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2022

剧情片日本2022

主演:户田惠梨香,永野芽郁,三浦诚己,中村友理,山下莉绪,高畑淳子,大地真央

导演:广木隆一

播放地址

 剧照

母性2022 剧照 NO.1母性2022 剧照 NO.2母性2022 剧照 NO.3母性2022 剧照 NO.4母性2022 剧照 NO.5母性2022 剧照 NO.6母性2022 剧照 NO.13母性2022 剧照 NO.14母性2022 剧照 NO.15母性2022 剧照 NO.16母性2022 剧照 NO.17母性2022 剧照 NO.18母性2022 剧照 NO.19母性202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00:28

详细剧情

  本片改编自凑佳苗的同名小说,是一部围绕“母亲和女儿”展开的悬疑片。户田惠梨香扮演不能爱的母亲Rumi子,永野芽郁扮演想被爱的女儿清佳。

 长篇影评

 1 ) 母性的认知

看完很压抑的一部。特别是在妇女节这样的日子看女性题材,真的会触景生情。三种关系,母女和祖孙,每两个人都是各自的枷锁。 疼爱孩子的母亲和以让母亲高兴为荣的女儿。留美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母亲高兴,她对于母亲的讨好已经病入膏肓,母亲就是她的世界,她就是那个没有母性只会做女儿的人。 厌恶孩子的母亲和渴望被爱的女儿。留美子和清佳是更为畸形的母女关系。因为孩子夺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开始怨恨女儿,这种情感太畸形了,最可怜的是清佳,明明没有做错什么却还是要被母亲唾弃。当然,最直接的源头还是外婆为了救孙女在留美子面前自杀,这也成为了留美子和清佳之间的鸿沟。 最让我感慨的是,清佳自杀被救后,留美子去祈祷,希望清佳快点好起来,竟然也是为了满足母亲延续生命的愿望。好可悲,留美子终其一生还是在为母亲活着。 每个女孩都不是母亲生命的延续,我们都不改为了他人的期待而活,女性只为了取悦自己。

 2 ) 女性可以不是母亲/女儿,她可以只是她自己

东亚式沉重,年年日日都在亲历,它淤浊在胸口,长吁也无法排解,只会害人咯血,直到死去。

影片情感流露细节拍得算细腻,大部分前期台词尚可。但又是一个急转直下,大跌眼镜。美化结局、粉饰太平、偷换概念、模糊焦点…

光视后嗣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这个点,就太陈腐了。有的男导演就算再怎么拍女性,还是会把自己骨子里的繁殖癌思想渗透进去。

姥姥的存在像圣光,一眼情绪价值的活泉,内心丰沛如阳光雨露。她能为人带去情绪价值是在自我非常丰盈的前提下,非出于讨好地去散播爱,这是最为可贵的地方。想爱他人,务必先爱自己。

所以她死的那天,一味依附于她提供的养分存活的人就也一同死去了。但若要细究她没有教会女儿独立这一点的话,就对母性实在太过于苛刻了。她即便只是站在那闪闪发光,也已经做得够多了,这该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课题中需要自行习得的——享受当下的美好事物,同时不要害怕“失去”的到来。

女孩读了男人的日记,男人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违抗过父母,只借由青年运动发泄愤懑,回到家仍是个软包子,无限消沉、逃避现实,最后长成中年闷棍。

男人说,“想要充满阳光的婚姻”。他把希望寄托于对面这个女人,就像是在凝视猎物的深渊。男人散发地亟待拯救感与女人身上的讨好感形成了致命吸引。他渴望被拯救,渴求完整,无非是想找根救命稻草,利用另一副骨肉灵魂来填自己这个无底洞。但一副祭品,怎么会够?笑死…

这些心理前提,注定了一段由内向外腐烂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一开始就没打算改变,一味无声地悄然地索取,没有尊重、没有感恩,更没有爱。

什么“看不下去你和你母亲的样子,才刻意不回家的”,给他脸了?偷情躲在自己老婆母亲那优渥宽敞的豪宅里,把老婆扔在乡下累死累活干农活,任由婆婆欺负。不仅要榨干女人的灵肉,还要霸占她继承的。一个厚颜无耻、虚伪怯懦的吸血凤凰男罢了。

我觉得不应该谈论母性,因为母性早已被过渡谈论了。父性美美神隐,就连打字输入“fu xing”出现的关联词组都没有他。他的缺位、他的不作为,让所有显性的、隐性的不协症结都归给了母性。

父权社会告诉男人,做不好父亲没关系,做不好儿子也没事,你只需要做好自己。是道选择题。

却要求女人,一定要做好母亲,最好也做好女儿,不然就别想做自己。看似有得选,实际没余地。

女性请务必保持清醒,站起来,不要无下限讨好,不要扶贫,不要盲目付出,不要自我感动,不要企图感化别人,不要打算以牺牲自己来成就别人。

 3 ) 个中缘由,何必深究

很多评论里都说很窒息压抑,我看完后感觉倒是没有那么过,长泽雅美的《母亲》和这部比起来显得更压抑一点,全部电影到最后都没有母亲的爱和忏悔,只有天经地义的利用。

这部电影里讨论了很多东西,值得一看!留美子家里发生火灾,母亲和女儿清佳被压在柜子下面时候,她的第一反应是先救母亲。这不就是那个经典的问题吗,如果你的妻子和你的母亲同时掉到了水里,而她们都不会游泳,那你会先救谁?所有作为丈夫的人都苦于回答这个问题。而现在这部小说却恰好回答了这个问题,作为丈夫的确很难取舍,但是需要你去挽救的人也是有思想的,她们之间或许也会做出抉择。这里留美子倒是没有难以取舍,她选择了先救母亲,因为孩子可以再生。而留美子的母亲却放弃自己生的选择,以自杀来让留美子把清佳救出去。留美子的母亲是作为一个正面的母亲形象出现在电影里的。她爱自己的女儿,爱自己的外孙女,也知道女儿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只是有一点欠缺,她可能也察觉到女儿在她爱的哺育下越来越依恋自己,可是日常生活里却选择了“就这样吧”。直到火灾发生,母亲才意识到太恋母的女儿是个大问题,最后母亲选择当场绝命来逼留美子做出救自己女儿的选择,给剧情添加了悲哀的色彩。影片在诉说一个道理,偶尔偶尔,需要已为人母人父的人儿能够甩开孩子的手,让孩子能够意识到除了妈妈,爸爸的手,我还必须靠自己去寻找制造其他能够被我牵起的手。

留美子和自己的女儿清佳之间,到底有没有母爱的存在?就像范玮琪的那首歌《那些花儿》中一句歌词一样,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片尾JUJU的《花》也很好地诠释了这部片子,个中缘由,何必深究。

从一开始来看,留美子对丈夫的画并不喜欢,她讨厌那种凝重的色调。这是因为她是成长在父母爱的浇灌之下,所以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她喜欢阳光鲜亮,五颜六色的事物,她的画就可以看出来。不喜欢画作只是一个表面,或看做留美子不喜欢丈夫的一个暗喻。丈夫这个人物其实对于留美子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生活的戏剧化在这里逐渐体现了出来,留美子的母亲很欣赏这个男生,大大地夸奖了他,让爱屋及乌的留美子也顺从般地去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开始接触交流。看客们从这里也得知,不论结婚对象是谁,只要母亲说好,女儿留美子就会无条件答应。这也是中国为数不少的家庭的通病之痛。没有把自己真实的感情放在首位,而是顺应着母亲的心意走入婚姻的留美子,其实从这一刻她生活的天平就倾斜了。再加上丈夫不是一个很会和家人互动的男人(关于这一点后面的剧情有说到他和母亲,妹妹受到过父亲的家暴。家暴的父亲,让他深恶痛绝,不想成为这样的丈夫和父亲,但是同时也不知道怎样的丈夫和父亲是自己将来的榜样。日后自己组成一个家庭时,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感情或多或少会有缺失),留美子从丈夫那里获得不到更多的肯定和夫妻之间的爱情,所以就又转身回到了母亲的身边,而母亲出于担心常来探望给留美子的逃避制造了一个不错的避风港。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新生命的孕育或许也不错,至少可以让每个人都获得温存。当留美子知道自己怀了宝宝后,她其实是无助恐惧还有点厌恶的,这一点和以往电视剧里对于自己可以孕育新生命感到欣喜是截然不同的。留美子的感觉就仿佛她不是正常的婚姻生子一样。电影里没有交代太多,但是她与丈夫没有感情实质的夫妻生活是可见一斑的。后面进一步铺垫孩子出生时候,留美子得知母亲不能进产房的大失所望;女儿希望得到自己喜欢的图案作为礼物,而留美子则是以夸张的手段遏制了女儿,目的却是让女儿必须顺应母亲的心意;甚至是婆婆代替母亲去参加课程观摩日也要求女儿一定礼貌得体。女儿很可怜地成了留美子讨好母亲和婆婆,获得青睐的道具。那场大火前,留美子对于清佳的抚育里一定是有母性的爱的,因为有母亲在自己的身边,她既幸福又有自信。那场火灾后,留美子对谁都没有了爱。火灾让留美子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母亲,女儿的身份随着母亲的自杀不得已丢弃了。

影片后半段留美子的脸上再也没有光泽,老了很多。户田几乎不上妆的脸恰到好处。留美子对婆婆唯命是从的服侍也是为了自己可以受到婆婆呵护的一种心思。有点明白这种想从他人身上寻找到过往家人给与的温暖的心情。

清佳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对父亲的各种不满,最大的就是出轨。对于母亲一味隐忍婆婆的唠叨也是非常厌烦的,青春期的女孩儿终于憋不住朝着奶奶辩论了几句,奶奶的理论虽刻薄却让她也没有办法辩驳。(其实这里有个思维定式,婆婆是老一代农家出身,文化程度应该一般,小农经济思想很重,所以比较刻薄。留美子的母亲是老一代里受过高等教育,上层家庭的出身,所以她每次都可以词藻丰富地夸赞留美子。同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做一个利他大于利己的人,需要自身处于优越的环境中。怎么感觉有国产剧那味呢?!)这也是留美子后面捶打清佳的原因。道理也很好理解,为了让婆婆对自己好一点,任劳任怨地讨好一切人的处心积虑被自己的女儿破坏了,她被迫想到了母亲也被自己的女儿夺去了生命,现在女儿又要毁了自己在婆婆面前虚伪的表象。自己唯一的心理依托也消失殆尽了,瞬间失控的怒火就转嫁到女儿身上。

 4 ) 一部有点意思的东亚家庭关系恐怖片

《母性》结尾虽然莫名其妙地HE了🙄 但是看妈妈的那个表情,对于她来说是恐怖的延续还是结束也不好说..

原著是凑佳苗,抛去结尾来说,导演在里面刻意营造的那种夸张的家庭恐怖氛围很难不让人觉得有些意思。

首先是对自己母亲有着有点变态性的依赖的“妈妈”,看到很多人说这两人之间的感情不让人信服,太假了,但是我却觉得这种空洞的甚至有点诡异的互动是刻意为之的,为了夸张现实而增加了恐怖感(这点导演的动机你也可以从配乐感受到,一切都散发着诡异。而且整部电影也是夸张了的,但是里面有很多现实生活中存在且常见的关系模式。)她被裹挟着和自己不爱的男人结婚,因为不太喜欢丈夫甚至讨厌到女儿头上,觉得她不听话是因为“流着一半丈夫的血”

然后是扮演着传统日本家庭完美母亲角色的外婆,因为过于完美,被女儿眷恋崇拜,女儿因为她勉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因为她迫切地想成为她,认为这样才对得起她,也因为她的世界里只有这一种女性生活的模式。外婆最后完成了母亲的最大奉献:为后代奉献了生命。

婆婆的那个“媳妇熬成婆”的伪男性大家长角色,也是东亚人熟悉的真实存在的一种character,成为了一种虽然也受过压迫,但是内化了父权结构的压迫者(也是Tori Amos Cornflake Girl的创作灵感lol)。女儿在餐桌上质疑她为什么不给我妈发工资,感觉女儿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她自己的女儿后来也不堪其扰逃离家庭,不得不说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母女…

还有爸爸的角色,(不管哪一代的父亲都在影片里严重缺失也是一个讽刺的点)里面提到了他的父亲家暴,后来他还参与了和越南战争以及日美条约有关的运动,然后和当时的“战友”出轨了。女儿在饭桌上和他吵架那一点我也觉得好精准,就是不管政治倾向如何,不管自己是不是以前也被父亲伤害,但男的还是很难在性别议题上有什么进步。你政治抑郁了,还是能够靠妻子免费地吃到热饭菜,逃避了家庭的工作责还能借口说看不下去来逃避家庭生活的情感责任,“明明是做了错事还装成自己是受害者”。我就是说异性恋男总是幻想着政治抑郁的时候离开家庭在“真正懂得自己”女人的怀里哭诉,逃避得好哇。女儿说的很对:“你才是那个离了我们活不下去的人。”

这个电影的题目就说明了一切:什么是母性呢,母性就是女性被裹挟着结婚然后被压榨被迫扮演出来的东西,被迫奉献还不断有人从你身上索取。母性就是传统日本女性被规训出来的“大和抚子”的image。女儿想说的,其实并不是世界上“只有”两种女人,一种是女儿一种是妈妈,而是想说,世界上有些人不适合也不必强迫自己当母亲。

最后的女儿,是新世代的代表(应该按照运动时间算的话,是80/90年代生人)。她在剧情中表现的对日本传统父权社会观念的不适与反抗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特征。但是这种羁绊仍然令其无所适从,尤其是父母爱的缺位,和对于外婆舍身救自己的一种一种幸存者愧疚,还是让她产生了一种“我要把生命还给你们”的哪吒自刎般的情感。

但是不得不说,结尾还是太轻飘飘了。虽然这大概也会是很多人真正会做的选择——虽然有种种问题,但我只能选择和解,不然我只能永远痛苦永远愤怒。但至少作为新世代,女儿有了选择的权力:不管“我”愿不愿意结婚或者孕育生命,我都要对这以前的一切进行记录和反思,并且做出自己的选择。

刨掉最后五分钟有点烂俗的结尾,和有点多余的旁白(但是还好),我觉得还是一个很优秀的很有意思的作品,尤其是前40分钟营造出的女性代际间的诡异互动非常让人眼前一亮。

 5 ) 巨婴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造就的”——波伏娃的名言了。第二波女权主义的浪潮早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而东方却还在讲“世界上有两种女人,一种是妈妈,一种是女儿”的鬼话。

前半是巨婴的“お嬢さま”,到后面成长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好媳妇”……甚至影片里面的所有女性都是如此,连离家的作为职业女性的小姑子,也是为了跟男人私奔!唯一的例外或许是丈夫的情妇——却还是要依然围着男人转……最后女主也要莫名其妙的怀孕了,首尾呼应的同时,给大家一个“过年啦,我们一起包!饺!子!”式的大团圆结局。

可是,饺子或许不能不吃,但女人就不能做她自己吗?

看过一个女性主义游行的街头采访,右媒的记者不怀好意的问一个黑人女孩“你的标语,‘我是一个荡妇’是什么意思,你在表达自己的性自由嘛?”

女孩说,我还是处女,但我也是荡妇。荡妇是用来形容女人的词,所以由我来重新定义。

记者还在纠结“你不能既是处女又是荡妇”,然后像展示笑料一样咬文嚼字给自己的观众看……世界的差距竟然可以如此之大:有的人在努力解构,有的人在添砖加瓦。

——所以女人能不能做荡妇?

茗烟闹学堂骂:“我们x不x屁股,管你相干,横竖没x你爹去罢了”

这个逻辑也适用于男人,适用于一切人:你们并不一定非得要成为谁的爹,谁的儿子……做你想做的。你可以做出走的娜拉,也可以做荡妇,也可以去x屁股——只要对方愿意……

电影的另一点,算是我认同的地方,就是女儿怒斥她爹“不敢反抗家长,于是就去社会搞斗争反对国家……”与上野《厌女》中揶揄“在外面反对天皇制,回到家就搞起天皇制”的日本左派男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得不说,从整片的情节来看,传递的价值观依然还是停留在了“建筑一个美丽的家”,所以大家都要牺牲一点,包容一点,有爱一点。哪怕丈夫背叛妻子,婆婆虐待儿媳,母亲想掐女儿……“但谁让我们是一家人呢?”

 6 ) 期待值放低的话还是可以看看的,有很多值得思考或吐槽的点

(有剧透)在温哥华电影节看了全球首映,凑佳苗和广木隆一在放映前都出现了。凑佳苗也是这周才看的这个电影,她说觉得导演处理得不错,还说希望今天观众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自己身边的事情,而不是只是在看一个在遥远的日本发生的故事。因为之前不知道他们会出现,所以挺惊喜的,期望值特别高地开始了观影。电影的结构我挺喜欢的,题材、故事梗概、主题,都不错。然而,从一开始,(以下从最年轻的那个女儿的角度写称呼),我就无法感受到外婆对妈妈的爱,也无法感受到剧情简介里说的,妈妈对她的妈妈(外婆)的爱。不知道是因为演技太假,还是因为故事就是为了体现这种奇怪相处氛围会造就什么样的人?中间火灾的剧情,和后面的一个小转折(火灾场景的重新演绎),也让我觉得十分牵强、不具有说服力。本来我觉得可能只是演技问题,但后来仔细想了想,还是觉得是故事情节问题。或许要看看原著小说才能理解?总之整个过程我都无法代入任何“爱”的感受,就算是剧情梗概已经说了,这个设定就是一个母亲很爱她的妈妈、但是无法爱自己的女儿,我还是没看出来她到底哪里爱她妈妈了,难道这个电影就是在让我们思考这个吗?我的感受是,母亲对她妈妈(外婆)不是爱,只是在努力扮演一个女儿的角色;外婆对妈妈也不是爱,只是觉得这是她生命的延续(自己女儿要嫁人了,她见完男方第一反应居然不是“你真的开心吗”这种,而是什么“他像一汪湖水,你是那束阳光,可以打开他(具体忘了啥意思了大概就这么说的)。”我一直寻思,母女之间就这么说话吗?真是不懂她俩这种高级的有品位的母女情。

另外一对母女,妈妈和女儿,妈妈无法像自己妈妈爱她一样爱自己的女儿,为女儿做的事情、教导女儿都是为了让自己妈开心。这逻辑我能理解,所以这对母女的关系还是更好理解和代入的。但是她们关系的成立前提就是外婆-妈妈这对母女关系的成立,所以由于第一组母女情过于造作,导致出戏的我也不太能代入第二组母女情的那种又爱又恨的复杂心境。

整个电影就是一部父权制资本主义下女性的悲歌,女性在这个制度下也继续压迫女性。片中最让我觉得精彩的一段,是女儿对着父亲的一连串质问,说他只会让一个女人、两个女人来保护他,他这么喜欢去抗议,但是连反抗自己家庭的勇气都没有。然而这一段也是以另一个女性碾压女儿之后结束,我就觉得,这里交代太不清楚了,为啥那女的可以这么理直气壮去伤害一个青少年,然后那爸爸居然也没有一点反思,任凭别人伤害自己的女儿。可能这片子就是故意要展现男性的懦弱、父亲的缺位?但是这展现得有点过于明显,导致并不具有说服力,反而让人觉得这些角色是刻意安排的工具人。就感觉可能除了女儿,其他人都可以说是有点工具人了…..

最后影片也没有更多的反思和觉醒,就是轻描淡写地说,这世上女人可以分为两种:母亲和女儿。我一想,好吧你这么说也没错。或许要讨论“母性”这种大话题,这种没有结论、深入浅出的展现方式会比较安全。然而我还是觉得,这真的说了等于没说,这部片子也可以不叫《母性》,可以叫《家庭主妇》。最终女儿也怀孕了,母亲居然重复了她自己妈跟她说的那句文邹邹的台词,有点尬,故意点题的感觉,虽然也体现出了她到底有多爱她妈…而且为啥最后一定要让女儿怀孕呢?有种很刻意的感觉,好像就是为了让她思考一下她会是什么样的妈妈?故意传火炬的感觉,有些莫名其妙。也不去说这段母女关系、这个非常具有压迫性的社会家庭架构对她有什么样的影响,反而轻描淡写好像她结婚以后一切都更轻松了一样(可以更好的和爸爸平起平坐???),我一脸茫然。这传的不是火炬,不是母性,是父权制的再一次胜利。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真的是个恐怖片,就是一群人被搞那么惨之后还要继续异性恋婚姻这种模式来持续对自己的压迫,然后在这个体系中不断问自己:我是妈妈还是女儿呢?我会有母性吗?

所以导演/作者是故意搞成这样的吗?才能让我们去反思?希望更多人去看看然后发表更多不同的评论和讨论!

(影片结束后,有一些观众鼓掌。朋友也说很喜欢,虽然她也觉得前面演技有点怪,但有些家庭可能就是那种相处模式。我看完第一反应是上豆瓣搜评分,朋友说:但这是全球首映啊怎么会有评分!我才反应过来😅)

 短评

大震撼,这调度这布景这演技这一会儿有一会儿没的念白

4分钟前
  • 路米內
  • 很差

先说总结,这片是值得一看的。有特别的角度、描述复杂的人物和交织的感情,是平时不怎么会拍摄到的故事。电影版确实比小说要好,永野芽郁虽然这次的表演也还是带着僵硬,但她背着妈妈默默流下眼泪的那一刻,还是有打动到我的,算是一部分接住这个角色了,toda真的很像她在演员届的母亲了。ps.这片的景拍得真美,一颗樱花树、一朵樱花的美,“我要盛开在自己的季节”。

9分钟前
  • 藤原玛雅
  • 推荐

演员的演技保证我没有武断地说这是烂片。女儿偷看父亲日记提到的学生运动才让人隐隐感受到大致的时代背景。三对母女关系中,有些美好有些病态又有些窒息…相互戳破假面后的咆哮,又让我忍不住联想到最近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的种种。只能说这是一部看完第一反应是脑子问号,细琢磨后又不会觉得浪费票钱的电影。

11分钟前
  • 多喜养福
  • 还行

节奏节奏节奏……过于拖沓

16分钟前
  • 香芋卷
  • 较差

明面上讨母性议题,说到底不还是父权制结构性压迫造成的。甚至片中所展露的多重母女关系,基本都处于一种扭曲和畸变的状态。事实上能透过视觉影像传达给观众的东西,大可不必多费旁白尽数详构。无论先天拥有或后天习得,母性都不应用来当作困住女性的枷锁,这世上就是有天生对孩子爱无能的母亲,也有愿意为了孩子无条件奉献生命的母亲。片尾女儿怀孕后选择与原生家庭和解,另一种恐怖故事的开端。

17分钟前
  • 张苑希
  • 还行

近乎绝望地渴求不曾感受到的爱、说着凉薄的话语却把真心放在阴暗的角落、又或者只有在神明的面前才展示自己真正的样子。那是彼此都无法坦言、暗中试探又互相碰撞才能存在的亲子关系。母性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成为母亲后就自然而然产生的东西:它必须遵循母亲与孩子双方的意志/意愿,给予与接受的双向成立,如此的母性才有意义。如果没有当好母亲的觉悟就不要轻易生育孩子,是的,女性可以只做“永远的女儿”,不一定要成为他人的“母亲”。电影中女性们作为母亲/女儿的不同面向/形象,应该是给观众要不要成为母亲、成为怎样的母亲一些思考的空间。PS.梨咩初共演的对手戏好像彼此有些拘谨,梨《绯红》演过母亲好一些,但咩的演技太僵硬,后面一起拍小女警就自然很多,也许跟两部不同的角色设定有关?确实比起母女,两人的相性更适合前后辈的关系w

20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VIFF2022 世界首映+编导映后Q&A到场。一流设定二流剧本三流表演末流执导,看完除了恐婚恐育基本没啥记忆点。这个本子更适合被朴赞郁那一类的导演来呈现(几个核心梗像是《斯托克》+《小姐》的缝合),因为一旦风格化不足就只剩喋喋不休的旁白加剧观影的煎熬感。外加结尾这个刻意的和解,神仙都救不回来了。

24分钟前
  • 散步的侵略者
  • 较差

基本上是一个为了恶心人而存在的故事,凑佳苗的很多小说都是这个问题,为了主题而彻底扭曲人物的心理,看似黑暗、压抑,实际上非常幼稚和刻意,而影视化之后更加显得无病呻吟。

27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较差

2023.0302为了很爱的两个女演员看的,还给两星也是对她们表示唯一的尊重,但被电影本身实属是ex到了!以讲母性的主题,实则缺失的男宝。而且结尾尽然对一直处于隐形状态还在外面搞小三的的父亲表示理解,这种对男人的极度宽容真是匪夷所思的让人作呕。强行大团圆结局只不过建立在对女性自我人格的PUA上,我没看懂,我大受震撼…并且想吐。

32分钟前
  • 萌发奇想
  • 较差

最讽刺的明明是父亲的缺失

33分钟前
  • cat
  • 推荐

想用母亲和女儿的双视角来解读母女关系的微妙,然而视角切换并没有带来对故事不同维度的补充,反倒显得混乱没有重点,凑佳苗的故事也稍显狗血,实际上母女关系中过分依赖以及控制的背后都有个缺席的父亲形象,这一点值得深挖,而不是强调女性失心疯的形象。永野芽郁怀孕的结尾看似乐观,其实很大可能又会步了上一代的后尘,这才是可悲之处。

36分钟前
  • 超cute侠
  • 较差

只为两个女演员。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为了烘托男宝,没必要

45分钟前
  • Pam
  • 还行

户田咋这么瘦了啊???脸都脱了相了

48分钟前
  • 柠檬不好吃
  • 推荐

世界首映注定免不了吃螃蟹的风险…叙事有些温吞水,故事也些许奇情了些,母女/婆媳/夫妻关系都有些病态…好在在日本人笔下一切看上去也都是合理的…也就外婆的出场还有些记忆点…导演和凑佳苗有来Q&A,凑佳苗还挺有表现欲,还乖可爱的…

50分钟前
  • 逢澶Ty
  • 还行

又尬又造作的依托答辩 toda中规中矩 毫无亮点 真怀疑随便拉个真学生都比永野芽郁会演

52分钟前
  • 火烤鸡腿麦芬
  • 很差

VIFF #4 “有些人 只想永远当女儿”

54分钟前
  • 酸奶雪糕
  • 推荐

我也只想当女儿😭

57分钟前
  • ななせまる
  • 推荐

叙事风格简直就像emo的英雄 哈哈那种故弄玄虚的感觉笑死人了 高畑淳子/大地真央没得说 压着toda的气场 4y台词很差!这其实是个为了话题而二搭的组合 没必要的

1小时前
  • raku
  • 较差

看到就是被骗到。这一颗星也完全是我给几位女演员的演技的尊重。一个看标题、看人设、看简介都觉得一定是在讲母职训诫的片子,看完之后发现是一本虚幻小说电影。人物塑造上充满了男性凝视下的所谓“母女关系”,对女性角色的刻薄偏激地描写方式,以及对男性角色的无限宽容。电影试图赶上流行的用了双视角重复叙事,试图通过母女回忆的偏差来塑造那种关系中的冲突性。两位女演员演的很细节很好,但这个设置在电影里只能说画蛇添足意味不明。不过一览导演过往的片子,被难看到也不是这一回了,我很难指摘他是不好好拍还是就是单纯拍不好电影,只能说下次别干这种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事了。

1小时前
  • 薯条1号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