位“画得特别像”的天才基兰达约。

中国文人画瞧不起肖似,苏东坡说“绘画论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而欧洲绘画的世界性贡献,在二十世纪以前,就是画得像。

1490,完成佛罗伦萨新圣母玛利亚教堂的壁画,在技术上,他是十五世纪壁画的顶点。

《最后的晚餐》1480基兰达约

《最后的晚餐》1495-1498达芬奇

巴赞:“所谓电影,就是所有人不断不断进入这个长方形银幕”。

德加常画人物半身,这种瞬间的不完整性,影响着二十世纪摄影。和基兰达约一样这不仅仅是构图的意识,而是贪婪的目光。这即是十九世纪写实主义的中心,艺术家是看人的引擎。对于他所在的十五世纪,基兰达约的半自觉的写实,是超前的,因此被后世的学者至于“文艺复兴”主流美学的边缘,即虚构天国、理想化的脸,一切都被竭力修饰使之美化、圣化、非人间化。

《圣玛利亚生平》

第十二集《无名的工匠》

“冲破黑暗夜,重见满天星——但丁”

斯波莱托圣乔治马焦雷教堂壁画 12至13世纪

文艺复兴的前世

形状、色彩、大块分割,非常平面,没有纵深,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表情。鲁奥、马蒂斯、毕加索也这样画画,早一两千年前,我们的汉代人,隋唐人,北齐人,早就这样画画。

佛罗伦萨 圣米尼亚托大殿

乔托前后的匠人,十三、十四世纪的中世纪壁画,仍沿袭拜占庭作风的壁画。

罗马 圣克莱门特教堂 四世纪的教堂残骸 《圣克莱门特和圣亚力克修斯生平组图》

《圣克莱门特和西西尼乌斯》11世纪 《亚速海的奇迹》11世纪

平面,二维,就像儿童画。

早古的工匠,会在一个长方块的所有空余部分,先后画满想要画出的形状。巴比伦、古埃及、敦煌人、宋元人都用这种方法画画。

《耶稣在灵薄狱》9世纪

刚正、流利,粗大的勾线,斩钉截铁。

纳博科夫“最不该做的事情,就是向人去解释这幅作品有多好”

《圣母玛利亚》8世纪 罗马生克莱门特教堂

如今我们看惯了达芬奇,拉斐尔的圣母,认定中世纪绘画是刻板的,是僵硬的,毫无个性,那是难以翻案的定论。

《圣巴多罗买殉难图》15世纪 乔万尼 佛罗伦萨天主圣三大殿

圣弥额尔总领天使教堂 艾吉镇教堂

宋元时代,文人画起来,中国的工匠画传统走向黄昏。欧洲到十六十七世纪,工匠传统的气数尚且还在,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后走向没落,到了二十世纪,工匠这样一种职业,这样一种人格全面凋零。

网络时代的这份“网上的名单”,显然来自美术史家代代相沿的结论。公众的目光往往变得更狭窄更片面,而且更固定。而文艺复兴为何伟大,只因那是一个意大利全民大众最最在乎艺术最最崇拜艺术的时代。相对现代人,在这背后,顶顶在乎的其实是钱。

北朝壁画 九原岗壁画来自传说山海经 仪仗图、狩猎图、升仙图

娄睿墓壁画 徐显秀墓壁画 水泉梁墓壁画

艺术不是进化链,不要以为越是后来的艺术,越是好的。现代人什么都能办到,就是办不到天真。

 3 ) 一些笔记

回望文艺复兴,十五世纪的城邦演绎

教堂就是美术馆,千百幅壁画是君王和臣民的教科书,是图像的狂欢。颂扬上帝、教化人民、娱乐百姓。

所有古代绘画都是师徒制,壁画工程团队就是美术学校。实践出真知,从娃娃抓起。

阿波罗的日神精神,狄奥尼索斯的酒神精神,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异教传说的奇异魅力

湿壁画的世纪:大师辈出的黄金时代

名作被话语权主导,

美术馆没有湿壁画,画册有限无法展示体量和全貌。小城镇教堂没有机场,无法运送观众。

胸有成竹:设计和制作的统合能力。

中古时光:契马布埃和乔托

阿西西:两厢并列。乔托在此出道,告别中世纪偶像画,开始描绘人物的各种表情、动作、角度,配置山坡、树木、动物、房屋等场景,这样一来天国变成人间。

艺术不是进化链:塞尚和高更的追求并不前卫,而是处于非常传统的意图,而是回到文艺复兴之前更简单、更有力、更富于建筑感的绘画。

无名画家更灵秒和自由

墙上的圣徒:马索利诺和马萨乔

罗马Basilica of Saint Clement,据传说此地是早期基督教徒受迫害期间秘密聚会的地点。殉道者《圣凯瑟琳生平》,辩论、受刑、天使。《天使报喜图》,年轻的天使和圣母,好比十五世纪的清早晨。

战争与没人:乌切洛和利皮父子

罗马 神庙遗址圣母堂 菲利皮诺·利皮(小利皮) 《圣母升天图》。西洋人打仗喜欢奏乐;赞美书本和知识。

弗洛伦萨新圣母教堂,保罗·乌切洛 《洪水》

弗洛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保罗·乌切洛《圣罗马诺战役》15世纪。三联画:战争的清晨、正午和下午,后被拆散,分别藏于弗洛伦萨、伦敦美术馆、巴黎卢浮宫。

《诺亚方舟》弗洛伦色新圣母玛丽亚教堂,绿色回廊湿壁画,乌切洛。

老利皮多情,以绘画圣母像著称,情人和圣母的形象合二为一。波提切利是他的徒弟。

老利皮藏于斯波莱托,圣母生平大壁画。色彩雅淡,颇有宋画之韵。

壁画与慈爱:锡耶纳阶梯医院

欧洲最古老的医院之一。绘画主题遍布世俗层面,病患能直接感受到基督耶稣的无边仁爱。病床与壁画同在,人间温暖犹此,近乎天堂。

锡耶纳画派,祭坛画工匠在各地进行工程绘画。

维基耶他:弃婴和阶梯;纪念主教对医院扩建;水性的湿壁画画建筑、画各种有锐度的器物最见效果,有一种音乐的和声和音阶之美。

奎尔西亚:首任院长宣布医院开张。

巴托罗:教宗向医院自治授权。新增现代化。宣扬医院的神圣职责,首要任务是服务穷人。

绘画的诚恳和好心肠。偏爱古早无名的才华,能量本身就是生命的元气。

“能品”,却偏于“俗”,比如画面铺张,堆砌细节,欠缺提炼,意境不高等。单是人家的豪迈与精力,论精力的弥漫,生命的元气,十七世纪巴洛克是十五世纪的升级版,精致版,但都会在十五世纪的画工面前甘拜下风,能量本身就是魅力。

威严的倒影: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

达·芬奇是超前的实验艺术家,他尝试在干墙面画壁画,《最后的晚餐》1494在他活着的年代,颜料就不断剥落,最后剩下一团模糊的痕迹。

《真十字架传奇》1452-1466阿雷佐圣方济各教堂,弗朗切斯卡。围绕十字架的典故和传说。文艺复兴画家画家面临两个难题,一个是布局,一个是讲好故事。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认识世界,理解经验,人天性渴望故事。

规矩是从上看到下,从左看到右。挨着顺序画,挨着顺序看。

弗朗切斯卡打破顺序。画里“威严”,与生俱来的气质,他的构图带有严整的均衡感,秩序感和数学性,这是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绘画的热点和时髦。他为画面赋予了宏大的仪式感和军人的气质,刚毅、挺拔、决断、无情。摒弃透视法,刻意平面化营造征战的密集厮杀。

“故事必不可少”,确信每一个愚蠢的传说。

盛礼与盛装:本诺佐·戈佐里

《三博士来拜》1459-1461 本诺佐·戈佐里 美帝奇-里卡迪宫礼拜堂。美第奇家族的定件,画中有美第奇三代。

公众总想知道故事,看了一幅画,总是问这里、那里总爱知道这里那里到底是在讲什么,是什么意思。为了讨好公众,我得有所交代,但我哀求大家,别在乎懂不懂吧!瞧着满墙锦绣繁华,我什么都不想懂,你以为戈佐里自己“懂”他的画吗?

婚礼房故事:安德烈亚·曼特尼亚

曼托瓦 公爵宫

曼特尼亚一辈子精研古罗马艺术,视自己为罗马人,公爵家族早先得到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提拔,所以他画了罗马王凯撒,还画着古希腊人物,譬如象征音乐的俄耳甫斯和奥里昂,象征力量与智慧的赫拉克勒斯。

攀附先王,罗列神灵,是意大利贵族炫耀家世的惯技,但曼特尼亚设计的视觉陷阱,前无古人:十五世纪壁画都玩浮雕感,曼特尼亚要的是乱真。

有别于佛罗伦萨画派一味刻画人体,弗朗切斯卡和曼特尼亚都喜欢如实描绘意大利北部的山川、悬崖、远方的城郭。曼特尼亚的结构近乎北宋山水,岩石草木过度刻画;又有晚清人的繁琐。我更偏爱弗朗切斯卡赋予风景的辽远、神秀,还有,伟大的秩序感。

十六世纪后,当现场写生成为欧洲画家的规范,编造的才能,一步步丧失。

文艺复兴不可或缺的三大前提,是希腊罗马的记忆,耶稣与圣母的符号,还有,教皇与贵族的需求。那是所有壁画家源源不断的荷尔蒙。

欧洲绘画六百年,如果哪个艺术周期可以称之为实打实的“干货”,那就是文艺复兴。没有一位文艺复兴画家奢谈自由,他们全是工匠。从乔托到马索利诺,从弗朗契斯卡到曼特尼亚,教堂和君王府是唯一驱动他们画画的地方。

月鉴房传奇:图拉与科萨

费拉拉,一个美丽而苍老的意大利旧城邦,满是昔日辉煌的遗迹。

斯齐法诺亚宫,斯齐法诺亚宫,意大利语即“逃避无聊”,也可叫做“无忧宫”,是费拉拉领主埃斯特的夏宫。以十二星座为主题,描绘岁序四季,宣扬家族功德,史称“月鉴房”。

环绕四壁的图画,高达房梁,到处画满,拥挤着几百个、也许上千个大大小小的人物,生气勃勃,纵情于享乐、爱欲、劳作、繁殖……

那是《月鉴房》最抢眼、最奇葩、最不像文艺复兴模式,最有现代感的段落:每个星座骑着人,左右各站一二人,男子彪悍,女子妖媚,个个姿态奇突,如神、如仙、如巫师,摆出前卫舞蹈的架势,浑身上下散发着拒绝解释的诉求感。

表象的魅力:多梅尼科·基兰达约

可惜西洋没有“古”字的对应词,更没有“古”字带出的种种意涵。古罗马湿壁画两千多年,文艺复兴湿壁画距今六七百年,蒙上岁月的包浆,那种色彩的灰度,那种贵气,没法子形容。

圣吉米亚诺,托斯卡纳地区一座中世纪城邦,远远看去,现代人称为“意大利曼哈顿”,因为城里矗立着好几座为防御而瞭望的中世纪塔楼。

德加常画人物的半截身子,另一半切出画面,这种瞬间的不完整性,影响了20世纪摄影。和基兰达约一样,德加并非仅仅因为构图意识,而是贪婪的目光。基兰达约也画耶稣圣母,但路人的脸更吸引他。

佛罗伦萨火车站对过的新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矗立着基兰达约最宏大的壁画,大于弗朗切斯卡的《真十字架传奇》。这些画的总标题是《圣玛利亚生平》,包含《圣约雅敬被逐出圣殿》《圣玛利亚的诞生》《玛利亚在圣殿中》《圣母的婚礼》《三博士朝圣》《无辜者的屠杀》《圣母之死和升天》七幅大画。

无名的工匠

斯波莱托城圣乔治马焦雷教堂。虽然透着中古绘画的幼稚和威严,它们看上去很现代,完全平面,没有纵深,没有故事,没有细节,没有表情。比起曼特尼亚、科萨、基兰达约,这位工匠简直不会画画,可是鲁奥、马蒂斯、毕加索,就这样画画。重要的是,一两千年前,咱们汉代人、北齐人、隋唐人,早就这样画画。

 4 ) 历史的痕迹不可消失

陈丹青的《局部》第三季开播了,开篇是'重看文艺复兴——十五世纪的城邦演义'。 “在每个城邦的血光烈焰中,所有教堂高奏管风琴,墙上画满圣母与圣婴。”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是团乱麻,他们的主流社会选择性遗忘杀戮,用宗教美化世界,很难想象那些横空出世的天才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危险恐惧死亡颠沛里创造出不朽的传世之作。 欧洲人的教堂是艺术的储存室,他们曾经视人命如草芥,残暴摧毁新的事物和思想,却任由艺术家层层涂抹叠加留下各种有具体针对性事物的想象,欧洲的壁画里的人物神情眼神身体姿势,延绵记录着当年的社会百态。 政治混乱和战争肆虐不妨碍艺术发展,甚至刺激文化的创作,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真诚地杀戮并记录着,保留着,没有试图推翻重建,踏着鲜血走出一道道历史脉络,用壁画这种或那种艺术形式粉饰罪恶,留下了令人惊叹的作品。 那时教堂的壁画凝固了历史,画中人物眉梢眼角的活络传神,直抵灵魂,而灵魂一代代流传,将历史深深浅浅印刻在活着的人身上。 很久以前去过佛罗伦萨,着迷它的教堂,石子路,石桥,壁画,雕塑,路过的人群。那种被重重的作品四面八方围绕着的窒息和饥渴感充胀了整个身体,每一瞬间都在溢出来,实在是吸收不了,偏偏还什么都想记住。 欧洲让人午夜梦回,就是这些墙上的画,城市拐角的雕塑,石桥下流淌的水,远处的教堂顶。 《局部》看得人多少有些累,大概是不懂的相关东西太多了,明明是连贯的,能看出个碎片化来。 感受到无知的瞬间还是有些许痛苦的,碰到个人审美能力的极限时,不得不面对自己精神上的贫瘠和单薄,很多时候第一反应是困倦,注意力开始漂浮,世界多少有了些灰色。 要想从不熟悉的,文化浓度高的节目里得到愉悦,过程有点像背单词,生吞活剥断断续续识字到一个阶段,之后才慢慢有阅读的快乐。

 5 ) 无定见,方远行

年龄愈长,人也愈发“社恐”起来,特别春节假期更不喜外出,一想到自己在人山人海中迷失的样子,我的脑子不禁发昏,畏而却步。取而代之,我更倾心“宅家”“躺平”,恶补观影是聊以慰藉的最佳选择,把平时工作积压的片子好好清一遍,也算犒劳下忙碌一年的自己。

往年选片,都会跟着奥斯卡提名影片名单。今年则不然,只选了一部,是自己早早放在收藏夹里却一直冷落的专题艺术片——由画家陈丹青先生主讲的《局部》。七天假期,我竟将整整三季共44集的片子一股脑儿全数看完!

若谈收获,自然是丰富的。无论是每一集中的艺术佳作,还是主讲人的专业分享,视角之新、涉猎之广、视野之大,皆属优品。对我这个并非艺术科班生的“打工人”而言,称之为饕餮盛宴亦不为过。但真正让我倍感获得感的,何止于这些扑面而来的夺目璀璨,更珍贵的是观后心生的恍然大悟:恍然对艺术的无知,大悟于艺术的真容,这才发现,我曾经书本中的所见所赏,只是它的冰山一角,或只是触摸到了冰角一块,才更准确。

《局部》的商业成功无需赘言,视频热度有目共睹,陈先生三季的视频讲稿也已精装成册,畅销无可厚非。我还记得视频里网友跳出的一句弹幕,大概意思是:摄制组何时开发推出《局部》的旅游项目?我要去现场看这些湿壁画!读罢我心中大呼:我也想去!

我也明白,去意大利看湿壁画,大概率是一种妄想,毕竟摄制组都是辛苦辗转、左右逢源方获允许入室拍摄成行。若旅游成团,成本与风险何其大?即便真有私人小团,我估计也多是有闲情和财力的非富即贵去的。打工人能够买个视频VIP账号,在平板电脑里重看几遍,已属奢侈,三生有幸了。这些静谧在异域他乡里数百年的湿壁画,不值得我这个“到此一游”属类的门外汉去打扰,让他们继续静谧下去,可能才是对它们最大的尊重,最好的保护。

假期已到最后一日,我还冷落着一连串奥斯卡提名的电影好片,但心里没有一丝遗憾,因为沉浸《局部》七天,我宛若跟着上帝体验了一周创世的艺术之旅,这感官刺激绝非几部电影能够等价的。何况我之所以爱看电影,其初衷也是希望借此开眼,去张望一下世界的新鲜,而《局部》的馈赠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是的,我最大的收获正是这部艺术片让我再次认识了新鲜的世界:陈丹青先生的讲述另辟蹊径,对于名家从不成熟的拙作落笔,对于名作从不起眼的微处开讲,对于“文艺复兴”的经典回眸更是从静眠于乡村小镇的教堂墙壁上给观众掀开了波澜壮阔的另一面,浓浓的审美清新之感贯穿始终。借用陈先生的一句口头禅:“傻掉了”!

画家主讲定位“局部”,起初我以为是一种自谦的姿态,但看罢全集才意识到这是一种多么实事求是的诚恳,而这种对艺术世界的诚恳认知,我们绝大多数路人往往因懒惰而麻木地失去着,我们可能习惯于一味地去接受和倾听着主流书本的经典讲述,却忽视了那段历史真实的全貌,从而与那些没有馆藏的绝伦佳作渐行渐远。《局部》则帮我稍许拾回了遗憾,是一种幸运。

诚然,《局部》颇具新意的笔调和丰富饱满的干货,短短七天我是定然无法全数消化的,那些名家小作,名作微意,又或是小众大家、无名杰作的名字,我至今还是无法像陈丹青先生那样熟稔于心、娓娓道来,更谈不上真正的欣赏与品味。但这趟视频界面的艺术之旅还是也让我对“局部”有了新的认知:世界那么大,只有一双眼耳的我们,无论往日所见所闻多么广阔多维,收获的终是“局部”,若只轻信立传著述的一家之言,那“局部”就会沦为一种局限,那最终迎来的就是眼界的“作茧自缚”,世界再大,在我们的眼里也已经走向萎缩的末路。然而,如果我们尊重和倾听鉴赏每一人的“局部”眼界,一旦组合起来或许便能收获包罗万象的多元魅力,感受“一天世界”的精彩!

《局部》传递给我最深刻的是:艺术本无定见。所谓传世到底是口口相传、人云亦云的结果,而艺术审美其实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其本身价值或艺术的生命力绝非一家一时所能轻言盖棺定论的,看那些印象派的先抑后扬、梵高及其作品的多舛命运,都是最佳的佐证。

其实,何止艺术一域,世间各界皆如是。身处任何行当领域,一旦我们心存定见、不兼听新学,最终或沦为脱离实际的教条,又或是固步自封的陈腐,失去的是自己对大千世界的宽广胸怀和敏锐眼光,矮化成了一个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在如今瞬息万变的时代脉搏下,我不愿,也不该,更不能成为这只蛙。

《局部》三季44集的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心无定见,方能远行。假期落幕,整装开工,兔年启航,以此为序。

 6 ) 一季“次等”画家无人问津的湿壁画

讲得真好 能做一季的“次等”画家无人问津的湿壁画这个选题已经让我肃然起敬

几点感想 一,艺术不是进化链,不能说文艺复兴艺术作品就比中世纪好是进步的,炉火纯青的透视法和细致的笔触无法磨灭中世纪圣像画的古拙和力度。我太赞同了!但是有一个问题,古老能否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之一,经历了更久风尘的洗练就能提高它的审美价值?还有一个问题是审美的维度,我们怎么评价一个作品是不是美的,是否美到登峰造极,形式上的绝美和内容的纵深是否相对,单独存在能否成为美,画面呈现完全体现创作意图就是满打满算的美么。这种问题我一直有一直也不能解决,我记得在贝加尔湖,对着景色我最大的疑问是美在何种范围内是一个普适的概念,就是说对于自然景物几乎所有观众都自发感受到了“美”,也就是说“美”是有普遍范式的,但是边界在哪,审美的对象变成小便池变成非常个人的景物大家便众说纷纭了。我认为普适的美的一个特性是不是社会教化的产物,婴儿,原始人,疯子哪怕动物,对着一片僻静开阔的水域,对着晚霞和气势汹汹的朝阳都会作出相对应的“美”的反应,这种与生俱来的审美统一性恐怕和惊讶、恐惧一样使人成为人。

还有一个问题是艺术的循环周期,文艺复兴一定程度上复兴了古希腊罗马的符号和观念,现代艺术又一定程度上复兴了文艺复兴甚至是中世纪的表现形式,比如解构复杂结构比如角度与线条比如追求古拙之下的张力,我不禁想问这一次又一次复兴的内核是什么,是否有变化。我自己的理解是回归简洁,线条和颜色全部为叙事和创作意图服务,言简意赅再无其他,用陈丹青先生的话说就是天真,单纯。美术史看起来像一个由中心散射而出的自发光球体,太阳长在芯儿里。个人非常喜欢契马布埃的作品,《耶稣受难》这一幅绝对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还有就是形式美学和可读性,比如本诺佐比如弗朗切斯卡形式美已经登峰造极,这让我联想到最近看的帕拉杰诺夫和佐杜洛夫斯基的电影,就像康定斯基的画,让人困惑,不可解读,另一维度的美,这种感觉很奇妙因为我之前一直认为艺术作品叙事性必不可少。

最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就是艺术品著名度取决于曝光度,就是景观社会,太真实了,历史就是一份权威名单,狭窄,浅薄。

陈丹青真可爱

 短评

我怎么现在才看到

6分钟前
  • 力荐

我不懂艺术,也不懂绘画,甚至连审美都不算好,可我痴迷一样的喜欢听陈丹青说话。

10分钟前
  • 卓木
  • 力荐

这哪是纪录片,每一集都是一件艺术品!干货满满,受益匪浅。要是去年能有这一季就好了,一定能对我去年的佛罗伦萨之行起到重大作用。

12分钟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力荐

第一次临摹达芬奇,我15岁;第一次去意大利,我36岁;第一次阅读“文艺复兴”专著,我65岁了。------陈丹青(这娓娓道来的语调真是让人如沐春风)

17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讲法常规,视觉上很美。

18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陈丹青眼里永远有光

19分钟前
  • 茉豆茉豆
  • 力荐

好像没有前两季好看

23分钟前
  • 舒小简
  • 推荐

第一集所用到的古典音乐有:巴赫《赋格的艺术》第一首 BWV1080莫扎特《d小调安魂弥撒》 “落泪之日”(Lacrimosa),KV626亨德尔《水上音乐组曲》第一首第四乐章 HWV351

25分钟前
  • 🌍Amani🐒
  • 力荐

有幸

26分钟前
  • Dlee
  • 力荐

应该编进教育大纲,通过艺术史的眼,看历史和培养审美

29分钟前
  • King
  • 力荐

强烈要求这个系列一直拍下去,直到世界末日

31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陈丹青是我永远的老师。

34分钟前
  • ┎ʃΘþャ虍ᵧ〓⿻
  • 力荐

这一季真的是各种意义上各种棒,我怎么才看啊?????感觉是最全面的国内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解读纪录片了。拍的也美,视效也超级棒,都给我看!

39分钟前
  • glow
  • 力荐

反正是 成功勾引了我返回十五世纪

43分钟前
  • 尧尧
  • 力荐

陈丹青是真的爱那些画,真与假,终究能被看得出来,而且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回响。很多时候,他就用美术史一般的语言,一次次地呼喊“看,这么美的画”,那些久远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不可再得,就是因为纯净。

48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赞美。湿壁画的高古、天真、元气,都可以用第二季的“偏离规范”来理解,其一是技术突破,即“一种手法刚被发现时的欣喜”,水性快干(达芬奇搞失败的干壁最后晚餐)、透视法(乌切洛乐不思蜀的广角洪水)、写实人物(曼特尼亚、基兰达约的表情)、风景(弗朗切斯卡的倒影和建筑),陈丹青崇“古”,崇的其实是探索中的新,不拘一格(横比北宋,纵接现代艺术),这种命题作文中涌现的个人风格,奠定文艺复兴从工匠到大师的转折。其二是偏离美术史的陈见。贡布里希有个观点,文艺复兴不是受古希腊罗马启发,而是一代人为了标新立异去古典中挖掘,其实这个节目也有点这意思,最后拾遗于“无名”,是要返回“前”艺术的真,那种在一切资源限制之下的真心,那是fantasy的黄金时代,陈丹青放了一句奥妙的话:毕加索知道那灿烂的时期不属于他。

51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力荐

索性直接成了旁白了,还没有第一二季自然。陈丹青先生真地老了。

56分钟前
  • Late
  • 推荐

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方式,不是学究式的教条,也不是一板一眼的观看,陈丹青的艺术家身份以绝对自我、绝对主观的介入,是一种可感、可思、可供玩味的视角。陈丹青帮我们重新找回了艺术欣赏的本心。

58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陈丹青讲的不是艺术史,是艺术史观。天才林立的年代,连阴影中的无名者也点点生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湿壁画,时而活泼热情,时而宁静祥和,每一面残破的墙上都有无限灵韵,是印刷复制所永不能传达。尤其是马索利诺那个薄荷绿色的山体,将约翰的首级递给莎乐美的希罗底冷冽而优美,看得我眼眶湿润。古时平面上放荡不羁的时空观直到几百年后摄影发明、绘画走向现代之时才再次被发现,这样看,电影的创造也不过是返璞归真。此刻我独自关在家中,看画上一群一群的圣仙权贵和百姓在宏大场面里肆无忌惮地相聚,再想到意大利那一座座古城此刻陷身劫难,想到全球化带来的自由远行已不知何时才能再临,实在是太感慨也太难过了。

59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没有心的人,只会在伟大乐章和作品面前流下眼泪,使它们传承下去,不至于流失,是我生养孩子最大的意义。

1小时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