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摇摇晃晃的人间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余秀华,周金香,余文海,尹世平

导演:范俭

 剧照

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1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2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3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4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5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6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13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14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15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16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17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18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19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2 20:05

详细剧情

  余秀华,一个农村女性,从小患有脑瘫,在2015年成为中国最有名的诗人。她写出《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强烈的情感与欲望引人注目。20年前,余秀华的母亲将懵懂无知的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十几岁的陌生男人,这段形同陌路的婚姻成为她一生的疼痛和遗憾。余秀华写诗,试图与自己的命运对话,写残缺的身体,写她对真爱的渴望。随着余秀华的成名和经济上的独立,她想通过离婚来重新掌控自己的命运,结束这段没有爱的婚姻。然而她的老公强烈反对离婚,她的父母和儿子也并不支持她。更糟糕的是她的母亲被检查出患有肺癌,余秀华面对的阻力越来越大,她能实现自己的心愿吗?
  该条目为纪录长片,有别于纪录短片《一个女诗人的意外走红》,标记前请知悉!- 豆瓣电影团队

 长篇影评

 1 ) 一部聚焦女性与爱的纪录片——多伦多首映《摇摇晃晃的人间》漫谈与导演访谈

在多伦多除了每年9月的 tiff 电影节,4月底到5月初的Hot Docs(加拿大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也是一大行业盛会。每年总会有几部中国影人的作品被选入展映单元。相比去年的《吾土》,今年范俭导演带来的《摇摇晃晃的人间》,更具话题性,同时也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与完成度上,更近了一步。

电影节开始第二天,4月29日下午4点的展映影院里,几乎座无虚席,每个迟到的观众都要抹黑寻找难得的空位。除了一小部分关注电影节,关注余秀华的留学生和华人移民,影院里面大部分都是白人的爷爷奶奶。并且明显能感觉到女性偏多,她们甚至在影片的问答环节之后,还在走廊里团团围住导演不放,追问自己的问题。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年初已经在阿姆斯特丹电影节上初露锋芒,斩获了评委会大奖,故事聚焦女诗人:余秀华。无论是中国人对于她的意外走红,还是国外人对于女诗人、残疾女诗人、农村残疾女诗人、以及中国农村残疾女诗人,这些不断叠加的属性特征的好奇,这些身份标签对于余秀华来说,却是另一份不同的感受。而她也曾在采访里表示:她首先是一个女人,然后是一个农民,最后才是一位诗人。

(以下内容结合导演访谈) 导演范俭在2015年初,带着满满的诚意和对诗歌的热爱来到了余秀华家,两人这段友谊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相互欣赏、相互信任的种子。在不断的拍摄素材与了解余秀华后,已拍摄过多部纪录长片,并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的导演范俭,越来越坚定的认为,自己要为余秀华拍摄一部长片纪录片。

在完成了最初优酷委托他拍摄的纪录短片《一个女诗人的意外走红》后,他与自己的小团队,开始了长期的跟拍工作。短暂的谈话间,范俭透露自己这么多年,还是喜欢简单的团队配置,在拍摄的过程中,静静地观察人物,思考自己的拍摄角度,在单纯的环境里,创作单纯的作品。这次除了摄影师薛明、两位助手、还有妻子兼职录音师的帮助,范俭说他的拍摄团队,最多的时候,算上他自己也就五个人。 故事的主题和主线,都是在逐渐了解余秀华生活的过程中,确定下来的。在外界的眼中,余秀华出席各种节目、颁奖礼、座谈会。而在范俭的镜头下,她侧卧在蚊帐里听广播、她在安静的麦田与荷塘边写诗、她在日常的生活中劳作、洗衣、饲养家禽。同时作为女人、农民和诗人的余秀华,其实内心一直埋藏着深深的自卑,透过范俭的镜头,我们得以看到她现实中的生活状态与真实的情感生活。

余秀华的诗,除了是她摇摇晃晃的步伐里,最重要的拐杖。也是这次激发导演范俭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怎么样才能用画面去呈现,这片土地在余秀华眼中的诗意。怎么样才能展现外界环境与余秀华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碰撞。那些诗歌文字,被余秀华的指尖敲击在电脑上,如同雨水打在荷叶上,鱼儿在池塘里畅游一样自然。 直到余秀华主动向导演吐露,她多年来想离婚的意愿,导演范俭才最终决定,故事的走向就围绕着余秀华作为一个真实的女性,她的家庭与婚姻的变故。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干涸的池塘,困在荷叶积水里的“鱼”,也变成了“余”秀华的替身,映照了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在大众媒体的镁光灯下,摄影棚里,余秀华侃侃而谈,机智问答。而在休息的时候,她常常侧卧躺下,她说残疾对人的影响,绝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而是永久的心灵上的创伤。从小对自己的否定,对于正常人的羡慕,她无时无刻,都在与自卑的心理做抗争。而有了一点点能力和经济好转的她,立刻想到的,就是寻求自己的情感与人生的自由,结束自己这段多年来没有情感的婚姻,尽管从家人到村庄, 没有一个人支持她的决定。

面对外人对她成名就要抛弃结婚20年丈夫的道德审判,面对母亲被发现患有癌症的噩耗,余秀华的生活在成名后,依然步步艰辛、困难重重。但是她依然坚持着自己,她对母亲说:“我就是要离婚,我不是为了活给别人看的。”而无论是在诗歌还是采访中,余秀华从来都是大胆的谈论爱情与性,以及谈论她对爱的追求。 影片中,她为导演范俭念了一首诗,她说自己的心里有一列火车,其中的人们上上下下,她自娱自乐的安排着他们,从不敢奢求什么。她害怕受到伤害,这是一种自然的自我保护。这是属于她独特的人生体验,也是她对于爱情的追寻方式,即便在这一生中还未曾拥有过,那份追寻的勇气也是令人佩服的。

在余秀华看来,这个用双脚走出来的摇摇晃晃的人生,从寒冬到夏日,期间充满了希望,转折间,却又不断令人失望。她写到:如果还有明天,可惜还有明天。而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就叫做《Still Tomorrow》。

最后也希望这部电影可以尽快跟国内的观众见面,多举办一些大学的巡演和地方的路演活动,让大家可以与导演和余秀华本人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互动,既然大众与媒体改变了她的生活,就让我们更长久的关注下去,希望她的第三本诗集可以顺利出版,也希望她步履不停的人生可以遇见更多的美好。

2017年5月4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2 ) 甘心的习得

我迟到了。坐下来的时候屏幕上是耀眼的孤独。义无反顾的孤独。

与世界的格格不入是孤独。可是却很难做到让自己的孤独溢出屏幕,让世界都看到,不用吵,不用嚷,不用声嘶力竭--世界说:天呐,我们为你的孤独落泪。果然只有她能做到。

Love and fear. 可是她怕什么?她根本什么都不怕。世界无法将她绑住,只能任她恣意生长。

恣意就是与自私和伤害伴生的。她说她此世是来还债的,她认为自己不幸,可我却更同情她的家人--对我来说责任感大概才是最可怕的东西。本性的善良,于是要直面无法放弃的责任。“我做错了什么?”

* * *

“我不明白我离婚你有什么好伤心的,一直哭。”

“就没见过你心这么硬的人。”

“我心硬?也是你给的心。”

* * *

我甘心吗?甘心孤独吗?我想我并没有不甘心的资格。因为无法那样恣意地活。

 3 ) 诗人余秀华答观众(我)问 / (对,所以,对兔子有特殊情感的人其实是我自己。)

我:余老师的微信头像有什么意思吗?

余秀华:我的头像就是一只鱼,没有什么意思,因为我一直很喜欢鱼。

我:余老师对兔子有特殊的情感吗?在纪录片里看到你诗歌里的兔子让我很激动。

余秀华:我对兔子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原来养兔子时就是想赚点零花钱,结果钱没有赚到,兔子都被记者(?听不清楚)给吓死了。然后...兔子让你激动的话,那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让你激动呀。

我:余老师喜欢艾米莉迪金森(记录片中的“余秀华诗歌研讨会”片段中被发言者提及与对比)吗?

余秀华:我不喜欢艾米丽迪金森,我喜欢肖副球。

我:余老师在诗歌里和在面对媒体时展现出的自己是两个不同的面向吗?

余秀华:我在诗歌里展现的自己和媒体中...嗯,我想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因为我在生活里,你不可能想成天去哭去闹,你得安分地生活,你说我现在很想肖副球,肖副球也会来安慰我,但是在诗歌里你可以去写,所以诗歌应该比生活的延展性更多一点,所以诗歌还是挺好的。

我:余老师我对您说至今不能完全接受自己,不能释怀的部分共鸣很深。

余秀华:现在要找到一个完全接受我的人很难,包括我自己都无法接受自己,所以我特别能够理解那些无法接受我的男人。是吧,范俭?是吧,肖副球?

(插播一则来自他人的提问:秀华老师的父母在同辈人中是否属于偏向开明通达的性格?这对您的率性是否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余秀华:我的父母在同辈人中可以说是相当开明通达的,特别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在我没有离婚的时候就非常理解我的痛苦,他说你如果实在过不下去你可以去找个情人,但是我没有去找,我觉得...找不到。所以我特别感谢我父亲对我的爱。)

我:余老师除了诗歌以外想过其他的创作形式吗?例如小说、戏剧等。

余秀华: 余老师除了诗歌写得好一点,其他的写的都是个屁。当然我...余老师现在在学写小说,但小说写的也是个屁。

(余: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我就特别想念范俭,我的生命中还有这么一个男人给我剪过指甲,哎呀我真的特别幸福,他妈的,我都死而无憾啦,对不起,没有“他妈的”。)

 4 ) 片不如诗

这部片子是才华和才华的正面交锋,很残酷,片子的水准和余的诗比起来不是差了一点半点。

要拍余的离婚,是个好题材,重点不是再去重复朗诵和欣赏诗歌,重点不是空镜无数。重点是追问完整是什么?婚姻是什么?自由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成名后应该如何?重点是以上所列和更复杂的情感维度创建,重点是父母、丈夫、余都在诗歌之外,生活之内被立体的呈现,不同的价值观都在据理力争的各自输赢。片子虽然要讲的是婚姻,但在导演的镜头语言下是含糊的,犹疑的,需要借着诗歌壮胆,以至于我很多次想问片子到底试图说什么?如果只是要说余的三观超屌,我感觉来个访谈也是够了,但如果是要素描人艰也要拆的命运克星和求爱勇士,那么给余身边人提出的有效问题,捕捉的动人角度就太少了,结果连累余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人物形象都有些浑浊。

我脑中回旋的问题还有村子里对余的成名和离婚怎么看?父母是否承受了许多闲言碎语的压力?孩子呢?即便不方便面谈,是否也可以去电聊聊对父母的婚姻及分开的想法?我认为,展现一种格局更高的价值观时,不是要去贬损其他的价值观,而是给足发声的机会,让观众看见更全面的对比,而后是观众自己的思考推动自己和邻人走到更好的地方。

ps:余的诗好到什么程度?就是基本每一首都会有句子让我默默复读一次,然后感叹,这也写得太他妈好了。

 5 ) 余秀华:摇摇晃晃的人间里只想活给自己看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人生多别离

“有年轻人居然是不写诗的?我难以想象。”李诞和许知远吃饭的时候这样说。

他难以想象年轻人为何不写诗,我难以想象为何一个说着“开心点,人间不值得”的佛系年轻人会对其他年轻人不写诗这样耿耿于怀。他发微博,推荐大家看完整版的《十三邀》,以免被剪辑版呈现的效果误导,他在意大众的眼光,他写诗,他“活给别人看”。

“活给别人看”也是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中余秀华的母亲反驳她时说的话。余秀华想要和结婚二十年的丈夫离婚,她母亲强烈反对,这是余秀华那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网络走红的半年后。

又一次在饭桌上说要离婚,她质问罹患癌症的母亲:“你是活给别人看的还是活给自己看的?”,她母亲毫无犹豫:“活给别人看。”

而在余秀华看来,爱情极端重要。2014年到2015年间她的诗中“爱”字出现了140次。出名后她去香港参加节目,她坦言:

一个女人没有爱情就是巨大的失败。那种真爱、肉体和灵魂,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爱情离我太遥远。

“你现在甘心了吗?”主持人问。

不甘心。

那时,她还未和丈夫离婚。每次和丈夫尹世平说起这个打算,他丈夫总会百思不得其解他到底哪里做错了,这二十年挣钱养家,抱着对残疾人的同情和余秀华在一起,余秀华还要什么?

余秀华甘心的是做一个“荡妇”。她不要当中国的狄金斯,不要做自己能力之外的对残疾人的关爱,她会对坐在她身边参加余秀华诗歌研讨会的男人赤裸表白,甘心把出书赚的钱都给丈夫只求一个离婚。

在余秀华眼中,出名后的离婚愈发艰难的同时也因“有钱能使鬼推磨”而变得简单。她怕很多事,大多都是爱情里的,她怕自己无法承受把所有的爱都给同一个人后带来的不可预料的后果,也怕人们会议论她有钱了就把丈夫踹了。

但她还是选择了活给自己看,距离二十周年结婚纪念日还有十天的时候,她和丈夫离了婚。拿到离婚证的时候,她一路都在笑着,“真好,结婚二十年还可以离婚。”

“你高兴吗?”导演问尹世平。

有啥子高兴的。我还有气(生气)”。

余秀华指着同样笑着的尹世平说:

你看他笑成那样子,还不高兴?

领完离婚证的当晚,尹世平搀扶着余秀华走过石子路,她曾在诗中抱怨丈夫嘲笑泥泞路上摔倒的她,为这些细节的伤害感到愤怒,而对这个“说话不清楚,走路不稳,狗屁不是的女人”来说,这晚的搀扶,可能是她离爱情最近的一次。

李诞说年轻人不写诗,横店的中年农妇余秀华在写;食指说她不关心农村疾苦,可她就是苦痛本身。再看她的诗,文字都有了她不清楚的发音和不稳的脚步,周围是啄食的鸡和夏季的风。

如果不是诗出了名,余秀华可能就只是深海下忍受无聊婚姻的普通的残疾人。诗改变了她,改变了她的家庭,也许也在以某种方式改变着读过她的诗的人。

只是不是没有代价,不是没有更多的“凄凉”,靠在城市酒店窗户边的余秀华,依旧怕很多事,很多的热闹都和她无关。只有和母亲的争吵还真实,被说冷血,再回击,余秀华仍然在和生活抗争。

只是最后的最后,像余秀华说的,对一个人来说,领奖不能带给她长久的欢乐和愉悦,而爱情,仍是她求而不敢得的东西。

和丈夫离婚,母亲病逝,夏季的风中,余秀华穿着带圆点的黄色连衣裙和绛紫色的凉鞋,卖力搬动肌肉组织语言写诗,摇摇晃晃的人间,诗是她的一根拐杖。

· 有意思的一点是,纪录片选用的配乐之一是电影《机械姬》的插曲Ava,海报和专辑封面也有几分相像:一个是裸女侧卧地上,一个是机械姬侧卧地上。

 6 ) 余秀华的丈夫作为受害者 却为何没有得到一丝同情

看了下《摇摇晃晃的人间》的演职人员表,余秀华 / 周金香 / 余文海 / 尹世平。
      很明显,人员表很清楚地将主人公、母亲、父亲和丈夫(前夫)四个角色进行了排位。这是关于余秀华的纪录片,自然是以她为中心,并按照她的人物关系来安排主次。她的丈夫,更确切的说,是她的入赘的前夫尹世平,只能排在第四位。如果这部影片涉及了余的儿子的话,尹世平也就相应的会排在第五位了。
      他是余秀华生活中彻彻底底的配角,而且是恨不得早点被剧情下线的那一类配角。不过,真正重要的并不是余秀华如何看待她的这个前夫,真正重要的是,导演、观众似乎并未对这个人到中年却被抛弃的前夫产生任何同情。他的存在,似乎仅仅只是为余秀华的对抗提供一个理由和对象。
      得知余秀华已经起诉离婚,并且听到那句“这个月回来15万,下个月就10万”的狠话之后,在外地打工的尹世平只能和工友们抱怨这个出了名的残疾人老婆,因为他只能从这些打拼在泥浆钢筋中的粗汉子嘴中听到那些最解气的粗话。
他为自己不被余秀华喜欢找到了一个自认为最合理的理由。

      他说,我又说不来好话。
      他把他和余秀华糟糕的爱情归咎于自己的一张笨嘴。他觉得余秀华这么反感自己完全是因为她没有听到让她满意的好话。
      事实上的确如此,因为好话都被余秀华的母亲听去了。
      影像难得的记录下了一家四口围桌吃饭的场景。然而就在这个场景中,虽然尹世平坐在象征着男性主角的桌面位置上,却仍然小心翼翼的介绍着自己这一年的安排,下一年的打算。他告诉“婆婆”、“公公”和媳妇,自己在努力挣钱,踏实肯干。看起来,他是在和一家人闲聊,其实是在向余母交代和承诺。因为在这个家庭中,余父安静内敛,余秀华身体残疾,尹世平的好话只会有一个出处,那就是“腰身更粗,乳房更大”的余母。从余母的神情和她平时对于“儿子”的一贯评价来看,这些好话是受用的。
      尹世平一直清晰的知道自己入赘的身份,哪怕余秀华是个残疾人,他大可说自己并未占太大的便宜。但他仍然拼尽一生的挣钱、劳作,他用他的好态度、好身体和挣钱能力为自己在这家庭谋得一席之地。照顾好,或者更直白的说讨好余母是最有效的途径。一直以来,这个途径十分奏效,从余秀华不得不忍耐的二十年婚姻中可见一斑。可惜,余秀华的人生反转了,而余母老了,病了,不再有发言权了。
      其实,从更深的层次来说,尹世平就是一个受害者。他和余秀华一样,都是这场婚姻的受害者。从结局来看,他还是更悲惨的那个,他的二十年是辛苦的,但辛苦的不仅仅在于劳作和闯荡,而在于要讨好,要懂事。他之所以认为自己是奴隶,是因为如果丈夫的身份没有了,他这个余母“儿子”的身份更是摇摇欲坠。前往离婚的路上,他很委屈,他坐在余秀华的身后,无比委屈。但他仍然要装作是施害一方,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不会觉得自己彻彻底底的失败。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不是说不来好话,只是没有说对人。
他只有装作冷酷,才能欺骗自己不是受害一方。

      而他没有说对人的原因,恰恰也是为何他没有得到一丝同情的原因。他根本只是把这场婚姻作为了交易,如果从一开始,他真心地对待枕边的这个弱势女人,用心和她培养感情,经营家庭,而不是讨好主导这场交易的家长,或许这场赤裸的不能再赤裸的交易就会因为孩子、因为时间、因为感情而变得更像是一场婚姻。
      不过,如果从更大的视角来看,他也没有错,因为他也只是一个被传统乡土社会的婚姻观和家族观所裹挟的芸芸众生。不巧的是他遇上了一个桀骜的灵魂,一个敢于为爱生为爱死的灵魂。
      特别是当他的种种戏份碰上了当今的种种意识形态时,作为受害者的他,只能是不被同情。
他过去的离开都是为了回来,而每一次回来都不是为了余秀华。

      看预告片时,就觉得有一个场景生动不已。余秀华靠着刷了一层薄水泥的土墙吃着香蕉,她无意识的咀嚼着,眼神放空,不知多少诗句又在脑海中窜动。景深处,尹世平蹲在墙边,耐心的处理着刚从水塘里网上来的小鱼、龙虾,他缩作一团,背景是化作黑洞的旧屋。纪录片里、诗歌里,余秀华一再强调着自己的委屈和卑微,但这个场景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有些人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的宣泄自己的委屈和卑微,着恰恰说明了她所处的地位。(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这个场景,包含了余秀华的所有无奈和期待,同样也包括尹世平的。

 短评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摇摇晃晃。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苟且。你摇摇晃晃来到人世间,身体里的火车却不会错轨,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有时你是生活的一条狗,有时生活是你的一条狗,出名要趁早,诗印成了钞票,才能和眼前的苟且离婚

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只有一个问题:摄影机的介入究竟有没有可能影响到了余秀华的选择?

9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观感没问题。字词组合所引发的诗意,与女诗人所寄身的现实,由始至终都是无法消解的矛盾。然而,过于强大的余秀华,并不需要纪录镜头或创作者去熨帖保护。如果说,类电视纪录片的技法尚是个人选择,但关注一个人物对象,片子拿出来有点太早。余秀华的家庭与她真实生活的另一面,真的还不够丰富。

1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四平八稳。山沟沟里飞出一只高唱“女权”的凤凰,先天残疾没有削减她的锐气,反而给了她执着追求爱和性的胆气。她值得我们认识与称道,因为她敢于跟桎梏中国五千年的旧思想抗衡,因为她敢于坚持自己内心最原始的呼唤。

19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俺是豆瓣第一个看过此片的人哦!导演说拿到了龙标,大家要支持哦!

21分钟前
  • 陈凭轩
  • 力荐

实际上,之前对余秀华完全不了解,大概也只听过这个名字。在上海电影节看了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才对这个人的认识稍微清晰了一些。相比她那些诗,更愿意看属于生活的那部分,那些日常的对话,同样充满诗意,个别细节看到好一阵感动。能找到一个帮你暂时忘记身体缺憾的方法,其实挺开心的。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余秀华在片子里自己都说,作为残疾人想让自己表情在说话的时候自然一点,摄影还给这么多面部大特?很明显导演是带着意图在拍,点映后的小短片里把余秀华和她母亲称作“角色”,角色是可创作的,她俩可是活生生的人呐

26分钟前
  • madaoooo
  • 还行

余秀华怕风怕水,怕六十岁还没跟尹世平离婚,怕被命运甩下来粉身碎骨;她又不怕脑瘫不怕蜚语,不怕被说成荡妇,不怕背负义无反顾凋残的孤独。她是渔网网住的小鱼,婚姻是网兜,困住她扯淡的人生;她是荷叶的一尾游鱼,诗歌是空气,让她不至于窒息。她臭骂我草破鸡,却有着给范俭念诗的孤高浪漫的灵魂。

2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我要嚼一点具体的苦,才尝到活着本身的甜;我太不同了,所以能看到凡俗是多么幸福。

31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对这部电影倾注的感情,早以超越了电影本身。希望我们都能在摇摇晃晃的人间里坚强地生存,骄傲地绽放。

35分钟前
  • toska
  • 力荐

片子好看只在于余秀华是一个生命力顽强的人,思路清晰,内心敏感,面对难题对答如流,不惧任何场合,有幽默感,会撩汉,有作为人的尊严和纠结。至于拍摄方式,很一般,拍得太快太急,素材有限,那些大特写太庸俗,人物活动空间单一,访谈式的把导演问问题的声音剪进去这种就太电视台,太套路了。

3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犀利又不失温情。范俭的镜头语言真好,作为一部纪录片,拍出了诗性,也把现实的荒谬剥了个透。映后见面会差评,15分钟,没有观众提问,还花了很多时间给guest。7月2号开始全国点映,导演说会再来上海。

40分钟前
  • 深津奈留
  • 力荐

很有魅力的女人

43分钟前
  • 圣墟
  • 力荐

不得不说,导演选余秀华这个题材,就等于拿到一张致胜王牌了。什么表现手法啊,什么剪辑技巧啊,在余秀华耀眼的个人形象下都变成了小儿科。这个女人太纯粹鲜活了,泼辣热情得像一盆开水,恨不得从大屏幕里泼出来。办完离婚后的交谈及搀扶走夜路的情节挺动人的,没了婚姻束缚的两个人反而亲近了好多。

48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点映见面会:1、主持人:“您觉得这部纪录片拍的是真实的吗?”余秀华:“我觉得你作为一个主持人问出这种问题就很不专业,作为一部纪录片不真实还叫纪录片吗?”2、观众提问环节,某观众说了大概800字的观后感后,余秀华:“我觉得你这个问题有点过于长了。”

49分钟前
  • -
  • 还行

余秀华还是有意思,但实在不喜欢这个视角,一副要将她与世界整个对立起来的样子。里面有意无意地把所有诗人、记者、编辑等“文化人”角色都拍得特别造作可笑,好像就是在说啊这个世界是跟你格格不入的,快回去找你的荷塘与麦地吧……明明人家很爱这繁华世界啊!

50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非常好,推薦。朋友在籌劃四月底到五月初在美國西岸幾個大學的放映、座談,朗誦會,導演和余秀華都會來,能去的可以留意下。Stanford, Berkeley, UCSF, UCLA有場次。

54分钟前
  • 不啦叽
  • 力荐

太棒了!范俭是少有的在纪录片中有如此生动的电影语言的导演。余秀华在他的镜头前展现出了自己的不同面,一会儿是那么幽默、一会儿又是如此无助,一会儿是如此渴望爱情、一会儿又是这样孤单、凄凉。有很多人看余秀华带着一种健全人对残疾人的俯视,其实不得不说余秀华比你我、比大部分人都活得更明白。

56分钟前
  • 奶奶徐
  • 力荐

从文字的掌控力中长出了对生活的掌控力。

60分钟前
  • vic
  • 力荐

情书片,范俭写了首诗给余秀华

1小时前
  • LarrySugarma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