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盐商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4

主演:张嘉益,张志坚,俞飞鸿,倪大红,莫小奇,杨皓宇,袁文康,曲高位,尹铸胜,金丰,霍青,郭晓峰,郑天庸,李昶,郭萱

导演:韩晓军

播放地址

 剧照

大清盐商 剧照 NO.1大清盐商 剧照 NO.2大清盐商 剧照 NO.3大清盐商 剧照 NO.4大清盐商 剧照 NO.5大清盐商 剧照 NO.6大清盐商 剧照 NO.13大清盐商 剧照 NO.14大清盐商 剧照 NO.15大清盐商 剧照 NO.16大清盐商 剧照 NO.17大清盐商 剧照 NO.18大清盐商 剧照 NO.19大清盐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16:03

详细剧情

巍巍大清进入康乾盛世,一代君主乾隆皇帝(倪大红 饰)坐享祖父辈创下的基业,并将其推向更为辉煌同时也更为浮华的巅峰。是时国泰民安,府库充盈,鱼米之乡扬州富甲天下,两淮盐业更支撑起朝廷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为支持战事军资,皇帝命令两淮盐政催饷,谁知却遭到盐商百般推诿,甚至连与皇家堪称故交的汪朝宗(张嘉译 饰)也不予合作。新任盐政阿克占(张志坚 饰)临危受命,来到当地后发现盐商库银亏空,他察觉到盐商手中有一个秘密账本,而这也正是这些鬼点子多多的商人敢于违抗皇命的王牌。性格刚毅的阿克占雷厉风行,两淮盐商则想方设法,计谋频出,身处漩涡中心的汪朝宗则不得不承担起斡旋的危险任务。   账本所隐藏的黑幕渐渐大白天下,所有的利益关系者都被卷入其中……

 长篇影评

 1 ) 作为这部戏的“参与编剧人员”,发一则关于背景的札记吧

中国早就有


        ——从酒和盐说起


 





 


我刚教书的那两年,文化史这门课的考试,最后往往会附加一道穿越题:假如能回到过去,你希望去哪个时代。


照例,选择去汉武帝时侯的孩子是不少的。当然,他们都坚信自己要做改变历史的大事业,于是男生就想着要压倒卫青、霍去病,女生就想着要取代陈阿娇、卫子夫。


几乎不会有谁觉得自己还会是普通人。


也是,还做普通人的话,大概没几个人乐意去当汉武帝治下的子民吧。煌煌大汉赫赫武功,但于蚁民们而言,切身感受的能是什么呢?汉武帝有几项著名的直接关乎民生的政策:推行盐、铁、酒榷,还有所谓算缗、告缗之法。大致就是:盐、铁、酒都实行国家专卖,因此价格涨得离谱,而质量却不断下滑。人民要向国家申报自己的财产,然后缴纳高昂的财产税,当然,你会想到少申报一些,但国家鼓励你身边的人随时检举揭发你,然后就有了抄你家的理由。


一直等到这位伟大的皇帝死了,大将军霍光召集了一批地方上的学者(所谓“贤良文学”),去抨击这些政策的具体执行人桑弘羊。抨击的尺度放得很宽,很有言论自由的样子,看得出,学者们发言时也是真兴奋。但很快大家就发现,大将军的目的与其说是要搞政策调整,不如说就是想整桑弘羊。


桑弘羊后来是垮台了,但政策基本照旧,废止的,只有酒专卖一项而已。


 





 


我疑心,酒专卖政策之所以不再继续,原因也不是有意识的向民间让利,而是朝廷本来就在这事上没辙了。


看美剧《大西洋帝国》,讲的美国实行禁酒令时候的故事。酒当然是禁不住的,一个太平间的地下室,作为造酒车间,就绰绰有余。事实是,1920年禁酒令颁布后的十几年,是美国酒精消费量最大的年头。


顺带又想起《三国》里两个有名的故事。


一是曹操禁酒,孔融说,酒固然曾使人亡国,好色也有一样的后果,干吗不禁止结婚呢?


二是刘备禁酒,一直闹到发现人家有酿酒的设备,就一样判刑。于是简雍随便指着一男人跟刘备说,这人想行奸淫,得赶紧抓起来。刘备问你怎么知道,简雍说,他身上带着行淫的设备啊。


这两个比方,除了惯常的理解,我觉得可能还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私自酿酒的情况,就像结婚一样普遍;家里就有酿酒工具,也就像男人身上都有行淫设备一样顺理成章,因此实在是抓不胜抓。


古代禁酒也好,实行酒水专卖也罢,政策通常很难贯彻落实,也维持不长久,根本原因,恐怕既不是贤良文学们的猛烈抨击,也不是孔融、简雍们的漂亮反诘。酿酒原料就是粮食,酿酒的设备可能就是个缸,所以这个行业门槛太低,分布太广,禁酒或酒专卖带来的收益,都不够缉私的钱。


 





 


不管道德的调子定得多高,人性趋利,老祖宗其实是很早就认识得很清楚的。于是就不怕没有专家学者给君王们出主意:您要保证您的绝对权威,就得把利益都拢在自己手里,让人除了照您说的做,没有别的发财机会,概括成一句话,叫“利出一孔”。


战国时代,西有《商君》,东有《管子》,都写下了这四个字。但具体策略,则还有些个不同。


《商君书》的思维是:人发财了就会不够听话。那种地可以发财么?不行,所以这个可以有;经商可以发财么?可以,所以这个得打击。因此他主张崇本抑末。而《管子》毕竟由工商业比较发达的齐国出品,就知道这么跟流通领域过不去,不大现实也太不合算,所以它的态度是这样:既然经商可以发财,国家就应该亲自经商而别让普通人染指,大凡什么东西对老百姓而言属于刚性需求,国家就要尽量把它垄断起来。


垄断酿酒行业固然困难,所以只好放弃;但另外一些东西,要实现国家专营就比较容易。——比如说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盐。


中国的海岸线漫长,但如果考虑到制盐需要有宽阔的滩涂作为基础,那么最重要的产盐地区,也就是从黄河、长江之间的这一段而已(即习惯上所谓的两淮)。这个范围要控制起来,其实并不为难。至于内地的盐井、盐池什么的,朝廷过去画个圈,也就很自然收归国有了。


既然垄断了盐业,国家怎么给盐定价,就可以完全和盐的生产成本脱钩。接下来,官府自己卖盐也好,授权给特定的商人卖盐也好,总之,收益巨大。据《盐铁论》的说法,卖盐是“百倍之利”,这当然夸张了点。不过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历朝历代,政府在盐业上的获利,往往是其仅次于农业税收的第二大财政收入。


官府当然是觉得,卖盐的名声是很好的,叫“民不增税而国用充实”。比如说众所周知,我大清是号称“永不加赋”的,所以一旦朝廷缺钱,往往就要求盐商捐款,盐商捐完款,就又要求朝廷抬高盐价作为回报——这摆明了是欺负老百姓不懂什么叫间接税。


但人民群众可不傻。官盐价格既然常常离谱,大伙对私盐的需求也就日益增长,而中国黑社会的一大社会功能,就是贩卖私盐(有学者分析说,《水浒传》里好汉的活动区域,正和私盐泛滥区重合)。读旧小说,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和传统读者对强盗的好感。何以故?很大一个原因,这些强盗、土匪确实是在给老百姓提供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啊。


 





 


计划经济这个概念,据说是伟大导师列宁的发明。不过事实常在概念之前,“中国早就有”,这话有时确实大可说得响当当的。


还以我大清为例。全国的各个产盐区乃至各个盐场,每年的盐产量该是多少,都是事先定好的。照说,该先进行市场预测,盐产量应该和人口数挂钩,所谓“计口授食”。不过,为了多收点盐税,朝廷有时也顾不得。比如顺治年间,人口比明朝减少,盐的计划产量却比明朝增多,河南有的地方号称是“两丁销一引(一引大概是200斤)”,也就是一个纳税人一年要消费一百斤盐。呃,今天的保健专家建议,我们每天盐摄入不要超过6克,算下来,一年是四斤多。


盐商从指定的盐场收购盐,再把这些盐运到指点地区出售。以什么价格从盐场买,再以什么价格到官盐店卖,当然都有具体规定,不容自作主张的。有的地方离产盐地远,运费高,沿途税卡又多,结果官方定的售价还不够盐商的成本,这个也一样是在所不顾。


然后,什么盐卖到什么地方,更得照规矩行事。比如众所周知,扬州是当时天下盐业的中心,但扬州的盐要远销到江西、湖广,却不许卖到仅仅一江之隔的镇江去,那也算是走私。镇江人,依法只能吃浙江出产的盐。


所以,镇江人民是多么需要长江对岸的走私者啊。


又所以,官盐的销售又是多么离不开行政力量的推动啊。缉私自然是地方官的重要职责之一;官盐的销量,更直接和地方官的业绩记录(考成)挂钩:滞销10%以内,不得晋升;滞销20%~30%,罚俸;滞销40%~70%,降级(一级到四级),若滞销达到80%以上,那就要撤职了。


所以,如果朝廷真规定一个男人要吃一百斤盐,官老爷就算不思进取,能不逼着他起码吃个八十斤么?


 





 


凌濛初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不过他爱在小说里跑题写评论,常常倒有意思,比如《二刻拍案惊奇》一打开,就看见这段:


 


嘉靖四十三年,吴中大水,田禾淹尽,寸草不生。米价踊贵,各处禁粜闭籴,官府严示平价,越发米不入境了。元来大凡年荒米贵,官府只合静听民情,不去生事。少不得有一伙有本钱趋利的商人,贪那贵价,从外方贱处贩将米来;有一伙有家当囤米的财主,贪那贵价,从家里廒中发出米去。米既渐渐辐辏,价自渐浙平减,这个道理也是极容易明白的。最是那不识时务执拗的腐儒做了官府,专一遇荒就行禁粜、闭籴、平价等事。他认道是不使外方籴了本地米去,不知一行禁止,就有棍徒诈害,遇见本地交易,便自声扬犯禁,拿到公庭,立受枷责。那有身家的怕惹事端,家中有米,只索闭仓高坐,又且官有定价,不许贵卖,无大利息,何苦出粜?那些贩米的客人,见官价不高,也无想头。就是小民私下愿增价暗籴,俱怕败露受贵受罚。有本钱的人,不肯担这样干系,干这样没要紧的事。所以越弄得市上无米,米价转高,愚民不知,上官不谙,只埋怨道:“如此禁闭,米只不多;如此仰价,米只不贱。”没得解说,只囫囵说一句救荒无奇策罢了。谁知多是要行荒政,反致越荒的。


 


与其草率踩上一只看得见的脚,不如充分利用那只看不见的手,这个观点也是“中国早就有”。不过有了前面那个早就有,这个,就有了也白有了。

 2 ) 这盛世,终未如你所愿

孙俪新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在开播,虽然沾染了大女主戏的习气,但这确是一个「秦商」题材的剧。而2017年上半年最火的国产剧莫过于《人民的名义》,这是一个反腐剧。商帮剧+反腐剧,这不由让我想起2015年开年播出的历史剧——《大清盐商》。不管是写商帮还是写反腐,《大清盐商》都明显要比2017年这两部剧更胜一筹,但它不可避免地「寂寞开无主」。

2014对于国产历史剧是个分水岭。10月6日,刘和平编剧的《北平无战事》播出,唱响中国「经典历史剧」最后的挽歌,尽管曲高和寡,该剧赶上「一剧四星」末班车,并且凭借文本的艺术性和题材的话题性在互联网上引发热烈讨论。而12月31日在央八播出的《大清盐商》却没有这样的运气,在时代洪流中完全被淹没了。

2015年,《琅琊榜》的走红为网络IP影视「正剧化」开辟了一条新路,而2017年《军师联盟》则尝试为历史正剧打通一条通向当下生活情境的便道。《琅琊榜》和《军师联盟》殊途同归,都在正剧和IP、严肃和流行之间取中间值。于是,国产「新历史剧」就这样诞生了。

歌德说,「我曾领略一种高尚的情怀,我至今不能忘却,这是我的烦恼。」我愿为「经典历史剧」最后的遗珠——《大清盐商》招魂。

1、大清帝国1776

《大清盐商》的开篇就用两页字幕设定了全剧的时空关系:时间——1776年(乾隆41年);空间:美国、英国,大小金川、热河、扬州。1776年,美国发表《独立宣言》正式从英国独立,而在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的序幕,对于大清帝国,1776看上去只是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从一个不起眼的年份对一个古老帝国进行解剖,这种方式在西方汉学界比较流行,最著名的当然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但《万历十五年》说的是明朝那些事,和乾隆朝有关的类似史学著作自然是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事实上,「叫魂案」一定程度上被化用为《大清盐商》的素材:市井谣言造成盐价攀升,引发盐商之间的商战。但从创作时间来讲,这个设计也有可能受2011年日本核辐射引发中国「抢盐」风波影响。

《大清盐商》主要把三个历史事件揉在了一起:两淮盐引案(1768)、平定大小金川(1776)、乾隆第六次下江南(1780)。其中,还有隐性的一个历史事件:马戛尔尼使团访华(1793)。在剧中,扬州和京师两条线并驾齐驱,前一半时间京城的戏都是乾隆接见外国传教士,对中西文化、器物进行「品鉴」,甚至有蒸汽机——这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之前是不可能出现的。

对于历史剧来讲,重要的是对历史精神的拿捏到位,而不是所谓的具体「史实准确」。为了戏剧需要,将不处于同一时空的历史事件建立因果逻辑关系,这并不算多大的问题。

需要留意的是,编剧南柯读博士期间研究的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因而《大清盐商》的史论方面会有带有一点点「学究气」。当你观剧时,联想到《万历十五年》《叫魂》《停滞的帝国》等学术著作的论点时,这一点也不奇怪。

在剧中,乾隆「洋乐也听了,洋菜也吃了,不过如此」。面对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乾隆则认为:「连马力都省了,人力岂不是更省,人力都省了,百姓岂不是会懈怠,闲下来会生非,饱暖思淫欲啊。」剧中通过画外音总结:「在乾隆眼里,我中华天朝上国,梯航毕集,洋人这些奇技淫巧,不过是班门弄斧。」

历史上,乾隆给马戛尔尼使团带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写道,「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亲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让大清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这是这部剧几处闲笔所要表达的。但相比起外部条件,《大清盐商》更加侧重挖掘的全球化背景下大清国的盛世危机。

2、扬州画舫录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大清盐商》主要通过「两淮盐引案」来剖析中央集权制度下复杂的政商关系。从微观的角度来讲,这部剧塑造了以徽州盐商江春为原型的魅力人物汪朝宗,对「以布衣结交天子」的民间传说进行了演义。以乾隆作为视角,这部剧是「大清帝国1776」,换成汪朝宗的角度,《大清盐商》就是「扬州画舫录」(清代笔记小说,被称为「扬州百科全书」)。

《大清盐商》其实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做《扬州盐商》,但如此一来这部剧的地域性限制不利于全国发行,就像《大义秦商》改名为《那年花开月正圆》一个道理。但在这部剧中,扬州元素可谓填充十足。从「扬州八怪」到「扬州瘦马」,从瘦西湖从到五亭桥,从徽班昆曲到淮扬菜……建筑、园林、书画、服饰、饮食、戏曲、漕运应有尽有。

泰勒·考恩在《商业文化礼赞》一书,转引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者波焦·布拉乔利尼的话谈论商业行为和艺术创作的关系:「没有贪婪之心就会缺少辉煌,缺少高雅,缺少装饰,就没有人去修建教堂和柱廊;所有艺术活动就会停下来……贪婪之人常常为他们的城市增光添彩。」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大清盐商》正是再现了扬州这个销金窟建立在纸醉金迷之上的中国人最雅致的生活。除了再现盛世繁华,该剧浓郁的扬州元素,还在于它本身地方文化旅游宣传的属性。《大清盐商》由扬州市政府牵头,资方为分别是: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扬州瘦西湖旅游发展集团、江苏省盐业集团。

也因此,我们看到剧中对瘦西湖、五亭桥、「一夜用盐堆起一座白塔」进行了煞费苦心的植入,瘦西湖的外景更是数不胜数。但必须指数的是,这种旅游宣传的元素并没有过多伤害该剧的艺术水准,相反令人对「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心驰神往。

《大清盐商》是文化旅游与影视创作相结合的优秀个案。鉴于历史正剧现在主要主要是地方政府在买单,它还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君不见,张黎挂名的《沧海丝路》是广西响应「一带一路」,刘和平新剧《北斗南箕之歌》写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被题材涉及的大同市和洛阳市同时相中。

3、乾隆的「合法性焦虑」

虽然《大清盐商》的编剧为南柯,导演为韩晓军,但该剧的质感很明显受到另外两位人物影响:艺术总监——张黎,总策划:盛和煜。张黎是《雍正王朝》艺术总监,他和盛和煜则合作了《走向共和》,这两部剧是国产历史剧的两座高峰。可以确定的是,张黎和盛和煜都深度参与了《大清盐商》。

从历史刻度来看,《大清盐商》夹在《雍正王朝》与《走向共和》之间。盛和煜和张黎的介入,不自觉让它在表达上成为两部剧的承上启下之作。《大清盐商》承接《雍正王朝》,两部戏都在讲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合法性焦虑」,只不过在侧重点上略有不同。

《雍正王朝》对历史上不受文人待见的「暴君」雍正进行了翻案,连主题歌里都唱到「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说到雍正的「政治合法性」,不管是剧中表现的孤臣孽子、兢兢业业,还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似乎都不及大结局的字幕更具说服力:

「据记:新帝登基国库存银已超过五千万两,而人们不能忘记的是十三年前雍正皇帝登基之初,大清国库全部存银不足七百万两。」

这是一种类似「GDP崇拜」的政绩观,在《雍正王朝》播出当年这股思潮相当具有诱惑力。但到了今天,即便是《人民的名义》中的达康书记,只「守护GDP」也是要受到批评的。

所谓「合法性」,指的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是否存在、多大意义上存在着心悦诚服的「内在接受」。而《雍正王朝》正是用「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才有出路」的现实指涉为雍正翻了案。在《大清盐商》中,乾隆这种「合法性焦虑」被表述为「怎么管住人心」。

作为一个异族统治者,满清皇帝对于长治久安从未安心过,越是夸耀「盛世」,越是能透露骨子里的「合法性焦虑」。在剧中,乾隆为了争取江南士子民心,给抗清的史可法翻了案,同样为了收买人心,把天地会的香主英子交由汪朝宗去感化。但是,几句反诗却能让他大兴「文字狱」,也表露了他在「合法性」上的不自信。

扬州盐务亏空一千万两,乾隆大发雷霆:「差百十两,朕问都不问。差三百万,还情有可原。就是差五百万两,来年秋决时,朕无非是多画几个圈。竟然差了一千万,给朕留个零头,这脑袋还怎么长在脖子上啊,这天底下还有没有害怕二字!朕临御以来,事事推心置腹,以志诚待臣工,而尚不能感动?」

阿克占奉旨查清亏空,使用的却是抄家灭门这样的雷霆手段,最终被排挤出扬州官场。汪朝宗称其不会「揣摩圣意」,盐引背后的官吏才是心腹大患。皇帝要的是人心,所谓反腐也是服务于此。

倪大红扮演的乾隆,是一个慈眉善目、机智地看穿一切的老头,但他具有「看破不说破」的品质。在乾隆眼里,「拿人一文不值半文」的清官尹如海以死相谏,实在窝囊;阿克占像一把剑被他插入扬州,但他只是他搅动官场的一枚棋子,虽然干练,难免飞鸟尽良弓藏;反而是天下第一贪的和珅,他清楚地知道和珅的贪婪,甚至利用账册控制朝臣,乾隆处决了国舅高恒,却只对和珅几番敲打,毕竟他管着大清国的钱袋子。

4、「钱不能当官用,官可以当钱使」

对政商关系的清晰洞察,是《大清盐商》最大的亮点之一。从汉武帝开始,中国对重要资源进行国营化垄断经营,以控制国计民生。商人做生意就不得不依附权贵,权力寻租自然发生。《大清盐商》中的「盐引制度」就是这种官督商办的国营垄断经济。但是这种产权不清晰的商业行为,导致政府随时可以对商人进行「公开合法勒索」,在剧中表现为「索之于商」的「捐输」。

在这种专制集权的经济制度下,商人难免危如累卵。在财富迅速积累的同时,也充满了如履薄冰的幻灭感。「盐商的银子,就算揣在兜里都不是自己的,给你才是你的,那是皇恩浩荡,罚你,那是天理昭昭。」作为盐商领袖,汪朝宗对于官商之间边界十分敏感。即便是在《人民的名义》中,商人不也还在感叹:「中国商人不是在监狱中,就是通往监狱的路上。」

在给金川运送兵饷的时候,他明明可以走近路直接送到前线战场,却坚持一定要兜一个大圈。他如此小心谨慎,也是以史为鉴:「兵是朝廷的兵,盐商把银子捐给朝廷,朝廷给兵发饷,那是理所当然。盐商直接给兵发饷,这算什么事?前明沈万三,多大的家产,就是这么丢的性命。」

剧中另外一个盐商马德昌本是一位盐官的后人,他忍辱负重希望有朝一日重现家族荣光。当他终于有一天通过算计当上了盐官之后,不禁感慨:「钱不能当官用,官可以当钱使,有钱无官到哪都是低人一等……」正如费正清所言:「中国商人最大的成功是,他们的子孙不再是商人。」

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的历史剧,除了和珅这位善于揣摩圣意的巨贪,《大清盐商》还塑造了一位别开生面的「雅贪」卢德恭。他从不收钱,只要字画,以心学大师自居,每天在满屋书画中神交古人。他骨子里超级鄙视那些商人,但却对他们的财富充满「羡慕嫉妒恨」,儒家道学和内心贪欲的撕裂让他人格完全扭曲,在他入狱之后,编剧给他设计了一长段的独白,颇有一副看完AV大骂女优的「圣贤感」:

「我是坏人吗?我平时说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话,都是胡说八道吗?不,错了,我说的都是心里话。你们不懂,我心里还有另外一个自己,他老对我说,你别傻了,就你那点俸禄,老了以后能实现你的志向吗?你什么都干不了。可那些盐商们,他们并不比你聪明、高尚,凭什么穿金戴银、花天酒地?我不服,在我眼里,他们就是一群蛆,在粪汤子里钻进去。我收过他们的银子吗?没有!我嫌他们的银子脏,嫌他们的铜臭味……可惜了那些字画了,放我这里总比那些只识阿堵物的土财主那里强的多!只有我,才能和那些古人们心心相通啊!」

5、当一个制度跟不上时代

在《大清盐商》结尾,汪朝宗进京向乾隆痛陈盐政之弊,给出了这部剧的重要论点:「当一个制度跟不上时代,已经不能靠自身力量进行自我纠正,而是靠盐商盐官的道德、名誉去影响他,引领它,那这个制度就已经走到了尽头。」作为一部反腐题材影视剧,能够对腐败和制度思辨到如此深度,已经十分令人叹为观止。但这同时这也是《大清盐商》最大的缺陷。

《大清盐商》的缺陷在于太沉迷于「借古讽今」。它的很多论点和表达其实是现代人才具备的观点,但他完全不考虑历史局限性,强把它归之于古人,对当下进行某些指涉。上面这段极具「现代性」的反思绝不是乾隆朝的人能够产生,更不会通过一个商人之口,指导皇帝如何坐天下——这是如此得大逆不道。

再举一例,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所体现的「民本」思想,是哪个时代优秀知识分子对时局的最深思考。但剧中设计汪海鲲读了《明夷待访录》,就走上了反叛的道路,加入天地会刺杀皇帝。不考虑具体的历史情境,太「以今臆古」了。创造者的思维路径大概是:看了启蒙思想家的书,就要参加法国大革命。可事实上,中国封建思想绵延千年,那些「异端」不会对知识分子产生那么大的作用。

回到开始的1776年,在《大清盐商》的全球史观下,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而英国进行着工业革命。一个是政治的现代化,一个是经济/生产现代化。乾隆对于蒸汽机「饱暖思淫欲」的理解导致中国错失自上而下的历史机遇,而商人作为一个无法摆脱对官场依赖的弱势阶层,则导致中国缺乏工业革命自下而上的阶级基础。

1776年,大英帝国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因为征税问题正式宣布独立,《独立宣言》里控诉英国罪恶就有一条:「未经我们同意便向我们强行征税(For imposing Taxes on us without our Consent)」。而在古老的中国,扬州盐商正在为税、费之外的「捐输」愁眉不展。

看样子,中国「走向共和」只有外来侵略的刺激才会产生。《大清盐商》结尾,「盐引制」废除了,「和珅跌倒」,但它想说的显然不止于此。

这盛世,终不如你所愿。

文/杨文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世说新娱(culturestudies)

 3 ) 最后的一段话

确实以张黎为标识的电视剧以着以古喻今的叙事在豆瓣上都是比较高的评价。
本来看这部电视剧是因为俞飞鸿,看美女的心态。。今天算是看完了,故事我个人感觉是一般,算不上很好,因为之前类似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也是一片忧国忧民的心态,虽然历史确实是现在的借鉴,很多话说多了,更像重复,行胜于言。而且个人感觉,很多情节都是为了拉收视率,比如姑娘什么的。这个就是我的感觉。
看到最后,可能确实是在借康乾盛世的天朝来说导演的看法,制度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只是靠个人的道德约束,而不是建立在自私假设上的博弈均衡,确实应该改革,圣人不适合人间,而正是一群人反倒治理得很好,无论乾隆,还是阿克占,阿桂,汪朝宗等,都不是一个口号之下的天地会,都有自己的算盘。改革不是一步到位的,一群人的博弈,投鼠忌器,不也是现在的局面吗,此时的天朝不也像彼时的天朝,算不清楚的财政支出,就像奥运会。这个国家在一些方面并没有进步,最终汪朝宗所说的人心是目的,像民粹吗,反腐不也是在重新获得民心吗。最终就像需要一个非盐引的制度来修正财政,反腐制度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吧。
最后谢谢演员们,表演得都不错。

 4 ) 扬州繁华以盐胜

## 扬州繁华以盐胜 + 这是看电视剧[《大清盐商》](//movie.douban.com/subject/10527210/)和CCTV的纪录片[《扬州盐商》](http://tv.cctv.com/2012/12/15/VIDA1355571671335345.shtml)后,想记录一下的。 + 电视剧只是2017-12-05杭州出差的时候,晚上到酒店看了不到3集,项目有点折腾,后面基本上一到酒店就睡,可看性不大是一方面,也没时间追,其它的就搜了看了下。 + 纪录片倒是2017-12-14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完了,用时25min*4。

### 《大清盐商》的剧情 + 乾隆年间,因为两淮人口增加,盐的配额不够,出了一个变通方法 **提引**,让扬州盐商吃了朝廷1000万两的盐税的银子,朝廷派 *阿克占*去查此事,以往与扬州中的四大盐商(萧,鲍,马,汪朝宗)的各种利益纠葛,政治和商业手段。 ### 说说几件趣事吧 + 瘦西湖的来历 + 有说是跟西湖比显得瘦(电视剧用的是这),这个瘦字用得好,就叫瘦西湖吧。 当然,瘦这个词,出现另一个称谓 **瘦马**。 + 还有一说法,湖位于扬州西面,然后湖呈条状,所以叫瘦西湖。 + 汪朝宗的原型 + 这里面基本是以 **江春**为原型的(接驾,捐输),但乐善好施的一面应该是来自 **汪应庚**吧。 + “康山草堂” 的题字是互相安排的赝品,乾隆后来自己模仿 **董其昌**的手法写了个,不过这些优秀的私家园林,最后都毁在了太平天国和清军手里了,印象中苏州应该是没有经历过战火,不太记得了。 + 看到电视剧中的园林场景,我倒是想起我们大靖江的**靖江盆景** 也值得一提啊,不知道是我关注少了还是啥,感觉目前商业价值没开发好啊,当时人民公园的盆景展还是可以滴。 + 电视剧中宫里用*一包茶和一包盐*给汪朝宗传消息 + 这来自一个真事,卢见曾和纪晓岚是儿女亲家,纪就用这种方式给卢传递消息,告诉他皇上要严查此事。 + 剧中的盐商之子们比赛谁家的金箔先过长江也是个传说的故事,可能有记载,但不知真假。 + 扬州盐商呢,主要是指在扬州经营盐业的商人们,但主要是微商和山陕商人。 + 电视剧中就有提到鲍姓盐商就把当时的陕西商人还是山西商人的盐引全部收回,让他退出盐业,只经营票业了。 + 当然后期徽商确实是盐业里的翘楚。

### 真事 + 鸦片战争期间,清廷赔了不少白银,导致国内的银根短缺,盐商们从市民那收的都是铜板,但他们用铜板兑银子的时候就吃了不少亏。(*那时就有了汇率的问题啊,应该是一直在,只是没人发现这个学问而已*) + 乾隆赏给了江春**孔雀翎**,在清前期,这个赏赐确实贵重,但有说法是乾隆后这个就有点滥赏了。 + 扬州二马两兄弟给捐《四库全书》中的不少孤本素材,他们自己也拥有藏书阁,纪录片里说是四大藏书阁,*搜了一下不是,最多算七大里面有个扬州的。* + 微商去扬州有两条道,一条是从陆地经南京到扬州。 + 另一条是到杭州走京杭运河的水路,**多年前,我走了一些微杭古道,今天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原因,杭州是他们的一个中转点。** ## 结语 + 看了这两个剧,随手纪录了一下,然后又码成字整理一下,权当娱乐啦。

 5 ) 关于《大清盐商》,关于奶和屁股

好吧,我承认有标题党的嫌疑。

但我在看完第八集后,确实想起了钱钟书先生《围城》里的那个段子,书中写到卖假文凭给方鸿渐的那个爱尔兰人时,老钱大发了一通议论说“那人有爱尔兰人的急智,还有穷。据说爱尔兰人的不动产是奶和屁股。”老钱当年写《围城》是自娱自乐,出名已经是很多年后了,不知后来《围城》流行后有没有受到爱尔兰人的抗议,我甚至想,老钱当年在欧洲留学的时候,是不是也受了爱尔兰人的气,借此一吐块垒也说不定?

”奶和屁股“在某种层面代表着色情,粗俗,或者是肮脏,说起来叫人难为情,不登大雅之堂,似乎是应该在书本或电视上要想法屏蔽的东西。但它在某种程度代表了一种真实,一种存在,或者一种黑暗。如果一个国家的电视剧中没有真正的矛盾,就像避而不谈“奶和屁股",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洁癖。 在《雍正王朝》之后,揭露官场黑暗的片子逐渐绝迹, 在《走向共和》之后,对历史探究也只能停留在歌颂的层面。于是现在的中国便充斥了一种可笑的言论,如果你提现实的黑暗,马上就有人说你心理不健康,告知你要”正能量“,可是大哥,黑暗是真实存在的,正如奶和屁股是真实存在的一样,我们已经自欺欺人到要无视各种真正黑暗的地步了吗?难道所谓的正能量,是靠那些抗日神剧,宫斗,穿越,智斗丈母娘等各类脑残剧,顶着”正大光明“匾额来苦苦支撑的吗?

这样说,肯定有很多“仁人志士”不能苟同,因此在他们看来,“奶和屁股“是洪水猛兽。只要不沾上脏的东西,只要面子过的去,里子多傻逼都没人管,这是我们多年来一贯的逻辑。

说远了,说远了,也许没说远——因为看过几集后,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很优秀的剧,他在讲官场的矛盾,同阶层人之间的矛盾,很多矛盾我想明眼人都能看出,和是不是清朝,是不是盐商没有关系,这可能是这部剧最大的一个局。

这是不是一部几年一见的剧,还要在吃完这个鸡蛋之后再做评论,但它带着浓浓的张黎制造的味道,相信张黎迷们看的时候会不断的嘴角扬起,从仅仅看过的八集来说,如果非要吹毛求疵:发人深省不如《共和》,反腐斗黑不如《雍正》,结构缜密不如《大明》。——但是,但是现在是什么审查制度?是不是?我又想骂他的娘,我又想说奶和屁股。估计像《共和》一样的漏网之鱼是很难在现行的审查制度下再得苟全的了。也许我们看的只是一个不断妥协之后的产物。

我不知道张黎,韩晓军们想不想在作品上突破,我想他们一定想过,而且不止一次,再突破,必须往体制,根子,人性上深挖,必须打破人非坏人即好人的窠臼,必须突破动辄就提家国天下的大格局,必须要提奶和屁股这些粗俗而现实存在的东西,但是在现在,这些是不可能的。其实中国编剧导演的精英分子们,与欧美的差距远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大,一如中国的建筑师和广告设计师们,为什么中国狗屎般设计感的建筑和广告横行呢?其实还是奶和屁股的问题。因为那些都是体制的杰作。人物传记电影就是好例,《莫扎特传》和《社交网络》都没有把主角当做神来膜拜,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人,一个有奶和屁股的人来描述,自然有血有肉;但我们的《梅兰芳》们呢,还是五六十年代高大全仰望的那一套,因为有体制,因为不能提奶和屁股,至少不能在表面上提,于是我们只能看到脸谱化的人。

——看到此剧,我有点小激动,为什么呢?为什么呢?我也在问自己,张黎们并没有突破自己,也许只是一次高水平的重复,但是我仍然有一点小激动,因为各种“正大光明”的脑残剧实在太多了,我终于在一大波僵尸过后,看到了一棵真正的植物!看到了一部“好好说话”的国剧,一部“用心拍戏”的国剧,一部云山雾罩的隐晦的“奶和屁股”的国剧。

在科技飞速发展,博客微博微信以后,关于中国电视剧,只要有点思想的人,赫然看到的却是:数量上的蓬勃发展,和质量上的不断衰退,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虚伪造作的“家国天下”和“正大光明”。我甚至都更高看一点真正掏出“奶”来的武媚娘等,因为这类剧起码还有一点点的,老娘就是低俗的诚意。

于是,于是再重复一遍,在看到这样一部“好好说话”的国剧,一部“用心拍戏”的国剧,一部云山雾罩的隐晦的“奶和屁股”的国剧。我,有一点小小的激动。

 6 ) 以布衣交天子 虽古今一人 实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终于有一部电视剧可以跟《大明1566 嘉靖与海瑞》相提并论了。

都是波诡云谲的政商角力,都是以一方变革撬动全盘;不同的是暴戾跋扈的小阁老严世藩摇身一变成了亦正亦邪的阿克占。

1566一剧正如嘉靖帝仙风道骨飘忽不定,却也带着一丝丝清流傲气和理想主义者的志存高远。而盐商一剧也好似乾隆老人,滴水不漏尽在掌控,不动声色的背后是难以捉摸的变数。

从高潮到结尾,有个问题的答案不停摇摆,一波又一波杀人于无形的官商角力,有如过山车般的境遇中,让汪朝宗次次全身而退的到底是缜密的谋划,还是萧裕年所说的他身上的“忠恕”呢?

编剧显然更倾向于后者,看到后来个人还是更倾向于是汪朝宗知人识人,审时度势谋定后动的结果,因为“忠恕”防得了君子明处使劲,却难防小人暗处的软刀子;因为交朋结友可以忠恕之心待人,家国大策却需要放低情感的理智决断。

这无疑是充满了各种避重就轻的影射的电视剧,而且也相当戏剧化了以布衣交天子的情谊。各种权力更迭,身份转换让人唏嘘,需要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才能笑对这些变迁啊。

瑕不掩瑜,必须要说这绝对是制作精良的诚意之作,台词服装风物都处处考究,各种大咖同场飙戏直呼过瘾,全剧除了莫小棋演技稍弱以外,任何一个主角配角男男女女都奉献了精彩的表演。内些个官场老油条的眼神儿,手势,笑声,额上的汗都很到位。扬州的风土人情很是向往,盐商家里的吃穿用处处都是old money的讲究做派~

其中关于天地会的观点和处理,体现了主创的大方向上的倾向,毕竟政治上正确才是过审的前提嘛。人民不在乎谁当皇帝,只在乎能不能过得消停。

另外对盐商年轻一辈人的刻画,有的地方还是稍显过于主旋律了。汪海鲲出走那晚所讲的“这个太平盛世的假象,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事实”这句实在是十分热血,这样的认知其实自甲午以来,就应该时时刻刻需要国人铭记在心,两个甲子过去了,这种积贫积弱只不过是从国力军力上,转移到了国人素质和忧患意识上。即使身处和平年代,年轻一辈有见识有担当想有所作为,都是应该非常值得推崇的,但是最后舍身堵管涌一段还是看得鸡皮疙瘩直起。汪朝宗说年轻时总以为有本事就能成功,但是后来才明白了,成大事是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这就是经过世事磨砺的体会吧。

张嘉译手到擒来的妻管炎老是这样萌萌的,教我如何不爱他呢?

 短评

俞飞鸿女神和张嘉译品质保证,赞!

8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力荐

演技在线

11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服饰妆容道具合乎历史考究严谨,赞赞赞

12分钟前
  • 忍者神蛋
  • 力荐

剧情很通顺,很讲究,演员演技也都很棒不愧是老戏骨了

13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很好看。1、制片和导演的意图是汪朝宗片尾和乾隆那段话,“一个制度走到尽头,靠个人的道德权威没用,只能取消掉”,因此,本片和走向共和一致。2、但导演这个意图演绎的并不充分,更像是论乾隆皇帝是一位优秀的僭主。3、和珅哥俩是有史以来演的最“像”的和珅与幕僚。4、文戏尚可,紫雪有情有义。

17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张嘉译演的电视剧总是不想错过 演技都很好 剧情也不错

19分钟前
  • 新街口的
  • 推荐

很好的正剧,政商永远都是这么不离盘错,古如此,今仍如此。政商,家庭,婚姻,爱情各方面的斗智斗勇刻画的很真实很精彩。

23分钟前
  • 言言子
  • 力荐

十集以前很紧凑,好看,十集以后就渐渐失控,人物、主旨、剪辑都乱,22集后弃

27分钟前
  • 绍牧
  • 还行

在看第二集,在我心中马上距甄嬛传只有20分,清商剧很容易出经典,反腐题材既可跪舔,又拍的有模有样,没有一句台词是废话,没有一个镜头不考究。最后一句,有俞飞鸿。

30分钟前
  • 小病人
  • 推荐

故事虐心,情节戏剧化,有真实的历史故事为依托,不矫揉不造作,这才是正剧风格。

32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在一堆充斥银幕的脑残剧中,此剧可打五星。

36分钟前
  • 卿阳CHN
  • 力荐

一部好剧

38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力荐

不错

42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很喜欢呢,演技都在线剧情也还可以,蒽,赞一个😘

44分钟前
  • 爬爬爬
  • 推荐

这才是良心古装剧

46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力荐

两淮盐务盐引制度由前明延宕至今,已历经两百余年。现在不是选什么人当盐官盐商的问题,如果一个制度跟不上时代,已经不能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纠正,而是靠盐官盐商的道德和名誉去影响它、引领它,那这个制度就已经走到了尽头。臣斗胆进言,是到了废除盐引制度的时候了。

49分钟前
  • 紫极仙翁
  • 力荐

近年好剧!不敢快进看,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富含深意。演员都超级到位,没得说,制作很精良。就是不喜欢那个姚梦梦

54分钟前
  • 咕咕嘎嘎呱呱
  • 力荐

很考究

5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还行吧

58分钟前
  • 我的天呐
  • 还行

该剧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剧情严谨、具有醇厚的正剧气质。

1小时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