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日记

剧情片法国,加拿大2009

主演:凯瑟琳·德纳芙  玛丽娜·汉斯  玛丽-乔西·克罗兹  米歇尔·迪绍苏瓦  

导演:朱莉·洛普-库瓦

播放地址

 剧照

秘密日记 剧照 NO.1秘密日记 剧照 NO.2秘密日记 剧照 NO.3秘密日记 剧照 NO.4秘密日记 剧照 NO.5秘密日记 剧照 NO.6秘密日记 剧照 NO.13秘密日记 剧照 NO.14秘密日记 剧照 NO.15秘密日记 剧照 NO.16秘密日记 剧照 NO.17秘密日记 剧照 NO.18
更新时间:2023-07-20 01:29

详细剧情

奥黛丽(玛丽娜·汉斯 Marina Hands 饰)是一个年近三十的女人,站在命运的转折点上,一次意外的怀孕让她开始思考起人生的真正意义。奥黛丽和母亲马汀(凯瑟琳·德纳芙 Catherine Deneuve 饰)的关系并不和睦,甚至可以用“冷淡”来形容,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奥黛丽自卑的个性,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承担作为一个“母亲”的重负,更不知道将腹中的孩子带到这个残酷的世界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一次偶然中,在外公的老房子里,奥黛丽发现了祖母路易斯(玛丽-乔西·克罗兹 Marie-Josée Croze 饰)的日记本,这个女人曾经抛弃了家庭不知所踪。和母亲马汀一起,奥黛丽开始通过日记拼凑一段遗失了历史,在此过程中,一个隐藏在家族中的秘密逐渐浮出了水面。

 长篇影评

 1 ) 消失的祖母,消失的女权

      影坛上从不缺乏女导演们,她们以细腻独立的思路,观察入微的角度,把对女性身份的挖掘和自我认同感,归于两个多小时的影像中。不求宏大,但求力度,这是许多女导演在创作上的共性。即便是着眼于商业道路的导演,也会在启用明星上有一番自己的考核模式。安娜·封丹拉上奥德蕾·塔图拍出了超长“广告片”《年轻的香奈尔》,玛丽·德凡把莫妮卡·贝鲁奇和苏菲·玛索凑出一对,拼出了个特效压倒剧情的《不准回头》,这些女导演+女明星的搭配最终都没能获得影评界的好评,观众口碑也差强人意。正当法国人对女导演“从商”的普遍功力表示怀疑时,总算年底出现了一部《母与女》,没让大家继续失望。
 
       同样是拉上三位当红女星,凯瑟琳·德纳芙,玛丽娜·汉兹,玛丽-若塞·克鲁兹,《母与女》就处理得既不平庸亦不做作,清晰得叙述了一段结构精巧、人物明确的 “破碎家族史”。女导演的朱莉·洛贝-古瓦勒年纪不大,早年学摄影,转行进入电影圈后,一开始只是做做编剧,写点通俗的小喜剧。2001年古瓦勒拍摄了自己第一部长片《海的尽头》,顺利入围戛纳“导演双周单元”,就一举拿下了最佳处女座“金摄影机奖”,初露才华。因为学过摄影,古瓦勒的影像明亮饱满,注重沟通;由于做过编剧,她的影片很强调叙事的连贯性和铺垫,即便是设置多次悬疑,也不会让观众看得云山雾罩。而对喜剧的热爱,也让古瓦勒熟练的把握了影片的节奏感,故事始终发展的流畅,没有啰嗦厄长的台词。《母与女》始终处在一种稳定的情绪之下,偶有小小的意外情节,调剂一下既回正途,古瓦勒讲故事的功力可见一斑。
 
       在对演员的把握上,女导演古瓦勒也处理得当。她的上一部影片,也是部通俗喜剧,《你与我》里面玛丽昂·歌迪亚与朱莉·德帕迪约演对手戏,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母与女》里的预演。在这部影片中,其实出现了两种对视,母与女是复数名词,从祖母到母亲再到女儿,是承袭关系,却又在蒙太奇中错乱了时空,形成一个循环。影片中再现了镜子理论,女人与祖母的对话、交流,从一本偶然发现的日记开始,由文字的解读,独白到当面的叙述,时空开始重合。导演大胆的把孙女和祖母放在同一个画面中,而这两段剧情在前期时,是采用平行独立的叙事手法,影像也具有不同的质感,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中摇摆。这其实是古瓦勒在玩弄写作技巧,两条螺旋上升的时间线索,都在一层层的解开谜团,洒落零碎的信息,一点点被联系起来。终于,谜底被女儿和孙女破解,足以告慰祖母。
 
       最后的谜团揭晓,佳人早已作古,观众为之精神一振,重新发现了女导演的意图。比起同样纠结于回忆和身份的《不准回头》,古瓦勒的稳健更是值得赞赏。她没像德凡那样自己先乱了阵脚,弄到后面再怎么收都收不回来。《母与女》立足于商业小说的打造,恰如其分的倾入了导演自己的艺术追求,绷得住。“洛贝-古瓦勒很会玩心理游戏”《巴黎人报》给予的表扬只说中了一点,《世界报》的影评人伊莎贝拉·雷涅尔才发现了影片另一层涵义“导演在运用闪回技巧之外,其实还是要引起观众对二十世纪女性地位的关注”。影片直到结局都没因煽情而泄味,从加拿大回来的孙女奥德莱,送给了母亲一条裙子,最后还是要离开。波尔多海边的一切恩怨,留给了悲惨的祖母,孤单的母亲,那个伤心的年代,而她带着身孕独行,开始另一段母女生活和社会关系。
 
     影片中的两对“母与女”,德纳芙扮演的玛蒂娜刚好夹在了中间,但是由于在过去的段落中,她仅仅是个不懂事的女孩,所以并没有感受和理解到母亲的压抑。在奥德莱找到日记,发现其中的照片和钱后,玛蒂娜才主动的参与到剧情中来。其实德纳芙扮演的母亲,只是个剧情的“拉链扣”,能够把两片故事联系起来,做好了转述者的职能就足够了,不需要太多的突破和总结。真正的表演重心,落到了汉兹和克鲁兹的身上,她们俩是隶属于时代的不同女性,又有类似的精神诉求。在祖母露易丝拿起相机,独自走进银行时,导演古瓦勒的意图开始揭示。她终是要把自己置于女性的立场,从批判现实的角度,来回顾半个世纪以来妇女社会地位的独立和家庭财权的压制。曾凭《查泰来夫人》夺得凯撒影后的玛丽娜·汉兹,身上散发出一种野性,她扮演的孙女性格独立、奔放,在母女关系上自然并不算融洽。今日的她,能够主导自己的命运,不求男性的庇护,无需束缚,也无从保证。而昨日的玛丽-若塞·克鲁兹,可算是“惊艳”,她的衣着打扮,神情举止,完全把观众带回了那个战后的年代。因为“离家出走”,愤怒的祖父吉尔烧掉了露易丝所有的照片,奥德莱第一次见到祖母的相貌,也为她的美丽所惊讶。比起充满理想和欲望的孙女,露易丝只是个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她穿着时髦的蓝色裙子,整日依坐在海滩上发呆,优雅的气质终耐不住家务的打磨。再典雅的巴黎时装,也比不上孙女随意披上的汗衫,一个近代的“包法利夫人”,在半个世纪后的孙女面前,表演了一出悲剧,最终还是被代表着男权的丈夫所“吞噬”。
  
运用商业类型,构织入悬疑元素,古瓦勒把个红颜薄命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打一开始就让观众猜想祖母露易丝的命运,并不是失踪那么简单,主题也随着剧情而深化。秀丽的取景,诗意中伴着哀婉,“她”就像像一个幽灵,躲到厨房的橱子后,打量着这个世界的变化。同一个房间,同一片海滩,同一个火车站,女人走出家庭,有了投票权,可以摄影,可以开个人账户。露易丝留给孙女的日记,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刻着“你现在明白了吧”。明白的,不是个人的生死,而是时代的忧伤。
 
Luc,2009年11月23日于巴黎
发表于《看电影》法国来信专栏

 2 ) 四代人之间的抛弃和被抛弃的排列组合

        从我个人观点来说,这部电影并不难理解,换句话来说也没啥深度。可能是这部电影的题材确实比较老套,简言之就是一个旧时代女性追求独立的故事。然而无法赞同的是导演或者编剧把它变成了一个悬疑片,最后竟然给出了一个外祖母离奇失踪的真相,被他的丈夫杀害了。

        原本期待的是导演如何叙说这个女性解放的内心变化,但是结局却是用一个外部的力量来强迫这个解放的终止。并不能因为这个“被杀”而反映出当时女性的内心压抑,这个叙述或是解释在片尾反而有种戛然而止的感受。因此,我通篇理解下来就是外祖母的女性解放运动以失败告终了。

        导演为了使这个中心意思复杂化,用一些“手段”把这部电影给包裹起来,比如外祖母和母亲,母亲和女儿,女儿和外祖母,女儿与未出生的孩子(我猜肚子里的还是个女的)的四对母女关系进行描写,试图使电影能够丰满立体起来。但是,我还是坚持在中心意思之外我没啥别的收获。而导演在试图复杂化他们之间关系的同时,拍摄出了一种浓郁的melancholic犹豫的基调。

       导演所选择的演员都是演压抑系的高手,Deneuve不能控制地抽烟,和她永远天真的大眼睛,我现在有点明白为什么时尚杂志都说她的着装没有品味了。最近她老拍写口水片,比如Banc Public爱情专卖店,不知道她怎么想的。这部电影中她就是一个被抛弃的女儿又被女儿抛弃的形象。郁郁不得寡欢。

        Marina Hands依旧小声说话,但是我并不能感到她在这部电影和查泰莱夫人演的有啥区别,而我并不觉得她读那本外祖母的菜谱有多么优美。她在这部影片中莫名地盯住外祖母的日记不放,然后在抛弃母亲和被抛弃母亲中纠结,并且有了心理阴影后又不知道是否该抛弃肚子里的孩子。

        当然,这个故事的叙述还是流畅的,有些桥段导演也是精心设计过的,比如外祖母和女儿的想象中不停闪回,女儿对于腹中胎儿的感受是在和母亲和解后才有的,三代人的和解和对第四代养育的思考。这种decoder解码游戏有些太简单而显得有些乏味,可圈可点的只有法国的海边风景而已。另外,令我惊讶的是,外国人怀孕还能熬夜,还能走在冷水里,还能淋雨,还能喝酒,还能ML……

 3 ) 惊喜的发现

    很久没有慢慢欣赏一部电影了。这部电影没有受到很多人关注绝对是一个遗憾,比起美国好莱坞式的亲情片,法国这部不知胜出多少。
     故事总体来说其实并不是多么新奇,不过那个家庭秘密到的确有点出乎我的意料,看起来更像是小说改编的电影。三代女性的联系不禁让我想起了《岛》和《荆棘鸟》,故事中的女性都有着相同点,外婆和母亲,母亲和女儿之间。甚至是通过孙女的视角来描写和观察外婆与母亲之间的联系。一样的冷漠,一样的美丽,又是一样的悲伤。最喜欢的是电影叙述的很缓慢,让人的心会沉静下来,被代入去那个时代。
     比起现在流行到令人乏味的史诗背景,简单的家庭故事更能吸引人,也更能联想自身而产生共鸣和思考。印象最深的是演员对情感的细腻表现,控制的真的很好,比起韩剧中动不动的泪流不止,我一直更喜欢欧美电影中的适当悲痛,不用多少眼泪,就能表现出同样程度的痛苦。海边乡村的美景和故事叙述也是很搭的。总之,是一部让人舒心的电影。

 4 ) 母女情,隔代亲

  偶遇佳作,上周在电影院里感受了一段家族史,女导演curval还加入了悬疑的成分。但影片在技巧上更打动我,通过平行剪辑的方式,把两条线索串起来,有对照的螺旋上升,但并不完全交叉。

  这让我想到了镜子理论,女人与祖母的对视,交流,只通过一本日记传递,但时空却可以重合。所以导演大胆的把hands何croze放在同一个画面中,而这两段剧情,是具有不同质感的。

  现实的一条,是外放充满理想和欲望的,今天的孙女hands,带着野性,她可以任意追求精神或肉体,无需舒服,也无从保证;昨日的croze,是优雅却压抑的,五十年前不曾享有的社会地位,只能穿着漂亮的裙子在海滩上发呆。这种对视,从而带有了社会意义,croze扮演的祖母,更像是个近代的“包法利夫人”,最后被代表男权的丈夫“吞噬”了。

  最后的谜团揭晓,让人精神一振,还是赞赏curval绷得住,很有点大师的稳静头儿,不愧是曾经拿过戛纳金摄像机奖的新锐。直到最后都没煽情泄味,德纳芙只是当好了转述的中间者,这个妈妈和女儿的共同体,并没有突破和总结。反倒是Croze让人惊艳。她弄这样的发型,那蓝色的裙子,可比以前短发时漂亮多了。

  红颜薄命,伤心的祖母消失了,像一个幽灵般躲到厨房的橱子后,大量着这个世界的变化。

Luc,2009年10月于巴黎
p.s.电脑里有前年在戛纳采访croze时的照片
真人也越看越漂亮,嘿嘿

 5 ) 正视自我内心是关系修复的开始

  在看《秘密日记》的时候,我想起不久前看的日本电影《讨人嫌的松子的一生》。这两部片子,都是从现在推导过去,以插叙的形式呈现主人公曾经的生活,他们都是从死者的遗物以及过去的人的印象中慢慢得知真相。但不同的是,《秘密日记》中露易丝外婆和奥黛丽之间有类似於交集的对话,尽管这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如果我们相信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那么,过去与现在的人在心灵上的沟通与体谅也不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也或许反映了我们对自身以及身边的人的看法和期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重新审视关系和处在关系之中的两人,是和解的第一步。就像奥黛丽和马婷(奥黛丽的母亲)。
  布鲁阿曾经说过:“一切苦难都会过去,但在苦难中所经历的不会过去。”所有过去所经历的,都会以一种我们不自知的形态留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也强调了童年记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它以一种具有渗透性的张力侵蚀着自我,并且持续影响着后来的生活甚至下一代(人很难达到与自我的和解)。影片中的马婷就是这样。总是充满了攻击性,多疑,性格之中有在女人中不可多见的坚毅,你很难在她身上找到女性的柔和与优美,她总是带着一种焦虑与敏感不断与身边的人发生争吵。这种争吵和女儿奥黛丽更为普遍。这不难解释。在马婷还很小的时候,母亲露易丝就离家出走了。年幼的孩子往往会把成人的这种行为归结为自己的错误,并在内心深处产生自责,因为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但随后,这种自责会转移成为憎恨,对真相的无意识的敌对态度,因为不想正视自己脆弱的受伤的心灵。人习惯逃避。影片中的人都在逃避。压抑得就像影片中从始至终的昏暗的蓝灰色调。(除了露易丝出现的画面是明亮的)
  马婷、奥黛丽,他们承受着过去的伤痛,让曾经的记忆侵蚀现在的生活,尽管一切看起来都很平静,但实质上却有着不可调和的关系。比如,马婷不允许任何人提及露易丝,并且不断与奥黛丽争吵,不满奥黛丽所做的任何事情(不接受她买的礼物),认为奥黛丽在国外工作是对自己的背叛与离弃(就像露易丝所做的那样);奥黛丽在未婚的情况下怀孕,却拒绝结婚生子,因为不想成为和马婷一样的母亲,背负着离乡背井的负罪感与伤痛流连在国外,逃避与母亲接触,因为接触意味着争吵,奥黛丽指责马婷从来都不是个好母亲,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把一切罪过转嫁给无辜的她,让她以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两人的关系可以用纠结来形容,无法彻底放开,互相关心,却惯性的互相伤害。马婷和奥黛丽在这种关系中迷失。
  然而,一切的改变是从露易丝的那本日记开始的。从那本日记开始,我们窥探到曾经露易丝生活中表面的繁华与内在的压抑。露易丝总让我想起香奈儿。美丽,坚强,独立,有上进心,不愿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不难想象,如果露易丝能够从这个家里走出去,或许会成为另一个可可香奈儿。但是,这些都只是如果。路易斯的丈夫是个裁缝,很宠爱她,给她做很多很漂亮的衣服,却不允许她出门,不允许她有自己的事业,仅仅希望她和大多数平凡的女人一样,照顾丈夫和孩子,结交其他的太太们,在家里举办派对等等。可怜的露易丝在这种生活中活得该有多痛苦!她尝试过学习摄影、英语、做衣服,却都在丈夫的呵斥下放弃了。露易丝更像是她丈夫的某个华丽的装饰,没有灵魂没有思想,仅仅是个装饰。所以,她计划着逃走。
  露易丝在日记中记录下这一切,还有对孩子们的爱。她鼓励马婷读书,希望马婷独立、能够有自己的生活和事业,而不是被男人束缚。她能够看到马婷的未来。
  影片中,奥黛丽总会在不经意间,感知到露易丝的存在,有时露易丝会像是在对她说话般叙述着过去,超越了时空。我们从中读到了一种互相的谅解和温存。也是在露易丝的日记中,奥黛丽才重新开始学着去理解母亲的个性和她所承受的伤痛。奥黛丽试着为母亲疗伤。比如,按照路易丝的菜谱做菜给母亲吃,在露易丝生活过的老房子里办家庭聚餐,试图把日记给马停看,等等。
  但是,几十年的伤口,需要时间愈合。
  其实马婷一直都关注着奥黛丽的一举一动。奥黛丽脸上的妊娠斑,她穿的宽大的衣服,苍白的脸色,等等。只是,她不动声色。这里面,也有一个母亲本能的爱和细致。所以,在奥黛丽差点流产被送去医院的时候,马婷脸上焦急的表情是让我们欣慰的。马婷,作为一个母亲,仍然在那里。
  后来,马婷看到了那本日记。所有的记忆都想了起来。露易丝没有带走的旅行箱,父亲从外面回来后衣服上的污泥,父亲的咒骂。所有。一直坚强的像个男人的马婷,把自我撕裂得那么疼痛的马婷,在忆起所有关于露易丝失踪的真相后,竟在夜风中全身颤抖、哭泣,像个脆弱的孩子,仿佛是当年那个无助的不断自责的小女孩。
  真相是:露易丝没有离家出走,是在出走计划被丈夫知道后,被丈夫杀害了。
  于是,所有的关系在得知真相后得到了和解。马婷也从中明白了女儿和母亲对自己的爱。其实人对自我的精神折磨所引起的抑郁和焦虑,反过来会伤害我们身边最珍爱的人。这是最残忍的事。所以,影片最后,马婷脸上终于有了笑容,她接受了奥黛丽买给她的宝蓝色礼裙。当奥黛丽走入母亲的房间,看见母亲正试穿条裙子的时候,房间里弥漫着温暖的阳光,母女俩相视而笑。露易丝最后一次出现的时候,笑着对奥黛丽说:你看,她穿了。奥黛丽也微笑着,却流泪了。或许,奥黛丽会允许自己把那个孩子生下来。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也泣不成声。从中观望到了自我。我和我母亲的关系。对一种关系的和解,也是对自己的原谅。
  所幸,无论是影片中的人还是我自己,都没有错过最重要的那些人。

 6 ) “女性奥秘”的法式书写与反抗

1963年,美利坚土地上,一本《女性的奥秘》横空出世,笼罩在美国普遍中产阶级家庭之中的“快乐的(郊区)家庭主妇”虚伪面纱被贝蒂·弗里丹层层抽丝拨茧般拆解,最终展露出了其摧残、套牢女性的桎梏真面目。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战后以来美国社会产生的“女人只有生儿育女、成为贤妻良母才能获得女性的满足,实现女性的完美人生”这一“奥秘”被揭发出了它实为谎言的真相之后,妇女问题成为了当时美国社会传媒的重要话题,美国的女人们纷纷“揭竿而起”,六七十年代纷纷成立的妇女组织将妇女运动推向新一轮的发展。

在这部六十年代女性运动的开山之作中,贝蒂·弗里丹广泛地就五十年代美国的妇女现象进行观察和调查之后,将家庭比作了美国女性“舒适的集中营”,在这个“集中营”中,美国的女人们逐渐失去自我、失去人性,成为一种虚假的偶像,通过将她们作为性对象而美化,最终摧毁她们的人生。

然而,这种流传在战后中产阶级家庭之中的害人的“女性奥秘论”恐怕并非是美国的专利。在法国电影《秘密日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蔓延在法国社会中的“女性奥秘”是如何摧毁一个50年代的女人,以及对她的家庭造成了长达几近半个世纪的恶性影响。影片通过一个看似完全脱离了“女性奥秘”桎梏的现代女性奥黛丽为切入点,通过塑造两对母女关系——奥黛丽与母亲玛婷、母亲玛婷与外婆露易丝——建构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而回溯这三代之间的母女亲情,一副因“女性奥秘”而紧密交织的家庭创伤图景跃然纸上,从而对与“奥秘论”相对的“女性自由”主题进行了一次旗帜鲜明的女性主义式的探讨。

影片中,意外怀孕的女主人公奥黛丽从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的加拿大回到家乡法国的滨海小镇“度假”,在试图从自己的家庭当中寻找建立自己女性身份定位的途径,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外婆的一本秘密日记的发现,她踏上了寻找半个世纪前外婆生活的真相之路。由此展开的两个时空并行叙事,将男性霸权之于三代女性的压迫和异化进行了一次影像化的阐释,从而表达了自由于女性而言的真正意义,以及在男性霸权意识形态下女性主体的自我构建。

影片中的三代女性,实际上是三种不同的主体构建的尝试和方式,因时代和环境的不同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结果。

外婆露易丝身处1950年代,也即一个男权价值观严苛而专制的时代环境,是一位典型的被“女性奥秘”所压抑着的家庭主妇,是一个被父权与男权所“阉割”掉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妇女”。当邻居太太谈起她的时候,她是一个因出身优渥、丈夫优秀而被人羡慕的女人,可以看出,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下,路易斯为人所定性的并非她自己本人的价值和地位,而是作为一个“女儿”和“妻子”而存在的价值和地位,是一个丧失主体性的“他者”。而影片中露易丝作为“他者”而存在的更露骨的表达在于,她那时时刻刻保持的精致妆容,以及永远被套在一丝不苟的洋装里的姣好身材,是要被拍成照片挂在丈夫的裁缝店中给大家观看的,此时的露易丝不仅是被丈夫所“拥有”的可用以炫耀的物品,更是被丈夫拿出来供世人“凝视”色情对象。

面对这样被物化和被禁锢的处境,露易丝也曾做过挣脱和找寻自我的尝试——她教育女儿好好学习、拥有自由,她开口向丈夫索要工作的机会,她试图拿起照相机记录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眼中所见,她拿起笔在日记下写下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心中所想。然而,结果却是女儿被男权价值所侵蚀站在了她的对立面,丈夫无法理解她的想法拒绝给予她工作的空间,心爱的相机被丈夫重重摔下,日记掉到厨房柜后到黑暗夹缝直至丈夫死了才重见天日,甚至去银行取出自己户头的钱也会被人第一时间告知自己的“所属人”丈夫。

忍痛割爱地抛下儿女的出走,进行挣脱枷锁、追求自由的尝试即是她努力对于男权专制做出的最后的痛苦反抗,但最终却被丈夫所代表的男性霸权残忍杀害,她的反抗也被暴力彻底宣告了失败。然而,最为可悲的是,露易丝丧命在丈夫手下的事实被掩埋了半个世纪,与之相伴的是儿女对她的误解也维持了半个世纪之久,而真相的揭开唯有等丈夫死去之后才有了被揭开的机会,这也意味着露易丝不仅连作为一个女人的生命都掌握在丈夫手中,而且唯有等到桎梏她的男权代表——丈夫——死去之后,她生命的真相才有了浮出水面的可能性。

母亲玛婷是“女性奥秘”时代下的女儿,在尚未拥有健全的价值观判断之初便被男权价值观所浸染着,是一个被男权主义所建构的女人。所以,在她的女儿奥黛丽刚回家之时,她见到女儿的第一句话便是称赞留起了长发——即传统意义上女性的外貌应有的特征——更好看了。

在玛婷与奥黛丽的相处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对关系僵持的母女,玛婷不能理解女儿离开家庭远赴他乡工作生活的选择,内心中也不认可女儿独身一人执着于工作而不结婚的生活状态,她甚至会对女儿用以“老处女”这样贬低女性的词汇。而在玛婷与其母亲露易丝的相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她类似行为,玛婷与露易丝关系亦是紧张的,她会在露易丝穿着父亲新做的洋装坐在沙滩上时指责露易丝;在露易丝的日记中,也记录了玛婷“跟其他人一样保守,她批评我而且讨厌我”;而在露易丝“消失”五十多年后,在家族聚会上,玛婷依然要为了维护父亲的形象不惜与全家人闹翻脸皮。显然地,玛婷是一个归依男权价值观而未开悟的母亲,所以于母亲露易丝和女儿奥黛丽而言,玛婷也成为了男权主义伤害女性的帮凶。

由于对父权与男权的认同,在母亲缺位后,对于弟弟杰哈毅然担当起了一个仿造父亲的大家长角色——坚毅、专制、严厉,杰哈甚至表示从未见过姐姐哭泣的样子。而当玛婷长大成人之后,她亦将自己投身于男权世界之中,以模仿男性的方式施行她对于自由的理解——掌握家庭话语权、经济权、决策权,随心所欲地与他人相处。这种对于“自由”的理解当然是偏颇的,于是她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都是僵硬和失败的,给家人留下的全然都是专制、强硬、不顾及他人感受的印象。而在性格方面,玛婷是一个认可并投身至现有男权世界中的女人,所以以男性为主题创立的现代竞争社会中,玛婷被塑造成了一个刻薄且冷漠的人,她对家人尖酸相言,对身患绝症的患者内心冷漠,这些表征都是男权社会对于她的一种消极的异化。

导演给玛婷设置了一个外出恐惧的心理病症,所以她是一个被困在这样一个闭塞小镇无法外出的女性角色,从而使得她被传统男权思维所禁锢得更加彻底,因为母亲露易丝对于大都市中自由的向往,于是她厌恶城市,她认为都市是将女人带坏的诱惑之地。然而,这种都市诱惑论不仅是片面而立不住脚的,更是将女性视为一个没有主体性的存在,并且将女性物化的表征。

而玛婷会成为这样一个被男权世界异化的帮凶,实质上又是与其母亲露易丝被“女性奥秘”压抑的生活是脱不开干系的。在露易丝因笼罩在头顶的奥秘论束缚得空虚而痛苦之时,玛婷尚处于孩童的阶段,她无法理解母亲的痛苦,接收到的信息只有不快乐的母亲发出的消极信号,她厌恶这些消极信号的同时也逐渐产生了对母亲的厌恶,所以她便站在现有的传统价值体系中去指责批判母亲,并逐渐演化成日后对于女儿奥黛丽的不理解。但实质上,这两对母女关系的失败,其实是建立在男性对于女性压迫的前提之上的一次误会,真相是被玛婷父亲所代表的男权所蒙蔽的,所以,当露易丝“消失”的真实原因被揭开之后,男权对于露易丝的“栽赃”也终于被澄清,在玛婷心中的误会亦终于被解开,沉睡在她心中的女性主体意识也终于被唤醒,于是她与女儿终于互相搀扶着回了家,穿上了女儿送的印有埃菲尔铁塔的洋装对女儿露出了笑容。

再看本片的主人公奥黛丽,她是生在女性解放运动之后的一代,因为与投身男权世界的母亲关系僵硬从而远走加拿大,在远离家乡所象征的传统男权意识形态的地球另一端扎下根来,代表着新型女性形象。尽管如此,奥黛丽这位新新女性也是由传统女性中走出来的,奥黛丽当下是一名洗衣机机械设计师,而这一职业设计实际上也颇有意味。影片中多次出现奥黛丽儿时最爱的一个洗衣机玩具,儿时的奥黛丽时常待在厨房内对着洗衣机兴喜地注视,而洗衣机的机械设计日后却成了她所热爱的职业,她用着自己的力量在改进家用电器的同时也意味着科技进步解放着被困家中的妇女。众所周知,厨房是一个属于传统女性的家庭空间的典型象征,邻居太太对于露易丝的“出走”表示遗憾亦强调了不理解她为何在“为她定制的新厨房刚刚做好之后离开”;而洗衣机是一个属于传统女性的家用电器的典型象征;而隶属于理工科的机械设计则是在刻板印象中专属于的男性领域。导演在这里将昔日束缚女性的枷锁转化成了打破束缚的武器,显然是对可笑的“女性奥秘论”的一记响亮的巴掌。

奥黛丽亦在以她自己的方式追寻着自由,她摆脱传统束缚而远走他乡,但她极力追寻的自由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纯粹是为了对过分压迫的禁锢进行的反抗,走向压抑的极端反面。但在她的追寻中,因为母亲的不理解、祖母的过早离世、好友则远在家乡且过着与她截然不同的生活,所以没有人给予过她正面的引导和范例,因而对于何为女性真正的自由实际上时迷茫的,所以当面对意外怀孕这一特属于女性的问题时,她怀着心中的疑虑,想要回家寻找答案。

当曾经试图冲破束缚的露易丝的日记本重见天日之时,奥黛丽是全家唯一一个有兴趣探寻露易丝“消失”的真相的人,这不仅仅是因为日记本中留存的纸币这表层的疑问,更是因为奥黛丽是全家唯一一个与露易丝有相同的想法,并真正冲破了男性霸权束缚的女人。而这样一个新新女性的回归,必然是要被这个象征着传统保守的小镇所当作异类的——舅舅追问为何不结婚、表弟与朋友直言她是“怪女人”,就连关系最为亲密的父亲也在言语中暗示她的好友已经生了两个孩子了。这些来自周遭众人的议论无疑是来自传统男权社会对于女性但误读,而奥黛丽寻找外婆消失真相不仅揪出了“女性奥秘论”的“吃人”真面目,同时最终对于自身孕育的新生命的选择也是对于自己女性身份和主体地位的一次自我探索。

纵观片中三位女性人物,虽然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之中,但她们都做出了自己对于女性自由的理解与努力,诚然,不同时代的力量给她们造成了不同追寻结果——露易丝在专制的男权暴力下成为了美丽的牺牲品,而奥黛丽和玛婷则通过揭开露易丝的误会谎言看到了男性霸权对于露易丝和她们自身的胁迫与异化,并最终完成了对与自身女性地位及自由的探索。

影片采用了50年代和现当下的两个时空穿插叙事的方式,三代母女在影片中“隔空对话”,最终完成了对于男性霸权的批判控诉,以及女性自由和主体性的建构。在50年代的“过去时空”中,画面基本以饱和度高的明亮色彩为主,但呈现的却是露易丝被困在家庭生活中的痛苦挣扎,仿佛直指“女性奥秘”所伪造的“快乐的郊区家庭主妇”宣言的虚假童话性,如同画面中斑斓的色彩的虚伪空洞。而玛婷和奥黛丽所生活的“现在时空”则更多的采用了现实主义拍摄风格,富有写实感的色彩和光线记录了家庭之中真实的尖刻话语和紧张矛盾,似乎在真实地再现男权主义对女性世界带来的创伤。而相互穿插的两个时空中的女主人公——露易丝和奥黛丽——形成的鲜明对比人物外在形象也在进行一种女性主义的叙事——生活在专制男权世界中的露易丝永远都是面带一副精致的妆容,身着一套完美展现女性曲线的精致洋装,盘圈着一个一丝不苟的精致发髻,永远是按着被“凝视”的性感客体将自己的外表收拾得整整齐齐,仿佛被这套精致繁琐的外壳所束缚着;而生活在当下的新新女性奥黛丽则要么披散着头发,要么将头发随意地扎在脑后,宽松舒适的T恤或衬衫是她的日常穿着,脸上大多也是无妆或裸妆的状态,显然是一种遵从本心、顺从自我的外在形象。一个是被“凝视”的客体,一个是有主体性的自我,两者的对比效果一目了然。

在影片的最后,当露易丝的死亡真相浮出水面、玛婷与奥黛丽的母女关系也因此达到了真正破冰和解之时,奥黛丽最后一次看到了半个世纪前的露易丝的幻象,露易丝最终露出了真心灿烂的笑容,然后留下了一个潇洒离去的背影。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而当我们去追寻三代母女的误会与怨恨的根源,实质上都是那吃人“女性奥秘论”带来的恶性结果,绵延伤害了五十年之久,而本片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法国故事的讲述,探讨了女性自由的真正涵指,并且对“女性奥秘”进行了一次法式的书写与反抗。

 短评

一个家族三代女人的故事,结尾还有点谋杀的惊悚,而电影本身没什么看点,只是我觉得一个家族里就是这么各怀鬼胎,沟通不畅,以至于多年来亲不亲情不情,尴尬个好多年。而且最后没有释怀的情感也很多,并非结尾的豁然。弄个谋杀增加戏码,其实效果不好。

5分钟前
  • 全面回忆
  • 较差

原题母亲与女儿更为贴切 音画极美 看似平静的电影实则暗涌强烈 稍显冗长

10分钟前
  • |
  • 推荐

误打误撞看的一部电影。剧本不错,一本日记带出一个家庭3代女人的心境。。。就是忒忒忒文艺了。。。

11分钟前
  • bay135
  • 还行

看到第77部芙芙,听到她的声音就已经软了。这片子实在太普通了,Marina Hands一团糟的生活,母女关系和朋友关系都一塌糊涂;然而片中消失的外婆所面临的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却是久久地持续影响活着的这些人,外公至死都守住秘密,说不出的阴暗和痛苦,却无法追究或责怪。这故事后劲蛮足的。

15分钟前
  • vivi
  • 还行

讲故事的方式在法国电影里并不常见,外婆的形象一直都只在幻觉和想象中出现。这样的角色CD这两年演起来越发的得心应手,but,她家闺女简直是太丑了!PS:就个人而言太有特殊意义了,所以给5星,不存在任何引导性!

18分钟前
  • 兜小猪
  • 力荐

最近看女性主义的电影有点多,可能是比较感兴趣吧……其实是北电电影学系作业和《时时刻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用了三个人来表示女性主义的三个阶段,但是《时时刻刻》是在表达女性主义发展的历史,这部电影更简单的去表达了女性主义变化的三个阶段思想解放,地位解放,身体解放。革新,迷茫,成熟。三个阶段对应着三个女人,但是最后外婆的悲惨结局其实也是一种对男性统治的一种悲观。整部电影相对于《时时刻刻》艺术性不够,可是又渴望去用慢节奏打造一种生活的文艺性,在电影的艺术上落后于前者,但是对女性主义的理解却更加通俗易懂,可以为女性研究做一个很好的参考唉,最近女性主义看的够多的了,歇息一下,看几个商业片爽一爽

19分钟前
  • 元铭清
  • 推荐

女性题材作品。是努力成为独立自主、拥有智慧的社会强者还是甘愿做个相夫教子、平凡度日的家庭主妇?这是一个问题。但无论如何选择,都丝毫不会减少她们对子女的爱。导演的手法很克制,近似于白描,只是这个“真相”也跟着白开水化了,让我有点反高潮。

20分钟前
  • m89
  • 还行

法式情怀,双线叙事。里面一处YP的桥段很亮。【电影资料馆】

23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还行

女导演的电影真的视角完全不同唉。20120621@中国电影资料馆。

24分钟前
  • 宋不吃
  • 推荐

1、Julie Lopes-Curval很PP,用大牌不露怯,自编自导有前途。2、三代母女恩怨情仇,母亲和女儿的关系略靠《秋光奏鸣曲》和《高跟鞋》,而导演却不在摄影机后化装成男人。3、细腻,闪回用的很好,虽然片子透着浓浓的Ozon气……

2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三個女人,錯位嘅三代人。生活在老美,工作能力強且獨立嘅Audrey,一直以來與母親Martine相處上稱得上系「生疏母女」。但意外懷孕嘅Audrey打算藉此機會回到法國探視父母和順帶讓忙碌生活停下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佢發現咗一本屬於外婆嘅日記,其心中嘅不安意外地被外婆筆下嘅私密文字觸動,原來自己背負著前兩代人嘅情感包袱。Audrey通過日記發現外婆悲劇性嘅命運時,也瞭解到呢個祕密造成了自己與母親之間的隔閡。正視自我內心系關係修復嘅開始,兩人嘅距離亦得以拉近。套戲三線發展,拍得唔算流暢清晰,通過對日記簿中的過去進行回憶,嚟解開複雜嘅家庭關係。Deneuve嘅戲份還是少了,儘管如此,佢仲系交足功課,完美的演繹了一個外表強硬,內裏柔軟嘅母親。

30分钟前
  • 阿蚊
  • 还行

挺不错的片。导演很可爱,回答问题环节提问人和翻译和导演各自都超级啰嗦。

35分钟前
  • chrissy
  • 推荐

女性主义话语分析 4-5000字,题材,主题,叙事艺术

39分钟前
  • 喃梨
  • 还行

说道亲情,总难逃对立与难以分离的冲突感,片中倒是有了这种冲突,但总觉得处理的有些生硬,少了点细腻。对人物的塑造也难免单一,尤其是外婆那条线,人物更像是自由的代名词,少了点人味儿在里面。

41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慢慢开始喜欢上法国片,优美舒缓,娓娓道来;就像与旧日好友在某个午后的花园饮一杯淡茶,就着茶香互相诉说着各自的心事,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一切是那样的恬静和温馨,余味深长……说的真好,就是这个感觉,巴黎的空气中都有淡淡的香味。

42分钟前
  • 许多多
  • 推荐

法国女性电影,挺细腻的。

47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我始终认为女性是应该追求自由的。”...女性电影,欧洲节奏很慢的人性片...心情不好于是一路循环着《抛物线》,到影院独享的电影。

49分钟前
  • YoyoRan🤍
  • 推荐

典型的法国电影哦...女主角的造型真是简单,强悍的混搭看到外公发现外祖母要出走的戏,就猜到真相了...

54分钟前
  • 七夕夜_半步
  • 推荐

朴实而自然的镜头语言,往往有着摄人心魄的动人力量。80分。

56分钟前
  • Claire Yu
  • 推荐

资料馆2012.6.21.7pm 一个家庭三代女性的自由之路,她们之间的隔阂最终被创伤化为一场五十年前的谋杀。美国式欧洲家庭伦理(文艺)片,整体都蛮好的。

58分钟前
  • xī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