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之敌

剧情片美国2009

主演:约翰尼·德普,克里斯蒂安·贝尔,玛丽昂·歌迪亚,比利·克鲁德普

导演:迈克尔·曼

 剧照

公众之敌 剧照 NO.1公众之敌 剧照 NO.2公众之敌 剧照 NO.3公众之敌 剧照 NO.4公众之敌 剧照 NO.5公众之敌 剧照 NO.6公众之敌 剧照 NO.13公众之敌 剧照 NO.14公众之敌 剧照 NO.15公众之敌 剧照 NO.16公众之敌 剧照 NO.17公众之敌 剧照 NO.18公众之敌 剧照 NO.19公众之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6

详细剧情

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1933年,江洋大盗约翰•迪林格(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饰)与同伙约翰•汉密尔顿(杰森•克拉克 Jason Clark 饰)持械劫狱,从印第安纳州监狱中成功救出抢劫团伙成员,包括“漂亮男孩”弗洛伊德(查宁•塔图 Channing Tatum 饰),“娃娃脸”尼尔森(斯蒂芬•格拉汉姆 Stephen Granham 饰)等,并藏身腐败警察马丁(约翰•迈克•鲍格 John Michael Bolger 饰)的农宅。马丁说服迪林格藏身芝加哥,寻求黑帮保护。在一系列银行抢劫活动中,迪林格爱上了芝加哥女职员比莉•弗雷凯特(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饰)。与此同时,联邦调查局探员茂文•普维斯(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被上司胡佛局长(比利•克鲁德普 Billy Crudup 饰)提升,在美国第一次“打击犯罪战”中誓将迪林格捉拿归案。行动中,随着迪林格的势败,联邦调查局却日益壮大……©豆瓣

 长篇影评

 1 ) 优雅的时代已经过去

影片的开头很快将人带入那个时代。

简单的字幕。

越狱。他们如此轻易的逃脱,他们拥有最强的火力,他们钻进吐司一样的汽车,他们踢走了冲动粗暴的人。这就是混乱的大萧条时代,和一群绅士的暴徒。

一边是贝尔仿佛贵族练习射击般单膝跪地,狙击逃犯;一边是部署缜密从容不迫的银行劫案,为了不多的几万美元。

三段戏走下来,一个词浮现脑海,体面。

强尼·德普是唯一主角。我看到有影评说,他的表情太单一了。我却觉得他的表情恰到好处。没有杰克船长的油嘴滑舌和夸张的肢体语言,但他自开始萧条世道如鱼得水的优雅从容,到后来被时代抛弃的茫然挣扎,似乎都从他微启的嘴角,挑动的眉毛和倔强的一缕额发流淌出来。影片用了大量近景特写,捕捉细微的表情。内敛的感情表达,是那个时代的绅士做派。

是时代抛弃了优雅。贝尔被迫接受严刑逼供的做法,德普也不得不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共事,接自己不喜欢的活。他们都曾呼风唤雨,但面对时代又多么苍白无力。

这是一部怀古的电影,它没有惊艳的视觉效果,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发人深省的哲理,它只有怀古。因此它不可能成为被所有人接受的好作品,但它不失为好作品。

它以很别致的真实感给现今同样身处大萧条中的我们展现那个时代所不同的优雅。

本片的摄影很特别,许多镜头选择手持,轻微摇晃着,不由自主会联想起同处黑暗中的《狗镇》。音效也很特别,仿佛记录了环境中所有杂音,未加后期雕琢。这样的处理,让人时不时觉得这不是电影,而是廉价的电视片,或纪录片。我用了两个特别,只是不想太直接的指责它,毕竟,这样拍摄的用心还是可以理解的,但至少对我来说没有增加任何代入感和真实感。德普的脸孔是舞台化的,纪录型的拍摄我认为并不合适。

bye bye,black bird

 2 ) 那个时代的英雄被淘汰出局了

喜欢Johnny Depp,所以下载了来看,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看完以后却很沉默,不知道该如何表述感受,也许是因为矛盾。你喜欢的主角,影片的主人公,很酷,又有情有义,可是他终归是个罪犯。心情可以跟着一个罪犯在走,但是想到那些死去的联邦探员,却是在恪守本分,为了国家和公众的安全和利益牺牲生命,Christian Bale扮演的探员眼看着自己的手下一个一个死去,心底里近乎疯狂,但依然克制着冲动,所有的目的只是为了这个罪犯绳之以法,依然恪守公平和道义。可是那个罪犯同样在恪守公平和道义。而且是那样一个时代,经济萧条,社会转型,人们甚至于崇拜这样的罪犯,而且Dillinger不杀平民,可是他确实杀人了,警察是无辜的,他们是在维护社会和公众利益。

这样的矛盾,脆弱的结局和音乐,让人沉默。就如同我喜欢第三帝国的陆军将领,他们是一群优秀的军人,但却无法否认他们确实为纳粹的恶行做了帮手,可他们是国家的军人,恪守军人的本分。也许,他们都一样,只是生错了时代。无论如何,第三帝国的军人都远远强过无耻的政客和独裁者,Dillinger这样的罪犯也远比那些无耻的商人给社会和公众的危害要小得多。如果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他们这样的人,能力超群,而又有情有义者,自然不会落得如此矛盾的结果。可和平属于政客和商人。所以,注定了他们只能是那个时代那样的另类英雄。

很奇怪现在相当一部分人被香港的警匪片和好莱坞的一些工业化流水线作品培养出来的几乎一成不变的对电影的判断思路。情节、动作、画面、演技,说起来似乎很专业,却都是在企图用同样的思路去评判所有的电影,当然,首先是分类。比如一些人对于The Taking of Pelham 的评价,把它当作一部动作片来看,批评这是一部失败的动作片。不知道脑子是怎么想的,这个年代,有哪个好莱坞导演敢把一部以劫持地铁中的乘客做人质为主题的片子拍成动作片?既然导演选择了这个题材,一定是有不一样的想法的。他虽然是动作片的题材,但却显然不是动作片的内涵。就如同这部公众之敌,虽然是黑帮犯罪的题材,但显然蕴含了对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中人以及社会的选择作思考的内涵。

从个人英雄主义的非法掠夺,到资本家的合法掠夺,社会也从古典的帝国主义发展到了现代帝国主义。一切看似和平,其实充满更加肮脏的血腥。这不再是一个英雄和强盗的时代,到处都是卑鄙的商人和政客,他们满口仁义道德,却在掠夺着一切,用合法的手段。

所以唏嘘。

 3 ) 阵容强大,背景有趣,但讲故事太匆忙,讲人性太浅薄

这部电影是讲一个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个抢银行的传奇人物的故事。

电影有几个特点:

1、它是好莱坞里相当忠于真人真事的电影。改编自财经记者 Bryan Burrough的一部记实文学《Public Enemies: America's Greatest Crime Wave and the Birth of the FBI, 1933-34》(公众敌人:1933-1934年美国最强犯罪风潮、以及FBI的诞生)。由导演Michael Mann (迈克尔·曼)搬上大荧幕。

2、时代背景很吸引人。上世纪30年代,正是罗斯福总统下的大萧条时期。当时有好多家喻户晓的逍遥法外的罪犯:Baby Face Nelson(“娃娃脸”尼尔森)、Pretty Boy Floyd (“漂亮男孩”弗洛伊德),还有本部电影的主角,John Dillinger 等等。拿John Dillinger来讲,历史中他这个人确实抢劫多个银行,两次入狱,两次越狱成功,甚至还大摇大摆的去警察局里头转过一圈,视察了自己的照片,还和警察们搭讪了几句。他被FBI宣扬成是“number one public enemy”(头号公众敌人)。然而,由于大萧条的背景,很多民众对政府和银行本有积怨,所以他们其实是把 John Dillinger 当成了英雄。他们传颂 John Dillinger 不拿银行顾客的钱、只拿银行的钱的轶事,他们对 John Dillinger 夹道欢迎。他们的态度让 FBI “头号公众敌人”的口号站不住脚。

而FBI探员(Melvin Purvis)的故事也很曲折。在wiki上看了这个真人的生平介绍:他参与追踪几大逃犯、“娃娃脸”尼尔森和“漂亮男孩”弗洛伊德的落马都有他的功劳。但是被他的上司嫉妒而免职,由别人接替他来追捕John Dillinger,但是那人中了John Dillinger的枪。他临死的时候,Melvin Purvis还去探望了他。Melvin Purvis后来还是怀才不遇,就从FBI辞了职。多年后头部中枪身亡,FBI的结论是自杀。

总之,这些复杂的人和故事、特殊的经历,还是挺有让人有兴趣了解的。

3、电影用HD(高清)模式摄制,而非传统胶片。导演解释说,他希望观众有参与感,没有距离感。我想,可能这样让画面更清晰吧。(不过我没有感觉出什么不同。大家呢?)

4、阵容很强大:

Johnny Depp (强尼·戴普)在这部电影中演抢匪老大 John Dillinger。他不用说了,很有个人魅力,喜欢尝试不同的、有点怪的角色,而且都诠释得很好。加勒比海岛里他的演出太牛了,让我以为演员一定就是那样又丑又怪的,结果看了真人才发现原来挺帅的。后来又看了他和Kate Winslet (凯特·温斯莱特)演的Finding Neverland(寻找梦幻岛),他演一个很有童心的创作出彼得潘的作家,演的也挺好。还看过他演的 Secret Window(秘窗),演一个精神分裂的作家,有点诡异的故事,某种程度有点像 Fight Club(搏击俱乐部),但是同样很有他的风格。。。顺便说,连这家伙找的女朋友,比如kate moss(名模凯特·莫斯),都是很有个性的。

Christian Bale (克里斯蒂安·贝尔)在这部电影中演FBI探员Melvin Purvis。他也演过好几个不错的片子:蝙蝠侠系列,还有The Prestige(致命魔术)。我都挺喜欢。感觉他是个安静、复杂而有戏的人。

女演员Marion Cotillard(玛丽昂·歌蒂亚)在这部电影中演抢匪老大的女人。她是法国人,得过08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很漂亮清纯,有大大的眼睛。

之上是看之前的了解。下面讲看完以后我的感觉:

优点:1。演员的演出确实都挺中规中矩的。演出了抢匪老大的酷,坚定聪明重感情。演出了老大女人的可爱、忠心。演出了FBI探员的沉默、坚定、经受打击。。虽然探员的改变不让我信服,但是我想那是编剧的责任。。三个人中,女演员的演出最让我惊艳。

2。时代背景确实挺有意思的。70多年前,人们穿的衣服、开的车、听的收音机、看的电影、银行的样子、经济萧条的背景,都是有历史感的东西,在这部电影中展示得很充分,让人觉得有趣。

缺点:

看完以后觉得空空的,似乎影片少了点东西。影片两个多小时,都有点像头脑简单、又匆匆忙忙讲故事的动作片:越狱、抢劫、被抓、再越狱、逃亡、老大女人被抓、老大要去救她、结果被毙了。全剧终。中间稍微渲染了Johnny Depp所演的抢匪的聪明机智、重感情。就几乎是剧情的全部了。看完了,觉得:“哦,好吧。他死了,我脚指头也猜得到”。就没有别的带走的东西了。

我不得不责怪编剧。我以为,这样一个抢匪,应该更有故事、更复杂、更扣人心弦。电影虽然也涉及到他的成长(通过他的只字片语)、他的理念(通过他看电影,对电影情节的共鸣)、他在大萧条这个大背景中对大众的影响(通过大家对他的夹道欢迎),但是都只是蜻蜓点水。90%的时间还是放在他抢劫、越狱上面——可是抢劫、越狱却也没有展开讲充分,所以根本不揪心。有这个时间,我还不如重温一遍电视剧 Prison break(《越狱》)呢,起码狱越得更曲折。

而Dale演的那个FBI,感觉编剧想说明他情绪的变化,但却没时间说清楚。他原本是个坚定的正义的人,但后来却显得惘然若失,最终字幕还显示,他一年后辞去了fbi的工作,而且多年后自杀。可是由于他的戏份太少,这个变化非常不让人信服。我都不知道这些变化是为什么,还没有真人的故事吸引人。

总之,电影似乎缺乏深度、也缺乏讲故事、吸引人之处,如果能把人性的部分表达得更丰满,或者更会讲故事,我都会更喜欢。不要为导演开脱是忠于原著,所以没有发挥空间。因为电影就是应该追求好看、吸引人、给人留下一些东西才对。

 4 ) 我给六颗星

一个时代的亡结总是从伟大生命的消逝开始的。

昨晚上去看这电影纯粹是个意外。上个星期看变形金刚的时候晃过了它的预告片,当时只觉得是一部有大变态约翰尼德普,蝙蝠侠和曼哈顿博士的摄影乱七八糟,内容稀里糊涂的犯罪片。等美国军队和擎天柱们把我脑子搅的翻江倒海以后早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可一哥们老惦记着它,夜里没事儿就遛到了电影院。

就这样,不知道导演编剧作曲是何方神圣,连预告片都还没有看全,除了演员之外没带着任何偏见看这电影(一堆男人,也提不起我兴趣)。看到一多半的时候,我就心想,这片子我给六颗星。

 电影前半段有点不着调。只见着Dillinger和他的同伙们神不停佛不挡的在监狱和银行间闲逛,自自在在的把警察当狗遛,顺便泡了个妞。摄影比预告片还乱七八糟,人物没得一点生气,总之完全不知道这个电影想干什么。一直到他第二次越狱的时候才让我有了方向:这是一个人,一群人,一个时代走向终结的悲剧。

如果对二三十年代美国历史不太了解的话可能看这电影会有点不着调。从二十年代禁酒令开始,暴力犯罪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几乎成为了美国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一大批曝光率极高的怪盗被偶像化成为了路人皆知的名人,这些“公众敌人”(public enemies这个词出自曼哈顿博士演的那位胡佛局长,FBI的创始人)是大萧条时期最让人着迷的社会怪象之一。那些无法无天,凶煞嚣张的歹徒在那个希望破灭的时代被当成了公众逃避现实的幻想对象,还有民众认为是银行的贪婪导致了大萧条,那些银行抢劫犯就变成了以暴力对抗腐败和权威的象征。许多大名鼎鼎的罪犯在各种各样的演义和传奇中都被变成了神话,像邦尼和克莱德,baby face奈尔森, Al Capone, 当然还这这部电影的主角,John Dillinger。

电影没有任何引述背景的字幕或介绍,直接跳入了大萧条最严重同时也是罗斯福上任的1933年。这部电影比大部分声称“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要更贴近史实,因为它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精髓:随着罗斯福的新政和整个社会结构在大萧条中的转型,传奇式的暴力犯罪时代即将结束了,高度组织化的经济犯罪成了“新潮流”,Dillinger们这样罗宾汉式的侠盗就成了旧时代的象征。他们不仅是警察的眼中钉,吸引了太多镁光灯的他们更成了让过去的同伙如芒在背的麻烦。曾经的“safe haven” 将他们拒之门外,獠爪日显的FBI更是倾力的逮捕他以树立声望. 强敌的追剿,朋友的出卖,被逼入墙角的Dillinger做着一次次漂亮但也绝望的挣扎,虽然结局早已经没有了悬念,然而他的一次次反击却成了他们的时代精神最后的强音:游侠式的自由自在,蔑视一切的狂放豪情,这一切都随着他的倒地消逝了。接踵而至的是FBI代表的大政府的崛起,高度统一化和组织化的社会让以暴力对抗权威的精神从此销声匿迹, “英雄”变成了在海外为美国夺取光荣和利益的军人,领导游行的民权领袖和摇滚歌星,像约翰迪林杰那样漂亮的翻过柜台的身影永远的消失了。

人物性格的模糊我认为是导演有意的。上面我也说了,电影对史实忠实到了让人有看历史片的感觉,而对历史最准确的把握,是对时代更替的掌析。FBI的一步步壮大其实是美国走上帝国之路的缩影,曼哈顿博士演的(不知道那家伙叫什么,反正就认得他是他个大蓝人)的胡佛局长,一个急功近利的官僚几乎是片子里唯一符合传统审美习惯的人物,他是有性格的(虽然戏份很少),因为历史在他这样的人的手中;其他的角色,都是只有特点但没有真正的性格,不管是Dillinger 还是Purvis,他们都不是创造历史的人,一个陨落,一个功成,跟他们本人是什么样的性格没太大的关系,只是被时代的大潮挟裹着走过各自的人生而已。

约翰尼德普的表演是蛮成功的,平时充愣卖乖惯了,猛一下见他端着汤姆森狂扫还有点不习惯。Dillinger不是作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出现的,而是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显现在一个人的身上。能细腻的刻画出时代交替中面对终亡宿命的人的痛苦挣扎和坚持,就已经成功了。

到了片尾cast 出来的时候才知道导演是Michael Mann, 有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

很多人觉得用HD拍这样的电影是滥俗,老实说这电影的摄影的确不算出众,但是还算中规中矩,Michael Mann 本就不是以画面见长的。我发觉如今“影像风格”变成了太多人挑剔电影的标准,其实很多导演并不是在追求留下什么“影像经典”,只求讲好一个故事,而深蕴的悲剧隐喻才是Michael mann 电影最迷人的地方。

Stranger stop and wish me well,
Just say a prayer for my soul in hell.
I was a good fellow, most people said,
Betrayed by a woman dressed all in red

 5 ) 末路亦是归途

纯粹是为了强尼而去看的,确实也从不失望。无论什么样的角色,只要伊来演,让人看到的永远是强尼式的某某某。这个神奇的男人把忧郁敏感和阳刚英气完美地统一了在一起,每每让人惊叹,怎会有这么一个神经质也如此恰当好处的人?

一位银行劫匪的传奇的一生。既有犯罪的邪恶感,又有铁汉的柔情面,正适合强尼这种亦正亦邪的人。举手投足间,常让人陷入伊就是那位传奇人物的错觉之中。

整部电影,其实不是很喜欢,无论是动作场面还是内涵中隐隐对犯罪的美化,都让人多少有点不爽。前一个半小时之多,分神无数,但是后半小时真是精华,看得人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用了大半时间对强尼作为一个神话进行描绘之后,随着结局临近,一切风光急转直下。患难的朋友都挂了,利益关系的人纷纷背叛,自己心爱的女人却落入了FBI之手,而自己的time是否也逼近了呢?

在这几乎有些荒凉的时刻,伊送人去警察局的时候,竟然自己也进了那个下达格杀令的大楼里,做起了闲适的旁观者。电影镜头霎时慢了下来,光线逼真,音乐缓缓地,听得见楼里办公室人们的隐约的说话声、打字机声,强尼推开门进去。

像一个全然无关的人,一步一步走进那个狼虎之穴,却又那么小心翼翼,明明是脱不了干系的当事人。看到自己的资料被贴在展板上,看到自己挂着自信笑容的照片贴在通缉犯的名单上,看着与自己有关的人与事的一切被详细地公之于众。深入敌人腹地的紧张感和逃逸在外的得意情,杂糅在一起,简直丝毫不能掩饰地表现在强尼脸上。最狠的是,看到一群官员围在一起听棒球赛的电台节目,强尼像属于这个大楼的职员一般随口问比分怎样,然后淡定地收到了答复。这一幕真是赞到死啊。对官僚机构的讽刺,对自我经历的激赏,在这一刻,矛盾而统一地达到了顶峰。不愧是强尼啊,这一段演得出神入化,从表情到动作、神态,丝丝入扣,极其到位。

还有电影院的那一场戏也极赞。电影里那个被抓的男人从容赴死,说“Die the way you lived,all of a sudden,that's the way to go.Don't drag it out.Living like that doesn't mean a thing. "剧场中强尼的眼睛泛出了惺惺相惜的光芒。

生又何欢,死又何惧。有过从心所欲无所遗憾的人生,那么死又算什么呢?古人认为人生最悲哀的事情是”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可是既然曾经轰轰烈烈过,那么即使到最后仍是尘归尘、土归土,也不过是自然的繁华落尽而已,有什么可畏惧、有什么可悲哀呢?恰如张载在《西铭》里写的”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淡淡的只言片语,却轻巧地化解了死生这种大事的沉重。唯有这般通透地看破,才能真正漫看花开花落。

虽然是末路,但是强尼像一位英雄一样死去,尊严丝毫无损。就连杀他的人一时之间也难以接受那样一位无所不能的大盗瞬间轰然倒下的事实,甚至都不敢近身,远远地,就呆住了。

作为观众,亦被这种坦然所震撼。

另外值得称道的是最后一幕。杀死强尼的那个探员带着他的临终遗言去监狱看强尼的女人。他说,byebye,blackbird。没说我爱你,也没说你好好活下去,而是像那种随时都可以下次再见面一般轻描淡写地说byebye。甚至完全能够想象出平时他说这句话时脸上挂着的清浅笑容和随意挥动的手,可是就这么把凝重的诀别变成了随便的告别。深情如是,洒脱亦如是。感动得眼泪哗哗的= =

伟大而有大智慧的人往往就是这样,生命之中不管是不能承受之重也好不能承受之轻也罢,永远淡然地当做平常事,不物喜、不己悲,承天顺命,安然自处。

 6 ) 现代主义者曼真的失败了吗?

占姆孙将欧内斯特孟德尔划分的资本主义代系进化为文化领域的时代性分层。是否可以在占姆孙的预见中将文化领域之事聚焦收拢。在某种电影、或者导演的意义上……

胶片的经典好莱坞,威廉·惠勒和马文·勒鲁瓦们是古典主义的模样。新千年后曼与卡梅隆们成了影像现代主义的弄潮儿。至于还若隐若现的后现代派们,是李安、是vr还是动视Rstar,就不可预料了。但或许将李安提前列入后现代一派并不严谨;所谓检索划时代之群体潮流,技术蝶新还不够,只有在迭代完成、旧世摧毁的废墟上重建一套价值伦理体系和以此基础为理由的叙事观和导演场并进而批判的,才演成为一种概括“某某时代”的性状名词。

在《国民公敌》中

21min处饭桌戏是完全的现代语法和现代器械摄影。小变焦、浅景深、超高的画面细节和电视质感的摆动……为什么不可以说曼用数字摄影介入了古典时代的叙事模式而敲好达成了一种全新可能呢。从此以后,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巴兹鲁曼的结合也看起来不在不合时宜了。

迈克尔曼改变了一种以摄影设备为界限所决定的美学倾向和手段结构,曼的电影并不是数码质感的而是数码状态的,其中区别:对于同一个母体即“好莱坞经典类型文本的一种普遍创作方法”,前者“混纺”、后者“戏仿”。就好像馅饼“草莓制作”和“草莓口味”的分别。差异所在是不同影像介质和文本类别间手法的摄取与混合。

说白了,在那个以胶片为基础的年代,曼所倡导的设备更新是结合了一整套超验于古典主义的导演套数而更新的。反观今天的影坛普及了数码设备后,反而怀旧的风尚回潮;当然坚守者如诺兰昆汀者犹在,而大多数胶片享有者以此为一种古典剥削而在影像之外大做文章。至于与胶片适配的一整套完整的古典导演语汇和场面调度,早抛诸脑后。所以便是全家桶拿青花瓷来承,百事可乐用高脚杯来装。

试看凯瑞福永胶片摄制的《邦德25》,怕是不能说是“胶片电影”,说“用胶片电影机拍的电影”怕还恰当些。

 短评

爱的如此深沉……

2分钟前
  • 我老了怎么办
  • 推荐

帽子 大衣 西装 背心 衬衫领带 我他妈要去抢银行!!!!

6分钟前
  • 魔吉觉吉末
  • 力荐

热闹 紧张 还有爱耍帅的男主角 好看的传记电影 尽管我之前从未对传记电影有过如此的感受 多亏了Depp 演技真棒

8分钟前
  • 小肚子✨
  • 推荐

劫富济贫,逍遥于世。

9分钟前
  • wonka
  • 力荐

被自杀

10分钟前
  • ♣lùlu♣
  • 推荐

“不要胡思乱想,我会老死在你身边。”

12分钟前
  • Eudemonia
  • 推荐

我是看帅哥的,不解释。

14分钟前
  • 肉一
  • 推荐

看的是deep影片其实不重要

16分钟前
  • sid
  • 力荐

【B】相较于《迈阿密风云》,本片的数字质感更极端了,不仅仅只有数字噪点,更加显眼的还有人物运动中所拖拽出的残影。同时,将数字摄影投放至这个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犯罪故事,本身就极具争议,过量的画面细节仅在面部特写时起效,而在其他场合下(甚至包括其最拿手的夜戏),也开始拖迈克尔·曼的后腿。唯有在迪林格被击毙后混乱的围观场面下,借由“手持DV”的影像质感,影片终于给了数字摄影穿越回这个时代的理由。怀疑迈克尔·曼的创作灵感在《借刀杀人》后就差不多宣泄殆尽,只剩顶级的枪战调度可以一看。

20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没创意的水准之作。贝尔僵死了。

22分钟前
  • mOco
  • 推荐

还打坏他的脸。

27分钟前
  • friendbeast
  • 力荐

他象诗人一样说出最浪漫的情话。

28分钟前
  • 力荐

情节混乱,线索模糊,而且最重要的是数字高清摄影所呈现的质感和时代背景实在不搭

2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较差

金发红唇的凯瑞穆丽根和卷发红裙的马里昂科迪亚加上一个can be everyone的德普,德普微颓了演坏人更像了,纯粹就是大牌儿撑场面的小片片

31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罪犯的命运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最终都是毁在了女人的手里。

34分钟前
  • Q。
  • 推荐

那个啥, 这男人咋越来越帅呢..

37分钟前
  • 双面薇萝泥咔
  • 力荐

Michael Mann,永恒的枪火之王,听到老爷子熟悉的轰鸣枪声,其它一切都不重要了。Johnny Depp 总算演了个像样的角色,“给我一支枪,让我横扫天下”的坚毅霸气够震撼。“他们只在乎别人从哪里来,而重要的应该是人们要往哪里去”,纯爷们。

41分钟前
  • 苇间疯
  • 推荐

我的抢银行梦再次出现!

45分钟前
  • MegaMind
  • 力荐

大强盗的传奇.

47分钟前
  • 小僵尸蹲蹲
  • 推荐

长还闷的吓死人

51分钟前
  • 身娇肉贵一朵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