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普拉达的女王

爱情片美国,法国2006

主演:安妮·海瑟薇  梅丽尔·斯特里普  艾米莉·布朗特  斯坦利·图齐  西蒙·贝克  艾德里安·格尼尔  吉赛尔·邦辰  

导演:大卫·弗兰科尔

播放地址

 剧照

穿普拉达的女王 剧照 NO.1穿普拉达的女王 剧照 NO.2穿普拉达的女王 剧照 NO.3穿普拉达的女王 剧照 NO.4穿普拉达的女王 剧照 NO.5穿普拉达的女王 剧照 NO.6穿普拉达的女王 剧照 NO.13穿普拉达的女王 剧照 NO.14穿普拉达的女王 剧照 NO.15穿普拉达的女王 剧照 NO.16穿普拉达的女王 剧照 NO.17穿普拉达的女王 剧照 NO.18穿普拉达的女王 剧照 NO.19穿普拉达的女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01:23

详细剧情

初涉社会的安德丽娅?桑切丝(安妮?海瑟薇饰)来到了著名时尚杂志《RUNWAY》面试,以聪明得到了主编米兰达?普雷斯丽(梅利尔?斯特里普)的特许,让她担任自己的第二助理。开始的时候安德丽娅感到十分委屈,就算自己多努力工作也无法得到赞赏,经一位老前辈的指点便重新改造自己。工作越来越顺,甚至取代了第一助理在米兰达心中的地位,决定带着这个聪明的女孩前往法国。可安德丽的改变让她失去了男友及朋友的爱,令她非常矛盾。  到达法国后,她得知了米兰达的地位不保了,没想到米兰达竟然牺牲自己多年的好搭档保住了自己的地位,此事令安德丽娅深感失望,有了抽身离去的想法,到底安德丽娅会何去何从?

 长篇影评

 1 ) [影评]时尚女魔头:办公室政治和存在主义

很久不看喜剧,这次随手抓到了这一张碟,看的真是兴趣盎然。看来艺术片看久了偶尔愉悦一下身心还是很不错的。这部片子可算是规矩的作品,部分快速剪辑的地 方还很出彩。站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来看,还是满正确的。有评论说这是一部白雪公主和后妈的故事,大致是如此的,不过我还是倾向于从题目所写的两点切入。

穿Prada的是谁?
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这个扮相真有趣,从女性形象的角度看,这个人物形象不属于“女巫-地母-牺牲-荡妇”四元系统之中,因为这个米兰达分明是一个男人。无 论是她造成的威慑力还是行事方式。而她与安德莉亚之间的“命名”之争也很有趣,可是最后安德莉亚选择的“Andy”这个名字也昭示着她男性化的愿望。这两 个人物其实是相互对应的,平民和贵族的对立,身份的改写和回归,典型的戏剧方式。而看完之后,穿Prada的“Devil”既不是米兰达也不是安迪,而是 一个词叫做“时尚”,它代表的是《Runway》或者《Vogue》杂志的调调本身:一种贵族的生活方式。之所以是“Devil”是因为它在用金钱来换人 们的灵魂。无论是米兰达或是艾米丽,或者是一度“迷失”的安德莉亚。那么从这里面彰显出的办公室政治又一次向我们表明,人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是多么可贵。

不曾迷失的安德莉亚

上一段中“迷失”用了引号,是因为安德莉亚并没有迷失。她始终是一个坚持自己的女人,即使她做出的改变,也都是基于自己的选择,虽然她总是号称“我没得选择”,但这只是借口,存在主义教导我们:“即使你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安德莉亚选择的是保住工作并证明自己,在有些人看来她是钻营(艾米丽),有些人看来她是堕落(莉莉,男友),有些人看来她是聪明(米兰达),然而这些都不 是她的本意。她只是为了自我实现,即使是出轨和最后看似醒悟的辞职。这个看起来是浪子回头的关于改变和拒绝改变的故事中,其实根本不存在迷失的浪子,只有 一个不断为自己选择的坚定的中产阶级成员。

仍然并非女性主义

在这样一部女性为主角的影片中,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一看便发现,女人仍然处在一个被“凝视”的地位,唯一具有行动力的女人米兰达实际上是个男人。安德莉亚 这个人物除了用来当衣服架子之外没有任何地方像一个女人,反倒是她的男友更有怨妇气质,无论是被放鸽子的生日party还是晚上等安德莉亚睡觉的时候。如此看来,安德莉亚更有代表中产阶级仰望贵族生活的小人物普遍性,艾米丽的妒嫉才更是一种女人的行为方式。由此我知道,这部片还是卖给那些美国的中产阶级的 大老爷们儿们,他们才是最大的票仓。

最后提提演技。海瑟薇演的不错,《断背山》里不巧当了杰克的女人,于是没法展现怨妇的一面,然而那一袭红衣确是惊艳;在这部片子里,麻雀变凤凰那一场甚是抢眼,然而她时时刻刻都在笑,殊不知她笑起来虽然好看,却不及其实并不如她漂亮的斯特里普在板了90分钟脸之后露出的那一瞬笑容那般倾国倾城。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301862/

 2 ) (2021, after 15 years...) Just all about FASHION

2014, 与已故法国时装巨匠 Azzedine Alaïa, 北京SKP更名开业

2012, 与法国怪才设计师 Jean Paul Gaultier, 北京大秀

2012,与女演员 Tilda Swinton, Hugo Boss 北京大秀

[06/30/2021, 本片美国本地上映15周年]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 是2006年8月, 我刚大学毕业, 父母给我安排到了中石油系统单位, 在吉林油田前线做商务采办.

2011年, 我离开了石油公司, 进入时装行业, 从模特经纪人身份入行, 历经了时装编辑、买手店、品牌女装、市场公关, 现在的我是一名时装行业自由职业者, 日常是设计师品牌的咨询顾问, 帮几家大刊撰写时装专题, 以及封面明星的采访及撰稿.

依然能回忆起15年前这部电影带给懵懂的我多么大的冲击, 成为我入行的信念之一, 且在时装纸媒没落前夕能一睹夕阳的辉煌片刻.

我在做着我喜欢的事情, 它看似肤浅, 但仍然供我温饱、让我快乐, 能接触多元甚至奇怪且有趣的人群, 看着大家从无名小卒成长为行业翘楚.

可能我依然比在行业内扎根多年的同龄人落后很多, 那就慢慢补上吧, 毕竟所有的弯路都是要亲自去走过的, 戒骄戒躁, 仍然像初入职场的 Andy 敢闯敢拼咯.所以, 感谢这部电影, 也感谢当初自己做的决定.

==== 电影美国上映15周年的分界线 ====

在谈及所有关于这部电影的话题同时,我要做出郑重敬告:非时尚人士谢绝观赏本片。否则直到片尾,你也只会像片中Anne Hathaway所饰演的女主角、一个初入时尚杂志的二把手秘书Andy Sachs一样,抓着电话一通狂问:“Can you please spell ‘GABBANA’?” 如果我是Dolce&Gabbana的公关专员,我必定会当场悲愤到咬舌自尽。 这部改编自Lauren Weisberger同名小说的电影,是一场小众的时装晚宴,一部加长剧情版的米兰时装周,教导女人们:只有穿上高跟鞋才能将地球和男人才在脚下的女权教条…… 反正,这是一部只言时尚,而非关电影的——电影。 好吧好吧,怎么说毕竟是出戏,不过是出土的不能再土的土鸡变凤凰——然后又变回土鸡的好像也不是那么老土的青春励志喜剧。不过有些疑问,就是关于美国人的时尚观念——1亿3千万美元的本地票房啊!还有那么多时装大牌亲自贡献衣料,甚至像超超超模Heidi Klum 和意大利著名设计师Valentino Garavani都亲自上场自“演”其说,同属超超超模的Gisele Bundchen更是委身作了片巨海的超大绿叶,成了一把手秘书那爱嚼舌根的同党Serena。 你说说,这不是空手套白狼是什么?啊啊!? 当然还有我们穿着Prada的Devil——女魔头Miranda Priestly的饰演者,两度摘取奥斯卡大奖的影坛常青树Meryl Streep女士。作为时尚杂志Runaway的首席主编,她在时尚界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拂远无疆的境界,看她那一出场人人敬而远之的气场啊……小宇宙啊小宇宙……其实以她的地位来说,她更多的是人在江湖的身不由己:每次参加派队的万人聚焦、谈笑风生,每次对别人的发号施令、决断独裁。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她看到女主角Andy脚上那双平跟鞋时的眼神,我都被吓了一小跳,然后急忙换上了那双高跟鞋。 当然,使我们的女主角换上了高跟鞋,不是我。你有能耐给我弄一双42码的Ferragamo来啊?!一高跟鞋让你爆头!Sorry…太血腥鸟…会变成PG-13的…嗯…还是就踩在你的中指尖上,我一边奸笑着,脚后跟一边拧啊拧啊…此时导演给我背光加左45度侧逆光,再来个脸部特写~~~~~ 扯远了。 事实上,铁娘子的内心同样有女人的一面:在Miranda看到Andy穿着时尚后,内心那种难以掩饰的高兴和自豪,在打电话间不经意的微笑就可以看出;还有与丈夫吵架,最后在巴黎决定离婚后,那种不施粉黛的苍老、无助和脆弱;最后与Andy再次邂逅时,先是一言不发的板着脸侧进车内,然后便摘下眼镜,向着Andy离去的方向,会心一笑,便再次戴上Dior的眼镜,低声对司机一声令下:“GO!” 是的,Miranda Priestly与原书中那个穿着Prada女魔头,现实中美国版Vogue主编Anne Wintour的形象相差甚远,毕竟版权卖给了制片商,人爱怎么改就怎么改,改好了那就是个乱世佳人的好四家,点儿背了就是我们圆环套圆环里的陈满神…… 而正是因为Meryl Streep的出色演技,Miranda被演活了,角色更加完整丰富,一颦一笑更加具有戏剧张力,言谈举止的大方得体与她饰演的这位时尚主编的身份相彰得益:不怒则威风八面,声弱却震撼四方,尤其是那句“That’s All!”说得不留任何余地,在任何情景下的任何对话,都能用一个“That’s All!”完美收场,换得一片大音希声。 而一些影评家却抛出话题,说电影与真实的时尚国度相差太远,那是,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这是在Hollywood,不是在Catwalk上。试问哪个员工敢偷穿服装商送来的Sample潇洒逛街?而主角在Madonna的Vogue伴奏下大玩换衣秀,Armani、Dior、Gucci、Prada、Fendi、Chanel、D&G,我就这么一边流泪一边流哈喇子的看着。拜托!一个刚入职场的新人哪有那么多银子购置奢侈品啊?真当美帝国主义人民群众生活好啊…… 说来说去,导演的主题立意还是过于市侩:女孩子家家的,就是不要去沾这些浮华的东西,会失了自我迷了心窍,还是要回归社会回归大众回归草根,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云云。 实话实说,时尚产业的存在就是建立在人们酒足饭饱的物质基础上的,既然是高于现实的精神享受,就大可不必苛刻的鸡蛋里面挑排骨。人们吃饱穿暖是本能,爱美也是人之天性啊! 还是内句话,不要以一个挑剔的影评家眼光看这部电影,乃至任何一部好莱坞青春喜剧片,太小题大做自取其辱了。 还是内句话,觉得自己完全对时尚不感兴趣的人千万别碰这部电影,这样你会对自己的女友、老婆、母亲乃至全天下女性产生恐惧心理。 还是内句话,以后除了说:“我挑的这些都不要之外,其他统统给我包起来!”,我们现在还会作随意状说:“Yes, I’m wearing the Chanel boots!”(男士也可以说,拜Karl教皇所赐,小香也有男装了。)

 3 ) 只有魔鬼的小助理知道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时不时会想到自己在IBM的三个月。同样是一个位高权重的老板,经过一个短短的面试,冒了一个险,把助理的位置给了一个初涉职场的女孩子。理由么,可能是原来的那些都不怎么如意,何不试试初生牛犊?
 
就这样,安迪得到了那个成千上万个女孩子都想得到的职位,成了头号时尚杂志《Runway》主编的2号助理。这个主编就是片名中那个穿着Prada的魔鬼米兰达。

米兰达有两个助理,首席助理负责日程安排,2号助理负责其余一切杂物,从买咖啡到几小时内帮她的双胞胎女儿搞到尚未出版的最新一集哈利波特,甚至在暴风雨之夜设法让她从迈阿密飞回纽约。在小助理应对这一切足以导致心脏病发作的mission impossible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尖细的高跟鞋一边打手机一边在任何地方奔跑。在一系列失败和考验之后,安迪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几次置死地而后生的胜利,和她不屈不挠的精神被米兰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渐渐的,米兰达开始把首席助理份内的事也交给她做……
 
影片进行到这里,它的用意才真正显现出来,这其实是一部为魔鬼翻案的影片。这就让他比原著高了那么一点点。也怪不得,梅里尔-斯特利普愿意接下本片,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部喜剧。
 
片中对小助理“悲惨遭遇“的描写颇为让我感同身受,比如上班第一天,老板一边和人谈话一边歪过头对助理说“给我接XX的电话”,然后接着和他人谈话,留下小助理一头雾水。我也曾经经历了这小小一幕,记得首次见面的老板对我说“Get XX on the phone",这个XX是个印度人,名字比长江还要长,根本不认识,更遑论电话号码了。没办法,只能凭着零星的记忆问同事:“你们认识那个谁谁谁么?” 好不容易搞清楚身份,还得上网查他的联络电话,一查只有办公室电话,打过去没人,只能打对方助理的电话,问来手机号码,老板已经在隔壁叫“where is XX, I need to talk to him!“ 没办法,一边擦汗一边拨手机,电话接通了刹那,对方一声"Hello"听着比亲娘还亲。
 
尽管影片的前半部着力描写了魔鬼的种种苛刻,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也看到了魔鬼的身影不仅仅披着名牌,还在工作,要不就是是奔波在工作的路上。剧中有一幕米兰达卸了装在旅馆房间里吩咐安迪工作,气若游丝,那时的她简直一下子苍老了10岁。这让我想到了我的那位IBM的VP,在一次长途出差回来后倒在椅子里对我说“I'm tired, I'm so tired!" 那一秒,这个我们私下公认的酷似Brad Pitt的德国老帅哥,用我中学某男同学的话讲,瞬间激发了我的母性,让我想上去好好抱抱他。
 
在外企干了那么多年,有一个体会就是,从CEO到前台,都是打工的。拿多少钱干多少活,没道理多拿钱不干活的。职位高也意味着责任大,没有儿戏。米兰达作为头号时尚杂志的主编,一言一行要成为行业的风向标,不是天赐的,是自己打拼出来的。凡事有得必有失,关键是每个人的取舍。
 
影片最后两人在汽车后座上的交谈,其实让人感到了一种温暖。米兰达其实已经把安迪认定为自己的心腹,流露出些魔鬼不齿的真情。也正是这一席话,让安迪看清了自己究竟要些什么。汽车到达目的地,车门外蜂拥的记者和相机包围中的米兰达又变回了那个不可一世的魔鬼,而安迪第一次没有跟随左右。
 
盗版枪片画面质量不咋样,字幕一塌糊涂,很多对话没听懂。但是我相信,安迪之所以苦苦支撑了一年,是在等一个肯定,当她最终从米兰达口中确认了这一点后,一切都不再值得留恋。所以片尾选择离开的她,前所未有的自信。相比之下的我,当年着实有点狼狈,逃也似地走了。要不是老帅哥临走那天送的一大束粉红色的玫瑰花,我真觉得自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而所谓魔鬼,其实是外人看见的,魔鬼心中的苦,只有魔鬼的小助理知道。

 4 ) 没有女王,没有魔头,只有那些向往prada的女人




       没读过原著小说,尽管一年多前这个小说粉色的封面时常出现在我视线的边缘。我不知道编剧改编了原著多少,也无从揣测当时读原著的女人心里所想。我只知道的是,劳伦·微丝的故事和我经历过的有着太多类似。局促的空间,劣质的生活,徒劳的努力以及那段急剧变化疏离的关系,唯一不同的是结局。因为有了太强的个人感受,我不断被隔绝于电影那些娱乐元素之外,被迫用别样的眼光去解剖,电影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故事。

       这个故事无关成长,无关品德,无关对错,只是关于一段失去平衡的生活。虚荣是原罪,女人以穿的上prada为荣,男人以送的起prada为荣,都是一路货色。与虚荣并列的罪是嫉妒,当做不到荣光的主人,便成了嫉妒的仆从,这也是放之四海的真理。这两样罪过都关乎自尊心,自尊心失了衡,人就不一样了。得志的女人开始排斥男人的无能,失意的男人开始批评女人的堕落,于是生活也失衡了。失衡的生活只会导致死亡和疯癫,所以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平衡点。这不仅是编剧的逻辑,也是人生的逻辑。

       这时,重归平衡的方式无外几种:要么女人辞职回家过苦日子,要么男人一夜暴富成了款爷。大家都不是弱智,都知道这都太不显示,所以通常的结局是一拍两散,本是南辕北辙,何不分道扬镳?但是好莱坞就是好莱坞,生生给安置一个中庸的结局,男人有了新工作,女人认识到行业的可悲,卖方提高了质量,买房降低了需求,为了自圆其说,还加上了老板感情不幸的前车之鉴。好吧,时尚行业就是一个制造奇形怪状性生活不协调心理变态欧巴桑的大染坊,这下大家满意了吧?那些买不起prada的男男女女们?高挂替罪羊头,兼卖高价狗肉,这就是好莱坞的生财之道。可这不是生活,It's fiction。

       人生是个等价交换的过程,要得到就要付出。要别人的尊重,你得有成绩,要感情幸福,你得放低工作,要德艺双馨,你得付出超人的时间和艰辛。于是我们知道,感情不幸,职场倾轧这些乌七麻糟的事情跟行业无关,只跟职业有关,跟你交换职业成就的代价有关。换句话说,去报社也好,做厨子也好,都得拿出提前搞到哈利波特的劲头,都得学会笑眯眯踩过别人的脑袋。因为只有做得好,那个讲上帝的幼儿园阿姨才会奖给你一块小手帕,并且绣上prada字样,让你忘记伤痛,恣意炫耀。

       明白这个道理对很多人是如此的痛苦,要经历如许的纠缠和挣扎,和我一样。于是人们把这种理解称之为成长,把那些被抛弃的感情和回忆称之为growing pains。多么显见的一个伪命题。因为你根本没有成长,你只是在自我安慰。就好像被抛弃的男人哭诉自己多么的忠贞,多么的伟大,企图用道德的伪善面具掩饰自己无能的事实。什么才是成长?不是你理解规则之后被规则控制,美其名曰适应社会,而是在充分理解规则利用规则坚持自己,不抱那些君子固穷的教条,也不沦为营营苟苟的实用主义臭皮囊。于是在你看来,那个圈子没有女王,没有魔头,只有那些向往prada的女人,仅此而已。

       又于是,下一次你爱的女人在你眼前眉飞色舞,憧憬着那个行当华贵斑斓的行头和前程。你没有鄙夷,也没有亢奋,只是静静的聆听,礼貌的附和,只顾着欣赏那对眸子透出似曾相识的神采:有盼头的人生真是美好……

 5 ) 别让梦想中的世界因为一个逗号而死去

“我梦想有这么一个世界,人们可以因为一个逗号而去死”
本文标题的原句本应该如上陈述。第一次看到这个句子,是在法国人贝格伯德那本以揭露广告圈内幕著称的小说《99法郎》中。而这个句子的原作者、罗马尼亚裔作家E.M齐奥朗并不被大多数人熟悉。有生之年里他有意识地以离群索居的方式与世人隔绝,始终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他拒绝一切功利和诱惑、把荣誉视作粪土,被称作“时间之外”的作家。不过在他归于尘土之后,世界还是破坏了他有生之年坚持的生存法则:他的作品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并受到越来越多人推崇,已经无话可说时荣耀却为他戴上皇冠。
荣誉并非齐奥朗渴望获得的,他在书中把自己定位于永远处在“句子的中央”:他要做的不是开拓者,也不是终结者,而是一个永远象征着未完成的“逗号”。一篇文章中每一个逗号都代表着这个故事未完待续。在这里齐奥朗的话可以理解为他立志为未完成的梦想献身并且无怨无悔。这样的时代不需要太多人扮演伟人,而需要更多人无私地选择逗号的角色,选择为实现梦想而战斗。这样的逗号精神是值得人们记忆和尊敬的,
   看《时尚女魔头》的时候我不由联想到了齐奥朗那个关于逗号的宣言,只不过此处的逗号被赋予的是完全不同的意义。影片中女主角安迪曾经获得过布朗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为了实现自己到《纽约客》工作的梦想她却毅然决然地放弃这个机会选择了康奈尔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这个朴实的乡下女孩以不修边幅的邋遢形象迎来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次面试,还因缘巧合得到了一份众人梦想中的体面工作,误打误撞成了一家蜚声世界的时尚杂志社的主编第二助理。在其他人看来安迪得到的是她原本可望而不可及的机会,但对于安迪自己这无异于是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委曲求全。在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之后,安迪不得不开始习惯给自己的每一次陈述加上一个逗号。比如说
是获得一个机会,也是放弃另一个机会;
选择了《天桥》杂志,也意味着失去了所有可以选择的选择;
终于要升职了,但为此付出的是所有私人空间;
认为自己没有选择,但实际上是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
我原来叫安迪,不过现在我的老板给我起了个新名字叫艾米莉。
......
安迪也曾意气用事地打算在这个骇人的时尚圈子里做个过客,但最终这份自己曾经不屑的工作已经不再仅仅是通往《纽约客》的跳板 。世界上没有什么与自己是无关的,偶然出现在心中的面孔时间会带走它们的幻像,就像那的些天真的梦想。安迪终于默认了这个逗号给她带来的改变,并乐于把它当作一个良好的人生契机来看待。 小小一个逗号的力量如此强大,它不阻挡什么但又的的确确是界限。从真实到另一种真实,有谁能够跨越呢?
安迪曾经有一个梦想中的世界,不过现在这个世界似乎正在因为一个逗号而濒临坍塌和崩亡。加上一个逗号可以让一个句子的逻辑层次更加分明,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显示出的是作者在“成熟”中学会越来越清醒地分析一件事,甚至颠覆句子本来的意思。安迪的生活在改变,追求在改变,她的衣着品味乃至衣服尺码也在随之改变,她不可自拔地被卷入了一场虚妄却没法停止的竞赛,与时间、与生活、与金钱、与无数难以记述、难以辩驳的必然理由竞赛。也许她是有理由的,理由就是面前这个穿普拉达、满头银发的女人正在无休止地向她发出命令。就如电影里台词说的,“那个让你每次都接电话的人,才是你真正在乎的人。"因为她,安迪已经一头钻进了时尚圈,且下意识地开始决定要牺牲掉曾经那些不成熟的想法。
《时尚女魔头》并不是一部很深刻的电影。作者过于理想化的情节设置或多或少让人觉得幼稚和不真实。不过它所反映的确实是现代生活的常态,相信每一个曾经在梦想和现实中徘徊过的人对安迪在牺牲与追求之间的犹豫都感同身受,也经历过在心灵的挣扎中因为一个逗号的转折在一念之间做出抉择的过程,就此舍弃最初的梦想把自己的生命一再填充下去。梦想被一丝丝抽离、若有若无失落的时候,也许成就了其他?但是最终这些所获得是否自己真正所缺乏所需要的?我们值不值得为这样一个逗号心甘情愿让曾经心心念念的梦想死去?
如今这个年代倘若到了安迪那个年龄你还在谈梦想谈追求是很难被人理解的。你明明生活在原本被定义为风华正茂、穷狂极傲的阶段,现在却身不由己、理所当然地必须做出一脸沧桑、满目风云的姿态。不谈幸福,你觉得那是少男少女们要斟酌的形容词;不说梦想,如今这样的词眼较之于一个逗号来说显得过于臃肿和矫情。你甚至还会满含自嘲地反省,曾经未泯人世沧桑,年少轻狂地追求风花秋月的自己多么傻。想到这里你是不是感受到了小小一个逗号的强大?它不是哲学,却是不存在的存在;至于梦想,你怕它无力负载那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我梦想有这么一个世界,人们可以因为一个逗号而去死”。
在我们正在经历的时光中,很难找到通向这个逗号的道路。因为如今逗号正在我们的脚下扮演与前者截然不同的载体角色,护送我们到达一种理智的世界观和目标。然后你目睹到的是无数个安迪和内特在昔日美好回忆中互道珍重彼此告别,在这个高度物质的社会里,理智的男男女女之间滋生出的真挚爱情从萌芽、灿烂到最终凋零都是不需要理由的。你会看到你身边曾经热爱文学的少年,在填报志愿的时刻颤抖着写上那些更容易让社会高度认可、公司迅速录用的专业名称。每次我们抱怨环境带来的压力,把选择的权利推卸给社会氛围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承认自己对于诱惑、对于虚荣和世俗的不可抗拒。
没错,即便这么承认也并不可耻。如果是我,很可能也会和安迪作出一样的选择。而且我始终觉得故事的结局过于公式化。更加合理的情形是:安迪坐在车里,如同她刚刚来到巴黎的时刻那样看着这个都市的繁华在眼前哗啦啦地流过,安迪想念着那些已经被抛在身后的景色如同那些曾经的梦想,却永远不会再回头。内特不会原谅安迪,尽管感伤无奈,爱情还是在他的心中渐渐消失,转身之际一切正在忘却,尽管离开她如此艰难。
不过如果是我,放弃梦想和真爱同样也是会后悔的。因为我相信在内心深处,我们每个人都还是对最后那个把手机扔进许愿池,潇洒地离开白发魔女的安迪怀着憧憬的。我们的目光还是对那个重新找回记者之梦的女孩充满赞美的。即便有人会说,生活,要比电影难多了.....
是的,生活比电影难多了。所以要抛开自己眷恋的梦想和爱情变得理智也没有那么简单。那个说出自己梦想的少年,那个爱上爱情的女孩,他们还能记得在妈妈子宫里呼吸的心态,他们还葆有邂逅爱情的战栗,他们还拥有留下一行泪水的权利。就算会失望,会受挫,会感伤......可是对待感情所做的抉择不就理当感情用事吗?至少在面对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和事,你仍然真诚和善良,勇敢和自由。
让梦想的世界逐渐死去的那个逗号,其实不过是我们的自私、贪婪和懦弱造成的绝境,这种绝境不是痛苦,而是较之更糟糕的麻木。恶魔从来都不是那个银发的女人,而是她身上那件叫做普拉达的衣裳。

 6 )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做选择题

这个标题是我从银魂那里借来的。Actually,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据说我们敬爱的郭先生的《小时代》就是这部力作的山寨版,看完以后我觉得这部电影甩小时代几个光年,所以不知把它们摆在一起比较的是出于什么心态。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虽然影片中生活场景跟我的生活可以说是两个世界来的,但是从女主的身上,或者说从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强烈的共鸣。为了得到推荐,女主心不甘情不愿地进入了一个完全不感兴趣的行当打算敷衍了事,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她逐渐对这个工作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态,自身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而陷入了一个无奈的境地。最终她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女魔头的尊敬,与男友破镜重圆,并且按照自己的理想进入了镜报成为了一名记者。

为什么说会和这样的人有共鸣呢?因为对于那种“生活的无奈”,我觉得显然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遇到过。最初坚持的生活的原则和标准,都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改变。到最后,忽然发现它已经变得无影无踪,而自己也被卷入了生活的车轮中滚滚不断地向前驶去。自己不再认识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生活该怎样前进。

女主很幸运,她最后回到了原点。这得益于她自己的决心,也得益于心怀“教化目的”的编剧所为。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并非如此圆满。我们学着和从前的自己说再见,冷眼看着曾经在自己的生命里占据重要位置的人和事,一点点从生命里剥落。有一天忽然想起,咦,什么时候我已经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的呢?变成了自己最不想要的,最鄙视的样子。可惜,这就是人,就是所谓“成长”的代价。

说是代价,也许显得严重了一些。我倒是觉得在人生的路上经历不同的自己,体会不同的生活,其实并非坏事。不停地和身边的人告别,走出一个圈子再进入另一个,认识新的朋友,新的爱人,然后有一天再和他们作别。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就是两种刻骨的痛苦,一个是迷失自己的惘然,一个是坚守自己的孤独。

就电影来说,我不觉得女主进入时尚界,过上光鲜亮丽的生活有何不好。我也不觉得她不应该放弃前男友而和那个自由撰稿人混在一起。实际上,我觉得如果电影最终的结尾,是她最终走上了女魔头的道路,倒是显得更为真实。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把boss打来电话的手机轻巧地丢到水池里面去,这一来代表着丢失了饭碗,二来电池也会污染水资源【所以给我捡起来啊魂淡!】。大概也只有敢于怀揣梦想和冒险精神的富足而优越的美国人民才敢于做这样的决定,对于一个为生计所打拼的年轻人,更多的时候是在妥协的选择之中逐渐地丧失了自己的勇气。抛弃过去,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影片对于人物的塑造非常的成功,人性的流露比比皆是。女主踩在同事头上谋求前途的迫不得已,卸下武装之后感情生活一塌糊涂的女魔王短暂的软弱,每一点都没有明确地说明对与不对,是与不是,却让我有了一种更真切的实感。在影片的末尾,这位气质女王的那句“每个人都渴望我们这样的生活”,说的既无奈又霸气。是的啊。。。我们失去了许多,得到了许多,为了梦想努力,常常会将我们推向适得其反的道路。而对于生活,我们除了平静地苦笑,很多时候是无能为力的。而人生的选择题,我们还依然要不断地做下去。

2013.9.14



另:杰奎琳·芙蕾什么的,没有人觉得她长的好像羽佳姐姐么23333.

 短评

当你众叛亲离的时候 那就意味着你该升职了

8分钟前
  • RIVERSDIARY
  • 推荐

呵呵这不是关于时尚而是关于努力、迷失和找回的故事

1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片中的残酷是真的,理想是假的。

16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女性拼职场要比男性狠十倍牺牲得更多才能活得与之一样的地位。

17分钟前
  • 慕詩
  • 力荐

郭敬明的小时代完完全全就是模仿这部电影,不过他本人貌似忘记了结局的十分钟。那句“我们还给互相梳了头发,就像电视剧里那样”真的笑死我了。

19分钟前
  • 已注萧
  • 力荐

不知道为什么不是很喜欢结尾,我倒是希望最后andy背负着一切的无奈成为了新一个米兰达。 因为everyone wants us. 奋进就是需要那么多的无奈心酸。但也许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

22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大学毕业生必看,可以重塑职业观。真正的时尚电影、职场电影。有关曲线救国,有关不忘初心,有关工作对生活的破坏性,有关勇于放弃得到的和追求想要的。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背后,可能是外人难以承受的不堪。双女主的形象饱满极了,她们都故作坚强、掩饰脆弱,但区别在于是否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26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很想跳进电影里跟安妮.海瑟薇说:你这份工作还是不错的!

27分钟前
  • 荞麦
  • 还行

故事很老套,但Meryl Streep真不愧是老戏骨,光芒万丈!

32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从前看的时候质疑过换一身行头就能在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上有这么大的改善么,再看才感受到,换行头是Andrea对于所处行业的接纳,她不再认为自己只需要做好事务性工作而不需要主动研究吃透这个产业,这种工作态度的转变才是她处境改善的根本。另一个观感上的变化是,从前觉得Andrea放弃工作和男友重归于好很可惜,再看能感觉到,女主本身不是能够为了事业而搁置他人感受的性格,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男友,而是Miranda伤害了Nigel的感受。而且Andrea始终没有产生对于时尚产业发自本心的热爱,她的新闻理想和创作抱负从未熄灭,以她的职业规划来看,这份工作的价值在于能够结识更多的出版资源,最后在Miranda的推荐下如愿进入新闻机构工作,恰恰是求仁得仁。佩服Andrea这样不忘初心且有能力守护初心的人。

34分钟前
  • 露苑
  • 力荐

well,不要说我势利,我就是更喜欢变身后穿着CHANEL 和 JIMMY CHOO 的Andrea .

38分钟前
  • Miss Lucky
  • 推荐

为了把到Anne Hathaway,我愿意每天工作24小时。这是真的。

40分钟前
  • 奎斯Chris
  • 推荐

商业片做的我这么喜欢的``真难得!

41分钟前
  • 宿宿
  • 力荐

所谓的觉醒,就是因为做了份自己男友不喜欢的工作然后跟风流浪子上了床之后内疚的抛下工作跑路?如果这称之为觉醒的话她什么工作都还是不要做好了

43分钟前
  • Zephyrance
  • 推荐

“等到你的生活一团糟,你的工作就成功了”

4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其实蛮好看的,但是我总觉得电影在教育我们追求梦想,但现实往往告诉我们放弃梦想。

5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3.6星,如果结局是女主人公不是离职,而是逐渐变成Miranda的翻版,这片子也许会更震撼。

52分钟前
  • Elact
  • 推荐

梅姑向我们展示了哪怕在一部爆米花的商业片里她也能贡献出神入化的演技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本来觉得平平,想留到以后大学毕业工作时再好好研究。后来发现是一部没有太多职场营养的片子,但是。。。故事发展到最后20分钟。尤其是最后马琳达和安迪的街头偶遇,马琳达最后的表情实在是戳中了我的泪点兼笑点。不管工作怎样努力,都不要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和想要的生活,小心被一些花草迷了眼睛。

1小时前
  • 蒹葭灿灿
  • 力荐

职场丑小鸭的故事。极具讽刺意味。编辑们的真实生活写照。在什么圈子里,就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就穿什么样衣服,干什么样的事情。再变态也没办法,因为他们停不下来。又有几个人能以此为乐呢?绝对的精英!其实这种经历,只要有体验,就足够了。谁又能保证这样就是幸福呢?

1小时前
  • 猫猫ek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