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站

剧情片英国2009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  海伦·米伦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安-玛莉·杜芙  保罗·吉亚玛提  凯瑞·康顿  帕特里克·肯尼迪  

导演:迈克尔·霍夫曼

播放地址

 剧照

最后一站 剧照 NO.1最后一站 剧照 NO.2最后一站 剧照 NO.3最后一站 剧照 NO.4最后一站 剧照 NO.5最后一站 剧照 NO.6最后一站 剧照 NO.13最后一站 剧照 NO.14最后一站 剧照 NO.15最后一站 剧照 NO.16最后一站 剧照 NO.17最后一站 剧照 NO.18最后一站 剧照 NO.19最后一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02:17

详细剧情

  年轻的瓦伦汀(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饰)应聘成为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饰)的秘书和助手,目睹了晚年文豪和他妻子索菲娅(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饰)之间爱恨交织的深刻情感。托尔斯泰不满索菲娅奢侈的生活习惯,索菲娅则看不惯托尔斯泰和“激进派”弟子弗拉基米尔·切科夫(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饰)的合作,围绕着托尔斯泰,两度力量始终较劲,瓦伦汀也被牵扯进去,分别为索菲娅和切科夫写日记,记录托翁晚年生活,同时也和托翁崇拜者玛莎(凯瑞·康顿 Kerry Condon 饰)产生了感情。疲惫的托尔斯泰终于选择离家出走,弥留在最后的车站,而索菲娅和切科夫的斗争直到最后一刻都未止息……

 长篇影评

 1 ) “攻击我,但不是我的道路”

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你会不会把你的左脸也转过去让他打呢?

很多基督徒都曾被问到这个问题,因为在耶稣的登山宝训里,曾明明白白地这样训诲他的门徒。而在我最新听到的一个故事里,发问的人真的挥掌打了前来传教的牧师,而且是打完了右脸再打左脸——被打的牧师人高马大,曾经是一个武官教头,毕竟没有还手。

这还不是登山宝训里最挑战人的训诲,还有:“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这人心里就已经与她犯奸淫了!”“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多数人把耶稣的话看作一个隐喻,并不真的照字面意思来遵行;然而也有人严肃对待,诚实、努力地按照耶稣的吩咐去行,好像托尔斯泰。

“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耶稣如此吩咐那个想要跟从他的富有的少年官。于是,托尔斯泰释放了他的农奴、放弃了他的版权,开始处理他那庞大的不动产。

然而像每一个认真的基督徒一样,他遇到了信仰与现实难以调和的痛苦与折磨。他放弃了打猎、烟酒和肉食,却舍不得钢琴和家具,他将物业转到妻子的名下——始终无法实现他渴慕的那种完美与自律。

传记作家威廉·希勒在《爱与恨》一书中,描述了托尔斯泰的三种搏斗:与自己的写作困境搏斗,欲望与信仰的搏斗,与妻子“至死方休的搏斗”。而后两种搏斗其实因果相连。

《最后一站》表现的是托翁最后的几个月,也正是他与妻子桑尼亚的“搏斗”到白热化的阶段。搏斗的焦点正是版权问题。早在1891年,托尔斯泰不顾妻子的反对,声明放弃自己从1881 年以后出版的所有作品的版权;而到了1909年夏天(去世的前一年),他甚至草拟了一份遗嘱预备捐出所有的著作权。然而,桑尼亚并不理解丈夫的信仰实践,版权的放弃对她而言,意味着剥夺了子孙的权益。桑尼亚的斗争对象是切尔特科夫——这位为夺得托翁所有著作权而不择手段的托尔斯泰主义的门生。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日子,终于逼得82岁的老人半夜离家出走,最后在喧嚣的镜头前落寞地死去。

电影的片头,导演引用了《战争与和平》里的话:“我所知道的一切,皆因爱而起。”这句引文,连带信仰背景的缺失,再加上海伦·米勒过分卖力的表演,电影多少沦落为一个女人歇斯底里的爱情表达和利益斗争;也使得许多人在同情托太太之余,错解了托先生,继而指责他自私和虚伪:既然他反对贵族特权,为什么还生活在大庄园里,让一大群戴着白手套的佣人伺候着呢?

托翁身后百年所承受的指责,与他活着的时候所面对的一样犀利。妻子在日记里抱怨他从来没有向她和孩子们表达过爱意,兄长也说他言行不一,而他的对手们更是挑战他:“你讲得非常好,但能实现你所信的吗?”

但是,托尔斯泰并非是虚伪的,“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茨威格语)其实是真诚到无法自欺。他说:“攻击我吧,我自己亦这样做,但要攻击我而不是我所追随的道路,就是我向任何提问的人所指出的那条路。倘若我知道回家的路而我跌跌撞撞地行走于其上,那条路是不是就因为我左摇右摆而变得没那么正确呢?”

作为一个被福音深深吸引却同样无法实现耶稣理想的人,我完全理解托尔斯泰的处境。然而,就像杨腓力说的,“登山宝训逼我们认识到上帝跟我们之间遥远的距离,而任何企图通过降低需求去缩短那距离的都完全错失靶心”——托尔斯泰(以及他的攻击者们)所错失的,正是在这遥远距离之间抓住上帝的恩典。或许正是为了弥补自己未能在世上实现福音理想的遗憾,托尔斯泰在晚年塑造了聂赫留道夫(《复活》)这样一个人物,来表明自己所坚持的道路。

 2 ) 愛情與自我的拉鉅戰

電影『為愛起程』(The Last Station)是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晚年的傳奇故事。主要描述他與結縭近半世紀的妻子之間的愛與矛盾。 電影的開始,引用托爾斯泰的名言:『我所知道的一切,皆因愛而起。』 原以為小說中信仰愛情的文學大師真實生活也是如此,看下去之後才發現:信念是信念,生活是生活,信念與生活未必緊密相依。 赫然發現,人原來可以既信仰愛情,同時又背叛愛情。 托爾斯泰的小說中,那些“為愛而生”與“愛是一切”的信念也許不假,只可惜,那或許只是生命中某段時期的信仰,真誠,卻僅是曇花一現。 【男人的愛,僅此而已】 電影中,晚年的托爾斯泰宛如”聖人”一般,他崇尚節儉,反對特權,甚至決定放棄個人財產與貴族頭銜,並將他的小說著作權留給俄國人民。然而他的妻子蘇菲亞卻完全無法接受這個”化小愛為大愛”遺囑,她沒有這麼高貴的情操,她認為托爾斯泰的成就是兩人畢生的努力,最後的結果,不應只是托爾斯泰一個人的決定。於是,她極力悍衛托爾斯泰家族的權益,據理力爭,一點都不輸男人的膽識,以及時而一觸及發的情緒,使她成為眾人眼中歇斯底里的難搞女人。 兩人從年輕到老始終濃郁的愛情,也因此面臨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為何相愛了一輩子的夫妻會在人生的最後關頭漸行漸遠? 如果愛是一切,為何有愛還是不夠? 這是觀影的過程中最令我感嘆的部分。托爾斯泰自認對蘇菲亞的愛情從沒改變過,當他以懷念的口吻對崇拜他的年輕秘書瓦倫汀訴說最初愛上妻子的感覺: 『年輕的蘇菲亞浪漫率真,美得令人屏息,我感覺自己配不上她。』 多年以後,蘇菲亞直率的性情依舊,對愛情的浪漫心境也始終如一。 電影的第一幕:年老的蘇菲亞,跑到托爾斯泰的房裡,悄悄鑽進被窩,不管熟睡中的托爾斯泰完全若無所覺,她硬是拉起他的手臂環繞自己,像個初戀小女孩般,時時需要戀人的寵愛與擁抱。 蘇菲亞和一般女人不同的地方在於:她活在托爾斯泰的愛情裡,也活在忠於自我的心裡。 年老的托爾斯泰也許依然愛她,但是他更愛自己的名聲。他完全無視於妻子的想法,一廂情願地認為妻子應該以他的決定為依歸。他受不了兩人爭吵不休的生活,最後甚至不告而別。看到這裡,我為蘇菲亞感到非常悲哀,也質疑托爾斯泰的愛也許不如他自己想像的深。 愛,是信任,是不離不棄;愛,是就算全世界與她為敵,你也是唯一站在她身邊的人。 少了信任與相伴的愛,還算是愛嗎? 托爾斯泰能有如此傲人的成就,並非全是他一個人的努力,在辛苦的過程中,她為他付出了漫長歲月與畢生心力,憑什麼沒有資格擁有丈夫的部分財產? 托爾斯泰是世界公認的偉大文豪,也是俄國人民心中的大聖人,然而,電影的細節處處呈現出他的偽善與自私:他厭惡貴族特權,主張解放農民,他卻依然住在豪華的莊園中,莊園中也依然有無數僕役服侍他們。 他過著貴族生活,卻口口聲聲不想當貴族,這豈不是自相矛盾。 他執意拋棄世俗擁有的一切,這當中有理想,也有欲成就自己名聲的私心。 相對於他甘於捨棄的聖人形象,蘇菲亞反而變成貪得無厭的壞女人。這樣的落差,不是兩人的對與錯,而是托爾斯泰自私到底的心態,遇上蘇菲亞始終不肯示弱的長期拉扯使然。 不能否認他們由始至終依舊相愛,但愛卻在各自堅持自我的情況下,不斷被劃傷。我想,最傷人心的不是旁人的無情阻隔,而是托爾斯泰用實際行動劃出兩人的界線。 不變的愛,在此,成為最大的諷刺。 【女人的自我,原來可以如此強大】 從古至今,男人總是有各種理由找愛情的碴,委曲求全的女人,無聲的背後只剩一片虛空;堅持自我的女人,伴隨的是自私自利的壞名聲。男人為了成就自我的自私是理所當然,女人為了自我期盼的自私就變成貪得無厭。 這不是定理,但最可怕的是,它根深柢固的在大多數人心裡。 因此,我很欣賞蘇菲亞無懼眾人眼光仍堅持自我的態度。在那個保守的年代,她沒有因此放棄自我的想法。她愛她的丈夫,但她依然挺身悍衛家族權益,她丈夫是聖人,不代表她也要是聖人。 電影中有句令我印象深刻的對白,托爾斯泰問蘇菲亞為何要如此挑剔?她說:『結婚以後,你是我的結果,我是你的結果,對我而言,愛情就是如此。我為什麼不挑剔呢?』 如果夫妻真是彼此的另一半,做任何決定之前又怎能不顧及對方感受?可以不顧對方感受,卻又口口聲聲說愛,這樣的愛,真令人感傷。 電影中,敢愛敢恨的蘇菲亞實在比道貌岸然的大文豪托爾斯泰可愛多了。即使她始終以強硬的態度面對丈夫立遺囑這件事,然而,她最在乎的仍是托爾斯泰是否愛她?當她千里迢迢追到托爾斯泰門前,她想問的第一個問題不是:他為何離我而去?而是,他知不知道我傷心跳湖的事?我跳湖,他有什麼反應? 在愛情面前,女人還是無法永遠高高在上,內心深處因愛而柔軟的部分,讓她心甘情願放低姿態,只想知道她深愛的男人是否愛她如昔? 捨不得,並非軟弱,而是相信愛情。 不夠現實,成為女人在愛情裡的永恆致命傷。 一直記得蘇菲亞最後坐在火車上那個感傷卻堅定無比的眼神,儘管她的人生也即將走向終點,但至少她活著的每一刻都能忠於自我,每一個人生的決定,每一次的爭吵與傷痛,她都銘記在心。她沒有因愛情失去自我,也沒有因自我失去愛情,也許有人會說她同樣愛得不夠深,否則怎能理直氣壯地為自己而活? 然而,我卻隱約在她幽微的心深處看見一束光,光裡閃耀著托爾斯泰與蘇菲亞心心相印的每一瞬間。 【失去自我,終將失去所愛】 人們常說:最深刻的愛情一定會讓人愛到失去自我。看了托爾斯泰與妻子的愛情故事後,我突然覺得,愛情也許沒那麼偉大,自我可能也沒那麼脆弱,愛到深處未必無怨尤,正因為有怨尤,才能看清自己在愛情中的盲點;正因為堅持了自我,才能在事過境遷之後不看輕自己。 我想,每個女人都應該像蘇菲亞一樣,用心去愛別人的同時,也不忘記好好愛自己。因為,理直氣壯的愛永遠比委曲求全的愛,得到更多的尊重與更深的追憶。 她讓我明白:愛,是成就別人,更是完成自我。 不顧一切為”愛”起程的同時,”自我”已安然在側。 她讓我相信:終點,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燦爛的開始…………

 3 ) 沉默等于空虚Or思考

一个人,代表了一个主义,爱的主义,以无爱的主义作为结局。一种思想,大声喊叫的思想,因为喊叫的声响,统治了得出思想的人。

这样的故事是一个个古老的故事组成的【大的故事】,所有的人都和这样的故事有关,或者,他们都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当托主义把托尔斯泰自己牵连在内的时候,当拼命反对私有制的托主义反对了他自己私有的爱情的时候,当他将作品“签”给所有人民的时候,他沉默了,可那并不是真的沉默。

托尔斯泰没见过公有制的世界,他曾梦想着,他竭尽所能地建立公有制,文学,思想,主义,权力……让批判和运动推动他进入那个理想的世界。
这时,妻子说:有人要用一万卢布买你的版权,否则你可怜的家人将被饿死。
托尔斯泰回答:我没见过这房子里有谁饿死。

后来,真的有一个类似的 主 义 让人饿死了,就在他脚下的俄罗斯,那片最肥沃的土地,伟大的思想者没能有幸看到,除了他那些伟大的著作。


伴随着一个青年人的即将离去而最终缄口,托尔斯泰消失了,在公众的视野中他永远沉默了,他用这种极端幼稚的方式结束了极端严肃的议题,谁都不知道离去的他此刻能想什么呢?就要将生活抛之脑后了?在我看来,未必。爱?也不一定,运动?更不太可能了,主义?也不对,或许,他的沉默,伴随而来的,只有空虚,或者寂寞。

青年人接受了这个世界给自己的最好教育,这似乎是一个无关爱的教育,相比之下,那些【名著】和【他教给我们的主义】就像一坨坨SHIT一样无力。
就在托尔斯泰离去之后不久,一个更加激进暴力的主义光临了这个国度,他们推翻了沙皇统治下的一些政治结构,他们要……

未来,在等待着这个青年人,不,在等待着你我。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鲁迅《野草》题词·

 4 ) 以全人类的名义反人类

当一个人被推崇为一个圣人的时候,也就是他活得最没有人样的时候。

晚年的托尔斯泰,就像晚年的毛泽东一样,已经不再属于他自己了,而是被弟子们推向了“全人类”:他的作品,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的版权,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当那群弟子把他这个大活人变成一种“主义”的时候,同时也把“理想”膨胀成了野心,把“自由”扭曲成了教条,把"爱"蜕变成了占有和利用。

渐渐的, 那个曾经给妻子写情诗的男人开始嫌弃她只会打扰自己的工作,只会阻止他把自家的财富拱手让出,只会妨碍他成为那个伟大的,崇高的,无私的,无欲的,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而弃小家保大家的圣人。

他的妻子苏菲亚则落得一身的恶名,“自私、贪婪、狭隘、刻薄...”,因为请求老公留财产给自家子孙,因为在人前耍drama queen的臭脾气,因为憎恨那些萦绕在丈夫身边给他灌圣人迷魂汤的家伙。

直到弥留之际,这个干枯羸弱的老人才发现自己其实无力撑起圣人的盔甲。他最后的留恋,不是什么伟大的全人类的事业,只是那个陪伴自己走过48年光阴的,唠叨的,任性的,不识大体的老女人。

而此时,他的女儿和弟子却竭力阻止苏菲亚来探望垂死的丈夫,因为他们希望他“简朴而高尚地死去",就像一个真正的革命领袖。

历史已经证明,人类有种奇妙的本领,能够打着“为了全人类”的旗帜,去做彻底反人性的事情。

电影最后,面对这杆“全人类”的大旗时,革命青年瓦伦丁愤然说道:“我没有见过全人类,只有不完美的男人和女人!”

是的,我们都没有见过全人类,只是太经常看到全人类的不完美。












 5 ) All, everything that I understand, I understand only because I love.

病危的托尔斯泰已经没有力气再说话 他与深爱的女人默契的互诉衷肠 在她怀中安息于一个不知名的小车站 门外的陌生信徒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痛哭流涕

久别重逢的Valentin和Marsa终于再次拥抱 我也很出格的在飞机很不舒服的座椅上 对着巴掌大小的屏幕默默流泪

没有办法不被感动

All, everything that I understand, I understand only because I love.托尔斯泰说, 我洞悉一切, 也只是因为爱。 只有他这样的伟人 才敢于正视爱情的伟大和人们对于爱的渴望

人们往往不愿意承认爱情的伟大 大部分人在理智的时候都会告诉自己 这世界上有着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等待我们去完成 没有时间被儿女私情所羁绊 但往往在最痛苦最失意的时候唯一的良药却是爱情 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想要一个人的陪伴而已 相互依靠相互启发鼓励 想要快乐 想要被爱 让自己充满活力 一切困难都迎纫而解

尤其是女人 爱与被爱对她们来说简直重要到让人难以启齿 不管是多么生猛的女子最终也是要被它打败 相夫教子 安静生活 也许相对于被其轻易虏获的凡夫俗子来说 永远不爱且拒绝被爱的人才更可悲

love hurts

 爱在托尔斯泰眼中可以自私可以伟大 可以为了她而不顾挚友与信徒对他的期待 忍受两个人在政治教义以及所有观点上的不合 忍受她的无理取闹 自私与孩子气 最后却是为了心中的大爱而离她而去 决心在一个平静的地方认真思考写作 安度余生 立誓说不再见她却终日被相思磨难 昏迷中不断的喊着她的名字 众人为之动容 即使是深深痛恨着她的人


很被托尔斯泰和妻子的感情所感动 影片拍的很诗意又难以理解的浪漫和滑稽 彼此深爱却又没有办法停止对对方的伤害 谁对谁已经不是重点 重要的是四十年来他们从未停止爱过对方

男女主配都演的很真挚感人 两个女子都是随心所欲敢爱敢恨的人 是他们启迪的她们的男人 打开他们通往世界的第一扇门

在还没有成名之前 托尔斯泰也是个凡夫俗子 沉湎于欢乐 他和 Sofya 一起度过了最美的时光 她永远是他作品的第一个听众 世界上唯一一个能读的懂他的手迹的人 他的红颜知己 为了他 她足足抄写了6遍的战争与和平 胜过所有他的崇拜着 任何人对他作品的了解也许都没有办法超越她 因为他们心灵相通 因为她是他的快乐是他的灵感 是他生活,思想的一部分

在他们年轻之时

在他成为一个圣人之前。

这样的一个女人在他的信徒眼中最终成了托尔斯泰伟大精神与事业上的瑕疵 她的一举一动被密切关注 成为人们的笑柄与仇恨的对象 而她依旧无视于世人的眼光 随心所欲 保留着一个孩子的自私与热情 和对他的爱和占有欲

有时候真的想对着他身边的拥护者大吼 不要再给他压力了 走开 他就是一个平凡的老人 不是什么圣人 让他安静的度过余生 和他所深爱的人一起 那是他独有的快乐 没有必要把一切都捐献给所谓的虚无缥缈的人类理想

如果不是所有人对于他的期待 他也许可以更幸福 人们只想要一个上帝来拯救自己的灵魂 为自己恕罪 指点迷津 完成自己无法想像与触及的愿望 这种崇拜 这种期待也是一种可怕压力 更是一种自私

Valentin这个忠实而过于正经的托尔斯泰信徒 笨拙可爱 也是因为爱 才真正的了解了托尔斯泰和他的作品 了解人性以 是Marsha让他能够正视自己对爱的渴望与激情 与托尔斯泰夫妇相处的日子 更加让他深刻的明白 托尔斯泰所谓的爱的重要性

一个人 如果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快乐 是无法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 而这种快乐 也许 只有在爱里才能满足 只有当不在恐惧没有回报的付出 不在恐惧在他/她面前变的幼稚与笨拙 不再恐惧被深刻而毫无保留的了解 不再恐惧揭示自己内心深处的单纯与美好,渴望 而努力去爱一个人比自己多的时候 才能够明白体会

 6 ) 被撕扯的晚年

        记得看文章提过,巴金最后的日子因病非常痛苦,内心里希望以安乐死了却一生,然后,他自己也明白,他已经不是为自己而活,多少人就盼着看一个中国文坛老人活到一百岁,于是他撑到这一天,然后在第二年死去。与巴金相比,享有世界性盛名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恐怕心情更加复杂,他同样仿佛已经不是为自己而活,病痛与心痛交织,人生被几股力量撕扯,而这些力量不是来自于敌人,却是自己在乎之人,他的妻子,他的女儿,他的同道中人。《最后一站》不能算是一部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片,倒是更像以他作为一个切入点,来表现一个伟人高尚如神般圣洁,又平凡如人般无奈的矛盾,围绕着他身边人的百态倒是展示了一个充满戏剧冲突而又耐人寻味的老人挽歌。

        影片以一个有志青年瓦伦汀•布尔加科夫的视角切入了托翁人生的最后旅程,在托尔斯泰的挚友弗拉基米尔•恰尔科夫的举荐下,他成为了托尔斯泰的秘书。影片的开局富于文艺气息,但是很干脆的就把背景交代出来,开场就是一段关于“托尔斯泰主义”的对话,说明了托翁所处的思想阶段和背景,同时,恰尔科夫对托尔斯泰夫人索菲亚不敬的提及和请布尔加科夫留心汇报其动向的叮嘱,又将他和索菲亚的对立关系交代出来,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开场效果。布尔加科夫很快来到一个乌托邦般的“托尔斯泰主义”世界,和任何乌托邦世界的展现一样,初入其中总是显得生机勃勃,一片脱离世俗的美好景象,而他也同时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爱意渐深。然而,很快,影片以一种浪漫的角度让托尔斯泰晚年精神寄托世界的脆弱性先表现了出来,在这个主张禁欲的地方,布尔加科夫耐不住心上人挑逗,很快献出处子身,而开始矜持的他,倒是有了第一次后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继续,也验证了开场托尔斯泰挚友的话,“你才二十三岁,禁欲对这个年龄来说并不容易,不是么?”。

    如果说,布尔加科夫的“违背信仰”是一种纯爱的浪漫,那么村中弥漫的阴谋和斗争气息就让这个乌托邦的世界显得不那么美好了。作为“托尔斯泰主义”的传播和贯彻者,弗拉基米尔•恰尔科夫在片中被描绘成了一个城府很深,颇具阴谋家色彩的人物,他似乎一心就想着让托尔斯泰尽快确定遗嘱,死后将全部财产献给“托尔斯泰主义”事业,并且得到了托尔斯泰女儿的支持,当然也有很多同僚的帮助。在这样的背景下,索菲亚的处境就带着些许无奈了,在我过去读过的关于托尔斯泰的生平中,将托尔斯泰晚年出走的原因相当程度归结于这个女人身上,仿佛是一个老人,受不了老婆没完没了的唠叨,宁肯离家出走一般。从身后事来说,有大量信徒的“托尔斯泰主义”事业营造的故事显然比孤独的索菲亚的故事占领了更高的传播阵地,可以迅速的树立起托尔斯泰晚年愿意倾其财产于平民之中的“伟岸形象”,从而让“托尔斯泰主义”具备合法性和天然的托尔斯泰衣钵继承性。相较之下,一个整天阻止如此“高尚事业”,为家族留住财产的老女人就不那么可爱了,她被渲染的更像一个自私的守财奴,是人类进步事业的绊脚石,这不对等的信息传播下,也让我们更难了解托尔斯泰晚年的人生。

    在这部电影中,将索菲亚作了更立体的解读,可以说,她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人公。导演没有继续给她泼脏水,也没有矫枉过正的让她像个天使,于是,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敏感的女人,却也是一个深深爱着丈夫的女人。作为家族中的女主人,当丈夫实际上已经投身灵魂事业不管世俗事务时,她对维护家族利益有着天然的警惕性,在她眼中,有着太多窥探丈夫财产的小人,而恰尔科夫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我们并不能因为一个女人是一个超凡的伟人的妻子,也要求她有忘我的境界,所以,她关心丈夫的身体,也期待丈夫的关注与温存,这是多么正常的心理,试问,一个妻子期待丈夫能爱自己多一点又有何不对?冲突恰恰在于,恰尔科夫和他代表的“托尔斯泰主义”执行者们,不但要带走丈夫的钱财,更要带走丈夫的爱和注意力,而这恐怕是对索菲亚最大的伤害。争风吃醋,常常争的就是注意力,就是这种情感的被关怀,而让人无奈的是,这却又是急切的争夺所无法夺来的。本片展现的焦灼的矛盾也在这里,索菲亚希望托尔斯泰给自己的关注和爱更多,而这样的争取,却不断的把丈夫推离到自己身外,接着索菲亚又一哭二闹的以一个女人本能的歇斯底里想要挽回,却让丈夫在烦躁和困惑中离的更远。

    当索菲亚哭喊着要丈夫爱她,关注家族利益时;当恰尔科夫以人类大义软胁迫般地要好友快快签下遗嘱时,受到最大伤害的恰恰是托尔斯泰本人。他看似是这场争夺的中心人物,是大家奉承的对象,实际上却又是最无力的一员,他被同时以各自角度出发“关心”着他的人撕扯着,他几乎是在精神恍惚和筋疲力尽中签下了遗嘱,这对他更像个人的解脱而非对身后事的嘱托。他的出走正渗透了内心的疲惫和无奈,在一个车站,他静静的在重病中消耗人生最后的能量,却期盼再见自己的妻子一面,而从影片我们看到,这最后的愿望都受到百般阻挠,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一个等待被万民敬仰的符号,而非可以把握自己最后愿望的可怜的老头。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表现方式,它给出了一个通俗的剧情和阐释,却以文艺和深沉的形式去展现,达到了在充满现实和代入感的剧情中去体会其中意境的效果。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和海伦•米伦,向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夫妇在人生最后阶段,交织着爱怨,却带着难以割舍的依赖的感情,无论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表现的无力,还是海伦•米伦表现的无助,都令人动容。这部影片的结尾在我看来也耐人寻味,在托尔斯泰的人生之火熄灭时,布尔加科夫也选择了与恰尔科夫分道扬镳,你很难说恰尔科夫真的是个自私的人,或者说毫无他声称的事业那样高尚情操的人,但是布尔加科夫更愿意放弃这已经打上恰尔科夫烙印的,可能伤害其本性和爱情的信仰,于是,在托尔斯泰的最后一站,布尔加科夫与爱人重聚,紧紧相拥,他们的人生却刚刚开始新的旅程,迈开脚步,去探索,去爱。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00c79cca0598668bc8176852.html

 短评

偉人傳記只是一個浮華的表面,主題上是一對老夫妻日益遠離的心。Helen Mirren是影片中最精彩之處,尤其是其與Christopher Plummer之間的火花,不枉兩人都憑此獲得Oscar提名。相較之下,James McAvoy的表演則顯得僵硬得多,且其引導的一條重要支線沒能

6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她的列夫切卡离开后,她坐在火车里,隔着玻璃,仔细的盯着外面哭泣的人看,可是却怎么也看不懂那些人们面容下的悲伤。

11分钟前
  • miootree
  • 推荐

主题挺晦涩,后半段很压抑。存天理灭人欲的运动泯灭人性,亲女儿和伪善的利用造神达到目的的伪拥趸自私冷酷不懂爱,歇斯底里的老太太却更有爱,理想的仙气和现实的俗气,有人成偶像有人成绊脚石。名人可悲,生不由己死亦作秀。小麦眼睛还是那么蓝,但他说don't go,I need you的时却不是那个英伦少年了

15分钟前
  • 阿吉娃娃
  • 推荐

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去爱,又谈何大爱?一个圣人的阴谋,一个捍卫爱情的女人,当然,他们都可以做得更好。我只想被重视,如果你敢放我在手心,我就敢陪你走世界。

20分钟前
  • 私房歌
  • 推荐

以美国价值观来解读托尔斯泰确实不大对头,但Christopher Plummer和Helen Mirren这两个老戏精把托尔斯泰夫妇演绝了。 Paul Giamatti和James McAvoy的两条线则过于立场分明,缺乏深度。总体而言,就是美国人眼中俄罗斯文豪的文艺爱情小清新

23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爱一个人,往往就期待能拥有他的全部,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彼此的世界也是独立的,留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他在自己世界里的精彩、欣赏他、爱他、纵容他、迷恋他。。。

27分钟前
  • 飯團仔
  • 推荐

引用影评“人們常說:最深刻的愛情一定會讓人愛到失去自我。看了托爾斯泰與妻子的愛情故事後,我突然覺得,愛情也許沒那麼偉大,自我可能也沒那麼脆弱,愛到深處未必無怨尤,正因為有怨尤,才能看清自己在愛情中的盲點;正因為堅持了自我,才能在事過境遷之後不看輕自己”

2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他离世的一刻,涌来千万记者。突然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薛岳。正好与我生命擦肩而过的人。德国电影里的镜头与画面,实实在在的英国阳光。

32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推荐

『我所知道的一切,皆因爱而起。』★★★★

37分钟前
  • Q。
  • 推荐

我是毫无疑问的索菲亚的支持者,好受不了那些公有制的支持者。James演的这个角色怎么看怎么多余,直接从托尔斯泰夫妇身上去深挖角色性格特点和矛盾冲突会死啊?

41分钟前
  • SUN
  • 较差

OST好。。神!!!老爷子居然是音乐之声男主!

46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很多文学史的书籍中,都把托尔斯泰描绘成一个敢于和贵族身份决裂的斗士。说他厌恶不事生产的妻子,厌恶自己身处的贵族阶级,最后的出走是一次壮举。说实话,我很厌恶这种说法。难道伟人的伟大,需要用一个弱女子的心碎去衬托吗?就像男主说的,别人创造出来的托尔斯泰,只可能是那些创造者的样子。

50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蛮无聊的一部片子,片中托尔斯泰那些信徒对于他信念歪曲的理解,造成了以后所有悲剧的导火索。整部片子我感到的只是一部再普通的家庭伦理剧,吵吵闹闹为了财产,而双方都以不同对托尔斯泰的爱,一起提早送了托尔斯泰上了西天。无聊啊,无聊,还以为本片会讲述曲折而伟大的传记呢,不过如此。

52分钟前
  • Ken
  • 较差

Your youth and your desire for happiness cruelly remind me of my age and the impossibilty of happiness for me.

53分钟前
  • Mr.Mc
  • 力荐

其实这样题材的片子,拍的再烂也能让人感触万千。在老头老太的光环之下,小年轻的故事显得很鸡肋。其实,如果不是反复强调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这是一部讲俄罗斯的片子吗?这群英国人眼里没有斯拉夫人的那种粗野神经质啊

56分钟前
  • Joelle
  • 还行

不是不相愛, 是太愛, 像高貴的神一樣耀眼, 害怕得不到, 牽手走完50多年的夫妻旅程, 再沒有什麽比相濡以沫中海保有年輕時的美好記憶更美麗, 更浪漫的愛情了. 但只靠愛是不夠的, 人們或許還是更愛自己, 所以不會爲了對方放低到塵埃里, 所以還會有爭執, 分離, 諒解...

59分钟前
  • 阿Q
  • 推荐

上品的文学电影。p.s:圣人都是为信徒玩而死的

60分钟前
  • Eric·要回家
  • 力荐

地球太可怕了,恶心那个伪托尔斯泰主义和那个无脑的女儿。坚持你的自己的理想,但请不要妨碍别人!!!一对无脑无心的贱人!

1小时前
  • Miss Sunny ~~~
  • 推荐

女人都應該像蘇菲亞一樣:在愛情中,依然擁有強大的自我。

1小时前
  • 愛永
  • 推荐

这本就不是一部传记,讲得只是一对年迈的夫妻试图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去爱对方,而托尔斯泰身边的人却只能看到他的文豪身份,所以"what do they know about love?!"~~~另外James每次面带笑容满怀激情对一个女人说"我爱你"的时候那个热烈的眼神总是让我很动心

1小时前
  • 猴小鞋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