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连出重拳“打虎”“除蝇”,让人们看到了党中央从严治党坚定决心的同时,党内党外政治生态也因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焕然一新,给人以风清气正之感。2017年,《人民的名义》让沉寂许久的反腐题材影视剧重新回归主流视野。事实上,延循着历史的脉络,追溯至世纪之交,会发现那段时间里同样诞生了众多在社会上反响强烈的力作。这其中,一部名为《生死抉择》的影片是其中的代表。除了作为主旋律影片拿下当年国内票房冠军,收获金鸡奖最佳故事片之外,影片对国企改革过程中触目惊心的链条式腐败、塌方式腐败的大胆揭露,以及对李高成、杨诚为代表的一系列理想信念坚定共产党员形象的展现,都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时至今日,当从严治党和大力反腐再次成为华夏大地上的焦点话题,重看这部当年曾经引起热议的作品,会不由得生出与过往不一样的感悟。
《生死抉择》的故事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企改革进入深水期和阵痛期,大量国企因为经营不善,无力应对新形势下的市场环境面临破产兼并重组,工人收入锐减,买断下岗成为时代流行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部分国企领导班子内部却出现了严重的集体腐败,大量国有资产白白流失。原本是海洲市创利大户的国有企业中阳纺织厂,在前任厂长李高成调入市委工作几年后,经营业绩大幅下滑,而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新任厂领导班子挪用企业资金,以三产创业为名开设大量关联企业,这些企业非但没有为中纺输血,反而变成了领导班子成员中饱私囊,输送利益的工具。面对着自己政治生命的起点,作为海洲市市长的李高成曾经犹豫彷徨过,但最终在主持市委工作的杨诚书记的支持下,他还是坚定了对中纺问题彻查到底的决心,而随着调查渐渐深入,他发现自己面前的对手不光是曾经的同事和下属,还有自己的至爱亲人,甚至包括一手提拔任用自己的上级领导,在这样的危急情势下,他必须做出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抉择。
不可否认的是,影片极为成功的塑造了李高成这样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楷模。作为一名从国企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干部,面对着中纺这一自己赖以起家的“根据地”,即便是在选拔市委书记的关键时刻,他也能够暂时放下个人的政治前途,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勇敢的掀开了中纺问题的盖子。影片中他所呈现出的立党为公,清正廉洁,勇于担当,刚正不阿,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讲政治,讲原则等优秀品质,可以说是将共产党员的道德水准,升华到了一个相当理想化的高度。
作为一部艺术作品,《生死抉择》中对党员形象的塑造固然有其戏剧化的客观需要,而走出电影之外,我们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在从严治党和打击腐败的工作中,与树立模范雕像同样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建造一座雕像,为的是为广大党员画出一条需要抬头仰望和努力追求的上限,并不是要求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为了片面追求道德上的完美禁绝自己作为人的欲望,甚至主动切断与群众间的紧密联系。共产党员也是人,既然是人,又大多身居要职重位,自然难免要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与其将抵制腐败完全寄希望于个体的道德完善,倒不如同时多加关注监督机制的建设。画出一道红线,为广大党员干部同时画出一条不可逾越的下限,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制度规定约束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通过完备的制度建设分摊仅凭道德建设治党反腐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当下,这显然要比把党员一夜集体变成“李高成们”来得更现实,也符合当前从严治党工作的实际情况。
当然,重视制度建设并不意味着否定榜样模范的作用。作为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其漫长而艰苦的发展创业史中诞生了众多楷模。仅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就涌现出了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杨善洲等奋斗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对于这些典型,我们需要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努力向其学习看齐,但并不苛求所有党员都要达到楷模般完美至臻。相对于如何达到上限,可能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是怎样监管党员干部不去触碰下限。将管党治党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个体的道德品行,实质上仍是过去封建社会“清官”思维的延续,对于遏制腐败打击腐败并不能在根本上起到作用。相反,如果能够通过长期有效的制度建设,将权力真正关进笼子里,这才是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性,根治杜绝腐败的有效方式。海瑞不常有,但制度常有。建立好制度,保护好制度,让制度能够为党所用,这远比期待清官天降要更为现实。
学校组织看的,就记住一句台词:老板是要高头大马型的,还是小家碧玉型的?今天突然想到这个,也忘了电影名字,没想到,搜这个台词,竟然就搜出这个电影了。而且,那个被搜到的网页上,也有如我一样的回忆情节。
二十年前的反腐片,可以算是人民的名义前传了
有时间的话,需要再看一遍。
怎么还不够一百四十字吗?
怎么写才够?
够不够了?
够了吧?
和《暮鼓晨钟》很像,不知道大家不没有看过。
不过《生死抉择》里面,温州商人纯属外人。《暮鼓晨钟》里,想要兼并厂子的商人是这一切的中心。
本片非常准确、非常深刻的反映出企业中的领导干部腐败、以权谋私问题,官商勾结、损害国家利益的问题,企业财务人员按照领导的意图作假账、乱作账的问题,进口设备中的走私问题,几千万进口的设备不能使用(其中存在着过期、报废的部件)闲置多年,上级领导的不负责任、贪污腐败问题……,致使企业最终走向债台高筑、面临破产。 影片通过一个新来的厂长与工人站在一起,保护国有资产,使一个濒临破产的特种胶片厂重获新生的故事,体现了影片的主题--工人阶级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工人阶级只有靠华自己的力量才能保护好国家财产和自己的利益!
传送门:
本片是内地有票房统计记录以来第一部票房过亿的电影,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来说其实本片的完成质量还是比较高的,虽然是二十年前的片子了,但是片中的尺度比起现在的反腐剧来得更大,不仅仅只是高大上的口号式对白,而是将官场潜规则通过反派的嘴讲出了,简直是良心之作,毕竟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尾改变不了
单纯从影片的质量本身来看,这部电影确实拍得还不错:导演的镜头语言运用挺到位,演员的表演也中规中矩,故事的来龙去脉叙述得也尚可,人物形象塑造也个性鲜明,主题自然是很主旋律啦!不过小瑕疵还是蛮多,尤其是旁白,简直是败笔,去掉更好?话说,同场几个观众在猜疑他女儿是不是真的痴呆?演得好像。 -中国电影博物馆(6号厅)
这个电影现在是不可能通过审查的
主旋律里,这部还算不错的。
貌似这是当年学校组织一起观看的片子。怪不得票房会过亿。不过做为一部主旋律影片,这片子也算拍的不错了。
大一的法理课特别节目,看完还得写读后感.里面的对白还没播我都知道下一句讲什么.这些都不算什么,最雷的就是电影放完的当天晚上,看到我的sb下铺发了一条状态:"看电影想起了我的爸爸..."(意思是她粑粑和主角一样不是贪官)..当场雷焦
“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可他面对那样一个烂摊子,只好哭天抹泪了哟。我们共产党不是明朝的崇祯,我们绝不会腐败到那种程度。不过,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关于张子善、刘青山事件》1953.8.12
虽然是要求看的政治主席旋律反黑电影 但是我记得当时感觉很好看 嗯嗯
如同片中背景国企改革面临巨大困难一般,中国电影在市场化的探索路上也是坎坷波折。此片是中国有正式票房纪录以来,第一部票房突破1亿元的国产电影。听闻当年电影院有人鼓掌,之后反腐防变成了主旋律的一部分,电影上映第二年适逢苏联十周年祭。PS我差点把王庆祥错认成高仓健,2000年的大连城建真是发达。
开始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样子,然后**机关一介入,各色反动分子旋即被捏灭…什么神奇的展开
有点一语成谶的感觉。
补签。记事起第一部从头至尾百无聊赖的主旋律电影……
刀压脖子 不得不看的电影
小学的时候,我爸的单位上组织观看,我属于家属同行的。那是少有的在大屏幕上的体验,听着巨大的空旷的人物声音,看着一张大脸在屏幕上各种凝重的表情,由此奠定了我对电影院的一种特殊的感受,也可以说是一种距离感。如今三天两头往电影院跑的我,早已找不回那种童年感受。距离拉近了,舞台也消失了
组织初中生去看这种片子真心大丈夫?
这部生死抉择是2000年票房冠军,因为中央规定每个党员都要观看,相当主旋律,但有些内容还是不错的,比如“老同志”那段真是深刻。最近上面又发话,要开禁反腐题材,希望能有新气象
“中纺的问题,你要是真查,就真有问题,不查没问题,你要是小查就是小问题,要是大查,就是大问题……真要是查起来,恐怕会影响到你。”无意点开这部2000年中央要求每位党员必须观看的话题影片,不知不觉居然就重看了一遍。除去李高成这位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即使存在也难以生存的市长不谈,片中展现的以一个纺织厂为中心衍生出的巨大无边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的腐败可谓触目惊心,相较之下,若干年后的《人民的名义》也不过如此了。
我底个妈呀,这绝对是驱魔电影,到最后就差放法宝和十字架了!依稀记得谁找制度的问题就让谁粉身碎骨,杀!杀!杀!
高三时和妈妈一起去看的,剧情如下所示。还有印象,当时政治老师也看了,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是省委书记也涉案了呢?中国的问题在于缺少能长效执行且有监督的体制,只是指望上级官员的明察秋毫,终归不是常规解决之道。
喜欢看"生死抉择"的人也喜欢 · · · · · · 脱衣舞娘……强奸陷阱……大鸿米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