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亚细亚往事

犯罪片土耳其,波黑2011

主演:穆罕默德·乌祖内尔,伊尔玛兹·艾多甘,塔勒·比尔瑟尔,艾哈迈德·蒙塔兹·塔伊兰,弗拉德.塔尼斯,厄康·吉赛尔,Erol Erarslan,Ugur Aslanoglu,Murat Kili?,Safak Karali,坎苏·德米利基,伊敏·托普拉克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播放地址

 剧照

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2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3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4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5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6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3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4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5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6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7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8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9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01:35

详细剧情

位于亚洲西南部的安纳托利亚,一个远离城镇的蛮荒山区,肃杀静谧。正是黄昏时分,自山路的另一头驶来三辆汽车,最终停靠在路边一处喷泉旁边。车上的人走下来,似乎在辨认着什么东西。原来不久前发生一起命案,嫌疑人将尸体掩埋在荒原的某个角落。被捕后,嫌疑人带着当地的警察、法医、来自主 城镇的检察官以及其他不同身份的人四处寻找藏尸地点。犯人依稀记得几个标志性物件,却无法确定哪里才是真正的藏尸地。这群人彻夜奔波在山谷中,无聊之时便随意聊天,诉说着心中的隐秘以及对现状的不满。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本片荣获2011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12年都柏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奖最佳导演奖、2011年亚太电影节最佳摄影、最佳导演和评委会大奖。

 长篇影评

 1 ) 12个小时里,每人都有一段往事

对亲生父亲投石的孩子,以死惩罚乱性检察官的妻子,不愿回家面对生病儿子的暴烈警长,瞒住真相的罪犯和瞒住死因的医生……在对生活妥协后仍然留下众多苦果。像被摇下树的那颗苹果,不停地翻滚,被外力裹挟着到处走,最终滑进水沟。油灯里,村长四女儿端着红茶递给每一个人,美得像是从油画里走来,近似宗教的美,不可触碰、胆战心惊、浑身震颤最终又使你内外柔软。嫌疑犯第一次放下紧绷的脸,满面泪流。最后医生脸上没擦去的血渍,桌前照片里的女人又是谁?曲终孩子们踢球的声音混合尸体解剖的声音,“下雨就下吧,年月消逝依旧,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一切僵硬的程序化,一切只言片语细枝末节,让我们觉得它时时在我们身边发生。这无奈又残忍的生活里,唯一的安慰不过是片中的“漂亮女人”:一个是黑夜里送茶的圣母,一个是知道所有真相的死者妻子,一个是检察官诉说里的伤疤,一个是医生照片里的秘密。一小点故事可以细致地讲述150分钟,延展各式问题和无限遐思,这个大国走得再快拥有再多也追赶不上它。锡兰最好最好的一部。

 2 ) 诗意的生活——《安纳托利亚往事》浅读

(本文创作于2012年)
     去年的欧洲电影算是比较风光了,像《艺术家》、《单车少年》等高光电影,还有几部电影的受关注度没那么高,不过质量却绝对不低。像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以及土耳其导演锡兰的这部《安纳托利亚往事》,都给人以惊喜。
      看题材,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部悬疑片,但导演的用意显然不是给观众讲一个故事这么简单。起名叫《安纳托利亚往事》,足以彰显导演的野心,其散文式的剧作结构也提示了本片只是以悬疑为表象,导演要表达的,恐怕还是对小亚细亚半岛普罗大众生活状态的关注与探究。
       影片分为夜间与白天两大部分,两部分的色调有着明显差别。前半段的夜景拍摄中,导演利用大功率探照灯与滤镜,使镜头呈现出油画般的质感。无论检察官与医生在金黄色树叶下临风交谈,还是村长女儿出场时油灯下的惊鸿一瞥,都被刻画得绝美。从这一段来说,镜头画面是极富诗意的。而在后半段的白昼场景中,画面则变得冷峻,带有很强的生活感。
       相对于色调,s构图和大全景镜头始终贯穿于全片。当警车在廖旷的丘陵上沿着s型的坡路缓缓爬行,在大全景的镜头下化为一个个渺小的点,似乎随时可能隐没在天地中。一种苍凉感与无力感在此时,也顿时袭上观众心头。
      在配乐的运用上,锡兰也尽量做到了冷静节制。全片基本上采用自然声,只在天明一行人重新出发时点缀着一缕低吟浅唱。配乐的弱化,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影片严肃的写实立场。这让我想起了罗马尼亚影片《四月三周两天》,同样将音乐的干预抛开,让影片以冷静客观的视角达到极致。锡兰的初衷也正是如此:理性展示,而非刻意煽情。
      锡兰在影片中以一件谋杀案为线索,拉扯出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众生相。几个主要人物如检察官、警官和医生,次要人物如村长、解剖室大夫,每个人身上都投射了这个地区的问题。这些人的生存状态也正是该地区居民生活的缩影。导演以高屋建瓴的手法,平实有力的叙事,将思考的触角遍布全片,却又都蜻蜓点水,掠影浮光。或许是导演想表达的太多太沉重,两个半小时的片长无法恣意铺陈;也许导演根本就不想深掘,而是单纯做一种展示。片中大量信息的缺失也正好形成了留白的效果,暗合格式塔心理学的技巧,让观众自己反复咀嚼、推想、回味。
       电影到落幕都没能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我们得到的思考已经太多。大量隐喻镜头,只有细心的观众屏息静气才能发觉。疑犯凯南的恸哭、被害者妻子光洁的皮鞋与高高翘起的脚,都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而导演着力刻画的几个人物:纠结于妻子自杀的检察官,困扰于儿子疾病的警官,沉湎于过去幸福时光的医生。这些各个职业、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因为这次际遇,成为导演讨论生与死、爱与恨的人生哲学的载体。
       电影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空镜头,树上的苹果落地,然后从山坡缓缓滚入小溪,又随着溪水向前漂动。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人们,也正如这苹果,在锡兰诗意的镜头下,被命运带向未知的远方,谁也无力改变。

 3 ) 安纳托利亚往事

安纳托利亚,动人的原野 雨下了几个世纪,不改它的容颜

他们深夜寻找死者的骸骨 那是所罗门的后代在大地上认亲

但没有人认出芨芨草深处的石头面具 没有人熄灭头顶的满天星

安纳托利亚,聚光灯下的神 它让人类重新长出头发,让树结果

如此安静的时节,像是古代—— 古代的风又吹遍原野

*

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

 4 ) 那颗苹果

现在追评:反映普遍人性的片子,朴实却厚重。导演只拍下了真相的50%,另一半不可见的真相需要通过思考得到。困扰自己的问题,从与别人的对话中找到答案。大路向天边延展,颜色晦暗,车灯划一道明亮的线,近至眼前。有一搭没一搭地对话,却句句都在引出问题。

现在依然印象深刻的,是那颗自己从果树上落下,随着水流载浮载沉,最后搁浅的苹果。世人所能观察到的,往往就只是搁浅了的事实。时间流逝,大风吹过,真相不易寻觅,于是有了种种解读与猜测,你可以知晓它从哪条小溪漂流而下,但可能永远无法知晓它从哪棵果树上落下。透过这个长镜头,可以映射全片。

 5 ) 存疑

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疑犯1,疑犯2和被害人在喝酒的时候,由于喝高了,疑犯1便将他与被害人妻子有染的情况泄露了,这当然使得被害人非常得不高兴,期间可能有争执,于是疑犯2便将被害人打晕——这就是为什么在发现尸体时疑犯2会说“是我干的”;由于以为被害人已死,疑犯1、疑犯2便将被害人放至后备箱,因为被害人身材高大,放不下,便将其捆绑了,终于塞进去了。疑犯1、疑犯2开车到了他们埋尸的地方,将被害人埋了。由于他们不知道被害人仅仅是昏迷,便将其活埋了,导致了被害人真的死掉了。
至于疑犯1为什么要替疑犯2定罪,这点不明白。
医生在验尸时发现了被害人是被活埋的,为什么他不声张呢?医生对疑犯1是同情的,先前发现尸体时警长见尸体是被捆绑的,就气愤得不得了,大骂疑犯1是畜生,说是人都死了为什么还要把他绑起来;再加上回到镇子时被害人的家属都很愤怒,情绪都很激动,如果得知被害人是被活埋的,对疑犯1肯定是不利的。活埋,有两种理解:一是在不知没死的情况下埋了;另一种,即只是说明了疑犯的凶残,在明知还活着的情况下埋了。照以上情形,镇上的人不会按第一种情况去理解,只会把疑犯想得比本身更加凶恶,就像警长一再强调的那样,对那些犯人根本就不用把他们当人看。还有一点,也是为被害人,即疑犯1的亲身儿子作想,不想因此让这个孩子更加仇视疑犯1,不想让疑犯1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个更为凶残的印象。反正人都死了,至于是怎么个死法,不重要。
此外,被害人也不是什么好人,从尸检时发现不穿内裤,而助手出言讥讽即可窥其一斑。

 6 ) 关于一个寻找的记录

这样的一个片子,我想并不是符合每个人的胃口。它压抑,它慢节奏,它描写,它不重于开端,也不重于结局,它不是一个高潮迭起的扣人心弦的故事,但它却深入人心,抽丝剥茧。

整个影片都处于一个冷色调的气氛中,如同迟来的风雨,阴沉厚重的云压着沉闷的地,却没有狂风。
开头长达1个半小时的黑夜行驶,将整个故事笼罩在一片扑朔迷离之中,藏匿的尸体,走错的路,犯人,医生,警官,检察官。但这不是惊秫片也不是警察抓坏人侦探破案片。于是,大片的黑,微弱的聚光灯下的人,沧桑的脸中细微的表情,咄咄逼人的谈话,焦躁,疲惫,沉默,以及周围空气里的声音。每个人有着鲜明的社会个性,每个人都有着对现状的不满,每个人也述说着自己的隐秘。锡兰用这样大片面积的镜头来讲诉一个其实很短的故事,他将每个人都用镜头的观察度层层拨开,赤胆相照,在灯光下,那些细小微妙的

而就这样的一个凶杀案中,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恶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
现实就如影片从头至尾的重色调,深沉,无法逃离,生活带给每个人的困苦以及精神上的重创。

黑暗中行驶在高原中的三辆车,不同职位的人,以同样的身份参与进来协助调查。直接进入的开头就和中途插入的观看者,没有缘由就已开始,让人不知所措。车中对生活的抱怨,对鸡毛蒜皮的争执
,似乎从这里就将这几个人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至,前排的警官无耐心的咄咄逼人,后面的警官在争辩之中的进而不前胆怯的感觉,这样的写照,让人措手不及。他们争论不休,长夜漫漫,于是镜头转而拍向后排中间的那个人,他被两个人夹在中间,没有气势,看不清的脸,却能察觉到他紧缩的眉头,微弱的反光,将眼白的移动突出明显。镜头停住,争论却在继续,呼吸声,车轮在不平坦的地面上奔跑的声音,有人开始哼起了小调,是为这静谧的夜增添一丝色彩呢,还是为这似乎不是开头的开场鼓劲呢。

锡兰似乎不会在此让它一直沉闷下去,渐渐的,那些细小的往事,随着剧情的发展被崭露出来,没有锋芒的犀利,有得只是低声细语,那些微妙的感情,没有过于表达,也不会急于总结,总是留在那,那人细细回味,繁复猜测。

就这样,最终走了故事的结尾,没有一个确切的结果,也不必知道人物的去向,由小孩的奔跑,医生的视线来结束,是最好的结局,一切的果都降在了孩子身上,而他们就是这片高原的最好的未来。

 短评

片子就像人生本身,大量堆积的、貌似无意义的时刻里,少量如光灌顶的瞬间(如少女持灯出现的一幕)。谁说这是用太多时间讲太少的事?这明明是部非常【满溢】的作品。只不过那些伤痕、宽恕、惩罚…所有的故事,所有导演意图你明了的,都在讲述的留白之中,需要你跟随事件耐心走一遭,自己去揣度出来。

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一个好电影的镜头是不存在情绪的,它无关乎道德,也不存在情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记录这个故事,情绪由观众本身来决定。

6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7/10。锡兰是一如既往的匠气,却是死气沉沉,少了点早期的灵性。150分钟的沉闷纪实,错综复杂的人物,旁观倾听的态度,在未高潮时嘎然而止,这是对生活的高度还原,也是需要观众在电影外寻找‘’真相‘’。‘’谋杀‘’并非重点,人物间大量对白缓缓铺设出土耳其现况全景图,这才是本片社会意义所在。

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醉翁之意不在酒,锡兰并不是想让观众为了寻找谋杀案的真相而去看这部电影,他只是用寻找真相这条线作为线索,串联起影片的一干人等,展现他们的言行举止,借此折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这群人人生的生命现实。摄影很美,剧情留白很多很辛苦观众,但大师风范出来了。

1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缩壳懦夫《母与子》的光效之夜,一车人寻驶在阿巴厮的伊朗高原小亚细亚,一只苹果从《随风而逝》里穿越而来,跌落在塔可夫斯基的脏水沟里滚啊滚

1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寻尸之意不在尸,随着故事的推进,支离破碎的对话中对于生存与信仰、死亡与愧疚、法律与科学的双重对应一一展开,然而所有这些又都处理得不动声色。黑夜戏尤为迷人,听一群老男人唠嗑之后,那个端着油灯的女子突然叫人眼前一亮。

1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留白的力量很强大,似乎对白和动作都无法拼凑出所谓的真相,电影也没有明确的告诉你什么,残酷的事实在于画面和电影之外,需要观众去思考,去探寻。通过不同角色的对白和社会体制现状来探寻真相,让人无所适从也是很正常的,完全留白给观众,看来努里·比格·锡兰太信任自己的影迷了。★★★★

1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说实话,我只看到了这导演的野心、努力和计算,就是没看到他的才华

19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太長,完全超出我可以忍受的極限

20分钟前
  • nihaoma
  • 较差

黑夜寻尸的部分节奏感过于单一,在缺乏视觉激励的情况下很难吊人胃口;进入小村之后众人个性与隐秘的内心细节逐渐展开,越拍越有力道,越品越具回味。慢热好戏。

2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塔可夫斯基粉丝的又一闷作。杜琪峰说它“用太长的时间讲太少的东西”,这倒不算是问题,每个导演的节奏感不一样而已。那么多的黑夜镜头是受了曼多萨的刺激?视听方面一如继往的精耕细作。只不过,这回的对白实在是多到有点刻意(过多讲述背景和各种故事),削弱了力量。

25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好漫长的电影,一夜一日,案件只是麦格芬,警长、检察官、法医、凶手,以及村长、司机都各有各的问题,言谈之中带出的才是真正的故事,主角其实是这些人背后的女人们。法医放过了凶手(修改了验尸结果)。这种叙事方法太NB了。大全景,NB摄影。而锡兰的”听点“设置依然很独特。

2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寻尸之一人一段往事,以一个案件作为主线,但目的却不在于此,而是由之辐射到每个人,通过他们不间断的对话引出每个人的一小段故事。留白就像叙事的填空题,需要观众脑补。按片长基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黑夜一白天,更喜欢黑夜部分,因为光线更神奇,而白天则专注情节和情绪的力量,大把锡兰的长镜头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寻尸之意不在尸,在乎言语之间。

3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前半段黑暗中的灯光显得如此具有力量感,却同时又照不透事件真相。片中所有人物都在阐述都在表达,不管是通过大量的对白或只是一个眼神,但却又很少深入他们的内心,所有这些可不知的碎片构建起了这个描绘安纳托利亚的故事,就像片尾被解剖的尸体,存在于画面之外却又似乎历历在目。

32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抓不到导演的点。

33分钟前
  • 文文周
  • 较差

就像老人给你娓娓道来,从前,有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群人。直到后半程才浮现出愈发鲜明的人物形象。需要安静欣赏的电影。米粒&熊仔侠原创字幕:http://www.shooter.cn/xml/sub/192/192580.xml

3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默认为开启三部曲模式……

39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2021-9-20重看;暗夜灯光里飞舞的落叶,群鸟振翅的天空,细风掠过屋檐的婆娑,光线制造了某种近乎奇迹的象征——少女举灯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如神祇般激起这些拥有各自秘密的男人们的敬畏或怜惜,虽然这般超俗的美最终大抵也仍是消亡于荒凉乡村;声效依然迷人,溯风飞扬间枯叶旋舞,安纳托利亚高原如一块散佚于世外的审判之地——是谓寄情于景,醉翁之意在乎山水间。草蛇灰线一鳞半爪尽显东方美学神韵,大量留白处的隐秘细节书写着一个个难以言说的伤痛,视点扫视过群像,最后定格于医生,结尾大有余味;我们用眼睛看到的、用心灵感受到的主观感受不尽然真实,影片用摄像之眼叙述了另一种真实。

4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锡兰是在把古代神话(感性概念)与现代神话(冰冷医学),进行彼此渗透。他将一个无形的神秘世界可视化,使这个通过摄影机调度产生的艺术世界与一般现实意义上的人类的潜意识世界,进行勾连。并,节奏分明地借由那澄黄的车头灯,将影片带入一个宇宙空间片的质地,好像一叶漂泊在历史河流之上的舱舟。大赞!

46分钟前
  • 仁直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