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艾德·伍德

剧情片美国1994

主演:约翰尼·德普  莎拉·杰茜卡·帕克  比尔·默瑞  马丁·兰道  帕特丽夏·阿奎特  杰弗瑞·琼斯  丽莎·玛丽  

导演:蒂姆·波顿

 剧照

艾德·伍德 剧照 NO.1艾德·伍德 剧照 NO.2艾德·伍德 剧照 NO.3艾德·伍德 剧照 NO.4艾德·伍德 剧照 NO.5艾德·伍德 剧照 NO.6艾德·伍德 剧照 NO.13艾德·伍德 剧照 NO.14艾德·伍德 剧照 NO.15艾德·伍德 剧照 NO.16艾德·伍德 剧照 NO.17艾德·伍德 剧照 NO.18艾德·伍德 剧照 NO.19艾德·伍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04:51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关于奋斗的个人自传电影。1951年,心怀大志的艾德?伍德(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饰)终于等来机会上演一出自导自演的电影,但是,这个计划不久就夭折了。   艾德并没有气馁,而是接着又一个一个的找投资商,找演员,甚至连他的女友也被拉进剧组参加演出。每次总是准备工作进行得大半时,电影合同最终还是没有拿到,梦想一次次的破灭,女友也离他而去。   我们的艾德虽然自此住进了医院一阵子,但他还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梦之旅:还是到处跑着找投资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员加入自己的剧组,在电影院里被观众的臭鸡蛋烂番茄打得抱头鼠窜。场面热闹而搞笑……

 长篇影评

 1 ) 135岁生日快乐,致永远不死的吸血鬼贝拉·卢戈西

白色相间 半透明的黑色披肩
放回衣架上
贝拉·卢戈西已死去
蝙蝠已经离开了钟塔
受害者一直在流血
红丝绒线 黑色盒子
贝拉·卢戈西死去了
死而复生 死而复生 死而复生
处女新娘经过他的坟墓
散落着死亡之花
独自一人 待在幽暗的空间
伯爵
贝拉·卢戈西死去了
——《贝拉·卢戈西之死》

1979年8月,英国的后朋克乐队包豪斯(Bauhaus)在威灵伯勒的Beck工作室里录下了这首单曲《贝拉·卢戈西之死》,节奏阴冷、氛围吊诡,仿佛几百只蝙蝠迎头盘旋。

后来这首曲子开创了一种叫“哥特摇滚”的现代音乐流派,而在它的标题中所提到的这位贝拉·卢戈西,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人物,他的职业是,吸血鬼。

1955年,吸血鬼贝拉·卢戈西已经73岁了,他的容貌仍和年轻时候一样,忧郁、高贵、风度翩翩,一身黑色斗篷,像这世界的黑暗之主。在所有从地狱深处出来的生物里,唯有贝拉这样高傲冷酷,让人痴迷。

但是,多年以来孤独而残酷的生活,以及年少时参加战争的痛苦经历,也让贝拉染上了难解的毒瘾,他吸食吗啡长达二十年,这对贝拉的精神状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甚至多次试图用枪结束自己永恒的生命。

因为付不起医药费而被戒毒所赶出来,贝拉和他的朋友艾德·伍德走在街上。小贝拉42岁的艾德是个年轻却不受待见的电影导演,他所有的作品无一例外地失败了,甚至被人说成是没有才华、只会拍烂片的导演。

并且还是一个女装大佬

但艾德是一个乐观的人,那个下午,艾德握着毒瘾发作后神志不清的贝拉的手对他说:“贝拉,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医生说你全好了,我们现在回家吧。”

听到艾德的话,贝拉缓过来些,也高兴了起来:“我还想演戏,我们什么时候拍下一部电影?”

艾德说:“马上。”

吸血鬼贝拉·卢戈西漫长的一生中拍了许多的电影,许多阴森可怕的镜头,蝙蝠飞舞、古堡幽深、鲜血淋漓…… 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镜头是在自己家的门前,一台陈旧的手摇摄影机,没有舞台、没有剧组,只有他们两个人。

画面里的贝拉用颤抖的手轻轻摘下一朵花,拿到鼻子前闻了闻,就结束了。

这场戏拍完没多久,贝拉·卢戈西便死去了,享年74岁。

妻子和儿子为他穿上德古拉伯爵的黑色斗篷,绑上雪白领结,将头发一丝不苟地往后梳平,最后将贝拉放在了他一生之中躺过无数次的木质棺材里,最后一次亲吻,扣上了盖子。

蝙蝠已经离开了钟塔
受害者一直在流血
红丝绒线 黑色盒子
贝拉·卢戈西死去了

他留下的那部跟艾德·伍德合作的电影便是影史上大名鼎鼎,被称为最烂电影的《外太空计划9》,僵尸、吸血鬼、外星人、士兵、大章鱼,种种莫名其妙的元素混成一锅。拍摄过程也是灾难,有一幕一个胖演员扮演的僵尸要从墓穴里爬出来,但是因为太胖中途被卡住了,于是两个剧组的工作人员跑进了镜头,把他拉了出来。

就算这样,艾德·伍德也没有喊CUT重拍,他说,第一个镜头就是最完美的了!

贝拉死时,影片还没拍完,还有他的戏份,艾德就找了一个替身来演他。

长得,完全,不像。

于是,影片后半段的“贝拉”,一律举着手用斗篷遮住自己的脸,说话、走路都遮着,异常搞笑。

假贝拉

步入演员生涯晚期的贝拉·卢戈西,潦倒落魄到无戏可接,只能跟“最烂导演”一起玩耍。

可谁又能料想就在十几年前,人们还将贝拉和《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的第一任扮演者鲍里斯·卡洛夫并称为恐怖片之王,一时风光无两。

二人同台演出

出生在匈牙利卢戈西市的贝拉最初来到美国的时候,完全不懂英文,也不知该寄身何处,他拎着自己磨旧的手提箱站在纽约的街道上,箱子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想要成为演员的心。

近十年的默默无闻,贝拉在各种的剧院里搬砖、跑龙套,直到1930年,他有了一个机会为环球公司出演“吸血鬼”。

导演托德·布朗宁是美国有名的黑色电影、恐怖片导演,他看中了斯托克那部算不上一流的小说《德古拉》,故事里那个见不得阳光,永生不死的吸血鬼伯爵吸引了他。

最初定下的主演是《歌剧魅影》里的男主角朗·钱尼,谁知在电影开拍前,朗·钱尼意外去世,于是他们想到了曾演过两百多场话剧《德古拉》的匈牙利人贝拉·卢戈西。

演出的效果令人惊叹,有人说,贝拉·卢戈西对德古拉的演绎开创了时代。

在他以前,德国表现主义大师茂瑙也曾拍过一版吸血鬼,因版权问题将德古拉伯爵改名为《诺斯费拉图》,那部影片里的吸血鬼便是相当骇人、猥琐、几乎长得像老鼠一样的丑陋形象。

而贝拉演绎的吸血鬼却完全像个东欧贵族,衣着考究,仪态优雅得体,目光忧伤,就连吸血时透着邪恶的笑容也分外迷人。

据说贝拉始终不会说英文,念台词时只能照着单词的发音来记,也正因如此,当他一字一顿地用他低沉的嗓音说出那句“我是德~古~拉,欢迎光临”的时候,人们觉得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异国情调藏在里面。

他让这个角色变得复杂而厚重,几乎真的有着经历过四个世纪冷暖起伏的人才会有的沧桑与缓慢。

吸血鬼不再是单纯的邪恶与兽性,从60年代的《天师捉妖》,到90年代的《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直到今天偶像派《吸血鬼日记》和《暮光之城》,吸血鬼不单变得更美,更富魅力,甚至还学会了爱情——这几乎成了吸血鬼电影的最大主题:在时间面前阴阳两隔,吸血鬼与人那注定毁灭的爱情。

《惊情四百年》

正要登上巅峰的贝拉·卢戈西,只享有了很短暂的荣光便衰落了。

1931年,环球公司拍摄了改编自雪莱夫人小说的《科学怪人》,请贝拉出演,由于不满全片没有一句台词,贝拉拒绝了。

取代他的是鲍里斯·卡洛夫,一战成名。

钢筋穿过脖子的方脸怪人吸引了人们所有的视线,贝拉开始被环球公司冷落,只能演一些配角,造型往往很糟糕,片酬也低得可怜。

迫于生计贝拉重回话剧舞台,然而这时人们也已看腻了他一脸庄重的模样,在台下投以嘘声和唾骂。

“20年前我被我的国家赶了出去,我被定为疯子,胡说八道的人,在其它的科技国家徘徊,而先前我都被认为是天才。现在在这里,这个被遗弃的地狱般的丛林里,我仍能证明我是好样的。家?我没有家。被追捕,被蔑视,活的就像个动物,丛林就是我的家。但是我还是要展示给这个世界,我能成为主人”。多少年后,70岁的老贝拉在一部电影朗诵了这样一段台词。

青年贝拉

让我们把时间跳回到20岁时的贝拉·卢戈西,那时他英俊、自信,像所有热爱表演和艺术的叛逆少年一样,他孤身离家,以家乡卢戈西市作为自己新的名字,登上舞台。

20岁时贝拉已在话剧领域崭露头角,成了匈牙利剧院的头牌。眼见着演员事业前途无量的当口,战争爆发了,贝拉加入了奥匈帝国陆军,担任中尉。战争给了他一身的伤痛和一条坏腿,医生为了止痛给他注射了过量的吗啡。

他再也没能离开这种毒品。

“我是一个废人,我的生活没有意义。”
“艾德,我快完了,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

在蒂姆·伯顿拍的《艾德·伍德》中,毒瘾发作后的贝拉·卢戈西(马丁·兰道扮演)抓着艾德·伍德(约翰尼·德普扮演)的手哭泣,曾经那样高傲、冰冷的德古拉伯爵,终于倒在了时代洪流之中。

10月20日,贝拉·卢戈西的生日。我们距离这位伟大的吸血鬼扮演者,倔强而疯狂的电影演员的诞生已经135年,距他离去已有61年,包豪斯乐队为他写歌,说他死去了,却永远不死(Undead)。

——————————————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拒绝任何形式转载、引用、洗稿

合作、约稿、勾搭请私信~~

 2 ) 像Ed Wood一样活着

    确实,去看《Ed Wood》这部电影是因为Johnny Depp。但看完之后,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Ed Wood让我感慨。
    Edward D. Wood Jr.1924年10月10日出生,1978年12月10日逝世。著名的美国B级片导演,封号为“有史以来最烂的导演”,代表作《Plan 9 from outer space》在IMDB上雄霸“得分最低影片”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一生中编写过数部剧本,导过数部电影,无一成功。对电影执着追求但成果惨淡,死于酗酒成疾和穷困潦倒之后,他因为获得这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封号而得的名声比他活着时还大。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
    如果电影只是他的职业,只是他谋生的手段,这也罢了。可这偏偏还是他的理想,是他的精神追求。但在这个行业里,他就是做得最差的那一个。如果上帝给了他对电影的热情,为什么不给他哪怕一点点天赋?让他拥有至少一次成功,拥有至少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如果上帝不愿给他电影上的天赋,为什么要给他那样强烈的热情?让他失败一次两次后就退出,不要坚持到底输到底。
    《Ed Wood》这部纪录片里面,Ed Wood导演的前几部电影首映时,有人扔鸡蛋,叫骂连天。本片结尾是电影院放映《Plan 9 from outer space》,Ed Wood幸福地沉浸在自己的电影里,跟着演员念台词,神采奕奕,无限向往,背景音乐中有掌声。于是,我以为《Plan 9 from outer space》这部电影最终成功了。再到网上一查才知道这部电影其实是多么失败。纪录片的导演Tim Burton要这样处理结尾,或许是因为尊重Ed Wood,同情Ed Wood,希望他有一个好结果。这是一种善良的情感。现在仍有不少人和Tim Burton一样敬佩他的精神,可即使如此,谁也无法改变他的电影烂这一事实。他的电影之烂是货真价实的,不是曲高和寡或知音难求。百折不挠最后成功的人成为大众的榜样,百折不挠最后还是失败的人怎么办?注定悲哀罢了。
    人们喜欢“屡败屡战”的精神,但不喜欢“屡战屡败”的结果。甚至,人们鼓励这种精神,只是为了通过最终的成功来结束这种结果。可是,如果没有成功呢?等待是漫长的,当Ed Wood的心脏终于停止跳动,人们终于可以不再等待,可以盖棺定论:哦,他这一生确确实实没有成功过。像Ed Wood一样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失败,等待下一次失败。
    在《Ed Wood》的一篇影评中看到作者引用了一段话,抱歉掠美了:“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这是像Ed Wood一样活着的另一种意义。
    但是Ed Wood仍然在自己醉心的领域中活着,尽管卑微,尽管不值,尽管失败......只是卑微存在于旁人眼中,价值唯有自己能衡量。至于失败......谁知道呢?或许Ed Wood拥有自己的幸福,或许让Ed Wood再选一次他依然无悔于自己的人生,那也是一种成功吧,对他自己而言的苦涩的成功。我不禁好奇,支持着Ed Wood不断追求的到底是多么强大的一种精神?拥有这种精神,到底是幸运抑或不幸?
    或许,Ed Wood,真的可以成为某一类人的代名词。一个人在宽阔的平原上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但他的风筝永远飞不高。无风时,他欣赏地望着别人的风筝,对自己充满信心。风起了,他豪情满怀地仰望蓝天,期待自己的风筝飞入自己的视线,可风筝落在了地上。下一次风再起时,他仍豪情不减地仰望蓝天,待风筝跌落后继续等待那无尽的“下一次”......这个人就是Ed Wood,就是Ed Wood所能代表的那一类人。
    是的,我钦佩Ed Wood,我赞美Ed Wood,我向Ed Wood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可是你问我,愿意像Ed Wood一样活着吗?我不愿意。
    谁愿意呢?
    所以Ed Wood才是Ed Wood。

 3 ) 一幕乐观的悲剧

边看这电影,边让我回忆起《色情男女》,回忆起《喜剧之王》,都是怀着一腔戏剧梦想的人们,由导演讲述的导演的故事,于是便分外真实和心酸。第一次发现,约翰尼德普竟然笑得与周星星如此类似,灿烂得有些生硬,眉毛会抬得高高的,而这种笑容,往往在他最尴尬的时刻呈现,当被别人指斥“从没有看过这样烂的电影”,当四处奔波也寻求不到赞助商的投资,他总是会这样笑着,并投入下一次的努力。

在《色情男女》中,阿星总是流露着失落的,明明是在追求着艺术的,但往往现实事与愿违,不得不随波逐流。印象最深的是当街拍三级片的那幕,每个工作人员依次戴上墨镜,掩耳盗铃地期冀做这种事情的永远不是自己。场面实在有些黑色幽默。在《艾德·伍德》中,艾德却总是以乐观示人,我们总看到他的笑,但也不会忽略他那句“我只是想讲故事”后面的隐隐失落。

贝拉·路格西,一个被别人过气的吸血鬼扮演者,一个时时在人前摆着架子,软弱时会向艾德哀叹“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老人,被别人提起时总会被问到“他还没有死吗?”我们看了太多演员光鲜诱人的表面,而只有很偶然才能碰触到他们是多么的孤独。如果曾经拥有的一切已经成为生活中难以磨灭的牵拌,永远走不出光环散尽时那无边的黑暗,那么,我也许宁愿不曾拥有过曾经的一切。我这个人非常容易被老人打动,尤其是一个孤单而沉迷于往事中的老人,时间实在太残酷,而我的这份渺小的悲悯最终总会回落自身的。

《艾德·伍德》并没有在人生的路途多舛上渲染太多,也不似要承载多少人生感悟和道理。一切似乎既成事实,艾德总是在坦然面对着,于是,这电影看得我还比较欣慰。还没有看完全部影片,蒂姆波顿应该不会给出一个南海十三郎式的结局的。我觉得,拍出这样电影的导演同时也是在鼓励着他自己的,尔冬生如是,周星驰如是,蒂姆波顿也应该如是。在影片中,艾德完成的电影也不能上映,但是,他的电影仍旧给了参与拍摄的工作人员以启示,我想,其中的潜台词是:如果这部电影给更多人看到,一定会有更多人从中得到需要的东西。

一个导演的奋斗史,无论胜败,都会被他的同行所理解吧,也一定会给有梦的人们以启示。也许艾德能继续乐观下去,那么悲剧便不成悲剧,等我把全片看完便知结果了。

~~~~~~~~~~~~~
看完了,本来快得内伤了,又被童话般的结局调整过来了,像周星驰偶尔不搞笑而拍《喜剧之王》一样,蒂姆波顿也不魔幻了拍出这部《艾德伍德》,都是出乎意料地动人的,算得上是惊喜。

 4 ) 像黑白一样纯粹

就是这样的夜晚,就是这样的小木屋,就是这样的棺材,就是这样的吸血鬼,就是这样的墓地,就是这样的十字架……就是蒂姆·波顿!片头一出来,一连串的“就是这样”直冲脑门,我甚至忘了这将是一部人物传记影片。当像墓碑一样的HOLLYWOOD的大标牌停止闪耀,片子的主角抱着一棵树从人群中不急不慢地走出来了,噢,这不是那个剪刀手,不是船长,更不是那个杀人狂……这就是淹没在好莱坞众多电影从业者中的一个,为着不饿肚皮,更是为着理想而挣扎的艾德·伍德。一个被划归为边缘人的导演、编剧、制片……

没有华丽绚烂的布景,《艾德·伍德》用纯粹的黑白手法记录了一段心酸与感动并存的人生。
这是像黑白一样纯粹的心酸和感动。

艾德·伍德像得到宝贝一样看到一段早被视为废片的交卷,并想方设法将其创作成一部完整的影片。只要能做成这部片子,他不顾制片方的嘲笑和女友的激烈反对,暴露了自己隐藏已久的迷恋异性装扮的怪癖,并将这个元素作为影片的主题。结果,这部片子成了制片方和发行方嘲笑讽刺的对象,艾德本人更是被告知“这是我见过的最烂的影片。”艾德却用轻快的语调回应说:“我的下一步片子一定很好。”
看到这里,我内心不禁抽动了一下。面对犀利的讽刺与嘲讽,坦然应对的人要么是万事皆看空,或者可以自谑为脸皮厚,而艾德的从容,却是由一种对理想的执着坚强地支撑起来。

拍一部烂片不难,难就难在拍一辈子的“烂片”,却仍坚信自己的信念,一辈子都未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哪怕贫苦一生潦倒一世。即使生后有无数的影迷将其奉为偶像,甚至本人被当作cult片的宗师,艾德生前却无疑是寂寞而不被认可的。“最差劲的导演”、“最差的影片”……诸多“殊荣”并未打消他从影的决心,极尽一切可能寻找投资方和演员,也许前一秒钟他还在吧台上阴郁地啜饮,后一秒钟他便能活灵活现地在可能的投资人面前讲述自己的剧本。只要有一丝希望,他便会使劲浑身解数去争取。拜强尼·德普所赐,我不仅一次被艾德脸上那孩童般真挚的笑容打动。

当一个人纯粹地为理想活着的时候,他的人生便足够成就一部传奇。因为纯粹,艾德与老牌吸血鬼演员贝拉·卢戈西的忘年交也成为一段难以磨灭的经典情谊。老卢戈西在几近(活着已经)被人遗忘的时候,艾德却以一种“一时偶像,一生敬仰”的态度将他再度请上银幕,虽然,这些影片并没有改变老卢戈西潦倒的困境,甚至让他成了新的笑柄,但两个人的合作却因为惺惺相惜而显得弥足珍贵。当年迈虚弱的卢戈西一次次向艾德求助,艾德对待自己的老偶像,现在的合伙人,与其说是伸出援手的朋友,更像是一个儿子对父亲那种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当艾德愤怒地将戒毒机构猎奇的记者赶走,当艾德隐瞒住难堪的真相将无钱继续治疗的老卢戈西接走,我仰起头,把即将流出的泪水收回。
在人生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时候,能收获一份这样的友情,就像是无尽的长夜中唯一燃烧的火苗,照亮走向尽头的路。也许正因如此,老卢戈西才会在临近人生尽头的时候,不惜随时凋敝的生命,为了艾德的影片纵身跳入冰冷的水里搏命地出演。有此一友,此生足矣!

如果说因为事业,艾德·伍德的人生惨淡无光,那么他与凯西·伍德的爱情也足以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爱一个人,便会接受他的一切,包括他的易装癖,包括他糟糕的事业,包括他那些奇怪的伙伴,甚至能为他冲上大街纵身跳到车上以截下一辆出租车,20余年,无论贫穷富裕,无论疾病健康,无论死亡与否,不离不弃,始终如一。艾德是否应该感谢前女友的抛弃,从而能遇上凯西这样的女子并将她收为自己的妻子呢?

真实的艾德·伍德的人生也许并无影片中描述的那么动人,他只是在寂寞与贫困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然而蒂姆·波顿却用最纯粹的色彩,将其描绘成了一部震撼人心的传奇。只有最真挚的情感,才能做出最打动人的影片。我并不是一个资深的蒂姆·波顿迷,只是从有限的资料中得知,艾德与老卢戈西的友情和蒂姆与文森特·普莱斯的友情很像,而蒂姆·波顿本人曾经也有过不被广泛认可的经历,另外,艾德影片中一些恐怖、科幻的元素也受到了蒂姆·波顿的推崇……人在叙述和自己相似的故事时,那种共鸣和感情是最纯粹而真挚的。
在看过的为数不多的蒂姆·波顿的影片中,我同样能够感受到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无论是《圣诞夜惊魂》中坚持要过圣诞节的杰克还是《文森特》中顶礼膜拜文森特·普莱斯的小文森特,也许还有更多的我还不了解的角色,在阴郁的气氛中,却总能感受一种执着的甜美。

这种甜美,也像黑白那般纯粹而永恒。

ps:将我在HC的第100贴献给你,当你看到时,我还是会静静地一个人发呆,享受回忆的甜美。无论贫穷富裕,无论疾病健康,无论相聚与否,始终爱着,不离不弃。

    本人对艾德·伍德和蒂姆·波顿的了解有限,以上言论若有纰漏,欢迎不吝赐教。见笑。

 5 ) 其实,我是一名导演

   艾德.伍德:1924-1978,易装癖,喜欢穿着胸罩和女性内裤;天才演说家,可以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就能找来投资为他那些烂片;20世纪80年代,他被评为历史上最烂的导演,他拍摄的影片《外星第九号计划》被称为影史烂片之王,但是他一辈子最想做的工作,就是想成为一名导演。。。
    好莱坞是一个制造梦想的地方,但现实的世界却是非常残酷的,富有激情却缺乏导演才能的艾德.伍德注定很难成功,但是影片《艾德.伍德》中他的拼搏精神却是令人佩服的。蒂姆.伯顿看来是他的狂热拥护者之一,为其制作了这部半自传影片《艾德.伍德》,并为他虚构了一个美好的故事结尾:在《外星第九号计划》首映礼上,影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现实中,艾德.伍德的作品没有一部获得成功,晚期埋头撰写情色电影剧本,生活潦倒,最后郁郁而终,也许,这样的结局这才更真实些。。。
    艾德.伍德是一个梦想家,是一个没有成功的梦想家,但他那种乐观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也许,能被评为最烂已经表明了他的成功。。。

 6 ) 一个编剧·一个演员·一个导演 同一个好莱坞

    一个编剧·一个演员·一个导演 in HOLLY-WOOD
    ——分段式感受《巴顿·芬克》、《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和《艾德·伍德》

  好莱坞是每一个期望成功的电影人能够圆梦的地方,但好莱坞之梦本身未必圆。我们或许看得见,但摸不到;有些人摸到了,却是近视眼……

巴顿·芬克(Barton Fink):
  好莱坞是每一个期望成功的电影人能够圆梦的地方,但好莱坞之梦本身未必圆。我们或许看得见,但摸不到;有些人摸到了,却是近视眼……
  而那些触觉较敏锐的则可以不顾身在之福,柯恩兄弟、克里斯多弗·盖斯特、安德鲁·尼科尔、等等,对于他们来说,对其处境的嘲讽是一种资本。
  剧作家巴顿·芬克在这三个人之中起步算是最好的,在纽约,他有自己的声誉,自己的合作人,还有一大群喜欢他的剧作的观众。他不满意,他决定去好莱坞发展,去写电影,哪怕只是B级片。
  初到好莱坞,他得到了赏识;初到好莱坞,他见到了偶像;初到好莱坞,他结识了友好的新邻居。
  然后,在好莱坞,他发现人情冷暖瞬息万变;在好莱坞,他发现偶像只是浪得虚名;在好莱坞,他的新邻居是一个有着用shotgun崩人脑袋的嗜好的疯子。
  他也许该庆幸,他因此完成了他这一生最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但他只能诅咒,玩世不恭地诅咒这个位于洛杉矶的玩世不恭到把自己的名字摆在山上的半自治娱乐型城市。
  他带着他可怜的自豪和可悲的愧疚,在沙滩上,他看到了一幅同旅馆房间中曾令他神往的挂画几乎一模一样的比基尼女郎坐到他面前,摆出了一模一样的pose……
  我忽然意识到,在英语里,图片和电影,是同一个单词,picture。
  柯恩兄弟的电影总是很嚣张,但结局往往很平静,很显然,这一次的平静,远离着电影,远离着那个地方。

戴安妮·塞尔温(Diane Selwyn):
  Naomi Watts是那种在我看来即使是好莱坞也很难找到的既上镜头,又不失亲和力的比方说你很难在现下流行的AVG词汇诸如萝莉、御姐中找出一个合适用来形容她的演技前卫的传统式百老汇型女星。而《穆赫兰道》却是一部令她曾感到拍摄过程就是在揭自己现实中的痛处的惊悚悲剧,这或许是我对这部片子可能感到一丝反感的唯一理由。
  这部电影值得说的太多了,而那些值得说的部分中现在还值得我来说得就已经没有了。即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穆赫兰道》”这种类似自标自榜的言论看起来不错,很民主,但我还是要说那些诸如拿出虐童(细想来,这个怎么说呢,保留态度吧……)、现实人格分裂等来装点“属于自己的《穆赫兰道》”的想法比较无稽,我并不缺乏想象力,好吧。
  又是一个外来的寻梦者,这次是一个演员,一个好莱坞从来不缺,而一旦跻身则名利双收的行当。好莱坞不像香港,万年配角们总是能够接到足够的戏,好莱坞的边缘演员想要不被抛弃就如同选秀般残酷,而那些所谓的二线明星想要闯入一线,又不知要付出多大努力和需要多严重的机会了。
  戴安妮·塞尔温,初到山脚下的她就像她的梦想般纯洁,但终于有一天他的一切因为梦想变得无法收拾,最终连自渎的方式都失去了,只能选择毁灭一切,然后自我毁灭了。如果自甘堕落比较好接受的话,那倒是她最好的结局。
  那个她足足做了接近两个小时的梦——我一直对梦的时间轴同现实的时间轴是否有着同样的坐标系有疑问——其中埋藏着多少对现实的隐喻或许可以不必去逐景扫描,但你依然会在这个几乎是完全架空组合的梦境中感到一些什么,即使你知道这只是一个梦,尽管你已经看过至少三遍这整个梦……
  那是一种令人战栗的触动,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无措地抽搐着。
  好莱坞之梦的缩影。

艾德·伍德(Ed Wood):
  如果有一个银幕形象可以让我真正对当红前痞子Johnny Depp肃然起敬的话,那就是这个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传记式电影《艾德·伍德》中的主人公了。我可以清楚地感到Tim Burton和他的Johnny Depp在这部影片的中倾注了多少对前辈——那怕是史上最差——的敬意。
  这又是一个圆梦的故事,艾德·伍德,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虽然他们的梦想参差不齐。
  艾德·伍德,这是一个梦想机器,一个YY强者,若放到今天甚至直可呼教主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他的强大之处,在于他可以以物喜,但从不以己悲——至少影片中描述的时期是那样。这是一个只要有梦想,就去找机会,只要有机会,就要去实现梦想的虽百败而不涂地的小强。这就是他,然则这个评价于他,我看来反而是次要的。
  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作品,有一个圆梦公司,他们用天马行空的创意与无所不能的行动当真就对症下药地圆了很多人的梦,一个故事一点感动,京味十足的那种,结尾用一点点黑色渲染了一个感人的高潮。
  巴顿·芬克是自私的,戴安妮·塞尔温是相当自私的,而艾德·伍德是自负的,他的自负,不是单纯的自以为是,而是自以为可以以一己之力承载他人的梦想,他是一个圆梦者,至少他自以为是。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已经足够了。
  那段几乎等同于影片主线的忘年交——艾德·伍德与著名的初代吸血鬼扮演者、因吸毒而过气的耄耋老人贝拉·卢戈西,最终变得令人不得不想去回味,老人走了,几乎没留什么遗憾。是一段真诚,一种热情,拯救了一个即将悲惨地消亡的老迈灵魂。
  很遗憾,有些时候这些都无法帮助艾德·伍德获得成功,就像我评论那部烂透了的《史诗电影》时很想说的,胡闹就是胡闹。就是这样,无论是认真的胡闹还是严肃什么的,终归不会看起来认真或严肃,胡闹就是胡闹。好莱坞也许很刻薄,但这已经不关好莱坞什么事了。
  艾德·伍德几乎就是不会拍电影,也不太会写剧本,更不会对所谓电影艺术有任何客观的了解。
  然则艾德·伍德拍电影的过程本身,却很是一种行为上的艺术。
  史上最差导演,这头衔无论如何不会带什么敬意,但起码,也是一种肯定……
  人类史上体现百折不挠的传记很多,甚至还有蜘蛛织网作旁征,我们倒是没有必要把艾德·伍德这样一个失败者上升到榜样的高度去膜拜。
  那么借用热情动漫的公益宣传中一句话结束这段影评吧,看起来一定要积极一些,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把《艾德·伍德》放到最后来说。
  “热情比神更有意义!”
  有神论者御免……

 短评

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8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德普的脸谱化表演之一,腻歪透了

13分钟前
  • 谭不爽
  • 还行

被波顿一拍,史上最烂导演成了世上最可爱的人;多次笑喷,以泪收场。

1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这部片的意义远大于其内容和形式。又是关于理想破灭,而且还这么烂,途中几次想删。而最悲剧的恐怕是这竟然是真人真事!号称“史上最烂导演”,ED兄大概是ENFJ,但其实他的人生不能算是完全失败,最起码他始终坚持了他的理想。拍电影这行恐怕更多的是辛酸,要不是真爱,谁费这劲啊!

16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艺术的确需要天赋,但是艺术的不确定仍旧能够恳诚努力,“电影值得你为它奋斗”,艾德·伍德坚信这句话并投以执着,他相信的,是自己的才华,尽管被评为"史上最烂的导演",但他的真诚也在他死后为他迎来了赞誉。depp的荒唐和不伦在形式上让本片的意义得以验证。

17分钟前
  • iokanaan
  • 推荐

无数个像ED一样的小导演,成就了HOLLYWOOD。

20分钟前
  • F.
  • 还行

德普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管生活如何,永远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改变,阳光便会追随于你。

21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关于史上最烂导演的传记片,而是一部讲述全世界电影人辛酸史的自传电影。结尾处波顿将这位公认最傻叉的伍德和公认最牛叉的奥逊威尔斯拉平了距离,足见一个导演要实现理想,无论是天才还是蠢蛋都要经受同样的折磨与苦闷。

26分钟前
  • 37°2
  • 力荐

很好笑但其实更多是心酸,好莱坞何尝不是一个定义失败的地方,好在现在他也重新定义了“成功”。最后他竟然就那样遇见了奥森威尔斯。。

3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只有波顿,才会给这样一位“烂"导演树碑立传,电影虽说是纪实题材,但看得出保留了他自己电影中的哥特风格。从某种方面来讲:他和波顿是同样伟大的导演,甚至强于波顿。因为他那种对电影的热情,无人能比,和如今大陆的烂片导演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再也不要拿”艾德伍德“来形容他们了,好吗?

3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藏着被这个世界所不容的、无法实现的梦想。

35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电影值得你为之奋斗,为什么不在你一生中拍一个人的梦想呢?”一部具有哥特味的奋斗励志片,其实非常喜欢艾德·伍德那永不放弃的精神,即使全世界都否定他,仍有勇气做喜欢的事;Johnny Depp易装相很美,Bela lugosi虽则老矣,神秘而孤独的形象为影片增添几分蒂姆·伯顿最擅长的黑暗色彩。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纵不能光芒万丈,也要倒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41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艾德·伍德是个具备妥协和投机力的理想主义者,而托米·韦素是个有钱的理想主义者,先天暴发的后者比白手起家的前者低能了多少,《艾德·伍德》就比《灾难艺术家》优秀了多少。付兰兰应该把这片拉上十遍,看看什么才是真正可敬的“向下致敬”。和奥逊·威尔斯的相逢提升全片,天才蠢材,同此凉热。

4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我们的艾德虽然自此住进了医院一阵子,但他还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梦之旅:还是到处跑着找投资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员加入自己的剧组,在电影院里被观众的臭鸡蛋烂番茄打得抱头鼠窜。场面热闹而搞笑

50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堂吉诃德。史上最烂导演艾德·伍德就是蒂姆·波顿的堂吉诃德,让人怜悯又嫉妒……Lugosi去世前在自家门前摘花那一幕令人无比动容。

51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何其悲壮,何其苍凉。几乎哭到难以自持,因为在每一个非虚构的角色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在快要坚持不下去时,看见发光炽热的梦想,滚烫。

5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他是史上最烂导演,却在死后为无数B级粉所拥趸。他有稀奇古怪的异装癖,喜欢穿着女装招摇过市。他是极具天才的演说家,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便能撬动投资人的钱袋。他是奥森·威尔斯的粉丝,蒂姆·波顿的偶像。可笑又固执,热血又有趣,一个一生追求梦想的失败者——他是艾德·伍德,电影史上的堂吉可德

5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B级片导演--伍迪艾伦。知道这片子是因为第十放映室。

1小时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好莱坞之王,小人物有喜有泪的奋斗史也能成就cult片之王。打动不了别人,也能被自己感动。在这点上电影烂片之王伍德和公认最牛叉的奥逊·威尔斯没有区别。向艾德·伍德致敬,也向无数电影中的小人物致敬。

1小时前
  • 诸葛若见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