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大号

爱情片法国1934

主演:米歇尔·西蒙  迪塔·帕尔洛  让·达斯特  Gilles Margaritis  Louis Lefebvre  

导演:让·维果

 剧照

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2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3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4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5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6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3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4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5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6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7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8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9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0 18:03

详细剧情

故事从一场婚礼开始,驳船亚特兰大号的船长迎娶了漂亮的乡下姑娘朱丽叶。婚后,朱丽叶开始了全新的船上生活。一开始她对船上生活感到新鲜有趣,和丈夫的相处也甜甜蜜蜜,然而很快她便厌倦了这种单调枯燥的生活,渐渐地向往起大城市巴黎的热闹繁华。船长为了满足朱丽叶,将亚特兰大号开往巴黎。  然而期间发生种种波折,导致船长迟迟没有带朱丽叶去巴黎,二人的矛盾日渐加深。不久,朱丽叶悄悄离开了亚特兰大号,独自去了巴黎,船长得知后生气地驾船而去。分开后船长对朱丽叶无限思念,终日神不守舍。孤零零一人流落在巴黎的朱丽叶,最终会选择留在灯红酒绿的巴黎,还是回到亚特兰大号上,回到深爱自己的丈夫身边?

 长篇影评

 1 ) 短评

某些地方还存有默片遗迹。故事较为流畅,但其复杂度和艺术深度不如茂瑙等同时代导演(当然他们是不一样的风格)。最后大副(真是一个好人)偶遇女主略显得太轻松;男主在等待过程中也毫无心理斗争(妻子去巴黎做了什么?将会以怎样的心境与自己重逢?),甚至对大副是否真的能找到妻子也深信不疑。这样的故事情节略显单薄,像是平庸的轻小说。(巾城)

 2 ) 《驳船亚特兰大号》让维果 1934 让维果的唯一长片

创作特点:

1.诗意现实主义的作品,台词的口语化和随意性,自然流露的演员表演

例:船员老爹在为女主介绍自己像古董屋般的房间时,一系列琐碎而流畅的对白、对过往经历的浮夸炫耀、对物品陈设跳跃式的介绍交谈,配合老爹粗糙、邋遢、有些神经质的表演,活生生的海上老船员。(肚皮上的人像纹身,把烟插在肚脐里就像人像叼着雪茄)

2.实景拍摄,展现一个完整真实的驳船生活空间以及巴黎周边水上劳动者的生活

3.诗意的呈现手段,一些新奇的特技摄影

例:男主思念女主心切跳入水中时,通过水下摄影展现男主在水下看到女主翩翩起舞的幻影,使用叠印手法的手法展现两人的身影交织,如梦似幻。

4.在不同空间中联结起来的巧妙的情欲戏

例:利用交叉蒙太奇展现不同空间中的男女主,对着手臂亲吻以及对自身肉体抚摸的镜头,浸满情欲的面孔,情色被内敛地展示着,却又让人感觉暗流涌动。

 3 ) 近期观影笔记以及有关“真实”、“现实主义”等的混乱思考-关于《驳船阿塔郎特号》《马乌甲》《举自尘土》等

我的豆瓣电影标签中,有“哭了的”一项。让观众哭泣,哪怕仅仅是我这个观众,我认为是一部电影最基本的价值所在。

最近两次观影时在黑暗中流下眼泪,分别是在法国文化中心看让.维果的《驳船阿塔朗特号》与在今日放电影院看获得第四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大奖的《马乌甲》。

法国文化中心,学生票10元/场。毕业前一个月,最后的作为学生的美好感受。放映厅小得可以听见背后拷贝转动时嘎达嘎达的声响。人很少,冷气让我瑟缩。

是30年代,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年轻的新妇要去看巴黎的花花世界,离开驳船。苦恼的水手失魂落魄跳进河里。

她说过,在水中睁大眼睛,能看见你爱的人。

他曾把头埋进桶里,什么也看不见。她说,你看得不够专心。

这一次,他在河水之中看见她。

于是,我就在黑暗之中泪流满面,又一边厢微笑了。

而最后两人还是重逢了。他们幸福地拥抱在一起,于是我又哭了。

《马乌甲》,在南京影展只看到一个结尾。而这一次让我哭泣的,不是马乌甲杀死母亲的故事,而是那一段,他和青涩的小女孩子骑车穿过绿色田野,下大雨在旷野的草棚躲雨,没有任何身体碰触,女孩子的细长小腿轮廓优美。啊多岩井俊二。而我就想起自己狂热而哀伤的16岁时的恋情,而现在那些甜蜜与痛苦都已经烟消云散,于是两滴泪水滴落手背。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巴黎碰到一位15岁少女,走过来告诉他她看过《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她去了一次、两次、三次,而她真的想说一件事——她认识到了真有灵魂这样的东西存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这件事里头有很美的东西存在,为了这女孩也值得拍《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工作了1年时间,花了金钱、时间、精力和耐心,折磨自己,消耗自己,做出了上千个决定,而这一切能使巴黎的一个少女认识到存在灵魂这样的东西,真的很值。

《马乌甲》让一个失去了纯真恋情的21岁不纯洁非少女重新回想起青草汁液气味的年少爱情,不知导演是否会觉得值得。

我想说的是,所谓现实主义。

真实,独立,力量,……就一定要描述苦难么?

《马乌甲》在北京放映的现场导演被质问马乌甲的青涩爱情对于整个故事有何作用,沉闷几欲使该观众入睡,我惊讶该观众与我对该影片的不同选择:整个故事对我的冲击力有限,无论小说或影片我都认为杀母的故事创作者的用力太明显,让我感动哭泣的是细小的情感碎片。好在导演的回答很接近我个人的看法。

岩井俊二风格是否就不够现实主义?真实在哪里。要去分析马乌甲杀母的心理动机、文化背景、社会含义……我宁可说,那些细腻的小情感,真实至少如我的曾经。

而穿越了七八十年的时间,自法国至2007年的北京夏日的银幕使我流泪的黑白光影之中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艰苦的驳船生活。但导演的着力点不在该种艰苦。人物轻易地在一起,轻易地分开,又轻易地重逢。离开时哭泣,重逢时相拥的力度大到扑倒在地。单纯的情感,我已失却多久。我们已失却多久。力量,是人类以一贯之的内心情感。

不涉及具体的影片分析(以下三部影片都很优秀),只是看基本的人物和情境设置。

《马乌甲》,寡妇带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还有疾病),农村,穷。

《举自尘土》,重病濒临死亡最终也死亡了的丈夫,没钱交学费而被劝退的女儿,顺从命运或不顺从命运的女人,农村,穷。

《安子》,农民进城,所有的倒霉事儿,不堪复述,穷。

如果真实,独立,力量,……一定要描述苦难。那么,苦难只是生存的苦难么?苦难难道不是内心感受到的东西么?

一个大学生、城市白领、大学教授、成功商人……他就不会感受到生活这桩大事的压力么?其内心就一定幸福么?一个年幼孩子就一定不能有苦难的感受么?一个衣着光鲜内心凄楚的忧郁症患者所感受到的痛苦一定小于一个缺衣少食的农民的痛苦么?而前者的痛苦一定没有后者的痛苦来得重要、值得关注么?

孩子的问题。我在一年级时,因为极端的羞涩,在课堂领读而想上厕所的时候都不敢举手报告老师,实在忍不住了,我幻想自己可以有如男生一般站着将液体直直地穿透裤子(事实上男生也不能吧)偷偷落在讲台底下的空当而只在裤子上留下一个小小的痕迹,而那可怕的结果是早读结束时全班所有人都看到我湿透的裤子,老师让我回家换裤子,我从学校走回家的哭泣的路途上,一个五周岁的孩子的自尊心所感受到的强大的屈辱,我觉得,并不亚于我之后人生中的每一个巨大的苦难。我此时叙述它,再次面对了这一种强大的羞耻感。

苦难只存在于农民、底层、没有文化、……的人身上么?

至少我知道的一些农民,他们的生活确实很不易,但他们并不都是《三峡好人》中那样的木讷的,善良的,沉默的,他们中的有些人非常具有生活的智慧,有许多人狡黠地钻着各种强大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空子,有些人非常自信地安排和掌控自己的生活,并为此自得。他们会在酒席间讲黄段子,有滋有味。他们也吹拉弹唱,喝醉了酒饱睡一通,心满意足。他们也有人会见杨花飘落潸然泪下(也许是个年轻的敏感的农村姑娘),他们也微笑也忧伤。但为何仿佛,矿工,农民,所有所谓底层人民,在电影里几乎只有一种表情?(《举自尘土》中的小丽?)并且,农民,目前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只有北方的农民,极少生活条件相对优渥的南方农民。我这里所有狡黠、钻空子、自得等字眼不带任何贬意,更多带有可爱的意味。

为什么只说知识分子的“苦闷”,不说知识分子的“苦难”?苦难是否是农民、城市底层的专有名词?内心的灾难算不算是残酷现实的一种?每年有那么多人自杀,一个满面愁容的数次试图自杀的忧郁症患者和一个濒临死亡的饥饿者,谁更需要帮助?是否存在谁比谁“更”需要帮助的问题?我所知道的事实只是,对后者的问题更容易一些,而对于前者,解决起来则麻烦和复杂得多。

前几年有过关于幸福感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要普遍高于城市居民。

关注生存问题的同时,对于我们压抑的内心,毫无或者极少幸福感的内心,是否需要关注?而幸福感本身是否也是生存所必需的一部分?

把一切生存困境归结为物质生存的困境,我认为是创作者的懒惰。

只描摹苦难的事件而不描摹苦难的人类内心,我认为是创作者的肤浅。

恶劣的生存境遇是每时每刻每个人都正身处其中的,而生活的不公绝非只有在城市与农民之间才存在。

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对法国三十年代的诗意现实主义的“现实”观念的评价,“实际上,(现实主义)这一风格中,电影家并非重复或复制现实,哪怕仅仅从形式的表层上看,他们在模仿生活创造的活动,它的情感迸发、它的内在运动,依据此点进行创作,仅仅只保留其最奇特、最具特色的那些方面。对真实的把握仅在于表达‘本质意义的’真理”。

诗意现实主义。关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毕业论文中的一段话:

在淡定克制贴近人物的摄影机注视下我们感受到现实时间静静流淌过那些个体灵魂而过所产生的悉索响声。是的,诗意正在于此——个体灵魂暴露在情感的微凉空气中时的真实颤抖,个人命运在庞大时代命运中的几乎不值一提的辗转反侧。最不值一提的才是最永恒的,人类面庞上忧伤的表情亿万年来一直如此,也许可以上溯到那一片原始森林里那一只泪流满面的猴子,并将继续向后延续。对历史而言,沧海桑田都不过是极其细小而普通的事情,而对个体生命而言,生活本身的重量已经太过沉重。发生在一生之中的每一个细小瞬间,都可能会在生命中留下无法弥合的裂痕,漫漫人生,很有可能只是一道又一道新的生命裂痕覆盖旧的生命裂痕的过程。因此坚定的怀疑主义者张献民先生说“生活不可能越来越好,只可能越来越糟”,而刘小枫则说“无论有多么美好的社会制度,生活都是极其伤身的”。真实的极致,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的诗意:也许灵魂是液态的,它存储在身体之中,因生活与身体外壳的摩擦而动荡、颤抖,并时刻有可能渗透到生活之中。真实属于对这一种摩擦的描述,而诗意则正来自于这一种颤抖。

 4 ) 骨子里的浪漫与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让维果遗作,诗意现实主义(而不是反应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是幽默和浪漫),水下摄影,雨雾,男女主辗转反侧交织的画面,在巴黎寒冷的运河外景拍摄,导演也在影片拍摄后因病离世。一方面对现实世界即驳船上的重复生活,感到乏味又无法脱离,另一方面对巴黎都市的热闹生活感到暂时的欢乐。

奇特动人的婚礼队伍,郊区荒凉的风景,驳船上的有趣生活,

脱离了1933年的文学方式,真实描写了现实景象

 5 ) 每个女人都会必经的路

小镇女人,为了看世界嫁给了船长,开始的生活充满了新鲜感,渐渐没有了味道。会被生活经历丰富的大副吸引,会跟卖艺的小哥搭讪,会在巴黎大街上好奇的看着周围的一切。当这一切随着夜晚的到来,失去了色彩,寂寞与孤独。当抱着自己,抚摸自己,回忆起爱人。。。感受到生活也许,不是每天日间玲琅满目,而是夜晚肘窝的温暖。每个女人都会有这样的过程,有人会走的越来越远,回不到起初的生活,而有的人再次回到爱身边。女人啊,要小心虚荣,它让你迷失,走向幸福的另一边。

 6 ) 当你深爱一个人的时候,水中的倒影都是ta

看到电影的名字《亚特兰大号》你可能会想到《泰坦尼克号》,它们都讲述了一对情侣的故事,不同的是,《泰坦尼克号》轰轰烈烈结局是悲剧,《亚特兰大号》则是平平淡淡的的新婚夫妇吵吵闹闹终成正果。

电影一开始就是两人的婚礼,新婚夫妇及亲人们护送着他们前往驳在岸边的船。丈夫是一个船长,他的生活大部分仅限于船上,偶尔会在途中下船;妻子则是一个平凡的乡下姑娘,单纯而美好。大船开始航程,他们的人生旅程也就此开始了。

船上除了这对新婚夫妇还有两个人,一个大副一个水手,四个人的生活,简单。

一开始妻子朱丽叶是满怀惊奇的,就像一个乡下姑娘进入城市时的兴奋,面对一切都觉得很新鲜。她也是勤奋的,她会帮助洗衣整理。然而,一次收音机的播报让朱丽叶对巴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不再甘心于只呆在船上的生活,她开始向往岸上的生活。她多次央求丈夫船长带她去逛一逛巴黎,但是种种原因没有实现,最终她独自跑出去了,赌气的丈夫不等她回来就把船开走了。分离使这对夫妻相互思念对方,最终在大副的帮忙下找回了朱丽叶,夫妻最终团聚了。

丈夫为什么多次不带妻子去巴黎逛一逛呢?我觉得可能是丈夫担心妻子被繁华的巴黎所吸引,害怕她一旦见过繁华就不会再甘心于单调的船上生活,他第一次带她去岸上的小店和咖啡,妻子就被小商贩挑逗的忘乎所以,作为丈夫的船长肯定会很生气。然而他还是低估了她对他的爱呀。

妻子从街上归来发现船只已经开走了,她前往火车站打算买票直接前往此次航行的终点站,但是钱包被小偷偷走了;她到处去寻找可以逗留的地方,但是发现到处都是等候的人;她一个人在旅馆居住,夜里对丈夫魂牵梦萦。原来她是那么的深爱着她的丈夫。

两人的分离让丈夫意志消沉,差点失去工作,为了让他精神振作,大副独自下船去寻找妻子,最终还真的被找到了,这一点倒是很意外。这个大副虽然邋里邋遢,脾气古怪,一身美艳女子的纹身,但是他收藏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小玩意,而这些小玩意深的朱丽叶的喜欢。我想,虽然他看似不着调,但还是很关心这对新婚夫妻的,他会逗朱丽叶开心,为了船长的工作独自出行找人,在困境之下能够力挽狂澜。

个人最喜欢的镜头是两人互相思念对方的镜头,深夜里的两个人对彼此的魂牵梦萦而辗转反侧的画面不断交织。

执导该影片的是法国著名导演让·维果,一生只有四部作品,年仅29岁便与世长辞,短暂生命里的创作却给电影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短评

让·维果的英年遗作,写实未走向底层苦难展示,而是诗意地展现工人的乐观与浪漫。亚特兰大号犹如乌托邦与现实之间的结界,蛰居是拥挤破落但温暖友爱,上岸是新奇纷繁却冷漠凶险,朱尔斯的即兴发挥将粗粝邋遢、癫狂纯真的大副演活了。水下看见爱人的叠印、心灵在梦中相会的蒙太奇在当时可谓很先锋了。

9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航行版“公路片”,朦胧的爱情,那个年代的人和景、物都有种特别的气质,纯。侵入水中能看到你想看到的;手滑黑胶时同音的“手风琴”;群猫;老船长有型又有些滑稽(耳钉和背带牛仔水手装,凌乱发型变寸头);分开后的“床戏”;坠水后的幻想;

11分钟前
  • 勵帝或
  • 推荐

诗意现实主义杰作,让维果唯一一部长片,人物立体情感自然,至今看来亦亲切无比。喜欢朱尔斯大叔,平日里疯癫调皮令人快乐,关键时刻又能识大体挽危局。曾拍出过《尼斯印象》《操行零分》的维果29岁便英年早逝,如果他能活到新浪潮,继续发扬现实或超现实禀赋,影坛不知又会是怎一番景象…扼腕长叹

1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让·维果的遗作并不如想象般晦涩难懂、野心勃勃,它简单直接、脚踏实地,仅仅展示了一段不安定的婚姻生活。如果不去看看《亚特兰大号》,很难相信为何有如此多的人因此爱上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包括十四岁的特吕弗),重病的让·维果把一切奉献给了这部诗意弥漫的电影,创造了一些足够隽永的瞬间:晨雾中的驳船、宝藏般的房间以及上蹿下跳的猫咪等等,其中最迷人的,当属船长在冰冷的河水下看见所爱之人时,无助而令人心碎。

19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7/10。驳船内无处不在的猫、废旧留声机和瓶子里的断臂,象征共产主义者的贫瘠现实,岸上资本主义世界的浮华借小贩的箱子得以具象化,新娘被滑稽的小贩吸引却发现失业人群、抢包儿童这些资本主义弊病;新郎跳下河寻找妻子幻影,彼此思念、彻夜难眠抚摸胸口的精巧蒙太奇,都展现了受困于爱情的两个灵魂。

2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水形物语》算什么嘛。@资料馆

22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早逝的让维果唯一长片,法国式的浪漫,迷雾般的爱情,用一艘驳船与繁华堕落的巴黎之间的纠葛表现他的无政府意识,撸猫老船员非常的喜感了,爱人的船上靓影联想到新桥恋人和泰坦尼克号。北影节资料馆修复版。

23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法国人的爱情套路,几十年前就有了吧——接吻和吵架,一上来就是阴郁的结婚仪式,男女爱情被丢到一趟永远在航行,停靠巴黎,不知驶向何方的驳船上。猫咪,文身,留声机的细节都很棒,大副的温柔与危险,堆积古董和回忆的的小屋,骂骂咧咧的粗犷形象,其实才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了。然鹅,修复得不好。

2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亚特兰大号的漂泊就像生活、婚姻,巴黎是不存在的完美世界。在船上想靠岸,到了城市又不安。女人说爱人在水里,失落的男人最后跳进海里寻找,也是跳近了自己内心深处。男人平庸,女人有小虚荣,大家都不完美,他做她的船长,她做他的帆,才是真的安稳。分开的人辗转难眠那段剪辑的不错

31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你说睁着眼睛就能在水里看到喜欢的人,所以你走了之后我一头扎进湖里只为看到你。分别后两人分别的自慰意象真美,大副肩膀上的小猫很有戏。SIFF天山电影院。

32分钟前
  • ibelieve
  • 力荐

奥塔·埃索里亚尼心中的挚爱,电影事业的开始。此片重叠着让维果的悲剧和传奇。诗意现实主义影片。本片出色的是音乐的使用,声画关系(不过白天黑夜的时间稍有些乱)。老水手的形象写得很到位,而船长夫妇有些单薄。据说让维果的语言乱且不成熟是因为他是业余的而不是科班或者学徒制出来的电影

3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有些镜头拍的是很漂亮,其他没看出来什么。不解之下学习各种影评,诗意来诗意去,越发的不懂了

36分钟前
  • 上林苑
  • 还行

很浪漫,一看就是年轻人的作品,在水中看到爱人的场景充满诗意,拥抱可以一直到倒在地上,说实在的里面每个男性角色都比男主角好,暴力,大男子主义,还是个醋坛子,最后还是老水手把老婆找了回来,真不知道女主角爱他哪一点。

40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推荐

驳船破败又狭小的空间之外,有两处奇观点亮了女主角的好奇心,一是大副那充满奇怪小玩意的屋子,二是巴黎浪漫欢闹的小酒馆,可惜这两次都被吃醋的丈夫粗暴地打断了,这才有了妻子的出走。最后的大团圆的结局,既是对剧中可爱人物的嘉许,也是风格的需要。其实这片不算诗意现实主义,而是纯粹的浪漫派。

44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1.电影11'04''的亲亲,是观影记忆中最甜蜜的一吻。2.在水里睁开眼睛,你就能看到心爱之人的脸。3.似乎所有男人都对女主充满调情的欲望,像是男主因爱情和控制欲而扭曲过的视角。4.船上生活简朴单调邋遢,是男人更习惯的生活方式,而女孩需要生活中游一些新奇浪漫的部分。所以她会为朱尔特大叔的奇异小屋吸引,也目眩于巴黎的魔术和展示橱窗。5.失而复得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了。6.让·维果是天才。

49分钟前
  • 奥兰少
  • 力荐

船长角色的设置很丰富。船舱(被毁,产生心痛的感觉)。果然是导演离经叛道的风格,纹身断手奇异的装饰都是cool。所说的诗意,大概是融情与景上,用艺术的手法来解决矛盾。但主要还在于一个情字,对于纤细所有都带有情感,有着小孩顽皮稚气的表现。

51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也许灵魂是液态的,它存储在身体之中,因生活与身体外壳的摩擦而动荡、颤抖,并时刻有可能渗透到生活之中。真实属于对这一种摩擦的描述,而诗意则正来自于这一种颤抖。

56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第二遍听的是英文评论音轨,详情见我的长影评!1.让·维果唯一长片,诗意现实主义经典。2.维果坚持实景拍摄,寒冷与压力最终导致他的病故。3.神奇的房间,肚脐抽雪茄,转唱盘与手风琴。4.水中看到心爱的人,天使般的叠影。5.交叉剪辑的梦中自摸实为独特至极的情欲场景,兀想及[砂之女]。(9.0/10)

5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重看@中华艺术宫;甲板Vs舱内,水上Vs陆地,乡村Vs城市,空间的拓展,时间的绵延;雾中风景一段最具诗意现实主义特征,自然光线下的水上风情真美,比起城市的淡漠、孤苦、凶险,亚特兰大号是温暖归宿的象征;回归那段蒙太奇真好;不乏幽默,兼具自省,哎,早逝的天才。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1. 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關於欲望、妒忌和相思,女人抵擋不了繁華的誘惑,男人抗拒不了嫉恨的折磨,賭氣宣告著一種懲戒,卻無形中營造一種被動處境;2. 你潛入水中,睜著雙眼,就會看到你的心愛自人;3.霧霾,行船,男人意念的撫摸,鏡頭的切換,意境杳杳。

1小时前
  • 蘇小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