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爱情片其它2016

主演:诺亚·萨维德拉,托马斯·舒伯特,

导演:迪特尔·贝尔讷,

播放地址

 剧照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2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3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4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5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6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3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4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5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6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7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8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9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01:50

详细剧情

二十世纪初,埃贡•席勒是维也纳最受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生活与作品常受美丽女子及其所生活的行将末路的时代所驱动。其中两个女人对他产生持续影响——他的妹妹葛尔蒂是他的首位缪斯,而十七岁的瓦莉也逐渐成为其真爱,并在代表作《死神与少女》中留下永恒身影。席勒的极端绘画成为维也纳的丑闻,但诸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等大胆的艺术家和艺术商却领略到其中的不寻常之处。然而,席勒也准备好翻越自己的痛苦,为艺术牺牲爱情与生命。

 长篇影评

 1 ) “不大不小”的席勒

冥冥之中,皆存联系。无关这种联系会在某个时刻,突然跳出来将你吓得目瞪口呆;还是悄无声息地汹涛暗涌,推波助澜,都不可置疑于它密切存在你我的一切人生轨迹之中。

比如这部电影,昨夜某个可爱的人儿无意得提及,或许只是因为拼错了本片名字的字母顺序,而直接导致我在接收到相关信息时,完全没有在大脑里get到与其相关的信息联系。倘若当时得到了那样的联系,我可能会不禁感叹“巧了!”(大半年后竟完全看不懂自己说这句的意思

因为在这段谈话的三个小时前,我正在读一本艺术史的书,而且正正好读到这位任何一本艺术史相关书籍都不可能不提及的人物,一个一生颇受争论的“不大不小”的人物-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不小”是由于他作为一代知名表现主义画家的名望;而却只活到28岁,实在是“不大”。

这么一个倘若活在当下可能会被以“不可描述的罪名”告到死的(当然在他那个时代也被以同样的缘由告到呆萌);也皆可能会被现在社会女性的道德眼光视为“渣男”的艺术家,短短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在此,我不想过多着墨于这位倒霉蛋的各种花边的真伪,因为我们要看电影。

看电影起先,我们先来感受一下男主的那该死的令人嫉妒的颜值:

恩!的确让人看着有点嫉妒。好吧!其实席勒本人是长成这样:

所以个人觉得真人更加像卷福剧里头号坏蛋——莫里亚蒂

反正我第一眼就觉得像这个坏蛋,骨子里透着相似的邪气,以至于他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也是足够的“邪魅狂狷”。

毕竟是部讲述艺术家的传记电影,所以电影的画面已倾向于更多的艺术性表达,诸如这样的场景 人物场景 :

简直就是德拉克罗瓦的人物静景画。

再看风景场景

是不是相当印象派啊?总之电影画面表演力还是不错的。

故事嘛!基本还原事实。起初啊,少女Wally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导演要让席勒的妹妹Gerti代替其在这个倒霉蛋人生故事中的位置,因为这个妹妹是如此依恋她的兄长,以至于席勒早期画作里的裸露少女都是她的身影。

被和谐了!

可爱的Gerti

这一举动在当时可谓是“惊世骇俗”,估计即便是在当下可能也会风波不小,何况妹妹Gerti当时还是未成年少女,你亦可以想象这要是当下某位知名艺术家的如此行径,那一定是惊爆眼球的媒体谈资和社会风闻。而当时的席勒哥哥也的确遭受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指控。

然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就是会在诸多方面与其当下的道德甚至法律规则发生冲突而无可避免。

王尔德就说过,“艺术只传达自己,绝无其他内容”。惠斯勒也说过,“艺术与道德绝然无关”。判断艺术家艺术行为的对错及其艺术价值的高低,以及其艺术观念本质的正邪,这都是需要经历时间洗礼和文明进步来为其正名的。

看看席勒小哥是怎么说的:

电影演到一半,伟大的情人Wally终于登场了!

嗯!算不上美人,换个场景看,也是很美的。

但她拥有着一颗完全忠诚和迷恋席勒小哥的心。并且她也就是那副伟大画作《死神与少女》中,与化身成“死神”的席勒紧紧相拥的少女

《死神与少女》现馆藏于Leopold Museum-奥地利
《死神与少女》局部

也是本部电影演员中演技个人认为最出彩的一位。以至于当后来被“渣男”席勒“无情抛弃”后(据说是因为经济问题不得不分手),我为其流了足足三分多钟的眼泪(女人的嫉妒真是一种可与死亡媲美的力量)。

她可能是席勒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可惜的是,“渣男”席勒直到失去她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一点,而这幅《死神与少女》也可能正是表达作者的心中的这份悔恨和悲情。

后来,离开席勒的Wally上了战场,当了一名卫生员,最后因为猩红热感染而病逝。电影中也描述了这一悲伤的场景。

这窄窄的note已是少女Wally最后的生命痕迹。席勒小哥这时可能意识到,正是自己“无情的”放手,才是导致Wally不幸死去的原因,所以他将画名“男人与少女”改成“死神与少女”。

好了! 电影到这里也就演的差不多了,毕竟已经将大标题的故事交代清楚了,后面无非就剩下倒霉蛋席勒感染流感后风华正茂地死去。

啊!他要死了!他要死了!
死了!

最终,一代表现主义画派“鬼才”带着遗憾追随情人脚步西去了。

相对于商业电影,这种传记题材的电影必然会显得有些闷,当然这种电影也是为特定人群而创造的,如果你对艺术史兴趣缺缺的话,就不用那么麻烦去找片源了,你一定不喜欢。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兴趣“的人,也可以当限制级影片来观赏,镜头还是蛮多的哦!

最后,我个人说说埃贡席勒这个人,看过他的画作的人都应该感受到,在他的作品中往往伴随着极度悲伤情绪在里面,然而席勒本人在现实中却十足吊儿郎当,风流快活的样子,这似乎有些令人不可理解。

但我认为,可能正是这样内外矛盾的人才更容易抓住凡人最细微缥缈的情绪痕迹并能将其表达出来。

席勒的好友帕里斯.冯.居特斯洛曾这样描述过,“恰恰因为席勒的本性趋向悲伤,他才需要把笑声当做解药而随身携带”

 2 ) 埃贡席勒

男主帅的不可思议,渣的也叹为观止 一口一个我是艺术家,即使埃贡席勒这等艺术家与我同时代,我也只想踹他两脚,觉得此人虽然有点才华但太他妈能装逼了 所以喜欢艺术作品就好,对艺术家不需要报以同等的好感,以前看名人传的时候发现名人其实也是凡人,再大点发现名人不仅是凡人,还是会有很多缺点很多道德问题很自大自私的凡人,他们的艺术天份,就好像鸟一样被困在了躯体的牢笼里,怎么也冲撞不开 艺术不会被俗世的道德观所束缚,但我会,或许这就是我与艺术无缘的一小部分原因

我一直期望妹妹和埃贡有段感情…我可能实在太喜欢骨科兄妹了,而且他们真的好美,埃贡的情人都很漂亮很美,但不得不说,他自己就是最美的我之前在知乎上看过,会因为名人道德水平低下而不看他的任何作品吗?而答案却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纯洁无暇道德高无黑历史的名人 很好奇我们此时此刻对于某些艺术家的道德水平要求亦或者法律要求,会不会成为未来几百年后人口中“迫害伟大艺术家的暴民” 所以是艺术重要还是道德重要?是艺术家重要还是人重要?是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重要还是虚无缥缈的道德观重要? 是要艺术还是要道德 是世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了,还是只有“坏人”才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来进行艺术创作? 在豆瓣看到过有人短评说现实中的埃贡没他美,比他坏,电影太拘泥于席勒的情人 不论如何,这都是一部除了美好的女性肉体和饰演埃贡席勒演员的颜值以外没什么好看的电影,没有看出才华只看出渣与浪 

电影里面的艺术给我的很大感觉,就像影片中一开始的那场裸女秀,扮作古典油画里的样子,其本质无非也就是性性性

 3 ) 披着巨大的悲剧外衣的颂歌

披着巨大的悲剧外衣的颂歌。 作为一个旁观者去看这些艺术家的人生,总会释然于褒贬。我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去评价他们吗?不论从艺术角度、还是道德层面,都无法全面的认识他们。最好的立场,就是旁观者,既脱离于追捧,也无所谓指责。 虽然看这样体裁的电影,人们总免不了感性思考。可我每次看完,等片尾的音乐响起,我又会回到历史唯物主义上来。对这些各方面都充满争议的艺术家,最好的评价方式就是客观叙事。因此,我认为最恰当的点评,就是网上的生平简介。 那就说说电影本身吧。“每一帧都美得如同油画”,大概说的就是以《埃贡席勒》为代表的一系列带有隐喻性质的传记体文艺电影。电影采用的插叙手法,让人像在爬一段螺旋上升的台阶,时不时探出头看看屋顶,又能随时低头看到下面的螺旋形。最让我着迷的是恰到好处的留白和令人意外的光影,人和环境的明暗交界线像刻刀一样精确的塑造了画面构图,我看的时候一度觉得自己在学习摄影~~ 晚安,小云雀和她的死神。

 4 ) “死神”即是爱与自由:Wally的悲剧性浪漫主义

当镜头从Egon的画展切到Wally在战场上作为军医那个瞬间,影片出现一个强大的情绪爆发点。这里不仅是作为Wally死亡的铺垫,也是Wally身份符号的转变,这种形象符号的转变从视觉上展现出来的是从风情万种的少女模特,到更加沉稳却保有自由精神的情人,最后到将自我奉献给战争下人类苦难的军医。而每一次转变,或者确切来说整个变化流,都是Wally对自我生命的感知及其存在意义的思考。从一个被看的模特,转变到一个不再具有被锁定的图像符号性的军医这个转变的语言不指向高尚,指向一个女人个人选择背后的自我意识。当她愿意将自己献给战争与人类的悲痛,Wally彻底摆脱了作为被亦艺术家观摩语境下的“美丽躯体”的叙事。无论是爱上艺术家、为艺术而工作、离开艺术家、成为军医、记住并心里爱着Egon,她都在为自己选择。

影片并没有直接交代Wally成为军医的原因,但我并不会把这个决定视为与Egon别离的赌气——Wally的在影片前面前面是有所铺垫的。一个是她在Egon前面透露出对他作为一个健康男青年应该去参军的意思。二个,是当Egon问她是否一同去参加邻居少女的家宴时,她看出了Egon的多情,但却以唱诗班训练为理由作出拒绝——唱诗班教的歌正是战争背景下的“战歌”。影片在Wally拒绝邀请这里也从Wally的对话和眼神中透出一个细节,即Wally对于自己身份的认知。她深知自己身份的平庸,当Egon后期看上的“适合作为结婚对象(因为经济原因)的两姐妹提出邀请时,一句“可我不认识你们的父亲”加上在闪动的眼神透露出的不安,将她的自我认知烘托出来。这种自我认知同样出现在影片前半部分要随Egon去参加妹妹的宴会,她也以“我害怕自己不适合那种场合”而与13岁的小女孩呆在了宾馆。但这种认知是现实的、是真实的,在影片里Wally的这种不过多泛滥情绪的自我认知不会给人一种卑微感,反倒有一种不以此为耻辱却又自觉的清醒。因为Wally从一开始就是淡化物质肉体的、皈依于精神的。

电影专门设计了一个她在唱诗班唱歌的镜头,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神态。而和Wally去唱诗班唱歌的片段凑在一起形成对比的是Egon坐在伊迪丝家洁白漂亮的客厅里,与其父亲提到了自己早亡父亲的官员身份,并作为艺术家向这位小女儿提出婚约。可以说影片从这里开始,两个主角就不在同行了。Wally选择的是她的精神,Egon其实在选择精神,可是他把自己的艺术与情欲、肉体联系得太紧,使得他选择了要物质保驾护航。Wally对精神的选择是狄奥尼索斯式的狂迷与阿波罗式的理智相结合的产物,这也是她能成为艺术家眼中缪斯存在的根源。而相比之下,影片中的Egon则全然为酒神的狂迷所驱使,以至于具有一种破坏性。Wally的爱也被这两股力量所平衡着,她的爱深切但不及痴狂,她的热烈不等同于“爱情即是生命”的牺牲精神。

我所理解的Wally是把所有的爱从自爱的中心点散发出去的,这也就跟她之前在Egon的本子上写我谁也不爱又形成呼应,所有爱都出自于一种自爱。这种自爱又与Egon的第一个舞女情人本质上只是满足自己私欲的自私和冷漠形成不同对照的叙事。她爱自由和艺术,所以爱Egon自由的灵魂以及对他艺术狂迷的状态,例如 ,Wally是唯一一个在与Egon做爱时,党Egon因情欲而触发灵感需要画画时,能顺着这种情欲成为他画笔下的理想缪斯的女人。但同样的事情到了Egon后面的妻子伊迪丝身上,就换来的只是伊迪丝的白眼和不理解。Wally也自然的事物,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切,爱自己能像云雀一样吱吱喳喳,过去Egon也爱这个小云雀的灵动活泼。只是战争破坏了和平和美景。而Wally热烈、浪漫、真诚、自由的人格也赋予她更深共情的可能性——对战争带来的悲剧能产生更强烈的共情,所以她选择成为一名军医。这份共情与Egon其他两个女人都形成鲜明对比。舞女看上的不过是与他 男欢女爱,代表的是一种情欲;成为妻子的伊迪丝看上他作为有前途的艺术家的身份,是代表世俗的婚姻。而当时Egon也是看中了伊迪丝家的经济实力,同时在伊迪丝不满Egon的情欲创作和军旅生活的时也对Egon讲出来“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婚姻”,与此又形成对比的是Wally曾说过如果你参军,你去哪里我都会随你去。

代表情欲和代表世俗婚姻的两位女性都没有展现出Wally所拥有“共情”能力,无论是对艺术、还是对人性、对精神自由。她们更多的是对世俗 利益的追逐和保护。但夹在中间的Wally却有,所以可以说她的符号是“爱”这个东西(前面也说了,她的爱不仅仅是爱Egon这个男人)。而情史的顺序也很微妙,情欲——爱——婚姻。

最后是通过一封信,用Wally的视角讲述她的死亡的。演员念独白的语气带有遗憾却并不悲痛,反到透露出一种释怀的幸福,我不知道自己的体会恰不恰当——至少我觉得她拥有了勇敢而自由的一生。甚至Wally自己也写道“我去病如抽丝,我会好起来的”,听到这里,我又想起了Egon给她取的名字“吱吱喳喳的小云雀”。后来Egon把《男人与少女》改成了《死神与少女》,后世在讨论席勒这幅《死神与少女》时都把镜子里那个男人当做“死神”体验的,大概席勒也因为Egon的死,想将一幅讲述爱情故事的画作,改成讲述一个勇敢女人的画作。改了名字的画里,是一个女人紧紧抱住了死神,这个死神同时又代表了爱与自由。女孩从镜子里直直地盯着“死神”和自己,也有可能她盯着的就是“死神”的眼睛,一种毁灭性的浪漫色彩从她坚定的眼神,和妩媚的躯体上喷薄而出。或许在Egon眼中Wally是永远的少女,不仅仅是死亡把她封印住了她的老去,更是Wally的热烈而自由的人格,她的精神永远让她是个不老女神。

席勒喜欢把人的躯体画得像枯木一样嶙峋怪异,没有肉感。但视觉呈现出来一种爱欲和深情。这一点很神奇,感觉自己应该好好想一想。但因为人体像枯木一样,但又能柔软地纠缠在一起,就既褪去了肉欲的庸俗感,又继续了肉体一种可自由变动的灵性。

我也不想站在道德的角度批判Egon是个怎样道德败坏的渣男。只能说他过于自由真实的灵魂把大部分男性的压抑着的不敢说欲望释放并展现出来了。他的艺术和情欲处于相生状态,他情欲旺盛,也不想克制,所以他离不开女人。但这只中只有Wally算是他的真正的缪斯,这也是事实。电影镜头从回忆里Wally的死亡通知上切到现实中将要病死的埃贡嘴里念着“我需要你”,我觉得那个“你”想必也是Wally。照顾Egon的妹妹在昏暗的灯光下说了一句“我在这里”,随即Egon疲惫的眼睛以一种哀伤又深情的眼神注视着说话的人,苍白的手要去碰这个人。然后第二天,Egon病死了。我会想,或许高烧不退的他当时眼睛里看到的或许是Wally。

很有意思的是,Wally其实是以一个不够安静、喜欢唱歌、吱吱喳喳话很多又没什么文化的“俗女”身份展现的,跟后来成为Egon妻子的伊迪丝比确实戴不上“优雅女性”的称号。而这或许也正是她能具有刚强的自由精神和共情能力的原因之一。但即便是没有“淑女”的符号,我仍然觉得Wally身上就是有一种雅性。她不是什么优雅女性,她更像和从天而降的精灵或者仙女,可以赤裸着躯体歌唱嬉戏。在这样一个带有自然原始气息的女人身上却有了缪斯般的美丽和狄奥尼索斯式的狂迷精神,以及阿波罗式的理智。

最后想附上以赛亚·柏林在《浪漫主义的根源》里对浪漫主义总结的一段话:

“它是对独特细节的逼真再现,比如那些逼真的自然绘画;也是神秘模糊、令人悸动的勾勒。它是美,也是丑;它是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拯救社会的工具;它是有力的,也是软弱的;它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它是纯洁也是堕落,是革命也是反动,是和平也是战争,是对生命的爱也是对死亡的爱。它歌颂高贵的野蛮、简单的生活、自发性行动中不合规矩的方式,借此反对一个矫揉造作的社会所崇尚的那种堕落的诡辩和亚历山大诗体。”

PS:另外,导演对争吵的省略,表达镜头的设计也让Wally的形象更有张力。女演员的情绪爆发自然得有一种演技炸裂的感觉。所以看到后面我几乎把Egon当成Wally的衬托。本来是冲着男演员犯规的颜值去的,但是最触动的真是还是Egon的第二个女人Wally。我很爱她。

 5 ) 从Edith和Wally的照片就能看出席勒选Edith的目的,以及深层次的原因

Edith生于1893年,比Wally大1岁,离世时年方25。这张照片看着35都打不住,眼窝深陷,泪线明显,最重要的是眼睛没神。评论家说席勒画的她像木偶,也许不是画成那样,是本来长得和气质就那样。

Edith和席勒。这张更显老,有点像英王查尔斯现任妻子卡米拉中年的时候。

《席勒纪录片》第12分,收藏席勒作品最多的维也纳丽城博物馆(Leopold Museum)馆长弗兰斯·斯莫拉(Dr Franz Smola)说“Edith家是小资产阶级,所以不喜欢席勒以前的作品。她拒绝为席勒当模特,她甚至要求席勒不能再画模特,更别说果体画了。她导致席勒在创意上有所停滞,这是肯定的”。

【现代绘画大师】06/35 埃贡·席勒 | 2018 | 中法双字 | 表现主义 | 维也纳分离派 | Egon Schiele_哔哩哔哩_bilibili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席勒结婚后风格不再那么锋芒毕露和强烈了,因为受到制约了。有多少艺术家喜欢自己的创作受到别人的限制(席勒可是很抨击过那些批评他艺术的人,但这次为了经济屈从了)?有多少艺术家会和不欣赏自己作品、甚至不喜欢自己绘画风格、和自己在艺术上心灵不相同的人结婚?这肯定说不上出于爱或心灵契合、灵魂伴侣。再说Edith的长相和气质,和美丽不可方物,年轻漂亮、气质非同凡响也沾不上边,就是普通人一个。

席勒和Edith认识前,Wally和他度假的单人照。眼神深邃有神,带着探究和热烈,有点勾人。

这张眼神坚定而宁静,透着强大,就像席勒画的他们俩的双人自画像中Wally的眼神一样。

Wally虽然只比Edith小1岁,但看着比她年轻多了。而且和席勒相识与十几岁的少女时期,席勒一直喜欢画年轻的少女。和Edith结婚肯定也不是因为她年轻灵动。

但是Edith比Wally家境好得多,虽然只是小康家庭,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生活安逸稳定,父母双全且有房产,资源人脉也都是这个阶层的。而Wally是个私生女,父母在她出生后才结婚,后面有3个妹妹,前面还有一个异父姐姐(不知是不是婚生)。父亲早亡,母亲身体不好,而且居无定所、朝不保夕,从1911到1917年7年间原生家庭搬家23次(意味着没有房产,也许交房租都艰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Wally才小小年纪出来当果体模特,完全是生活所迫。

本来Wally是席勒老师、40多岁的克里米特的模特,有传闻还是他的情人之一。这个年龄差能发展为情人,还甘当情人之一,多半也是为了有个依靠,有个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后来席勒和她合作工作,并没有一开始就发展出特别稳定的关系,也没有画那么多她的肖像。是她在席勒入狱后的奔走努力、不离不弃,才让席勒对她另眼相看,感情进一步紧密。这里有她善良、爱席勒的原因,但恐怕也有她想和席勒长期稳定工作的原因,毕竟比起在40多岁、有很多情人的克里米特的身边,在20出头、还是单身的席勒身边更好,也更稳定(因为没有那么多情人竞争,工作机会也更多一些)。爱情固然很美好也重要,但是对于无依无靠的Wally来说,生存更为重要,首先要生存下去。她当时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不跟席勒就得去跟克里米特,或做其他不稳定、朝不保夕的工作。

Wally积极配合席勒的工作,管理其他模特,对此毫无嫉妒,同时照顾席勒的生活,甚至百依百顺,也没有逼迫席勒和她结婚,其中固然因为她陷入了爱情之中,但更重要的是她想在这里有个栖身之地,能够稳定的生存。席勒好友、后来的妹夫安东·佩诗卡(Anton Peschka) 甚至觉得Wally是计女,满足席勒的欲望,迎合讨好他。可是,对于十几岁无依无靠、贫穷的Wally来说,她还有更好的活下去的选择吗?再说,她不是光满足欲望,她也支持着席勒的艺术创作。而且自从跟了席勒,并没有再跟别人,也没有朝三暮四,而是有情有义。

当时席勒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有一次Wally甚至向一位席勒作品的收藏家 Heinrich Benesch 借钱,因为席勒和她去了维也纳布格剧院Burgtheater,又带她吃了一顿饭,用最后一笔钱坐电车回来。有一个全身心支持自己、懂自己爱自己的人是非常难得的,也是美好的,但是席勒和Wally在一起也面临着迫切的生存压力。

席勒父亲早逝,亲戚也断了对他的经济供应,纯靠卖画挣钱,维持两个人的生活。Wally积极地奔走卖画,联系收藏家,也是为了两个人的收入能多一些(Wally一直是个面对生活和困难积极、有勇气和执行力的人,无论是为席勒出狱奔走还是为卖画奔走)。席勒和Wally一起长达4年,但一直没有结婚,不止因为Wally的身份出身问题,同时有更现实的问题,他对以后的生活没有那么大的信心和把握。但是肯定,他是爱Wally的,要不也会和她在一起那么久,毕竟他自己都没有稳定的收入,想要和另一个人长期维持关系(而非偶尔约会)会花更多钱。

Wally还是大意了,认为席勒喜欢年轻少女,对于把已经20出头、容貌气质也不出众的邻居Edith介绍给席勒认识觉得没什么。却不知在这种不定生活状态下的席勒正好渴望能有个稳定富足的生活,可以他的艺术创作提供经济保障。Edith本人没什么,但她背后的阶层却是席勒渴望的。席勒认识姐妹俩时,甚至没想好追求哪一个,但是就是要追求,因为他追求的是进入这个阶层。反倒是那些和Wally一样出身的模特,其中不乏年轻漂亮的,席勒虽然见了很多,但都没有改为追求她们,因为她们和Wally处于同一状态,给不了席勒想要的生活。

如果和Edith姐妹中的一个联姻,席勒就不再面对生存压力,因为就算自己养不起Edith,Edith娘家也会继续提供帮助。而Wally的娘家可能还需要Wally去帮助。就算像和Wally在一起时又遇到花光所有钱的情况,需要去借,也不用去伸手向收藏家借,Edith的父母和亲戚都能资助。等于和Edith在一起,再没有生存的后顾之忧。

席勒的打算是既和Edith联姻取得经济稳定,也继续和理解他艺术、全力支持他爱他、顺从他,而且很有魅力灵气的Wally在一起,不过无法两全。Edith让他和Wally断绝关系,他折中地要和Wally每年度假。可是对于Wally来说,她不仅失去了长期爱人,也失去了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席勒结婚意味着她没法再给席勒当模特了,又陷入了生活无着。同时一年度假一次,能给她多大的帮助呢。

当席勒和Edith接触时,Wally都没有因此离开他,因为她无处可去(或没有更稳定的去处),席勒以为这次她还是不会走,但他又无法再给她提供一个栖身之所和稳定的生活。Wally不得不什么都靠自己,没着没落,又恢复了为他出狱奔走、两人建立稳定关系前的状态。Wally的顺服、不要求结婚(她不奢求婚姻,只想要个栖身之所和依靠)、也不干涉席勒交往其他女性是建立在席勒能给她提供生活的基础上,当不能提供了,她就没有再顺服,也没有顺服的必要了,因为这个男人已经不能再给自己什么,甚至连饮食住处都无法给自己提供(Wally的原生家庭在1911到1917年间搬了23次家,居无定所的她是需要这些基本保障的)。如果彻底分手,Wally可能还能拿到一笔分手费或补偿,可是如果答应一年度假一次,等于没有分手,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Wally去当护士也是迫于生存,和平时期她没有当护士的机会,只能去当果体模特,这份工作还不稳定(除了和席勒建立稳定关系后),战争时战地医院大量需要护士,她才有了护士的固定工作,终于可以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席勒和Wally的故事体现出当时艺术家和Wally这种底层出身的人的无奈,想在一起但又不得不考虑更多。贫穷和生活的朝不保夕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爱情。如果席勒像毕加索那样自己就很有钱,根本不用去巴结Edith的家庭,不用受这个家庭对他艺术的限制,不用屈从于根本不理解自己艺术的人。如果他有足够的钱,仍然能保证Wally的生活,Wally也不会离开他,冒战争和生命的风险去当护士来赚取生活。席勒如果有钱给Wally租或买一套固定住房,每月给她足够生活费,即使他结婚了,他一年不得不搬家3次以上、到处颠沛流离的爱人还是会和他在一起。但他的经济水平远远没有达到。爱情很美好,但在生活面前却充满了无奈。席勒做一切去保证自己艺术创作的资本基础,Wally做一切去保证自己的生存。对于比席勒家庭条件更不好的Wally而言,她往往没有选择,说她利用年轻美丽的自身条件也好,说她百般顺从讨好也好,和席勒在一起时,她靠着他生活,根本没有能力和底气去和他讨价还价,惟有无条件顺从,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

《死神和少女》这幅画少女抱住死神,不光有深深的爱和依恋,也因死神曾是她的生存依靠,她不想放手,她很年轻、无依无靠、没有家庭背景支持。而死神席勒,想和她在一起,又想去拥有自己的经济依靠,和中产阶级小康家庭联姻后,要供养家庭和妻子,以后可能还要供养孩子,没有经济实力再去供养她,自己的金钱只够每年和她度假一次。

 6 ) 艺术与道德决然无关

这周回去看了席勒的自传《席勒 死神和少女》,了解一个艺术家的生平更利于了解他的作品。艺术家情感经历影响着一生的作品和创作思路,席勒一生离不开女人,影响最大的当然是他未成年的表妹,是他的初恋,也是席勒代表作《死神和少女》中的少女,他们这段不伦之恋,要是把搬上现代的舞台,那一定是惊爆眼球的媒体谈资和社会风闻。王尔德就说过,“艺术只传达自己,绝无其他内容”。惠斯勒也说过,“艺术与道德绝然无关”。判断艺术家艺术行为的对错及其艺术价值的高低,以及其艺术观念本质的正邪,这都是需要经历时间洗礼和文明进步来为其正名的。我认为艺术和性是紧密相连的,譬如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压抑自己性取向,通过作品表达出自己隐藏多年的情感;摄影大师荒木经惟,他的摄影作品,大多来源于女人,有人评价他每一张照片都流露出性暴力。

大多数艺术家的情感经历是跌宕起伏的,他们借助于画笔把情感宣泄出来。艺术家也常常是多情的,他们总是以变化的眼光去看事物,除了对艺术,其他一切的都像是附属品。包括爱情。

席勒的作品如枝干般棱角分明的线条充满生命力,扭曲的人体描边,他的每一笔都记录下他古怪的,偏执的情感,他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短评

可以和让叔的藤田嗣治搭配食用……陈坤+刘烨的席勒漂亮得有点儿花瓶,看在少女很好的份儿上3星吧,比foujita的法国人靠谱多了……

10分钟前
  • Mumu
  • 还行

28岁的生命。那么努力的作画。连ooxx时也不放过。欧洲确实有尊重艺术家的传统,真正的艺术家确实应该被供养起来。恋童癖也是真的吧。。那张被法官焚毁的少女裸画,让人想到最近那个在车站被猥亵的女童。但电影本身拍的非常美,摄影、配乐、剪辑、叙事,都可以打满分。可以全面了解席勒的一生。天妒英才

14分钟前
  • 牛角酥
  • 力荐

摄影和音乐都好,男主是空心美貌,看剧照是一见倾心,在片子里乏味得很,给我的感觉特别像《不成问题的问题》里的张超……

15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画面满分,配乐也很棒,演员非常合适,想象以上的电影,可能并没有多深的含义,但情感表达还是挺充分的,作为人物传记足够理想化,非常喜欢。啊,就是a站码打得要了命了,啥都看不见了。

18分钟前
  • ◾️Shea
  • 力荐

太帅了 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

23分钟前
  • KAPO
  • 推荐

Wally在咖啡馆失声痛哭那段太心碎了

24分钟前
  • 无法勃起话事人
  • 推荐

画面非常美,细节满满。看到打雪仗的时候第一次哭,快乐比悲伤更动情。

26分钟前
  • 郭七七
  • 力荐

男主要比所有的女演员都好看

3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看了不少艺术家传记,梵高的遭遇,莫迪里阿尼的遭遇,甚至席勒的一些遭遇。跟当代艺术在某些国家,当下的遭遇没区别。科技发展了有用吗?现在是21世纪了有用吗?依然是不了解,不关注,不学习,无知当光荣。一边缅怀着梵高们,一边做着跟梵高时代鄙视和嘲笑梵高的人一样的事。

35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男主帅炸,帅满110分钟。颜狗不要错过。

40分钟前
  • 墨息墨息
  • 推荐

乘着克鲁矛的风,跌入维也纳的雪,画下爱过的每一个少女,再把她们无情抛弃。你需要钻石换来的奎宁,涉水堤岸途经的河流,痴迷空谷啁啾的山雀,却选择了最安稳的一笔素描。和她签订最不公的订婚契约,留她一个人去看杂志里海边的房子。用很多年才懂得,克鲁矛没有风,维也纳没有雪,他没有爱过一个人。

4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音樂美、鏡頭美、演員選的好、男主太帥了,雖然很渣(以藝術之名)、Wally從第一個鏡頭就很驚艷,不是傳統美人卻很靈,真的是繆斯啊。

46分钟前
  • Orange
  • 力荐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有限且不可控的生命里依然有人热烈的燃烧着自己

51分钟前
  • 力荐

影19132:随时作画的席勒,洛奇亚与他共浴爱河,创造经典,但,洛奇亚的眼泪啊,最后独自流在达尔马提亚。于是男人成为了死神。

55分钟前
  • Timing
  • 力荐

男主角是真帅,电影有点浮,流水账似,没有把席勒这个天才画家的灵气拍出来

60分钟前
  • 水蜜桃汽水
  • 还行

拍的真美。没找着字幕刷的生肉,然而不影响,全程有男主颜值就够了,啊实在实在实在好帅啊。。。就是那种“虽然你说啥我听不明白,但我还是愿意看你说一天”的高颜值!!

1小时前
  • Leah
  • 力荐

我喜欢wally,她有一头烈焰般的红发和一枚自由的灵魂,当然,席勒才看到了她真正的美吧。

1小时前
  • 蛋挞圆溜溜
  • 推荐

席勒,莫迪里阿尼,巴斯奎特,克林姆特啊,都是那种极具个人风格,辨识度颇高的画家,就是那种即便没见过,也能本能反应出是谁的作品的画家。包括梵高在内,刚开始看他们的作品,觉得线条拧巴,着色强烈,色而不淫,喜欢的不得了。但就是不能更深体会,直到有一次喝多了,天旋地转后发觉,醉酒才是打开他们画作的正确姿势。28,确实是个坎儿: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就真的死了。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翻译记录。很美很荒凉的故事。

1小时前
  • 梦话患者
  • 推荐

期待很久 大失所望 拘泥于艺术家的皮肉与放纵 但席勒的天才与灵敏却展现地寡淡

1小时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