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没有你

剧情片中国大陆1998

主演:王峥  周婷婷  

导演:陈军

播放地址

 剧照

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1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2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3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4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5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6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13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14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15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16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17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18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19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01:38

详细剧情

真人真事改编   一位聋人女孩周婷婷和一位视障者王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们相遇、相近、相知,组成了“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的“海伦·凯勒联合舰队”。她们俩一个是无声的世界,一个是无光的世界,然而谁也没想到,两个不完整的世界联合起来,撞击出的生命火花,竟是那样光彩夺目,竟是那样地美好。   周婷婷听不清看得清,她不为自己耳聋而悲伤,却为自己眼明而自豪,她做了王峥的眼睛;王峥看不清听得清,她不为自己视障而悲伤,却为自己耳灵而自豪,她做了婷婷的耳朵。   就这样,你帮我看,我帮你听,“海伦·凯勒联合舰队”扬帆远航了!她俩的故事被拍成电影,片名叫《不能没有你》。片中,她俩自己演自己,获得了很大成功。

 长篇影评

 1 ) 大家来找找茬

为了证明我虽然一周进N(N>4)次外国电影院,但心里依旧关心华语电影,特地拔出一天的空把金马奖的电影都扫了一遍(众:可惜没有“看电影”这个职业,不然你一定发达了)。 搞掂了《风声》就是《不能没有你》,这是个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关系。

虽然这话讲得不够有地域保护性和地域荣誉感可能很多人不待见,但是大实话不得不说,对比大陆电影十年如一日的“假大空”(不是飞天遁地就是伟人大事要不然就是子虚乌有连谎都扯不圆),香港电影越演越烈的“神经质”(无贬义,只是银河映象不是搞警察就是搞杀手,小宝倒是关心普罗大众,奈何自己本身是个少爷,总归隔着一层),台湾电影还在为小人物为草根为“社会意义”为“艺术性”而挣扎,至少为华语电影保留了另外一条出路——而且这说不定才是生门是活路。

《不能没有你》的取材和立意都很好:故事来自真实事件就避免了许多扯也扯不圆的瞎话——现实才是最伟大的剧作家;透过这样一件“小人物的小事体”反映社会问题,传递父女情深是以小见大,阅卷老师顶喜欢的形式。
其实看到剧情大纲之后就知道金马奖至少是“最佳影片”这一关《风声》绝对赢不了。没办法,输在起跑线了。就跟《变形金刚》之流哪怕拍得再天花乱坠神仙画画也永远别指望Oscar最佳影片是同个道理——再商业路线的电影奖还是要留着“深度”这家脸皮的,大场面大构思之中还得有点感人至深的爱情亲情或者社会意义,更何况金马奖以前被我讲是个“很作”的奖,如今就算招牌砸了,也不至于发疯到自己再冲上去补踩两脚。

不过老师也教导我们说,光有好的中心思想和好的材料是不足以拿高分的,必须还要有好的文章结构,条理明晰的起承转合和漂亮的文笔才是一篇好作文——当然这是站在应试作文,也就是有外在目的性的作文的基础上,你要是玩新概念那自然就随便你了。
电影也是那么一回事,你要是想玩自闭玩实验性玩表现主义,你玩你的,我抱着两手闲看。但你要是想玩“社会意义”,想打“亲情”牌,就必须和观众沟通良好,交流愉快,这样电影的目的才算有达成,为了这个终级目标有时候必然要牺牲一点导演的“个性”或者“艺术性”——手法都是为目的服务的。我想戴导取一次新闻事件拍成这片还血淋淋的在片子里喊“社会不公”也不是为了关起来门来自己看着乐呵用的,既然有“外在目的性”,我就有茬要找。

话先说在前头,戴导你很帅,很是我的菜,所以这叫“爱之深责之切”。当然你的专业找门道的,我只是外行看热闹的,咱一本电影理论书也没看过……然而台湾电影若想要走出“拍得自我感觉很好但观众不待见”的怪圈,就必需要知道观众在想什么。AI的Simon叔有句常挂在嘴边的评语"self-indulgent",直译过来就是“自我沉醉”大发了,于是自我感觉很良好很艺术很有才,却忽视了向听众“传达信息”的有效性,在“大众流行”的世界里是要被打枪的。

首先一看这片,我想十成十的人都会先跳出这个疑问:为什么是黑白片?
黑白片很容易被误解为“有艺术性”,其实仔琢磨一下黑白片的“艺术性”是哪里来的,总不能是“物以稀为贵”这么白的理由吧。彩色片的色彩层次好,调子丰富灵活好掌握,而且就现代来说更为写实贴近生活,是现代电影“自然而然”的选择。那么故意做“不自然”的选择当然就是图黑白片的“特色”了,黑白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丫是黑白的(被围殴),代替色彩层次来作为传递信息手段的是光影对比,用光影来构图自然比用色彩构图更有聚焦效果,更有对比的力度,也更有手法的难度,所以选黑白的第一条理由是冲着这个,也即或是为了说明黑泽明是自己偶像,或是为了体现特别有对立戏剧冲突的情节,或是为了构图上的特别艺术效果;另外因为电影早期都是黑白片,用黑白胶片会有一种“历史资料片”的感觉,具有划清时空的效果,因为观众的周围都是彩色的,冷不丁见屏幕上的黑白两色,很容易把角色置入“与我们生活在不同时空”的范围内,如果是背景较古早的故事反而能因此将观众更快的带入设定的历史背景,更有真实性,所以选黑白的理由之二是为了还原历史感;最后黑白是没有感情的颜色,具有一种用彩色很难达成的纯中性的调子,一方面可以造成冷漠压抑无情的环境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隔离任何拍摄方的主观感情体现“客观陈述事实”的意味,如果配合一水的中景和远景很容易造成一种疏离感,将导演、角色与观众隔开,从而强调事件的存在感(这方面的经典强烈推荐《洞》),所以选黑白片的理由之三就是为了体现大环境的冷漠严酷或者导演本身的抽离立场。

回头看这部电影,其实我对戴导的打光是很有意见的。既然要拍黑白片就结结实实拿出点手段来体现其优越性,虽然我是外行,但也晓得单纯只靠自然光线并不能体现“真实性”或者“压抑感”,只是弄得一味的灰塌塌。
灰塌塌的一个问题是层次不好,有时候一个远镜过去我都看不清画面上都是些什么东西,不得不把注意力从人物移到周围环境上——我想这不是导演要的效果吧。
另一个问题是单调,这部电影一开始就是一当爹的抱着女儿要跳楼,嘴里大喊“社会不公”,那么本意自然是要观众感受他们父女情深进一步同情他们的处境从而思考将他们逼上这一步的原因最终正视这个社会的冷漠(我觉得主要还是人情冷漠造成的,其实那个“监护人”体系是为了保护小孩的权益存在的,规则本身并没有问题,是操作规则的人的冷漠无情缺少基本的人道关怀最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而电影的最后是父女重逢,总体来说在悲惨之外还应该有温暖轻松的时刻来衬托其悲其惨,而这漫长的悲惨之后的希望也会格外闪光。在这部电影里当然你看不出树是不是格外绿天是不是分外蓝,你甚至都分不清天是下雨天是放晴天上是不是开太阳,两位主角一开始和乐融融生活幸福的时候感觉阴沉沉的,逼上绝路心情郁闷时还是感觉阴沉沉的,最后重逢时依然阴沉沉的——我一点也看不出把亮度调高一点会有什么问题啊!
最后一个问题是缺乏“代入感”。我现在看在巴黎取景的片都很有代入感,因为这是我熟悉的城市,看着故事的上演会觉得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真的人和事。而影片的黑白色淡化了小环境,把明明是发生在当时代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许每天在发生的事情给生生的陌生化了。
这样一来镜头语言就显得很死板,就好比有人跟你讲话但整句都不分轻重音也没有起伏,缺乏感情的投入与表达。在体现社会环境压抑这一点上我有收到,但是人物的情绪和互动就完全被这一成不变的灰塌塌给隔离出去了,我有时候也纳闷导演是不是存心要拍得像图书馆里快放霉的资料片似的,但从给的镜头来看又分明不是这么回事(这咱后面再说),加上全片几乎没有配乐,这简直是成心往外在赶观众~~~

说到这里我就很想知道,戴导本人到底是把这片当成“社会片”还是“艺术片”?真的是后者那算你有个性我无语,如果是前者我就不理解你硬要用黑白片的用处何在。有好几处镜头,诸如爸爸第一次入手背朝着海面冲着女儿笑,比如父女两个坐在海边絮絮的说话,比如爸爸带去的甜瓜烂了(你还特地给一特写),这些地方如果是彩色的镜片会更漂亮更有感情的调度更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如果没有办法达成黑白片vs彩色片的优点又硬要选黑白片,难道只是单纯想说明侬很艺术很不俗,我等观众很不懂艺术很低俗咩?这心态不好哇

再来就是如果这片单纯追求“艺术性”我就随你怎么浪费镜头了,有蔡明亮和侯孝贤他们“珠玉在前”,如果是搞表现主义你一个长镜头十分钟就拍着天只为了拍摄“状态”或者追求构图我也没话说,但如果是“社会性”就要讲求一个效率问题。影片统共就那么点时间,事情统共就那么一点,如何能从观众处得到最大的反响与共鸣从而达成“社会性”的目的,信息的充分与细致就很重要了。
这是小成本小制作但没有弄出明显的手提效果,而且还是黑白片,说明不是走“新闻纪录片”路线,而是要用融入一点的角度来拍,那我就想问那些废镜头是哪么回事?比如两警员到父女俩住的小屋问话,这时候出现了至少两组同角度的拉背镜头——其实观众根本只要知道警察说什么就好了,这两位警察的表情和肢体没有更多的信息可传递,反而小屋内部的布置是我作为观众很好奇想知道的信息,与其从一个很不舒服的角度看警察讲话,我可以只用听的或者只用字幕知道他讲什么就行了,反而希望镜头带我去看一看这间屋子里有什么能够体现这对父女的贫困与相依为命的温馨——即便是新闻纪录片在这种场合下都会去注意这些细节。信息细节上的缺失让观众对这一对父女少了认识与理解,同理心和同情心的给予多少会差一点。后面出现的很多对话镜头都是一样的问题,如果对话双方的表情没有更多的信息可传达,那还有背啊还有手啊(你不会擦个汗捏个衣角么)还有别的肢体和环境啊,镜头不是追着台词在行动,应该是更好的衬托台词而存在的。另一组个人觉得很奇怪的镜头是插叙结束回到案发现场的时候,完全把开场的片段重播了一遍——省钱不用省成这样吧。这是件大新闻,报道的新闻媒体很多——这是其一应该告诉给观众的讯息,另外通过了解这对父女爬上天桥跳楼的始末,观众对人物有了认识产生了感情就不需要在用这样“就事论事”的镜头了,可以多一点感情上的互动,因此与其重放一遍之前的片段告诉观众“喂,这是同一件事”(观众没有蠢成这样吧),不如换一个角度重拍一遍这个“父女要跳楼,大叫社会不公,媒体冲上去访问”的片段增加影片的层次。
除了这种个人觉得浪费的镜头,还有一些应补没补的镜头弄得我很个应。总体来说这部镜片的小女孩没有存在感,我作为观众没觉得她有多可爱,对于后来父亲的声泪俱下自然感触就不那么浓。这也不全是小演员的问题,而是有很多父女互动的地方都缺少交待。比如父亲第一次入水时没有补给小孩一个笑脸的镜头作为呼应就很奇怪。还有父女坐在海边絮语的时候,这是很好的表现父女情的地方,却拍得很不自然,一个还是黑白片的问题弄得我看不清楚时间是否傍晚,另一个是从头到尾都是背影而且是没有肢体互动的背影就很让人费解,感觉上好像这俩父女也没怎么亲密的样子。正常的拍法自然是温暖的黄昏下,蔚蓝的大海边,父女肩靠着肩说着话(最好再摇一摇),先拍个金色光线下美好的双人笑脸,再慢慢的拉到紧紧相依偎的背影,最后越拉越远告诉观众“这美好的时光不多了”,不过可能是这拍太俗套,所以戴导不走寻常路以追求“艺术”效果,于是艺术也打点折,感情也打点折。
最后就是镜头跟配乐不搭始终是我的死穴。这片子的配乐很少,但凡出现都是很有情绪的。第一次让我纳闷的就是父女在小屋里吃饭那一出,音乐起得很煽情,镜头却很死板的缩在角落里俯拍,搞得观众好像在偷窥一样,在这种音乐下偷窥难不难过啊!我要追身的镜头啊,我想看小姑娘怎么提起笼子,怎么高兴的跟爸爸说“抓到了四条”,我想看爸爸怎么在辛苦了一天后对女儿露出欢喜幸福的情绪,谁要在角落里偷窥啊!另一组要人命的镜头是父女俩骑摩托车在路上,突然响起了轻快的哨声为背景音乐,摆明了是说父女以为搞掂户口问题了于是很开心,当然一个是我还是遗憾这是黑白的拍不出天多蓝多晴朗树多绿多可爱来衬托这种欢乐感,另一个是音乐明明很跳跃,镜头仍然很死板,这时候不是应该来点留白的镜头拍拍天啊鸟啊蝴蝶啊之类的象征一下,再切两个特写活跃一下吗?我这俗人看得那个难受呃……

最后闲话一点,我对那个“两年后”的字幕也有意见。对于父亲和女儿来说这该是多么漫长而艰辛痛苦的两年,没道理这么轻描淡写这么小字体的带过去了而不来折腾一下观众的……好歹黑屏也黑得久一点嘛

大致观感如此吧。其实要说我很懒散又邋遢的观众,一般不讲究这些有的没的东西,只求故事扯得圆,大致比例适当也就好了,这废话一堆的,还是那句话,戴导你很帅,很是我的菜,所以请加油,好吗?(学小胖握拳)如果拍一部电影是有社会责任感的驱使,是有明确的目的,并且希望观众能领受到这个目的,请不要躲在导演的小黑屋里作艺术家状,偶尔也要考虑一下我等俗人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毕竟就这么点。金马最佳导演什么的,其实跟台湾老一辈的那些导演比,无论说是构图光影长镜头运用的味道这些艺术感上,还是细节处理节奏掌握手法选择这些表现力上,我不讲大家都晓得有差距了,矮子里面拔将军也没搞头么。

 2 ) 生命因你有意义

■入评理由:年底金马奖的超级热门,可能是今年最好的一部台湾电影。
  
■片名:《不能没有你》
  
■导演:戴立忍

■上映日期:2009年8月14日(中国台湾)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它是导演进行的自我反思,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的同时又在极力保持情感克制。

正如人们在开头所看到的,《不能没有你》是一部社会新闻题材影片。媒体在现场直击里拼命煽风点火,围观者继承了伟大看客的姿态,添油加醋、肆意涂抹或者无动于衷。按照戴立忍所解释的,他在现实中事件发生那会,一样表现得相当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后来当他决定采用这个题材时,他几乎批判了所有人,政府官僚、执法人员、新闻媒体也包括幕后的自己。

然而戴立忍的矛盾也很突出,如果他只是想说教,让更多人消费掉纸巾、走出电影院,那现在所见到的《不能没有你》显然是不大成功的。影片采用了黑白摄影,不少人一听就下意识拒绝了,更多人会觉得故作玄虚。剧中人物的关系简单,因此就不存在特别强烈的戏剧冲突。敏感点撩拨不足,批判力度不够,打了很多拳,好像每一拳都没用上力。猛力煽情的段落少得很,好比那个结尾,几乎所有人都是面无表情,没有任何的动作反应。然而就在此前,影片几次用黑幕过渡,积蓄了满满情感力量就等爆发,结果还是被导演给摁了下去。这太不合常理了,绝对的冷静、冰冷的理性,跟台湾的苦情乡土剧相比,简直是完全不及。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影片在票房上有更大作为,可正因如此,《不能没有你》方才显得不一样了。

相比成群结队、四处泛滥的青春片,《不能没有你》在台湾无疑是比较罕见的一种类型,它居然采取自我隔离,故意不吸引人。观众能获得很大的想象空间,充分接受导演提供的额外信息。武雄所做的工作是神秘的,从头到尾一直没有点破。片中总共有三次潜水段落,第一次潜水就给下了意外的诱饵,然而不等结果出现,直接跳跃了过去,平安无事。观众很自然地以为第二次或第三次武雄会出事,做好准备接受催泪大考验。结果他真的出事了,但最后没事。再有台北归来路上,两人骑高高去采摘树上的芒果,妹仔很费力地拉下了包在外面的袋子,似乎没摘到。下一个镜头,父女二人在开心地食用。怎么摘的?是真的吃到了么?导演说,不知道。轻快的配乐、流云的调调,美好假象应运而生,仿佛他们一回到高雄,妹仔的身份户口可以得到解决,开心去上学,父女的希望也不至于破灭。

这当然还不包括占据相当大片长比例的空镜头数量,有成片积云的天空、风力发电的风车、多变和多雨的天气,就连武雄眼中的高雄都跟台北有本质区别。武雄长时间潜在海底里工作,大海的神秘、朦胧还有混沌。水底下的父亲看水面上的女儿,光是这个地方,影片就多次反复强调。如果用一种俗气批评方式来说,影片简直在本末倒置,放弃了渲染父女情的可能,转而暴露需要想象和意会的场景。戴立忍显然过于相信观众,宁可放慢叙事节奏,也要坚持表现小人物的无能为力。

武雄显然不擅长交际,他能求助的对象少得可以。问题在台北被打回高雄,在高雄又被打回台北,给踢了一圈皮球后,武雄不自觉地找到了上访形式,然而个人努力终告失败,他也背负了牢狱之灾。一直到这里,武雄事件就跟开头接上了轨。

可感动能来得再多一些么?这个来自底层的中年男子,连妻子以前做什么都不知道,他也不曾料及女儿身份会带来如此多麻烦。居无定所,害怕执法人员出现,面对行政人员总得仰视跟乞求。相当之可怜,更多是心酸。类似控诉社会不公的事情在身边周围,的确太过常见。他看似懦弱,却有着自救的理由。一切只因妹仔是他女儿,血浓于水,在妻子走掉后,女儿的开心与幸福就意味着他生命的全部。父女被人为拆散后,妹仔也不快乐,然而结尾镜头是从她的脚开始往上摇。显然,妹仔不用再住在脏破乱的废弃屋子,也能跟同龄人在学校里读书,可她失去父亲的时间太久了,她的生命被抽走了灵魂,所以她始终闷闷不乐。生命因你有意义,说的大概是这道理吧。【北青报】

 3 ) 灰色地带

台湾导演戴立忍说他选择黑白影像作为《不能没有你》的视觉风格是为了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故事情节本身,但我的体验却是灰:鸽灰色的天空,银灰的云朵,黑灰的海水,泛着荧光灰的街道,还有灰色的人,衣服上灰色的油垢,脸上灰色的笑容,很多无可奈何的灰色表情。

《不能没有你》的剧本故事取材于台北一个怀抱女儿上天桥准备自杀的父亲的社会短新闻。电影给了这位父亲前因后果,给了他一个情与法之间的灰色地带。单亲父亲李武雄(陈文斌饰)因女儿妹伢(赵祐萱饰)到了适学年龄要办户口入学,才发现自己在法律上竟不算妹伢的法定监护人。这位靠无照潜水清洗船垢为生的底层工人无钱无势,在朋友的建议下带着女儿一路北上,到台北寻找立法委员的小学同学帮忙。接待人员和蔼可亲,所有人员照章办事,能帮忙处尽量帮忙,然而来来回回的结果,还是移交社会福利局的下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李武雄怀抱女儿上了立交天桥,宁愿死,也不要和女儿分离。

看到这儿,我心里堵得难受。谁的错?户籍单位还是福利局?或者是台北总统府前面的便衣,烂掉水果上面的灰斑?在法律与人情冲突的时刻,我们该站到哪一边?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在以色列领取耶路撒冷奖的时候说“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这墙与蛋正是政治体制与个体灵魂,正是法律对比人情。但《不能没有你》并非简单的站位选择,至少这不是它的全部意图。它并没有直白的抨击体制,甚至还不遗余力的刻画大部分行政人员的礼貌态度,立法委员的诚挚乡情,社会局服务者的温暖关怀。卫西谛在影评《不合法的人生》里说“一切都讲‘程序’之后,那些生活在边缘的人们的命运就变得荒谬起来,好像他们的生活就不合法了。”但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又不能没有程序,没有规矩,合法与非法之间总有一条线要被明确,总有一个标准要被遵守。关注是重要的,理解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更困难的则是在制度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怎么面对。

美国影片《我是山姆》也讲述了一个弱智的父亲被迫与女儿分离的故事。站在弱智父亲一边的有当地最好的律师,她免费为山姆打抚养权官司,之后又从女儿福利的角度说服父亲山姆什么才是对女儿最佳的选择,怎么在法理内寻求最大程度的探视权。没有这位律师,没有这种程序外的第三方帮助介入,山姆的例子恐怕还不如李武雄。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问题上,在情与法之间被迫做出选择并不是一条可行通路,政府之外的人权团体组织作为桥梁为他们说话,替他们依法争取权益才是根本。

《不能没有你》中戴立忍对情绪度的把握有点像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在《无人知晓》中的收敛自持,全通过景观光感和配乐的情绪节奏来调度,就像从人心中溢出来一样,自然纯真。比如李武雄带着妹伢骑机车从台北回家一幕,同一旋律的配乐换了口哨作主乐器,搭配着旭暖的阳光,妹伢站在父亲肩头摘人家的芒果,在小教室黑板上用粉笔画海洋的波涛。这些轻快的片段和后面无配乐的生死抉择形成了鲜明对比,又比如电影的结尾,李武雄站在船头,缓缓驶向岸边。镜头藏在女儿身后,看小小的人越变越大,越走越近,直到停下来,停下来,化作一个长长的凝视。这个画面让我想起来《步履不停》结尾那个从良多一家背影移向天空的镜头,一暗一明,时间停滞。我多么希望最后的这些灰色能一点点变作彩色啊,还原蓝天、白云、碧海,还原人的肤色,父亲的眼睛,还有女儿的一颗心。

 4 ) 無色彩的世界

       很久沒有看台灣影片,這一次打開的時候是黑白讓我有一點難過.因為我知道我講不能在影片中看到台灣的天和台灣的海.當然我并不是想要標榜自己有多喜歡那邊的藍色,我只是覺得沒有這樣的色彩的台灣影片多少些什麽.
       沒有看任何劇情簡介就直接看了.我當初也并沒有想到會是反映社會問題.台灣的影片大多是文藝的,小資的.那總是我沒有辦法揮去的色彩.也許黑白的顏色會讓不管那個地方的觀眾都覺得貼近自己一些吧.不帶有任何偏見地去看這部關於反映民生問題的電影.可是語言用台灣本土的閩南語和客家話卻又讓觀眾覺得仿佛就事論事的這是一個台灣的故事.我想導演用方言的原因是想要體現出台灣的局限性吧.
       故事是這樣的,一位父親想要讓自己的女兒上學,因為是私生的所以沒有上戶口以至於女兒七歲了還無法上學.去給她上戶口的時候發現法律只認定法定監護人能給她辦理,而生理上的父親并不是女兒的法定監護人.父親很窮,唯一的關係就是小學同學現在是立法委員,通過另外一名小學同學找到委員希望解決一下,找到委員,委員也很熱情說事情拜托給了警政署的熟人,而警政署的熟人又說只要回到當地的戶政事務所找相關人員就可以了.父女起先還很高興後來發現原來又是一個幌子.父親走投無路站上了忠孝西路的車行地下道天橋,逾時往下跳,引來無數圍觀路人也引來了警察.父親笨拙的無法說清楚事情的經過.而此刻之前在警政署遇到的拒絕幫助他們的記者站在離他們相對較近的地方采訪他們的時候警察一擁而上將他們救下.女兒被抱走了,父親被關進了監獄.出來之後無從找到女兒,多次求助相關救助單位也無濟於事.後來傷了之後才得知女兒的下落.
       社會成為這樣我們無從去追蹤它到底是如何變化的.中華名族五千多年來形成的詬病影響著所有華人的言行舉止.台灣雖然有別于內地,但是還是無法逃脫.這些道德好像都會遺傳一樣從祖先身上一點一點積累下來,疤痕一樣無法抹去也無法避免的,像是粘上了強力粘合劑一樣附著在每個人的靈魂上.它讓我們成為現在這樣的人.讓社會成為這樣,讓環境,周遭,變成畸形.立法委員,民政局,一層一層的關係網仿佛是組成了一個能夠解決所有事情的網,只要找到其中一根線,其他就都會迎刃而解.本來編織這個網的本意是想要串聯起所有相關的部門讓民眾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抓住任一一根線,從而相關部門配合一起解決.後來,當民眾抓到立法委員這根線以後,卻發現這個網原來什麽都網不住.他們雖然是有關聯,但是卻是一層推給一層,一個推給另一個.另一個再以委婉動聽的說法順服你走人,然後事情不了了之.這樣大的一個網,也許能罩住國家表面,能四通八達.而老百姓的的事都是瑣事啊.它們微小,不足以抵擋網的漏洞.沒有人會站在這樣的弱勢群體的立場上,思想上,行為方式,思考方式上去想問題.總覺得我們定下來的法律,規定就一定是可行的.都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別人的事.我想知道,你不是他,你知道他什麽時候要放屁拉屎嗎?
       學傳媒以後凡事都在讓自己變得堅強,或者沒有感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感人的電影,聽到動聽的故事無論怎樣眼淚都要強忍著.因為在鏡頭面前不允許自己那樣情緒化,這樣帶有感情就不夠客觀公正了.最後自己卻學了製作.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最開始關於傳媒人應該有的責任和義務這檔子事早已忘得十萬八千里遠.是的,新聞的采編跟我們沒有關係,我們只需要製作,剪輯,保證鏡頭的流暢構圖的好看字幕的無誤.也很久都沒有思考過關於這個的問題了.看完了電影,我突然覺得這份責任,在我身上還是如此的重要.如果社會已經變成這樣,我們只希望它不要再腐化,不要再潰爛.我們應該是要去擁有一個媒體人獨特的視角和方法讓社會環境變得更好.雖然個人的力量很小,而且肯定也有人說說不定到了畢業她也忘得一干二凈的啥也不知道.是的,或許我根本無法改變這樣的情況,但是我希望思索的人常在,想要解決這些問題的人,自然也會常在.
       鏡頭很漂亮,構圖很完美.故事不複雜但是欠缺豐滿.配樂很棒.情節前後呼應也沒問題.戴立忍,我沒想過他會拍這樣的電影.雖然吧也是我不太了解他.只知道他的女朋友是桂綸鎂.前面故事中很少有音樂,環境音占據大半.而在結尾跟妹仔見面的時候卻毫無環境音全部是音樂,此處的音樂讓黑白的畫面仿佛成了彩色.也給故事一個相對滿意的結尾.
也許大家都沒有看到最後,其實在一部分演職人員的名單出來之後音樂變成了歡快的,也許導演還想說明,雖然社會這樣了,但是我們還是要抱有希望,那是最後的一道溫暖防線.
       那天看到一個朋友的MSN狀態是:不能沒有你,是一部一定要看的電影.笨拙的沒有任何形容詞修飾語,但是我知道他那樣一個不會輕易外露自己感情的人寫這個當MSN狀態那就真的是感人了.情感上是啦,可是其他的還欠缺.

 5 ) 还是喜欢这样的影片

最近看了《不能没有你》,一部黑白,关于底层人物,制作看上去还有些粗的影片。但是看的时候,我却是那样的投入,只因为影片里没有做作虚伪的感觉,只因为那难以割舍自然的真情。
于是想起了之前看的《车票》,一部并不被大家给予高评价的影片,但是记得看的时候我却流泪了,也许是一个人看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被影片中母亲一生的深沉亲情打动。
无论是不是得奖,是不是卖座,最好的影片是可以在人们心里留下些难以忘怀的想法的,不管是共鸣、深思、感动……

 6 ) 海那么深,我会一直一直一直看着你

李武雄,一名来自高雄红毛港渔村的中年男子,七年前与同居女友生下女儿后,女友随即不告而。随着女儿长大,入学问题到来,他想帮女儿办户籍登记,才发现同居女友早有结婚登记。依户籍法规规定,女儿的父亲不能登记为李武雄。为了争取女儿抚养权,他来回奔波,四处陈情,却一无所获。无助的他选择了抱着女儿从台北天桥往下跳

电影是由真实社会事件改编拍摄而成,真人真事发生于2003年。在高雄码头工作的无照的潜水夫,与有夫之妇生了一名7岁女儿,同居人后来抛下女儿不知去向,父亲无法取得监护权让女儿入学,南北来回奔波,官员互推责任均无法获得援助。父亲绝望难过,带着女儿要跳天桥自尽,被警察抢救下来之后父亲入狱服刑,女儿则由社会局安排到寄养家庭生活。待父亲出狱,才与女儿得以重逢[11]。事件中当父亲和女儿站上天桥的那一刻,超过六个台湾电视台做了实况转播,过程长达二十分钟。两天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份媒体后续报导,更别提关注这对父女试图彰显的事由

可悲的社会,可悲的人性!

 短评

我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就看得到...

6分钟前
  • 黑樱桃摩卡
  • 推荐

难得有这么克制的电影,不过社会性又差那么点,文艺又文艺的不太入味儿,但是还是很好看

11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立委会,社会局,警察署等等所谓的职能部门是怎样,也许都是同气连枝。社会底层的无奈悲哀是我们必须也必需了解的。人治还是法治? 这社会真鸡巴操蛋,我却是其中一员。戴立忍果然不俗,期待其今后作品。

12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电影能解决什么?

15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不喜欢

19分钟前
  • Rimb
  • 很差

男主角长得像大话西游里的葡萄

21分钟前
  • 白颜料4块8
  • 推荐

看戴立忍电影《不能没有你》。大约期望太高,比预想的差一点点。自然,对底层人的关注令人起敬,控制也得体。影调大约后期调成黑白,无法与黑白胶片拍摄的对比度和造型感相比。黑白暗示的时间停滞感,使父女相处时光成为永恒。全景镜头较多,冷静距离感。对机器的强调

22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可以看到官僚的虚伪、社会的冷漠,也可以看到亲情的动人、兄弟的真挚,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华语故事片。

23分钟前
  • 严杰夫
  • 力荐

人在一个矛盾的社会制度体系中显得那么无助,而人性的推诿、冷漠在这无助之前又显得如此形秽不堪。

28分钟前
  • 少年 遊
  • 力荐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的父母是真正爱你的。

31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说句良心话 只值三星 不过看在戴立忍的份上 给个四星吧

34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推荐

三星半。虽然也是社会事件,也有很多不完美,但却拍得特别简单、纯净,生活再艰辛,却能有一个能让这一切变得快乐、幸福的人。对于拍摄此类题材,要想有别与社会新闻报道,关键在于关注的是事件中的哪方面,这也是导演的一种态度

3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OY黑白映畫(國語、閩南語、客家話) 獲第46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年度臺灣傑出電影』

40分钟前
  • Yoo
  • 力荐

心酸......

41分钟前
  • 深溪虎
  • 推荐

让我想起《我是山姆》

46分钟前
  • Sam
  • 力荐

为什么全世界观众感动落泪,我就是哭不出来。

47分钟前
  • 夏~~夏
  • 还行

6/10。父女在报户口和立法院工作人员的大前景后面等待,跳桥的时候爆掉的水管和扫水车溅到留下两道印记,机器的等级制度决定血缘合法性;父女双脚踩洗衣盆象征相依为命的处境,无意中捡起抗议牌使小人物和水果袋被强行扣押,除了好友关掉电视阻止群众毒舌评论无人施舍同情,黑白色彩强迫性抑制了情绪。

4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很久没见到这种直击现实的台湾电影了,五星。

5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情与法的灰色地带

5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不能沒有你。

58分钟前
  • 齊楊森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