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我们一家人

记录片大陆2019

主演:内详

导演:吴皓

 剧照

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1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2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3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4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5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6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13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14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15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16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17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18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19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00:48

详细剧情

  一位留学后移民美国的中国同志,他和他的同性伴侣在美国通过代孕生子创造了一个彻底的现代家庭。但现在他的难题是如何向他那非常传统的中国父母和亲戚介绍自己的伴侣和孩子...…

 长篇影评

 1 ) 真我人生

意外在网络上了解到《虚你人生》导演吴皓的新作《全家福》,一部简短精悍的私影像,充满自我审视和自我剖析。虽然只有短短四十分钟,但实际的时间跨度长达数年,影片伊始导演对其性取向还有些遮遮掩掩,结束时他和 Eric 的两个小孩已是学步儿童。

这不是一篇严肃影评,因此决定明了地分为两部分,先举例我想探讨的几个问题:

1. 摄影机在场时,导演家人的反应显然是被多重 mediated 的,毕竟这是摄影机对私人领域的窥探。影片 credit list 上写着两名摄像,当持摄影机的人是吴皓时,摄影机在场对他的家人有什么影响?是更敢于表达当下的真实想法还是试图压抑第一反应、掩饰过甚的情绪?而当持摄影机的人不是吴皓时,家人呈现出的反应会不会有所不同?人对被摄这一事实的反应相差甚大,如何保证捕捉到的情感不被稀释,又或者这种真实是无法达成的?再进一步说,拍摄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吴皓带着伴侣和孩子见家人的紧张心情?

2. 聚餐。“除了食物,一家人无法沟通。” 吴皓拍饭桌拍得很真实,爷爷的九十岁生日宴大家道贺的喜庆,非常中国;早饭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家里的整洁度,引发了父母争吵,体现了日常的生活状态;爷爷宴请导演的工作伙伴,强把人家当做未来孙媳,不想让老人失望时女助理露出的微笑;有了 Eric 和两个孩子加入的聚餐,长辈硬要往孩子嘴里塞食物,这也是很典型的中式饭桌场景。家庭饭桌在普遍意义上被赋予温馨和睦的意义,但实际上更像是一种粉饰太平。生活轨迹截然不同的一家人,在特殊场合、时日必须聚在一起,且要营造出一种合家欢气氛,摄影机久置能曝光大家不同程度的尴尬,众生百态耐人寻味(当然不否认也许会有人感到由衷的快乐)。

3. 导演自白。看得出导演在这部片子里是放置了很多私人感情,他不仅充当旁白,也是串联全篇的故事线和情感线的核心角色。就私人影像中的自白而言,解释说明性还是情感宣泄性更重要呢?让观众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更好地理解导演的心境更重要,还是将观众湮没在情感洪流中、忘却思考尽情共情更重要呢?达到平衡是成功还是失败,还是无功无过?

4. 采访熟人。观察到导演惯用的小招数,在采访中途黑屏圈入,正好卡在较情绪化的台词上。拍摄时,家人同时面对着导演和摄像机,既要对摄像机镜头坦白,即是对影像和影像创作本身坦白,也要对自己的亲属(即导演本人)坦白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理想状态下)最真实的想法。播放时,他们则如此不加掩饰地将自己暴露在观众面前,更像一种自白:He/she is speaking to you, from the deepest of his/her heart.

进而旗帜鲜明地表达我的两个观点,不喜勿喷。

1. 我不赞同孩子没有父亲/母亲是不行的这一观点。人们对赋予受精过程浪漫意义乐此不疲,因为孩子大多诞生于男女性爱过程。但坦白说,除了受精的那一刻双方处在平等的位置上,就十月怀胎、现代医学辅助下风险较低的生产、哺乳期等等“后续工作”而言,女性承受的压力(和疼痛)远大于男性,在这些过程中双方付出不平等,如何纯粹从感性的角度来理解生育和育儿?这明明是一个很物质、很现实的过程,更别提之后的教育和成长。作为 queer,我更愿意成长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这会使我显得更正常、活得更轻松。成长的过程中,我无数次白日做梦、幻想自己是 Judith Butler 和 Wendy Brown 的孩子,一对有经济基础、开放思想,能从小指导我读福柯、各种政治理论又鼓励我去做自己的 lesbian parents(当然这是我的幻想,她们有可能对孩子很严厉,不过参考 Issac -- 去了 Wesleyan 读音乐 -- 应该不会太强硬吧~),我更 prefer 在这样“不正常”的家庭而不是“正常”的异性恋家庭中长大。私以为孩子必须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停留在受精时刻分析问题,没有从孩子的需求上出发。既然从孩子的需求角度上进行思考和作出相应调整是不现实的(就孩子需求我举个例子:一个有艺术天赋的小孩生在双亲都是医生的家庭是多么不幸啊,TA 的家庭非常不利于其成长为真实的自己啊!但我们无法做到给这个孩子分配艺术家家长对吧~),我们至少能尽量避免盲目给建议和下判断(必须要有一父一母)。讲真,如果不是血缘关系,因性格和价值观的差异,大多数家长和孩子可能连朋友也做不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不是各种头衔的家人都齐全,而是充满爱啊~

2. 关于出柜和阶级差异。这个问题最核心的点在于,有太多成年人尚未实现经济和人格独立,甚至没有实现独立的目标且不愿为此牺牲部分既得利益。一方面想着父母给买房买车,一方面想着父母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比如性取向,这是极难的。虽说阶级差异大于性取向差异,但故事是多样的,人生是多样的,就 LGBTQ+ 群体内部,有工薪阶层自我努力拿到奖学金出国定居的故事,也有留在国内不断努力斗争的故事。自怨自艾、一味抱怨大环境不好,却不去付出行动、完善自我、不断成长,就算环境好了照样是扶不起的阿斗。出柜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但前提是,如何做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如果不去努力达成这个目标,那就算是方方面面都“正常”的人也是 be shamed of。在这点上我很佩服导演,他努力活成了一个令人敬仰的人。

回到电影本身,“It’s all about being in a family.” 我很好奇,随着大家族的减少、核心家庭增多,出柜这一话题会走向何方。(对我来说,让三代近亲知晓我的性取向比跟我爸妈坦白更让我恐惧,毕竟我跟其中大多数人从没有过私密的、有深度的交谈。)

 2 ) 代孕本身的黑暗不应被美化,评论区至少应该知道中国代孕违法

不过看个作品而已,竟然鼓吹代孕合理。评论高潮迭起,纷纷怨声怨气,腐女看了也叹气,或许愿当同妻?委屈自己大可不必,扭曲三观数你第一。虚假的作品你感动不已,惨痛的现实你高高挂起,无非臆想事不关己。签字一旦下笔,生命成为交易,无关性别无关学历。白领精英支持代孕为了身体,富人表示你们基因可以,不如聘用当做孕体,你们肯定表示可以,或许成功换个阶级,毕竟自认为穷人大多自愿出卖身体,精英白领识时务更应该愿意。代孕合法可以,开除国籍容易,二百五十而已,没什么了不起,勇敢追逐自己,踏出中国土地。换个国籍而已,没有什么关系,中国也不缺你,换了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代孕一样没天理。不论性向与阶级,支持代孕开除中国国籍。轻描淡写温馨不已,现实惨案不寒而栗。不反对任何性向与阶级,不支持一起洗白代孕歪理。 倒也不必觉得这片子资源不好找到,不反对同性恋,不觉得异性恋高人一等,或许可以给你们科普一下还有第四爱。

用不着说主角是移民,建议给也长辈改一下国籍,同性恋跟传统家庭矛盾在于繁殖癌与偏见,代孕和同妻都是为了什么?代孕话题不是不能提及,但是过于美化就算了,口口声声知道在中国代孕违法,不允许来刷一星,实际上中国国籍在外国代孕违法,因为人是中国的,他国人在中国代孕也是违法的,地是中国地,并且在中国出卖身体和器官是违法的,自愿给人代孕也是违法的,夸中介送子观音的不怕三尺头上有神灵吗?

 3 ) 《我们一家人》

作为第一部登上Netflix的LGBTQ,也是我看到过的第一部关于LGBTQ的纪录片。

和以往看到过的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有所不同,这是一部纪录片。在国外也接触过一些中国同性恋、外国同性恋,在国内接触的不太多,在学校里或许接触到一些,对他们也是比较宽容的态度。因为对于我来说,可能从小比较无行无素,可能觉得男生女生都一样,为什么要用世俗的条条框框把我们框起来。然而至少在中国,从世俗的角度来说,人还没有脱离它的社会性。特别是和上代人的择偶观和生活观都会有所冲击。

作为一名适婚女子,到了年龄要结婚。虽然没有什么成文规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年龄到了就得考虑婚姻问题。父母常谈“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所以他们总是比较操心,希望用他们想的幸福的方式去假想你的。他们会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才是正常的。不然就会有心理问题,会用正常不正常来判定一个人。他们会觉得如果你和别人不一样,会融入不到社会中去,别人也会用怀疑的姿态去评判你,会影响你们的合作。如果不生孩子,会更严重。一方面,你的人生不再完整,家庭不再美满。一方面养老没办法解决,对国家对自己都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我之前以为只有父母这么想,后来看到比自己年纪大不了多少的国内的年轻人也这么想。在婚恋市场上,大龄女子不管她如何满腹经纶还是智慧有趣,年龄这一栏可能就活生生的成为鄙视链的末端。我觉得,如果要给中外的婚姻观做个对比的话,双方外在因素会考虑的更多一点,性格、爱情等内在因素可能考虑的相对少一点。那么同性恋呢?在国内,会更加登不上台面吧。

再对比这部纪录片,看到不管是他在美国的同性伴侣,还有代孕妈妈,医生,整个社会都以一种非常包容和轻松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看到了不同人群追求的幸福各不相同,发现他们从心底荡漾出来的由衷的快乐,我觉得那是最珍贵的东西。

当然因为各个国家的市场体制不同,市场体系健全程度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传统观念不同,会造成方方面面人的想法观念都会不尽相同。我个人认为虽然我国的经济在飞速的发展,人的思想观念却没有同时跟上节奏。还是有一种害怕的感觉,害怕自己脱节,害怕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害怕被社会所抛弃,更害怕自己不能安度晚年。所以不停的挣钱,特别是在年轻时不停的奋斗,以免自己在困境中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同样还要顾及传统的规范,在每个年龄段做应该做的事,每一步都走的小心翼翼,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

回到这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的重点情节在于吴皓导演如何和向他那非常传统的中国父母和亲戚介绍自己的伴侣和孩子。这让我想起前不久上映的《别告诉她》。这部影片中国的女主碧莉也是面临着是否要告诉真相的两难。她的奶奶也是在家族中充当大家长的角色,整个家庭都比较赞成先不要告诉奶奶她的癌症的事实,说这是一种善意的谎言,说正是因为这样,整个家族可以帮助奶奶分担精神层面的痛苦,这是一种更伟大的爱。碧莉很痛苦,因为从美国人的角度来说,真相更加重要,告诉家人真相也是尊重他们的表现。但是她最后也只能是服从整个家族的集体表演,最后她的奶奶到现在还在世仿佛从另一侧面"证实"了,有时候一些事比真相更加重要。吴皓导演最后也说,之前他可能认为真相更重要,后来才慢慢发觉,有很多事比真相更重要,比如他人的感受。是的,但是他用他的方式让父母都接受了他LGBTQ的身份和代孕生娃的既成事实。可能是一种长久战,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四年。就像《奇葩说》,里面马东说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蔡康永说:“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也许吴皓导演的爸爸妈妈被伤害到了,但是随着时间的冲刷,和对儿子的爱,可能所有的心结都会被磨平。”难道吴皓父母的“爱情”不是吗,虽然总是在一起拌嘴吵架,也可能他们也是因为年纪到了或者别的外界因素在一起的,可是稀里糊涂的,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时间真是个好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吴皓可能也体会到了父母辛苦,学会了换位思考。

最后想说非常佩服吴皓导演,他辞去了全球最大旅游网站TripAdvisor 中国区总经理的职务,投身于纪录片和写作,现专注拍摄中国当代题材的纪录片。所幸吴皓的纪录片曾在全球众多电影节参展获奖,并在美国PBS和英国BBC等众多电视台播放,获得了媒体及观众...也正因他的努力,《我们一家人》作为第一部登上Netflix的LGBTQ。

 4 ) 亲情柔化不可接受之事

因为这两天微博上关于同性婚姻合法化和代孕的争论,而看的这部影片。不过影片倒没有涉及到代孕伦理之类的讨论,讲的同性恋和代孕孩子对传统大家族的冲击,聚焦在亲情层面。

导演吴皓是成都人,移民美国二十多年了,在成都有一个很大的家族。爷爷奶奶九十多岁了,有六个女儿。吴皓的妈妈泼辣、强势,在家里指挥他爸拖地,说自己完全接受不了(儿子同性恋)。爸爸温和很多,观念也更开放。

影片前面吴皓的爸爸在家里拖地,对着镜头笑说:“现在唯一的不舒适就是啥子喃,你妈的情节标准整得一天…”话音未落,妈妈立马回击:“放你狗屁,我哩清洁标准,你算咯~” 吴皓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孙子,这意味着大家族”传承香火“的欲望会更集中在他身上。影片开头爷爷过完大寿后和导演吃饭时,说希望吴皓有孩子,而且不要领养,最好要是自己的。吴皓说你都有两个重孙了,爷爷说那是你姐姐的,我要看你的。

问题在于吴皓和他的同性伴侣Eric想要孩子只能通过代孕。而妈妈坚决反对代孕,爸爸好一点,只说希望卵子是中国人的,孩子”纯种“一点。看起来吴皓和Eric也蛮想要孩子的,后来两个孩子通过代孕妈妈出生,问题变成了如何向爷爷和其他人解释孩子哪来的,孩子的妈妈是谁。

吴皓想要实话实说,妈妈觉得老人肯定接受不了,要说妈妈去世了。直到回国过春节,和爷爷奶奶坐在一桌吃饭时,大家依然没有讨论出来怎么解释。爷爷已经坐到客厅里,吴皓的妈妈、姐姐等好几个人聚在厨房讨论到底该怎么讲那段画面真是溢出屏幕的窘迫。

最后也没有讨论出怎么给爷爷讲,爷爷问孩子妈妈老家在哪,吴皓只说是美国人,再问就只有苦笑。给爷爷介绍Eric也只说是好朋友。不过最后全家人去外滩拍全家福时,吴皓和姐姐说爷爷应该是明白了,”你看他都不问"。

影片完结于全家(包括Eric)一起在外滩拍全家福,一团温馨亲情的气氛中。传统家族对于同性恋、代孕带来的冲击,也以爱和亲情柔化了过去。单独访谈里吴皓的小姨说:“晓得的时候我神魂都莫得了,那天晚上我觉都没睡着”,如此巨大的冲击,但年夜饭时,刚刚得知孩子来历的小姨也热情地招呼Eric,告诉吴皓对她们多么重要。小姨在单独访谈里接着说:“但是不可逆转了,是不是嘛”。

影片后面吴皓对妈妈的单独访谈:

吴皓:花了好久才慢慢走出来的?

妈妈:嚯哟我自己可能还花了两三年,至少。最痛苦的是半年,前半年痛苦得很。真的我想不通,前半年,我想不通我那么乖一个儿,不晓得咋个哩。因为我本来生了一个儿,很珍贵,很喜欢。又加上我一个儿一个女儿,我喜欢得很。又加上我的儿女都那么乖,真的说老实话,我的心里高兴得很,外观上也很满足了。但是从来没想到,我的儿子会变成这个样子。从我心里来说,我真的接受不了这种现象,很痛苦。所以我一直不敢给你爷爷讲,你爷爷说我们张家啊有了后代了有个儿子了,所以直到现在你们爷爷都还不晓得。

最后去外滩合影的路上,妈妈和吴皓挽手走在一起,还说自己心里还是有点梗,担心他们两个这么走下去能不能把小孩一起带大。担心异性婚姻都容易离婚,而且孩子长大了问妈妈在哪里怎么办,还担心孩子没有母爱总有点问题。

不过,访谈最后妈妈灿烂的笑容,亲情似乎柔化了不可接受的事。如导演最后所说:

 5 ) 一点发散

还未看,只是就截图中的只言片语发表一些碎碎念。

个人的关注点在“讨厌自己身为中国人”这句。中国的传统文化真就与在科大塑造的进步思想水火不容?(也不知是不是巧合但的确很有意思,自己一个在科大的同学挤破脑袋想要出国,而一清一北两个同学都选择了本校直博)虽然我自己也日常恐婚恐育,也长久地因为某些长辈有意无意的阴阳怪气而痛苦,但我并不会对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感到生气。要决裂吗,要抗争吗?又或者是相安无事,甚至再努努力,再交流交流,最终或许能达成一定程度上的相互理解?长辈也不是不讲理的人,他们只是还不能跟上这个思想和科技都日新月异的时代。难道只有我们自己需要理解,需要迁就,他们就不需要被照顾和关怀?

小L同学在这方面让我格外惊讶,她自己八九成不会婚育的一个人,却总是疏导我说婚育也并不都是坏处,不要想得太难;她自己在家受的委屈是我的千倍万倍,但她的point仍是尽可能顺长辈的心愿,自己时常做做弄弄子,再多多看开。

我欣赏她的态度,自己心里什么都懂,能调节自己使情绪不受他人影响,但还是保留一份血缘亲情,面子上不做太绝。(所以这家伙明明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派,但为啥行事和劝人却越来越苏格拉底风呢?)

比起一言不合就逃往大洋彼岸,还要拍部纪录片彰显自己的“进步思想”顺便拉踩所有“封建落后”的家人,也不知是我还太保守,还是你境界也不过如此呢。

 6 ) 各种碎碎念

真实,有代入感的纪录片。

“同志家庭”的模范样本,大概就是影片里描述的这样了吧?稳定的感情,乃至婚姻,与家人坦白,生活在开放的国家。可现实是,这样的“模范样本”,幸福的日常生活,真的意味着可以被原生家庭接受了吗?可生活往往是妥协与平衡,“只要我自己不生活在谎言里,这就够了吧。”

回想起在一起吃饭时,一个朋友像是特意在对我讲的一样,描述了他一个高中同学的经历。高中时发现自己是gay,找到了男朋友,然后就和男友一起出国,本科直接在美国就读,学信息安全,现在已和男友结婚,在Miami定居。这样的经历,顺利地让我有点不敢相信。在我的脑海里,有太多太多的现实因素足以终止这个过程。如果换做是我,在一开始,想到这些现实因素的那一刻起,我就会告诫我自己不要开始这个进程,这样的感情和投入是没有意义的。等到一切都settle down,再开始“有意义的感情”。

这样“理性”的精算,却很少被朋友认同。他们会说,“路都是两个人一起走出来的,何必纠结于一些未来可能都不会发生的事情,把当下的感情否定”。他们也确实做到了,向我讲故事的朋友每个月都会飞回长沙看他异地的女朋友;一个经历了6年爱情长跑的学长终于在本科、硕士毕业后申请到了thu的博士,和女友重聚;一个学长前段时间每周都往返一次北京-深圳,照顾在那里工作的伴侣;甚至还有个学长彻底放弃了瑞士全额奖学金的博士offer,宁可gap一年也留在国内读书,陪伴他的女友。这些我没有身临其境,大概是我难以想象自己可以做到的。这样的感情,大概会在一开始就被我“理性”的头脑否定掉,至此没有后续。

所以,一段计算不到未来会发生什么的感情,你会去尝试吗?

 短评

怎么这么好笑啊! [我觉得说实话就好了。] [说死了噶?] [说实话!]

5分钟前
  • Tenderrrrr
  • 推荐

再一次切实体会到四川的包容性,剪辑指导:王男袱。

9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中国式包容,结尾只能就这样轻轻包裹在一张全家福合照里了。对于从小单亲家庭长大的观者而言,并不能太感同身受片中那么庞大热闹的一个大家庭氛围。但依然同样相信的是:努力赚钱,好好活着。

13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导演特别真诚,袒露的刚刚好,挺理解阿姨的想法,真的是想不通,想不通, 想不通,可想不通也慢慢接受,一步一步妥协,最后跟儿子聊到谁的家庭更幸福时她很自然的吐槽一句儿子跟Eric以后也会有磕磕碰碰。控制欲那么强的妈妈,一步一步逼自己妥协,这种自我挣扎真的特别辛苦,妈妈的爱很感人。all in 还是 part of,不同的年纪会有不同的看法,像导演末尾讲的,人生坚信的重点会变,慢慢照顾他人的感受会比所谓的真实更值得追求。以前我想象爱情,总以为是要对方做了某件感动我的事会让我感受到爱情;现在真实的体会是反的,是自己为对方做了某件事让自己体会到爱情。妈妈想不通困扰两三年,儿子困扰多少年呢。做自己久了,就自然会温柔,忍不住开始照顾那些容忍自己做自己的别人。意外Netflix配了英法德意西5种语言的配音。

18分钟前
  • 姜小白
  • 力荐

感觉导演转行去做纪录片就是为了能讲出这样一个故事。大变活人(变出一个男朋友再变两个小孩)的苦涩却用这样的方式讲出来,真是基佬当久了就什么都释怀了。大概是中国特色的love simon,好喜欢这一大家子人,眼睛里都是爱。私心希望导演可以做成一个7up这种对于生命历程持续追踪的系列。欲望共和国的side project,王男柎还搭桥上了网飞,王女士非常棒了!

22分钟前
  • 鴍諌🌈
  • 力荐

我不能忍受这样一种叙事:女性的面目是模糊的,只是出卖自己器官的代孕工具。一对gay绕过这个血淋淋的话题,开始烦心……烦个屁,中国男人的父母最渴望的就是传宗接代了,孩子是gay他们才不觉得是生身大问题呢,愿不愿意找个子宫生个下一代才是问题。别唬人了。(而且他妈妈最开始还不支持代孕,是他自己执意要代。可笑可恨。)

25分钟前
  • 豆瓣网友
  • 很差

每个人都有爱上任何人的权利,但没有伤害任何人的权利。抵制代孕。

29分钟前
  • Judgement
  • 很差

真是一秒钟入戏,全程四川方言,让我想起这些年来跟父母的出柜,过程几乎一模一样。纪录片把性少数的核心话题再次升级,从“出柜”到“代孕”以及“同志伴侣关系”,这是直击传统家庭的根本所在,母亲从一开始的反对到后面的接受,以及始终不愿意告诉爷爷,是这种根深蒂固观念的真实写照,也通过母亲的角色把“爱变成控制”,“委屈变为成全”,淋漓尽致的展现,父辈角色代表的正统权威感,大家庭之间的情感疏离,晚辈对家庭意义的反思,都一一进行了展现。但对于“代孕”和"同志伴侣"话题的插入,是缺乏深度思考的,如何面对家庭成员,未来孩子询问母亲等等,都出现了隔代矛盾和创作留白。总之算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实作品

30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片子拍得有点随便了,一小段生活的私人记录。我以为同性伴侣在上一辈面前遇到的困难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不还是生孩子这亘古不变的话题。同性只是增加了一个小小的麻烦,只要有了孩子,伴侣是男是女是生是死又有何重要。只要是在中国,生孩子可能是对任何的家庭压迫都行之有效的妥协方式吧。打完这段话觉得自己有些偏激了,可这确实是我二十多年来所见所闻的真实所想。这部纪录片从另一个侧面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片中的情侣两人是受过良好教育,如今在美国生活的高级知识分子,有良好的经济收入和不错的社会地位;而他们的大家庭显然相对开放明事理,且都怀抱着善意去理解并接受这个关系。这样的家庭环境尚且要为出柜和生孩子这些事情焦头烂额至此,若是普通抑或再封建些的家庭,完全不敢想…真的,很害怕,这样的道德伦理下面,想完全遵从自己太难了。

33分钟前
  • 某个春日
  • 还行

蛮感动的。最后虽然没有跟爷爷坦白,但Eric出现在全家福的那刻还是很暖心。当前环境下,“代孕零容忍”需要一个地域前提,而“骗婚零容忍”才具普适性呢。这对恋人已经做到不欺骗,不伤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某些人的一颗星又有什么意义呢?anyway, being a parent依然不是我想要体验的,我也并不觉得是任何缺憾。

35分钟前
  • Ejour
  • 力荐

。。。说实话,真是gay背了锅。不是所有的gay都是这么有钱的。大多数的99%的都是普通人。代y动辄上百万。都没有那个财力。而想一些有钱的家族,夫妻双方都是很有资本,而且那才是代y的主题,资本家要孩子一要要4个5个都是代y。有钱了谁会自己生孩子。。。代y在我国是违法的。但是资本很强大。看评论区那么多无脑评论。。。。什么南q女q的。资本才是最大的敌人。普通的底层人根本接触不到。连自己都是996吃不上饭。怎么能再照顾一个孩子。

36分钟前
  • 以吻杀我
  • 力荐

这是中国的同志群体较好的归宿吧,但是很难想象没有“逃”到国外去的人,在中国要面对多少质疑与撕扯。影片最动人的地方在爷爷看见艾瑞克之后那份心照不宣的默许。

38分钟前
  • Mr. Lei
  • 推荐

对我来说是恐怖片,恐怖程度绝对不比电影里吴皓对于春节的描述的差。首先是上层建筑已经如此优秀的两个美籍华人,他们所经历的实际上是很多同志难以逾越的鸿沟,再加上他们所做的一切对更多同志来说也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我接受任何意义上的同志的爱情,但是我本人不接受同志代孕生子,实际上我无法理解一个孩子生下来就被决定没有母亲,这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这是牺牲别人来实现他的私欲。当然生活里不公平的事情有很多,但是有些不公平是可以避免的。回到电影本身,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拍得一般,无法得到我的更多感情上的共鸣和支持,哪怕单单是没有能够说服我,我看这片子之前和之后没有发生任何情感上面的变化,甚至变得更厌恶同志情侣代孕生子。我想这对我来说是这纪录片不够成功的重要指标。但是主角的经历实际上是很勇敢的。

39分钟前
  • STATION
  • 还行

“在中国的家庭,爱意味着负担” 直到最后,都没有让爷爷知道,那纪录片播出后呢?最破涕为笑的是老妈埋怨的那句:你拍电影有什么出息,你拍的只是纪录片。太真切了,哈哈。作为纪录短片形式,必然包容不了太多内容,但也就是这行云流水的带过,能传达的好像也只能这么多了…“重要的不是真相,还有其他事情、其他人的感受也很重要”

40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这已经是中国式出柜最美好的场面了。没有人怒骂变态没有人歇斯底里没有人绝食自杀,大家还愿意悲伤着表达爱。

43分钟前
  • 死缠烂人
  • 推荐

的确很难指望一部短片能承载严肃甚至沉重的议题,撷取生活横截面一段,以冰山一角的方式隐现中国式大家庭内部诸多无法绕过的问题,世代累计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特性使然的行为/思考方式,即使大家都那么努力地谅解,隔阂的沟壑仍是很难消融。这部纪录短片的目的当然不是贪图终极性地解决问题,而是在一步步艰难的试探中拓展到各自能抵达的认知边界,有这些不畏艰难的努力,就很勇敢。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太爱你了,我只有尊重你的选择」,导演母亲的话似曾相识,这才记起来四年前春节离家母亲也是对我说得这一句话。从《虚拟人生》(那时还叫《欲望共和国》)就开始记住这个导演,当时毫无犹豫地选择去引进那部影片,没想到今天看到这个影片,似是故人来。我和导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一个宽容的家庭,虽然他们表面上说「你们搞电影的都没什么前途,但我太爱你了,我只有尊重你的选择」,但多数人并没有这样幸运,更多的人是在家庭的控制中被禁锢。

50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导演被国内某热搜被推到风口浪尖,被大家作为讨伐的对象,也亲眼见证了这部片子的分数在一天之内拉下了8分。为了自己的主观态度或跟风去无脑抨击一切与之相关的事物,甚至还成立所谓的“狙击组”去有组织的攻击,这不是自由,而是一场暴力(参考1月6日的🇺🇸)。说回电影,DV+采访的镜头非常真实,真诚。成都的闲逸的生活状态加上轻松的音乐和诙谐的川音,让这部电影中讨论家庭与传统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矛盾缓和了许多,这部片子看着舒服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里面的所有人的相互包容与理解。我们摆脱不了东方社会语境和中国式的家庭关系与羁绊,但当我们换位思考能够理解到他人的用心,矛盾终究会化解。这是一部记录万千家庭的一种可能性的片子,他需要被看见,也值得被看见。

55分钟前
  • ddrrnn123
  • 推荐

相比喜宴,更当代,更不那么台式。看完之后对出柜的恐惧也突然少了几分(但一想到自己太穷,又怕了)

59分钟前
  • 笋笋
  • 推荐

我爸也跟我说过差不多的话,大概意思是“我不想和你讨论你喜欢男生这件事情,也不想见你的朋友,我已经这么老了,很多观点都固化了,你要问我真能不能接受,其实我接受不了,但没办法,我很爱你,所以就不得不接受。”

1小时前
  • 阳si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