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

记录片大陆2007

主演:马可

导演:贾樟柯

 剧照

无用 剧照 NO.1无用 剧照 NO.2无用 剧照 NO.3无用 剧照 NO.4无用 剧照 NO.5无用 剧照 NO.6无用 剧照 NO.13无用 剧照 NO.14无用 剧照 NO.15无用 剧照 NO.16无用 剧照 NO.17无用 剧照 NO.18无用 剧照 NO.19无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05:25

详细剧情

  炎热潮湿的广州,某服装厂内,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职工在喧嚣闷热的厂房中紧张忙碌。靓丽新潮的服装经一道道工序制作出来,行销各地。独立品牌EXCEPTION(例外)的服装也在此诞生;青年设计师马可与好友创立了别具一格的“例外”,她将自己对时尚、历史、文化的感悟全部融入服装设计之中。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巴黎时装周,马可带着“无用”系列来到这个时尚之都;远在千里之外的山西汾阳,由于服装工业化的批量生产,致使地层的个体成衣制作受到强烈冲击,有的人选择坚守,有的人则被迫改行,为了生计钻进漆黑危险的窑洞……  本片为贾樟柯“艺术家三部曲”第2部(第1部《东》),并荣获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

 长篇影评

 1 ) 不能回避

在香港亚洲电影节看到贾樟柯的《无用》,有点幸运。

原来我后知后觉买的那场加场,是百老汇的3院,订票时也不知道旁边的4院是在放同一部闭幕电影,盲打误撞的参与了贾导亲临的闭幕。大会安排妥善,在3院即时转播了在4院进行的放映后讨论会。这样的安排对我最好,既可收到讲者对观众说的话,且不用面对那些有点烦人的星光熠熠。

大部分放映后讨论会都是令人感到倒胃的,我一般都避之则吉,但贾导的我从一开始就有听,从没有不满意过。贾导有心,说话坦率温和,甚至话有时重复了,还是他由衷觉得必须一说再说的,还是充满感染力。难怪有些人会说,听贾樟柯谈他拍电影比看他的电影更教人感动。

贾的纪录片从来都不是精雕细琢,但总是有话要说,令人不能回避。到今天我还是听到有中国人说贾是拿中国人在洋人面前丢架来换奖项。我觉得贾樟柯那种不理会主流电影工业生产模式的拍电影方法,的确会令影评人多加两分尊敬,但却不是一味向外国人展示丑态。

贾拍时装设计家马可,最后还是要返回山西老家,拍拍煤矿工人黝黑的脸孔,拍拍他们脱下衣服用洗洁精洗掉身上的黑渍,是要告诉观众,同一个世界不同人以不同的方式活着。你不一定要怜悯,也不一定要欣赏那些生活环境如此恶劣的人们,但你必须了解有这样的一个巨大差异。在贾的镜头下,几乎人人平等,那些主角,并不是因为异常突出,而是刚巧遇上了,就想深入了解。贾樟柯关心的是无法突出的平凡人,而不是某派贵族或某个英雄。

《无用》看起来没有新内容新观点,然而那些老掉牙的论调,和那些老掉牙的巨大差异,同样没有因为老掉牙而消失,反而愈见深远。正视它,不回避它,是坚持着那艰难迈开了的第一步。

著名的闻天祥问贾樟枸问为何拍着车衣女工时放上黄家驹的〈情人〉,贾说他从来就非常爱Beyond的歌。他说车间的女工密密缝时很动人,他还说当中有个像年青时的张曼玉、有个像老了的舒淇。他说到今天听到家驹唱:“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还是会很感动。

原文刊于: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15

 2 ) 无用之用

    贾樟柯的无用里,还是看到三峡好人里一贯的风格。镜头里呈现的生活背景,像是城郊结合部的地方,马路上尘土飞扬,天空都是黄灰色的背景,大卡车开过扬起遮蔽视线的尘土。人们的穿着和神色也都是灰色的,土黄色的、泛白的深蓝色,脸色黝黑,连粉红色的衣服都难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凸显光泽。人们埋头干活,面对镜头最自然的表现是沉默,出口连篇才会觉得那是刻意安排的情节。

   从设计师马克的出场完全打破了设计师本来给我的印象,比如电视里那些在装修精致,灯光漂亮的工作室,设计师妆容没有瑕疵,上天入地地谈论自己的作品理念,融入了这一季xxx的流行元素,说起某某明星穿的都是我们家的高级定制,在巴黎或者纽约的时装周获得了怎样的认可。马克的出场,是在一个破旧的改良过的厂房一般的地方,自然光线照射进来也略有一点昏暗,没有射灯和干净的地板,帮衬的助手看起来和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小弟别无两样。而她本人,也是穿着背心,素颜,马尾辫。她说服装要建立的是和生活和自然的连接,比如妈妈做的一件衣服,一穿可以很多年,很多经历都埋在了这细小的针线里。而现代工业下流水线下的产品,每个季度在商业的驱使下更新变幻,很快被抛弃或淘汰,你无法知道制作这件衣服的人是谁,因为机器化的生产下,物和人的连接变少了。所以当镜头马上转到那些奢侈品店里的时候,那些品牌兴许也有自己的故事和传承,但服装的本质是什么?一件衣服也是因为手工、情感、过程而有了和自己充分的连接而变得独具价值。

   而马克在巴黎的展出,是概念化的。以巴黎作为背书,其实还是需要获得市场的价值认可,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一点,对于马克创建的品牌持续发展或许会有更大的帮助。但,商业化也不该成为另一种对立面,至少贾樟柯的镜头下所呈现的事实,提醒着人们,去感受一下衣服和情感的连接带来的体验,而不仅仅在于是什么品牌价格多少。

 3 ) 贾樟柯作品之一环

时间:2008年9月14日19:00
地点:魁北克电影馆
事件:9月中国电影展映

如果说《东》是一部“双城记”,那么这部同样关注了艺术家的纪录片《无用》就得算一部“三城记”,刚好可以跟之后贾的《二十四城记》构成一“城市系列”。

《无用》继续冷眼看中国,在第一部分的广州,集体饭堂的饭盒、车间中的风扇等种种物事都明白无误地呈现了一个看似无序、实则高度有序的流水线世界。而马可离开巴黎回到中国,在汾阳驱车经过一个提塑料袋的中年男,随之镜头就跟着这个中年男走进小裁缝的世界。这个切换极其聪明而且圆滑,跟片中其它地方呈现出来的粗糙和自然相反相成。第三部分的矿工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峡好人》的最后,韩三明带着一帮三峡人去山西追求“200元一天”生活的那段故事……贾樟柯又不动声色地在我们面前画了一个生活和命运的圆圈。

 4 ) 工业制成品就没有感情吗

看到那个名叫马可的女设计师说什么工业制成品无人情味儿,手工的才有感情注入其中,并引“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为证时,我就笑了。 “慈母手中线”,要在“慈”而不在“手”,且这“慈”只有对她自己的儿子才有效。你一设计师雇人来手工制衣,制衣者自己不会穿自己所制之衣,也不会知道谁最后买走了他/她制的衣穿在了身上,这样的手工制作,和工厂女工批量生产的衣服,有什么情感投入上的差别?在制作者和消费者/使用者之间不存在情感联系的情况下,手工不手工没有差别(何况服装工厂也是手工操作缝纫机嘛,流水线只是劳动的组织形式)。如果说手工就有情感注入,请问马小姐,你早晨在街边吃煎饼的时候,可曾吃出过小贩注入煎饼中的情感? 至于将制成的衣服埋入地下,说让它带上自然的印记,记录时间的变迁,将自然引入创作云云,更是唬人的说法。影片的后半,不知贾导是有意还是无意,就嘲笑了设计师的这种理念。 你看有这样一批人,对待工业成衣,是如何地用了再用,而没有像马小姐想像地那样因为其工业制成就随手丢弃;再看那对矿工夫妇,当问起女人为什么喜欢自己身上的衣服时,她的笑,她的男人接过话头讲出的原委,哪里因为是工业成衣就没有感情融入其间?最后那批矿工的衣服,久经穿着,煤尘熏染,岂不比刻意埋入地下的衣物更其“自然”? 这种对于寻常日用品的手工玄想,完全是当代的创造。我想你去问民国、清朝或更以前的小姐太太,她喜欢身上的衣衫,是因为衣衫本身做得好呢——亦即裁缝的手艺好,还是衣衫融入了裁缝的情感,她们是一定听不懂你提问的后半句的。   

 5 ) 无用——爱的劳工

有一段时间了 给孩们放时又跟着看了一遍 一部难得的 有关中国顶尖时装的纪录片 关于影片是怎么去记录中国顶尖时装品牌的 不废话了 自己看吧 一开始就是贾式慢镜头 很多人会看着快进 睡着 再过十年 二十年 ...年 相信那些曾经看着快进 睡着的人们会瞪着眼睛称赞 这就是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 没办法 影片结尾前响起了左小祖咒的“爱的劳工” 同时画面上出现三个小青年骑摩托车戏耍的场景 绝对的贾式拍法 让贾樟柯迷们一下回味起贾早期的“小武”“站台” .......................

 6 ) 耐克与毒品

想看这部片子还是因为前段时间北京的庄胜崇光开了“例外”的概念店,几个朋友去过之后都说还成,然后提到“无用”,想起这部电影,谈到设计和生意……直到看《无用》,是在几天前。

要说感动,这部片子触动我的只有两个镜头:一个是灯光下不知名的一群女工在赶制“例外”的成衣,风扇无力,酷暑难当,缝纫机前他们每个动作伴着beyond的《情人》在默默闪光;另一个是汾阳的男裁缝和她的妻子坐在炕上接受采访,引导性的问题问的他们手足无措,一会儿相视而笑一会儿低头不语。妻子穿着丈夫给她从县城买的粉色衬衣,镜头外有人问到丈夫为何放弃裁缝去煤矿干活儿(看,这就是个有预设答案的提问),丈夫摇摇头:“现在我在超市给她买一件衣服只要40块钱,而我替别人做一件西装的手工费都不止40,做不下去了。”我想这是个对于导演来说很满意的答案,因为它比马可在前半部分说的所有话都更令人深思。简单地讲,这就是所有东方与西方、先进与落后问题的关键,西方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渗透对东方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瓦解和破坏,以致生活方式的变动和历史的断裂,诸如此类吧,和这个问题比起来,几件衣服确实“无用”。

衣服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足以从社会、历史、设计、文化、经济角度各写n篇博士论文,但是最后衣服还是拿来穿的。当你看到全副武装的煤矿工扒了浑身装备还是黑得和黑夜分不清,站在昏黄的灯下用洗洁精狠命搓洗身体的时候,衣服还真的什么都不是,它的所有意义甚至功能都被残酷的生活消解。

设计师到底是什么?这个词在中国出现的比较晚,也就改革开放后吧。有一次我穿着一条还是挺大牌的仔裤(我也只买得起T恤仔裤)回家的时候,外婆看到,说:“个儿倒没见长,怎么裤子那么小,包得跟小鸡仔似的,不好看,重新买条大的!”我不高兴了:“这设计就这样!XXX设计师的,刚买的呢!”我外婆反应倒快:“不好好吃饭,全买成衣服裤子了,怪不得长不高,什么设计师啊,不就裁缝么!”这话我当时印象深刻,没有经历思想冲撞和洗脑的一代自有自己的逻辑,“好好吃饭”是他们对生活的基本概括,至于衣服和设计……是啊,不就裁缝么?有时候还不如裁缝呢,裁缝还度身定做,那叫haute couture!

裁缝在中国的消失,我是经历其中的。小时候我总被妈妈拉到一些师傅那儿量尺寸,自己准备布料,撩起外衣软尺测完长宽高,过年的时候就有还带着好闻的粉笔味儿和蒸汽熨烫过的水汽味儿的新衣服了。后来这些师傅的工作台上都多了几本不知从哪儿来的过期时装杂志,ELLE居多,他们开始给顾客翻看里面的款型,询问意见,然后按图造衣,啊……这就是中国服装业盗版型的开端。再到后来,他们就开始经历上述汾阳裁缝所述的尴尬,一一消失。在家乡服装学院教书的朋友曾经采访过一个宁波的红帮裁缝,他细数自己的经历,从光鲜直到被冷落,现在技艺几将失传,无人问津。

这问题不是简单的“手艺的思想”所能拎清,或者我在歌颂“手工劳动”时就可以得到升华。马可在采访中所说的“手工的情感成分”我想不难理解,但是“无用”自决于工业制造之外的姿态却令人质疑,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制造者同使用者之间确实不存在联系,因为打工妹在吃饱了饭还不知道这个月能给家里寄多少钱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买一件chanel的粗花呢西装去体会coco小姐的生活态度的。那“无用”存在么?难道在手工织布机旁被经纬迷花了眼的女工,就可以被那些赞叹“无用”之精采的各国媒体和设计师记住并尊敬?制造与使用从工业社会伊始就是分离的,这才是矛盾的根源所在。如果最后站在巴黎展示现场的不是那些平民老外而是这些织布女工,并且最后这些衣服都被赠送给它们的生产者(我估计那些女工也不乐意要,忒沉),那也许我们还能赞叹下马可起码演了场好戏,既然要玩概念,就玩彻底了,而不要以手工的情感与历史为名义再做一次工业规则的掮客。但现在看来,影片中的老外是以看兵马俑的心态去看“无用”的,它的精彩来自于表达方式和经验的差异,而不是基于对生活与劳动的一种可敬与赞美。马可所谓的手工情感性和真正的历史价值是不存在的,前者不必说,从耐用和传递继承去解释手工的优点本来就是很片面的。而后者,在土中埋个把天挖出来就是“历史”,那我只能认为如果说是观念决定了手段,那么这个设计有点肤浅。

如果说“无用”是状态公司所谓的“高端”,那么马可赋予“无用”的精神内核是站不住的,这与她在某些方面的本意矛盾,如果情感和历史是拿来扬名拿来扩张的,那中国人的生活还真廉价。我不排斥马可,单从“例外”看,我赞赏她的设计能力和经营能力,假想“无用”是马可主导的一个“平民”品牌,便宜死了,打工妹穿着“无用”做“无用”,那我会觉得这个设计师更完满,更真诚,更可敬。当然,这只是笑话。

我突然觉得自己这么刻薄有点儿不好,其实我也很敬佩能把设计当成纯粹生意的设计师,裁缝为你做衣裳,设计师为全世界做衣裳,问他们为什么,为了生活,是啊,到头来谁不是为了生活,不容易,那还能说什么。

看来老贾的电影我是评不下去了,轻飘飘的巴掌扇得你七荤八素,那种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生活下是数不完的群体忧愁,我焦虑什么?我不想太快忘记自己是谁,但是又无奈于每天被无形的大手推向失忆的深渊。

富人卖耐克买毒品,穷人卖毒品买耐克。这个世界会好吗?

 短评

无用背后的点点滴滴

7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力荐

第三段开头镜头的转移,类似《白气球》的用法,镜头仿佛有了自我意识,忍不住追随关注,即使煤矿工人很少说话,或者正是因为他们如此沉默,镜头才更应该离开马可转向他们…准备走秀的模特和洗去煤渣的矿工如此相似,无用作为品牌如何立于工业机器之外,流水线上的工人们就没有丝毫情感吗?《情人》不值得献给他们吗?同样是聘用工人即使手工织布又能注入多少情感?往土里埋一埋挖出来就是历史的观念可太中国了,也太心酸了,有意无意cos秦始皇的同时,多少人像衣服一样自甘成为工具&奴隶

8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我不大认可马可的观念,但比较钦佩贾樟柯,这是一个敢于把镜头对准真实的生活的人。

12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10/10/2007 7:20pm bc

15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广州巴黎汾阳珠海啥都有

17分钟前
  • pbbcc
  • 力荐

从马的无用到贾的无用,充满了约简的陈词滥调和从中国现实捞上一笔的可疑动机

20分钟前
  • n u
  • 较差

22分钟前
  • maya
  • 还行

。。。。。。。。。。。。。。

23分钟前
  • forfaen
  • 较差

贾樟柯作为一个“不一样的动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把农民长镜化、诗意化、去荷尔蒙化,打造无限接近生活的真实的节奏,顺便讽刺一下让人无奈的社会现实。

2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无用是什么意思?艺术有什么用?日常中有没有诗意?中国工人的未来将会如何?东西太多,看不懂贾樟柯想说什么,他的主观元素太多,包括加入的两首歌曲,平添悲情和希望,这又不是小武,是纪录片。

30分钟前
  • 滚来滚去
  • 较差

4.0.前半段配乐加迟缓移动的镜头,气质上同《恋爱症候群》,在现实的空间里呈现超现实的味道。后半段依然是熟悉的味道,镜头等同于观者的眼睛。

33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矿工洗澡那段,怎能不想起孙少平

37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剪辑思路不错。镜头的移动在纪录上很有意义。

40分钟前
  • mongolialong
  • 力荐

摇啊摇。

43分钟前
  • ich
  • 还行

透过现象看本质么?贾章柯和马可两个人的内心的矛盾碰撞?还是从头到尾都是皇帝的新衣呢?

46分钟前
  • L.L
  • 推荐

想看[2008-12-03],贾科长长片补完。马可请科长拍这个片,她看了成片之后真的没觉得被打脸吗……汾阳段落拍得是真有趣,应该是科长自己掌机拍的,虽说有点尬且主题先行有些硬不过完成得还真是不错的,加上前面马可那一半,对比起来嘲讽得简直无以复加(忽然觉得这个简直是科长最刻薄的一部了……)。就凭这个片子就值四星了……

4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好吧,这是贾樟柯最好的纪录片,但也就是贾樟柯最好的

52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手工的价值不在于精细的卖相,而在于一针一线里含蓄的感情,穿在身上实在,脱下时珍惜。

54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静默的力量,与侯孝贤的接近。诚实,毛边,温暖却客观的贾樟柯。

59分钟前
  • 尧耳
  • 力荐

用假的表情和状态,表现真的生活和内心。别人都玩假善美,偏他要行真恶丑,而生活的诗意,恰恰也在这恶丑之中。

1小时前
  • 狄飞惊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